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3-02-17 16:29:56 欧敏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通用2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2、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办一份科学小报

  3、了解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

  4、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2、了解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教学准备:准备好搜集的关于人类祖先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人类祖先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展示一下我们的研究成果。

  二、表达与交流。

  1、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集体进行整理修改。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中去,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

  2、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交流本组的研究成果,集体评议。

  3、分组制作小报。集体评出“最佳科学小报”。

  4、学生自读18页的“科学自助餐”,了解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5、教师补充讲解达尔文的相关资料。

  三、课堂练习。

  1、学生完成“挑战自我”的“我进步,我成功”。

  四、课外活动。

  继续搜集资料。了解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准备:教师要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并做好记录。也可以让学生注意观察取暖锅炉或工厂的烟囱、车间或煤矿鼓风机、早点摊用的风葫芦等等,从而获得第一手生活实例,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也为探究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准备尽可能多的原型。在模拟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模拟实验用的主体材料——可乐瓶,也可以用易拉罐、牙膏盒、纸筒等,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自然界风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生活中哪里有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说一说生活中的与风有关的现象及自己对风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使学生意识到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提出问题“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设。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和科学基础上,不能是空想。要让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我们的猜想与假设

  2、猜想与假设:我的证据(根据)

  3、制定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4、实施探究:

  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师提出问题:“以上是我们对风的成因进行的猜想与假设,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让学生思考、设计验证实验方案。在这之前,教师要启发学生再现生活原型,可以展示几张有关火炉、锅炉等的图片,也可以语言提示学生回忆火炉等的生活体验或经验,给学生以原型启发。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方案,相互补充和完善,进而形成1—2个模拟实验方案,并将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评价,以实现相互启发、方案共享的目的。在充分交流和完善验证方案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按照既定方案展开验证活动,教师要提示学生使用剪刀或小刀时注意安全,并要求学生将实验现象做好记录。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测自然界中风的成因。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文字的形式描述风的形成过程。

  5、展示交流

  让学生用绘图的方式绘制风的成因图,并在全班进行展示和交流。活动结束,教师要组织学生总结评价活动的开展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6、拓展创新:

  本课的拓展活动主要是对课堂研究风的活动的一个延伸,主要是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完成,因此,教师应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并以此为基点,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与大气层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本拓展活动只是一个指向,教师完全可以自己设计适合学生课后探究的题目或活动,如“月球上有没有风”、“太阳风是怎么回事”、“风与我们的生活”、“风的利弊”等等,以此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

  先由小组交流资料,再在全班发布新闻。

  小组合作,探索研究,对于合作中表现出色的小组奖励“合作小伙伴”

  学生按照不同的问题进行回答,同时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进行及时的表扬与肯定。

  有疑问的问题,通过交流进行解答。对于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放到课下或以后解决。

  作业设计:

  思考题:浴室里的凉风是怎么来的?

  小实验:跳来跳去的小球。

  将两个玻璃杯口对口的平房在桌上,两个杯口的距离不要太远。在一个玻璃被里放一个乒乓球,双手扶稳杯子,往两个杯子口中间吹气。

  板书设计:

  风从哪里来

  生活中哪里有风?

  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验证猜想

  风的种类:

  1、海陆风2、季风

  3、信风4、台风

  5、山谷风6、龙卷风

  7、飓风8、火风

  课后反思:

  风的形成是非常抽象不好理解的,本课通过做实验使学识进一步了解了风的形成原因和过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假设进行思考,如:有一个学生问:把一台电冰箱放到一个很热的屋子里,打开电冰箱门的时候,会感到有风吹吗?达到了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从而真正理解了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

  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

  教学准备:

  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注意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现象,如玩滑梯、电锯、流星、飞机起飞、疾驰汽车的轮胎、火车道、划火柴等,并做好记录,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实验用的主体材料——手钻、木板、砂纸、钢条等,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法准备实验材料。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观看事先准备的音像资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钻木取火的图片或讲述相关的故事。引出关于钻木取火的话题,导入新课。

  3、提出问题:“你知道钻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吗?你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二、猜想假设

  猜想一下里面的原理

  三、制定方案

  制定探究方案,设计实验验证

  四、实施探究

  按照方案小组进行探究

  五、展示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后,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和展示。引导学生利用获取的资料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尝试解释“钻木取火”的道理。

  六、拓展创新

  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怎么办呢?

  说一说,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

  搜集古人取火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

  七、教学反思:

  学习了本课后,学生知道了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了人类用火的历史;初步认识到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怎样放得更大》这节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首先进行玩中学,在课刚开始时我让学生拿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在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用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我就放大这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暂停观察进入了新课。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交流汇报时,应强调焦距的调整对于看清物体至关重要,可每次调整又很麻烦。

  然后制作的简单显微镜,这一环节我完全放开,让学生做,最后汇总方法。

  最后告诉他们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并阅读教材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学生很自豪,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很有成就感。

  生态平衡一课是科学第12册中的一节课,处于全册第四单元的第四课,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本科以前三科为基础,引入生态平衡的概念,通过引领学生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分析生提案失衡的危害性,带领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的初级知识,倡导保护环境,共同维护生态平衡。

  深入研究了本科的教学目标,我进行了本科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我认为两个环节设计特别合理,有效的使学生理解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造能力。

  环节一,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张食物网,让学生结合前三课所学知识:寻找生物的家园、有趣的食物链、有利于生存的本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与生态有关的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提问,起初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提问并不难,难的是这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他们提问,教会他们提问,现在的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总能紧扣中心,揭示中心。使学生不但能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同时能用科学的思维想问题。

  环节二,自主设计白尾鹿救助方案

  这一环节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清楚和明白了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才是一个现代人的标志,破坏生态平衡的事情我们不起做,维持生态平衡的事情,我们也不盲目去做,才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现代人。活动中,教师把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由学生自主讨论,自主探究,最终自主获得解决方法。

  在课堂中,学生不仅学到的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技能,一种能够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这样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尝试并更多的运用于实践。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3

  第一课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

  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 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

  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神秘的月球。

  教学过程

  1.新学期的问候

  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

  3.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47人,分为8组,每组6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上期期末测试试卷。(试卷内容略)

  5.学生自由翻阅新书。

  6.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本册教材以“生存和环境”为主题,以训练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重点,编排了“生物与环境”、“营养与健康”、“地表变化的奥秘”、“能量”、“月球”5个主题单元和1个综合单元,一共有22课、61个活动。其中,“生命世界”有2个单元、7课书;“物质世界”有1个单元、5课书;“地球与宇宙”有2个单元、8课书。

  7.播放课件:神秘的月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第1单元 生物与环境

  1.一棵“顽强”的小树

  第一课时

  编写时间 9月3日 执行时间9月 日 总序第( 1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情感 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提问: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讲述: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变成现在的样子?

  3. 猜想假设:倾倒的小树发生这些变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学生猜想: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

  4.过渡: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研究大树倒了后这些奇怪的变化吧!

  二.活动 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5.布置任务:经常在杯内的纸上浇写些水,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下星期交流。

  三.活动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4.组装实验装置。

  5.布置任务:按要求完成操作,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便于交流。

  四.活动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1.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3.保护盆栽植物,坚持研究。

  (注:三个活动可以让每小组选定其中的1个进行研究即可)

  第二课时

  编写时间9月6日 执行时间9月 日 总序第( 2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作出相应的推断。

  情感 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及所观察的实验装置。课件: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一.教学导入:

  上星期我们组装了一些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观察,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二.交流各组装置所观察到的情况

  1.各小组出示实验记录。

  2.小组成员汇报观察情况,要求:语言简洁、过程清楚。

  3.各小组出示各自的装置。

  4.各小组归纳各自的结论,要求:思维严密、条理性强。

  三.活动 自然界中的植物

  1.出示课件: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2.提问:从课件中你看到了一些什么现象?

  3.学生汇报。

  4.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5.交流后明确:自然界的植物都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四.拓展

  走进大自然,观察各种各样的植物,把它们有关向性运动的现象画下来、记下来或者拍下来。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2、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难点:

  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适合制作乐器的材料。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学生说一说自己准备制作什么乐器,激发学生制作的欲望和兴趣。

  二、动手制作。

  1、选择材料。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

  教师巡视指导。

  2、动手实验。

  学生小组实验各种不同材料发声的大小、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3、制作乐器。

  小组合作制作乐器。(教师强调在使用小刀、剪子时要注意安全)

  4、改进乐器。

  学生小组演奏乐器,发现不足,合作研究加以改进。

  三、总结。

  各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制作成果。

  第二课时

  一、检查同学们的准备情况

  ◆模拟课堂

  师:同学们的工具和材料都带来了吗?

  (如果有没带齐的情况,则在批评之后,安排他们:

  1.向其他小组借同类材料;

  2.教师帮助他们在实验室里寻找替代材料;

  3.临时更换可制作的乐器。)

  二、提出制作要求

  ◆模拟课堂

  师:制作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团结合作,井然有序;

  2.专心致志,不要大声吵闹;

  3.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

  4.注意安全,有紧急情况马上汇报。

  5.节约时间。

  三、同学们分组制作乐器

  ◆模拟课堂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术上的帮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一些数据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避免他们走太多的弯路。如:

  四、调试乐器

  ◆模拟课堂

  师:如果有提前做完的,就尝试演奏并调试自制的乐器,使它能真正奏出一首简单的乐曲。

  如果一节课还没有做完,下课后或放学后,接着把它完成。

  下节课我们将举办自制乐器演奏会,请同学们做好准备。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利用健康测试等活动,认识什么是健康,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

  2、对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什么是健康。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

  人体健康测试记录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教师提问:什么是健康?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完善学生的理解。

  板书课题:《我给健康下“定义”》

  二、探究学习。

  1、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五幅图。

  说一说:他们的.行为健康吗?

