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高一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胡同文化》高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胡同文化》高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方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教学重点
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全文中心意思的概括。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本文作者汪曾祺在《散文应是精品》中说:
“近几年(也就是二三年吧),散文忽然悄悄兴起。散文有读者。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在流行歌曲、通俗小说、电视连续剧泛滥的时候,也还有一些人愿意一个人坐下来,泡一杯茶,看两篇散文,这是为什么?原因可能是:
一、生活颠簸,心情浮躁,人们需要一点安静,一点有较高文化味的休息;
二、在粗俗文化的扰攘之中,想寻找一种比较精美的艺术享受。这些年,把语言看成艺术,并从中得到愉快的人逐渐多起来,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素养正在提高的可喜的征兆。
“散文天地中有一现象值得玩味,即散文写得较多也较好的有两种人,一是女作家,二是老头子。女作家的感情、感觉比较细,这是她们写散文的优势。有人说散文是老人的文体,有一定道理。老年人阅历较多,感慨深远。老人读的书也较多,文章有较高的文化气息,多数老人的散文可归入“学者散文”。老年人文笔大都比较干净,不卖弄,少做作。但是往往比较枯瘦,不滋润,少才华,这是老人文章一病。
“小说家的散文有什么特点?我看没有什么特点。一定要说,是有人物。小说写人的,小说家在写散文的时候也总是要想到人。即使是写游记,写习俗,乃至写草木虫鱼,也都是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下面我们就体会一下作者写的散文的风格特点,看他属于哪一种风格。
二、自读课文,分析,讨论。
按照课文由表及里的行文顺序和由简易到繁难的思维规律,让学生先阅读、分析、讨论前半篇课文的段落大意比较合理,可以逐段概括它们的要点,也可只做有代表性的段落,视时间充裕与否而定。
(课文第五段是将“胡同”的城建特点与其文化特点挂起钩来的段落,可以选作课堂学习的起点。通过让学生寻找最先写到“胡同文化”字样的段落等方法,帮助他们发现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问:最先写到“胡同文化”字样的段落是哪一段?)
第一段的关键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学生在自读时就能发现这些句子的价值,必须提醒他们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进一步对要点概括可以表述为:用方正的方向切割北京的大街、胡同,影响着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这种概括,首先是对全段思想要旨的提炼、提纯,其次也是对有关话语化繁为简的语言推敲,这比勾画关键句要来得困难。应该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老师不要越俎代庖,同时老师还要注意掌握好宽严尺度,学生的表述,主要意思基本正确完整就可以了,不要要求过高而吓退他们。
第二段关键一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写了胡同的宽窄、多少,恐怕目的是要谈胡同的数量之大。
第四段为读者描绘了胡同的安静,这已经隐约有了生活———文化的影子。
第五段的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从而结束了对胡同在城市建筑方面的特点的介绍,开始转入对胡同所连带的地方文化性质的思考。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因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写北京人不愿“挪窝儿”的。“安土重迁”只是“封闭文化”的一种表现,并非惟一表现,这可以从下面的段落中找到根据。
第七段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进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
第八段继续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北京人的封闭文化。他们满足现有的一切,拒绝外界事物到了固执的程度,当他们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时,天知道他们与多少“别处”的优长和进步失之交臂。
第九段写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闭,他们生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其思想本质仍是满足于现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对“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质作更深入的剖析,指出其精义是“忍”。封闭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心理满足,当这种期望的水平或层次被人为地不断压低时,满足会变得愈来愈不容易,这时“忍”就成了维持这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在这三段中,作者各选取一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所以说它们典型,是因为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北京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境中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来暴露正是“忍”在支撑着胡同文化。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写了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向,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这个层次的难点在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应该说,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着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是时代的要求。
三、小结
全文的中心意思归纳
以封闭保守为表现,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曾长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现在这一切正在不可逆转地走向过去。
四、作业
