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课堂教案实录

时间:2021-06-13 13:40:48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清兵卫与葫芦》课堂教案实录

  [教材分析]

有关《清兵卫与葫芦》课堂教案实录

  《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写的一篇主张尊重个性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异国的悲剧性故事,揭露封建家长专制思想对青少年的扼杀。文章叙述直白,易于理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是对学生进行小说的阅读欣赏与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用心读课文,把握关键词句;体会作品运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 复杂的心理塑造人物的方法;指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使之获得人生的感悟。

  [学情分析]

  初三三班是我这学期新接的一个班级,对学生的情况还不了解,通过一周的教学,我感觉这应是个中等水平的班级,课前有约半数的学生能够预习,上课的秩序井然,学习的热情较高,与教师配合较好,在学习上尚需教师的引导、启发与点拨。

  [教学环节1: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理清了这篇小说的情节。作者以故事的结局开头,然后依次展开情节,巧妙的匠心见诸笔端。小说是围绕什么物件展开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旨的呢?

  生:(异口同声) 是葫芦。

  师:[在黑板中心画一只葫芦,进一步引导,创设争论氛围] 老师画了一只葫芦,这只葫芦是清兵卫喜欢的吗?

  生:(七嘴八舌)是。

  不是。

  师:[顺势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什么呢?

  生:(争先恐后地)清兵卫喜欢的是外形周正的平常葫芦,这只就是他喜欢的那种。

  生:这只葫芦有点大,清兵卫不会喜欢的。

  (在争论中学生已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的情境)

  师:[结束争论,适时点拨] 每个人的审美都不同,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结论。我们就当这只葫芦是清兵卫喜欢的,是那只惹了祸的葫芦吧!

  (学生点头认同)

  [教学环节2:从众多人物中找出主人公,根据文中传神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师:全文围绕葫芦展开情节、刻画人物,都塑造了哪些人物?

  生:有清兵卫、清兵卫的爸爸、教员。

  生: 还有客人、古董店老板、买葫芦的富家、校役。

  生:还有清兵卫的母亲、卖柿子的老太太、秃脑袋老头儿。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全面,那主人公是谁呢?

  生:(齐答)是清兵卫。

  师:[板书“清兵卫”,追问] 为什么?

  生:因为全文的事件都是围绕清兵卫来写,而且对清兵卫的描写细致、传神。

  师:[启发] 他只答出了部分原因,那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通过对清兵卫的遭遇的叙述,可以表现作者的态度、文章的主旨。

  师:[点拨] 以上两名同学说的合在一起,答的也就全面了。故事中主人公清兵卫对葫芦的感情怎样?

  生:喜爱、热衷。

  生:痴迷、专心。

  师:[板书“喜爱、热衷、痴迷”] 你是怎样知道的?找出关键的语句,指出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清兵卫怎样的性格特点?

  (分组讨论,共四大组,每一大组围绕情节的一部分;再分小组,组与组讨论的内容可以交叉。同学们争先发言,彼此交流。教师巡查,针对各部分内容指导、启发,与学生交流看法。)

  师:[宣布讨论结束]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第4段写清兵卫“对葫芦热衷得这么厉害……每次上街的时候……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这是动作描写,表现清兵卫喜爱葫芦。

  生:第5段写“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是动作描写。

  生:第5段“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然后上学校去。”通过动作描写表现清兵卫喜欢葫芦。

  师:[点拨] 清兵卫除了上学、吃饭、睡觉,几乎全部的心思都用在葫芦上,真是喜欢到了极点,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作者对清兵卫的刻画还有哪些?表现他什么特点?

  生:第2段对清兵卫制作葫芦的动作进行描写,表明他做事很认真的特点。

  (教师给予肯定,同时板书“认真”)

  生:第3段写清兵卫错把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当成了葫芦这件事,通过对人物的心理、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

  (学生的回答集中在开端部分,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局限在对葫芦的喜爱、痴迷上}

  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课文的其它部分有怎样的描写?清兵卫还有哪方面的性格呢?

  生:在发展部分,当爸爸、客人批评清兵卫喜欢的葫芦不好时,清兵卫说:“这样的好呀。”、“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了一点就是了。”这是语言描写,表现了清兵卫有独特的爱好。

  师:[及时肯定,点拨] 这就是说清兵卫很有个性吧![板书“个性”]

  师:[参与发言] 第22、23段,当清兵卫在卖柿子的老太太那发现一个喜欢的葫芦,“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他心里发着跳。”是对清兵卫喜欢葫芦的激动心理的描写。

  生:第29、30段写清兵卫的葫芦被教员没收后“哭也没哭一声”;”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通过这样的神态、动作描写,写出了清兵卫的恐惧、害怕、无可奈何。

  师:[点拨] 这是通过神态、动作来揣摩人物的心理,能表现清兵卫什么性格特点?

