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五柳先生传》公开课教案

时间:2021-06-25 16:16:46 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五柳先生传》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五柳先生传》公开课教案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的词义,理解“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⑵ 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⑶ 熟读、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⑴ 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⑵ 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学生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⑶ 体会文章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把握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点。

  3、德育目标:学习作者守志安贫、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把握五柳先生的高风亮节、精神实质。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2、引导学生探究《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

  【教学方法】

  1、文献法。组织学生课前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如陶渊明简介、作品介绍、陶渊明的思想、历代文学家对陶的评价等等。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探究,力求有所发现。

  2、朗读法。这是陶渊明的一篇名作,文字平淡而富含真意,朴实而又凝练,需要在多次朗读中,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的情操。要保证课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3、讨论点拨法。对课文的翻译、对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讨论交流中完成,通过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师生互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资料汇演,设置开放性问题供学生探究思考,深层研讨,突破难点;品味鉴赏,赏析课文个性鲜明的写法和语言特色。

  一、导语设计

  设计1: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独开一派,散文造诣也很高。以前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和《桃花源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著名的文学传记作品──《五柳先生传》。

  设计2:今天,我们学习《五柳先生传》。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作者故意隐去了传主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而着重表现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语言朴素洗练,内容看似平淡,实则蕴涵深刻。五柳先生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让我们去看个究竟。

  二、明确学习目标

  (多媒体显示)

  1、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平淡而蕴藉、多用否定句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播放示范朗读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好语调。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⑴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嗜酒 辄尽 吝情 短褐 箪食 汲汲 欤 黔 俦

  ⑵ 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传:chuán( ) 号:háo( ) 好:hǎo( )

  zhuàn( ) hào( ) hào( )

  乐:lè( ) 期:qī( ) 少:shǎo( )

  yuè( ) jī ( ) shào( )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明确:

  ⑴ shì zhé lìn hè dān jí yú qián chóu

  ⑵ 传说、传记 呼号、号召 好坏、爱好 快乐、智者乐山 日期、期年年少、多少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词句,自行翻译课文,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小组内交流,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步骤进行。如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问其他组的同学,也可向老师请教。

  3、教师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展开课堂比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督促他们深入课文,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竞赛试题如下,多媒体逐题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⑴ 解释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②每有会意

  ③亲旧知其如此

  ④造饮辄尽

  ⑤期在必醉

  ⑥短褐穿结

  ⑦衔觞赋诗

  ⑧以乐其志

  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⑵ 一词多义。

  之:或置酒南昌招之 黔娄之妻有言

  言:闲静少言 黔娄之妻有言

  其:亲旧知其如此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甚:不求甚解 所欲有甚于生者

  意: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目似瞑,意暇甚

  得:家贫不能常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志:以乐其志 颇示已志

  去:曾不吝情去留 日始出时去人近

  ⑶ 古今异义:

  赞曰“亦不详其姓字”

  ⑷ 翻译下列句子:

  ①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②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③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④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每一组底分为100分,每一道题单号题由第一组完成,双号题由第二组完成,每一小题分值5分。由小组推选代表答题,每组不得少于5人答题,个人得分纳入小组计分,最后决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

  学生回答,明确:

  ⑴ 许:处所;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旧:旧交、旧友;造:往、到;期:希望、愿望;穿结:打补丁;觞:酒杯;乐:以……为乐;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萧然:空荡、空寂。

  ⑵ 之(他,代词;的,助词) 言(说,说话;言语、话) 其(他,第三人称代词;其中的;语气词,表揣测、反问) 甚(详细;重要)

  意(意旨;神情) 得(得到;益处) 志(标志;志向;志趣) 去(离开;距离)

  ⑶ 赞曰(传记后附的评论性文字。今义指称赞、赞美) 字(古人除姓、名外,另取的别名。今指文字)

  ⑷ ①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 ③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④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四、合作研讨,理清思路,指导背诵

  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文意。(多媒体显示)

