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变中寻变变中把握不变教案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第二学段的开始,标志着学生步入了新的学习阶段,是一个重要的提升,同时这个单元又和一学段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紧密相连。它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备课时要处理好过渡与连接、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即在备课时,既要处理好教材新的变化,也要处理好教材的延续和发展,既要在变化中把握不变的规律,又要在不变中寻找变化的特点。
一、在变化中把握不变
三年级上册作为新的学段的开始,教材当然会有较大的变化。与二年级下册比较,增加了几个新的栏目与要求,比如教材首次出现了综合性学习、习作等。我们备课应该充分注意新的变化,采取新的措施,同时还要注意在变化中把握不变,寻找不变的语文学习规律,沿着两年来已经形成的语文发展轨迹进行教学。
1.增加了综合性学习,但切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教材编写特点没有变化。
这一单元,首次设计了以“课余生活”为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从选题看,仍然强调来自学生生活,切近学生的实际,因此综合性学习的专题与单元主题吻合,选择“课余生活”这样的主题,使学生有巨大的综合学习空间,利于学生自由充分地活动。同时,教材重视综合性学习的可操作性,命题从第一课就开始布置并提出要求,然后在第三课的课后进一步提供“综合性学习提示”,为学生提供活动记录表,给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方法借鉴。显然,逐课给出新的要求并做指导,能降低第一次综合性学习的难度,利于学生接受和操作。
我们在备课时,应充分把握教材特点,用够教材资源,教学设计要努力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的兴趣,广泛地从学科内(听说读写)、学科之间进行综合,千方百计地增加全体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提高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效益。
2.增加了习作,但仍然强调书面表达的自主与弹性。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的习作是中段要求的第一次习作,也是小学阶段的第一次有专门要求的习作。这次习作选材宽泛,没有规定习作的题目,只是提供了选材的范围,即围绕单元主题“课余生活”来选材。习作是在组织了全组课文的学习,开展了丰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和口语交际课后进行,这样使学生的习作材料较为丰富,能有效地解决三年级学生起步习作普遍存在的无话可说的问题,因此编者较好地体现了降低习作门槛,减缓起步习作难度,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的思想。这与上一学段的“写话”教学思想一致。这样的习作编排,意图还在于不给学生特别强调习作的形式,淡化习作的进入,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写。
教材的第一次习作还给学生进行正确的习作目的的引导,有意识地告诉学生习作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表达,因此要求学生把习作“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对学生潜移默化地明白习作是表达交流才写的,同时写清楚了想说的话是很“快乐”的。
在备课时,我们要充分领会习作编排意图,充分利用单元主题优势,创设有利时机,打开生活的闸门,让学生在随意与自如中不知不觉地进入第一次习作,并在第一次习作就能享受成功,打破习作的神秘感,感受到习作的快乐。
3.增加了资料袋,但仍然保留了“我知道”、“宽带网”的功能和特点。
新增的资料袋是帮助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而提供一些范式,对补充信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是有好处的。虽然栏目是新的,但是它实际上是在二年级下册“我知道”、“宽带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应该把“引导学生形成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纳入我们备课的思考范围。我们既要在备课中用好资料袋,又要在备课时考虑学生如何用资料袋,如何用资料袋的范式去举一反三,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二、在不变中寻找变化
进入新的学段,教材自然会发生一些明显变化,这些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可是我们却常忽视看似没有变的“变化”,而这些不变中的“变化”恰恰是新学段的新要求,是新的发展。
1.仍然重视识字教学,但不再只重视识字,词语的理解运用得到突出的强调。
识字教学虽然不像第一学段是教学的第一重点,但是仍然重要。每课要求“会认”的字比上学段有所减少,但是要求“学会”的字却有所增加,每课大约都在12个左右,同时加重了学习词语的要求,强调词语的理解感悟和积累表达,在课后附录还首次单列了词语表。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当然不能忽略词语的教学。备课中要尤其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如《爬天都峰》中“爬啊爬,我和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里的“终于”就要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结合具体语境来体会该词表达了爬上峰顶的不易,并可以请学生试着用“终于”说话,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个词表达了“过程艰辛,结果不易”的含义。
2.仍然重视朗读,但更强调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低段强调朗读的正确、流利,而中段在原有基础上把“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有所强化,对理解内容的要求有所加深。如《金色的草地》,既要读出感情,也要理解“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
3.课后作业设计继续强调学生学习自主,但更加突出合作学习,整体感悟的要求。
例如,二年级下册最后一课《阿德的梦》和三年级上册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同为精读课文,但是课后作文的要求差异较大。前者除仅有“会认的`字”的要求外,只提出了“默读课文。说说你心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的课后作业;而后者的课后作业,除有“会认的字”、“学会的字”的要求外,提出了三个题目:“好好读一读”,背“喜欢的部分”;“让我们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我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下来了,你抄了哪些?”显然整体理解感悟的要求提高了,积累的要求增加了,学习方式在自主的基础上更重视合作交流。
4.继续重视积累,但对学生的自主发现和探究有了新的指导和期待。
例如在《语文园地一》中,虽然仍然重视积累,但是本单元更重视发现与探究,且要“发现”的语文特点难度更大,如“我的发现”中,“假装──假日”“问好──好奇”……教材没有直接呈现多音字,而是让学生来发现读音上的不同,探究多音字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
5.仍然采取单元主题式组元,但是更强调单元的整合效益。
本单元与前四册教材一样,采用单元主题组元,但是这里的单元主题更为集中,不仅仅是课文选材紧扣主题,还有较大的综合性。从单元课文的选文,从综合性学习的安排,从口语交际的组织,从习作的范围,都紧紧围绕单元主题,体现了单元主题的整合效益,力图把单元资源充分用够。同时在单元中注意了递进加深和有序性,如综合性学习,在第一课安排提出任务和要求后,每课有新的指导和要求。这样,单元教学完毕,单元的材料就十分丰富和深刻,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都可以在其中广泛采集素材,体现了整合的效益和计划性。因此,我们备课一定要综合考虑单元的备课,充分地使用好单元主题教学资源,要注意各课和语文园地是个教学整体,增强备课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提高整合效益,千万不能把课文备课完毕后再来单独考虑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的教学设计。
──此文发表在《小学教学参考 语文》2004年7-8期上
【在不变中寻变变中把握不变教案】相关文章:
不变中的变化,变化中的不变作文12-17
从不变中总结规律的数学大纲11-19
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说课稿11-02
《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说课稿范文02-22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吗09-25
生活中的变与不变作文700字11-04
商不变的规律教案06-21
永远都不变教案06-23
爱心永不变教案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