继续深入研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从四个方面解读“忍”。
1、“忍”是胡同文化的精义。
2、“精义”是相对于“表现”而言,胡同文化的表现是封闭。
3、“封闭”渗透于北京人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安土重迁,如渴望独门独院,如对物质生活容易满足,如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
4、作者对“忍”的态度基本是否定的。理解这层意思后可向学生提供下面材料:
“我是写过一些谈风俗,记食物,写草木虫鱼的文章,说是“悠闲”,并不冤枉。但我也写过一些并不悠闲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绝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是无非,胆小怕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价钱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干部,这种人有的是。
“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忍”。我小时候听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名胜古迹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二是一个大字“忍”。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
“周作人很欣赏杜牧的一句诗“忍过事则喜”,我以为这不像杜牧说的话。杜牧是凡事都忍么?请看《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页)
二、分析以封闭和忍为特征的北京市民文化为什么冠以“胡同”之名。
1、正南正北方向的胡同把北京城切割成方正的小块,传达着封闭的思想。
2、众多的胡同在北京城市建筑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而对北京市民的思想拥有深广的影响。
3、胡同一端连着大街闹市,一端通向四合院,但它在本质上不属于车水马龙的大街,而同闭合的四合院成为一体。
三、小结
本文让我们欣赏到了原汁原味的北京,也了解了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这种文化将在改革大潮中消失。
四、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胡同文化》高一教案 篇2
教学理念: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能力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
教法:设置情境点拨法
学法:活动式(讨论、观摩、思考、实践)
教具: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故乡是北京》,展示几幅北京的图片。
二、课文学习
1、展示课题及教学目标
2、胡同的含义城市里的小街小巷。
文化的含义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胡同文化在课文里指住在北京胡同里的居民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文化心态)。
3、北京的胡同及其特点
展示四合院、胡同照片,结合课文前四段,请学生说说北京胡同的特点。再播放一段胡同录像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过渡到下一步。
走向正
名称俗
胡同的特点数目多
环境静
4、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又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形成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胡同居民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封闭、忍
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胡同文化的特点)呢?(见上表右)
6、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展示几幅衰败的胡同的照片)
批判中带有伤感
7、小结
8、附:一点说明胡同文化的这些特点是作者赋予的,也就是作者眼里的胡同文化,它并不代表北京胡同文化的全部(课文第七段也提到胡同居民的其他一些生活习惯)。
三、迁移训练
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运用你的知识,发挥你的想象,谈谈你的看法。播放一段胡同录像。
《胡同文化》高一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应用前面所学的概括要点的方法,概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
2、感受京都文化气息,领略作者散淡情趣,咀嚼语言韵味,体味复杂情感。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胡同文化的内涵。
2、揣摩本文自然闲适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设计:
1、从题中和文中读出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
2、由“胡同文化”联想到“高楼文化”,作发散思维训练。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课间:屏幕上出示课题、作者、背景胡同图片、背景音乐(前门情思大碗茶))
一、导入新课
猜谜: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建筑)
从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与人们最为亲近的背景文化,它给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时代的烙印;用艺术的眼光来看,民居是凝固于时间长河的多重性艺术,它为生活平添着诗章;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民居是无处不在的伦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的历史缩影,它使生活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耐劳精神,创造了巍峨的长城、庄严的宫殿、秀美的园林,也创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鲜活的生命。同学们,大家对“文化”的了解有多少?从时间上看,古代有古代文化,现代有现代文化;从空间地域看,有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南方文化(海派)、北方文化(京派),海峡两岸有闽台文化,每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文化;日常生活中,吃有吃的文化,穿有穿的文化,居住有居住文化,像永定土楼文化。可见,“文化”一词的内涵是多么的丰富。(课件一)