  师生交流评议。

  2、人体健康测试。

  学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测试自己和好朋友的健康状况。并将测试情况记录在测试记录表上。

  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讨论。

  分析:从测试结果中发现了什么?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代表交流汇报,师生评议总结。

  三、拓展活动。

  学生小组合作确定研究主题。(教师加以引导,学生自主确定主题)。

  第二课时

  一、争议中引入,讨论中明确。

  健康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理解可能更会引起争议。基于此,教材不仅设计了几种对健康的不同见解,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对健康的认识。然后,教材又出示了几幅不同内容的画面,包括正面的合理饮食、注意锻炼、认真读书等健康行为,也包括情绪暴躁摔书本、善于挑剔打架等不健康的心理方面内容,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健康不仅仅只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状态、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从而完善对健康定义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二、活动中分析。

  在学生达成对健康概念的定义后,教材编排了人体健康测试活动。测试的标准选自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意在使学生对健康做进一步的了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结合标准分组测试或给自己打分,然后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测试的结果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原因的分析也会有所区别,特别是标准中的第一条和第二条、第四条可能不被学生所接受,因为在他们的头脑里,可能认为这几点并不是健康所包含的范围。

  三、活动后确定研究主题。

  人体健康测试活动后,教材刻意编排了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活动。教材中提示了几种研究的方向:即心脏、大脑、心理、青春期发育等内容,以引领学生研究的走向。教学中,教师应提示学生可以研究这几方面的内容之一,也可做某一方面的专项研究,力求完成知识训练点的内容。例如可引导学生在研究心脏方面内容时,专项研究心脏的作用或心脏跳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但应注意,教师切不可限定学生研究的主题内容,以免限制学生学习自主性。

  【教学后记】

  待学生确定研究主题后,教师应立即将学生进行分组、编排,并布置以组为单位课下进行方案设计(也可下一课时课上进行),进而做好研究的衔接工作。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1、《工具和机械》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形状和结构》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3、《能量》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4、《生物的多样性》单元让学生知道生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教学班有40人,其中女19人。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有的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到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教学关键

  1、把握这部分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8

  教师要牢牢抓住科学课堂这个主阵地,以教材为依托,基于学生的经验,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和使用教材,真正提升学生的科学阅读能力,下面为大家分享六年级科学教案,欢迎参考!

  科学教育理论:

  依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以体现以人为本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梳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法;采用“大胆猜测---实验研究——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教学流程。

  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三个班中,每班学生均为23名,从平常接触以及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态度比较认真。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不强。家长和某些教师由于观念的问题,低年级时偏重于语数教学及辅导,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际观察、操作。更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3、学生分析:在小学六年级,儿童对周围事物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而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弄明白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理解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对杠杆尺实验研究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等实验用品;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羊角锤撬钉子图(ppt)等8张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简单操作导入

  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撬大石头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试一试家长们是怎样撬石头的? 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做呢?让我们来揭开它蕴含的科学道理。

  二、学习新知

  认识杠杆:刚才我们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们农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这样的简单机械,我们把它叫做“杠杆”。请一个同学来讲台上示范,其他同学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分析指出杠杆各部分的名称及定义。榜书:支点、用力点、阻力点。自己在小组内指一指这三个点位置,说说定义。

  三、巩固新知

  那么我们以后遇到一些简单的机械,如何判断它是不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呢?想想该用那些知识去判断呢?要求组内简单交流,教师请同学交流,其他同学谈谈想法,说说同不同意这样的判断。教师在总结说明。

  四、应用所学

  出示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请同学们自己认真思考,这是不是杠杆?是,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想好后,组内讨论。教师请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学生观察的很仔细,部分学生想到跷跷板的阻力点、用力点在随时改变,教师对同学的这种观察仔细、勤于思考精神给予表扬)。

  五、实际判断

  出示羊角锤撬钉子图(ppt)、老虎钳(ppt)、剪刀(ppt)等6张幻灯片,请学生判断是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先自己想,在小组交流)。教师抽小组代表逐图分析。

  六、实验研究

  教师让学生试着猜测判断: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吗?带着这个猜测我们来深入研究隐藏在杠杆上的科学道理。

  教师指导各组安装实验装置,叙述清楚实验要求。让各小组做实验探索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的三种情况,要求小组分工,记录好实验数据,把它填写到课本第6页的表格中。

  七、数据统计

  对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

  八、对数据梳理分析,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什么?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思考后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巡视,对各组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小组交流后,抽小组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追问、质疑、辩论。教师也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追问和质疑。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回顾开始我们的猜测判断对吗?

  九、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杠杆有三个重要的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理解了有的杠杆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这节课同学们讨论积极,能认真思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会搜集和整理资料,能预测结果并进行验证。

  2、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3、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录像(交响乐合奏、自制乐器演奏)、橡皮筋、吸管、树叶、尼龙线、金属管、金属片、玻璃杯、易拉罐、剪刀、胶水、细线、直尺、队鼓、锣、钗、三角铃、口琴、塑料泡沫颗粒。

  教学重点:

  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主题。

  1、(播放视频课件)利用多媒体再现优美的合奏场景和旋律,帮助学生感知乐器的类型及其不同的音效,激发学习兴趣,揭示“大家动手做乐器”的单元教学主题。

  2、羡慕这些演奏者吗?我们也用自制的乐器来办个音乐会,好不好?

  教师板书课题。

  二、确定目标。

  1、师生交流。

  你都知道哪些乐器呢?

  学生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给这些乐器分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2、拓展视野。

  教师此时向他们提供一些自制乐器的品种,供他们参考、选用,从而确定制作目标。同学们可以模仿已有的乐器,也可以自己发明一种乐器。

  教师展示自制乐器的图片。(图片展示:吸管风琴、铁管编钟、土琵琶、柳笛等。)

  3、确定目标。

  同学们中间有会演奏乐器的吗?

  本单元,我们将自制一种简单的乐器,并用它来演奏一首乐曲。请大家讨论,准备做哪一种乐器呢?

  小组讨论,将确定的乐器名称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请各组汇报自己的乐器名称。

  三、可行性分析

  1、制作乐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否则,是不会成功的。想一想,我们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小组讨论后认为,制作“可乐音乐罐”这件乐器,需要这些条件(教师帮助归类、板书):

  ①样版:别人做过这种乐器没有?我们可以参考的品种有哪些?

  ②工具和材料:铝易拉罐、吸管、直尺、小刀、剪刀、胶布

  ③知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调整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④技术:会在易拉罐上挖孔

  ⑤经济:买七个易拉罐饮料

  还有一个方面,也决定了制作的成功与失败——小组怎样合作才能成功?

  想一想,制作自己的乐器,我们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需要解决的困难有哪些?

  如果有些困难是无法解决的,那恐怕得重新确定制作目标了。预测一下,制作过程中存在着不可解决的困难吗?

  下一节课我们首先解决同学们普遍存在的知识上的疑惑,希望大家课后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制订计划

  1、设计说明

  指导学生以“路线图”的形式描述小组行动步骤,绘制乐器结构图、确定制作工具与材料,明确组员的责任分工。教师在各组计划的`基础上拟定班级行动步骤。

  二、模拟课堂

  1.画小组路线图

  师:在动手制作之前,我们要做哪些事?请用“路线图”的形式把小组的工作步骤画出来。(如果同学们没有接触过“路线图”,则教师要呈现下图,供学生参考借鉴)

  “可乐音乐罐”制作小组行动路线图

  (为便于相互观摩、评价,要求学生将路线图用彩笔画在两开左右的大白纸上。)

  生:(讨论、绘图,然后集中展示各组的路线图。)

  2.画班级路线图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各组有哪些相同的步骤?

  生:都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还有怎样调整乐器的音调。

  生:都需要进行小组成员分工。

  师:有些步骤是共性的,如解决这几个知识点的疑惑;有的步骤是具有个性的,各组之间不一样,如组员的分工、准备的工具与材料等。对于共性的步骤,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全班一起来解决;个性的步骤,由各组分头行动。(教师一边讲述,一边板书下图)

  全班行动路线图

  3.绘制乐器结构图

  师:请同学们将准备制作的乐器画出结构图,要在图上标明所需要工具、材料及数量。(教师在银幕上呈现一幅乐器结构的样版图)

  (学生合作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摩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使学生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

  3、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制作的各种乐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二、展示交流。

  1、教师公布规则。

  2、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要求加以简单的介绍。

  (教师引导学生对展示的乐器进行评价,并试着提出改进建议)

  3、师生共同评出“创意奖”、“制作奖”。

  三、拓展。

  教师适时的引出噪声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探究控制噪声的方法。(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

  第二课时

  一、举办演奏会、组间互评

  ◆模拟课堂

  师:本节课我们通过演奏会的形式,独奏、合奏一些简单的乐曲。一方面让大家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提升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其他小组乐器的独到之处,以便于今后制作出更好的乐器。

  活动要求:

  1.演奏者要先展示自制的乐器,介绍乐器的发声原理和特点。

  2.观众要安静地倾听,尊重每一个同学的劳动成果,不能持讥讽的态度。

  3.客观地评价乐器制作水平及演奏效果,最后将评选出优秀制作奖和优秀表演奖。

  (学生参与演奏会的学习、欣赏活动,同时填写下面的评价表,根据其他小组的表现在不同数量的星星中填上颜色。)

