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冬夜读书示子聿》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师:前两天我们刚刚学习了一首关于读书的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谁能说说在这首诗诗人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指名答
3、导入新课
师:它告诉我们学习要不遗余力的学,并且还要将自己所学到的用于实践当中。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是关于读书的,它将又会带给我们那些启示呢?一起走进(板书:观书有感)。
4、齐读课题
二、了解作者
1、学生交流
师:在学习这首诗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对这首诗的作者了解多少?请同学们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共享一下吧
2、教师总结归纳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些资料(出示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1、指名读古诗
2、齐读古诗
四、从字面上解析古诗
过渡:读完了我们就该一步一步的解析古诗,以往我们都是先从古诗的题目开始,今天我们用一种不一样的解读方法来解读,我们先从诗的内容开始,首先看第一句(出示幻灯片),说有哪些字词不太好理解。
1、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说说你觉得其中的那些字词不太好理解
2、重点交流“一鉴开、徘徊”
师:下面我们重点来看“一鉴开,徘徊”如何理解?谁能告诉老师这里的“鉴”字如何理解?
3、教师总结
师:这里的鉴字是镜子的意思。在古代的时候,镜子一般会用镜袱包起来,用的时候打开,所以这里的一鉴开指的就是一面打开着的镜子。
4、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天光和云影)
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这里的“徘徊”怎么理解呢?(来回移动)?
5、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指名读。
师:说在这句中你又碰到了那些拦路虎?
6、重点交流“渠、清如许、为”
五、翻译全诗,悟诗中哲理
过渡:诗中比较难理解的字词我们已经全部都解决了,下面请同学们试着用现代文翻译全诗,注意在保留诗意的基础上,译得优美一些。
1、学生翻译
2、指名读译文
3、教师总结,引出问题
师:通过同学们的翻译,我仿佛看到了那清澈的池水,那美丽的景色,然而一看题目,我就觉得这首诗写的有些拙劣,因为是明明是写池塘里的水,可题目却是观书有感,所以我觉得不如将题目改为观塘有感,你同意吗?为什么
4、学生思考并交流
5、教师总结,学生深入思考
师:这首诗看似有点文不对题,诗中写的是池塘的水,可是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池塘的水和读书有着一定的联系,究竟有着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6、总结板书
1)先板书“活水方塘清”
2)学生交流总结出第一个问题后,教师相机在“方塘”二字下板书“心智”
3)师生合作完成板书,有学生交流“活水”“清”下分别应写什么,教师板书,后推敲得出最佳答案
师:下面同学们还要面对的一个任务就是帮助老师完成板书,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里的“活水、明”下面应分别写什么,(学生说,教师板书)下面我们也来学一学贾岛,推敲一下这里到底应该写什么。
7、交流感受
师:你能不能谈谈这首诗带给了你什么启示?
六、知宋诗理,悟全诗主旨
师:这么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们呢?(请大家来看一段资料),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宋诗,宋诗讲究理趣,然而其中最优秀的哲理诗往往都是不直接说理,而是全凭一些独特的意象营造一种意境之美,有意无意间,引发哲思,正是在这个意义的基础上,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成了千古名句,为历代文人学子争相吟诵。而这类名句,在宋诗中还有很多。
回忆所学宋诗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宋诗中都有哪些这样的名句,(学生交流),下面我们重点来看三句我们学过的宋诗(出示幻灯片)请同学们回忆并思考这些诗句,说说其中蕴含着什么道理?(教师随机总结)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七、朗读古诗,拓展延伸
1、齐读古诗
师:相信大家在明白了宋诗独特的魅力之后对于这首观书有感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下面请大家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读一读这首诗。
2、试着鉴赏古诗
师:读的真好。这首诗写的好吗?你能不能谈谈这首诗好在哪里呢?
3、引入《观书有感》其二
师:看来同学们悟性真的很不一般,接下来,老师再送给大家一首《观书有感》,试着品读一下看你能从中悟出些什么来?
