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1-05-02 16:14:12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科学教案3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科学教案3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进程常常有可能离开教案所预想的情况,因此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以下是“托班科学教案”,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活动目标

  让幼儿知道阴天是怎么回事。

  明白水蒸气如何才能蒸发。

  活动准备

  利用自然天气情况

  活动过程

  一、幼儿的疑问,引出活动。

  幼儿:老师外面为什么变得那么黑啊?

  师:因为外面阴天了啊!

  幼儿:老师外面为什么会阴天啊?

  师:这个你们就不知道了吧!老师讲给你们听。

  二、教师讲解,阴天的形成。

  师:阴天是自然现象。阴天前当地高空气压降低,而地表面气压在升高。水蒸气蒸发升至半空遇冷而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形成云。

  幼儿:自然现象是什么意思?

  师:就是自然的形成,我们泼在外面的水,被热热的太阳晒到慢慢的蒸发到空中……

  幼儿:哦!就像我们洗干净的手帕,晾在外湿湿的,被太阳晒干了,手帕的水也蒸发了。

  师:你们理解的很好哦!

  三、小结

  师:你们这回知道为什么会阴天了吧!就用刚才所学的,我来提问下你们好不好?

  幼儿:好!

  活动结束

科学教案 篇2

  《馒头发霉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够利用显微镜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

  能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2、难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水果、放大镜、显微镜、抹布、切片、图片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1.通过多媒体出示霉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见过没有?

  2.交流: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

  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先请同学们用语言描述一下所见到的霉形状。再用显微镜观看物品上的霉,用文字和画在活动记录纸上描述显微镜下霉的形状和特征。(做好巡视和辅导)

  3.学生汇报、小结: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

  4.讨论霉菌有生命吗?怎样证明呢?(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5.讨论: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探究馒头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其他物体发霉的条件和馒头发霉一样吗?

  6.讨论:教材第9页表,你认为除了表中列出的实验条件外,还有哪些组合方式。请补写在表格的下方。

  课堂小结:霉是什么?它有生命吗?物体发霉的条件有哪些?

  作业:每小组选择一个组合条件做物体发霉的实验。写好实验报告。

  第2课时

  一.复习

  1.霉是不是就会在食品上发生?在其他物品上会发生吗?

  2.霉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3.交流,根据实验说明霉发生的条件和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有关。

  二.根据发霉的条件说明应该怎样防止发霉

  1.隔绝空气。

  2.保持干燥。

  3.高温灭杀。

  4.低温保存。

  三.教师辅导学生学习霉的功过。

  1.可以用霉制止食品。

  2.制作药品

  3.霉菌会使物品损坏

  4.霉变食品会危害人体健康。

  四.学习科学家发明青霉素的故事。

  五.小结:应该怎样防止有害的霉发生?应该创造什么条件让有益的霉发生。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气体,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感觉到空气的存在;空气不但占据空间,还能流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感官可以感觉空气的存在;运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深入研究空气;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可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在动手实验前,对可能发生的现象作出假设,有助于我们研究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产生研究空气的强烈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教学准备

  教师用:1个水槽,2个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学生用:材料1、透明的塑料袋,牙签。

  材料2、水槽,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教学流程

  导入→利用感官初步感觉空气→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拍摄的录像,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1)教师谈话

  (2)播放多媒体,教师解说。

  师:这是杨利伟叔叔在神舟五号飞船上拍摄的太空景色!这个蓝色的的星球就是我们居住的地球!这美丽的地球,这神奇的太空,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2、提出问题

  教师指向地球的外沿。

  师:这层像雾,又像纱一样的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

  学生发表自已的意见。

  师:对,是大气层!我们居住的地球就是被一层大气包裹着,大气层里大部分都是空气。有关于空气的知识,你们知道哪些?

  学生自由发言。

  3、提示课题。

  师:今天就让我们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了解空气。

  教师板书:了解空气

  二、利用感官初步感觉空气

  1、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感官感觉空气的存在。

  (1)师:刚才有同学说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现在大家就来看一看,看见空气的什么了?

  生:看不见!

  师:用手来摸一摸。

  生:摸不着!

  师:我们的周围是不是真有空气?

