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生活寻品行的教案

时间:2021-06-13 14:01:08 教案 我要投稿

试从生活寻品行的教案

  【内容提要】

试从生活寻品行的教案

  一直以来,思想品德教学中知与行的统一问题成为不少思品教师心中的难题,本文通过自己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践的反思、体验,写出了自己在思品教学中对“生活”二字重要性的认识,介绍了自己抓住生活实现知行统一采取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措施。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人而不学,虽无忧,如禽何!”……刚刚讲完《要主动学习》一课,我抱着课本回到办公室,学生那铿锵有力的声音仍回荡在耳边。多么让人激动!我把身子靠进座背,回味着自认为教学成功的每一瞬间……“老师……”一个怯怯的声音传来,我一转头,一个脑袋“嗖”地缩了回去,我急步赶出去,只见平日里最爱多嘴的刘明怯怯地站在门口。我纳闷,凑上前,和气地:“刘明,有事吗?”刘明扭捏了一下,随即在我目光的鼓励下又变回了平时的神态:“老师,主动学习有什么好?听我爸说,研究生都找不到好工作呢!白学那么多知识还不如出国打工挣得多!”我惊得张大觜巴,不知说什么好。“好多同学都这么认为呢!”刘明又补充了一句,我心陡地一沉,原有的兴奋、得意已逃得杳无踪影。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已脱离了儿童现实的生活世界。的确,儿童自身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现实的生活中却往往存在着一些与课堂、与书本相矛盾的现象、事件,这对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自然会产生许多困惑。而我,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就课本而教课,就思想论思想,只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纷杂复杂的现实生活,这不正是那种“理想化”的教学,那种脱离实际的“纯而又纯”的教育吗?

  我想起了曾见过的一份调查资料: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中,有25%的人因受外部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对教师“理想化”的品德教育产生怀疑,不完全相信老师讲授的某些道德观点的正确性。

  多么大的一个数字,我却不曾重视过它。我为自己的教学汗颜,我开始为自己的教学寻找出路。

  寻源生活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头,思想品德的教育也只有到生活中寻找素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中,课堂教学也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接受。

  面对刘明的反问,我决定带学生们从生活中寻找答案。我发动学生在身边开展了一个“学习、学历、工作环境、收入状况”调查活动。几天的调查之后,学生们兴奋地告诉我:“老师,主动学习的人一般都会有高的学历,高学历的人工作环境一般都比较干净、舒适,收入也会高一些;而出国打工虽挣钱比较快,但在国外所吃的苦却比在国内多好几倍,且往往会被别国人看不起。……刘明的观点随之而改变。

  我欣喜,我得到了小小的成功,于是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面对容易引起歧义的观点我总会让学生先从生活中入手,让生活给学生答案。如教学《讲信用》时,我就先让学生搜集身边讲信用的人或事,搜集讲信用和不讲信用给人带来的结果。面对自己搜集的资料,学生明白了,虽然个别不讲信用的人暂时会得到某些好处,或暂时会有一些责任的逃脱,但结果必是众叛亲离,无人相信,最终成为孤家寡人。面对这样的结果,学生谁也不愿做不讲信用的人。我再次小获成功。

  于是,面对其他课文,我也会试着从不同角度带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如在教学《祖国骄傲》时,为了扩充教材内容,我在课前先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值得我们骄傲的人或事,在充分地收集过后,学生们不仅把航天中的英雄杨利伟搬到了课堂,还把非典中的医务工作者,禽流感中的防役人员,奥运中的运动健儿,甚至家乡的农民伯伯,身边刻苦学习、助人为乐的同学都送到了课堂上。有了自己工作的成果,课堂的交流气氛也格外活跃,学生不仅知道了伟人可让祖国骄傲,世界比赛中的佼佼者可让祖国骄傲,就是生活中的普普通通、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工作的人也值得祖国骄傲。学习的结果自然令人满意,学生们纷纷表示努力学习,让自己也成为祖国的骄傲!

