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教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鉴赏了解林黛玉、贾宝玉的性格特征;
2.技能目标:通过鉴赏掌握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使用说明】
1.10分钟课前独立完成导学案. 2.20分钟讨论、交流、质疑,老师点拔.
3.10分钟当堂训练. 4.5分钟巩固、记诵、小结.
【预习热身】
阅读《西江月》二词,完成下列问题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诋毁!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孝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1.对两首词中某些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纵然生得……草莽”一句中,“草莽”指丛生的杂草,比喻没有学问,这里的学问当然是借统治阶级的眼光来看的。
B.“行为偏僻性乖张”是指宝玉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正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胆挑战与批判。
C.“愚顽怕读文章”指宝玉只知在内帏中厮混,所有文章他都厌恶,包括《四书》、《西厢记》、《牡丹亭》等都怕读,也是他厌恶功名利禄的表现。
D.“那管世人诋毁”则更是对他叛逆性格的赞扬。
2.文中写道“《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恰”字则体现在该词所采用的手法上,其手法是 ( )
A. 似贬实褒 B.似褒实贬 C.似褒似贬 D.反面衬托
3.下面关于《西江月》二词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词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宝玉,实际上却是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
B.二词对宝玉的不谙世务、不喜读书、不思进取的不肖行为作了批判。
C.二词预示了作为封建贵族家庭里的富贵闲人的不幸结局——富贵分散,家道败落。
D.《红楼梦》续书的结尾,宝玉高中乡魁,荣受朝封,光耀祖上,又生贵子,继承祖业,与“天下无能第一”相矛盾,继续写违背了曹雪芹写贾宝玉的原意。
参考答案:
1.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察词中语句的理解。
答案:C C项中“所有文章他都厌恶,包括《四书》、《西厢记》、《牡丹亭》等都怕读”一句有错误,首先贾宝玉并非讨厌所有文章,他只是厌恶用作敲门砖求取功名利禄的四书五经,而对于《西厢记》、《牡丹亭》等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美好爱情的书,他是爱不释手的。
2.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察词作所用手法。
答案:A
3.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察词的内容的概括评价。
答案:B B项概括有错误。二词并非“对宝玉的不谙世务、不喜读书、不思进取的不肖行为作了批判”,从第二题我们可以知道该词运用了似贬实褒的手法,因此我们可以作出判断,二词不仅没有对进行批判,反倒对他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赞扬。
(1)选出对“膏粱”理解正确的一项()
A.膏药和高粱
B.肥肉和精米
C.膏药和高粱,指身体不好的人。
D.肥肉和精米,借指富贵子弟。
(2)选出对“可怜辜负好韵光,于国于家无望”解释正确的一项()
A.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真是可怜,对国家对家庭都没有希望。
B.对不起大好时光真是可怜,对国家对家庭都不存在什么希望。
C.可惜对不起大好时光,对国家对家庭无指望。
D.可惜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对国家对家庭都无希望。(没有大用处)
(3)对《西江月》二词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西江月》二词和对贾宝玉出场前的侧面勾勒、出场后的肖像描写,是课文中对贾宝玉性格描写的三个重点。
B.《西江月》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
C.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子弟的一个代表,这两首词采用幽默含蓄的手法,揭露封建大家庭后继无人的事实,暗示封建社会必然灭亡。
D.所谓“似傻如狂”,“草莽”,“不通世务”,“偏僻乖张”,实际上是贾宝玉卓然独立,与世俗传统相背离的表现。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对比B.对偶C.反语D.借代
参考答案:
(1)D(2)D(3)C(4)B
【焦点讲练】
一.试分析作者描写贾宝玉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特点?
(一)描写方法
1.出场前的侧面描写:
介绍了一般人对宝玉看法和他在贾府中的地位。许多人对宝玉持贬斥态度:
(1)王夫人:是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2)黛玉:曾听母亲说“衔玉而诞”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阶级的叛逆。
(3)两首《西江月》:表明贾宝玉作为封建统治阶级逆子贰臣。
2.外貌描写(出场后的侧面描写):
课文中对宝玉的外貌描写是通过黛玉的眼睛写出的,在黛玉看来宝玉却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不但看不出有什么惫懒与懵懂,而且感到非常眼熟,产生亲热感。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3.行为描写:
“通灵宝玉”在别人看来是他的命根子,但他并不看重。现在黛玉也没有,更增加了他的反感。“摔玉”表现了宝玉对所谓天命的反抗,对世俗的否定,对封建礼教的蔑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
4.语言描写:
初见黛玉,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送完字,又问“可也有玉没有?”,……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二)人物形象小结:
1.强烈的叛逆性格; 2.追求平等自由;3.尊重欣赏女子(女尊); 4.追求爱情自由。
二.试分析作者描写林黛玉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特点?
