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感受古文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难点:理解字词古今不同含义,如语气词“乎”。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今天学习第30课《两小儿辩日》(齐读课题)
2、学生汇报预习收获。
3、根据学生汇报,补充有关知识。
二、展示目标
我们已经学过文言文《对弈》,你能结合学习文言文的体会和本课要求,说说这篇课文我们该完成些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明确重点学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初读课文。
2、学生谈课文大意。
3、质疑:在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二)小组交流
1、重点理解分歧较大的词句以及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质疑、释疑。
(三)汇报讨论,交流情况
1、住关键词理解句意。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以”、“去”各是什么意思?你能把它们的解释放在句中说这名话的意思吗?
2、联系旧知识理解词意。
3、古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理解词意。
如“孰为汝多知”中“为”在这两课的注释中有“说”、“是”等意思,它们用在这儿恰当吗?想想现在“为”一般可组哪些词,它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
同样的,“知”可以变成什么词?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同桌互说。
4、指名说。
5、集体评说。
6、想一想: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7、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8、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引发学生争辩,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9、刚才你们已经深入理解了内容,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吗?(学生运动自由组合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指导学生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表演出来。)
10、大家再读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给读出来,齐读课文。
(五)交流方法,背诵课文
1、理解课文结构,即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自己背诵课文,比比谁背得快,背得巧。
3、指名背诵,说方法。
4、集体背诵。
5、总结全文。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3、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2
【教材解读】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人物、事情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感受)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注释、练习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感悟文中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难点】
领悟文中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过程】
课前:聊成语了解《列子 汤问》
1、课件出示成语
高山流水 愚公移山
夸父追日 杞人忧天
2、简单地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你对这些成语的了解。
3、介绍《列子 汤问》。这些成语都出自一本书,这本书是《列子 汤问》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刚才的成语都出自这本书,这部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外去看一看,说不定每则小故事都能给你很多的启发。
一、谈话导入,解题释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两小儿辩日》,它也出自《列子 汤问》。
2、板书课题:这个课题中,哪个字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一下?“辩”
3、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古文,读通读顺
1、同学们,这篇文言文,我们从题目中基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文言文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下面就让我们具体看看文章是怎样写的?
2、打开课文,放声读,注意把课文先读通读顺。
3、指名读。(及时正音、停顿指导等)
4、文言文的断句处理比较难,教师出示已标断句的文章,让学生再练读。
5、齐读。
三、再读古文,理解内容
1、古文读通读顺了,但是古文的理解总是让我们觉得有点难度。这节课上,我们继续用学习《学弈》的方法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篇文言文读懂。还记得我们学习《学弈》时用到了的办法吗?
归纳小结:A、借助注释,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
B、借助工具书,如《词语手册》、《字典》等
C、询问老师或同学
D、多读,把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好,我们就用上这些方法来学习这则文言文。
3、交流:
刚才看大家学习得非常认真,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学习的结果。说说你关注了哪些字词,理解了什么?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A、这句话中关注一下:游(游学)、 故(原因)。
B、这句话还是这件事情的起因,交代了故事的人物。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A、抓住“以、去”这两个关键字理解句子意思。
B、知道这是两小儿的截然相反的观点。
C、指导朗读。
D、根据提示,试着背诵。
一儿曰:“我以( )去人近,而日中时( )。”
一儿以( ),而日中时( )。
E、指名背,齐背。
两小儿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观点,请你往下看,我们继续交流。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A、抓住:“大如车盖、如盘盂、沧沧凉凉、探汤”等关键词语来理解内容。
“汤”在古代一般指热水,如成语:固若金汤、赴汤蹈火等。
B、请你再读读这两句话看,除了你读懂了内容,你还有其他读懂的吗?
引导学生从表达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文本解读:
a、对比:初出——大如车盖(沧沧凉凉);日中——如盘盂(如探汤)。
b、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如”的理解。
c、反问:此不为…………乎?
d、孩子聪明、善辩;
e、很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
——结合学生的理解,及时进行朗读指导。
C、指导朗读。
联系上下文,感受当时的气氛怎样?辩斗——“很激烈,双方在辩斗,都想让对方相信自己的观点”。
D、这两小儿的语言太精彩了,让我们也来听听你们同桌之间是怎样“辩”的。
角色朗读(指几组同桌来朗读——分组角色——师生角色)
E、这两段不仅语言精彩,而且也让我们看到了两小儿那自信、说话有理有据的形象。让我们把这么精彩的描写背下来吧。
一儿曰:“日初出( ),及日中( ),此不为( )而( )?”
