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海陆分布》教案

时间:2023-10-10 10:28:07 春鹏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地理《海陆分布》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地理《海陆分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地理《海陆分布》教案(精选10篇)

  初中地理《海陆分布》教案 1

  新课程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下面我就《海陆分布》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作案例来进行分析一下。

  一、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

  学生活动

  1、观察地球仪和火箭升空的动画演示,觉得新奇

  2、学习小组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

  3、由学生讨论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

  评析: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动手观察 探究新知,观察思考,深入自学

  1、师: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开展“拥抱地球”活动,观察任何半球是陆地大还是海洋大?最后统计学生的拥抱结果,从而得出结论。(海洋比陆地大)

  2、师:这个结果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认识海陆分布有没有那么容易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几位著名的探险家和他们为人类认识世界所作的贡献吧。

  3师: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学生活动

  1、随机的用双手拥抱地球,看看他们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还是陆地。

  2、观看展示

  3、观察不同的地图进行分析判断

  4、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师:无论是哪个半球,海洋面积总是比陆地大,接下来请学生在图中找出海洋有几种表示方式?(海、洋、海峡)

  师:看完海洋,我们一起来看我们熟悉的陆地吧。(引导学生区别大陆、半岛、岛屿和大洲)

  学生看图巩固陆地和海洋的各种表现形式,并回答问题

  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在使用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学生也体会人类的认识世界是需要不断的探究和拼搏的,追求真理是人类的永远的目标。

  三、师生互动 突出重点

  1、师:在地球的广大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太大印北”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

  4、引导学生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组长和老师求助)

  学生活动:

  1、请一位同学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

  2、让全体同学根据世界地图,说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3、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对位置

  4、各小组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

  评析: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条件,通过启发、引导、讲解、示范、督促、评价等等手段,使学生知道“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学生从愿意学、喜欢学到离开了教师也能学,这就是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教师因势利导,给学生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结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相互议论如能和教师释疑和谐运转,学生不仅能学得深刻,而且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主动精神。

  初中地理《海陆分布》教案 2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是学好世界地理的基础。七大洲是人类的居住地,人地关系的研究又是地理研究的重点,所以这一节的内容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二、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由于初一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针对这些情况,在学生学习时,主要利用课件和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三、课程目标:

  ⑴教学目的:

  ①让学生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的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③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的具体位置。

  ⑵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初步养成读图、填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培养用图能力。

  ⑶情感目标:通过对地球的名称“地球”与“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分布。

  五、教学用具:

  ⑴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⑵地球仪

  ⑶自制的大洲和大洋的拼图

  六、教学方法:

  参与式开放型教学,“以学生参与为标志,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根据教学进度的需要,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七、教学过程:

  〖老师〗向学生展示“太空之旅”照片

  这是人类第一次登上太空的宇航员,他是谁呢?(学生回答)他在宇宙中看到一个美丽的、呈蔚蓝色的星球,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星球吗?

  〖老师〗接着向学生展示“在太空中地球”照片

  然后,指着照片问,这颜色代表什么?(海洋)那颜色代表什么?(陆地)那么,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的大洲和大洋的知识。

  【板书】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课件〗通过对比“人类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和“人造地球卫星所拍摄的卫星照片”,然后提问:两幅图中的陆地面积都比海洋面积小,为什么还要叫它“地”球?

  〖活动〗指导学生先把地球仪上的“地球”拆下,然后随意地把“地球”抛向上空,让地球仪转动,当用手接住“地球”后,注意观察你右手大拇指的位置――是按在了陆地上还是按在了海洋上,另一位同学统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次数,并计算出海洋、陆地各占的比例。

  〖教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知道按在了海洋上的次数要多一些,当然,由于我们班只有几十个人,加上抛地球仪的次数有限,所以我们算出的海陆比例是不准确的,那么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海洋和陆地各占全球面积的多少呢?

  〖课件〗展示“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承转〗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呢?尤其在过去交通不发达而各种勘测、探测手段还很落后的情况下。

  只能靠远行:丝绸之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郑和七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等等。这些古代的远行活动,可以说对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贡献。目前我们已经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那么分布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板书】一、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⒈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1%

  陆地占全球面积的29%

  〖课件〗接着出现提问“地球?水球?”