  ⑴ 课文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这些语句刻画了怎样一个形象?从哪些方面入手刻画这一形象的?突出反映了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⑵ 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请说明理由。

  ⑶ 课文第二段中的“赞”如何理解?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赞”语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学生思考、交流,然后小组内讨论,以达成共识。明确:

  ⑴ 文章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有:“闲静少言……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些语句刻画了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下面集中描写五柳先生在田园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态。分四个方面写。“好读书”四句,写他读书自娱;“性嗜酒”八句,写他醉酒陶情;“环堵”五句写他安贫乐道;“常著文章”四句,写他著文娱志。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刻画,一个坚守节操、不随流俗的“高人”形象便鲜活如生,风神宛然。

  “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的体现。“性嗜酒”,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期在必醉”,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著文不为求取名利,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总之,全文突出反映了五柳先生悠闲自适、安贫乐道、守节不移的精神实质。

  ⑵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真实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⑶ “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一般放在传文之末。“赞”不是赞美,而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本文利用这一体式,进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品质,拓展了文章的境界。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文“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的精神实质,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形成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五、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借史传的形式写自传,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出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如有图片,交给老师投影显示;如有文字资料,学生自己介绍或投影显示。学生交流参考资料,实现资源共享,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思考、讨论交流,形成自己的看法。

  教师也可提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学生自由发言。

  一种看法认为: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年代距陶渊明不算很远的南朝人沈约和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五柳先生传》所写,都可以从史传和作者的创作中得到印证。因此,可以说《五柳先生传》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一种看法认为,本文是作者为他人作传,只是其中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它不拘人物之迹而传人物之神,是创作而非实录。

  教师不宜作评判,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

  2、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可请教别的同学,也可向老师提问。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⑴ 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⑵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又怎么能“晏如”?

  学生明确:

  ⑴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不求对书系统深入的把握,只重在其中会己心、惬己意者,也就是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也是他不求荣利思想的反映。

  ⑵ 五柳先生吃穿住没有一样不困弊不堪,他却能处之泰然,安之若素,与古代圣人先贤的激励是分不开的。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

  六、品味赏析,美点寻踪

  1、学生齐背课文一遍。

  2、教师为鉴赏定向:赏析本文语言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特点;学习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⑴ 本文的语言简省凝练,试举几例谈谈。

  学生明确。

  生1:文章第一句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一个号,表现了先生不随世俗的品性。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以五柳为号显示了他的志趣。寥寥几笔,突出显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又隐隐散发出一股田园气息,映衬出一个田园幽居者的形象,语极平淡,味极深厚。

  生2:本文对人物的描写,大半是总结性的语言,没有写一件具体事实,但每一项又都包含大量的事实,写他读书、饮酒、著文,莫不如此,简约中含着丰富的内容,不但有丰满的生活意境,而且有诗一般的韵味。

  生3:本文乍读起来,发现作者只是不动声色地勾勒人物形象,但细品起来,又包含了多少颂扬与自我肯定,如“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无怀氏之民欤?葛无氏之民欤?”叙事中有颂扬,颂扬中见傲世。

  ⑵ 本文多用否定句,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学生背诵课文中的否定句。

  明确:钱钟书说:“‘不’字为一篇眼目。”“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钱钟书说:“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下文的“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追求,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⑶ 体会课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并口头作文,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或向他人介绍自己的老师。

  学生构思,发言。

  七、课堂小结

  本文语言朴素平淡,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纯真可亲而又意味隽永,我们都不禁陶醉其中。我们应该感谢陶渊明,是他用性灵,用良知为中国士大夫在精神世界里建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为我们营造了平淡真淳的艺术境地。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他,作为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作为时代尘嚣中用尊严扛起的一面旗帜。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然后用成语造句。

  3、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苍,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答案:略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说话训练