  评价内容

  我们搜集了所需的全部资料 ☆☆☆☆☆

  我们能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了验证 ☆☆☆☆☆

  我们的乐器演奏效果还不错 ☆☆☆☆☆

  我们小组能密切合作 ☆☆☆☆☆

  二、小组自评

  ◆模拟课堂

  师:本小组在以下这几个方面表现得怎么样?讨论一下,客观地给自己打分。

  评价内容

  乐器的外形美观 ☆☆☆☆☆

  乐器的设计有创意 ☆☆☆☆☆

  乐器演奏的声音准确、优美 ☆☆☆☆☆

  小组成员在演奏时能做到团结、合作 ☆☆☆☆☆

  三、改进乐器

  ◆模拟课堂

  师:经过近三周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如果要对自制的这个乐器进行改进,它将会有什么新变化?请在“科学记录本”上画出结构图。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2、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教学难点:

  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实验记录表、手表、跳绳、神经系统课件、血液循环系统课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健康,那怎样才能做到健康生活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健康快车》。

  二、探究活动。

  1、计划于组织。

  (1)学生完成“脉搏频率与各种运动的关系”实验,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情绪与脉搏快慢的关系实验设计”研究方案。

  (3)学生自读“小资料”,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教师加以讲解引导。

  2、事实与证据。

  (1)学生搜集证据,对“情绪与脉搏快慢的关系”的实验加以研究。

  (2)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对研究情况进行交流。

  (3)学生自读“资料卡”,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三、总结。

  第二课时

  一、计划与组织阶段。

  教材在此环节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捍卫‘人体司令部’研究小组”、“探究‘心理奥秘’研究小组”、“‘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四个小组的研究情况。着重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的样张,特别注重数据的积累。教学中,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研究内容,即使同样在“心”小组的研究,学生研究内容也可能不尽相同,有的想研究心脏的作用,有的想研究心脏的保健,有的想研究心脏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教师应鼓励学生,既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又可以在研究中分头进行,以便搜集证据时相互补充完善。同样,“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的研究也会因学生兴趣的不同而出现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制定的不同。

  二、事实与证据阶段。

  教材在此环节重点介绍“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的样张,侧重学生搜集到的各种数据,并采用统计表、折线图、资料图卡等多种表达形式进行分析和表达。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本小组内容的探究中也会发现其他小组研究的内容,因而教材也设计了小组之间相互补充数据、相互合作解疑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式、方法寻找证据,并及时交流方案。

  【教学后记】

  事实与证据的探究阶段,不拘于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教师可采取课上与课下,分散追踪与适时集中短暂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提醒学生及时修改方案,注重对数据资料的分析与整理,找到相应的表达形式,以便进行全班范围的交流与汇报。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过程和方法: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关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难点: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

  重点: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做好分类和称重统计。

  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的图片和垃圾污染的图片。

  3、教师准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布置:安排同学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做分类统计工作。(学生可以视频记载,但一定要事实求是。教师把自家垃圾利用微课做分类和称重演示。)因垃圾的危害,及保护环境需要让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

  二、一天垃圾的分类、称重和填写记录表

  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教师微课展示自家“垃圾的分类和称量”情况。

  2、学生展示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来源。

  2、教师汇总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阅读有关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明确以下几点:

  (1)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2)各类生产、商业活动,学校学习等均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造成环境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必需要科学的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垃圾的处理是一件费时费力消耗资源的工作,并且处理垃圾的过程会对环境有二次伤害。

  四、课堂小结:

  懂得的与垃圾相关的知识,思考如何解决垃圾问题。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

  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 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 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 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

  略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14

  教材简析: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生经历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引导学生学会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学生自己探究的问题,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2. 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4. 通过学生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上动物、植物、人的意义;通过观察分析月球上的环形山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层产生的不良影响。

  学习重点:

  学生认识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上动物、植物、人的意义、观察分析月球上的环形山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通过月球环形山从而对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的探究学习活动认识。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地球大气层方面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地球大气层方面的文字、图片资料。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直接导入新课学习内容:认识地球的面纱——大气层。

  二、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对课前搜集到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交流、汇总整理。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形成统一意见,达成共识,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完善、相互补充,适时出示一些图片、文字资料,从而逐步使学生对大气层形成初步整体认识。

  指导学生小组思考讨论“假如没有了大气层,地球会怎样”。

  教师出示资料,下发研究记录卡片,引导学生从大气层对地球、动物、植物、人等几个方面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使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组织学生加强交流,相互借鉴,达成共识;引导学生通过“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的讨论,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大气污染的危害,引导学生小组展示交流搜集的有关大气污染方面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大气污染的根源及后果的研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现状从而对大气污染严重性有了深刻认识和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性,引导学生交流提出治理大气污染的建议或方案。

  三、拓展延伸: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小结,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搜集关于大气臭氧层污染的资料,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制作科普手抄报、黑板报、警示牌,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了解本课学习活动:认识地球的面纱——大气层。

  2、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对课前搜集到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交流、汇总整理。并在教师引导下形成统一意见,达成共识,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加强交流活动,相互完善、相互补充,学习认知图片、文字资料,对大气层形成初步整体认识。

  学生小组思考讨论“假如没有了大气层,地球会怎样”。

  学生学习教师出示的资料,记录研究卡片,从大气层对地球、动物、植物、人等几个方面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学习,学生加强交流,相互借鉴,达成共识;通过“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的讨论,深刻认识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学生认识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小组展示交流搜集的有关大气污染方面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思考大气污染的根源及后果的研究活动,了解大气污染的现状从而对大气污染严重性有了深刻认识和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性,交流提出治理大气污染的建议或方案。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小结,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兴趣,布置课后延伸学习活动内容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与教师交流谈话,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引领学生从资料搜集的途经与资料内容两方面展开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地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通过观察示意图,了解大气层的概貌,从而意识到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生物的意义,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做好铺垫。通过学生的资料交流与研讨活动,使学生认识地球大气层概貌,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应用资料的能力及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本活动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搜集的有关资料,结合自己对大气层的认识,通过分析月球及其他星球上的环形山,了解大气层对地球及动物、植物、人的意义,从而意识到大气层存在的重要性,为下一步研究“大气污染和保护”作好铺垫。

  本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科技的发展能够带给人类便利,也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大气污染就是一个鲜活的实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的两面性,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通过主题宣传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板书设计 地球的面纱

  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研究成果

  大气层对动物的意义

  大气层对植物的意义

  大气层对人的意义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 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科学知识:

  1. 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教学准备:

  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

  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

  二.活动 感觉冷热

  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

  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三.活动 测量温度

  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 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让学生学习使用 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再测4杯水的温度。(安全教育)

  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

  课后反思: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会收集资料,能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认识了解太阳系。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

  第一课时

  一、认识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情况。

  1.提问:哪位同学知道,太阳周围除了地球和月球之外,还有什么天体?

  2.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3.谈话:看来同学们对太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太阳周围除了地球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天体围着它转动,这些天体都像地球一样,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我们才能看到它们。这些天体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太阳系行星成员的特点,下面就让我们阅读教材第40页列举的有关太阳系八行星的数据资料。

  4.学生阅读资料并讨论各自的发现。

  二、整理太阳系行星数据资料。

  1.谈话:结合刚才阅读的数据资料和你讨论过程中自己的发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顺序是怎样的?计算其他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大约是水星与太阳距离的多少倍,把你们思考、计算、整理的结果记录在课本第41页的表格中。

  2.学生整理数据资料,填写相应表格内容。

  3.汇报整理数据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提问:

  (1)你能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说一说围绕太阳转动的八大行星的名称吗?

  (2)你有什么好办法将它们记住?(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然后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记忆力最棒。

  (3)填写教材第40页上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九大行星的知识,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一下吗?

  4.提问:八颗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哪一颗?体积最小的是哪一颗?

  5.学生汇报,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或鼓励。

  6.谈话:按体积从大到小给八颗行星排个顺序,并把这个顺序记录在教材第41页的表格中。

  7.学生填写八颗行星大小排列顺序后组织同学举行简要汇报,教师小结排序结果,统一大家认识。

  8.提问: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除了课堂上学到的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

  9.学生自由提问。

  10.谈话: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现在我们把这些问题归归类,看看有哪些是同一类型的问题。

  11.教师指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从

  “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类,并积极肯定学生科学的问题分类方法。

  12.谈话:希望同学们在课后从“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这些方面收集资料,为我们下节课编辑太阳系小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了解太阳系小天体和矮行星的相关信息。

  1.谈话:经过上节课课后同学们的资料收集,现在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除了行星以外的有关太阳系其他天体的信息吗?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简要板书进行梳理,同时给予发言同学以正面的积极肯定。如果学生的发言中已经涉及到有关“太阳系小天体”——彗星的介绍,教师可以强调教材中也有类似的讲述;如果学生没有提到,教师还有必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彗星的内容。

  3.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吗?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太阳系的组成,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议,以完善并巩固同学对太阳系组成的认识。

  5.组织同学自行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冥王星的小资料。

  6.谈话:通过冥王星由大行星到排除行星行列之外过程的了解,你如何看待科学认识的发展和人们对于错误认识改正的态度?

  7.学生在班级内展开汇报交流,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相互间就各自观点展开讨论。如果学生有思考或表达的障碍,教师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引导或总结。无论是学生自行探讨还是教师引导,在这里活动目的只有一个:让同学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同时认识到科学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

  二、整理太阳系的资料,设计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

  1.提出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制作这样的小报,可以选择怎样的专题?”