《辞海》:“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胡同文化》,(课件二)就是一篇诠释北京民居建筑与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的文章。作者汪曾祺,江苏高邮人,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生活有深刻的理解,感悟很多,他写的文章京味十足。本文放在第三单元“概括要点”之下,我们将通过它来进行概括要点的学习。同时感受一下京都文化气息,揣摩本文自然闲适的语言,领略作者散淡的情趣。
课前布置大家自读课文,从文中读出问题来,要求每人至少得提出一个问题,那么现在我们集中来展示一下,看看同学们提的是哪些问题。(投影)这些问题,有的可以通过概括要点来寻求解决,有的需要细细地品味鉴赏。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再读课文。(不确定因素)
二、概括要点,揣摩语言,体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复习:
前面我们学习归纳出概括要点的一些方法,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概括要点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学生回答,老师演示课件三)
注意题目传达的信息
注意上下文的联系(理清思路)
寻找关键语句(段首句、过渡句、修辞句、情态语等)
把握材料的作用
2、应用:
本文题为“胡同文化”,那么,题目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呢?(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胡同有什么特点?胡同文化有什么内涵?胡同与文化之间又有什么关系?)题目中传达的这些信息,正是需要我们去概括的内容。
让学生寻找最先写到“胡同文化”字样的段落,从中发现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明确:第五段是将胡同的城建特点与其文化特点挂起钩来的段落)
(1)自读1-5段,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概括要点的方法,边读边画出要点。(演示课件四)看北京平面图,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演示课件五)。
胡同:方正——影响生活,影响思想
取名,多种来源
数量多
形成网络
与四合院一体
(2)、听配乐朗读6-12段,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同时品味本文语言的京味特色:(演示课件六)同学们听了这段录音,是不是有所感悟,确实京味十足。请几位同学范读“虾米皮熬白菜,嘿!”一句,体味句中所传达的复杂情感(满足、欣赏,也有几分感慨)。那么下面再请同学们来概括一下胡同文化的特点。(演示课件七)
文化:封闭----安土重迁
自扫门前雪
易满足
爱看热闹,不爱管闲事
忍
(3)、读课文后三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留恋、怀旧、伤感;知道它必将衰败、没落,带有一定的批判意识)
三、讨论
同学们今天学了这篇文章,对北京胡同的特点,对胡同文化的内涵,对北京胡同与北京市民文化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受、认识。你看,那方方正正的居住环境,它是那么深刻地影响北京市民的生活和思想。可见,文化的形成与居住环境的联系多么紧。我们要学会像作者汪曾祺这样善于感悟生活,思考生活。下面,我们由此再引申开去。大家想一想,今天我们生活在怎样一种居住环境中,这其中又是怎样一种文化?(老师相机诱导,学生各抒己见,演示课件八)
问题:“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比,哪一个更封闭?(演示课件九)
参考:“大杂院中最让人信服的是相互信任。一家外出,钥匙放心地放在邻居处,以备家人和至亲的突然到来。至于日常用的油盐酱醋,做饭时没有了,不要紧,直接到邻居家橱柜里去拿。
社会在进步,住了四十多年大杂院的我,搬进楼房后真不适应‘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环境。当然,这还算是好的,更有甚者,如果您开门时忘记把钥匙取下来,那您可就留神吧,须知现在的兔子也吃窝边草了。”(作家徐城北语)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笔:(演示课件十)
学习《胡同文化》的写法,以“××文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2、课外阅读:
在课文以外找和“胡同文化”有关的素材,和同学说一说,借以印证或补充作者的观点。可在看过的影视作品中或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找。
《胡同文化》高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内涵,理解文章主旨。
2、品味文章直白、朴素、富有表现力和朴实雅致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2、理清思路,归纳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教具准备】
幻灯片、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北京故宫、天坛、天安门、鸟巢与水立方五张图片。)
同学们,当我们还在为这些建筑物感叹不已的时候,我们是否关注过北京城内还有这样的建筑物,(展示北京四合院、北京胡同图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首诗,它无声地传达着人们的各种思想。建筑更是一种人文符号,一种文化。今天我们不能亲自到胡同走走看看,但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朴素真切的文字打开了另一扇品味文化的窗,使我们得以走进胡同,走进胡同文化。
二、进入新课
1、作者介绍
汪曾祺,当代著名作家,江苏高邮人,他久居北京,熟悉北京人的生活,他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别有京味儿。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本文是他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
2、学习重点、难点及方法指导
学习重点: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理清思路,归纳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
方法一:找出文中关键词、关键句(中心句)。
方法二:自己组织语言概括大意。
3、解题——胡同文化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
关于“胡同”:巷,小街道。北京的胡同,实质上是许许多多、大大小小、一个紧挨一个排列起来的四合院之间的通道。
何谓“文化”:“文化,就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习惯。”——〖英〗泰勒《原始文化》
简单地说,文化是人们生活意识、习惯、观念等的集合。
三、理清思路、把握主旨(披文入情)
1、请阅读1—5自然段
提出问题一:胡同有什么特点?
