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时间:2024-12-30 18:29:58 晓映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范文(精选12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惯性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范文(精选12篇)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法建议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图9—1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机,实物投影,大倍投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演示1]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即:板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两千多年,但时沿用两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确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过怀疑或有人认为就是错误的,但没某能说服别人的理由。

  [演示2] 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还要向前运动,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

  分析:木块:静止——运动——静止。两个过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这两个过程中力的作用是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还是改变运动状态?

  二、 讲授新课:

  1、规律总结过程

  方法1教师引导

  伽利略的贡献:理想实验

  [演示](通过实物投影仪把实验过程反映在大倍投电视上)

  介绍器材

  实验前提条件: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为什么?

  实验过程:让小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滚下后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运动,每次记下小球停下时的位置。做标记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来的位置)

  实验纪录:

  实验次数 表面材料 阻力大小 滑行距离

  1 毛巾 最大 最短

  2 棉布 较大 较长

  3 玻璃 较小 长

  推理想象 光滑表面 阻力为零 无限长

  实验分析:

  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为零的表面,将会怎样运动?

  实验结论:通过伽利略的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作匀速运动。

  [微机模拟实验]:简介伽利略理想实验

  迪卡儿的补充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牛顿的成果:补充与概括

  师:物体除了运动的以外,还有静止的。那么,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什么状态呢?(牛顿补充:将保持静止状态)

  师(引导学生概括):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儿和牛顿的补充,把两者进行一下概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如何呢?(对概括出来大致意思的同学给予鼓励)

  介绍:牛顿抓住时机,概括总结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方法2:学生探究式学习

  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完成斜面小车实验,根据现象学生分组讨论,明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问题根源.由学生互相补充确定实验结论。

  2、定律分析

  定律成立条件:不受外力作用

  运动规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师(回应课题引入实验): 回想我们最开始的实验,有推力板擦运动,撤去推力板擦停下来,从表面现象上得到的结论运动需要力维持是错误的,但这种现象是千真万确摆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如何用牛一的观点正确的解释这个现象呢?

  三、巩固练习

  1. 一物体放在桌上静止,假若某瞬间撤掉所有的外力,物体将怎么样?

  2. 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可以做出来,所以惯性定律是正确的

  B.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所以惯性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确的

  C.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但可以经过在事实基础上,进一步科学推理得出惯性定律

  D.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虽然现在做不出来,但总有一天可以用实验来验证。

  四、小结

  人们对物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它是经过亚里士多德对人们近两千年的思想束缚,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才最终由牛顿总结出来的。牛一的重要贡献是:

  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五、作业 :阅读本节教材

  探究活动

  牛顿力学的建立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牛顿力学的建立不是牛顿一个人的功劳,而是许多科学家努力研究的最终结果,查阅资料了解牛顿力学的建立过程,及牛顿力学的体系。

  【活动流程】

  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斜面小车实验的再研究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运用不同的物体表面,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伽利略推理思维的理解。

  【活动流程】

  制订实验方案;准备器材;实验并记录现象,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与老师所做实验比较优缺点;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要有完整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2

  教学重点:

  1.解释惯性现象

  2.任何物体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教学难点:惯性大小与运动快慢无关

  教具:装有水的杯子、硬纸板、鸡蛋、纸条、木尺、棋子、录像、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新课

  方法1:用新奇实验引起学生兴趣

  [演示实验]

  1.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

  结论: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2.匀速运动的电动车上面小球落下,恰好进入下面的球篮。

  结论: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运动状态的性质。方法2:用学生可操作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实验]指导学生自己完成撤纸条的实验,打棋子实验(此实验可由学生参与演示)。结论: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的性质。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惯性。

  方法1: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讨论分析理解惯性的概念和惯性定律的内涵。在用方法2中的问题检验其理解情况。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可引导:用“惰性”比喻“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外界力的作用,就能很明显的表示出它的'“惰性”;如果受到力的作用,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不过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它的“惰性”,但它的“惰性”仍不会改变。即:惯性与是否受力无关。方法2:由于惯性是个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概念,一般可通过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惯性保持的是原来的运动状态(速度)。例:下列各问中的物体的惯性如何体现?1)静止在桌面上的书?(体现在保持静止)2)正在以10m/s速度运动的汽车?(体现在保持10m/s速度匀速运动)3)一个正在加速的汽车,某时刻的速度是5m/s。(虽然车做加速运动,此时的惯性体现在保持5m/s的速度,只不过后来没保持住。)

  2.惯性现象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小实验或录像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观察惯性现象,实验选择要注意具有代表性。[录像]烟圈实验简介洒水枪,水离开枪后还能继续向前是由于水具有惯性,(下落是由于受重力改变了运动状态)。由上面实验分析得出:“固、液、气”---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静止、运动”---任何情况都有惯性结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3.惯性现象的分析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演示]惯性小车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木块为什么向后倒和向前倒。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做车时惯性的表现,安全带的作用?通过上面的分析引导学生简单总结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研究对象由于受力运动状态改变情况——惯性的具体表现。

  方法2:学生举出惯性现象并进行解释。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请学生自己选择上面做过的惯性实验或列举的其它惯性现象进行描述,互相补充,总结出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并用此步骤再分析其它问题。

  4.惯性现象的应用与防止请学生举出实例。

  三、小结

  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惯性定律是一条客观规律,这一规律说明了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后者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

  四、作业

  阅读教材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通过实验探究或体验惯性现象,理解物体的惯性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1.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速度增加(汽车启动)、速度减小(刹车)、转弯等时刻的感觉。

  2.准备锤头和锤把,通过实践分析:

  (1)把锤头固定在锤把上,有几种方法?

  (2)把锤头从锤把上卸下来,有几种方法?并加以解释。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2、发现新问题。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3)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第一章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第二章研究物体的受力情况,本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问】:那么力和运动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演示实验】:在桌面上轻推小车,使小车从静止开始缓慢运动,撤掉推力,小车很快停下,为什么?(提问学生:为什么运动?为什么停下来?)

  一、力和运动的关系

  1、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阅读与思考】

  结合课本内容,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并引导学生得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他凭什么得出观点的?(小车停下来)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观察和直觉。

  (2)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刚才运动的小车没有推力后,会怎么停下来?事实呢?

  没有力小车会立刻停下来,事实上小车会运动一段后才停下。

  【过渡引导】一边解说引导,一边用小车演示

  其实,最先悟出这一原因的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他观察到,在推力作用下运动的小车,撤去推力后,小车并不是立刻停止,而是运动了一段时间才停下来的。撤去推力,小车仍可以运动,这就说明:“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这一观点,并不是力和运动的真正关系。为了找出力和运动的真正关系,伽利略巧妙的设计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把他深邃的思想和超人的睿智体现的淋漓尽致,那么,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呢?