1)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
3)教师总结,并出示幻灯片
4、总结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读书、对于学习又有了新的见解,希望大家在时时为自己输入源头活水的同时,逐步去领悟厚积方能薄发的道理,从而使自己的学问更上一层楼。
教学反思:
纵观整堂课,首先,在师生合作完成板书这个环节当中,调动了全体学生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对于这首诗中蕴含的哲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与解析,在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同时,对于所列举的字词的贴切度的推敲,又让学生对于学习有了精益求精的意识。其次,让学生对于宋诗有了一个宏观上的把握,知道在许多宋诗表面意象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于宋诗的鉴赏有了一个比较专业的基础,但由于没有教给孩子通过符码解读古诗背后蕴含的情感或哲理,从而使得在课堂重点的突破上还是有些不是很彻底,所以,在引导学生思考读书与方塘的联系时应再设计一个过渡性的小问题:这里的活水源源不断的输入和读书有没有什么联系?以达到问题的坡度性突破。最后,由于课堂的应对能力还是有所欠缺,使得在课堂语言上不能很好的做到既保持语言使用时的语文味,又能简洁明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多读关于教学机智方面的书籍,课堂上多加锻炼才是。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 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小学六年来,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有关读书的名言。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
指名说,师相机点评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有关读书的名言。【出示名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生齐读
这则名言给你什么启示呢?
3、这是朱熹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板书:朱熹】你了解朱熹吗?指名说(简介朱熹,相机复习朱熹的《春日》)
4、【出示课件】师简介: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很多思想都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的诗作用词讲究,风格俊朗,具有一定的哲理。
二、初读诗歌
1、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熹的一首与读书有关的诗——【师板书课题:观书有感】生齐读课题师:何谓观书?观书有感呢?
2、朱熹,一代理学宗师,他的读书感受一定与众不同,想读吗?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自学这首诗,开始吧!【出示自学提示:1)朗读全诗,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美;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生自学
3、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再指名读
4、诗有了节奏,才能给人美的享受。听老师是怎样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来的。
师范读,你会像老师这样读吗?
指名读,相机表扬:有点感觉了。
我们一起来试试!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
1、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到这儿,你知不知道在这首诗里,坐着主要描绘的是什么呢?(半亩方塘)【板书:方塘】同学们,半亩方塘并不算大,也就我们三个这样的教室大小。那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半亩方塘呢?你能不能用上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清)【板书:清】
2、再请同学们细细地去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些地方写出了这个小池塘的清澈?生自学
3、交流
“鉴”
生谈理解:我是从第一句话“半亩方塘一鉴开”中的`“鉴”字体会到池塘很清澈的。在这首诗里,“鉴”是镜子的意思。半亩方方的池塘就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师评:你抓住了“鉴”这个字,不仅告诉了大家“鉴”的意思,还说清楚了为什么由“鉴”可见池塘的清澈。
同学们,“鉴”在这课中是一个生字,上下结构,因为古代的镜子都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它的下面是个金字底。伸出你的手,和老师一起来书空这个字。
生书空
古人以铜为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
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啊,把方方的池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池塘的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共徘徊”
生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池塘清澈透明,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
“徘徊”是什么意思?(来回地移动)
蓝天和白云一起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4、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老师也非常喜欢这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这两句诗,看看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5、指导朗读
师:多美的景色啊,你能读好这两句吗?指名读
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你一定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
熟读成诵,我们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话。生齐背1、2句
6、池塘里的水为什么会如此的清澈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看来,你们已经和朱熹一样找到了答案。一起说——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e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
这个“为”字向我们解释了池塘为什么如此清澈的原因,是因为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书: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流动的水)
同学们,有了活水,池塘的水为什么就能这样的清澈呢?(因为流动的水不断地补充进来,带走了污水,使得池塘的水永远清澈明亮。)
没有源头活水,池塘会是怎样呢?(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7、学到这,这首诗的意思,你明白了吗?谁能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看?指名说
8、多美的景致啊,真让人喜欢。你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
四、理解寓意
1、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上课前,老师也介绍说这是一首与读书有关的诗。【板书:读书】可全诗28个字却没有提到读书,这是为什么呢?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会联想到读书呢?同桌讨论讨论
同桌讨论,师提示:朱熹的诗富有哲理,在这,他仅仅是在写方塘,是在写活水吗?活水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2、交流(只有远远不断的活水才能使方塘如此的清澈;同样,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的心智更聪明。)【板书:心智明】
3、原来,诗人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不断读书,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生齐读
4、同学们,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在我们学过的诗当中,你知道有哪些说理诗吗?指名说
想不到没关系,老师给大家一些提示。【出示课件: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生口头完成填空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朱熹先生说理巧妙,诗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话更是脍炙人口,成为千古名句。如今,这两句话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朱熹勤于读书,善于思考,他还写下了一首说理诗《观书有感(其二)》。【出示《观书有感(其二)》及相关注释】
六、课后作业
课后,阅读《观书有感(其二)》,借助老师提供的注释,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又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样的读书道理。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
教学准备:
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1、抽生背诵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2、回顾上节课的教学过程,小结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释诗意、明诗理。这节课我们就按这么几个步骤来学习第二首古诗朱熹的《观书有感》。(板题读中探究: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
出示朱熹名言,感受诗人的学习思想。
读读这些句子,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很亲切?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宋朱熹
活到老,学到老。──宋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宋朱熹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宋朱熹
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宋朱熹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宋朱熹
课件再出示诗人名字,师:看,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指导我们学习的至理名言都出自一个人的言论,那就是朱熹。关于朱熹,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出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思想家。他的一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二)解诗题
理解:观书:读书,也就是作者读书之后的感想。
(三)释诗意
1、出示:
自学要求:
(1)、三次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为”“活水”,并说说诗句的意思,可以小组合作。
2、交流自学情况
(1)抽生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2)理解一、二句诗意
学生先讲解:“鉴”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生说,(半亩方塘就像一面被打的镜子,清澈明净。)补充。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徘徊”是什么意思?(人在一个地方来回慢步地走)
诗中指谁在那儿来回地走?