一儿曰:“日初出( ),及其日中( ),此不为( )而( )?”
F、指名背,齐背。
好,我们继续往下看。
孔子不能决也。
从“孔子也不能决也。”你看出了些什么?
A、辩论的问题很复杂。
B、孔子的态度是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是啊,对于两千多年了孔子和那两小儿来说,这个问题他们无法解决,那对于现在我们的同学来说,他们辩论的最后观点你知道了吗?(不管是早上还是中午,太阳离我们是一样远近的。至于其中的科学道理,我们同学可以下课后自己去查找资料或翻阅相关书籍。)
面对孔圣人也无法判断,所以两小儿: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A、这句话中,好像难理解的字比较多,你们关注到了哪几个?(孰、为、汝)
B、你们觉得两小儿的笑是在笑什么?(孔子知识那么渊博竟然也会有不知道的)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C、你对这两小儿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天真、可爱)
D、指导朗读。
4、文章学到这儿,你能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意思来说一说吗?
(自由说——指名说)
5、作业反馈
下面,我们看看课前我们所做的两道题目,在学习好课文后,有没有修改或补充的。
第一小题,大家借助了(注释、词语手册),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第二小题,看看这两句话的意思,自己看看,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谁把你的理解读给大家听一下?
第三小题,你先看一遍,口头完成一下看,我请同学来说说看。
第四小题,你课外摘录了孔子的哪几句格言,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四、回味“辩日”,课后延伸
1、同学们,这节课学习了这则文言文,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布置任务:课外把这则文言文熟练背诵。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3
教学设想
一、这两篇短文都可以当作故事略读,粗知其意即可,不必深究。按:《两小儿辩日》属于寓言体裁,盖庄子·列子之文常假托孔子言事说理,非真有其事,而所寄寓之理又较深(张湛注《列子》,对此节的注文是:“所谓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二童子毁笑,未必不达此旨,或互相起予(启发)也。”)不宜讲给学生听。《乐羊子妻》是史传,乃实有其人,课文节选的是本传的前半部,记此人以正言规劝丈夫;其后,有盗欲犯妻而劫其姑,妻引刀自裁,太守赐以“贞义”二字,内容比较复杂,也不宜讲。总之,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避难择易。
二、虽略读,诵读仍当照常进行,只是无须从头到尾字字照读,可以有选择地读。这两篇短文的精彩部分是人物对话:《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的对话(含转述)共87字,《乐羊子妻》中妻的两段话共94字,合计181字,都宜于诵读,用一节课可以背下来,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三、教师讲解的重点可以放在词语上。生僻字较多,古今义不同这是本课的难点。解决这个难点可分两步走:(1)在读课文的过程当中粗讲几句,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2)读完两篇短文后带领学生整理词语,该补讲的再补讲。
四、课文内容用不着详细分析,学生能多少说出一点体会就行,不必归纳主旨,不必把某些观念强行灌输给学生。写作方法也不用专门讲,但《乐羊子妻》的两段话都是说理,讲讲说理的方式(援引和比喻)可能有助于记诵。
教学内容和步骤
A(适用于一般水平)
可根据B式略加改变。要点是:
1.学生诵读前加教师领读;
2.只背诵《乐羊子妻》的两段话,指导诵读可从简;
3.“积累词语”一项内容可适当减少,解词无须征引。
B(适用于较高水平)
两小儿辩日
《列子》
一、解题。
此题系编者所加。“辩日”,意思是关于太阳(距地远近)的辩论。按这类命题须观文而后会意,例如,屈原对自然界、历史传说等提出170多个问题命名为《天问》;柳宗元对这些问题逐个作了回答,命名为《天对》。这仅供教师参考。
二、教师范读并疏通文义。
可以先读后讲,也可以边读边讲。下面是讲解要点:
①“而日中时远也”,如果完整地说,该怎么说?(“远”前加“去人”二字。)文言文中常有这种省略方式,被省略的字眼可从上下文去找。
②“一儿以日初远”中,也有省略,“初”后省“出时去人”四字。按:好几位专家都认为此句当作“一儿曰:‘我以日……’”’,才跟上下文协调一致,且有文献资料可证。这不要讲给学生听。
③“远者小而近者大”,说的是视觉印象,即远的看起来小,近的看起来大。
④“及其日中”,许多文献资料证明,“其”是传写中窜人之字,“其”指“日”,“其日”一义重出。这要讲,不讲学生可能难解文义,指出“其”字多余即可。
⑤“近者热而远者凉”,这是就触觉而言,近的觉得热,远的觉得凉。
三、诵读练习。
先齐读全文两遍,然后指导学生背诵两小儿对话部分。
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使有对比色调。
“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同上。
自由练习诵读,能大体成诵即止。
四、说启示。(略讲)
1.从两小儿的辩论可以看出什么?(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并思索其中的道理)
2.“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天下之理,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强不知以为知。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课堂实录】
一、从题入手,营造学习氛围
师:带有“日”字的诗句,你能说出一两句吗?生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2:日照香炉生紫烟。
生3:日长风暖柳青青。
师:胸中有积累,出口自成章,好。今天我们学习两小儿辩日,“辩”字中间是“言”,意思是——生抢答:争辩(辩论)。
师:争辩什么呢?(板书:?)自己读读。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言文
师:读了,有什么感觉?
