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实录教案素材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林海》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随着作者领略了大兴安岭美丽的风光,并且学习了第一段,知道了作者进入兴安岭以前,总以为它是高不可攀的。当他进入林中后,他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板书:大兴安岭)
生:作者进入大兴安岭后感到亲切、舒服。(板书:亲切舒服)
师:作者围绕着这种感受,描写了大兴安岭哪几方面的景物呢?
生:作者围绕着“亲切、舒服”,描写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三方面的景物。
师:今天,我们随着作者深入林中去观赏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兴安岭的“岭”。请大家仔细观察,“岭”有什么特点?
师:(放“岭”的录像)
师:“岭”有什么特点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下面,请大家翻开课本,看课文第2自然段,带着老师设置的三个问题来学习“岭”这一部分。(指名读自学提纲)
生:1.“岭”有什么特点?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3.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请大家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按要求在书上做好记号。
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按自学提纲在书上做记号。)
[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师:谁来说一说“岭”有什么特点?
生:“岭”的特点是多而温柔。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师板书:多温柔)
师:谁把写“岭”“多”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师:请同学们看这个句子。(出示句子)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这儿的“岭”很多呢?
生:表示“多”的词是“的确很多”。
师:还有吗?
生:(思考片刻后)还有……(答不出)
师:(提示)你看“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短点儿的”这是写岭的什么呀?
生:写“岭”的式样十分多。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通过你的读,我确实感受到这儿的岭很多。从这个“点儿”还说明了什么?(给“点儿”下面加小红点)
生:从这个“点儿”还说明了这些山的差距并不大。
师:对!如果删掉“点儿”,你再读一读,就不同了。(删掉句中的“点儿”)
生:读句子。
师:这样跟刚才有“点儿”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这个“点儿”我们还能感受到这儿的岭非常——
生:(齐说)温柔。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把温柔读出来。
生:(读句子)
师:读得不错,下面,你们听老师读,注意这个“点儿”。(读句子)你们现在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自由读)
师:谁再来读。
生:(读句子)
[对“岭”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安排学生齐读、个别读、节选读、对比读,形式多样,训练面广,要求逐步提高,显出了朗读训练的层次性。]
师:老师从他的读中不仅感受到这儿的岭多而温柔,还能感受到他也很喜欢这儿的岭。同学们,作者看到那么多,那么温柔的岭,会产生怎样的感情呢?
生:很喜爱,很激动。
师:(板书:喜爱)
师:还有哪些地方写“岭”多而温柔的呢?
生:还有“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从这里我也看出了岭的多,因为在疾驶的火车上,他已经看了几个钟头了。
师:“疾驶”的意思是什么?
生:“疾驶”的意思就是非常快地行驶。
师:哪个字是“快”的意思?
生:“疾”字就是说“快”。
师:对!那看了几个钟头都看不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这儿的岭非常多,而且变化多端,看也看不厌。
师:“看不厌”说明这里的岭非常——
生:(齐说)温柔。
师:还有写岭“温柔”的吗?
生:还有写岭“温柔”的句子是:“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师:“孤峰突起”的意思是——
生:“孤峰突起”的意思是指“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
师:哪个字是说“单独的一个”呀?
生:“孤”。
师:同学们,你们看,像这样的山峰高高地耸立,就是“孤峰突起”。(简笔画“山峰”)那“盛气凌人”呢?
生:“盛气凌人”的意思是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师:“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指的是什么岭?
生:作者指的是秦岭。
师: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个描写秦岭的词吗?
生:“云横秦岭”。
师:“云横秦岭”的意思是——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弄清“疾”“孤”“横”等词在文中的意思,这种咬文嚼字、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习惯。]
生:“云横秦岭”的意思就是说云横在秦岭的半山腰。
师:对!如果说这就是“秦岭”,云彩就在这。(简笔画云彩)这说明秦岭怎么样?
生:很险。
师:兴安岭是这样的岭吗?
生:(齐答)不是。
师:对,那里的岭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
(简笔画“温柔的岭”)
[简笔画,既生动又省时,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教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绘简笔画的能力。]
师:下面,谁读第3、4句?
