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友好使者的教案

时间:2021-06-16 17:44:24 教案 我要投稿

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友好使者的教案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往往忽视学生内在的情趣体验,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某些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其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形式不仅仅包括认知,还包括感受、体验、内省等多种形式。这就提醒我们,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生活,更要注意从学生的思想、感情、愿望的角度来理解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在这种活泼泼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求。语文情趣的培养,还要让学生懂得一篇文章的“情”在哪里,“趣”在何处。于永正老师教学的《翠鸟》一课在这些方面给我们诸多启示。

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友好使者的教案

  一、扣读导悟,读出情趣

  于老师非常重视小学生的朗读训练,其训练技巧颇有独到之处。

  第一,善于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师:同学们,《翠鸟》一课预习了吗?谁知道“翠”是什么意思?

  生:“翠”,就是绿色的。

  师:为什么叫“翠鸟”呢?预习时,你把书读了几遍?(“三遍”、“四遍”、“五遍”)

  师:生字都认识了吧?

  生:认识了。

  师:把生字解决了,了不起!谁愿意把课文读给我听听?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给大家一些时间练习读读好吗?

  生:好!

  “把生字解决了,了不起”是对学生课前认真预习的肯定;“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给大家一些时间练习读读好吗”则提出了更高的练读要求。同学们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自然积极地认真地练习读书。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读第一自然段。(生读略)

  师:读得非常好!你把翠鸟的特点读出来了,可以看出你非常喜欢翠鸟。还有比他读得更好的吗?比一比。都愿意比。哎,你为什么不举手?

  生:读得不好。

  师:谦虚。大胆地试一试。

  (生读: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

  师:听你读第一句,就把我惊呆了,看来,我差点上了你的当。你对翠鸟的感情多丰富!

  “褒奖”加“激励”,双管齐下,又给学生积极读书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善于扣读导悟。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

  师:哪位同学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师:听你读,我怎么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生读: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师:注意,这时静极了,读到“小鱼”,连呼吸都要屏住。同学们小声练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看应如何读出变化。

  师:谁来读一读老渔翁说的话?

  (生读: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这它很不容易呀!)

  师:我听你不像老渔翁,像二三十岁的打鱼的人。下面听于老师读读,猜猜我这个老渔翁有多大岁数。

  生:您这个老渔翁有九十多岁了。

  师:同学们都当一回九十岁的老渔翁。

  如果说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敲门砖,情趣则是语文教学的精神催化剂。“听你读,我怎么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注意,这时静极了,读到‘小鱼’,连呼吸都要屏住。同学们小声练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看应如何读出变化。”“我听你不像老渔翁,像二三十岁的打鱼的人。下面听于老师读读,猜猜我这个老渔翁有多大岁数。”于老师用戏剧的语言点出学生读书的不足,然后引导学生读书感悟。学生初读不但做到“正确、流利”,还做到了“有感情”,这得益于于老师的点拨艺术——激情、激趣、导读、导悟。

  二、以画见悟,画出情趣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中年级学生尤其如此。语文情趣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有所依托方能显现出来。于是,于老师设计了师生画翠鸟的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喜爱翠鸟吗?喜欢画翠鸟吗?

  生:喜欢。

  (老师与两名学生在黑板上作画,其余同学在本子上画翠鸟)

  师:我们三人谁画得像?

  生:老师画得像。

  师:这两位同学画得也不错,是属于想象中的翠鸟。

  师:谁愿意把翠鸟的样子介绍给大家?要想介绍好应把第一自然段记好。同学们把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朗读一遍,看书上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翠鸟的外形的?

  生:书上先写了翠鸟的爪子,接着写了翠鸟头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然后写翠鸟的眼睛,最后写翠鸟的嘴。

  生:这是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写的。

  师:看书练读,要读进去,要静心读,不要浮躁;读熟后同桌同学练说,相互纠错。

  师:下面,我想请两位同学到前面介绍翠鸟,一位主讲,一位当场外指导。

  生:(用教鞭指图)同学们,这是一只美丽的翠鸟。一双小爪子红红的。它的羽毛非常漂亮,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上面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衣。(师插话:“一连用两个‘衣’,不好听,‘衬衣’还是按书上写的说,改为‘衬衫’。”)一双眼睛非常明亮,红色的嘴巴又细又长。

  师:说得真漂亮!谁再来说一下?

  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画翠鸟是手段,按顺序、有感情生动描述翠鸟的外形特点则是目的。让学生画翠鸟、描述翠鸟的意义有三:一是可以检查学生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这段外形描写,头脑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鸟形象;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三是训练说的能力。

  三、虚拟情境,说出情趣

  教学艺术,是移情的艺术。我们看看于老师别出心裁的移情设计。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非常喜爱翠鸟,想不想当翠鸟?

  生:想。

  师:我是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想采访你们,写一篇关于翠鸟的报道,让全世界的人民保护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吗?

  生:愿意。

  师:你们的声音那么好听,怎么回事?书上怎么说的?

  生:我们鸣声清脆。

  师:大家叫叫我听听。(学生高兴地学着鸟叫)

  师:你们的嗓子那么好,给我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好吗?哪个翠鸟愿意唱?

  (生唱:天晴朗,兰花朵朵绽放;闻花香,想起我年幼时光……)

  师:果然名不虚传。听说你们有个外号叫“叼鱼郎”,捉鱼的本领很强,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是怎样捕鱼的?

  生: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等待小鱼露出头,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

  师:为什么一动不动?

  生:怕惊动小鱼。

  师:有什么证据说明你们飞得快?

  生: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师:各位翠鸟,我想到你们家做客,树上找不到,草丛中也找不到,你们的家在哪里?

  生: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

  实践表明,这种采访调动并调节着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因素,把认识与创造、对美的追求与体验统一起来,十分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

  四、含英咀华,诵出情趣

  读文章,善于含英咀华,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神韵和精髓,赏阅文章的美感所在,同时,也才能不断陶冶自身的语文情趣。

  师:通过采访,我打算把你们写一写,介绍给全世界的人们,有现成的文章吗?

  生:有。

  师:谁能声情并茂地读给我听听?请同学们再认真练习诵读。

  此次读书训练属于积累层面的诵读训练。这样假戏真唱,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内化课文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不难看出,于老师训练学生积累语言是有所为的积累,更是情感化的积累。

  一滴水可以折射七彩阳光,一堂课可以看出教学中的精彩艺术。透过于老师教学艺术的七色光环,我们发现支撑教学艺术的基石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冷静地反思我们的教学,导致学生厌学的致命伤是老师以成人之心度儿童之腹,以成人的心理需求代替儿童的心理需求。于老师则不然,他蹲下来看学生,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用儿童的心去体验世界,自觉地与自己的教育对象“相似”。他引导学生学翠鸟叫,学老渔翁说话,画翠鸟;他让“翠鸟”们学唱人类的歌曲,读他们写出的文章……所有这些万变不离其“读”,以读为本,以画、说、演等促读,走读书内化之路。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于老师是成人!”

【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友好使者的教案】相关文章:

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友好使者教学教案05-29

李白的精神世界10-16

苏轼的精神世界11-15

李白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10-22

论李白的精神世界11-20

了解苏轼的精神世界11-19

关于精神世界的诞生论文06-02

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美文02-16

精神世界里的穷人美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