  2、伽利略的实验

  (1)实验过程

  (实验展示:层层设问,步步深入,让学生经历伽利略的思考过程,体验理想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装置介绍】:两个对接的斜面,一边的斜面可以变化倾角。

  【师】:让小球从一个斜面的某一个高度静止释放,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试描述出来。

  【生】:小球滚上另一个斜面,到不了原来的高度就返回了,然后在两个斜面间往返运动,高度越来越低,最终停在斜面的低端。

  【师】:小球为什么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且最终又停下来呢?

  【生】: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

  【师】:设想斜面光滑,没有摩擦,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

  【生】:小球将达到跟原来同样的高度,然后在两个斜面间往返运动,永不停息。

  【师】: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小球在该斜面上运动的路程与原来相比如何?

  【生】:经过的路程会变长。

  【师】:推想:如果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小球在该斜面上运动的路程与原来相比又会如何?

  【生】:走的路程会更长。

  【师】:继续推想:当第二个斜面变成水平面时,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

  【生】:小球将沿着光滑的水平面一直运动下去,永不返回。

  【师生总结】: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仍可以运动,这就说明: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由此得出结论: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

  【学生活动】:填表、练习

  【过渡引导】

  伽利略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假设斜面光滑没有摩擦的前提下进行的,而绝对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提问学生),所以说伽利略的实验是一个理想实验。那么什么是理想实验呢?

  (2)理想实验

  在学生稍加讨论后,给出理想实验的概念。

  理想实验又叫想象实验,它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通过抽象思维深刻揭示自然规律。

  【学生活动】:练习

  举例说明:理想实验并不神秘。在我们下棋时,每走一步之前,总会先在脑海里布局一个假象的战场,我如何走,对手如何应付,我该怎样走,对手才无路可走。棋技越高,设想的布局方案也就越多,越深入,越全面。在这个过程,我们就在进行着理想实验。爱因斯坦曾用一列接近光速的列车做理想实验,非常有说服力地说明了相对论的概念。

  (3)实验验证

  【演示实验】:气垫导轨(气垫导轨是一种现代化的力学实验仪器。它利用小型气源将压缩空气送入导轨内腔。空气再由导轨表面上的小孔中喷出,在导轨表面与滑行器内表面之间形成很薄的气垫层。滑行器就浮在气垫层上,与轨面脱离接触,因而能在轨面上做近似无阻力的直线运动,极大地减小了以往在力学实验中由于摩擦力引起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接近理论值。)

  【过渡引导】

  在伽利略实验的基础上,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对力和运动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推论。英国科学家牛顿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完善和总结,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二、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一切: 体现出普遍性、共性;

  总保持: 体现出物体的固有性、特性;

  直到有外力:说明了外力的作用。

  2、理解(意义):(结合开头引入小车的实验说明)

  【问题1】: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处在什么状态?(强调水平方向不受力)

  (1)物体不受外力时的状态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支持伽利略观点)

  【问题2】: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什么?

  (2)外力的作用是迫使物体改变其运动,说明力是使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原因。(完善)

  (3)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说明】:牛顿第一定律虽然不能用实验直接进行验证(不受力),但它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理想状态。

  【过渡引导】

  那么什么是惯性呢?(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得出惯性的定义。)

  三、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不是惯性定律,惯性定律是一种运动规律)

  2、说明: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演示实验】:一切:固体、液体、气体;固有:静止、运动。

  3、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避免“产生惯性”、“克服惯性”或“消除惯性”等字眼)

  【举例】:刹车、启动等,完成“自主活动”

  (三)小结

  1、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作业布置

  完成试卷上作业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4

  一、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迅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一切物体:固态、液态、气态

  任何情况下:是否受力、是否运动、运动快慢、匀速变速

  二、惯性现象

  三、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惯性:物体的性质。没有任何条件,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惯性定律:在不受力条件下,物体的运动规律。

  相关知识

  惯性、惯性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现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

  通过惯性应用与防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出发,给出惯性的概念(注意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然后从生活经验的角度,提供一些惯性现象来说明无论运动的物体或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既帮助学生认识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对交通事故的分析,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惯性现象的危害,还提高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最后通过“想想议议”的讨论,可使学生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教法建议

  1.要重视实验教学,突出现象教学

  惯性现象很多,由于实验的特点是比较简单,可操作性强,所以有些实验可采用并进式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既可活跃气氛,提高兴趣,同时还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验的能力。如让学生用自己的钥匙和一张纸条在课桌边上动手做惯性实验。有些演示实验,可让学生登台表演。

  2.通过教学训练物理语言和表达能力。

  可以惯性小车演示实验为例,让学生解释木块往后倒和往前倒的原因,训练如何运用知识解释问题。惯性现象的分析可参考以下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是哪一个物体或同一个物体的哪两个不同部分。

  (2)弄清楚研究的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运动还是静止)

  (3)什么原因是物体或同一物体的某一部分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由于惯性,研究对象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还可参考典型例题示例中的部分内容)

  3.易出现的`错误想法如下,要注意纠正。

  (1)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2)惯性是力,即惯性力

  (3)不受力有惯性,受力无惯性

  (4)静止有惯性,运动无惯性

  4.可补充的惯性实验(可当堂演示,也可制作成录像片)

  (1)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表明原来处于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此实验比较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宜作为引入课的实验。

  (2)小车上的圆柱体

  (3)烟圈实验演示气体的惯性

  (4)车上投篮实验演示运动物体的惯性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5

  【目的和要求】

  1.认识什么是物体的惯性;

  2.知道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仪器和器材】

  带有木柄的锤,长为200-300毫米的.直尺或金属棒(直径10毫米左右)。

  【实验方法】

  1.把一个锤头松套在木柄上端,锤头能够轻易地取下。然后握住木柄,把木桶下端对准地面迅速撞击几下,就很难把锤头取下来了。

  2.把几块大小形状相同的长方块(用其他表面较光滑的稍重的物体也可以,如大棋子、满装的火柴盒等)叠在一起,用直尺或金属棒对准其中任一块水平敲击,则被击的一块飞出,其余的仍然叠在原位。

  【思考题】

  1.离弦的箭为什么能继续前进?