生:(读第3、4句)
师: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能把“岭”写得那么生动、那么具体呢?
生:这是作者仔细观察的结果。还有一个就是作者非常喜爱大兴安岭的“岭”,所以,他才能把大兴安岭写得那么生动。
师:(板书:细致观察)刚才,我们学习“岭”这一部分,知道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把多而温柔的岭写得那么形象,那么生动,而且我们也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一段我们是怎样学习的?首光找出岭的——
生:(齐说)特点。
师:接着理解描写特点的`——
生:(齐说)句子。
师:然后我们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总结学法。电脑出 示:一、找出特点。二、品读句子。三、体会感情。)下面,就照这样的方法,带着老师设置的问题,我们来学习“林”这一部分。(出示自学提纲)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3、4自然段。
生:(根据自学提纲自学“林”这一部分)
师:“林”有什么特点?
生:“林”的特点是“多”而“绿”。
师:(板书:绿)作者是怎样描写绿颜色多的?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
师:“目之所及”的意思是——
生:“目之所及”的意思就是“眼睛所能看到的”。
师:哪个字是说“到”?
生:“及”。
师: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全都是绿的,这就说明这儿的树非常——
生:(齐说)多。
师:多得就像——
生:(齐说)海洋。
师:所以“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什么?
生:“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像海洋。
师:(板书:如海)那作者是怎样描写“林”像大海的呢?
生:作者是这样描写“林”像大海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师:刚才,大家认真听了没有?她是不是读了三个句子?
生:(齐说)是。
师:谁有不同意见?
生:我有不同的意见。我觉得描写林像海的句子只有一句,就是“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师:这一句是描写什么?
生:描写“林”的多,“林”像海一样。
师:她读的后面两句是描写——
生:是描写绿颜色多。
师:描写“林”像大海的句子,谁还有补充?
生:“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这里也写出了森林如海,因为落叶松是这里的主要树木,既然是落叶松的海洋,那么,大兴安岭也就是一片绿色的大海。
师:这就照应了课题——
生:林海。
师:还有句子描写“林”如海的吗?
生:“在阳光下,大片古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我觉得这一句也是写林如海的。
师:那在这么多树中,最多的树是什么?大家一块说。
生:(齐说)落叶松。
师:多得就像——
生:(齐说)海洋。
师:海边还有浪花,什么像浪花?
生:(齐说)白桦。
师:谁把写浪花的句子找出来。
生:“看,海边上不是还闪动着白色的浪花吗?”“大片古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师:你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说吗?
生:能。“看,海边上还闪动着白色的浪花。大片古松的边沿,闪着白排的银裙,像海边的浪花。”
师:意思有没有变?
生:意思没有变。
师:但是感情就变得怎样了?
生:感情就变得平淡了。
师:对!课文中的句子,那种喜爱的感情显得更加强烈。请你带着喜爱的感情再读。
[这种句式的变换,虽然意思没有变,但是感情的浓淡却不一样了。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作如此深层的理解,是为了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若没有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羁绊,往往会忽视这一点。]
生:(读句子)
师:读得真好。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把“林”写成绿色的海洋。下面,谁能展开想象,读第3自然段。(板书:联想)
生:(读第3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听得出,你把自己的感情也带进去了。特别是后两句,你读得特别 好。(范读)“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请你再读一遍。
师:谁读第4自然段?
生:(读第4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老师都陶醉了。那刚才我们学习“林”这部分时,我们是按什么步骤学习的呢?
[先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感情。有鼓励,有示范,更有学生的实践,学生成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训练成为课堂的主要活动。]
生:我们刚才学习这一部分的时候,首先找出“林”的特点是“绿”“如海”,然后,通过朗读来品味句子,最后再有感情地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我们学习“岭”和“林”这两部分时,都是按这种方法去学习的,老师分别给大家设置了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按老师设置问题的方法,自己设置问题,学习“花”这一部分,也可以自己设置不同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
(生自学)
师:读过了“花”这一部分,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问彭老师一个问题:“花”的特点是什么?
师:他问的这个问题,谁能帮他解决?