点明读音:胡同(tòng)石老娘(niang)狗尾巴(yǐba)约(yāo)二斤。
明确:
第一段:方正:(方位意识强)
第二段:取名来源:(计数、物件、人名、行业、形状,不知何所取义)。
第三段:宽、小;数量:多。
第四段:环境:方便,安静。
第五段:和四合院:是一个整体。
(展示关于胡同的图片,使学生对胡同的特点有进一步认识)
2、理清思路:何谓“胡同文化”?(请学生用文中句子回答)
胡同的特点——“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文化形态。
北京的市民文化——胡同文化。
3、请阅读6—12自然段
(1)提出问题二: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请在课文中找出揭示胡同文化内涵的语句)。
点明读音:安土重(zhòng)迁旧房檩(lǐn)处(chǔ)街坊。
陆润庠(xiáng)摞(luò)起来。
明确:胡同文化:封闭——精义是“忍”。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渴望独门独院。
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知识卡片:安土重迁。
成语释义:安,安心,习惯。土,本乡本土。重,重视,不随便。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
成语出处:《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2)提出问题三: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体现?
明确:《茶馆》———忍做“顺民”。
《八月骄阳》———“易忍”、“易满足”。
电梯事件———“忍着吧”。
(3)探究:作者在13段开头提到“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体现在哪里?
胡同的宅门——挺着房屋——残破地基——下沉。
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井眼、石头棋盘——供人凭吊。
4、请结合13—15段思考:作者对没落的胡同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感情上:怀旧、伤感。
理智上:批判。
无可奈何。
在现代文明进步的大潮中,北京胡同渐渐没落,作为北京重要象征的胡同,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活,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脚步。
四、研读课文,品读语言特色(方法:比较法、朗读法)
1、①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比较:
②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明确:特征:易满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1、方言,京味儿;
2、语言平白、朴实、口语化,富于表现力。
探究学习(方法:朗读法)
桂林方言:有米粉,可以!脆皮锅烧,要得要得!豆角酸笋,这个蛮好!撒些花生豆子,很好!生剁辣椒酱,嘢嘿!
2、西风残照,衰草离披,
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明确:典雅,通畅,将古典语言与现代汉语巧妙融合贯通,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学底蕴。
五、课堂小结
胡同——胡同文化——情感态度
(语言特色)
作者用赋有表现力,充满韵味的文字为我们介绍了北京胡同的特点与文化内涵,但让这位老人感到无可奈何的是胡同终究还是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脚步。作者对于胡同、对于胡同文化,乃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至深的情感。也让我们得以感受一篇优秀文章的魅力,得以走近传统文化。
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而是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更是一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只要用文化的眼光来看,文化便无处不在。
六、课堂延伸
谈谈桂林特有的文化现象。
展示:桂林古建筑图片,启发学生课外用文化的眼光看待这座城市的建筑。
七、课后作业:(课后练习第三题)
作者叙述的胡同文化,不仅表现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共同心态、对这样的文化形态,你怎么看呢?比如:“易于满足”,有人说知足者常乐,有人说不满足才有追求;如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现在很多人因为不能容忍而为些许小事争斗,等等。深入想想,与老师交流讨论。
《胡同文化》高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品味其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用文化眼光品评现实生活,透过生活现象看到其隐含的文化内涵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2、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拔法、诵读对比法。
教具准备:
电教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营造气氛:上课前播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
二、课堂导入:同学们,首都北京,我们人人心向往之,那里吸引我们的东西实在太多,就说建筑景观吧,宏伟壮丽的天安门,昂然挺拔的世纪坛,庄严肃穆的纪念碑,残破凄凉的圆明园遗址,宏阔瑰丽的天坛,灵秀静谧的地坛等等(结合图片)。以上这些大家都很熟悉,但还有一个也很著名的建筑景观大家可能就较为陌生,那就是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出示胡同图片)北京胡同不但有独特的建筑特点,还有深厚的文化意蕴,今天我们就随着汪曾祺先生独到的眼光,去审视北京的胡同,领略其文化内涵吧。
三、明确自学的目标和形式,交待有关事项,分组学习。
(一)课文学习阶段:
1、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①学生自读思考,小组研讨,书面回答下列问题。
A、课文中哪些段落写胡同?各段落中哪些句子点出了胡同的特点?根据这些段落和句子概括北京胡同特点。
B、哪些段落重点写胡同居民的生活?哪些话写出了他们的生活特点?根据这些段落和语句概括出胡同的文化内涵。
②小组学生代表到黑板写答案,学生讨论补充。
③老师放影幻灯片,对以上问题作简单小结。
方正安士重迁封
胡同取名有来历胡同自扫门前雪闭
的数量多,宽窄不一文化易满足
特点方便安静内涵不管闲事,冷漠精义:
安分守已,逆来顺受忍
2、学生朗读后三段,体会作者怀旧、伤感而又豁达的感情,老师简单点拔。
3、通过学生朗读、听朗读录音、老师换词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几段精彩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生动形象、淡雅自然、闲适风趣的语言风格。
(二)感悟文化阶段:
1、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文中“文化”的概念和我们通常讲的“学文化、有文化”概念有何不同?