  2.劈柴时,斧头被夹在柴中。这时如果把柴的未劈开一端与地撞击,柴就会劈开;如果把柴的已劈开一端与地撞击,斧头就会被退出来,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6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教具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惯性

  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这句话可以做如下解释。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改变。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三、惯性现象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教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迅速抽出,钢笔帽不倒。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教师:我们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教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四、学生练习

  1、章后习题1

  (教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教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教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学生答)

  教师:飞机投掷物体前,被投掷物跟飞机一起运动。投掷物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仍要向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可是被投掷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运动的同时还要向下落,物体的实际下落轨道是一抛物线。所以必须提前投掷。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学生答)

  教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经过了一段距离的助跑,踏跳时具有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于人有惯性,踏跳后还要向前继续用较大的速度运动,这样可以跳的更远些。事实证明,跳远运动员都是短跑好手就是这个道理。

  五、学生阅读“汽车刹车之后”

  (学生阅读五分钟)

  教师:从阅读材料可知,汽车的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如果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该注意怎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

  (学生回答)

  教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驾驶车辆应该精神集中,这样叮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六、作业

  复习课文。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惯性是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又与实践知识紧密相联.明确惯性概念,理解惯性现象,既是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乃至整个力学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惯性是一个抽象的科学概念,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2.教学目的

  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3)知道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3.重点、难点

  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的理解,用惯性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

  二、教学思路

  本课题按照"展示现象→分析思考→整理扩展→巩固应用"的模式展开教学.通过教学程序的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惯性实验的新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惯性概念的建立和应用,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1.观察抽象 建立概念

  概念是从具体事例、实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只有首先为学生提供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才能从中抽象出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为此,在引出惯性概念之前,先演示惯性球、抽纸条等实验,学生看到:当突然抽去底下物体的时候,上面的物体能保持原位不动,这个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得出: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的性质.既然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的性质,那么运动的物体又有什么性质呢?

  举例:离开枪口的子弹失去了推力,还能继续前进.演示:运动的小车突然停止,车上的木块继续前滑.两个事例表明: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的性质.

  小结: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进一步归纳得出:任何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和生产中的惯性例子.初步建立起惯性的概念.

  2.虚拟想象 强化概念

  虚设一个与真实情况相反的物理条件,并以此推出一系列想象性的荒谬结果,用反面的荒谬启迪人们对正面真实的认识,这就是虚拟情景.

  对于惯性,学生常有疑问:物体真的有惯性吗?对此,教师引导发问:"假如某一时间地球上的物体突然失去了惯性,这对我们生活的世界将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讨论.

  正在进行比赛的运动场上,所有的球离开球拍后,因没有惯性而无法前行,掉落地上.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甚至跳远、跳高等运动项目都将无法进行.

  离开枪口的子弹,因没有惯性无法向前射出,至多掉落在开枪者自己的眼前.美国霸权主义者最先进的.核弹,如果正用来打击别国,也只能落在自己的跟前爆炸而自取灭亡.

  地球以360米/秒的速度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离开地面的人因没有惯性而不会随地球一起运动,当他重新落回地面时,将落在原位置的西边.假如一个中国人离开地面数小时,当他降落到地面时,或许已经站在加拿大的国土上.

  许多物理现象自然形成,永久存在,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对其中隐藏着的科学真理难有深刻的理解.虚拟情景以其"虚"、"谬"、"奇"的特点,与真实世界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人虚中见实,无中见有,从反面看到真实的直观,从而加深了对客观世界真理性的认识.

  3.比喻联想 深化概念

  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在任何情况下,物体的惯性都始终存在.学生却提出这样的问题:"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那么,当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即做变速运动或曲线运动)时,它的惯性岂不消失了吗?"要消除这样的疑问,无论用理论的推导或实验的证明都是困难的.然而我们却可以用下面的比喻来解除疑问.每个学生都有阅读的本领,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阅读,即使在劳动,阅读的本领照样存在;每个人都有睡觉的习性,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睡觉,即使在学习,睡觉的习性仍旧存在.同样的道理,物体有惯性,即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即使它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做变速运动或曲线运动),它的惯性也同样存在,只不过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罢了.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管这个物体在做什么运动,是否受到力的作用,物体的惯性始终存在.

  4.对照比较 辨别概念(惯性 惯性定律区别)

  比较是物理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知识进行比较,可以区别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知识系统化,加深理解和记忆的效果.学生容易把惯性和惯性定律混淆起来,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可列表对比如下:

  区别:1.前者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后者是物体的运动规律

  2.前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后者只有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才遵守

  联系:惯性定律是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惯性的直接表现

  5.实例分析 应用概念

  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惯性概念,这只是实现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应用惯性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例子是很多的.如:

  1)汽车突然开动、刹车、转弯时,车内乘客的倒向如何?

  2)匀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向外跳车时,向哪个方向跳不容易摔倒?

  3)在匀速向前行驶的车厢里的乘客,分别向前跳远和向后跳远,哪一次跳得更远?

  4)在匀速向前行驶的车厢里的乘客向外掷石子,以相等的速度分别向前和向后掷出,哪一次掷得更远?

  5)在匀速、加速、减速向前行驶的车厢里的乘客,竖直上跳,当他落下时,分别落在原位置的哪一侧?

  上述各例,从惯性知识的单一应用,到惯性与速度知识的综合应用,从简单的匀速问题到较复杂的变速问题,层层深入,步步提高.在分析讲解中,引导学生掌握解答惯性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惯性知识的透彻理解,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

  1.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2.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惯性定律是一条客观规律,这一规律说明了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后者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

  四、作业

  准备锤头和锤把,通过实践分析:

  (1)把锤头固定在锤把上,有几种方法?

  (2)把锤头从锤把上卸下来,有几种方法?并加以解释。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8

  一、设计思路:“老师,我把溜溜球甩出去为什么它会回到我的手上?”“汽车突然刹车,我的身体为什么总是向前倾?”……生活中惯性无处不在,人们运用惯性的原理发明了许多有用的娱乐玩具:过山车、蹦床、秋千……

  怎样让孩子们懂得和了解惯性的秘密及原理,在阳光和空气充足的'户外场地上,孩子们“坐汽车”感受惯性、自己动手制作陀螺和旋转的纸盘、操作溜溜球、木块等活动来“找惯性”、通过做做玩玩发现问题,与老师和小伙伴一起“说惯性”。从而培养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激发幼儿自由探究的欲望和好奇心,萌发幼儿团结合作、克服困难的决心。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欲望,满足好奇心,萌发在活动中认真思考,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的,感受成功的快乐。

  2、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动用各种感官寻找答案,提高幼儿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幼儿关注周围事物,感知惯性现象,懂得不受外力影响,任何物体都保持原状不变。

  三、活动准备:

  1、场地:一楼户外操坪,能感受惯性现象的体育器械若干;

  2、幼儿操作材料:瓶盖、小木棍、扑克牌、小木块、扣子、免洗纸盘、卫生纸卷芯、

  3、玩具车、溜溜球若干;

  四、活动过程:

  1、感受惯性:全体幼儿实地坐车感受开车、刹车带来的身体变化;下车谈感受:开车时我的身体怎么变化?刹车时我的身体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初步了解什么是惯性。

  2、发现惯性。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9

  活动目标:

  1、了解制造飞机的简单材料和过程。

  2、激发幼儿对科技产品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谈话:"除了鸟儿,还有谁能在天上飞?""飞机是什么样的?"