生:我觉得“花”的特点有两个:第一个是“多”,第二个是“美丽”。
师:(板书:多美丽)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的问题就是,“还穿着绣花鞋”,这里的绣花鞋是指什么?
师:(电脑出示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他问的这个“绣花鞋”指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绣花鞋”指的就是兴安岭的“花”。
师:对!下面你们听老师读这个句子,边听边想象,作者把兴安岭当作怎样的人来 写?
生: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来写的。
师: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呢?
生:从“打扮”“衫”“裙”“穿着”“绣花鞋”(电脑显示)。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位少女是怎样打扮自己的?
生:我觉得这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她穿着绿色的衬衫,白色的裙子,还穿着一双绿底彩花的绣花鞋。
师:听了你的描述,这位姑娘真是太美啦!你喜爱她吗?
生:喜爱。
师:大家喜爱吗?
生:(齐)喜爱!
师:这么优美的句子,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请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同桌练习一下。
生:(练背)
师:谁来试一试?
生:(背句子)
师:你背得正确、流利,但老师觉得“喜爱”的感情还不够。谁能背得更好?
(对优美、生动的句子、段落,在课堂上背诵,应该大力提倡。)
师:背得太优美了,感情真深。大家一起来背,好不好?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他这里写花,为什么还要写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呢?
师:谁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
生:因为这些小红豆是花的果子。
师:对,这些小果子除了可以装扮大兴安岭以外,还能为我们人类怎么样?
生:为人类创造财富。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作者写兴安岭的“花”,为什么还要写“小红豆”,这个问题还没解决。谁来说说?
生:因为这些小红豆不仅装扮了兴安岭,还可以酿酒,为人类作贡献,所以还写了小红豆。
师:从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非常——
生:喜爱兴安岭。
师: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大兴安岭时非常细致。连一花一草一豆都观察到了。所以作者能把林海写得那么优美。
[让学生提问题,再引导学生理解那些与中心有关的问题,这种教学形式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好处。]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说兴安岭会打扮自己?
师:这个问题刚才已经解决了,看来你还没弄懂。哪位同学再帮帮他?
生:因为兴安岭有许多绿树、白桦、花。它把绿树当作一位姑娘的衬衫,把白桦当作姑娘的裙子,然后把这些小花当作成姑娘脚下穿的鞋。所以说兴安岭会打扮自己。
师:现在你(指提出问题的学生)懂了吗?
生:懂了。
生:我还想问彭老师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却说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
师:这个问题我相信你能自己解决。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这儿的花很多。
师:对啦!你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也是读书的一个好方法。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学,了解了“花”多而美的特点。现在,我们就进入林中去看看兴安岭那美丽的花。(看录像)
师:兴安岭美吗?
生:美。
师: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加上丰富的联想,写出兴安岭温柔的“岭”,如海的“林”,还有美丽的“花”,但这些都是它外表的美。(板书:美)作者看到这么美丽的兴安岭,他又联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6、7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生:(自学6、7自然段)
师:谁来说说,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生:作者联想到了,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
[教师从头至尾,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和说,把整堂课变成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课,这与通常见到的那种“重内容分析,轻读说训练”的课相比,让人耳目一新。]
师:这些都是说木材为什么服务呀?
生:为祖国的建设服务。
师:说得好!(板书:建设)请你在文中找出一个句子,说它的美与建设有关。
生:这个句子是:“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师:(电脑显示句子)那“空洞”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指没有内容。
师:“不空洞”呢?
生:有实实在在内涵的美。
师:是呀!大兴安岭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我们的国家兴盛安定。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个词说明。
生:这个词是“兴国安邦”。
师:(板书:兴国安邦)
生:“兴国安邦”就是使国家兴盛安定。
师:“邦”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邦”在这里是“国”的意思。
师:“邦”和“国”是——
生:(齐)同义词。
师:我们怎样做才能兴国安邦呢?是不是这里有很多的木材我们就只砍伐呢?
