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语文教案20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间真情,体会战士们的细心及英雄妈妈的坚强意志和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间真情,体会英雄妈妈的坚强意志和博大胸怀。
教学准备
课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抗日战争的相关资料;了解书信常识。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辩词导入,引生入文
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说谎”对不对?为什么呢?(不对,骗人,不诚实等)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有了一大群人在说谎。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板书:17不平常的信
二、初读,寻找兴奋点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想办法先把课文读通,然后再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总结:初步明白课文内容,他们不是撒谎,而是为了安慰抗日英雄赵蒙生的妈妈不要伤心难过而写的信,这是善意的谎言。(从定期写信、模仿笔迹等方面也看出战士们的细心。)
三、细读,找准情感持续点
1.找出课文中一共写了几封信,分别是谁写给谁的。
2.初读课文,我们已经明白了这些人写信“撒谎”的原因,再读课文。
课件出示前两封信:第一次假设自己的身份,你们是其中的一个角色,当发生这样的事情时会想些什么?用简单的词或句子概括写下来。
A.和排长一起写第一封信给蒙生妈妈的战士们。
B.战士们想象蒙生妈妈收到这封信的情景。
C.收到蒙生妈妈回信的战士们。全班交流。
3.带着自己的想象,再读这两封信,想:他们是的士兵。
4.我们给蒙生妈妈写了很多信,从哪里看出来的?“我们一直和英雄……1946年春天。”抓重点词:一直。复习巩固过渡句的作用。
5.自读文中的最后一封信,谈谈自己的感受。想:这是一封的信。
6.课件出示这最后一封信:再次假设自己的身份,你们是其中的一个角色,当发生这样的事情时会想些什么?用简单的'词或句子概括写下来。
7.两次假设对比,说说自己的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文中两封给战士们的回信。
四、精读,抓住情感升华点
在整个故事中,除了课文提到的不平常的信以外,还有很多不平常的人、事、物。不平常的你发现了吗?再读课文找一找。课件出示:不平常的人、事、物。
五、真情流露,评选感动班级人物
读完这篇课文,我们在善意的谎言里看到了很多真诚的人,有真情的人。课文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感动,找找最让你感动的部分读读。说说谁最让你感动,并写上简单的推荐词。
语文教案 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电脑在生活中的运用;
2、初步掌握电脑各外观部件的名称;
3、基本掌握电脑的开机、关机操作;
4、熟悉电脑桌面;
教学重点:
掌握电脑的开关机工作;
教学难点:
电脑的关机操作;
教学过程:
一、了解电脑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师提问:谁能告诉我,大名鼎鼎的电脑能帮我们做什么?
1、学生自由发言;
注:可行的话教师可在电脑上演示操作;
2、教师补充说明绍电脑的常规用途;
3、教师演示电脑的用途:如:查看资料、看电影、玩游戏、购物、聊天、学习等等。
二、了解电脑的各组成部分;
教师提问:电脑竟然有那么大的威力,那到底电脑是什么样子的呢?他有哪些组成部分呢?
1、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电脑,说说电脑有哪些组成部分?
注:学生可口说也可手指。
教师拿出或指出相应的设备,介绍其名称并简单介绍其功用。
2、看谁识的快;
教师任意指出设备,学生报出名称。
方式:
1、学生站起枪答。
2、开小火车回答。
3、考一考;
你们现在已认识了电脑,那你们还知道电脑还有哪些好朋友吗?
他们和电脑一起又能帮我们做什么呢?
1、学生自由讨论。
2、学生自问自答:
方法:让一学生提出电脑的一位朋友,让其他的同学来回答,他能帮我们做些什么事。
教师一旁点拔,补充。
3、教师总结介绍:
如:打印机、扫描仪、优盘、摄影(相)机、投影仪、写字板、刻录机等。有条件的.话可拿出展示介绍。
三、初试电脑
教师提问:我们知道了电脑那无边的能力,那怎样来敲开他的大门,与他来个亲密接触呢?(教师提示与开电视机差不多)
1、学生依据电视机的开关猜测。
2、教师讲解开机的方法。
A:打开显示器的开关。
B:打开主机上的开关。
注:为了电脑的寿命,一定要先开显示器的开关,后开主机的开关。
3、确定开关:
A:教师指出显示器及主机上的开关。
B:学生互指显示器及主机上的开关。
4、开机
A:教师开机。
注:应讲清电脑开机中有个启动画面并需有一定的时间,需耐心等待。
B:学生开机。
要求相互监督、提醒。
5、接触桌面:
教师指出,我们开机后所见到的界面我们称之为桌面,他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桌子一样是专门用来存放东西的。
教师提问:你们看到桌面上有放有哪些东西呢?