  〖教师〗问:同学们对地球的名称有什么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为学生的奇思异想加油。)

  〖教师〗根据人们的计算,我们知道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按这个比例来说,地球其实应该叫作“水球”,对吗?那为什么我们还叫它地球呢?

  〖师生〗由于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占71%)大于陆地的面积(占29%),概括地说“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所以可以将地球改叫为“水球”;称它为地球是因: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所以叫“地球”。

  〖课件〗依次展示“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水陆半球”上海洋与陆地的分布特点。

  〖教师〗通过刚才课件的演示,我们知道世界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板书】⒉世界海陆分布特征

  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则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课件〗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

  〖过渡〗从地图上看,全球的陆地都被海洋包围着,并被分割成几块面积广大的部分和许多面积较小的部分;面积广大的海洋也被陆地分割成几大片。我们也经常听到大洲、大洋、大陆、半岛、岛屿、海峡等众多的`称谓,这些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课件〗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接着展示自已绘制的“大陆、半岛、岛屿、海峡”图以及某地区的立体示意图,两图上均标有注注记。

  〖教师〗让学生从图上自学“大陆、半岛、岛屿、海峡”等地理名词的意义。

  〖课件〗依次点击画面上的大洲、半岛、岛屿、海峡、海洋等地理名词便会进入相应的地图以及各地理名词的解释,直到再次出现“世界海陆分布图”

  〖教师〗世界上有哪几大洲和哪几大洋?

  〖学生〗

  七大洲

  学生边看图,边回答。

  四大洋

  〖课件〗展示世界七大洲的面积比较图

  【板书】二、七大洲、四大洋

  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面积从大到小: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四大洋: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补充〗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意为“西方日落之地”;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阿非利加在希腊文中有“阳光灼热”的意思;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是以第一个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的;澳大利亚拉丁语原意是“南方大陆”;直到19世纪初,俄国探险队首次进入南极圈,发现新大陆,南极洲意为“地球最南端”。

  〖教师〗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快速记住这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以及它们的位置后,教师指图上的大洲或大洋的位置,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课件最后给出它们的正确答案。

  〖教师〗让学生注意各个大洲的轮廓,以及它们各个大洲对应的简单的几何图形,练习画出它们的形状。

  〖课件〗展示世界七大洲的几何图形,“一笔画”世界。

  〖练习〗

  ⒈用铅笔在教材P53的图3.17中填出七大洲的名称。

  ⒉让学生在课件上练习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填图

  ⒊用自制的七大洲的几何图形,再给定了南北回归线、赤道、00经线、1800经线的情况下,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拼图。

  〖备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安排以下问题,也可将以下问题放到该节的第二课时去

  〖读图回答〗

  ①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

  ②东半球主要有哪些大洲?

  ③西半球主要有哪些大洲?

  ④赤道穿过了哪些大陆?穿过了哪些大洲?

  ⑤世界上最大的大洲和最大的大洋分别是什么?

  ⑥世界上最小的大洲和最小的大洋分别是什么?

  ⑦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是什么?

  ⑧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

  ⑨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

  〖答案〗

  ①太平洋沿岸有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有亚洲、欧洲、北美洲;②大洋洲、亚洲、欧洲、非洲;

  ③南、北美洲;

  ④穿过了南美大陆、非洲大陆;穿过了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 ⑤亚洲、太平洋;

  ⑥大洋洲、北冰洋;

  ⑦欧洲、北美洲;

  ⑧南极洲、北冰洋;

  ⑨南极洲、北冰洋。

  板书展示

  一、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⒈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1%;

  陆地占全球面积的29%。

  ⒉世界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则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二、七大洲、四大洋

  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面积从大到小: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四大洋: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初中地理《海陆分布》教案 3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教学大纲和课标要求