  请展开联想和想象,扩展课文中“读书适意”“醉酒陶情”“安贫乐道”“著文娱志”四个片断,要求想象合理,叙述条理。

  二、探究性思维训练

  有人认为陶渊明安贫乐道是无奈,归隐田园是逃避,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学生中,有人认为陶渊明既然有“大济苍生”的抱负,那为什么不能正视现实,去扭转乾坤,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呢?有人认为陶渊明依他的本性是不会做秀的,文章真实反映了他的心迹。

  千百年来,大家都认为陶渊明在逃避,他秉承了老庄哲学,思想是消极的。其实,看一个人生活得是否积极,关键看他有没有理想。陶渊明归隐,是与官场决裂的行动体现。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可以说陶渊明安贫乐道、辞官归田,是他执著追求人格价值的表现。

  三、关于开展企业创意策划活动的设想

  提出假设:假如陶渊明生活在改革开放、人尽其才的当代社会,他除了读书著文、躬耕农田外,最适合参与哪一项经济活动?

  明确活动方向及任务:选择职业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同时又要审时度势,与时代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又是第一位躬耕农田的诗人。当代旅游业正蓬勃发展,因此他可以开一家以“田家风情”为特色的“田园居”山庄。

  活动设想:“田园居”山庄内景区建议设置以下景点──桃花源村、容膝居、松亭、菊园、南山阁,所有景点适当位置配古人诗文歌赋。

  四、开放探究

  阅读萧统《〈陶渊明集〉序》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①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②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③。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④志,与道污隆⑤,孰能如此乎!

  (选自2003年吉林省中考试题)

  注:①迹:心迹,内心的真实情况。②跌宕:文章富于变化。③莫与之京:没有人能超过他。京:大。④笃:坚定。⑤污隆:沉浮。污,下降。隆,上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 跌宕昭彰

  ⑵ 不以躬耕为耻

  2、萧统高度赞扬了陶渊明的创作和为人,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选文和你的读书积累,从其诗、其文或其人的任一角度发表见解。

  〖参考答案

  1、⑴ 显著 ⑵ 亲自

  2、从陶渊明的诗歌、散文或人品的任一角度来谈均可,但必须体现平日读书积累。观点可与萧统相同,也可另有创见,但要作到自圆其说和不偏激。

  例⑴ :其诗语言朴素,意境深远,开创田园诗派。如《饮酒》这首诗,名为饮酒,实则表达自己清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耐人寻味的佳句。

  例⑵ :其文语言晓畅,主题深刻。代表作《桃花源记》,其中虚构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豁然开朗”“乃不知有汉”“无问津者”等句均具有恒久的魅力。

  例⑶ :其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慕荣利”,不为五斗米折腰,气节高洁傲岸,令人敬仰。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陶渊明作品中的名句:

  ①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③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④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⑤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⑥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⑦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历代文人对陶渊明其人其文评价:

  李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3、《五柳先生传》写作动因:

  陶渊明为什么要托名五柳先生为自己作传呢?

  对于陶渊明托名写自传,自从有了沈约与萧统的“实录”“自况”之说以来,历代论者多多,其看法却大都与此相同,这儿无须赘述。然而,陶渊明为自己作传,何以要采用托名呢?笔者曾查阅许多资料,皆语焉不详。可这又是在教学中必然会遇到并且必须得解决的实际问题。联系陶渊明的生平和性格志趣,笔者认为,这和他归隐之后的生活现实与久藏在心底而始终未能实现的理想壮志冲突有很大关系。此外,也与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直接去写,在多层面展示自我形象方面会受到种种限制有关。