(天光和云影一起在水中来回地走,或者说他们在散步。
在这明净的镜子中映着天光和白云的倒影,他们正在一起散步。)
整体感受,齐读这俩句。
(3)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学生讲解,师适当补充。
“渠”是什么意思?“如许”是什么意思?
把诗意连起来说说。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
(4)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含义。
配乐读
3、背诵这首诗。
(四)明诗理
诗句的意思也理解了,整首诗没有提到一点和读书有关的.,我看这首诗叫《观塘有感》好了。你觉得呢?(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究竟这方塘美景与读书有什么关系呢?
1、看图,猜想读书与方塘的关系。
记得刚才介绍作者时有这样一段话: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2、引导理解:出示:诗人用半亩方塘来比喻,清澈的湖水能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正如。“天光云影”好比。源源不断的活水能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正如“源头”好比,“活水”好比。
再读这一首诗,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你来评一评这一首诗,写得怎么样?
(从修辞、写景、寓理等方面来说,学习写作。)
诗人把自己读书之后的感受融入到方塘美景之中,把深刻的哲理寓于景色描写之中,不得不让人称奇(佩服。拍案叫绝)。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源头”“活水”,及问号。)
(五)拓展延伸
1、作为一个人,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都必须让自己的半亩方塘时时注入知识的活水,知识的清泉,才能时时处处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灵活,你能举例说说吗?
由此可见,这句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虽历久,却弥新,请看这样一则报道:
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格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
在这篇文章里“源头活水”是什么?“清如许”指什么?
2、朱熹大师这首诗也叫说理诗,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3、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也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清澈透明←源头活水(写景)
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喻理)
探究式:强调学生自行探究为主,教师从旁点拨,起到引路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中造成问题态势,但不是让学生围着教师的问题转,而是教师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具有渐进探索的特点。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 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借方塘表达的感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读书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作者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
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利地读诗
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3、检查预习情况:
(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
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
2、你说得错。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池塘说具体点吗?
(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
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漂亮了。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交流。指导朗读前两行。
5、同学门,站在这清澈美丽的池塘前,你一定会和朱熹一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澈?你知道吗?活水
生说原因(板书:池塘--------清澈),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讨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
(1)小组讨论
(2)指名交流
(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谁再来说一说?(板书:头脑---------灵活)
(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所以题目是(生读)
(5)题目的意思是朱熹在看书时产生了一个感想,这个感想就是------(齐读诗)
四、背诵古诗
1、我想作者在读书时一定是又明白了什么人生哲理,他感受到读书对于自己的意义,他要把自己的这种体会告诉天下所有的人,怎么写呢?直接说“啊,读书重要,读书能让你头脑清楚、灵活。同学们,这样行吗?
2、(出示挂图)我们来看图。一天早上,朱熹披衣走出院门,他看书沉思,不时抬头望望远处的翠山,低头瞧瞧脚边的野草,他大目光停留在池塘里那跳动的波光云影上.突然,哗哗的流水声催生了他的灵感,他知道怎么去表达心里的意思了。(生齐背)
3、你记住这首诗了吗?自由背,指名背。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观书有感》是一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千古名句。前面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也是关于读书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是千古名句。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古诗、名言警句?
