关于保护生物学的教案应怎么写
关于保护生物学的教案应怎么写
篇一: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
1、掌握环境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与任务;
2、了解环境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3、了解环境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环境科学
概述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1、环境
?一般工具书中定义的“环境”概念
?新华字典中定义为:周围的一切事物。
?作为环境科学术语的“环境”概念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
总和。
?生态学中“环境”的概念
?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小结:
“环境”具有相对性,在不同的学科中含义不同,主体的改变往往导致环境概念含义的不同。人类是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在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同时,人类也在不断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故人类和环境密切联系,相互作用。
2、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概念
?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
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环境问题的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重大的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
?酸雨?有毒物质污染
二、环境科学概述
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科学是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2)环境科学的任务
环境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人类-环境矛盾的实质,研究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掌握其发展规律,调控人类-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寻求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以改善环境,促进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
2、环境科学的发展史?相关学科的探索:?环境科学的孕育:?环境科学的形成:
1972年,英国经济学家B.沃德、美国微生物学家R.杜德斯主编出版了《只有一个地球》一书,该书被认为是环境科学的一部绪论性质的著作,从此形成了环境科学相对独立的研究体系。?环境科学的新境界: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会议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概念。在这一新发展观的指导下,环境科学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将从此发展成为一门崭新的、独立的科学。第二节环境生物学概述
1、环境生物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目的
(1)什么是环境生物学?
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3)环境生物学的研究目的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目的:在于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合理利用自然和自然资源提供科学基础,促进环境和生物的相互关系以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环境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2、环境生物学的任务与研究内容
(1)任务
?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
?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保护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2)研究内容
?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保护生态学
3、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
4、环境生物学的发展趋势?生态毒理学研究?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
?研究开发对高浓度有机废水、生物难降解物质、氮磷营养物质等能
有效去除的新工艺和新方法。
?环境生物技术
?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评价技术的发展?污染净化和受损环境修复的生物技术
?保护生态学
?自然保护生态学?恢复生态学
第二章 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教学要求:
1、掌握环境生物效应,优先控制污染物,污染物形态,污染物迁移,污染物转化,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和浓缩系数等概念;
2、熟悉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的途径、在体内的生物转化、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及其机理;
3、了解生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的影响。
第一节环境污染概述
一、环境污染
通常,环境污染主要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它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而自然过程引起的同类现象称为自然突变或异常。
环境效应——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环境变化
?环境生物效应: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结果。恐龙灭绝,水利工程的修建。
?环境化学效应: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如:酸雨、光化学烟雾等。
?环境物理效应: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如热岛效应、热污染、噪声污染等。
二、污染源
1、定义: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之为污染源,通常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臵。按人类社会活动功能来分:
?工业污染源:工业生产中的一些环节,如原料生产、加工过程、燃烧过程、加热和冷却过程、成品整理过程等使用的生产设备或生产场所都可能成为工业污染源。通过排放废气、废水、废渣和废热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还产生噪声、振动来危害周围环境。
?农业污染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农田和各种农业设施称为农业污染源。不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会破坏土壤结构和自然生态系统:认为血缘关系是分类单元间关系的唯一依据,其最确切的标志为共同祖先的相对近度。
2、进化分类学派(Evolutionaryaystematics):认为血缘关系不能完全概括进化过程中的全部情况。应考虑分类单元间的进化程度,包括趋、异的程度和祖
先与后裔之间渐进累积的进化性变化的程序。
3、数值分类学派:认为不应加权于任何特征,通过大量的不加权特征研究总体的相似度,借助计算机运算,根据相似系数来分析各分类单元的相互关系。
二、分类等级
界、门、纲目科属种
亚门总纲亚纲总目亚目总科亚科亚属亚种
总科(Supper-)亚(SUB-)