  本节课在学生上完大洲和大洋后进行,前一节为本节课的部分内容做了基础。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重点在于学生通过阅读板块分布图,了解六大板块的分布,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阅读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能够说出.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通过学生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学生在以往同样的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海陆变迁中地壳运动是学生在这部分学习的一个难点,六大板块的分布,各大洲在六大板块中的位置,以及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比较难掌握。

  (3)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

  教学要符合“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根据“逐渐分化”的原则,学生首先应该学习最一般的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这种呈现教学内容的顺序,不仅与人类认知内容的自然顺序相一致,而且也是与人类认知结构中表征、组织和贮存知识的方式相吻合。适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组织特点,有效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年的地理学习,对地理知识有了一个认识,海陆变迁有部分知识学生了解,但并不系统,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基本都是一知半解,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学生分析起来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部分知识必须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原有的认知能力出发,因为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在自己头脑里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系统,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对某一知识内容的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

  本节内容抽象,初二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较为困难,学生希望探索山脉起源等因素,因此学生比较喜欢学习这部分内容,初二学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可以为学生分析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但知识面不广成为分析问题的限制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限制因素,我给学生引发了分析材料,学生从所给材料中分析此问题是否是海陆变迁,以及原因。

  2.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

  3.教学手段

  本节课主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其中大陆漂移示意图、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示意图、以及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构造分布图对比分析等,能比较鲜明的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基本的概念。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可以给学生感性的认识,通过演示使学生实现感性到理性的转化,达到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可以提供一些模似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

  4.技术准备

  本节课主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通过学生列举海陆变迁的事例,以及对海陆变迁原因的分析,了解海陆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学生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故事,记忆聆听教师补充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学生观看计算机然见模拟“大陆漂移”,使学生对大陆漂移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使学生认识到获得成功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

  3.通过阅读板块分布图,了解六大板块的分布,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阅读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能够说出.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通过学生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初中地理《海陆分布》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分清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

  (3)、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4)、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海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点

  能力目标:

  (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4)、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报告的撰写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重点:海陆分布情况,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

  难点:学生空间感的建立

  关键点: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及海陆分布是关键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册、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理解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4.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及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教学内容,海陆分布可以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较熟悉,关键在于通过读图直观感受,并理解其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几节课讲的是“地球”,为什么叫“球”,讲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从今天起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地球”的“地”。为什么叫地球呢?回忆、思考,讨论,交流、探索被称为地球的原因

  设疑,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创设情境:

  我们叫地球叫的很习惯,顺理成章,但是有人却偏偏认为,叫“水球”才合理。为什么呢?引导学生看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通过看图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的,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广袤的海洋。

  读图,分析卫星图片或各种地图上的颜色

  思考、看地图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过渡,对新旧知识承上启下

  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印象,将孤立的知识点穿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海洋与陆地的分布

  组织游戏,任意抛出一个有海陆轮廓的气球状地球仪,接住时记录右手大拇指接触到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抛接10次以上,统计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做游戏、统计,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海陆面积比为7:3。学看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读图总结地球上水多于陆。

  设疑

  任意划分地球仪为两个半球,海陆分布情况如何?引导学生总结: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观察、讨论、总结

  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好奇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陆地与陆地的差别,海洋与海洋的差别:

  介绍: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

  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大洋:海洋的主体部分,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多在2000米以上;海:海洋的边缘部分,靠近大陆,面积小,深度浅。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通过阅读书上的课文及教师的讲解理解各概念的含义,并落实到图上。

  文字与图结合。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学习七大洲

  指图了解世界七大洲,引导学生观察各大洲的轮廓、形状、位置。把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启发学生勾画大洲轮廓略图。观察各大洲的面积、轮廓,交流讨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各有那些大洲,达成一致意见。试勾画大洲的轮廓简图

  对大洲有个完整的认识。

  学习四大洋

  指图了解世界四大洋,把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读图观察、讨论,给四大洋排序。了解四大洋的分布初步了解四大洋

  板书设计海洋与陆地:

  1、地球、水球。

  2、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大陆、岛屿、海峡、大洲、大洋、海

  七大洲:名称、面积大小、轮廓、分布

  四大洋:名称、面积大小、分布

  初中地理《海陆分布》教案 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3.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4.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互助,游戏激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