2、全班交流,师补充。(另一首朱熹的《观书有感》)
3、小结:有人说,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你才更有智慧。有人说,能够摄取书中营养的人要比吃得更多的人更健康。同学们,读书吧,因为每一本书就是一级级阶梯,你每爬一级,就意味着向智慧。向成功迈进一步!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 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特色:
1、教学建立在对诗的正确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教学设计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表现,呈现出多种动态生成的教学预设。
2、运用多种方法灵活理解诗句的意思,如在读与画中理解,在将“渠”改为你、我、他的语言运用中加深理解,在有与没有“源头活水”的对比中理解等。
3、对诗句的活学活用与理解联系在一起,如师生共同合作将诗句改为“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4、对教学时机的智慧把握,如将朱熹是南宋理学家、宋诗讲理的知识点、“问我(朱熹)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及开卷有益方面的名言与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巧妙对接。
5、板书的四次变化是诗的解读,也是诗的创造。
预习积累: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高尔基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教学过程
一、观塘
1、导入:学唐诗通常要达到正确诵读、解意、悟境,今天我们学的一首宋诗,简介朱熹:南宋,理学,宋人最重讲理。宋诗特点常借景(物)寓理。要做到诵读、解意、悟理,有信心做好这几点吗?先自学,要求做到: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
2、检读。(相机点拨古诗的韵味“压韵”,再读。)
3、自学尝试理解意思,读出画面。要求:
(1)、一句一句地读想办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查工具书,没有工具书可以猜猜看。
(2)、一句一句地读,整体地读,想想你看到怎样的.池塘?可以画出来。
(在巡视中发现画的好的同学上台板画)
4、同桌交流
5、集体交流、相机朗读:
句义(在理解句意中理解词义)(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同学们,塘虽小却清新、明朗,有活水注入,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备注:“天光云影”、“湖光山色”中“光”意思的理解要联系词语的前后搭配。谁在徘徊?“源头活水”的意思要重点理解,可以查成语词典。)
二、观塘有感
1、导读全诗:这是一个怎样的池塘?诗人产生的疑问是?放开眼界找到的答案是?(塘清的答案在塘外)
2、我们初步理解了这首诗,接下来可以用朗读的方式去巩固理解、深化理解这首诗,读出诗的味道。(边读边展开画面,结合古诗的平仄美——平音长,仄音短,其中“一”和“活”为仄声字;平音长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时间。抓住“开,天光、徘徊、渠、清、源头、来”读出画面,读出“打开、徘徊”等的动作、神情、姿态,读出“源头”在哪儿,读出“来”的活水的鲜活、生命力、源源不断。开,镜子有半亩大要慢慢地打开;镜子里有——天光云影,要边欣赏边打开。徘徊,谁来回走动?边读边用手做动作表示音长:从桌左到桌右,再从桌右到桌左。渠,渠清,问渠;你清?问你;师清,问师。来,长音,读出活水来、新鲜的水来、纯净的水来、缓缓地来、源源不断地来。)
3、读了这首诗,我也感觉在我的心间流淌着一股股清泉了。
4、如果没有“源头活水”呢?(老师擦去“有源头活水”)方塘怎样?同桌思考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板书:枯竭、陈腐、污浊。教师擦去“一鉴、天光云影、清”,师生共同合作将诗句改为:半亩方塘锅底(黑洞)开,垃圾杂物共徘徊。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有源头活水的半亩方塘是——谁来背诵一遍?
三、观书有感
1、老师故意让学生齐背——《观塘有感》,引起学生疑问,引出读书法——读书要看清题目,题目是文眼呀!(理解题目:当时在看书,将看书体会心得写了出来)
2、导学生产生疑问:为何是《观书有感》?诗的内容写的是池塘有源头活水就清,无源头活水就浊,但这与朱熹看不看书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思考片刻)(如学生不会再启发——难道看书人就清,不看书人就浊吗?)再次简介朱熹:南宋,理学,宋人最重讲理。宋诗特点常借景(物)寓理。(板书“悟理”,大理学家在诗中讲什么道理?)
3、同桌交流。
4、集体交流:大理学家在诗中讲什么道理?
(多元理解:塘——人,心如明镜,胸怀宽广,清,高洁;塘——书,知识,天光云影;……)
相机出示开卷有益的名言警句。(见预习积累)
(备注:当学生不会时导法:
(1)问他那得智(才、慧、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小塘呀小塘,你为什么这么明净呀?你这么小为什么容得下天光云影在你的肚子里呀?你为什么这么聪明呀?朱子呀,你为什么这么有学问呀?