  生:对葫芦的喜爱,喜爱得很执著。

  师:[板书“执著”,并提示] 清兵卫花一毛钱买的葫芦,校役卖了五十元,而古董店的老板又以六百元卖给了富家,葫芦的价钱变成了原来的6000倍,以后,这只葫芦还将卖多高的价钱是不可估量的。从这么高的增值率来看,清兵卫有怎样的能力?

  生:鉴赏葫芦的能力。

  师:[板书“独特鉴赏能力”] 这部分的叙写就与上文客人、爸爸对清兵卫的批评形成……

  生:(紧接着答)对比。

  师:表现大人们什么特点?

  生:不懂装懂、虚伪。

  师:他们自以为会鉴赏葫芦,其实根本不会,真是自以为是呀!

  师:[放慢教学节奏,小结] 作者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的描写,还有细节的刻画,塑造了一个有独特的兴趣爱好的清兵卫。可这样一个有天分的孩子,一个有可能成为葫芦鉴赏家的孩子,却因为大人们的干涉阻止,和葫芦“断了联系”,有了“新的寄托”。[板书“断关系”、“新寄托”]

  (学生陷入沉思)

  [教学环节3:揣摩客人、教员、爸爸对清兵卫的爱好的做法与态度]

  师:清兵卫的天性被扼杀了,[短暂的停顿后,引入下一步教与学]在扼杀清兵卫志趣爱好的大人中,有一位客人,作者是怎样刻画他的?

  生:有语言描写“真是小孩子呢”。

  生:第10段“再去买几个奇特点的来呀”。

  师:[点拨] 客人认为清兵卫很幼稚,喜欢的葫芦太普通,不够特别,不够大,也就是对清兵卫的爱好持什么态度?

  生:不赞同 。

  师:[板书“不赞同”]

  师:教员在整个的扼杀行动中,起了不小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他对清兵卫喜欢葫芦、上课玩葫芦持什么态度?文中如何描写的?

  生:不赞同。文中写教员的心理“对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就不舒服”。

  生:很生气。教员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并且没收了清兵卫的葫芦。

  生:他还去清兵卫家家访,说“家里应该干涉他……”。

  生;教员到清兵卫家“训斥了一顿之后”才走。

  师:[点拨] 他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表明了他的态度,借原文的关键词,教员对清兵卫喜欢葫芦持的态度是:要干涉。[板书“要干涉”]

  师:最终迫使清兵卫放弃自己的爱好的最关键人物当数他的爸爸了,爸爸在和客人的对话中,在教员家访后怎么表现的?

  生:第9段写“他爸爸很不高兴……”。

  师:[参与课堂,带动课堂气氛] 第18段,听到清兵卫的反驳,表现为“圆睁着眼呵叱”。

  生:教员家访后,爸爸回来了,“使劲揍了一顿”,“就拿起锤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

  师:可以说他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明他对清兵卫的态度是……?

  生:(马上接)不理解。

  不支持。

  反对。

  师:[板书“反对”]

  [教学环节4:理解小说的现实意义,揣摩作者的情感与态度,深刻体会文章的主旨]

  师:小说中的人物是有代表性的,文中的人物绝不仅仅是他们自己,本文中的这些人各代表了哪种人呢?

  生:清兵卫代表那些有个性,有爱好,有追求的孩子。

  生:爸爸代表的是那些强迫孩子放弃自己爱好的家长。

  生:教员代表的是那些不理解孩子的教育者。

  生:客人代表的是除家长、教师以外的大人们。

  师:[小结,并进一步引导] 他们构成了孩子所接触到的整个社会。作者在文中明显地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态度,各是怎样的态度呢?