  与课堂教学与经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互助、讨

  论、交流的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2.教学过程:采用直观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眼、动脑、动手、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

  研究的结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教学难点】

  1.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2.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地球仪、世界地形图、自制各大洲轮廓剪纸图片。

  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探究活动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同学们,我国航天英雄杨利伟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吗? (不是)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 (加加林)他说: “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该叫作‘水球’,而不应叫‘地球’。”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世界的海陆分布》。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讲授新课』: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板书)

  「活动一」:创设情境组织辩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1.提出问题:观点A:应该继续称我们居住的家园为“地球”;观点B: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更为准确?

  2.学生辩论:把全班分两大组,双方展开辩论,并让学生说出证明各自观点的理由。

  3.印证观点:教师对双方的辩论给予评价鼓励后印证双方的观点。

  ①出示地球仪:蓝色表示什么?(海洋)

  ②投影展示东西半球,东西半球分界·线是什么?地球表面大部分是什么颜色?说明了什么?

  ③展示: “南北半球”图观察是否蓝色面积大?

  小结:通过以上的观察和印证,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地球正如宇航员看到的,确实是个水球,但是人类生存在这个水球的陆地上,所以人们还是习惯把我们的家园叫“地球”。

  设疑:那么,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分布有什么特点?

  读教材“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海陆的面积比例各占多少? 学生总结:海洋占71%,陆地占29%,即“三分海洋、七分陆地”。(板书)

  (拓展延伸)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的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是无数的科学家及像杨利伟这样的航天英雄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地球还有很多未被人类认识的领域,需要你们不断努力学习,为将来去发现和探究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印象,将孤立的知识点穿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读图总结地球上水多于陆。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好奇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采用“分组抢答”的形式,理解有关概念。

  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有关大陆、大洲、岛屿、大洋、海以及海峡的有关概念。

  2.课件展示:大陆、半岛、岛屿、海洋的景观图,并让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相应的位置。(看谁找的又快又准)

  3.各组代表提问本组成员进行抢答: (1)说出大陆、岛屿、半岛和大洲区别。 (2)说出大洋、海和海峡的区别。

  4.各组选一名代表,将上课前剪好的大洲轮廓,在组内进行辨别加深学生对大洲轮廓的印象。

  设计意图:文字与图结合,分组抢答辨认。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并做到生生互动。

  「活动三」:以游戏的方式完成:

  1.选五组代表,分别演示将课件中的大洲和大洋名字,用鼠标拖动到相应的位置上。规定当某一组代表演示时,其他代表转身不看。看哪个组完成得好。

  (答对,你真棒5分。答错了,要认真啊)

  2、拼图游戏:用大洲轮廓图各组进行七大洲的位置排序。(评出最快的组奖励)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

  「活动四」:以“分组讨论”形式完成下列问题。

  1.读世界地形图,找一找,想一想,不同的大洲一般以什么作为分界线?

  2.分别说出亚欧、亚非以及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3.学生看世界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讨论后各组代表订正答案,并选出优秀小组)

  ①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

  ②分别说出太平洲、北冰洋沿岸各有哪些大洲?

  ③分别说出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

  ④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大小顺序排列。

  「活动五」:组织全体学生动手参与,用“简单几何图形”在一张白纸上进行“一笔画世界”的绘图比赛。(可选几幅画的较好的让学生传阅,给予鼓励)教师巡视查阅后,并引导学生对照找出自己图中的问题进行校正。

  『达标练习』:(练习题三)

  初中地理《海陆分布》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找出洲际分界线。

  2、了解大洋、海、海峡等概念,并能在地图上区分。

  3、掌握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图、指图、填图,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集体协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性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情感。

  教学重点:

  四大洋名称及分布。教学难点:四大洋位置的确定。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全球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的名称、面积大小、轮廓和位置。

  3、地球上最大的一块大陆是___________。

  【学习新课】

  一、大洲的分界线:

  1、读图2—29~2—34。

  展示课件《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找三条洲际分界线。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2、P30—31活动。