  二、看飞机模型,了解飞机的好处。

  1、你们知道飞机有哪些用途吗?

  2、向幼儿介绍各种飞机的外形特征和功用。

  3、飞机是谁制造的?他们是怎样制造的?

  三、了解造飞机的.简单材料和过程。激发幼儿对科技产品的兴趣。

  四、回班级选择材料制造飞机。

  教学反思:

  1、材料的准备可更加科学性与严谨性。比如每个杯子里的盐的量,存在一定的差误;再是提供给孩子们操作的水杯,可贴上标记,这样孩子们更加容易发现水的多少与加入盐的多少的关系。

  2、在交流与讨论环节可更加深入,以便让孩子们更加充分的表达自己的发现。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10

  一、设计思路:“老师,我把溜溜球甩出去为什么它会回到我的手上?”“汽车突然刹车,我的身体为什么总是向前倾?”生活中惯性无处不在,人们运用惯性的原理发明了许多有用的娱乐玩具:过山车、蹦床、秋千......

  怎样让孩子们懂得和了解惯性的秘密及原理,在阳光和空气充足的户外场地上,孩子们“坐汽车”感受惯性、自己动手制作陀螺和旋转的纸盘、操作溜溜球、木块等活动来“找惯性”、通过做做玩玩发现问题,与老师和小伙伴一起“说惯性”。从而培养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激发幼儿自由探究的'欲望和好奇心,萌发幼儿团结合作、克服困难的决心。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欲望,满足好奇心,萌发在活动中认真思考,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受成功的快乐。

  2、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动用各种感官寻找答案,提高幼儿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幼儿关注周围事物,感知惯性现象,懂得不受外力影响,任何物体都保持原状不变。

  三、活动备:

  1、场地:一楼户外操坪,能感受惯性现象的体育器械若干;

  2、幼儿操作材料:瓶盖、小木棍、扑克牌、小木块、扣子、免洗纸盘、卫生纸卷芯、

  3、玩具车、溜溜球若干;

  四、活动过程:

  1、感受惯性:

  全体幼儿实地坐车感受开车、刹车带来的身体变化;激发幼儿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欲望,满足好奇心,萌发在活动中认真思考,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受成功的快乐。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动用各种感官寻找答案,提高幼儿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幼儿关注周围事物,感知惯性现象,懂得不受外力影响,任何物体都保持原状不变。

  下车谈感受:开车时我的身体怎么变化?刹车时我的身体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初步了解什么是惯性。

  2、发现惯性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1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关注周围事物,感知惯性现象。

  2、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动用各种感官寻找答案。

  3、激发幼儿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欲望,满足好奇心,感受成功的快乐。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5、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课前让幼儿感受开车、刹车时的身体变化。

  2、户外场地,能感受惯性现象的秋千。

  3、幼儿操作材料:瓶盖、小木棍、扑克牌、小木块、扣子、免洗纸盘、圆柱纸管、滑板车、飞盘、骑小车的车子、溜溜球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提问:(1)小朋友你们都坐过汽车吧!那汽车开车、刹车时候身体有什么变化呢?为什么?请小朋友互相讲一讲。

  (2)个别幼儿上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二)、让幼儿在玩荡秋千中感受惯性,激发幼儿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欲望。

  1、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来玩“荡秋千”的游戏。不过请你们注意在荡秋千时会有什么秘密呢?

  2、 谈谈荡秋千的感受。

  3、老师小结:初步了解什么是惯性?

  我们坐车时,汽车突然的刹车,我们的身体会前倾,而突然的开车会让我们的身体后仰,这种现象就是惯性。荡秋千时我们不用推秋千,但是秋千还能荡来荡去,这也是惯性。惯性很有趣吧!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找一找有趣的惯性藏在哪里?

  (三)、幼儿自由分组选择多种材料来发现惯性现象。

  1、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制作陀螺和旋转的纸盘,玩溜溜球、滑板车,摆多米诺骨牌,翻扑克牌,操作玩具车等),请你们自己试一试、玩一玩、找一找,惯性在哪里?

  2、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和感受,鼓励动用各种感官寻找答案。

  3、幼儿互相交流。

  师:你发现的惯性在哪里?和同伴讲一讲。

  (鼓励幼儿大胆的用较连贯的语言与同伴讲述自己的发现与想法)

  (四)、通过玩游戏体验感知惯性,并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1、带着问题重新选择材料发现、体验惯性。

  (1)师:请小朋友选择没玩过的.材料,再去发现惯性在哪里?

  (2)师幼互动:鼓励幼儿大胆展示或讲述自己的成果。

  2、教师小结惯性的原理,解答幼儿发现的疑难问题。

  3、鼓励幼儿讲述自己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惯性现象,相互交流惯性带来的不足。

  延伸活动: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惯性,进一步了解惯性秘密和原理。

  1、师幼共同寻找操坪周围运用了惯性原理的大型器械。

  2、自由玩耍,体验惯性带来的快乐。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12

  一、设计思路:

  “老师,我把溜溜球甩出去为什么它会回到我的手上?”“突然刹车,我的身体为什么总是向前倾?”。生活中惯性无处不在,人们运用惯性的原理发明了许多有用的娱乐玩具:过山车、蹦床、秋千......

  怎样让孩子们懂得和了解惯性的秘密及原理,在阳光和空气充足的户外场地上,孩子们“坐”感受惯性、自己动手制作陀螺和旋转的纸盘、操作溜溜球、木块等活动来“找惯性”、通过做做玩玩发现问题,与老师和小伙伴一起“说惯性”。从而培养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激发幼儿自由探究的欲望和好奇心,萌发幼儿团结合作、克服困难的决心。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欲望,满足好奇心,萌发在活动中认真思考,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受成功的快乐。

  2、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动用各种感官寻找答案,提高幼儿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幼儿关注周围事物,感知惯性现象,懂得不受外力影响,任何物体都保持原状不变。

  三、活动准备:

  1、场地:一楼户外操坪,能感受惯性现象的体育器械若干;

  2、幼儿操作材料:瓶盖、小木棍、扑克牌、小木块、扣子、免洗纸盘、卫生纸卷芯、

  3、玩具车、溜溜球若干;

  四、活动过程:

  1、感受惯性:

  ①、全体幼儿实地坐车感受开车、刹车带来的身体变化;

  ②、下车谈感受:开车时我的身体怎么变化?刹车时我的身体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③、初步了解什么是惯性。

  2、发现惯性: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范文(精选1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相关文章:

物理的惯性定律是谁发现的08-31

初中物理《电压》教案01-29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02-23

初中物理教案10-06

有关惯性惯性现象的习题及答案10-16

初中物理探究滑轮的作用教案03-01

初中物理教案(精选16篇)09-13

初中物理教案(精选22篇)08-29

初中物理教案(15篇)05-25

初中物理电压表教案11-28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范文(精选12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惯性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范文(精选12篇)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法建议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图9—1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机,实物投影,大倍投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演示1]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即:板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两千多年,但时沿用两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确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过怀疑或有人认为就是错误的,但没某能说服别人的理由。

  [演示2] 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还要向前运动,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

  分析:木块:静止——运动——静止。两个过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这两个过程中力的作用是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还是改变运动状态?