  2.学生个别汇报各自打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视学生汇报的实际情况指导同学可以以“太阳系天体新信息”为专题,也可以以“人们探索太阳系天体历程”为专题,还可以以“人类探索太阳系求真求是的精神”为专题。

  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我们应该收集或选择哪些资料和图片丰富我们的小报?为了让我们的小报特色更突出,在内容选取和形式编排上要注意什么?”

  4.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5.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6.根据学生主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17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青少年生长发育主要特点及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的基础上,对生命延续内容的深一步探究活动。学生通过研究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有哪些相似和差异,并对部分动植物进行观察研究,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目的:

  1、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2、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人体特征,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和推理能力;

  3、在观察中培养学生认真求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什么是人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并知道遗传和变异生物界普通存在的生命现象。

  教学准备:

  1、有关多媒体课件

  2、教师事先收集全班同学及其父母的单身照片、全家福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小动物和植物的.图片

  学生观察,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它们长得很像。

  生:它们一模一样

  2.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出示课题“我像谁”)

  二、探究活动

  (一)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和变异

  1、找一找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的异同点?

  出示课件:从特征看,有些人是直发,有些人是卷发;有些人是双眼皮,有些人是单眼皮;有些人有耳垂,有些人没有耳垂等等。

  多媒体出示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特征与父母的特征。(完成表格)

  生汇报

  出示图片找出人物的相同特征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现汇报,进一步提出问题:“动植物中有没有刚才我们发现的这样现象呢?”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谚语。

  2、引出:

  生物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

  (板书:遗传)

  师讲解:为什么有的双胞胎长得那么像,有的却并不很像?

  学习:遗传基因是指携带有父母亲生理特征信息的遗传物质,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包括性别、性格、外貌等等。

  3、变异

  出示图片师:有什么发现?生汇报

  引出: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上的差异,叫变异。(板书:变异)

  (二)指导学生认识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汇报结果。

  对以上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教师适时小结:遗传和变异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三、自由活动

  生物的变异和遗传对于我们有哪些影响?是有害还是有利?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

  3.出示图片讲解。

  4.教师总结。

  四、总结回顾

  生汇报

  五、拓展活动

  1.课后查阅一些有关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资料。

  板书设计:

  我像谁

  遗传 变异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18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学习重点

  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

  2、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3、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4、关于晶体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

  学生活动: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物质糖盐味精记忆中放大镜下

  2、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3、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4、关于晶体(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2、制作我们的晶体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

  3、拓展活动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19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重在研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即是前两课的延伸与扩展又是后一课的铺垫,地位很重要。本科内容逐渐递进,从生物间广泛的“伙伴”关系和“竞争”关系入手,深入到具体的食物关系,引入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展现生物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再由此启发学生思考食物关系的断裂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人类在其中可能发挥的破坏作用,为下一课学习生态平衡做好准备。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一是研究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初步了解食物网。二是思考破坏自然界食物关系断裂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科学已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探究学习。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接触《科学课》已有3年多的时间了,已形成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学生也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对自然界的动植物充满着好奇,喜欢多方位的观察与了解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在教学中老师如何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观察探究将受到很大的挑战。为此,我对本课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科学地探究思考起到有效地引导。而自然界中动植物间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对于学生来收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各种食物链的资料。

  2、能够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能够分析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

  2、知道食物链的组成。知道食物链的营养来自于绿色植物并会书写食物链。

  3、认识食物链上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意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

  2、知道食物链被破坏的后果,能自觉地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了解生物之间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

  (二)教学难点:能够完整的找出、写出食物链。

  五、教学方法创新:

  (一)选择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

  本课宜采用由直观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的教学方法。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

  通过图片、动画及影视等手段把各种动物之间食物关系演示出来,变得直观、具体、形象,学生易于理解。

  (三)媒体、网络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让学生人人动手画出几种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演绎、归纳总结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运用问题驱动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发挥“整合”的作用。

  让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使更多的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儿童身心、智力发展的有效活动。

  六、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在同一个区域里往往生活着许多不同的生物,它们有的是相互合作的“伙伴”,像蜜蜂和花。有的是相互敌对的“竞争者”,像田鼠和猫头鹰。但是,到底是什么把这些不同种类的生物联系在一起的呢?

  【设计意图:导入采用了激发学生的提问法。并抛出了两个词“伙伴”“竞争者”,学生一听来了兴趣,接下来本课的新授内容做好引导】

  2.探究新授: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请同学们在看地过程中思考,在这个故事中有几种动物?这些动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结果怎样?(课件播放)动画看完了,谁能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你能给这段故事用一个成语起个名字吗?螳螂以蝉作为自己的食物,黄雀以螳螂作为自己的食物,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板书:蝉螳螂黄雀)科学上,规定了用箭头来表示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箭头要指向吃者。(统一用“→”表示“谁被谁吃”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片,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那蝉又吃什么呢?(完善板书)这样我们的食物关系就完整了,就像这些动植物一样,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板书:食物链)

  (3)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的食物链,像这样的`例子你还能说出几个吗?看来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大家还需要多用心观察生活。

  【设计意图:教师设问,让学生分组进行研讨、交流,充分体现小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4)这次,老师请来了3位生物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浆果、田鼠、猫头鹰),咱们来看看他们分别是谁?请小组同学合作找到他们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小组讨论1分钟、生汇报)

  【设计意图:教师设问,让学生分组进行研讨、交流,实践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方式,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5)我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食物链,它们有什么相同或者相似的地方?这几条食物链是从什么开始到什么结束的?学生讨论1-2分钟。

  (6)(食物链的源头都是植物,终点都是凶猛的食肉动物)在每条食物链里,植物充当什么角色,我们同学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科学家把像绿色植物这样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命名为生产者。(课件出示)那么凶猛的食肉动物呢?咱们也来给它起个名字!科学家把像动物这样以其他生物为食的生物叫做消费者。但是,植物的养料又从哪里来的呢?(生答:阳光、水分、空气等)除了大家介绍的这些无生命物质,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个在植物养料供给上的重要角色,它就是分解者。(媒体介绍什么是分解者)分解者不仅分解小动物的粪便,还分解一些动植物的残骸,把它们分解为植物可以吸收的养料。哪些生物可以充当分解者呢?同学们了解地真多,比如说:蘑菇、蚯蚓、细菌、屎壳郎等等它们都是分解者。但是,我们在食物链中并不能发现它们。因为他们无“捕食”行为,也没有“被捕食”行为,所以不写进食物链。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总结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定义】

  3.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1)(课件出示图片)咱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下面这些生物之中,哪些是生产者?(生答)哪些是消费者?(生答)哪些又是分解者?(生答)先请一名同学说说都有哪些植物?(1名同学发言)

  (2)在清楚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后,我们来个小竞赛,有信心获胜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种生物,(鹰、青草、蛇、鸟、牛、老鼠、谷物、兔、鹿、狐狸)请一名同学说说它们都是什么?请小组同学合作在记录单上画、写食物链。比一比,哪组画地多。

  汇报:很好,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吗?

  同学画出了这么多的食物链,老师课前也画好了,同学想看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新知,明确难点,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给学生营造亲自动手找出多条食物链的情景,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寻找”的过程中,把知识转化为方法,把方法转化为实践能力。】

  4.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观察这些连接在一起的食物链,你发现了什么?这些交叉的食物链构成了什么形状呢?科学家给它取个形象的名字,叫做食物网。特别注意一下老鼠和鸟,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也就是说,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2)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维护生态平衡,下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

  (3)人类与大自然也通过食物链和更复杂的一些食物网而相互联系,如果,在这张图上我们再增加人,你还能找出一些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吗?这个研究任务就留给同学们课后去完成好吗?

  5.板书设计

  食物链

  树叶→蝉→螳螂→黄雀

  (学生举例)

  浆果→田鼠→猫头鹰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的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和试验报告。

  2、知道电磁铁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电磁铁也有两极,它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

  3、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学会制作电磁铁的方法)、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4、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态度。

  教学方法:

  1、本课通过课题直接引入新课,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2、教师在组织制作电磁铁这一教学环节上,往往采取教师教,学生做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课教学时,教师可课前组装好电磁铁,课上实验完毕后,让学生自己拆开电磁铁,观察结构,再组装好。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电磁铁的特性,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制作能力、探究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也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交流收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感受、体会、从而导入新课。

  教学重点:

  知道电磁铁的磁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出示课前收集的各种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板书通电的线圈)

  2.提问:

  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引导学生说出电磁铁是否有磁性和两极)

  二、猜想假设

  学生质疑。猜想原理

  三、制定方案

  学生讨论并制定探究方案

  四、实施探究

  1.演示实验:

  (1)做个电磁铁,不接电源,用它接近大头针。

  (2)将电磁铁连接电源,再用它接近大头针。

  (3)将电磁铁电源切断,再用它接近大头针。

  2.谈话:

  刚才的实验你看到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3.讨论:

  这个装置有时有磁性,有时没有磁性。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系?