  项目运河两侧的大洲沟通的海洋巴拿马运河北美洲、南美洲太平洋、大西洋苏伊士运河亚洲、非洲大西洋、印度洋过渡: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大大小小的许多块,同样,海洋被陆地分割成彼此相通的四个大洋。三、四大洋阅读P31内容,了解洋、海、海峡的概念,四大洋的特征

  (一)洋、海、海峡的概念名称概念洋海洋的主体部分、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多在2 000米以上海海洋的边缘部分、靠近大陆、由半岛或岛屿与大洋隔离开来海峡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通常是重要的海上通道

  (二)四大洋

  1、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读图2—35,让学生记住“太、大、印、北”的顺序

  2、四大洋的分布:

  ①读图2—27,找出四大洋。

  ②让学生说出每个大洋被那些大洲环绕。

  ③纬度最高的大洋是?

  ④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

  3、四大洋的特征:太平洋:跨南北半球,在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岛屿也最多。大西洋:跨南北半球,形状略呈“S”形,是世界第二大洋。印度洋:大部分位于南半球,是世界第二大洋。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被海冰广泛覆盖,是四大洋中最小、最浅的大洋。

  【巩固练习】

  展示课件《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让学生依据代号说出大洲、大洋的名称。

  【小结】

  我们今天所学的仅仅是有关世界海洋和陆地知识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知识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去学习、去探索。

  初中地理《海陆分布》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七大洲的名称、分布及各大洲之间的界线,并形成记忆。

  (二)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出七大洲的轮廓及相对位置,建立世界海陆分布的空间概念。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初步掌握综合外部现象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提高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热情和愿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七大洲名称和分布。

  难点: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神奇的奶牛

  教师:这是什么动物啊?学生:奶牛。

  教师:同学们,这可不是一般的奶牛,我觉得这头奶牛依靠其神奇的外表绝对有资格被评为国际农业形象大使的称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它到底神奇在哪里呢?教师:大家说得都很好。这头奶牛身上的花纹与众不同,俨然一个七大洲的轮廓图。那么同学们知道七大洲名称分别是什么吗?他们又有怎样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七大洲。

  探究新知

  一、七大洲

  教师:同学们知道都有哪七个大洲吗?请同学们翻到14页,找出七大洲的`名称。

  找同学到黑板上进行回答。

  教师:各大洲面积大小不一,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将各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怎么记最容易?口诀如下: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过渡:熟悉了七大洲后,我们来看它们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同学们读图看一看七大洲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哪个半球?有哪些特殊的纬线通过?

  活动:男女对抗赛(看男生和女生谁答的题多)

  1、说出全部或大部分位于东半球的大洲。

  2、说出全部或大部分位于西半球的大洲。

  3、赤道横穿过哪几个洲的大陆?

  4、说出全部或大部分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5、说出全部或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

  6、跨经度最广的是那一大洲?7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南面分别是哪几个大洲?

  教师:知道了七大洲的名字,面积和分布,世界已在同学们的心中,接着我们来看看它们长什么样子,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看看各大洲的轮廓像什么?能否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画出世界轮廓简图。

  板图:世界轮廓简图

  活动:一笔画世界:打开地理图册11页,找到:一笔画“世界”小活动,按照图册上画的箭头,试着画出一幅简单的世界地图。(优秀作品展示)教师:下面我请一名同学把七大洲的名称填入黑板的图中,其他同学填在你的地图中。

  过渡:画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洲和洲之间是藕断丝连的,那么靠什么来分开这些大洲的呢?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洲与洲之间的分界线。

  课件:大洲的分界线,并简单介绍分界线。(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乌—乌—大—土(哭)亚欧被分开后难过得呜呜大哭。)过渡:了解了七大洲,现在我们做些小活动,考察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活动:选出七位同学,手持卡片面向全体老师和同学合作站出大洲正确的方位和距离关系,并简要概述各个大洲的位置关系。

  本节课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世界的开始,是对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总体描写。教材突出了以“人地关系”为中心认识世界,使学生自然而然体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体现了新课程的人文性。主要内容有两方面,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及七大洲和四大洋。这部分内容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也将对今后学习世界地形、气候、自然资源、自然景观及区域地理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教材中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但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

