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颗流星》的优秀教案

时间:2021-06-29 11:40:13 教案 我要投稿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优秀教案

  本文通过记叙一个5岁孩子要给阿婆买熊皮手套的故事,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幼小孩童天真、纯朴、时时不忘孝敬老人的美德。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优秀教案

  这是一篇典型的记事散文,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可以按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对待。所以重点是记叙文的基本知识:记叙的要素、中心意思、段落层次、情节、线索等等。因为文章表现的都是孩子们熟悉的、容易理解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矛盾,因而其思想内容不难掌握,难点是如何把握文章的思路,学习怎样构思、如何选择典型材料表现主题等。

  (一)学习本文可带着下面几个问题去阅读、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写的主要人物是谁?

  3?课文中人物活动的地点(或场合)有几个,是什么?

  4把全文的人和事从头至尾贯穿起来、并且连接起来的是什么?

  对于问题1,学生回答不外乎下面这三种答案:

  A孩子看戏时发现一只熊,可以用熊皮给抚养自己的阿婆生了冻疮的手做熊皮手套。

  B精心抚养孩子的阿婆手上生了冻疮,等待孩子给她戴上熊皮手套。

  C母亲在看戏时发现孩子想要一只熊皮手套戴在抚养他的阿婆生了冻疮的手上。

  提问:

  本文共写了几个人?──三个。

  哪三个?──孩子、母亲、阿婆。

  这三个人物哪一个是主要人物呢?

  全文是用第一人称──我即母亲叙述故事的,显然母亲是衬托人物;写了具体事迹的有阿婆和孩子。这两人究竟谁是主人公呢?这要看作者行文的意向:看开头,看结尾,再看标题。这样就能发现,虽然也写了阿婆的事迹,但主要是为了赞扬孩子。孩子才是贯穿全文的中心人物。回过头去,再看那三种答案,一眼就可以看出A是以孩子为主线回答的,B是以阿婆为主线,C是以母亲为主线。究竟哪一种答案更符合作品的实际呢?就很容易作出正确选择了。

  将全文故事情节连接起来的事物是什么呢?显然是熊皮手套。

  从熊皮手套引出了什么呢?引出了阿婆的冻坏的手。

  表现出阿婆对孩子的关怀照顾,孩子对阿婆的纯真感情的事例,在生活中可以找出很多,作者为什么要挑选生了冻疮的手和熊皮手套来表现呢?我们来看看文章是怎样描写的。并进一步体会作者选材的匠心。

  提问:文中写熊皮手套的地方有几处?──四处。

  (1)孩子看戏熊时的联想:有了熊皮,不是可以给阿婆做熊皮手套了吗?

  (2)孩子过去对手上生了冻疮的阿婆的耳语:阿婆,等我长大了,一定给你买一副熊皮手套。

  (3)母亲的回忆:弥留的阿婆仿佛等待孩子给她戴上暖合的熊皮手套

  (4)母亲回忆后的悲叹:孩子你的熊皮手套她戴不到了!

  这四处描写怎么就生动地突出了孩子对阿婆的深情了呢?

  阿婆是为了保护孩子而生了冻疮,孩子对阿婆的感激莫过于保护那为自己而冻坏的手。给阿婆戴上熊皮手套,就能集中表现出孩子的爱心。由看戏熊而引起的联想,更表明了孩子感情的深厚;而母亲的悲叹又衬托、加深了这种感情。另外,由戏熊而引起熊皮手套的联想,又富有孩子天真纯朴的特点,更加生动感人。

  (二)文章的结构

  人物的活动、故事情节的展开,总要放到一定的场合中。这种场合是时间、地点、环境等的综合体现,一般叫场面

  提问:本文写了哪几个场面?一是体育馆,母子在看戏。二是医院的病房。母亲回忆孩子探望昏迷的阿婆。这两个场面是怎样连接成一篇文章的呢?请同学们先回答课后练习

  二,我们可以总结出:

  (1)本文故事发生的现实场面只有一个,即体育馆,全文从体育馆看戏开始,在体育馆看戏结束。

  (2)本文中间穿插了一部分母亲的回忆。

  所以,全文的结构形式是体育馆(现实)──病房(回忆)──体育馆(现实)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写浩波为阿婆做熊皮手套的急切心情,表现了他的天真。

  第二部分:9-14自然段。通过我的回忆,写出阿婆与浩波之间动人的往事,及纯真的感情。

  第三部分:15-17自然段。赞美孩子纯洁的心灵,以议论结束全篇。

  记叙文的一般知识: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三人称。

  记叙文叙事的方式:顺叙、倒叙、插叙。

  写人,主要是描写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至于每个具体的人物重点写什么,要看表现人物的特点的需要。本文的三个人物都各有描写的侧重点,大家在阅读时细细梳理,具体领会。本文除了写主人公浩波对熊皮手套的特殊心情外,在开头、结尾反复描写的是什么?是眼睛。作者为什要着重写孩子的眼睛呢?孩子天真活泼,内心世界用眼睛比用语言更能表现。因此,写孩子的眼睛最能生动形象地写出孩子的心灵特点。

  作者是怎样描写孩子的眼睛的?为什么要这样描写?作者写孩子的眼睛主要用闪亮的星来比喻。因为舞台的灯光也是闪亮的,这就把人和景融合起来,夸张了孩子眼睛的明亮。而从星星的闪光又容易联想到流星的转瞬即逝,这就反衬了孩子的心不像流星。作者还用了水晶般的形容词,也是为了写出孩子纯洁的心灵。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描写呢?这就是作者有意使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反复,就是为了强调,为了突出,因为这是揭示孩子心灵纯洁的集中点。这种写法,还说明了作者的高明。

  我们同学们不妨在自己的文章里,学习这种描写方法,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对他(她)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做细致的刻画。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这不是一颗流星》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12-06

这不是一颗流星 教案教学设计12-05

读《这不是一颗流星》有感02-19

这不是一颗流星高中作文10-02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读后感08-28

这不是一颗流星读后感09-11

这不是一颗流星读后感800字01-11

读这不是一颗流星有感作文800字07-21

《这不是一颗流星》初中生读后感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