生:要合理利用大兴安岭的自然资源,要一手砍一手栽。
师:请你把文中的句子完整地谈一谈。
生:我们伐木取材,也要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栽。
师:对,我们这样做,就能保护生态平衡,使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作者心中再次感到亲切、舒服,对兴安岭更是喜爱。同学们,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观赏了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你们喜爱大兴安岭吗?
生:(齐)喜爱。
师: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你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生:我为我们国家有兴安岭这座森林的宝库而感到自豪。
生:我向往美丽而富饶的大兴安岭。
生:我爱大兴安岭的岭、林、花。
师:谁能用反问的语气来说说。
生:我们国家有大兴安岭这样的大宝盆,我能不感到骄傲吗?
师:他说得多好啊!感情多深啊!
生:我能不为祖国有兴安岭这样一个资源丰富的宝库而感到自豪吗?
[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学了这一课的感情。有学生的说,有教师的导,生动活泼,真实自然,要比过去那种教师的“总结谈话”实际得多,新鲜得多。]
生:大兴安岭真是一个资源宝库啊!
师:谁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吗?
生:看到这么美丽的兴安岭,你能不喜欢它吗?
生:大兴安岭真是美不胜收,让我感到亲切、舒服。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剩下的时间,我们有感情地把全篇课文读一读,再体会体会。
总评:
彭秀清老师执教的《林海》有如下几个特色。
一、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虽早已为老师们摒弃,但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仍不多见。《林海》这一课能自始至终让学生当主角,这是可贵的。对大兴安岭的认识,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对词语的理解,彭老师都没有为学生设下框框,而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自由发挥,相互补充,老师只站在点拨、引导的位置,把学习的机会和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上学生纷纷举手,竞相回答问题,争取参于各种读和说的训练,主动性、积极性很高,学生“读、思、议、说”的时间占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四分之三以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二、突出了语文训练的层次性
语文训练贵在一步一个脚印,练而有得。有些课采取“人海战术”,声势固然大,效果未必佳;有些课反复朗读,机械重复,学生原地踏步未见长进。彭老师的这堂课,避免了上述的缺点,突出了训练的层次,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她指导“岭”这部分内容的朗读训练是精彩的。学生在开始朗读的时候,未能读出温柔的语气,教师引导学生先进行词语对比,使学生从“高的,矮的……”与“高点儿的,矮点儿的……”这组词语的对比中,明白山与山的差别不大,彼此和平相处,没有哪座山会“盛气凌人”,从而改变了读的语气,读出
了温柔的境界。可是,喜爱的感情仍然不够,教师又进一步点拨,使学生每一次朗读训练都有新的领会,新的提高,终于读出了大兴安岭的温柔和作者喜爱的感情。
三、重视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
课文分别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层次清楚,段落分明。彭老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时,没有平均使用精力,而是设置几个问题,重点引导学生领会“岭”这部分内容,然后半扶半放,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林”这部分内容。到学习“花”这一部分内容时,则让学生先,总结出学习以上两段内容的步骤:(1)找出特点;(2)品读词句;(3)体会感情。并让学生自己设置问题,按照以上步骤自学写“花”的一段。学生掌握了方法,举一反三,“花”这部分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都能重视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学生将受益无穷。
四、明确多媒体为教学服务的方向
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是为了摆架子、赶时髦。有的人把录像、电脑等媒体请进课堂只是为了体现自己的课“新”,好像这样一来,就摆脱了“旧”的教学模式。于是,滥用媒体,请人操作等怪现象就出现了。《林海》一课的多媒体运用是恰当的,得体的。为了提高效率,节省时间,教师把较长的语句投影出来;为了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挥想象,老师播放了配乐录像;为了突出某些关键词语,教师在电脑中有意选择了不同的色彩。这些都是教学所需要的,是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训练的,给人的感受不是华而不实,而是真正体现了多媒体为教学服务的思想
【林海实录教案素材】相关文章:
《林海》教案实录05-28
《林海》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案教学设计12-06
看雪教案实录素材05-28
《称象》教案实录素材05-29
《灰雀》教案实录素材05-22
《奇妙的克隆》教案实录素材05-22
《海底世界》教案实录素材04-13
秋天的图画教案教学实录素材05-30
《dtnl》教案实录素材(精选10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