(一)描写方法
1.侧面描写
(1)宝玉眼中的黛玉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似蹙非蹙:多愁善感;
罥烟眉:眉黛如一抹轻烟,清、淡、秀;
含情目:多情;愁情生妩媚(风韵),病体生娇怯(情态)。
两靥愁、一身病:体弱多病;
闲静……行动……:姣花照水——柔情媚态,弱柳扶风——婀娜之美。超尘脱俗的空灵。
心较比干多一窍:脂砚斋评:多一窍固是好,然则未免偏僻了,所谓过犹不及是也。心思细密,想的太多。性格决定命运(悲剧之源)。
病如西子胜三分:美比西施;病态美(清新脱俗、铅华洗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表现其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
(2)众人眼中的黛玉
……言谈举止不俗,身体面庞怯懦不胜……
(3)熙凤眼中的黛玉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这通身的气派……
2.黛玉的心理描写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3.语言描写
邢夫人“苦留吃过饭去”黛玉回答“舅母爱惜辞饭,原不应辞……”
贾母和宝玉问其读何书的不同回答(“刚念了四书”“ 不曾读……些须认得几个字”),充分表现了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的敏感、谨慎、细心、多疑的性格特点。
4.行动描写
吃饭时“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
拜访时“曲曲折折走了很多路”
(二)人物形象小结
1.气质脱俗,美貌多情; 2.弱不禁风,多愁善感;
3.孤高自尊,行为谨慎; 4.敏感细心,生性多疑。
【当堂练习】
下面是《红楼梦》里的最精彩情节之一“宝黛初会”,读后回答问题。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 :“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
1.宝黛初会时,黛玉“便大吃一惊”,宝玉是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与原著中的那一情节相照应?
【解析】这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的运用。第一回中写到过“木石前盟”,也就是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所说的前世“未了的孽缘”。
【答案】木石前盟。
2.“宝黛初会”这一细节,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人物性格。对与宝黛的描写,所用手法有何不同?体现了人物的什么不同特点?
【解析】高明的作家,采用什么样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是与要表现的人物身份性格特点相契合的。抓住宝黛的不同身份和性格特点,这道题就不难破解。
【答案】(1)写黛玉侧重写心理活动,写动作是“见”,这对于羞涩的少女,这是得体的,与黛玉的性格身份特点相同特点。而写宝玉是侧重语言和动作,“笑”,“看罢”“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这符合宝玉无拘无束,率真人性的性格。
3.宝玉、黛玉相见时,作者对黛玉的服饰只字未提,原因是( C )
A.为了行文简洁,突出人物形象特点。
B.黛玉服饰平常,没有什么特别。
C.在宝玉眼中,服饰是不屑之物,所以视而不见。
D.宝玉是个懵懂顽童,不注意服饰细节。
【解析】在这一节中,黛玉的形象是从宝玉的观察角度去写的。宝玉的性格特征之一就是纯真任性,C项与宝玉性格特点最吻合。
【答案】(1)写黛玉侧重写心理活动,写动作是“见”,这对于羞涩的少女,这是得体的,与黛玉的性格身份特点相同特点。而写宝玉是侧重语言和动作,“笑”,“看罢”“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这符合宝玉无拘无束,率真人性的性格。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1.在宝黛初会这段文字中,主要从四点写了宝玉的言行,请各用两个字分别概括
(1)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4)___________
2.宝玉为何给黛玉取字“颦颦”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文贾母问及黛玉念何书时,黛玉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可这里回答宝玉同样的.问题时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说说哪个回答是如实回答,这前后矛盾的说法又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宝玉被探春讥笑说他“杜撰”时,他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这反映了宝玉怎样的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宝玉骂“通灵宝玉”:“连人之高低不择……”这句话和文中哪句话相呼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宝玉“摔玉”这一举动有何思想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打量交谈送字摔玉
2.(1)与黛玉的名有联系 (2)和黛玉的神态(眉尖若蹙)有联系
3.发现贾母不喜欢女子读书,觉得自己有不谦之嫌,觉自己的回答有些失口,这样的回答体现了她寄人篱下那种小心谨慎的态度。
4.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反叛。
5.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6.追于人人平等,不愿与众不同的民主思想意识。
【课后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熙凤)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宝玉)待细看过黛玉形容,便对贾母说见过黛玉。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顿时发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
1.熙凤和宝玉在见到黛玉后,都提了三个问题。从描写技巧看同属语言描写,但却表现了人物的
不同性格特点,那是因为作者在具体描写时做了怎样不同的处理?
(1).宝玉的性格特点是率真任性。他问了三个问题,却是一问一顿,必定要等到妹妹的回答,这是真心的关怀,是真纯;得知妹妹无字而后送字,并杜撰理由,大发议论,还是真纯:亲切和睦,尽在其中。而摔玉事件更集中反映了宝玉天真率直性格,他认为玉的“通灵”要择“人之高下”,自己比不上这神仙似的妹妹,不配拥有这玉。这一举动机心全无,决非矫揉作态,而是率性而为,平等待人,真纯自然。
(2).熙凤则不然。她一连问了黛玉三个问题:年龄、读书、身体,表面一看,快人快语,待人爽朗而热情,对黛玉各方面的情况都十分关心。但实际上,她真是在关心黛玉吗?细细读来,不是,她都没等人家回答呢!她的目的是什么呢?接下来的两个“只管告诉我”,以及询问婆子们的两句话和接着下的一道命令,令我们有些感觉了:贾府中谁说了算?我便是贾府中说话算数的主!可见,她的“热情”诋毁语只能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把她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明白地告诉黛玉:听我的,没错。
教学反思: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教案】相关文章:
《林黛玉进贾府》的教案11-26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07-08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06-23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08-08
《林黛玉进贾府》12-24
关于《林黛玉进贾府》的教案11-20
《林黛玉进贾府》优秀教案11-26
林黛玉进贾府精品教案11-26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范文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