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马背上的小红军》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针对不懂的问题质疑。
3引导学生从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体会他的疲惫、饥饿、寒冷、孤独。
教学过程:
一、课件引入,创设情境,激起情感。
播放红军长征过草地时艰难行军的画面,在富有震撼力的音乐声中,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陈赓大将吗?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他任干部团的团长。一次,在回忆自己的革命经历时,他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真实而感人的事……(课件配陈赓画外音:“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里行军,又常常忍饥挨饿,我感到十分疲惫,渐渐地掉队了……”课件定格。)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陈赓同志的脚步,走进茫茫的草海,走近——马背上的小红军。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强调“荒、捶”的字形,“倔、挨”的读音。
(2)形近字组词。慌——荒 楼——搂 踢——剔 要——腰 垂——捶
(3)理解词义。荒无人烟 倔强 疲惫 忍饥挨饿
2.轻声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怎样的一件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读后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帮助
陈赓 小红军
说服
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进行归纳整理,并将主要问题做扼要板书记录。如:学生针对课文第1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可归纳在“小红军在草地行军时遇到哪些困难”一题中。学生针对课文第2-10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可归纳在“陈赓怎样帮助小红军,小红军又是怎样说服陈赓放弃对自己的帮助的”一题中。
学生针对课文第11-13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可归纳为:陈赓怎么知道自己受骗了?陈赓“全明白”了什么?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这个小红军?等等。
师:让我们带着问题深入读文,看看是否能够读中解疑。
三、自主探究。
(一)自由读第1自然段。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小红军遇到哪些困难?
1.引导学生从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体会他的疲惫、饥饿、寒冷、孤独。
2.引导学生从描写陈赓的有关语句,体会小红军的处境更加艰难。
小结:小红军急需别人的帮助,那么陈庚是怎样帮助小红军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的简洁对话和精彩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品质的。
教学难点:
2.体会小红军为什么在处于极度疲惫,甚至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巧妙说服陈赓放弃对自己的帮助。
3.体会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从而体会长征途中红军官兵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
一、导入。
指名读全文,想课文介绍了一件什么事?
二、自主探究。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第2-10自然段。读后说一说陈赓是怎么帮助小红军,小红军又是怎么说服陈赓的。教师结合学生发言,指导朗读,引导体会重点词句,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维互动的对话理解红军官兵患难与共的精神。
1.学生读第一次对话。
师:请问小红军,你觉得这样读能说服陈赓吗?应该怎样读?为什么?(体会“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和“盯着陈赓的瘦脸,微微一笑”的意思。)
2.学生读第二次对话。
师:陈赓将军,这小鬼不骑你的马,你为什么还非让他骑不可?
师:小鬼,你真的有劲儿和马赛跑吗?那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通过采访式的谈话,引导学生站在陈赓和小红军的角度,用心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读,体会“倔强”的含义。)
3.学生读第三次对话。
教师与学生合作读第三次对话,教师有意在小红军的话前补充提示语,帮助学生体会小红军说话时的语气。如:小红军毫不犹豫地说——“你先走……”
小红军不加思索地说——“你先走……”
4.学生分角色读第四次对话。
师问“陈赓”:您也是忍饥挨饿,为什么却把这仅有的一小包青稞面送给小红军吃?(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小红军的外貌描写)
师问“小红军”:你的粮袋真的鼓鼓的吗?(引导学生联系后文——干粮袋里装着牛骨头)
教师请曾针对2-10自然段质疑的学生自由向“陈赓”和“小红军”发问,以解决心中的困惑。如:红军为什么轻轻地拍了拍“鼓鼓的”干粮袋?
陈赓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帮助小红军?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劳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接受陈赓的帮助?为什么一再骗陈赓?
5.归纳四次对话,引导学生体会情感。
教师演示课件,和学生一起依次对四次对话进行归纳,共同回顾“帮助”和“说服”的经过。
师:陈赓先是让小红军骑马,他不骑;接着命令他骑,他还是不骑,还要跟马比赛;没办法,陈赓只好要求和他一起走,小红军却说要等同伴;陈赓无可奈何,取出一小包青稞面给他,他却说粮袋鼓鼓的。陈赓就是这样,一次一次地帮助(一帮再帮),小红军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说服(一推再推),从这一帮一推、一帮一推……之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教师选学生的发言板书:如“一心为他人”、“患难与共”等。
6.以“终于”一词为核心,进行语言训练,进一步体会情感。
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
陈赓终于被这小鬼说服了。他骑上马,朝前走去。
师:“终于”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引出陈赓一次次帮,费了好大劲去说服小鬼。)
师:还是这句话,把“小鬼”放前面,你会说吗?
学生说正确后出示下面的句子:
小鬼终于把陈赓说服了。陈赓骑上马,朝前走去。
师:这两句话意思完全一样吗?(引导学生体会,后者是从小红军的角度,突出了小红军说服陈赓很不容易。)
三、补白想象,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一)教师引读第11自然段。
“不知为什么,陈赓骑在马上心情总是平静不下来,总在想刚才遇到的那个小鬼。”他在想些什么呢?
在理解陈赓心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速、语气读第11自然段。
(二)深沉、悲壮的音乐声起,在乐声中教师引读第12自然段,指导朗读。
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当陈赓将那个小红军抱上马背时,小鬼停止了呼吸。
师:读到这里,你想说点儿什么? 师:让我们一起记住马背上这感人的一幕,再来读一读,能背的就背下来。
(三)教师再引读第13自然段。
1.说一说:陈赓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
2.讨论: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这个小红军?为什么?
引导学生:是谁说的“对不起”?在陈赓自责的背后,你看出什么?(体会陈赓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爱兵如兄弟的品质。)
(四)课件演播红军大队人马走出草地的画面,配陈赓的画外音:“那个小红军叫什么名字,我至今都不知道,但他牺牲在马背上的那一幕却深深铭刻在我的脑海里,永生难忘。”
师:红军长征途中有多少这样感人的故事谁也数不清,同学们在课下可以阅读《长征故事》、《红旗飘飘》等书籍,可收看电视连续剧《长征》,也可到“长征纪念馆”网站查阅有关资料,做更多的了解。
【北京版《马背上的小红军》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马背上的小红军优秀教学设计08-26
马背上的小红军(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12-06
《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谈 教案教学设计12-07
北京版《丰碑》优秀教案09-25
《马背上的小红军》读后感范文10-26
北京版《小珊迪》优秀教学设计01-24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北京版七下)12-26
北京版《小松鼠看错了》优秀教学反思07-15
北京版《我想发明》优秀教案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