(3)塘有源头活水就——,人观书就——。
(4)把“半亩方塘”改为“方寸之心”。
(5)宋诗借物喻理的特点。如苏轼《题西林壁》等。)
(若时间紧凑则结尾方法:当然源头活水不仅是读书,还要行万里路,正如陆游所说:“纸上得来……”)
四、拓展学习:
宋诗借物(景)喻理的特点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 6
【教材简析】
《观书有感》这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它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讲述的是作者在读书后,产生的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这首诗既富于理趣,又充满诗情,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名篇。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感悟,明白读书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明白做学问与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知识的重要性,并能有所启发,与自己的学习联系起来。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以读为主,读中悟情,以读强化感受,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受。在诗歌教学中,通过反复的,多样的,不同层次的朗诵,感悟诗歌的原境之美,意境之美,心境之美。我认为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同时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教学时突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设计思路】
学生较易理解诗句的意思,但对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却难以领悟。如果教师直接讲给学生听,学生虽能明白,但印象不会太深,我决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可以采用“三读”的方法。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
1、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工具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读懂。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小组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统一在班级里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主动去探究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读通。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没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通过想像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诗中所描绘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中华大地,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
朱熹一生勤奋读书,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观书有感)
二、激发阅读兴趣。
1、简介朱熹(同学小组交流)
2、教师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朱熹一次去看望女儿。女儿女婿热情招待,惟恐怠慢。吃中饭时,女儿十分窘迫地端出几碗大麦饭和一碗葱汤。朱熹开开心心用过之后,看见女儿女婿还惴惴不安,表示饭菜不好。朱熹笑道:“你们不要为此感到不好意思,其实这也就很不错了。我在朝廷做官的时候,也不是餐餐大鱼大肉。古人云:富在辛劳穷在惰,成由节俭败由奢。勤俭持家的家风是永远不错的,希望你们以后也能坚持俭朴度日。我这里赠送一首诗于你们。”朱熹当即书诗一首:(出示)
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
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2)朱熹也是一位嗜茶爱茶之人。他在武夷山兴建武夷精舍,授徒讲学,聚友著作,斗茶品茗,以茶促人,以茶论道,他写的《咏武夷茶》、《茶坂》等诗后,使武夷茶名声大振。朱熹的《咏武夷茶》一直流传至今。其诗为:(出示)
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余自栽。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蝶蝶未全来。
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咀罢醒心何处所,近山重叠翠成堆。
(3)小结:从这两个事例,你们觉得朱熹是个怎样的人?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呢?
三、学习古诗。
1、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要求:
(1)对照插图,自读全诗。
(2)理解诗中每个词语的意思,并简要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理解的地方。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
(2)多种形式的朗读:
自由读、范读、指读、评读、齐读
(3)你有什么收获?
(4)有哪些问题你不能解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思考、理解。所谓书是自己读懂的,情是自己悟出来的。)
3、图文结合,合作研读感悟
(1)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怎么读呢?指名读
(2)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呢?它有什么特点?从哪可以体会到?你有什么想说的?
(3)让学生比较,质疑,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
(4)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5)指导朗读
(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自学能力,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增进了情感沟通。同时,使他们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互相学习,共享成果。)
四、总结。
1、品读完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2、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
宋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源头活水→方塘清
读书汲取→心智明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 7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观书有感,并能够在观书中深入思考。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通过观书有感的方式深入思考文本内容。
2.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口头表达。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在观书中深入思考。
2.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并提高口头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今天的课程内容,告诉学生我们要进行观书有感的活动,并让学生自由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阅读。
二、正式活动(30分钟)
1.学生阅读所选的书籍,并在书中挑选出一个段落或一个场景,进行深入思考,然后记录下来。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观书有感,观点之间展开讨论。
3.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将自己记录下来的思考和观点说出来,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问。
三、反思(10分钟)
教师和学生一起评价这次活动的效果,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以便今后的改进。
四、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今天的活动中获得的收获和不足进行总结,写一篇关于观书有感的文章。
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在书中深入思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表达准确性和连贯性得到了改善。
3.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教学目的。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 8
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3、学生
课前准备:
(1)上网查阅,了解朱熹。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读音。
(3)自学课文,理解感悟诗歌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泊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名言引入,初识作者
1、同学们,小学六年来,我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关于读书的名言。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指名说,师相机点评)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名言(出示名言,生自由读)
知道这些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
3、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生默读:【朱熹,南宋著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二、初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来到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于是他齐读课题。师:何谓观书?何谓观书有感呢?