  二、 讲授新课:

  1、规律总结过程

  方法1教师引导

  伽利略的贡献:理想实验

  [演示](通过实物投影仪把实验过程反映在大倍投电视上)

  介绍器材

  实验前提条件: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为什么?

  实验过程:让小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滚下后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运动,每次记下小球停下时的位置。做标记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来的位置)

  实验纪录:

  实验次数 表面材料 阻力大小 滑行距离

  1 毛巾 最大 最短

  2 棉布 较大 较长

  3 玻璃 较小 长

  推理想象 光滑表面 阻力为零 无限长

  实验分析:

  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为零的表面,将会怎样运动?

  实验结论:通过伽利略的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作匀速运动。

  [微机模拟实验]:简介伽利略理想实验

  迪卡儿的补充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牛顿的成果:补充与概括

  师:物体除了运动的以外,还有静止的。那么,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什么状态呢?(牛顿补充:将保持静止状态)

  师(引导学生概括):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儿和牛顿的补充,把两者进行一下概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如何呢?(对概括出来大致意思的同学给予鼓励)

  介绍:牛顿抓住时机,概括总结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方法2:学生探究式学习

  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完成斜面小车实验,根据现象学生分组讨论,明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问题根源.由学生互相补充确定实验结论。

  2、定律分析

  定律成立条件:不受外力作用

  运动规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师(回应课题引入实验): 回想我们最开始的实验,有推力板擦运动,撤去推力板擦停下来,从表面现象上得到的结论运动需要力维持是错误的,但这种现象是千真万确摆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如何用牛一的观点正确的解释这个现象呢?

  三、巩固练习

  1. 一物体放在桌上静止,假若某瞬间撤掉所有的外力,物体将怎么样?

  2. 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可以做出来,所以惯性定律是正确的

  B.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所以惯性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确的

  C.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但可以经过在事实基础上,进一步科学推理得出惯性定律

  D.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虽然现在做不出来,但总有一天可以用实验来验证。

  四、小结

  人们对物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它是经过亚里士多德对人们近两千年的思想束缚,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才最终由牛顿总结出来的。牛一的重要贡献是:

  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五、作业 :阅读本节教材

  探究活动

  牛顿力学的建立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牛顿力学的建立不是牛顿一个人的功劳,而是许多科学家努力研究的最终结果,查阅资料了解牛顿力学的建立过程,及牛顿力学的体系。

  【活动流程】

  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斜面小车实验的再研究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运用不同的物体表面,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伽利略推理思维的理解。

  【活动流程】

  制订实验方案;准备器材;实验并记录现象,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与老师所做实验比较优缺点;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要有完整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2

  教学重点:

  1.解释惯性现象

  2.任何物体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教学难点:惯性大小与运动快慢无关

  教具:装有水的杯子、硬纸板、鸡蛋、纸条、木尺、棋子、录像、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新课

  方法1:用新奇实验引起学生兴趣

  [演示实验]

  1.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

  结论: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2.匀速运动的电动车上面小球落下,恰好进入下面的球篮。

  结论: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运动状态的性质。方法2:用学生可操作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实验]指导学生自己完成撤纸条的实验,打棋子实验(此实验可由学生参与演示)。结论: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的性质。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惯性。

  方法1: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讨论分析理解惯性的概念和惯性定律的内涵。在用方法2中的问题检验其理解情况。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可引导:用“惰性”比喻“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外界力的作用,就能很明显的表示出它的'“惰性”;如果受到力的作用,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不过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它的“惰性”,但它的“惰性”仍不会改变。即:惯性与是否受力无关。方法2:由于惯性是个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概念,一般可通过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惯性保持的是原来的运动状态(速度)。例:下列各问中的物体的惯性如何体现?1)静止在桌面上的书?(体现在保持静止)2)正在以10m/s速度运动的汽车?(体现在保持10m/s速度匀速运动)3)一个正在加速的汽车,某时刻的速度是5m/s。(虽然车做加速运动,此时的惯性体现在保持5m/s的速度,只不过后来没保持住。)

  2.惯性现象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小实验或录像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观察惯性现象,实验选择要注意具有代表性。[录像]烟圈实验简介洒水枪,水离开枪后还能继续向前是由于水具有惯性,(下落是由于受重力改变了运动状态)。由上面实验分析得出:“固、液、气”---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静止、运动”---任何情况都有惯性结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3.惯性现象的分析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演示]惯性小车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木块为什么向后倒和向前倒。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做车时惯性的表现,安全带的作用?通过上面的分析引导学生简单总结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研究对象由于受力运动状态改变情况——惯性的具体表现。

  方法2:学生举出惯性现象并进行解释。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请学生自己选择上面做过的惯性实验或列举的其它惯性现象进行描述,互相补充,总结出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并用此步骤再分析其它问题。

  4.惯性现象的应用与防止请学生举出实例。

  三、小结

  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惯性定律是一条客观规律,这一规律说明了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后者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

  四、作业

  阅读教材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通过实验探究或体验惯性现象,理解物体的惯性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1.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速度增加(汽车启动)、速度减小(刹车)、转弯等时刻的感觉。

  2.准备锤头和锤把,通过实践分析:

  (1)把锤头固定在锤把上,有几种方法?

  (2)把锤头从锤把上卸下来,有几种方法?并加以解释。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2、发现新问题。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3)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第一章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第二章研究物体的受力情况,本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问】:那么力和运动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演示实验】:在桌面上轻推小车,使小车从静止开始缓慢运动,撤掉推力,小车很快停下,为什么?(提问学生:为什么运动?为什么停下来?)

  一、力和运动的关系

  1、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阅读与思考】

  结合课本内容,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并引导学生得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他凭什么得出观点的?(小车停下来)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观察和直觉。

  (2)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刚才运动的小车没有推力后,会怎么停下来?事实呢?

  没有力小车会立刻停下来,事实上小车会运动一段后才停下。

  【过渡引导】一边解说引导,一边用小车演示

  其实,最先悟出这一原因的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他观察到,在推力作用下运动的小车,撤去推力后,小车并不是立刻停止,而是运动了一段时间才停下来的。撤去推力,小车仍可以运动,这就说明:“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这一观点,并不是力和运动的真正关系。为了找出力和运动的真正关系,伽利略巧妙的设计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把他深邃的思想和超人的睿智体现的淋漓尽致,那么,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呢?