1、学生回答。
2、教师归纳、补充说明:
A:桌面上我的电脑、我的文档、网上邻居等我们可统称图标。以及介绍我的电脑、我的文档的功用
B:任务栏的介绍。
C:开始按钮的介绍。
6、关机:
教师提问:那我们用完电脑后,又应该做什么呢?怎么做呢?
1、学生指出应关闭电脑。
2、教师讲解关闭电脑的步骤:
A:教师演示关机步骤。
B;教师讲解关机重点:
板书:单击开始按钮——关闭系统——选择“关闭计算机”(使小圆点出现在此选项前)——关闭显示器(等显示器灭掉后关闭)。
3、学生熟悉,关机步骤。
在相互监督下进行关机。
教师一旁巡视。
四、教师课堂小结:
A:学生回答今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用?
B;教师补充回顾。
语文教案 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每天四问的原因,培养学生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提高自我诊断与矫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
1、板书课题,指导书写陶、演两个字。简介陶行知。
2、质疑:看到题目,你首先产生哪些问题?
3、交流,小结:陶校长演讲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讲这些内容?
二、初读感知,自主性学习诊断。
1、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自主解决的问题。
3、再读课文,说说演讲稿的特点、格式。
4、检查初读情况,适时指导朗读和书写锻、炼、垒。
5、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演讲的内容是什么?文章可分几个部分?
三、精读感悟,研析结构,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研读第一问,感悟学法。
(1)交流问什么,指导读好问句。
(2)抓关联词,解决为什么问。出示没有关联词的句子,让学生填词后领悟健康的重要性。
(3)从陶校长提出的希望,说说你将怎样做。
(4)指导朗读
(5)小结第一问的'结构形式:问什么
为什么问
希望怎么做。
(6)出示列表,指名填表。(填第一行)
问什么为什么问提出希望
2、根据列表,自学第二四问。自主性学习诊断。
提示:理清层次,抓关键词语朗读体会。
3、交流反馈:抓以下几点:
(1)读好问句
(2)找关联词语,体会为什么问
(3)结合提出的希望说说自己的打算。
4、用之所以是因为,因此的句式把每天四问简洁的概括一下。
四、精读悟情,发展性诊断练习。
1、任选一问,读出自己的体会,可以说、演、背。
2、组织复述其他三问。
五、总结迁移,自主性练习诊断。(选做两题)
1、从课文内容和学习方法方面谈谈学习收获。
2、迁移训练:以某一天为例或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根据文中四问作答。
3、自选题目,查阅相关资料,可小组合作,通过群体诊断与矫治,写一篇演讲稿,准备演讲表演。
语文教案 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0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深入感悟文章的内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分段。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2、交流(只要求说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3、引导分段。
(1)学生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在哪里提出了观点?又是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课文最后又是讲了什么?
(2)交流。
(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并在文中作好记号。
三、分段读通课文。
1、先拼读生字,读熟新词。
2、分段读通课文。
自己练读--指名读--纠正读音,指导读通长句--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画出中心句。
2、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1)这里的“桥梁”是什么?