  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今江西九江西南),他在田园生活到29岁才出仕。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束的品格,直至终老也没有改变。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青年时代的他也曾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渴望自己也能像先祖那样有所作为。但是,他所生活的那个“八表同昏,平陆成江”的乱世,使他“大济于苍生”的理想始终没有实现的可能。他既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又“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尽管也曾不止一次进入仕途,但总觉得“志愿多所耻”,每次都很快就辞官归隐。几次出仕与归隐的经历,暗含着他的理想壮志屡次碰壁。每当他愤慨于官场的污浊黑暗时,心中就不免燃起对乡居生活的怀念。终于,在41岁那年,他毅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他的后半生,基本上就是在静谧闲散和贫病中度过的。这里,没有暴力,没有虚假,也不会再去为“五斗米”而躬上凌下,矫情伪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闲适、愉悦的田园中,他“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这种淳朴天真、和谐自然的境界与他从小就熟悉、喜爱的田园情景十分相近,从而使他流连其中,难以舍离,也因此而使他暂时忘却了政治上的失意和生活的贫困。然而,田园毕竟不是世外桃源,归隐本非他的素志。他本是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自然灵长,况且早年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具有侠义风骨,别有远大抱负,如今被迫走上归隐这条路,他的内心深处不愿,更不甘。“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既是他义愤填膺的呐喊,也是他痛苦心迹的自然流露。但现实如此,他也无可奈何,只能在躬耕之余,饮酒、读书、著文,坚守他“但使愿无违”的崇高气节。胸中有块垒,不吐不快;心中有高趣,不抒不行。可是不慕荣利、不求闻达的性格,又使得他不便直说,也不愿直说,于是便巧用“托名”,借五柳先生以“自况”,以为他人作传来寄意。这样,既能从容自如地从各个侧面展现自我,“颇示己志”,袒露心声,又避免给人以“王婆卖瓜”之嫌,可谓一箭双雕。

  既要假托,又要让人觉得确有其事,于是“虚晃一枪”的写法在所难免。比如开头的“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似乎这真的是另一个人,而非我陶渊明自己。再如,古人写传,传末要加评论,如《史记》里的“太史公曰”。但那是给别人立传,《五柳先生传》的“赞曰”,实为陶渊明的“自赞”,是他的自我评价,却也写得好像与己无关而作纯客观的评论。这都是本文不同于其他传记文章的独到之处。但是,我们通过文中所记叙的几个典型事例──“好读书”“性嗜酒”“家贫”“著文章”等,不仅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个不同于流俗、情操高洁的作者自我形象,而且透过人物的喜怒哀乐,还可以进一步窥视到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以及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二、课文赏析

  《五柳先生传》赏析

  1、自况与实录

  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五柳先生传》既为“自况”之文,当然属于“自传”之列,“实录”应该是传记写作的基本要求。况,乃比况、比喻之义,采用“自况”之法写自传,表明作者意在隐去真身,以五柳先生为喻体写出自身的性格与情趣,这便是运用文学手法写出的自传。文学性的自传与实用性的自传虽然在内容上都是以“实录”为尚,但在取材与表现手法上却有明显的区别:实用性自传往往以写事件、写行状为主,有比较稳定的格式,语言则力求简明、质朴,并且只能用第一人称叙事;文学性自传往往以写意、写神为主,在不违背“实录”原则的前提下,力求生动活泼、富有情趣,人称的选用也是比较灵活自由的。《五柳先生传》便是作者采用第三人称写出的自传,从内容来说,则是一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的自画像。

  写自传,无论是实用性自传还是文学性自传,一般都是从叙述姓氏、门第和自身经历开始,但《五柳先生传》的开头部分却只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便割去了与世俗的许多牵挂。“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说的虽然只是“号”的来由,却也是用写意的笔法,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五柳先生不屑于世俗的姓氏、门第之争,只以随遇而安、顺其自然而怡然自得的神态。也为自传的主体部分具体写出他的志趣与性格作了良好的铺垫。这在名门士族盘踞高位、寒门士族沉郁下僚的魏晋时代,也是出身寒门的陶渊明愤然于世俗的心理反映。

  免去了具体身世和行状的描写,却仍能为时人“谓之实录”,原因何在?就因为传中所写的性格与志趣,不仅充分体现在陶渊明的全部创作实践中,也充分体现在他中年以后出仕与归隐的全部人生经历中。