  2、伽利略的实验

  (1)实验过程

  (实验展示:层层设问,步步深入,让学生经历伽利略的思考过程,体验理想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装置介绍】:两个对接的斜面,一边的斜面可以变化倾角。

  【师】:让小球从一个斜面的某一个高度静止释放,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试描述出来。

  【生】:小球滚上另一个斜面,到不了原来的高度就返回了,然后在两个斜面间往返运动,高度越来越低,最终停在斜面的低端。

  【师】:小球为什么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且最终又停下来呢?

  【生】: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

  【师】:设想斜面光滑,没有摩擦,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

  【生】:小球将达到跟原来同样的高度,然后在两个斜面间往返运动,永不停息。

  【师】: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小球在该斜面上运动的路程与原来相比如何?

  【生】:经过的路程会变长。

  【师】:推想:如果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小球在该斜面上运动的路程与原来相比又会如何?

  【生】:走的路程会更长。

  【师】:继续推想:当第二个斜面变成水平面时,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

  【生】:小球将沿着光滑的水平面一直运动下去,永不返回。

  【师生总结】: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仍可以运动,这就说明: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由此得出结论: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

  【学生活动】:填表、练习

  【过渡引导】

  伽利略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假设斜面光滑没有摩擦的前提下进行的,而绝对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提问学生),所以说伽利略的实验是一个理想实验。那么什么是理想实验呢?

  (2)理想实验

  在学生稍加讨论后,给出理想实验的概念。

  理想实验又叫想象实验,它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通过抽象思维深刻揭示自然规律。

  【学生活动】:练习

  举例说明:理想实验并不神秘。在我们下棋时,每走一步之前,总会先在脑海里布局一个假象的战场,我如何走,对手如何应付,我该怎样走,对手才无路可走。棋技越高,设想的布局方案也就越多,越深入,越全面。在这个过程,我们就在进行着理想实验。爱因斯坦曾用一列接近光速的列车做理想实验,非常有说服力地说明了相对论的概念。

  (3)实验验证

  【演示实验】:气垫导轨(气垫导轨是一种现代化的力学实验仪器。它利用小型气源将压缩空气送入导轨内腔。空气再由导轨表面上的小孔中喷出,在导轨表面与滑行器内表面之间形成很薄的气垫层。滑行器就浮在气垫层上,与轨面脱离接触,因而能在轨面上做近似无阻力的直线运动,极大地减小了以往在力学实验中由于摩擦力引起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接近理论值。)

  【过渡引导】

  在伽利略实验的基础上,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对力和运动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推论。英国科学家牛顿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完善和总结,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二、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一切: 体现出普遍性、共性;

  总保持: 体现出物体的固有性、特性;

  直到有外力:说明了外力的作用。

  2、理解(意义):(结合开头引入小车的实验说明)

  【问题1】: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处在什么状态?(强调水平方向不受力)

  (1)物体不受外力时的状态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支持伽利略观点)

  【问题2】: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什么?

  (2)外力的作用是迫使物体改变其运动,说明力是使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原因。(完善)

  (3)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说明】:牛顿第一定律虽然不能用实验直接进行验证(不受力),但它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理想状态。

  【过渡引导】

  那么什么是惯性呢?(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得出惯性的定义。)

  三、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不是惯性定律,惯性定律是一种运动规律)

  2、说明: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演示实验】:一切:固体、液体、气体;固有:静止、运动。

  3、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避免“产生惯性”、“克服惯性”或“消除惯性”等字眼)

  【举例】:刹车、启动等,完成“自主活动”

  (三)小结

  1、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作业布置

  完成试卷上作业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4

  一、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迅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一切物体:固态、液态、气态

  任何情况下:是否受力、是否运动、运动快慢、匀速变速

  二、惯性现象

  三、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惯性:物体的性质。没有任何条件,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惯性定律:在不受力条件下,物体的运动规律。

  相关知识

  惯性、惯性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现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

  通过惯性应用与防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出发,给出惯性的概念(注意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然后从生活经验的角度,提供一些惯性现象来说明无论运动的物体或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既帮助学生认识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对交通事故的分析,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惯性现象的危害,还提高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最后通过“想想议议”的讨论,可使学生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教法建议

  1.要重视实验教学,突出现象教学

  惯性现象很多,由于实验的特点是比较简单,可操作性强,所以有些实验可采用并进式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既可活跃气氛,提高兴趣,同时还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验的能力。如让学生用自己的钥匙和一张纸条在课桌边上动手做惯性实验。有些演示实验,可让学生登台表演。

  2.通过教学训练物理语言和表达能力。

  可以惯性小车演示实验为例,让学生解释木块往后倒和往前倒的原因,训练如何运用知识解释问题。惯性现象的分析可参考以下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是哪一个物体或同一个物体的哪两个不同部分。

  (2)弄清楚研究的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运动还是静止)

  (3)什么原因是物体或同一物体的某一部分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由于惯性,研究对象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还可参考典型例题示例中的部分内容)

  3.易出现的`错误想法如下,要注意纠正。

  (1)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2)惯性是力,即惯性力

  (3)不受力有惯性,受力无惯性

  (4)静止有惯性,运动无惯性

  4.可补充的惯性实验(可当堂演示,也可制作成录像片)

  (1)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表明原来处于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此实验比较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宜作为引入课的实验。

  (2)小车上的圆柱体

  (3)烟圈实验演示气体的惯性

  (4)车上投篮实验演示运动物体的惯性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5

  【目的和要求】

  1.认识什么是物体的惯性;

  2.知道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仪器和器材】

  带有木柄的锤,长为200-300毫米的.直尺或金属棒(直径10毫米左右)。

  【实验方法】

  1.把一个锤头松套在木柄上端,锤头能够轻易地取下。然后握住木柄,把木桶下端对准地面迅速撞击几下,就很难把锤头取下来了。

  2.把几块大小形状相同的长方块(用其他表面较光滑的稍重的物体也可以,如大棋子、满装的火柴盒等)叠在一起,用直尺或金属棒对准其中任一块水平敲击,则被击的一块飞出,其余的仍然叠在原位。

  【思考题】

  1.离弦的箭为什么能继续前进?