  4.谈话:

  你想亲自动手验证自己的想法吗?实验完毕后,请你拆开这个装置,看看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还要把它组装好。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学生自己动手做个电磁铁,(分有铁芯和无铁芯两种情况)

  五、展示交流

  小组汇报结果

  (1)有铁芯的电磁铁磁力大。

  (2)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没有磁性。(板书通电有磁性断电没磁性。

  六、拓展创新

  生活中利用电磁铁来工作的物品很多,找一找,说一说它们都有什么作用。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知道了电能产生磁,学会了制作电磁铁,了解了电磁铁的应用。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通用2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精选12篇)02-08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09-04

大象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09-14

大象版科学教学反思(通用21篇)09-25

六年级科学教案下册教科版11-09

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精选12篇)02-08

四年级科学下册2.3《还我清新空气》教案大象版完整版02-06

大象版科学《小金鱼之死》优秀教学设计07-18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常用【8篇】11-04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通用2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2、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办一份科学小报

  3、了解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

  4、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2、了解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教学准备:准备好搜集的关于人类祖先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人类祖先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展示一下我们的研究成果。

  二、表达与交流。

  1、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集体进行整理修改。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中去,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

  2、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交流本组的研究成果,集体评议。

  3、分组制作小报。集体评出“最佳科学小报”。

  4、学生自读18页的“科学自助餐”,了解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5、教师补充讲解达尔文的相关资料。

  三、课堂练习。

  1、学生完成“挑战自我”的“我进步,我成功”。

  四、课外活动。

  继续搜集资料。了解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准备:教师要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并做好记录。也可以让学生注意观察取暖锅炉或工厂的烟囱、车间或煤矿鼓风机、早点摊用的风葫芦等等,从而获得第一手生活实例,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也为探究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准备尽可能多的原型。在模拟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模拟实验用的主体材料——可乐瓶,也可以用易拉罐、牙膏盒、纸筒等,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自然界风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生活中哪里有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说一说生活中的与风有关的现象及自己对风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使学生意识到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提出问题“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设。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和科学基础上,不能是空想。要让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我们的猜想与假设

  2、猜想与假设:我的证据(根据)

  3、制定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4、实施探究:

  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师提出问题:“以上是我们对风的成因进行的猜想与假设,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让学生思考、设计验证实验方案。在这之前,教师要启发学生再现生活原型,可以展示几张有关火炉、锅炉等的图片,也可以语言提示学生回忆火炉等的生活体验或经验,给学生以原型启发。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方案,相互补充和完善,进而形成1—2个模拟实验方案,并将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评价,以实现相互启发、方案共享的目的。在充分交流和完善验证方案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按照既定方案展开验证活动,教师要提示学生使用剪刀或小刀时注意安全,并要求学生将实验现象做好记录。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测自然界中风的成因。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文字的形式描述风的形成过程。

  5、展示交流

  让学生用绘图的方式绘制风的成因图,并在全班进行展示和交流。活动结束,教师要组织学生总结评价活动的开展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6、拓展创新:

  本课的拓展活动主要是对课堂研究风的活动的一个延伸,主要是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完成,因此,教师应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并以此为基点,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与大气层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本拓展活动只是一个指向,教师完全可以自己设计适合学生课后探究的题目或活动,如“月球上有没有风”、“太阳风是怎么回事”、“风与我们的生活”、“风的利弊”等等,以此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

  先由小组交流资料,再在全班发布新闻。

  小组合作,探索研究,对于合作中表现出色的小组奖励“合作小伙伴”

  学生按照不同的问题进行回答,同时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进行及时的表扬与肯定。

  有疑问的问题,通过交流进行解答。对于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放到课下或以后解决。

  作业设计:

  思考题:浴室里的凉风是怎么来的?

  小实验:跳来跳去的小球。

  将两个玻璃杯口对口的平房在桌上,两个杯口的距离不要太远。在一个玻璃被里放一个乒乓球,双手扶稳杯子,往两个杯子口中间吹气。

  板书设计:

  风从哪里来

  生活中哪里有风?

  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验证猜想

  风的种类:

  1、海陆风2、季风

  3、信风4、台风

  5、山谷风6、龙卷风

  7、飓风8、火风

  课后反思:

  风的形成是非常抽象不好理解的,本课通过做实验使学识进一步了解了风的形成原因和过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假设进行思考,如:有一个学生问:把一台电冰箱放到一个很热的屋子里,打开电冰箱门的时候,会感到有风吹吗?达到了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从而真正理解了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

  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

  教学准备:

  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注意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现象,如玩滑梯、电锯、流星、飞机起飞、疾驰汽车的轮胎、火车道、划火柴等,并做好记录,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实验用的主体材料——手钻、木板、砂纸、钢条等,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法准备实验材料。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观看事先准备的音像资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钻木取火的图片或讲述相关的故事。引出关于钻木取火的话题,导入新课。

  3、提出问题:“你知道钻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吗?你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二、猜想假设

  猜想一下里面的原理

  三、制定方案

  制定探究方案,设计实验验证

  四、实施探究

  按照方案小组进行探究

  五、展示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后,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和展示。引导学生利用获取的资料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尝试解释“钻木取火”的道理。

  六、拓展创新

  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怎么办呢?

  说一说,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

  搜集古人取火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

  七、教学反思:

  学习了本课后,学生知道了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了人类用火的历史;初步认识到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怎样放得更大》这节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首先进行玩中学,在课刚开始时我让学生拿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在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用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我就放大这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暂停观察进入了新课。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交流汇报时,应强调焦距的调整对于看清物体至关重要,可每次调整又很麻烦。

  然后制作的简单显微镜,这一环节我完全放开,让学生做,最后汇总方法。

  最后告诉他们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并阅读教材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学生很自豪,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很有成就感。

  生态平衡一课是科学第12册中的一节课,处于全册第四单元的第四课,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本科以前三科为基础,引入生态平衡的概念,通过引领学生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分析生提案失衡的危害性,带领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的初级知识,倡导保护环境,共同维护生态平衡。

  深入研究了本科的教学目标,我进行了本科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我认为两个环节设计特别合理,有效的使学生理解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造能力。

  环节一,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张食物网,让学生结合前三课所学知识:寻找生物的家园、有趣的食物链、有利于生存的本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与生态有关的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提问,起初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提问并不难,难的是这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他们提问,教会他们提问,现在的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总能紧扣中心,揭示中心。使学生不但能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同时能用科学的思维想问题。

  环节二,自主设计白尾鹿救助方案

  这一环节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清楚和明白了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才是一个现代人的标志,破坏生态平衡的事情我们不起做,维持生态平衡的事情,我们也不盲目去做,才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现代人。活动中,教师把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由学生自主讨论,自主探究,最终自主获得解决方法。

  在课堂中,学生不仅学到的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技能,一种能够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这样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尝试并更多的运用于实践。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3

  第一课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

  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 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

  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神秘的月球。

  教学过程

  1.新学期的问候

  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

  3.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47人,分为8组,每组6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上期期末测试试卷。(试卷内容略)

  5.学生自由翻阅新书。

  6.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本册教材以“生存和环境”为主题,以训练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重点,编排了“生物与环境”、“营养与健康”、“地表变化的奥秘”、“能量”、“月球”5个主题单元和1个综合单元,一共有22课、61个活动。其中,“生命世界”有2个单元、7课书;“物质世界”有1个单元、5课书;“地球与宇宙”有2个单元、8课书。

  7.播放课件:神秘的月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第1单元 生物与环境

  1.一棵“顽强”的小树

  第一课时

  编写时间 9月3日 执行时间9月 日 总序第( 1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情感 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提问: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讲述: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变成现在的样子?

  3. 猜想假设:倾倒的小树发生这些变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学生猜想: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

  4.过渡: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研究大树倒了后这些奇怪的变化吧!

  二.活动 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5.布置任务:经常在杯内的纸上浇写些水,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下星期交流。

  三.活动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4.组装实验装置。

  5.布置任务:按要求完成操作,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便于交流。

  四.活动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1.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3.保护盆栽植物,坚持研究。

  (注:三个活动可以让每小组选定其中的1个进行研究即可)

  第二课时

  编写时间9月6日 执行时间9月 日 总序第( 2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作出相应的推断。

  情感 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及所观察的实验装置。课件: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一.教学导入:

  上星期我们组装了一些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观察,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二.交流各组装置所观察到的情况

  1.各小组出示实验记录。

  2.小组成员汇报观察情况,要求:语言简洁、过程清楚。

  3.各小组出示各自的装置。

  4.各小组归纳各自的结论,要求:思维严密、条理性强。

  三.活动 自然界中的植物

  1.出示课件: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2.提问:从课件中你看到了一些什么现象?

  3.学生汇报。

  4.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5.交流后明确:自然界的植物都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四.拓展

  走进大自然,观察各种各样的植物,把它们有关向性运动的现象画下来、记下来或者拍下来。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2、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难点:

  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适合制作乐器的材料。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学生说一说自己准备制作什么乐器,激发学生制作的欲望和兴趣。

  二、动手制作。

  1、选择材料。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

  教师巡视指导。

  2、动手实验。

  学生小组实验各种不同材料发声的大小、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3、制作乐器。

  小组合作制作乐器。(教师强调在使用小刀、剪子时要注意安全)

  4、改进乐器。

  学生小组演奏乐器,发现不足,合作研究加以改进。

  三、总结。

  各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制作成果。

  第二课时

  一、检查同学们的准备情况

  ◆模拟课堂

  师:同学们的工具和材料都带来了吗?

  (如果有没带齐的情况,则在批评之后,安排他们:

  1.向其他小组借同类材料;

  2.教师帮助他们在实验室里寻找替代材料;

  3.临时更换可制作的乐器。)

  二、提出制作要求

  ◆模拟课堂

  师:制作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团结合作,井然有序;

  2.专心致志,不要大声吵闹;

  3.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

  4.注意安全,有紧急情况马上汇报。

  5.节约时间。

  三、同学们分组制作乐器

  ◆模拟课堂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术上的帮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一些数据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避免他们走太多的弯路。如:

  四、调试乐器

  ◆模拟课堂

  师:如果有提前做完的,就尝试演奏并调试自制的乐器,使它能真正奏出一首简单的乐曲。

  如果一节课还没有做完,下课后或放学后,接着把它完成。

  下节课我们将举办自制乐器演奏会,请同学们做好准备。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利用健康测试等活动,认识什么是健康,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

  2、对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什么是健康。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

  人体健康测试记录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教师提问:什么是健康?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完善学生的理解。

  板书课题:《我给健康下“定义”》

  二、探究学习。

  1、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五幅图。

  说一说:他们的.行为健康吗?