  下面是我从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接受程度及自己讲课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如下反思:

  本课从知识点来看,难度并不大,而且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知识已在小学或各种媒体中有所了解,所以,我引导学生利用课本和已有的知识,锻炼学生自学与整理资料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会系统的去学新知识。

  在教学上,本节课采用以“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为主,辅助于地球仪和挂图,不断地创设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通过讨论和课堂练习,给大部分学生提供展示各种能力的机会,使学生动口、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尝自主学习的乐趣,让老师和学生达到很好的互动,并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讨论,在讨论中发现并掌握”。

  通过课本上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多渠道去获取知识,明白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告诉他们要学以致用。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未知世界和新鲜事物有好奇心,发言都特别积极踊跃,但是我发现他们的总结归纳能力比较差,空间概念不强,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正确的加以引导。

  初中地理《海陆分布》教案 8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地球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

  2、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以及海洋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关系。

  3、要求学生撑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4、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入:同学们,上一学年我们学习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里,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见)

  生:各抒己见。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多,发现地球是太阳系里最美丽的一个星球。

  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观察月球 了解地球”的活动。(地球上具有液态水)

  承转:正是因为这样,地球具备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所以我们首先认识地球的表面。

  【板书】一、三分陆地 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略)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月球 了解地球”的活动,已经知道了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要大得多,那么,它们的大小和比例是怎样的呢?

  生:阅读、看图C、D、E。海洋面积为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因此人们通常说“三分陆地 七分海洋”。

  师:那么,陆地和海洋是不是分别集中分布在一个地方?

  生:不。是分散的。

  师: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

  生:阅读、看图E。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海洋相互连成一体。按南北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按东西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板书】2、海陆分布(略)

  承转:既然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我们用什么方法去记忆它们呢?

  生:我们可以给它们都起了名字。

  师:对。

  【板书】二、七大洲

  1、概念:(略)

  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几个概念:大洲、大陆、半岛、岛屿。

  生:阅读、讨论、对比,找出自己的记忆方法。

  师:我们了解了大洲的概念,那么把它们分成了多少个大洲?又起了什么名称?

  生:七个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板书】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略)

  生:读图F、G 、H 、I进行分析比较。

  【板书】3、大洲的`大小(略)

  师:通过对图I 的比较,七大洲中的大小排列是怎样的呢?

  生:?(各抒己见)

  师: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顺口溜来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但是从海陆比例来看我们得知海洋的面积比陆大得多,在今天的21世纪里将海洋的世界。

  作业布置:

  收集有关海洋和陆地的资料。

  初中地理《海陆分布》教案 9

  传统和常规的教学过程都注重课堂教学,而往往忽略了“教学反思”这一环节,“教学反思”是对一堂课的回顾和总结,它能及时地得出课堂教学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并能及时地找出成败的原因所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累教学中的经验,为再上好这堂课提供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环节对不断地提高教学成绩和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能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般情况而言,教学反思应从以下四方面思考:

  一、教学效果

  课堂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每位教师所关注的问题,进行课后反思必须做到课后及时“思效”,对本课做个自我评价,学生那些内容掌握得好,那些内容掌握得不够,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是否合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如何等。

  如我在“世界的海陆分布”的教学中通过以下环节,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一,首先,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演示“不同角度观看太空中的地球”.来营造情境;其次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仪”和“阅读 P22

  1、2两自然段的课文内容和图2-17世界海陆面积比较”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然后,教师的及时点评;再者,教师让学生阅读P22-23课文内容、图2-8和教师补充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岛屿”“半岛”、“大陆”“大洲”和“海”、“海峡”、“海湾”?