  生:作者对清兵卫是同情的。

  生:作者对爸爸、教员、客人的做法是批评、揭露。

  生:是否定的。

  师:清兵卫喜爱葫芦,可在大人们的干涉、阻止下,他的志趣、个性被无情地扼杀了,这种悲剧不仅在过去,而且也在现在;不仅在日本,而且在世界上其他国家不断地上演。小说的现实意义非常深刻,作者不仅在批判,也在呼吁,本文的主旨至此清楚地透露出来,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生:本文批判了大人们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生:本文通过记叙清兵卫喜欢葫芦,可是这种爱好被爸爸扼杀,后又热衷上绘画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清兵卫的同情,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人们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教学环节5:拓展反思,体验感悟]

  师:总结得很恰当。[放慢语速,给学生回顾时间] 以上我们通过作者在文中的描写,体会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揣摩了作者的态度,深刻地理解了小说的主题。学了这篇小说后你有什么体会、感想或受到什么启发?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启发思路,寻找发现其中有代表性、有个性的结论)

  师:[结束讨论,启发] 你们中有喜爱葫芦的吗?

  生:没有。

  师:那你们喜欢什么呢?让我们调查一下。

  (抽两行同学调查他们的爱好、兴趣。)

  生:(一个接一个的答)看电视;

  上网;

  看小说;

  听音乐;

  画画;

  打篮球;

  玩四驱车,参加比赛;

  追星;

  书法;

  看动画片……

  师:这些爱好在中学生中较有代表性。那你们受到了怎样的对待呢?你们想让家长老师怎样做呢?

  生:(齐答 )限制;

  制止;

  不许……

  生:我喜欢玩四驱车,可是父母不同意,于是我节省零花钱偷偷的买,并且参加了比赛获得了名次。后来,爸妈知道后,坚决反对,不让我再玩四驱车。在我的再三请求下,他们来到赛场,看我比赛,当他们看我成功时,非常高兴,并且允许我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玩一玩。

  师:他通过努力,用实际行动说服了爸爸妈妈,这可以算是一个好办法。

  生:我的爱好,被父母绝对禁止,我想我们应该向他们夺回我们的权利。

  生:父母的话都是为孩子好,我会听从他们的意见的。

  生:我呼吁广大家长对孩子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支持、鼓励,甚至是资金上的帮助,而不是干涉、扼杀。

  师:刚才在讨论时有个同学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听听他是怎么认识的。

  生:我喜欢上网。

  师:上网都干什么呢?

  生:打游戏、聊天、也看新闻。

  师:那你希望老师家长怎么对待你和你的爱好呢?

  生:不要过于干涉,也不要过于放纵完全不管。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因为上网可以查到资料,了解很多的知识,开阔视野,它有有利的一面,过于干涉会让双方有矛盾,形成敌我关系,产生逆反心理。

  师:那为什么又不能放纵不管呢?

  生:网上的诱惑力太强了,我们的控制力不强,控制不了自己时,就应该让父母来督促、教育、说服我们。

  [教学环节6: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是的,有追求、有爱好是孩子的天性,但发展自己的天性应在一定的前提下。你喜欢打篮球,就可以24小时玩吗?你爱上网,就能不分时间,不选内容,无节制的上吗?你爱看小说,就可以上课看吗?这样还能要求家长老师理解支持吗?发展个性应该在完成学习任务,不影响身心健康,不违反法律,不侵害他人利益,不违背道德的前提下,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进行。同时,老师家长和社会也应提高认识,对孩子的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给予理解和支持,并应该正确的指导、调控,给孩子以自由的空间,发展自己,健康成长。

  [教学环节7:布置作业]

  师: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了,他的这一新的爱好能守住吗?后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合理展开想像,续写这篇小说。

  [课后反思]

  这节课上的很流畅、很舒服,争论、讨论、合作、交流、调查、回顾、展望交替进行,基本实现了课前的设想,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突破了重点和难点,达到了感悟人生、教育思想的目的。学生对课文内容很感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作品的认识和体会深入了一层。在课堂上学生发言踊跃,活动面较广,尤其令我高兴的是,学生说出了一些有创意、有个性的见解,虽然不十分正确,但这是他们积极思考的结果,是很珍贵的。

  [听课评价]

  备课充分,熟悉教材,程序合理,训练扎实;自信、亲切微笑、互动,教学有艺术性,收放自如;板书设计精巧,重点突出;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设计,很好地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对主人公脸色的变化可进一步挖掘。建议此课全区观摩。

【《清兵卫与葫芦》课堂教案实录】相关文章:

《清兵卫与葫芦》课堂实录08-11

《清兵卫与葫芦》的教案07-12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04-05

教案:清兵卫与葫芦07-26

清兵卫与葫芦的教案07-29

清兵卫与葫芦说课稿11-26

续写《清兵卫与葫芦》教案06-15

清兵卫与葫芦 教案教学设计12-06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设计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