  师生交流评议。

  2、人体健康测试。

  学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测试自己和好朋友的健康状况。并将测试情况记录在测试记录表上。

  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讨论。

  分析:从测试结果中发现了什么?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代表交流汇报,师生评议总结。

  三、拓展活动。

  学生小组合作确定研究主题。(教师加以引导,学生自主确定主题)。

  第二课时

  一、争议中引入,讨论中明确。

  健康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理解可能更会引起争议。基于此,教材不仅设计了几种对健康的不同见解,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对健康的认识。然后,教材又出示了几幅不同内容的画面,包括正面的合理饮食、注意锻炼、认真读书等健康行为,也包括情绪暴躁摔书本、善于挑剔打架等不健康的心理方面内容,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健康不仅仅只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状态、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从而完善对健康定义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二、活动中分析。

  在学生达成对健康概念的定义后,教材编排了人体健康测试活动。测试的标准选自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意在使学生对健康做进一步的了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结合标准分组测试或给自己打分,然后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测试的结果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原因的分析也会有所区别,特别是标准中的第一条和第二条、第四条可能不被学生所接受,因为在他们的头脑里,可能认为这几点并不是健康所包含的范围。

  三、活动后确定研究主题。

  人体健康测试活动后,教材刻意编排了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活动。教材中提示了几种研究的方向:即心脏、大脑、心理、青春期发育等内容,以引领学生研究的走向。教学中,教师应提示学生可以研究这几方面的内容之一,也可做某一方面的专项研究,力求完成知识训练点的内容。例如可引导学生在研究心脏方面内容时,专项研究心脏的作用或心脏跳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但应注意,教师切不可限定学生研究的主题内容,以免限制学生学习自主性。

  【教学后记】

  待学生确定研究主题后,教师应立即将学生进行分组、编排,并布置以组为单位课下进行方案设计(也可下一课时课上进行),进而做好研究的衔接工作。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1、《工具和机械》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形状和结构》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3、《能量》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4、《生物的多样性》单元让学生知道生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教学班有40人,其中女19人。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有的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到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教学关键

  1、把握这部分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8

  教师要牢牢抓住科学课堂这个主阵地,以教材为依托,基于学生的经验,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和使用教材,真正提升学生的科学阅读能力,下面为大家分享六年级科学教案,欢迎参考!

  科学教育理论:

  依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以体现以人为本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梳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法;采用“大胆猜测---实验研究——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教学流程。

  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三个班中,每班学生均为23名,从平常接触以及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态度比较认真。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不强。家长和某些教师由于观念的问题,低年级时偏重于语数教学及辅导,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际观察、操作。更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3、学生分析:在小学六年级,儿童对周围事物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而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弄明白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理解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对杠杆尺实验研究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等实验用品;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羊角锤撬钉子图(ppt)等8张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简单操作导入

  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撬大石头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试一试家长们是怎样撬石头的? 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做呢?让我们来揭开它蕴含的科学道理。

  二、学习新知

  认识杠杆:刚才我们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们农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这样的简单机械,我们把它叫做“杠杆”。请一个同学来讲台上示范,其他同学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分析指出杠杆各部分的名称及定义。榜书:支点、用力点、阻力点。自己在小组内指一指这三个点位置,说说定义。

  三、巩固新知

  那么我们以后遇到一些简单的机械,如何判断它是不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呢?想想该用那些知识去判断呢?要求组内简单交流,教师请同学交流,其他同学谈谈想法,说说同不同意这样的判断。教师在总结说明。

  四、应用所学

  出示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请同学们自己认真思考,这是不是杠杆?是,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想好后,组内讨论。教师请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学生观察的很仔细,部分学生想到跷跷板的阻力点、用力点在随时改变,教师对同学的这种观察仔细、勤于思考精神给予表扬)。

  五、实际判断

  出示羊角锤撬钉子图(ppt)、老虎钳(ppt)、剪刀(ppt)等6张幻灯片,请学生判断是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先自己想,在小组交流)。教师抽小组代表逐图分析。

  六、实验研究

  教师让学生试着猜测判断: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吗?带着这个猜测我们来深入研究隐藏在杠杆上的科学道理。

  教师指导各组安装实验装置,叙述清楚实验要求。让各小组做实验探索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的三种情况,要求小组分工,记录好实验数据,把它填写到课本第6页的表格中。

  七、数据统计

  对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

  八、对数据梳理分析,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什么?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思考后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巡视,对各组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小组交流后,抽小组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追问、质疑、辩论。教师也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追问和质疑。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回顾开始我们的猜测判断对吗?

  九、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杠杆有三个重要的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理解了有的杠杆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这节课同学们讨论积极,能认真思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会搜集和整理资料,能预测结果并进行验证。

  2、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3、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录像(交响乐合奏、自制乐器演奏)、橡皮筋、吸管、树叶、尼龙线、金属管、金属片、玻璃杯、易拉罐、剪刀、胶水、细线、直尺、队鼓、锣、钗、三角铃、口琴、塑料泡沫颗粒。

  教学重点:

  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主题。

  1、(播放视频课件)利用多媒体再现优美的合奏场景和旋律,帮助学生感知乐器的类型及其不同的音效,激发学习兴趣,揭示“大家动手做乐器”的单元教学主题。

  2、羡慕这些演奏者吗?我们也用自制的乐器来办个音乐会,好不好?

  教师板书课题。

  二、确定目标。

  1、师生交流。

  你都知道哪些乐器呢?

  学生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给这些乐器分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2、拓展视野。

  教师此时向他们提供一些自制乐器的品种,供他们参考、选用,从而确定制作目标。同学们可以模仿已有的乐器,也可以自己发明一种乐器。

  教师展示自制乐器的图片。(图片展示:吸管风琴、铁管编钟、土琵琶、柳笛等。)

  3、确定目标。

  同学们中间有会演奏乐器的吗?

  本单元,我们将自制一种简单的乐器,并用它来演奏一首乐曲。请大家讨论,准备做哪一种乐器呢?

  小组讨论,将确定的乐器名称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请各组汇报自己的乐器名称。

  三、可行性分析

  1、制作乐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否则,是不会成功的。想一想,我们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小组讨论后认为,制作“可乐音乐罐”这件乐器,需要这些条件(教师帮助归类、板书):

  ①样版:别人做过这种乐器没有?我们可以参考的品种有哪些?

  ②工具和材料:铝易拉罐、吸管、直尺、小刀、剪刀、胶布

  ③知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调整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④技术:会在易拉罐上挖孔

  ⑤经济:买七个易拉罐饮料

  还有一个方面,也决定了制作的成功与失败——小组怎样合作才能成功?

  想一想,制作自己的乐器,我们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需要解决的困难有哪些?

  如果有些困难是无法解决的,那恐怕得重新确定制作目标了。预测一下,制作过程中存在着不可解决的困难吗?

  下一节课我们首先解决同学们普遍存在的知识上的疑惑,希望大家课后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制订计划

  1、设计说明

  指导学生以“路线图”的形式描述小组行动步骤,绘制乐器结构图、确定制作工具与材料,明确组员的责任分工。教师在各组计划的`基础上拟定班级行动步骤。

  二、模拟课堂

  1.画小组路线图

  师:在动手制作之前,我们要做哪些事?请用“路线图”的形式把小组的工作步骤画出来。(如果同学们没有接触过“路线图”,则教师要呈现下图,供学生参考借鉴)

  “可乐音乐罐”制作小组行动路线图

  (为便于相互观摩、评价,要求学生将路线图用彩笔画在两开左右的大白纸上。)

  生:(讨论、绘图,然后集中展示各组的路线图。)

  2.画班级路线图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各组有哪些相同的步骤?

  生:都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还有怎样调整乐器的音调。

  生:都需要进行小组成员分工。

  师:有些步骤是共性的,如解决这几个知识点的疑惑;有的步骤是具有个性的,各组之间不一样,如组员的分工、准备的工具与材料等。对于共性的步骤,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全班一起来解决;个性的步骤,由各组分头行动。(教师一边讲述,一边板书下图)

  全班行动路线图

  3.绘制乐器结构图

  师:请同学们将准备制作的乐器画出结构图,要在图上标明所需要工具、材料及数量。(教师在银幕上呈现一幅乐器结构的样版图)

  (学生合作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摩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使学生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

  3、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制作的各种乐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二、展示交流。

  1、教师公布规则。

  2、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要求加以简单的介绍。

  (教师引导学生对展示的乐器进行评价,并试着提出改进建议)

  3、师生共同评出“创意奖”、“制作奖”。

  三、拓展。

  教师适时的引出噪声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探究控制噪声的方法。(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

  第二课时

  一、举办演奏会、组间互评

  ◆模拟课堂

  师:本节课我们通过演奏会的形式,独奏、合奏一些简单的乐曲。一方面让大家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提升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其他小组乐器的独到之处,以便于今后制作出更好的乐器。

  活动要求:

  1.演奏者要先展示自制的乐器,介绍乐器的发声原理和特点。

  2.观众要安静地倾听,尊重每一个同学的劳动成果,不能持讥讽的态度。

  3.客观地评价乐器制作水平及演奏效果,最后将评选出优秀制作奖和优秀表演奖。

  (学生参与演奏会的学习、欣赏活动,同时填写下面的评价表,根据其他小组的表现在不同数量的星星中填上颜色。)

