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绝句》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班《绝句》教案(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班《绝句》教案1
师:春天在同学们的眼里是怎样的?
生:春天有五彩斑斓的花。
生:春天一到,大家的衣服就越穿越少。
生:春天树叶长出了新芽,像是换上了一件新衣服。
生:春天来了,大雁从南方飞回来了。
……
师: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这就是——(揭题齐读)
师:简介介绍绝句与杜甫的资料,写作背景。
(评析:以谈谈“春天是什么样的?”这一话题导入,让学生无拘无束的说春天,带领着孩子们进入到春天的情境中,并引导学生介绍知识点“绝句”及杜甫资料、写作背景,这样不仅使学生拓宽了语文知识面,也能锻炼学生的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读一读杜甫的这首即兴之作吗?
生:想。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生自由读。
师,出示生字“鹂”“鹭”。这两个字你读准了吗?
指名读。
师:谁来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生:略。描红。
(评析:引导学生学生按“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这三个要求自学,在初步感知全诗的情况下,学会两个生字“鹂”“鹭”,并指导学生描红,做到读写合一。之后让学生把全诗朗读准确,为理解诗意做好铺垫。)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两只黄鹂鸟在枝头欢唱。
生:我看到天空中北归的白鹭。
生:我看到远处的江边停着远道而来的船。
生:我看到远处的高山,山顶那经年不化的积雪。
师相机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读懂了诗意,才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这是一幅生趣盎然的图画。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那么,谁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谁再来读读看?
生交流,读。同桌互相评析。指名读。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评析:首先,让学生默读古诗,用笔画出诗中写到的景物。再让学生结合所理解的诗意,上台按古诗内容贴一贴意境图,让学生动手又动脑,可以监控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让他们把探究中取得的收获体现出来,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最后,让学生看着拼贴完整的意境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 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让学生同桌诵读诗句,体会语感,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既体现了合作性,又让他们有一个自我阅读的空间,更关注到本班中理解与朗读水平不高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朗读都能再上一个层次。)
师:引导学生背诵其他春天的古诗,并试着说说古诗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生背诵。
师:这些春天的诗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春天,你们看——(贴图)
这是——这是——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图,想想还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当名小诗人,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春天,好吗?可以写儿歌这类现代诗,也可以模仿绝句写一写古体诗,题目自定。小诗人们准备好了吗?好!开始!
生:创作诗歌。
(评析:在这一教学步骤中,让学生先背一背曾经记过的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古诗,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其鉴赏能力,再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写法,出示相关春景图,引发学生萌动诗情,动手尝试写关于春天的诗。)
小班《绝句》教案2
一、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初步感知
三、教师出示挂图,范读古诗《绝句》
四、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绝句》
(一)学习第一诗句
1、师出示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讨论诗句意思
3、教师规范诗句意思的语言
4、教师指导朗读
5、学生朗读背诵
(二)学习第二诗句
1、师出示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教师引导理解词语:窗含?千秋?门泊?东吴?
3、讨论诗句的意思
4、教师引导学生叙述诗句的意思
5、教师指导朗读
6、学生朗读背诵
五、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全诗
2、分析古诗的色彩美(黄、翠、白、青)让学生绘画
3、分析古诗的韵律美(指导感受)
让学生朗读
4、分析古诗的语言美(体会诗句的对偶美)
让学生画词
六、体会背诵
小班《绝句》教案3
【教学目标】
1、带领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是文学体式、唐代诗人及其风格)
2、掌握杜甫的生平及体会情感取向。
3、学习并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主要是学会从一首诗的动词及形容词中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创作意图。
4、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近年来虽然《考试说明》把诗歌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所以过去多年的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常见的置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但是,20xx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也迫使我们在诗歌鉴赏的教学及备考工作中及时采取新的策略。
根据考试说明,我们对20xx年诗歌鉴赏的命题走向有这样一个初步认识:材料的选择应该是浅易的、脍炙人口的,在设题角度上分两个方面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允许考生在尊重定论的基础上适度发挥。所以,这节高考诗词鉴赏指导课主要围绕《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设计,使学生掌握把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
2、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关键词的把握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把培养学生把握关键词并以此来获得诗人情感信息作为重点。
3、教学方法分析
针对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分析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的目标。
【教学重点】
1、杜甫的生平及情感取向。
2、通过动词及形容词来把握诗人情感,分析诗歌内容。
3、了解并掌握“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题
以文学体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进入唐诗,顺带复习中国文学史上的几种常见文学体式。
二、了解杜甫生平并把握其情感取向
1、生平概述
杜甫,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原籍襄阳,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居长安。及安史之乱,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弃官。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
2、通过两首诗体味杜甫的爱国情感
3、引入《绝句》
三、讲解《绝句》
(一)通过直观观察及朗读来体味诗歌所反映出来的作者情感。
(二)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来体味作者情感,使同学了解诗歌鉴赏的要点。
1、分析动词入“情”
鸣:①请同学找出能够形容鸟叫的词语并归为两类
②创设情境表现黄鹂的存在状态
上:①如果用“冲”字代替会改变什么?