  2.劈柴时,斧头被夹在柴中。这时如果把柴的未劈开一端与地撞击,柴就会劈开;如果把柴的已劈开一端与地撞击,斧头就会被退出来,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6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教具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惯性

  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这句话可以做如下解释。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改变。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三、惯性现象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教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迅速抽出,钢笔帽不倒。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教师:我们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教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四、学生练习

  1、章后习题1

  (教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教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教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学生答)

  教师:飞机投掷物体前,被投掷物跟飞机一起运动。投掷物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仍要向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可是被投掷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运动的同时还要向下落,物体的实际下落轨道是一抛物线。所以必须提前投掷。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学生答)

  教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经过了一段距离的助跑,踏跳时具有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于人有惯性,踏跳后还要向前继续用较大的速度运动,这样可以跳的更远些。事实证明,跳远运动员都是短跑好手就是这个道理。

  五、学生阅读“汽车刹车之后”

  (学生阅读五分钟)

  教师:从阅读材料可知,汽车的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如果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该注意怎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

  (学生回答)

  教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驾驶车辆应该精神集中,这样叮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六、作业

  复习课文。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惯性是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又与实践知识紧密相联.明确惯性概念,理解惯性现象,既是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乃至整个力学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惯性是一个抽象的科学概念,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2.教学目的

  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3)知道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3.重点、难点

  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的理解,用惯性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

  二、教学思路

  本课题按照"展示现象→分析思考→整理扩展→巩固应用"的模式展开教学.通过教学程序的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惯性实验的新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惯性概念的建立和应用,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1.观察抽象 建立概念

  概念是从具体事例、实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只有首先为学生提供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才能从中抽象出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为此,在引出惯性概念之前,先演示惯性球、抽纸条等实验,学生看到:当突然抽去底下物体的时候,上面的物体能保持原位不动,这个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得出: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的性质.既然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的性质,那么运动的物体又有什么性质呢?

  举例:离开枪口的子弹失去了推力,还能继续前进.演示:运动的小车突然停止,车上的木块继续前滑.两个事例表明: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的性质.

  小结: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进一步归纳得出:任何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和生产中的惯性例子.初步建立起惯性的概念.

  2.虚拟想象 强化概念

  虚设一个与真实情况相反的物理条件,并以此推出一系列想象性的荒谬结果,用反面的荒谬启迪人们对正面真实的认识,这就是虚拟情景.

  对于惯性,学生常有疑问:物体真的有惯性吗?对此,教师引导发问:"假如某一时间地球上的物体突然失去了惯性,这对我们生活的世界将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讨论.

  正在进行比赛的运动场上,所有的球离开球拍后,因没有惯性而无法前行,掉落地上.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甚至跳远、跳高等运动项目都将无法进行.

  离开枪口的子弹,因没有惯性无法向前射出,至多掉落在开枪者自己的眼前.美国霸权主义者最先进的.核弹,如果正用来打击别国,也只能落在自己的跟前爆炸而自取灭亡.

  地球以360米/秒的速度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离开地面的人因没有惯性而不会随地球一起运动,当他重新落回地面时,将落在原位置的西边.假如一个中国人离开地面数小时,当他降落到地面时,或许已经站在加拿大的国土上.

  许多物理现象自然形成,永久存在,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对其中隐藏着的科学真理难有深刻的理解.虚拟情景以其"虚"、"谬"、"奇"的特点,与真实世界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人虚中见实,无中见有,从反面看到真实的直观,从而加深了对客观世界真理性的认识.

  3.比喻联想 深化概念

  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在任何情况下,物体的惯性都始终存在.学生却提出这样的问题:"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那么,当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即做变速运动或曲线运动)时,它的惯性岂不消失了吗?"要消除这样的疑问,无论用理论的推导或实验的证明都是困难的.然而我们却可以用下面的比喻来解除疑问.每个学生都有阅读的本领,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阅读,即使在劳动,阅读的本领照样存在;每个人都有睡觉的习性,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睡觉,即使在学习,睡觉的习性仍旧存在.同样的道理,物体有惯性,即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即使它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做变速运动或曲线运动),它的惯性也同样存在,只不过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罢了.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管这个物体在做什么运动,是否受到力的作用,物体的惯性始终存在.

  4.对照比较 辨别概念(惯性 惯性定律区别)

  比较是物理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知识进行比较,可以区别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知识系统化,加深理解和记忆的效果.学生容易把惯性和惯性定律混淆起来,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可列表对比如下:

  区别:1.前者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后者是物体的运动规律

  2.前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后者只有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才遵守

  联系:惯性定律是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惯性的直接表现

  5.实例分析 应用概念

  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惯性概念,这只是实现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应用惯性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例子是很多的.如:

  1)汽车突然开动、刹车、转弯时,车内乘客的倒向如何?

  2)匀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向外跳车时,向哪个方向跳不容易摔倒?

  3)在匀速向前行驶的车厢里的乘客,分别向前跳远和向后跳远,哪一次跳得更远?

  4)在匀速向前行驶的车厢里的乘客向外掷石子,以相等的速度分别向前和向后掷出,哪一次掷得更远?

  5)在匀速、加速、减速向前行驶的车厢里的乘客,竖直上跳,当他落下时,分别落在原位置的哪一侧?

  上述各例,从惯性知识的单一应用,到惯性与速度知识的综合应用,从简单的匀速问题到较复杂的变速问题,层层深入,步步提高.在分析讲解中,引导学生掌握解答惯性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惯性知识的透彻理解,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

  1.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2.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惯性定律是一条客观规律,这一规律说明了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后者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

  四、作业

  准备锤头和锤把,通过实践分析:

  (1)把锤头固定在锤把上,有几种方法?

  (2)把锤头从锤把上卸下来,有几种方法?并加以解释。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8

  一、设计思路:“老师,我把溜溜球甩出去为什么它会回到我的手上?”“汽车突然刹车,我的身体为什么总是向前倾?”……生活中惯性无处不在,人们运用惯性的原理发明了许多有用的娱乐玩具:过山车、蹦床、秋千……

  怎样让孩子们懂得和了解惯性的秘密及原理,在阳光和空气充足的'户外场地上,孩子们“坐汽车”感受惯性、自己动手制作陀螺和旋转的纸盘、操作溜溜球、木块等活动来“找惯性”、通过做做玩玩发现问题,与老师和小伙伴一起“说惯性”。从而培养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激发幼儿自由探究的欲望和好奇心,萌发幼儿团结合作、克服困难的决心。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欲望,满足好奇心,萌发在活动中认真思考,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的,感受成功的快乐。

  2、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动用各种感官寻找答案,提高幼儿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幼儿关注周围事物,感知惯性现象,懂得不受外力影响,任何物体都保持原状不变。

  三、活动准备:

  1、场地:一楼户外操坪,能感受惯性现象的体育器械若干;

  2、幼儿操作材料:瓶盖、小木棍、扑克牌、小木块、扣子、免洗纸盘、卫生纸卷芯、

  3、玩具车、溜溜球若干;

  四、活动过程:

  1、感受惯性:全体幼儿实地坐车感受开车、刹车带来的身体变化;下车谈感受:开车时我的身体怎么变化?刹车时我的身体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初步了解什么是惯性。

  2、发现惯性。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9

  活动目标:

  1、了解制造飞机的简单材料和过程。

  2、激发幼儿对科技产品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谈话:"除了鸟儿,还有谁能在天上飞?""飞机是什么样的?"