  评价内容

  我们搜集了所需的全部资料 ☆☆☆☆☆

  我们能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了验证 ☆☆☆☆☆

  我们的乐器演奏效果还不错 ☆☆☆☆☆

  我们小组能密切合作 ☆☆☆☆☆

  二、小组自评

  ◆模拟课堂

  师:本小组在以下这几个方面表现得怎么样?讨论一下,客观地给自己打分。

  评价内容

  乐器的外形美观 ☆☆☆☆☆

  乐器的设计有创意 ☆☆☆☆☆

  乐器演奏的声音准确、优美 ☆☆☆☆☆

  小组成员在演奏时能做到团结、合作 ☆☆☆☆☆

  三、改进乐器

  ◆模拟课堂

  师:经过近三周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如果要对自制的这个乐器进行改进,它将会有什么新变化?请在“科学记录本”上画出结构图。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2、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教学难点:

  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实验记录表、手表、跳绳、神经系统课件、血液循环系统课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健康,那怎样才能做到健康生活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健康快车》。

  二、探究活动。

  1、计划于组织。

  (1)学生完成“脉搏频率与各种运动的关系”实验,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情绪与脉搏快慢的关系实验设计”研究方案。

  (3)学生自读“小资料”,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教师加以讲解引导。

  2、事实与证据。

  (1)学生搜集证据,对“情绪与脉搏快慢的关系”的实验加以研究。

  (2)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对研究情况进行交流。

  (3)学生自读“资料卡”,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三、总结。

  第二课时

  一、计划与组织阶段。

  教材在此环节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捍卫‘人体司令部’研究小组”、“探究‘心理奥秘’研究小组”、“‘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四个小组的研究情况。着重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的样张,特别注重数据的积累。教学中,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研究内容,即使同样在“心”小组的研究,学生研究内容也可能不尽相同,有的想研究心脏的作用,有的想研究心脏的保健,有的想研究心脏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教师应鼓励学生,既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又可以在研究中分头进行,以便搜集证据时相互补充完善。同样,“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的研究也会因学生兴趣的不同而出现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制定的不同。

  二、事实与证据阶段。

  教材在此环节重点介绍“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的样张,侧重学生搜集到的各种数据,并采用统计表、折线图、资料图卡等多种表达形式进行分析和表达。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本小组内容的探究中也会发现其他小组研究的内容,因而教材也设计了小组之间相互补充数据、相互合作解疑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式、方法寻找证据,并及时交流方案。

  【教学后记】

  事实与证据的探究阶段,不拘于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教师可采取课上与课下,分散追踪与适时集中短暂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提醒学生及时修改方案,注重对数据资料的分析与整理,找到相应的表达形式,以便进行全班范围的交流与汇报。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过程和方法: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关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难点: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

  重点: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做好分类和称重统计。

  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的图片和垃圾污染的图片。

  3、教师准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布置:安排同学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做分类统计工作。(学生可以视频记载,但一定要事实求是。教师把自家垃圾利用微课做分类和称重演示。)因垃圾的危害,及保护环境需要让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

  二、一天垃圾的分类、称重和填写记录表

  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教师微课展示自家“垃圾的分类和称量”情况。

  2、学生展示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来源。

  2、教师汇总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阅读有关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明确以下几点:

  (1)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2)各类生产、商业活动,学校学习等均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造成环境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必需要科学的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垃圾的处理是一件费时费力消耗资源的工作,并且处理垃圾的过程会对环境有二次伤害。

  四、课堂小结:

  懂得的与垃圾相关的知识,思考如何解决垃圾问题。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

  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 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 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 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

  略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14

  教材简析: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生经历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引导学生学会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学生自己探究的问题,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2. 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4. 通过学生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上动物、植物、人的意义;通过观察分析月球上的环形山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层产生的不良影响。

  学习重点:

  学生认识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上动物、植物、人的意义、观察分析月球上的环形山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通过月球环形山从而对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的探究学习活动认识。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地球大气层方面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地球大气层方面的文字、图片资料。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直接导入新课学习内容:认识地球的面纱——大气层。

  二、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对课前搜集到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交流、汇总整理。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形成统一意见,达成共识,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完善、相互补充,适时出示一些图片、文字资料,从而逐步使学生对大气层形成初步整体认识。

  指导学生小组思考讨论“假如没有了大气层,地球会怎样”。

  教师出示资料,下发研究记录卡片,引导学生从大气层对地球、动物、植物、人等几个方面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使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组织学生加强交流,相互借鉴,达成共识;引导学生通过“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的讨论,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大气污染的危害,引导学生小组展示交流搜集的有关大气污染方面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大气污染的根源及后果的研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现状从而对大气污染严重性有了深刻认识和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性,引导学生交流提出治理大气污染的建议或方案。

  三、拓展延伸: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小结,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搜集关于大气臭氧层污染的资料,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制作科普手抄报、黑板报、警示牌,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了解本课学习活动:认识地球的面纱——大气层。

  2、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对课前搜集到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交流、汇总整理。并在教师引导下形成统一意见,达成共识,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加强交流活动,相互完善、相互补充,学习认知图片、文字资料,对大气层形成初步整体认识。

  学生小组思考讨论“假如没有了大气层,地球会怎样”。

  学生学习教师出示的资料,记录研究卡片,从大气层对地球、动物、植物、人等几个方面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学习,学生加强交流,相互借鉴,达成共识;通过“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的讨论,深刻认识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学生认识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小组展示交流搜集的有关大气污染方面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思考大气污染的根源及后果的研究活动,了解大气污染的现状从而对大气污染严重性有了深刻认识和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性,交流提出治理大气污染的建议或方案。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小结,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兴趣,布置课后延伸学习活动内容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与教师交流谈话,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引领学生从资料搜集的途经与资料内容两方面展开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地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通过观察示意图,了解大气层的概貌,从而意识到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生物的意义,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做好铺垫。通过学生的资料交流与研讨活动,使学生认识地球大气层概貌,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应用资料的能力及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本活动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搜集的有关资料,结合自己对大气层的认识,通过分析月球及其他星球上的环形山,了解大气层对地球及动物、植物、人的意义,从而意识到大气层存在的重要性,为下一步研究“大气污染和保护”作好铺垫。

  本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科技的发展能够带给人类便利,也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大气污染就是一个鲜活的实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的两面性,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通过主题宣传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板书设计 地球的面纱

  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研究成果

  大气层对动物的意义

  大气层对植物的意义

  大气层对人的意义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 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科学知识:

  1. 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教学准备:

  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

  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

  二.活动 感觉冷热

  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

  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三.活动 测量温度

  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 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让学生学习使用 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再测4杯水的温度。(安全教育)

  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

  课后反思: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会收集资料,能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认识了解太阳系。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

  第一课时

  一、认识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情况。

  1.提问:哪位同学知道,太阳周围除了地球和月球之外,还有什么天体?

  2.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3.谈话:看来同学们对太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太阳周围除了地球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天体围着它转动,这些天体都像地球一样,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我们才能看到它们。这些天体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太阳系行星成员的特点,下面就让我们阅读教材第40页列举的有关太阳系八行星的数据资料。

  4.学生阅读资料并讨论各自的发现。

  二、整理太阳系行星数据资料。

  1.谈话:结合刚才阅读的数据资料和你讨论过程中自己的发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顺序是怎样的?计算其他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大约是水星与太阳距离的多少倍,把你们思考、计算、整理的结果记录在课本第41页的表格中。

  2.学生整理数据资料,填写相应表格内容。

  3.汇报整理数据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提问:

  (1)你能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说一说围绕太阳转动的八大行星的名称吗?

  (2)你有什么好办法将它们记住?(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然后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记忆力最棒。

  (3)填写教材第40页上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九大行星的知识,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一下吗?

  4.提问:八颗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哪一颗?体积最小的是哪一颗?

  5.学生汇报,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或鼓励。

  6.谈话:按体积从大到小给八颗行星排个顺序,并把这个顺序记录在教材第41页的表格中。

  7.学生填写八颗行星大小排列顺序后组织同学举行简要汇报,教师小结排序结果,统一大家认识。

  8.提问: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除了课堂上学到的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

  9.学生自由提问。

  10.谈话: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现在我们把这些问题归归类,看看有哪些是同一类型的问题。

  11.教师指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从

  “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类,并积极肯定学生科学的问题分类方法。

  12.谈话:希望同学们在课后从“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这些方面收集资料,为我们下节课编辑太阳系小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了解太阳系小天体和矮行星的相关信息。

  1.谈话:经过上节课课后同学们的资料收集,现在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除了行星以外的有关太阳系其他天体的信息吗?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简要板书进行梳理,同时给予发言同学以正面的积极肯定。如果学生的发言中已经涉及到有关“太阳系小天体”——彗星的介绍,教师可以强调教材中也有类似的讲述;如果学生没有提到,教师还有必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彗星的内容。

  3.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吗?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太阳系的组成,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议,以完善并巩固同学对太阳系组成的认识。

  5.组织同学自行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冥王星的小资料。

  6.谈话:通过冥王星由大行星到排除行星行列之外过程的了解,你如何看待科学认识的发展和人们对于错误认识改正的态度?

  7.学生在班级内展开汇报交流,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相互间就各自观点展开讨论。如果学生有思考或表达的障碍,教师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引导或总结。无论是学生自行探讨还是教师引导,在这里活动目的只有一个:让同学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同时认识到科学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

  二、整理太阳系的资料,设计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

  1.提出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制作这样的小报,可以选择怎样的专题?”