生1:有点拗口。
生2:读不太懂。
三、指导学法,读中理解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第一次接触,有难度很正常。听老师读读,感觉感觉。(师范读,生自发鼓掌)
师:谢谢大家。其实,文言文本身就蕴涵韵律美,要是读上十来遍的,也能读出味儿来。
师:你发现跟读现代白话文有什么不同吗?
生1:你读得比较慢。
生2:停顿的地方多。
师:悟性真好!读文言文就要慢点,要注意停顿。想不想感受感受?好,根据大屏幕上的停顿提示,自己读一读。(生各自练读)
师:会读哪句了?展示展示。(一生读)
师:不错,找到感觉了,跟他学。(又一生读)
师:有点意思了。大家读。(评议,互相启发)
师:“盂”这个字见得少,怎么读?你怎么知道的?(一生说查字典找到的)
师:治学就要这样严谨。不过,我喜欢先猜一猜,上面是个“于”我猜可能读yú。我还猜出了它的意思——
生:下面是皿字底,可能与器皿有关。
师:对,大胆猜测会让你的阅读更快乐。当然最后别忘了像他一样小心求证。
师:边读边猜,慢慢试试。(生一边读一边理解)
师:边读边猜还是有不懂的,那说说。
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是不是我开始出去,太阳就近些?
师: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好啊,看看,这句话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回答)
师:你从哪个词知道孔子去问原因?“故”就是原因,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到注释中写了。
师:看注释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
四、重点研读
师:两小儿辩日,孔子问其故,不能决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师: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生:是关于太阳离我们远近的问题。
师:对这一问题,两小儿的看法截然相反、针锋相对!说说。
生: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到中午离人远。
师:“去”就是——
生:“去”就是距离,注释中有。
师:现在,你掌握这个方法(指看注释)了。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应该说“日中时去人远”,说意思时,你能比照前文添上,不错。比照法也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继续说。
师:能用课文中的句子亮出双方的观点吗?找到了吗?齐读。
师:一大一小,请用轻重读出太阳的变化。要据理力争,反问句要读出自信。
师:另一小孩呢?(教学同上,略)
师:辩得热闹,我们分两大组辩一辩。(师根据板书用手势提示关键词)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段动画,想请大家配配音,有信心吗?先自己试试。(生背课文)
五、深化理解
师: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孔子不能决的难题已不成其为问题。课前不少同学查了相关资料。我用文言文来提问:孔子不能决,汝能决否?你能用文言文作答吗?试试。
生:吾能决也。
师:从感觉难读,到能用文言文对答,为自己喝彩吧!
师:一日之中,远近一也。多简单!孔子还号称什么“多知”呢!你有不同看法吗?
生:因为孔子那个时代没有望远镜之类的仪器,科学没这么发达,他当然不可能知道。
师:哦,你的意思是看问题要联系当时的历史条件看。有道理。
生:可以说学无止境吧,因此才会有多知的孔子也不知道的事。
师:有见地,我领教了。我真得重新考虑了,我想起孔子曾说过“知之为知之——生抢答: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他做到了!
师:那对于你们的同龄人“两小儿”,你怎么看?