按照惯例,一些分类单元有确定的词尾,如:总科:-oidea;科:-idea;亚科:-inae
种是客观存在的,其它分类阶元均有一定程度的主观因素,种以下的亚种系种内地称种群(生态种群),人工选育的种下分类单元称为品种。
三、种的'定义: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组成,而且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四、动物的命名:
生物物种的命名;由国际上订立了共同遵守的法规,它规定由拉丁文命名物种,称为学名(Sciencename)采用双名法,即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其前面的一个字为属名,后一个字为种本名,如意大利蜂的学名是Apismellifera,属名用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面的种本名用形容词或名词,第1个字母不大写。学名之后一般还附加当初定名人的姓氏以及定名年(时间)如意大利蜂~Linnaeus,1735。此外,写亚种名时,常用三名法,即在种名后再加一亚种名。如北狐是狐的亚种,其学名为Vulpvalpesschiliensis。
五、动物的分门: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目的与要求:①掌握动物细胞的一般结构,了解细胞的不同类型和细胞的分裂过程;②掌握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了解各类组织器官的结构和机能。重点与难点:细胞的结构、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
第一节.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机能的基本单位,动物作为生物类的一部分自然也不例外。
篇二:教学-赵熠生物科学史文献综述保护生物学
摘要: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年轻的综合性学科,是在人类的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后才出现的学科,其目的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法与途径。本文主要回顾了保护生物学的发展历史,概况了该学科的两大基本原理,即功能原理与伦理原理。阐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种保护途径。保护生物学在中国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以及一些对策。
关键词: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文献综述
1.保护生物学发展历史
1.1保护生物学的产生
1.1.1保护生物学在中国古代的起源
人类在距今160万年的第四纪成为地球上的优势族群,在人类形成初期,人类为了求生到森林里去采果,到草原去猎杀动物,到河流去捕杀鱼类和虾。以本能的方式生存了几百万年,随着人口的越来越多,人类发展到了黄金时期,人类开始驯养牲畜和栽培作物。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在公元前8000年就有了稻米,小米,蚕和猪等。
在农业社会,我们的先民就产生了一种崇敬自然的情感,中华民族就有了较为自觉的"天人"观念。《史记·历书》有记载:太史公曰:"神农以前尚矣。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是谓五宫,各司其序,不相乱也"。说的是天地万物不仅对人有养育之恩,还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能被人类随意的干扰和打乱。这说明在古代中国就已经有了明确的保护野生动物和森林资源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一直在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就从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儒家和道家而言,都是在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理想。在《易经》中,深刻地阐述了天人关系。"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天地感而万物生","天地细蕴,万物化醇"。说的是天地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同为天地所生的鸟兽草木和人都是神圣的,人与天地万物和睦相处天下才能太平,人如果不与天道合一,人类就不可能存在。
而且佛教教义认为,人类与其居住和生存的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只有融合谐调,才能共存共荣。认为一切生命现象,不论是高级的还是低级的,不论是有智慧的还是精神现象比较低的,都有生存的权利,并坚决反对除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出来供人享用的论点。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对自然进行赞美,讴歌大自然,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保护生物的意识渗透到我国人民生活中,形成了一些良好的风俗习惯。如我们的祖先给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合的动植物,也定了过年的日子:如"一鸡"(即正月初一鸡过年)、"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九龙"、十虎"。这种排法并没有把人排在第一天,而是排在第七天(即正月初七为人过年),其内涵是说人与诸种动物是平等的。
历代的统治者也设立了日趋完备的生物保护机构,制定了保护生物的法令。夏、商、周等朝代都制定了保护和管理山林的制度与禁令,据《逸周书·大禹篇》记载《禹禁》中规定:"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禹禁》可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资源保护法。
1.1.2世界范围的起源
在中世纪,西方哲学占优势的信条是自然应转化为财富,尽可能地用于为人民谋福利。这种对自然以人类为中心论,导致自十六世纪以来欧洲殖民地大量资源被开发和退化,这种哲学没有顾及自然资源的长源后果。与此同时,在遍及世界各殖民地中,一些科学家逐渐得出受保护的森林对于防止土地流失,保护木材供给和防止饥荒都是相关的。某些殖民地官员也开始认识到一些森林应该禁伐,因为它们对确保附近农田稳定降水是必需的因素,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警兆意义。1769年法国殖民行政当局,首先在印度洋毛里求斯岛,颁布了25%的土地面积保存森林,以防止土地被侵蚀;到1852年,英联邦科学研究人员发表了一份报告,强烈呼吁在全部辽阔的次大陆建立森林保护区,以减缓环境灾难和经济损失。
现代保护生物学的许多论点,在100年前或更早欧洲科学家的著作中已经建立。物种可能遭致灭绝的可能性,已于1627年野牛从欧洲丧失所证实。还有毛里求斯特有的杜杜鸟也于十七世纪70年代灭绝。波兰政府在1546年建立保护残存野牛的自然保护区,并禁止狩猎,确实做了许多工作。然而保护野牛行动终归失败。
十九世纪晚期,英国由于栽培作物面积增长和广泛使用火器狩猎,导致野生动物显著减少。许多物种大约同时从野生状态中消亡:鹤、鹤、硕鸭、鹊、海鹰、野猪、狼等。这些惊人的变化促使英联邦自然保护运动形成,但由于种种原因,英国的自然保护区占不到总面积的1%。伦理保护学家缪尔(Muir)认为,美丽的自然地区,如森林丛林、山峰、瀑布对于宗教,心智培育和情感恢复都有很大价值。缪尔坚信自然的美学价值可与商业开发的金钱价值相比较。
另一位自然保护学的先驱,利奥波德将人类也看成是生物群落的一部分,而不是置身于自然之外。利奥波德提出―进化生态土地伦理‖(EvolutionaryEcologicalLandEtllic)。即土地管理最重要的目的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正常运行。保持这种生态过程将最后给予人类最大的长期价值。
1.2保护生物学的发展