  2.学生个别汇报各自打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视学生汇报的实际情况指导同学可以以“太阳系天体新信息”为专题,也可以以“人们探索太阳系天体历程”为专题,还可以以“人类探索太阳系求真求是的精神”为专题。

  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我们应该收集或选择哪些资料和图片丰富我们的小报?为了让我们的小报特色更突出,在内容选取和形式编排上要注意什么?”

  4.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5.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6.根据学生主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17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青少年生长发育主要特点及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的基础上,对生命延续内容的深一步探究活动。学生通过研究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有哪些相似和差异,并对部分动植物进行观察研究,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目的:

  1、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2、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人体特征,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和推理能力;

  3、在观察中培养学生认真求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什么是人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并知道遗传和变异生物界普通存在的生命现象。

  教学准备:

  1、有关多媒体课件

  2、教师事先收集全班同学及其父母的单身照片、全家福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小动物和植物的.图片

  学生观察,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它们长得很像。

  生:它们一模一样

  2.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出示课题“我像谁”)

  二、探究活动

  (一)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和变异

  1、找一找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的异同点?

  出示课件:从特征看,有些人是直发,有些人是卷发;有些人是双眼皮,有些人是单眼皮;有些人有耳垂,有些人没有耳垂等等。

  多媒体出示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特征与父母的特征。(完成表格)

  生汇报

  出示图片找出人物的相同特征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现汇报,进一步提出问题:“动植物中有没有刚才我们发现的这样现象呢?”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谚语。

  2、引出:

  生物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

  (板书:遗传)

  师讲解:为什么有的双胞胎长得那么像,有的却并不很像?

  学习:遗传基因是指携带有父母亲生理特征信息的遗传物质,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包括性别、性格、外貌等等。

  3、变异

  出示图片师:有什么发现?生汇报

  引出: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上的差异,叫变异。(板书:变异)

  (二)指导学生认识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汇报结果。

  对以上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教师适时小结:遗传和变异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三、自由活动

  生物的变异和遗传对于我们有哪些影响?是有害还是有利?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

  3.出示图片讲解。

  4.教师总结。

  四、总结回顾

  生汇报

  五、拓展活动

  1.课后查阅一些有关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资料。

  板书设计:

  我像谁

  遗传 变异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18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学习重点

  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

  2、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3、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4、关于晶体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

  学生活动: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物质糖盐味精记忆中放大镜下

  2、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3、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4、关于晶体(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2、制作我们的晶体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

  3、拓展活动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19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重在研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即是前两课的延伸与扩展又是后一课的铺垫,地位很重要。本科内容逐渐递进,从生物间广泛的“伙伴”关系和“竞争”关系入手,深入到具体的食物关系,引入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展现生物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再由此启发学生思考食物关系的断裂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人类在其中可能发挥的破坏作用,为下一课学习生态平衡做好准备。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一是研究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初步了解食物网。二是思考破坏自然界食物关系断裂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科学已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探究学习。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接触《科学课》已有3年多的时间了,已形成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学生也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对自然界的动植物充满着好奇,喜欢多方位的观察与了解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在教学中老师如何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观察探究将受到很大的挑战。为此,我对本课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科学地探究思考起到有效地引导。而自然界中动植物间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对于学生来收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各种食物链的资料。

  2、能够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能够分析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

  2、知道食物链的组成。知道食物链的营养来自于绿色植物并会书写食物链。

  3、认识食物链上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意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

  2、知道食物链被破坏的后果,能自觉地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了解生物之间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

  (二)教学难点:能够完整的找出、写出食物链。

  五、教学方法创新:

  (一)选择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

  本课宜采用由直观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的教学方法。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

  通过图片、动画及影视等手段把各种动物之间食物关系演示出来,变得直观、具体、形象,学生易于理解。

  (三)媒体、网络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让学生人人动手画出几种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演绎、归纳总结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运用问题驱动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发挥“整合”的作用。

  让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使更多的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儿童身心、智力发展的有效活动。

  六、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在同一个区域里往往生活着许多不同的生物,它们有的是相互合作的“伙伴”,像蜜蜂和花。有的是相互敌对的“竞争者”,像田鼠和猫头鹰。但是,到底是什么把这些不同种类的生物联系在一起的呢?

  【设计意图:导入采用了激发学生的提问法。并抛出了两个词“伙伴”“竞争者”,学生一听来了兴趣,接下来本课的新授内容做好引导】

  2.探究新授: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请同学们在看地过程中思考,在这个故事中有几种动物?这些动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结果怎样?(课件播放)动画看完了,谁能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你能给这段故事用一个成语起个名字吗?螳螂以蝉作为自己的食物,黄雀以螳螂作为自己的食物,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板书:蝉螳螂黄雀)科学上,规定了用箭头来表示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箭头要指向吃者。(统一用“→”表示“谁被谁吃”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片,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那蝉又吃什么呢?(完善板书)这样我们的食物关系就完整了,就像这些动植物一样,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板书:食物链)

  (3)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的食物链,像这样的`例子你还能说出几个吗?看来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大家还需要多用心观察生活。

  【设计意图:教师设问,让学生分组进行研讨、交流,充分体现小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4)这次,老师请来了3位生物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浆果、田鼠、猫头鹰),咱们来看看他们分别是谁?请小组同学合作找到他们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小组讨论1分钟、生汇报)

  【设计意图:教师设问,让学生分组进行研讨、交流,实践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方式,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5)我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食物链,它们有什么相同或者相似的地方?这几条食物链是从什么开始到什么结束的?学生讨论1-2分钟。

  (6)(食物链的源头都是植物,终点都是凶猛的食肉动物)在每条食物链里,植物充当什么角色,我们同学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科学家把像绿色植物这样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命名为生产者。(课件出示)那么凶猛的食肉动物呢?咱们也来给它起个名字!科学家把像动物这样以其他生物为食的生物叫做消费者。但是,植物的养料又从哪里来的呢?(生答:阳光、水分、空气等)除了大家介绍的这些无生命物质,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个在植物养料供给上的重要角色,它就是分解者。(媒体介绍什么是分解者)分解者不仅分解小动物的粪便,还分解一些动植物的残骸,把它们分解为植物可以吸收的养料。哪些生物可以充当分解者呢?同学们了解地真多,比如说:蘑菇、蚯蚓、细菌、屎壳郎等等它们都是分解者。但是,我们在食物链中并不能发现它们。因为他们无“捕食”行为,也没有“被捕食”行为,所以不写进食物链。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总结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定义】

  3.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1)(课件出示图片)咱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下面这些生物之中,哪些是生产者?(生答)哪些是消费者?(生答)哪些又是分解者?(生答)先请一名同学说说都有哪些植物?(1名同学发言)

  (2)在清楚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后,我们来个小竞赛,有信心获胜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种生物,(鹰、青草、蛇、鸟、牛、老鼠、谷物、兔、鹿、狐狸)请一名同学说说它们都是什么?请小组同学合作在记录单上画、写食物链。比一比,哪组画地多。

  汇报:很好,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吗?

  同学画出了这么多的食物链,老师课前也画好了,同学想看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新知,明确难点,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给学生营造亲自动手找出多条食物链的情景,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寻找”的过程中,把知识转化为方法,把方法转化为实践能力。】

  4.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观察这些连接在一起的食物链,你发现了什么?这些交叉的食物链构成了什么形状呢?科学家给它取个形象的名字,叫做食物网。特别注意一下老鼠和鸟,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也就是说,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2)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维护生态平衡,下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

  (3)人类与大自然也通过食物链和更复杂的一些食物网而相互联系,如果,在这张图上我们再增加人,你还能找出一些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吗?这个研究任务就留给同学们课后去完成好吗?

  5.板书设计

  食物链

  树叶→蝉→螳螂→黄雀

  (学生举例)

  浆果→田鼠→猫头鹰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的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和试验报告。

  2、知道电磁铁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电磁铁也有两极,它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

  3、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学会制作电磁铁的方法)、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4、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态度。

  教学方法:

  1、本课通过课题直接引入新课,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2、教师在组织制作电磁铁这一教学环节上,往往采取教师教,学生做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课教学时,教师可课前组装好电磁铁,课上实验完毕后,让学生自己拆开电磁铁,观察结构,再组装好。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电磁铁的特性,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制作能力、探究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也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交流收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感受、体会、从而导入新课。

  教学重点:

  知道电磁铁的磁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出示课前收集的各种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板书通电的线圈)

  2.提问:

  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引导学生说出电磁铁是否有磁性和两极)

  二、猜想假设

  学生质疑。猜想原理

  三、制定方案

  学生讨论并制定探究方案

  四、实施探究

  1.演示实验:

  (1)做个电磁铁,不接电源,用它接近大头针。

  (2)将电磁铁连接电源,再用它接近大头针。

  (3)将电磁铁电源切断,再用它接近大头针。

  2.谈话:

  刚才的实验你看到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3.讨论:

  这个装置有时有磁性,有时没有磁性。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系?

  4.谈话:

  你想亲自动手验证自己的想法吗?实验完毕后,请你拆开这个装置,看看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还要把它组装好。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学生自己动手做个电磁铁,(分有铁芯和无铁芯两种情况)

  五、展示交流

  小组汇报结果

  (1)有铁芯的电磁铁磁力大。

  (2)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没有磁性。(板书通电有磁性断电没磁性。

  六、拓展创新

  生活中利用电磁铁来工作的物品很多,找一找,说一说它们都有什么作用。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知道了电能产生磁,学会了制作电磁铁,了解了电磁铁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