  (2 )分别在地球仪和图2—19、2—18中找出: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四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等过程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最后,要求每组学生:

  1、按适当的比例用红纸剪出七大洲的几何图形(基本符合排球大小要求),

  2、在单色排球上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0度和180度经线、南北极点,

  3、将几何图形粘贴在单色排球上,使之成为一个简易的地球模型。通过以上教学环节和活动手法.使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究、演练等多种思维方式得到训练,实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展示一个教学闪光点(学生在自己设计的地球仪上比较准确的体现出海陆分布的基本概况),这种教学方法简易、使用方便,既有传统的讲授法、试验法也有现代的`多媒体手段教学,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教学过程的师生活动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符合地理新课标关于“在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地精神。课堂上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近九成的学生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二,教材的分析、处理和学生的学情分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理得恰到好处,如,教学中增加了“海”、“海峡”、“海湾”等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很好地利用了单色排球和几何图形纸片制作地球仪,这样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学习情感,提高学生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其三,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自然顺畅,各环节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教师在世界空白图幻灯片以及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空白图幻灯片中分别填上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在完成这一环节后,教师说:“谁能又快又好地将它们的名称填到自制的地球仪上”,用这句简洁通俗的话语引出下个环节(引导学生用单色排球和几何图形纸片制作地球仪,并在其上面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二、教学心得

  从本堂课的教学效果看:

  1、教学目标的制定不宜过大、过泛,要符合当地学生实际,要切施可行,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实现.

  2、教师在备课时务必做到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要能根据教材体系和学生实际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教材处理。

  3、对于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挂图展示、解读,甚至用口述加板书这种简单的教学手段,这种简单的方式是不利于现代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地理知识技能的提升,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应着重以学生的读图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操作为主,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的理解和掌握,利于学生对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联的理解,利于学生对地理奥秘的探究和发现,能给予学生很强的成就感,加深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印象,活跃了课堂气氛,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激发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4、教师要善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潜心设计、自制和寻找简易实用的教学用具,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能通过对实物和教具演示的观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理性认识的发展。

  5、教师要激发和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地理模型和演示地理过程。6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和多媒体手段解决教学难点,利用各种教具和多媒体手段解决教学难点时,不但能很好地突破难点,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7、课后教师及时找不同层次的学生交谈,向他(她)们了解其课题学习的得失,让他(她)们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值得肯定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8、认真听取听课教师对本堂课的教学点评,尽量做到集思广义,除了要注重同专业教师的见解外,还应该注意其他专业教师的观点,这样有利于教师拓展知识面,对于今后的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和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提供帮助,也利于学生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的发展,为学生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不足

  1、由于是一堂公开课教学,教师担心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或出现知识点和教学环节的纰漏,甚至怕时间安排不合理,所以课堂上有时还过于照案操程,缺乏一定的灵活度。

  2、教学设计的模式化比较明显,创新的环节不多。

  3、教师对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还持怀疑态度,因此,每个知识点都由教师点评,不利于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综合、概括能力的培养。

  4、本课的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比较耗时复杂,对于平时的日常教学参考价值不是很大。

  四、教改意见

  1、本人还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学习和教学经验教训的总结,养成良好的撰写教学反思的习惯,逐步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2、假如重新设计这堂课,除了保持以上提到的优点外,要在教学设计的创新性、实用性和指导性方面下功夫。

  3、在今后的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加大学生的课堂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比例,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师在注意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凸显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4、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优生概括总结,教师给予知识和能力难点方面以及学生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方面的点评,这样能不断地提高参与概括总结问题的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励了其他学生的表现欲望,促进了全体学生的能力发展。

  初中地理《海陆分布》教案 10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世界的海陆分布》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世界的海洋与陆地的概况。是学生在学习了《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初步认识世界海陆的分布和七大洲、四大洋分布。是前一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同时也是以后世界地理等有关章节,解释诸种地理现象分布的关键知识的准备阶段,是世界地理知识系统的重要板块和初中地理的重点内容。它既是学好世界地理的基础,又是学习世界地理所必需具备的知识。学好本节有助于学生学习七年级上册其它章节和七年级下册的世界分区地理。对本节内容掌握程度、理解程度、应用程度,将直接影响世界人口、气候、国家等有关内容的学习和运用。所以这一节的内容显得十分重要。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本节是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世界地理内容,对一切新事物还很新鲜,学习积极性还很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讲解。主要是再读图、绘图、地名记忆等方面加以引导,使学生对运用地图形成初步的认识,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挂图、板图等形式教学,加强学生对地图的感性认识,充分体现地理课的教学特色,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通过“看、画、剪、拼”地图,了解和熟悉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和轮廓。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运用海陆分布图和相关数据,描述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的名称、分布及各州的分界线。