胡同文化里的文化指的是什么?
老师明确:
文中的“文化”更多的是指生活在某一特定区域里的群体所具有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思想观念。是一个大文化概念。
2、 引导学生迁移知识,举出生活中其它文化的例子。比如岭南文化,湘楚文化、快餐文化、棋文化、生肖文化、年文化等。
(三)延伸训练:
1、给出“民居”“服饰”“足球”等几种学生较为熟悉的话题,让各小组任选其中一个进行讨论,课外搜查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写一篇表现其文化内涵的短文。
3、课堂小结,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汪曾祺其它作品。
结束语: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大文化的概念,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文化,希望大家以后多多留心生活,炼就一双文化慧眼,时时处处都能发现文化、感悟文化,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做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
附:课前发给学生的相关资料: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汪曾祺语录:1、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人是不能脱离自己民族的。民族最重要的东西是它的文化。一个中国人,即使没读过什么书,也是在文化传统里生活着的。
2、做菜要有想象力,爱捉摸,如苏东坡所说:忽出新意。要多实践,学做一样菜意要失败几次,方能得其要领。也要翻翻食谱。在我所看的闲书中,食谱占一个重要地位。……做菜的乐趣第一是买菜。我做菜都是自己去买,到市场要走一段路,这也是散步,是运动,我什么功都不练,就练“买菜功”。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做菜最大的乐趣是看家人或客人吃得高兴,盘盘见底。做菜的人一般吃菜很少。我的菜端上来后,我只是每样尝两筷,然后就坐着抽烟、喝茶、喝酒。从这点说起来,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
——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皆文化。
二、 参考阅读冯骥才先生的《文化眼光》(节选)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就需要文化眼光。
何谓文化眼光:这要先弄清何谓文化。
文化一词多义,大致有三:一是把它视为一种教育状况或知识程度。比方说某某人“有文化或没文化”“文化高或文化低”。二是作为一种考古用语。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三是人类所创造的总财富。主要指精神财富。
长久以来,对文化的普遍解释多是第一种。而一个阶段,还把文化单一地、生硬地、干瘪地当作意识形态,那时的社会生活变得多么空虚与空洞!这种解释,遗害殊深,很少有人把人类生活视为一种文化。生活便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需要,文化退到生活之外,成了可有可无。可以说,文化一直在狭义中存在,而对文化广义上的解释不过是近些年的事。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改变世人对文化偏狭的成见,区别以往的文化定义,便创造出一个词儿来,叫做“大文化”。
大文化像猢狲,从身上拔一把毫毛,吹一口气,变成千万种文化。从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海洋文化,到城市文化、山水文化、商业文化、农业文化、企业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服饰文化、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再到钱币文化、京剧文化、风筝文化、生肖文化、祭祀文化、电视文化、足球文化、咖啡文化、梦文化……于是,不断听到惊呼:“什么都成了文化,难道厕所也是文化吗?”差不多,这里又有一个“厕所文化”的概念出现。
只要用文化眼光来看,文化便无所不在,对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比如对于酒,用先前那种非文化的眼光来看,不过是一种佐餐助兴的饮料而已,最多能以酒浇愁,一醉方休;倘若换个文化眼光来看,则必然还要关注酒的历史、酒的制造、酒的储藏、饮酒方式、售酒方式、酒器酒具、酒曲酒令、酒的诗与画,以及酒和地域、民俗、气候的关系……那就会发现还有一个比酒器的本身大得多的酒文化。由于酒一直处在历史的、民族的、地域的、人文的等环境中,必然浸入这些因素,成了一种文化载体,具有认知和享用这些文化的价值,那么,酒对于我们,不只是清香醉人的佳酿,还是醇厚醉心的文化溶液。所以,聪明的酒厂老板,都是一边靠酒一边靠酒文化发财。如果进一步,我们用这样的眼光来看生活的一切,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
然而,生活文化以两种状态存在着:一是活着的状态,一是历史的状态。
活着的状态是一种生活,历史的状态才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文化。