(2)把那句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3)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相机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4)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齐读后一句。
3、齐读第一段。
4、当堂背诵第一段。
五、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
2、交流自学情况。
3、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4、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
2、背诵第一段。
3、区别形近字组词。
未()悄()社()梁()渡()
末()稍()杜()粱()度()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
(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五、总结课文:
六、作业完成课后思考题3、4两题。
板书:
13、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编成《资治通鉴》
勤奋是通往
理想境界的桥梁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语文教案 5
教学目标
1、运用工具书、联系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顺序,知道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教学重点
了解西门豹是怎样为民除害、破除迷信的。
教学难点
西门豹破除“为河伯娶媳妇”这一迷信的办法妙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方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注意“豹”字的写法),西门豹,姓“西门”是个复姓,名“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又是一个无神论者。在他为官期间,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引疑:
师:请同学们自由课文,读完后仔细思考: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三、合作探究、美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西门豹初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面对这样的景象,他立即展开调查。
1、小声读1-9自然段
(1)画一画:西门豹几次问话的内容。
(2)读一读:老大爷是怎样回答的。
2、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为:
(1)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
(2)年年闹旱灾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师:西门豹已经知道了原因,但是他却故意说——(生读:“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西门豹到底有何打算呢?那么他此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看一看西门豹是如何设计破除迷信的?你认为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巧妙吗?妙在哪里?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当引导,重点研读四个重点句,品析词句,边读边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
A、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巧妙之一:安排周密。西门豹先是以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为由,救出了新娘,同时又派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这样做既保护了新娘,又惩办了巫婆。(板书:救出新娘、惩治巫婆)
B、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漳河。
巧妙之二:不动声色。西门豹假装客气,“麻烦”那些恶人去跟河伯“说一声”,在不动声色中坚决地将他们扔进漳河。(板书:惩治官绅)
C、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
巧妙之三:假戏真做。西门豹自始至终严肃认真地演好“送送新娘”这场戏。西门豹很客气地“请”官绅们去催巫婆和官绅头子回来时,官绅们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磕头求饶”。西门豹等了很长时间才让他们回去,目的是要吓唬那些官绅们,警告他们不许再为非作歹。(板书:破除迷信)
D、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老百姓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人的。
总结:西门豹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假戏真做。设想一下,如果不用这种办法,按照常理下禁令,抓巫婆,对官绅头子治罪,相比较哪种方法更好、更有效?
(这个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当时的科学不发达,许多人都非常迷信,使人们自然而然地破除了迷信,比劝说、命令不知好多少倍!)
5、指名分角色读这部分。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送走了巫婆和官绅,破除了迷信,解决了主要问题,解除了老百姓的精神枷锁。要想彻底改变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状况,还有一个什么问题没解决?他还做了什么?
引读……“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庄稼得到了灌溉,每年的收成都很好。”从这里,你觉得西门豹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化专题,体验情感:
1、小结提升:西门豹用什么计策来惩治他们的?在三十六计中叫什么计?(将计就计)还可以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1)以迷信治迷信破迷信;
(2)以巫婆、官绅的河伯娶媳妇办法来惩治他们。
2、补充题目:(xx)的西门豹
总结: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可流传至今,人们会永远记住这个成功治邺的县官——西门豹。
五、作业布置:
知识性作业:摘录西门豹言行巧妙的语句。
语文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学习西门豹的智慧和勇敢,以及他为民除害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西门豹的故事,培养学生热爱人民、关心社会的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扬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2.教学难点:学习西门豹的智慧和勇敢,以及他为民除害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西门豹治理邺城的智慧和勇气。
3.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西门豹治理邺城的方法和效果,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课文主题。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3.教师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西门豹治理邺城的过程和结果。
4.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西门豹治理邺城的智慧和勇气。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学习西门豹的智慧和勇敢,以及他为民除害的精神。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
2.写一篇关于西门豹的小论文,谈谈你对他的看法和理解。
语文教案 7
教学目标:
1.了解《西门豹治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观点。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观点。
2.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观点。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
教学准备:
1.课本《人教版高二语文》。
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Step1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古代治理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治理的重要性和方法。然后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过中国古代的.治理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2阅读课文(15分钟)
让学生阅读《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文章中有哪些人物形象?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3.文章中体现了哪些思想观点?
Step3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
1.你认为西门豹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他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2.文章中提到的“以德服人”是什么意思?你是如何理解的?
3.你认为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观点?