  教育的目的达到了,我尝到了“生活”的甜头。寻源生活,面向生活开放学生的思维,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正确的道德准则,而且能让学生学会在纷杂的生活中辨别真伪,明白更多的是非曲直,明确自己的行为方向。我兴奋,我在“生活”中找到了教学的灵感,于是我的课堂也向生活靠近。

  走近生活

  赞科夫提倡让儿童过一种“积极的沸腾的精神生活”。我想,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只有按生活灵活地安排教材中的课序,创造性地模拟生活的情景,在课堂上创设宽松环境,我们的教育才会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自主接受正确的人生道德观。

  1、手拉生活调课序。

  我利用生活中每一次的教育契机,灵活地安排课序,如在人居节讲《保持环境卫生》、《爱护公用设施》,国庆节讲《热爱祖国》教师节讲《辛勤的园丁》老人节讲《尊敬老人》……每一个特定的日子,都伴随着相关联的学习话题,学生的记忆犹为深刻。每一次的思想品德教育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再现生活学做人。

  生活中并不是每一天都有特殊的意义。在其他的日子里,我会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语言描述等不同手段,来再现或模拟生活情景,把学生带入某一特定时期或特定地点、特定环境中,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品味。如在教学《神州巨变》一课时,我将家乡景的变化、人的变化制作成音像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们的小眼马上亮了起来,这些生活场景都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于是,学生们滔滔不绝地谈起身边变化的小事,借着谈论的热势,我趁机引导,“在我们身边都有着这么多的变化,在祖国大地上,变化就更多了。”又一段祖国变化的音像资料播放后,学生情绪为之大振,其自豪感不言而喻。教《做一个诚实的人》一课时,我则选用生活中一事例切入教学:同学想买自己喜爱的书却无钱,于是偷拿了同桌的钱,当看到同桌找不到钱急得要哭时,他的思想开始斗争……画面嘎然而止,一场说实话还是不说实话的辩论便开始了,学生很投入地进行着思想的碰撞,一个客观的结论形成了——说实话可能被暂时受冷落,但不说实话心里会永远不踏实。说实话吃亏是暂时的,社会上诚实的人是主流。生活的再现,心灵的撞击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体验、品味中形成了正确的客观的人生价值观。

  实践再一次给了我鼓励。但我深知,思想品德教学不要仅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更要让学生具有文明的行为习惯。我审视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道德准则并不难,难就难在学生的“行”。如果不在讲课之后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类似的活动,让他们在生活的实践中丰富和加强已有的内心体验,那么,这一点点的激情,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逐渐消失,我的教学必须抓住生活,借生活帮助学生自觉约束自己。

  回归生活

  1、活动中回归生活

  学生每天的生活中都有晨会、课间活动,每周都有中队会、班会活动。这些都是我能利用的好时机。如,教完《注意交通安全》后,我会组织学生轮流做班级小交警;教完《保持环境卫生》后,开展“弯弯腰”活动,鼓励大家自觉捡起地上的垃圾,捡起自己美好的品德;教完《要有民族自尊心》后,组织学生开展“我是中国人”主题中队会……每一个活动都是课内学习的延续,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了自己的品德认识:大吵大闹的学生少了,低头捡垃圾的学生多了;乱蹦乱跳的学生少了,自觉遵守纪律的学生多了;不写作业的学生少了,主动思考的学生多了……每一次活动都成了学生美好品德回归生活的契机。

  2、评价中回归生活

  评价的督导对学生美好品德的巩固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每学期,我都会将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行为要求按内容分类制成行为评价卡,发给科任教师和家长,定期请科任老师和家长填写,并在小组、班级内进行相应的总结。有了行为评价卡后,学生的行为明显有了约束,好的思想,正确的行为准则开始被更多的同学接纳,老师们高兴:孩子们长大了;家长们高兴:孩子们懂事了。我的思想品德教学真正走入了学生们的生活中。

  回首自己走过的路,我感谢新课改,感谢它给了我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使我从理想的教学中走出来,立足于生活,以人为本;立足于课内外结合,以行为本;使自己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参考文献:

  《小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

【试从生活寻品行的教案】相关文章:

试说爱与生活的散文02-18

品行源自生活_800字02-11

试说爱与生活的爱情散文02-05

寻秋记-生活随笔04-21

《试一试》教案11-03

寻隐者不遇教案07-04

高考作文试写:绿色生活04-28

试说爱与生活散文随笔11-07

寻路大冒险的生活随笔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