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了,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上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认识昔日生活的形态与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便发生了质变,在“活着”的时候,它们是实用性的生活物品与生活环境;进入“历史”之后,就变成纯精神的文化物品与人文环境了。同一件事物,它们本身并没有变化,还是原来模样,这变化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其实它是人们的一种认识,也就是人们用文化眼光看出来的。
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它必须具有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
一般人没有这种眼光。所以,当这些环境与器物由“活着的状态”转变为“历史的状态”时,常常被当做无用的东西丢弃了。昔时器物被当作破盆破罐,旧时房舍被当做危房陋屋。看来这眼光中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面对这一切,人们只是从现实的角度而来看的。
一个相反的例子,能够做最好的说明:当柏林墙将拆除时,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派人跑到德国,去购那些涂满图画与文字的墙体碎块。出价之高惊骇一时。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觉悟到,这座被时代淘汰的墙恰恰是一种过往不复的珍贵的历史象征。德国政府被惊动了,于是决定那一段尚未拆除的柏林墙不拆了,保护起来,永世珍存。
这种眼光说明了什么?它说明——
有些事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站在未来才能看到。文化,不仅是站在现在看过去,更重要的是站在明天看现在。
那么,文化眼光不只是表现为一种文化素养,一种文化意识,更是一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胡同文化》高一教案 篇6
目标
1.了解胡同文化的要义
2.探究胡同文化深刻的历史成因
3.领会作者面对胡同文化的衰落所流露的感情
重点、难点
认识特定的居住方式对当地的居民文化的影响,引导学习分析认识自己的居住方式与居民文化的关系。
课时:
一课时
过程
1、快速阅读课文,勾画文章各段中心句。
2、结合课文1—4段,说说北京胡同的特点?
3、拓展:为什么北京人的方位意识如此强烈?
北京,几代王朝定都于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按礼制: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齿排列,分列两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级森严,这一切深深植根于北京人思想意识,使得他们对方位以及方位所蕴含的文化因子特别敏感。
例(1)《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例(2):一人假称钦差大臣,矫传圣旨,马上让人看出破绽。原来,那人宣读圣旨时所站的方位不合礼制。
可见,人们已赋予方位一定的文化内涵,讲方位,从某种意主上讲,就是讲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文化,就是讲封建礼教,封建正统。
4、长期生活在这种方正的胡同里的北京人,其生活及文化必受深刻影响,阅读6—12段,回答胡同文化实质(精义)是什么?有何表象特征?
拓展:
(1)从居住条件分析胡同文化植根于何种文化土壤?
——浸透浓郁的道家思想,一种“小国寡民”意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执着于“根”观念。“外面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这是典型的安贫乐道,封闭保守的传统思想。
(2)从饮食上条件分析胡同文化植根于何种文化土壤?
——“大白菜文化”,内涵是不慕奢化,甘于清贫,固守恬谈,克已复礼,易于满足。
(3)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最早树立起科学业民主的大旗,为何老北京表现出一种明哲保身的冷漠呢?
——历史古都,皇城根旁,天子脚下,深受压迫,各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5、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站在“西风残照,衰草离披”中,涌上作家心头的又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怀旧、忧伤、豁达、超脱)
6、小结
汪曾祺以他长期居住的北京胡同里发现了特有的胡同文化,可见特定的居住环境与方式对一种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7、知识迁移
学生看四川茶馆现象,分析茶馆对四川居民文化产生的影响。
板书:
胡园文化
【《胡同文化》高一教案】相关文章:
胡同文化(高一必修)12-06
《胡同文化》教案07-30
《胡同文化》教案赏析04-05
有关《胡同文化》教案04-05
《胡同文化》精品教案04-04
胡同文化教学教案04-05
胡同文化的优秀教案04-03
胡同文化设计教案04-03
《胡同文化》教案分享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