②概括理想中的“上”这个动作
小结:表现了初春景色宜人和诗人喜悦的情怀。
含:引导得出“含”字所表现的诗人情感
泊:通过此字体会作者思绪
小结:写出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欲架舟重游江南的愿望
2、分析形容词入“境”
可以根据四个形容词制成四幅图画,在引导学生给四幅画命名、调配画面色彩的同时体会作者情感
3、分析数词入“趣”
用对比法使学生看到数词的作用
黄鹂加上两个,成对出现,当然就雌雄合鸣,具有喜庆意味,气氛就融合协调了。
白鹭加上一行,就写出了白鹭成行起飞的特征,令人更感到真实而富韵味。
雪而千秋,言其积累之年深日久,可见西岭之高寒。(时间)
船而万里,言其来程之遥远,重游江南之思绪,越迁越长了。(空间)
。总结:一鸣一上,近景清脆,远景悠扬,一收一放,远大的要收回来,近处的却放出去。在空旷辽阔的画面中,雄浑博大的境界出来了。
四、点出“寓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五、作业:
根据所讲鉴赏方法鉴赏《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背景: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但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曾明确表示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表示自己虽怀智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
小班《绝句》教案4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并能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春天的美好。
3?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读通诗句
1?大家还记得《春晓》吗?
2?其实,描写春天的诗还有许多,今天,我们将学习其中的两首。
3?请大家自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4?抽生读,在评价中点拨字音。
二、学习《绝句》
1?结合注释,说说“迟日”的意思。
2?看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讨论“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意思。
3?,理解“融”、“暖”的意思。
4?小组讨论“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意思。
5?抽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余学生补充。
6?有感情地诵读《绝句》,注意读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联系诗句,结合插图,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全班交流该怎样读。教师范读。
(3)学生带着感情自由诵读。
(4)试着背诵。
三、学习《春日》
1?学生按学习《绝句》的方法自学《春日》。
2?教师点拨“胜日”、“寻芳”、“泗水”、“等闲”、“东风面”等词语的意思。
3?分组汇报学习情况。
4?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5?能背诵该首古诗的学生给同学示范背诵,其余的学生尝试背诵。
四、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同学们还搜集了有关春天的哪些诗句?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班《绝句》教案5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黄鹂:又称黄鸟,雄鸟羽毛金黄色,雌鸟黄中带绿,名声婉转,栖于高枝。白鹭:羽毛雪白、双腿细长的能够捕食鱼虾的一种水鸟。千秋:千年,谓年代久远。东吴: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绝句是诗体名。绝句、律诗为唐代的今体林诗(后世称为近体诗),以区别于古体诗。这首诗以“绝句”写入诗题,又因同时有同体诗四首,所以合题为《绝句四首》,不令立体目。这首绝句为四首中的第三首。
这首七言绝句每一句各写一种眼前的景物。“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本栖息高枝,此时鸣与翠柳之上,古代诗词中“于”字长被省略,如果补进去就是“鸣于翠柳”。“翠柳”表明柳叶新绿春意渐浓,黄鹂在柳叶新绿的枝头婉转的发出呖呖的声,显示了春日风光。
“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飞上高空,随着春暖而更有勃勃生机。
“窗含西岭千秋雪”,从窗框中望出去,西岭的久积未消的雪清晰可见,好像就包含在窗框中一样。
“门泊东吴万里船”门前停泊的是万里航行的东吴船,是驶向长江下游地区的,还是由下游驶下来的?长江虽长,航程虽远,但江上船只总是往返行驶,无论是驶来的、驶去的,都使诗人想到沿长江而下,可至中游地区的襄阳,转道可至故地洛阳;正因为如此,他系情于门前停泊的东吴船,对它产生遐想。
四句尽管都写景物,但前两句写的景物以色彩(绿柳、黄鹂、白鹭、青天)、声音(鸣、飞)、动静显示春光明丽,后两句则以静景(远景、近景)暗示动意;禽鸟在春暖时节如此活跃,自己不能无动于衷的心思也得到映示。诗人的眼前景物当然不止这些,他把它们摄入诗中是有选择的,因景生情、以情取景,这就是他的选择准则。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一、色彩美。
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畅?