  二、看飞机模型,了解飞机的好处。

  1、你们知道飞机有哪些用途吗?

  2、向幼儿介绍各种飞机的外形特征和功用。

  3、飞机是谁制造的?他们是怎样制造的?

  三、了解造飞机的.简单材料和过程。激发幼儿对科技产品的兴趣。

  四、回班级选择材料制造飞机。

  教学反思:

  1、材料的准备可更加科学性与严谨性。比如每个杯子里的盐的量,存在一定的差误;再是提供给孩子们操作的水杯,可贴上标记,这样孩子们更加容易发现水的多少与加入盐的多少的关系。

  2、在交流与讨论环节可更加深入,以便让孩子们更加充分的表达自己的发现。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10

  一、设计思路:“老师,我把溜溜球甩出去为什么它会回到我的手上?”“汽车突然刹车,我的身体为什么总是向前倾?”生活中惯性无处不在,人们运用惯性的原理发明了许多有用的娱乐玩具:过山车、蹦床、秋千......

  怎样让孩子们懂得和了解惯性的秘密及原理,在阳光和空气充足的户外场地上,孩子们“坐汽车”感受惯性、自己动手制作陀螺和旋转的纸盘、操作溜溜球、木块等活动来“找惯性”、通过做做玩玩发现问题,与老师和小伙伴一起“说惯性”。从而培养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激发幼儿自由探究的'欲望和好奇心,萌发幼儿团结合作、克服困难的决心。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欲望,满足好奇心,萌发在活动中认真思考,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受成功的快乐。

  2、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动用各种感官寻找答案,提高幼儿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幼儿关注周围事物,感知惯性现象,懂得不受外力影响,任何物体都保持原状不变。

  三、活动备:

  1、场地:一楼户外操坪,能感受惯性现象的体育器械若干;

  2、幼儿操作材料:瓶盖、小木棍、扑克牌、小木块、扣子、免洗纸盘、卫生纸卷芯、

  3、玩具车、溜溜球若干;

  四、活动过程:

  1、感受惯性:

  全体幼儿实地坐车感受开车、刹车带来的身体变化;激发幼儿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欲望,满足好奇心,萌发在活动中认真思考,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受成功的快乐。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动用各种感官寻找答案,提高幼儿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幼儿关注周围事物,感知惯性现象,懂得不受外力影响,任何物体都保持原状不变。

  下车谈感受:开车时我的身体怎么变化?刹车时我的身体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初步了解什么是惯性。

  2、发现惯性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1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关注周围事物,感知惯性现象。

  2、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动用各种感官寻找答案。

  3、激发幼儿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欲望,满足好奇心,感受成功的快乐。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5、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课前让幼儿感受开车、刹车时的身体变化。

  2、户外场地,能感受惯性现象的秋千。

  3、幼儿操作材料:瓶盖、小木棍、扑克牌、小木块、扣子、免洗纸盘、圆柱纸管、滑板车、飞盘、骑小车的车子、溜溜球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提问:(1)小朋友你们都坐过汽车吧!那汽车开车、刹车时候身体有什么变化呢?为什么?请小朋友互相讲一讲。

  (2)个别幼儿上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二)、让幼儿在玩荡秋千中感受惯性,激发幼儿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欲望。

  1、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来玩“荡秋千”的游戏。不过请你们注意在荡秋千时会有什么秘密呢?

  2、 谈谈荡秋千的感受。

  3、老师小结:初步了解什么是惯性?

  我们坐车时,汽车突然的刹车,我们的身体会前倾,而突然的开车会让我们的身体后仰,这种现象就是惯性。荡秋千时我们不用推秋千,但是秋千还能荡来荡去,这也是惯性。惯性很有趣吧!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找一找有趣的惯性藏在哪里?

  (三)、幼儿自由分组选择多种材料来发现惯性现象。

  1、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制作陀螺和旋转的纸盘,玩溜溜球、滑板车,摆多米诺骨牌,翻扑克牌,操作玩具车等),请你们自己试一试、玩一玩、找一找,惯性在哪里?

  2、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和感受,鼓励动用各种感官寻找答案。

  3、幼儿互相交流。

  师:你发现的惯性在哪里?和同伴讲一讲。

  (鼓励幼儿大胆的用较连贯的语言与同伴讲述自己的发现与想法)

  (四)、通过玩游戏体验感知惯性,并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1、带着问题重新选择材料发现、体验惯性。

  (1)师:请小朋友选择没玩过的.材料,再去发现惯性在哪里?

  (2)师幼互动:鼓励幼儿大胆展示或讲述自己的成果。

  2、教师小结惯性的原理,解答幼儿发现的疑难问题。

  3、鼓励幼儿讲述自己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惯性现象,相互交流惯性带来的不足。

  延伸活动: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惯性,进一步了解惯性秘密和原理。

  1、师幼共同寻找操坪周围运用了惯性原理的大型器械。

  2、自由玩耍,体验惯性带来的快乐。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12

  一、设计思路:

  “老师,我把溜溜球甩出去为什么它会回到我的手上?”“突然刹车,我的身体为什么总是向前倾?”。生活中惯性无处不在,人们运用惯性的原理发明了许多有用的娱乐玩具:过山车、蹦床、秋千......

  怎样让孩子们懂得和了解惯性的秘密及原理,在阳光和空气充足的户外场地上,孩子们“坐”感受惯性、自己动手制作陀螺和旋转的纸盘、操作溜溜球、木块等活动来“找惯性”、通过做做玩玩发现问题,与老师和小伙伴一起“说惯性”。从而培养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激发幼儿自由探究的欲望和好奇心,萌发幼儿团结合作、克服困难的决心。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欲望,满足好奇心,萌发在活动中认真思考,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受成功的快乐。

  2、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动用各种感官寻找答案,提高幼儿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幼儿关注周围事物,感知惯性现象,懂得不受外力影响,任何物体都保持原状不变。

  三、活动准备:

  1、场地:一楼户外操坪,能感受惯性现象的体育器械若干;

  2、幼儿操作材料:瓶盖、小木棍、扑克牌、小木块、扣子、免洗纸盘、卫生纸卷芯、

  3、玩具车、溜溜球若干;

  四、活动过程:

  1、感受惯性:

  ①、全体幼儿实地坐车感受开车、刹车带来的身体变化;

  ②、下车谈感受:开车时我的身体怎么变化?刹车时我的身体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③、初步了解什么是惯性。

  2、发现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