朱熹,一代理学宗师,他的读书感受一定是与众不同。想读书吗?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自学这首诗吧!【出示自学提示: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诗都是读出来的,课堂上最美的就是琅琅书声,请人家放开声音,认认真真地把诗多读几遍,看看大屏幕,你能达到哪个台阶?读完后教师检测。
(1)字正腔圆本诗作者朱熹说过:“凡读书,需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谁能口齿清楚、准确地读?
(2)有板有眼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能读出七言绝名的节奏?
(3)富有感情谁能达到第3个台阶?指名读,评价,师:到底什么是有感情?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在于读出诗的味儿。(点击,改成读出韵味)至于到底读出诗的韵味,学完这首你们自然就会了。
(在反复吟诵中体味古诗的韵律美,达到“会读”的地步)
三、抓住“诗眼”,理解诗意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到现在,你知道在这首诗作者描绘的是什么?(板书:方塘)。
(2)一个怎样的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板书:清)
(3)浏览全诗,哪句诗描绘了池塘的“清”呢?(出示课件: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4)“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你认为应该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理解“开”: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的帮助,还可以联系句子、观察图画。
“开”字怎么理解?
老师课前查过资料了,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师:他们一边照一边徘徊呢!什么叫“徘徊”?(强调双人旁)
(5)如果你是朱熹你会怎么赞美小池塘?指导书写。会有谁?请同学们闭上眼晴,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描绘)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亮,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写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女声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配乐读)
(7)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8)结合图文,自读感悟后两诗的意思
“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一样,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
哪得,怎么会。如此,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
“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e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民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9)我们可以想象:远处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10)连起来说说这两名的意思。
(11)师:如果没有活水呢?
(预设: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就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小池塘来说多么的重要啊!
(12)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水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样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四、辩论明理,享受诗趣
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板书:心智:明————读书】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就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五、配乐诵读,学创名言
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板书:景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诵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这就叫读出韵味。)
六、作业布置
1、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二)》,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
2、搜集一些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大致理解诗句中暗含的“劝学”道理,初步感知《观书有感》,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三、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CAI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作者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积累词语
1、天女散花:请大家用“春”字组词,组的词的越多,地上开出的小花也越多。
2、课件出示相关词语,开火车读一读。
3、过渡:多美的词语!多美的春天!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古诗《春日》,这是是南宋诗人朱熹的名作。
(二)、学习古诗,享受春天
1、板书课题,一起读课文题目。
2、解题。(在春天里、春天的日子)
3、作者简介:学生自由交流作者资料。
4、自由地、大声地读全诗。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将学生的感受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将所找词句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赏玩美好的风景。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都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
多种形式朗读:示范读、自读、互读、评读、齐读。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8、小组(或同桌)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但要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
9、背诵古诗。
(三)、总结升华、体会喻意
同学们,《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想吗?能有知识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认识吗?正因为朱熹热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我们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
2、熟读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 10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背诵《观书有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
学生:课前查阅《观书有感》的资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简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读书,他们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对书的赞美。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古诗和现代诗的不同魅力。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一首是(生)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书》。
二、初读解词义,诗句脉络清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抽读正音。注意亩徘徊渠的读音。
3.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诵读、联系上下诗句、看注释等)。
4.运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先小组再全班汇报。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5.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一鉴开: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比喻)
徘徊:来回移动。(动作理解)
渠:它,水塘。
清如许:如此清澈。
6.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三、设疑品诗句,寓意跃纸上
1.教师设疑问难。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2.发挥想象,理解释疑。诗人身处何地?在做什么?(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要像源头活水不断充实。)
四、想象促朗读,寄情于诗间
1.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遍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学生结合对诗的理解复述。
3.师:让我们边想着这美丽的景象,边吟诵这首诗。
五、话锋一扭转,现代话神奇一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美的境界和读书融合,让我们再去感受书的神奇。
1.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2.自主交流,体会书的神奇,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
3.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
六、对比诗中意,悟出真道理
1.谈谈学了这两首诗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课文《最大的“书”》的教案设计09-08
岩石书课文教案设计08-29
《书愤》课文教案设计参考06-07
课文社戏教案设计08-25
课文《穷人》教案设计08-26
课文《跳水》的教案设计08-26
课文《草原》教案设计08-29
课文《穷人》的教案设计08-30
课文《翠鸟》的教案设计12-20
课文《太阳》教案设计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