  2、自娱与示志

  主体部分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为总纲,对传主的志趣与性格特点,从三个方面作了简洁而又传神的陈述:一是“好读书”,二是“性嗜酒”,三是“常著文章”。

  “好读书”。五柳先生的读书方法,主要有两条,一是“不求甚解”法,二是“会意”法。前者说的是广闻博见、拓宽视野的博览法,亦即浏览法、速读法。旨在从多读、快读的过程中寻觅自己的所得。这是一种以读书为“自娱”的快乐读书法。后者说的是读书之乐的真谛所在。陶渊明在《与子俨等书》中也有过自述:“少学琴书,偏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这里的“开卷有得”与“每有会意”便是同一个意思。这两种读书方法,都是当今学子应当继承的良法。

  “性嗜酒”。在《五柳先生传》中,仅仅提及一条,即“家贫不能常得”时,依靠“亲旧”的“置酒而招之”,还有更为甚者,略举几例如下:

  一是为筹酒资而做官。他在《归去来兮辞》的《序》文中说,“余家贫,耕值不足以自给”,亲友们便劝他去做官。只是苦于“求之靡途”。后来,“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这是指他做彭泽令一事,为何要选做彭泽令?只因“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又据萧统《陶渊明传》所述,他去彭泽上任伊始,就急忙告诉家人:“公田悉令种秔”,并说:“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二是为筹酒资而收受馈赠。颜延之在做始安郡时,“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三是置酒待客,别具一格。据肖统《陶渊明传》称:“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琴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李白诗云“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不仅是活用此典,恐怕也是此风仅有的继承者。

  陶渊明的“酒风”不仅是他生性“颖脱不群,任真自得”的生动体现,也是他为“酿造”诗文不可或缺的“酵母”。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写文章。与曹丕“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观念相反,陶渊明却是“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其“乐道”之情实已溢于言表。从展示个人的情趣来说,这既是他“不慕荣利”最为集中的体现,也是他长期安贫乐道,以书、酒为伴的必然结果。又是在“文章观”上的返朴归真。是他用“诗言志,歌咏言”和“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古朴传统对御用文学观和功利文学观的反拨。

  由于能以“颇示己志”而“自娱”,才使他的诗文能够成为他展示个人独立品格的有效工具,也是他能够成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语)的根本原因。

  3、平生之志

  他的“志”又是什么呢?作者在结尾部分通过“赞曰”作了一番自我表白,这也是作者仿效史传体例对传主的身世志趣所作的评论。在评论中,作者避开了抽象的议论,引用黔娄、元怀氏、葛天氏这三位远古的名人贤士作类比,又直接引用黔娄之妻赞颂黔娄的原话,突出了陶渊明所特别向往的他们那种“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陶文引作“汲汲”)于富贵”的“志士”情怀,这种引用,对传文主体中的叙事所特有的内涵也具有“点睛”的作用。

  《五柳先生传》的写作时间,学者们大都根据萧统的《陶渊明传》断定为陶渊明做江州祭酒以前,即晋太元十七年(公元392)渊明28岁以前。此传便是他还没有“出仕”之时的言志、抒怀之作。对于他后来的弃官归隐,后人津津乐道的往往是他那“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典故,却少有人提起他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自述:“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至于他“弃官”的具体方法则是事有凑巧,让他找了一个十分合适的借口:“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至于这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则如朱自清先生在《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所云:“寻督邮之事,殆非虚构,而谓以此去职,则史家张大之词;妹丧固是实情,然亦去志久决,故藉此急求自免,庶有词以对亲友及执事者耳。”

【初中语文《五柳先生传》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五柳先生传》教案11-19

五柳先生传的教案11-11

《五柳先生传》教案07-21

五柳先生传公开课教案设计11-06

《五柳先生传》的教案范文06-26

《五柳先生传》的优秀教案11-04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07-01

《五柳先生传》教案范文07-01

课文《五柳先生传》教案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