1.2.1世界范围保护生物学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渐趋空前繁荣,城市化浪潮席卷全球,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全世界面临着人炸、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等五大问题的挑战。与此同时,生态学经过E。P。Odum和H。T。Odum兄弟的加工宣传,生态系统理论已变得完整和充实,并逐渐为广大生态学家和人们所接受。人们开始将人类自身放在生态系统之中,正确全面地看待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尝试利用生态学来解决一些人类面临的实际问题,协调人类既是栖息者又是操纵者之间的关系,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在经济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协调地发展。60~70年代,群落生态学和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发展更是丰富了保护的理论和实践。1978年,第一届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召开,生物多样性危机已普遍受到关注,保护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迅速发展起来。1985年的美国保护生物学协会创立和1987年的/ConservationBiology0杂志创刊标志着该门学科的成熟。现在,保护生物学会已成为北美会员人数增长得最快的一个学会,而2本保护生物学专业期刊/ConservationBiology0和/B-iologicalConservation0的发行,则为保护生物学家们提供了交流研究成果,传播保护生物学知识的园地。1990年开始,北美的许多大学设立了保护生物学专业,并成为大学生们喜欢选修的热门专业。
许多基金会,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都将保护生物学作为生物圈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功能整体,局部的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将影响整个生物圈。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全球性的任务,需要各国共同努力。自1973年濒危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签订以来,国际上已签署了一系列国际公约。最重要的一次会议,是1992年6月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上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onBiologicalDiversity)、里约宣言(TheRioDeclaration)和气侯变化框架公约(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
1.2.2中国保护生物学的发展
我国保护生物学研究起步较晚,力量薄弱,但发展较快,在我国,大多数物种受威胁状况不明,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缺乏长期的、系统的有效监测,许多新方法和新技术还没有应用;许多自然保护区虽然已经建立,但其设计与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1959年中国科学院在鼎湖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但真正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开始于80年代后期。199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生物多样性工作组,1992年3月改立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统一协调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研究工作。1993年,生物多样性杂志创刊发行。1994年,中国政府颁布了5中国21世纪议程6和5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6以履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公约。这些均表明中国加快了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步伐。1994年8月,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林业部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保护司和中国植物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联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到2000年11月,已召开了四届。至于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保护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基础等专著的出版则标志着我国保护生物学已有较大的发展,并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而且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已从学科及其方法的介绍转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上。
2.保护生物学的基本定义
2.1保护生物学的学科特征
保护生物学研究是为了保存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保存物种的进化潜
力,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征: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处理危机的决策科学Soul(1985)将保护生物学称为危机学科,这种学科往往要求根据不完全的信息进行决策,否则等搜集到足够的信息再决策将会错过决策机会。决策者将利用直觉和创造力加上现有的信息来比较相似的事例,再参照理论模式进行决断检验决策的标准是:珍稀物种是否仍然具有野生状态下的可生存种群?具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否保存完整?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是否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保存了未来利用的基础等等。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处理统计现象的科学生态系统是复杂的、难以预测的研究对象。因此,保护生物学常常不能对一个环境问题提供简单的答案。环境问题往往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动态过程,不确定性是生态与自然保护的固有的客观特征,因此只能在一定概率水平上给出生态问题和生物多样性问题的答案。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价值取向的科学科学应当是不涉及人的观点与愿望、无价值取向的、完全客观的东西。然而,科学研究是靠人来完成的,人的经验和目的往往影响科学。在这一点上,保护生物学是为了保护有价值的生物多样性。因此,它是一门价值取向、使命取向的科学。
2.2保护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保护生物学的理论和实践正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soule(1985)将其原理分为功能的和伦理(或规范)的两类。
2.2.1功能原理
主要居于历史事件以及生态学、系统学、生物地理学和种群遗传学的理论和研究结果。
进化原理构成自然群落的物种是进化的结果。在生物群落中,每一物种都是群落组成的有意义部分。它们的遗传特征所赋予的生理和行为等特点都是特定生物区系相互作用和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群落的结构、功能和协同进化的稳定性不同于非自然的群落。这一原理又有以下推论:1)物种是相互依存的。处于群落中的物种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寻找和捕获食物、逃避天敌等行为,而且有各种密切的种间相互依赖和尚未完全确定的相互作用,如竞争、捕食。寄生、共生、中性、偏利、偏害和协同进化等,或说每一物种都有各自的特定功能,对群落产生影响。因此,自然群落中的每一物种都应受到保护。2)很多物种是高度特化的。
【保护生物学的教案应怎么写】相关文章:
观察日记应怎么写02-20
数学日记应怎么写02-16
夏天游泳应怎么保护眼睛02-19
应怎么写自我介绍02-20
学生实习报告应怎么写02-28
自我鉴定应怎么写04-12
我的理想作文应怎么写12-17
关于自我鉴定应怎么写04-12
保护文物的作文怎么写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