生:两个小儿能够去观察、去思考,还敢于辩斗。
师:正所谓“疑则进也”!正因为有当日他们的“不知”,才有后人的探索,才有今日我们的“知”。说得好啊!你们从刚开始的难读,到读出这么多感悟,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六、拓展作业
师:走出课堂,我们还大有可为。你来选做:
1.乐于分享的你,可将故事讲或背给周围的朋友听;
2.善于积累的你,可结合大家的发言,记下你的点滴感悟;
3.善于表达的你,可坐上时空穿梭机,当一回孔子之师;
4.爱思索哲理的你,去读读《列子》(如:中国古籍经典漫画版)吧,那里有更多寓言故事。
【评析】
这堂课对我们语文教师如何上好文言文将有颇多的启迪,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正确把握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总目标的第二条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言文就是实现这一条目标的一个途径。《课标》还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刘老师这堂课中学生的表达最后用文言来回答,可以看出这堂课是比较成功的。
第二,把读落到了实处。语文课堂就要有朗朗的书声。现代白话文尚且离不开朗读,何况是学生没有一点基础的文言文呢?我认为,只有读到了位,语感训练才会落到实处,学生在一堂课中才会有收获。据统计,这堂课中不同形式的读共有22次之多,学生读得兴趣盎然,自然也就收获不少。
第三,注重了课程资源的运用。学生读了这篇课文后,自然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太阳到底什么时候离我们最近呢?刘老师让学生事先查找资料,这样,学生豁然开朗。刘老师没有忘记语文课的特点,不像有的教师那样把语文课上成太阳知识汇报课。这是很难得的。
第四,注重了学法指导。如教“盂”时,运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让学生去猜,猜读音、猜意思。再如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帮助理解文言文等。不过,我认为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要发挥教学机智,随机应变。在板书中,刘老师先设计“故”与“不能决”,再把“远”和“近”插进去,这是好事。但是,之前有一个学生在谈感受时已经说出了这个问题,我想教师如果适时把“远”和“近”板书上去更好,不一定要严格按自己的设计进行,可以随机变通。
【对评析的评析】
这个评析,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一是用课程标准去衡量一堂课。让教者与听者知道如何用课程标准去指导我们的`教学。像这次评析,用课程标准中文言文的相关要求去衡量。这样,教者与听者也就会明白课到底好不好,好与不好表现在什么地方。
二是体现学科特点。在很多评课中,我们常常发现游离于学科特点之外的评课,如讲普通话如何、板书如何、教态如何等。虽然这些也是评析的内容,但不是主要内容。它们是每一堂课都应达到的要求,是共性而非个性。这次评析,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课要重视读,以提高学生的语感的观点,对教者与听者都是有启发的。
三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可以是优点,也可以是不足之处。当然,不管是什么样的看法,都要言之在理。这就要求评析者自己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不然,提出的看法不服众,对于教者与听者也就没有好处了。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5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字词,正确翻译课文;
2、 熟读《两小儿辩日》;
3、 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学习资料: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前450?—前375?)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盘盂(yú) 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沧凉(cāng) 决(jué)
2、 解释下列划线字:
孔子东游(向东) 辩斗(争辩)
问其故(原因) 去人近(距离)
探汤(热水) 多知(通智,智慧)
不能决(判断)
3、 说出下列两组一词多义的含义:
① 一儿以日初出远(认为)
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②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是)
孰为汝多知乎(认为)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译句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
② 孰为汝多知乎? 译句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教学过程
一、课文内容把握。
这篇短文写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本文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然后摆出两小儿的不同看法,继而提出两小儿所持看法的依据,最后写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讥笑。全文仅一百多字,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
二、问题探究。
1、对于两小儿所持的看法及其依据,你能否根据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这两种现象解释一下。
2、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
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
3、“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
“笑”是讥笑,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是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若从下文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
4、 面两句话,分别赞扬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⑴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赞扬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
⑵ 孔子不能决也。
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5、 你读了这个故事,得到那些启示?(从不同角度)
① 从两小儿的辩斗的角度:看问题要透过表象看实质,要发扬勇于探索大自然、探求真理的精神。
② 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拓展迁移。
庄子欲刺虎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②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③馆竖(shù)子:旅馆的童仆。④须:等待。
1.解释加有下划线的词:
(1) 庄子欲刺虎(想要)
(2) 馆竖子止之曰(劝阻)
(3) 两虎方且食牛(吃)
(4) 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名声)
(5) 两虎果斗(果然)
(6) 一举果有双虎之功(功效)
2.翻译文中句子。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卞庄子认为这话对,就站着等待它们。
3.阅读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
译文
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够断定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精选5篇)】相关文章: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11-09
《两小儿辩日》原文、翻译01-17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5篇11-09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5篇12-20
《两小儿辩日》说课设计12-20
课文《两小儿辩日》的理解探究12-11
两小儿辩日的文言文鉴赏08-19
读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有感08-10
两小儿辩日扩写作文(2篇)03-06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原文翻译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