  引导学生感觉空气的存在。

  (2)师:空气是看不见来又摸不着,要研究它可就难了。谁来想想办法?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2、师生讨论,演示用塑料袋抓空气。

  师:要研究空气首先得抓到空气,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抓空气?

  学生说一说

  师:哪一个方法能够让我们更方便的研究空气?

  引导学生说出用塑料袋来抓空气。并让一个学生演示一下。

  3、引导学生用感官来了解空气。

  (1)师:有了空气,我们可以用身上的哪些感官来了解空气?

  学生说一说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师:老师现在用你们教的方法来感觉空气。

  教师演示

  师:老师感觉不到空气!看来还不行,得再想想办法!

  师生讨论得出在袋子上扎一个孔,让空气吹出来,再来感觉。

  师:老师现在试一试,看这个办法灵不灵?

  教师演示

  (3)学生用塑料袋抓空气,并用感官感觉空气。

  ①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②学生用塑料袋抓空气,并用感官感觉空气。

  ③学生做记录。

  ④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4)教师小结

  三、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

  (一)、实验一、纸的奇遇

  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一个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1、教师谈话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好,老师太高兴了!老师打算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欢迎吗?

  2、师生合作演示,学生猜测

  (1)教师找一个小朋友当助手。

  (2)教师拿一小张旧报纸。像真正表演魔术一样,向学生前后展示这张纸,并拿到学生的座位前,让学生摸一摸,再把纸放入水中。

  师:纸放在水里,会湿吗?

  学生回答后,让小助手捞上来给学生看一看!

  (3)教师又拿出一张纸交给小助手让他像真正表演魔术一样,向学生前后展示这张纸,并拿到学生的座位前,让学生摸一摸,证实这的确是一张普通的旧报纸。

  教师接着拿起杯子,把杯口朝向大家晃动几下,然后,教师让小助手把纸捏成一团,用力塞入杯子的底部,教师检查后,对小助手说:请把透明的杯子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底。

  紧接着,让学生猜测纸会湿吗?

  师:大家猜一猜纸会湿吗?

  学生猜测

  2、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2)小组动手实验、讨论、做记录

  (3)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3、学生汇报交流。

  4、师生小结,得出结论

  师:水没有碰到纸,所以纸自然是干的。为什么水进不到杯子里?

  学生回答

  教师边演示边小结: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杯子里有一大段“空”着,杯子的这一部分地方被空气占据了,所以水就不能进去,杯中的纸自然就不会湿了。

  师:纸放到水里,居然不湿,我们来给这个实验起个名字吧!就叫纸的奇遇,(师板书)从这个实验中我们知道空气占着地方,也就是说空气占据空间(师板书)

  5、实验延伸

  师:如果让你接着做这个实验,你还会怎么做?

  生说一说

  (二)实验二、谁赶走了杯子里的水

  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2个透明的杯子。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1)教师拿一个杯子放进水里,让杯子装满水,举起来问:大家来想想办法,可以用什么东西把杯子里的水赶走?

  (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2、教师演示

  教师把一个杯子斜着放进水中,使杯中灌满水,用另一只手把第二个杯子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中。

  在水下,把两个杯子靠在一起,倾斜第二个杯子,使第二个杯子的气泡跑进第一个杯子。

  3、学生实验

  (1)老师提出实验要求。

  (2)学生实验、讨论、做记录。

  (3)学生汇报

  (4)师生交流

  (5)教师小结

  师:看不见的空气在能看见的水里流动,形成气泡,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空气,这是科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看不见的东西,我们能借助看得见的东西看到它,科学真得太有趣了,对不对?

  四、总结

  1、出示两幅空气污染的对比图片,教育学生从小要知道保护环境,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播放课件《潜水艇的沉浮原理》,让学生回去寻找空气在这里发挥的作用。

【有关科学教案3篇】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 有关《磁铁》课件02-28

大班生活科学教案02-17

中班生活科学教案02-17

中班生活科学教案02-17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影子游戏》课件02-07

《花》大班科学教案02-28

大班科学教案:《种子》02-28

【精选】科学教案范文10篇02-28

【热门】科学教案汇编八篇02-27

关于科学教案范文5篇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