  2.通过学习世界的海陆分布及七大洲,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动手能力、填图识图的能力。

  3.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进一步认识我们生活的星球,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世界上海陆分布情况;七大洲的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

  难点:七大洲的分界线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创设情景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纪录片《从宇宙中看地球》,介绍苏联宇航员在宇宙中看到地球的全貌以后,曾感叹说人类把地球的名字取错了,应该叫“水球”,因为地球上大部分地区被广阔的海洋所覆盖。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实际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宇宙的视角,宏观的观察地球,让学生们在脑海中有整体印象,通过视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海洋与陆地

  首先,老师通过让学生们观察地球仪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世界上海洋和陆地那个面积更大?

  (2)南、北半球相比那个半球陆地面积较大,陆地面积较大的半球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还是小?

  (3)东、西半球相比那个半球陆地面积较大,陆地面积较大的半球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还是小?

  (4)世界上海陆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答案:

  (1)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但是仍没有海洋面积大。

  (3)东半球陆地面积较大同样没有海洋面积大。

  (4)第一,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地;第二,陆地北半球比南半球多,东半球比西半球多,海洋南半球比北半球多;西半球比东半球多;第三,无论怎样划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状况,根据“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进一步做总结:人们常说“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在地球上海洋面积约占70.8%,陆地面积约占29.2%。

  【设计意图】学生先自己观察,之后抛出问题。学生通过问题自我归纳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相对而言就比较容易。

  2.七大洲

  在这部分,我会通过三个小游戏来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七大洲。整个环节借助世界七大洲分布图以及地形图帮助学生学习。

  游戏环节一:“猜猜我是谁”。学生根据拿到手的纸片对照世界七大洲分布图,填写自己手中的大洲的名称,并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拿到的大洲名称。之后教师随机说出大洲名称。拿到相应大洲的同学起立说出我是什么洲。

  游戏环节二:“看看谁最大”。学生通过裁剪,将自己手中的大洲轮廓细致的剪下来,然后通过比较看看哪个大洲最大,哪个大洲最小。老师叫出拿着不同大洲的七位学生,在讲台上以大洲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利自由排列,让其他同学对照自己手中的大洲轮廓图看看排列是否正确。教师相应总结,给出记忆口诀“亚非南北美,南极欧大洋”。

  游戏环节三:“我旁边有谁”学生根据手中拿到的大洲,对照世界七大洲分布图看看自己临近的大洲都有哪些?请在同学们中找出来。并说出自己临近的大洲名称同学名字。

  与此同时借助“世界地形图”,让同学们在图中找出自己所拿大洲和其他大洲的分界线,最后老师给出表格让同学们进行填写,共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游戏,创设请进,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用游戏学习知识,真正的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而且通过表格总结,对比学习加深记忆。

  环节三:巩固提高

  这个环节,我会让同学们去完成课后活动题,通过活动题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知识点,并从中得出新知,总结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的大陆。

  【设计意图】灵活运用教材的课后活动,既温习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又发散思维完成知识建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绘制七大洲的轮廓图,标注分界线。查阅四大洋的相关信息为下节课做准备。

  【设计意图】学生以回答问题的形式进行总结课堂知识,不仅能够对于本节课所学的零散知识点进行整理,而且能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也能够把握自己的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布置搜集资料的作业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而且能够扩大学生的眼界,增长见识。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初中地理《海陆分布》教案】相关文章:

海陆变迁地理教学设计12-10

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通用12篇)10-31

初中地理教案初中地理教案范文03-13

海陆的变迁教案06-21

初中地理教案初中地理教案教学目标设计05-10

初中地理教案11-04

初中地理教案11-07

初中地理教案03-07

实用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万能模板05-10

初中地理教案模板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