二、结构美。
这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既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
三、意境美。
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以下简称《绝句》)是妇孺皆知的名篇,几乎人人成诵,而如何解读其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笔者认为有重新探讨的必要。
这首小诗在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因此也在各种版本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得到解释。权威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和《教案》的解释是这样的: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西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着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综合起来,编者还进行了如下的延伸:“万里船”从空间上讲,“千秋雪”从时间上说,诗人身居草室,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前两句,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后两句,雪远景,船近景。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诗中的画境是前后衔接的,即便是跳动的镜头也总有其内在的联系,不可能近、远、远、近的跳来跳去。
让我们把第三、四句联系起来分析一下吧。第三句说从窗里看到西山上的积雪,一个“含”字,显示了透视的眼光,即,作者主要是看窗,连同四方形的窗口一起看到西岭的雪峰。也就是说,作者是把西岭之雪和方形的窗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这“窗”如同油画的框,而“西岭千秋雪”则是框中的画,“千秋雪”无非是说山很高,高得积雪终年不化。这么高的山可以像油画一样含在小小的“窗”中,可见“西岭”之远。
那么第四句就容易理解了。诗人欣赏过以窗为框的西岭雪景之后,把眼光投向门外,又看到了奇观:透过院门口,看到辽远的水面上漂着东去的航船,那船因为太远了,以致让你感觉不出它在动,只像停泊在那里一样。停泊在哪里呢?就停泊在院门的门框中间。这也是一种透视的眼光,即,作者把“万里船”和院门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以门口为画框,则“万里船”停泊其中,成为框中的画。
这样看来,杜甫这首诗所写的景并不是“近、远、远、近”,而是“近、远、更远、极远”。那为什么说“东吴万里船”比“西岭千秋雪”更远呢?因为山高、水平,大凡观山觉得近,观水觉得远。我们站在景山上看西山,觉得很近,其实远在几十、上百里之外;而站在长江大桥上望江面,觉得远无尽头,其实并没有那么遥远。
因此,我们可以说,作者只不过是在那里写景,就像画家随便画一张练笔的小幅水彩一样,实在看不出什么微言大义。诗的精彩之处在于,诗人通过透视的原理来处理景物的远近,从而显出逼真的画境。当然,给小学生讲课,没必要讲什么透视,但也没必要讲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对和平的向往之类的微言大义,只要把整幅画面的意境给学生讲准确、讲清楚就是了。
【小班《绝句》教案(通用5篇)】相关文章:
杜甫《绝句》教案(通用6篇)04-25
小学杜甫《绝句》教案04-25
《绝句》古诗绝句赏析06-25
关于绝句教案范文合集五篇02-06
绝句教案锦集十篇01-31
《江南春绝句》教案设计09-05
小班语言《春天》教案(通用6篇)03-03
爱耳日小班生活教案(通用6篇)03-02
《绝句》的古诗绝句赏析06-25
《绝句》教学设计通用15篇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