Step4全班讨论(10分钟)
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全班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更多问题和观点。
Step5词汇学习(1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并进行解释和举例。
Step6文学鉴赏(10分钟)
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以及这些手法对文章的效果和意义。
Step7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西门豹治邺》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语文教案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门豹治理邺地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认识到科学决策和合理治理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门豹治理邺地的过程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西门豹的科学决策和合理治理。
2.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决策和合理治理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讲述西门豹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新课讲解
1.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西门豹治理邺地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思考西门豹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3.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西门豹的科学决策和合理治理。
三、课堂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你认为西门豹的做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2.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四、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科学决策和合理治理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五、作业布置
1.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西门豹的故事。
2.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科学决策和合理治理的看法。
板书设计:
1.西门豹治邺的过程和方法
2.科学决策和合理治理的重要性
3.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态度
语文教案 9
教学目标:
1.了解《西门豹治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理解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思想观点。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思想观点。
2.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思想观点。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
教学准备:
1.课本《人教版高二语文》。
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Step1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古代治邺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代治邺的好奇心。
Step2学习课文(15分钟)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西门豹治邺》。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Step3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
1.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西门豹、邺城百姓等。
2.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分析的人物形象,并解释他们的观点。
Step4探究思想观点(15分钟)
1.学生自主思考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如治理的重要性、领导者的责任等。
2.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各自的观点,然后向全班汇报。
Step5文学鉴赏(10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等。
2.学生自主欣赏文章的语言之美,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
Step6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Step7课后作业(2分钟)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包括对文章的理解和自己的感受。
语文教案 10
标题:
《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
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西门豹治理邺县的过程和方法。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西门豹的智慧和勇气,培养为民除害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西门豹治理邺县的过程和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西门豹的智慧和勇气。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以及西门豹的历史地位。
二、新课讲授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讲解西门豹治理邺县的具体过程,强调西门豹的'智慧和勇气。
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西门豹治理邺县的方法和策略。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西门豹治理邺县的成功因素有哪些?
三、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西门豹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他为民除害的精神。
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西门豹的历史事迹,以及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板书设计
1.西门豹治邺的过程和方法
2.西门豹的智慧和勇气
3.为民除害的精神
语文教案 1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西门豹治邺的故事。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学习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西门豹治邺的故事。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教学难点:
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学习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播放有关河流污染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河流污染的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引出西门豹治邺的故事。
二、新课学习
1.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大意。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学生跟读并记忆。
3.分段阅读课文,讨论每段的主要意思。
4.教师讲解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地方,帮助学生理解全文。
三、课堂活动
1.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西门豹是如何治理邺县的,以及他的做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小组展示:请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四、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对我们的'启示。
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学习效果。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写一篇短文,描述你所在的地方是否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如果存在,你会如何解决。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学习并掌握了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同时,通过讨论和分享,学生也对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但是,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需要进一步讲解和解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语文教案 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门豹治理邺城的智慧和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西门豹为民除害、关心百姓疾苦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门豹治理邺城的智慧和策略。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西门豹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文解析: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问题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西门豹是如何发现邺城存在的问题的?
(2)西门豹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3)西门豹的智慧体现在哪里?
4.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西门豹治理邺城的案例,学习他的智慧和策略。
5.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学习西门豹的精神。
6.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相关历史资料,进一步了解西门豹的事迹。
语文教案 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西门豹治理邺县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分析,学生能够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和逻辑思维来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西门豹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他对人民的关爱和责任。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西门豹治理邺县的过程和方法。
2.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和逻辑思维来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
教学难点:
1.理解和评价西门豹治理邺县的方法和效果。
2.运用历史知识和逻辑思维来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分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讲述西门豹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西门豹治理邺县的过程和方法。
第二课时:
1.复习上一课时的内容,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逻辑思维,分析和评价西门豹治理邺县的方法和效果。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西门豹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他对人民的关爱和责任。
5.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西门豹的.小论文,要求运用历史知识和逻辑思维,对西门豹治理邺县的方法和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教学反思:
通过对《西门豹治邺》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方面还有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同时,我也会加强对学生历史知识的传授,让他们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来支持他们的思考和评价。
语文教案 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西门豹治邺的故事背景,理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表达和人物行为,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3.通过对故事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领导者的责任和智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学重点:
1.学生能理解并复述西门豹治邺的故事。
2.学生能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表达和人物行为,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故事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2.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或讲述相关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故事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新课
1.教师讲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
2.教师解析文本中的语言表达和人物行为,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巩固新课
1.学生复述故事,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学生写一篇关于“领导者的责任和智慧”的短文,展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明确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后复述故事,写一篇关于“领导者的责任和智慧”的短文,准备下一课的学习。
语文教案 15
【教学设计】
《荷花》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用第一人称描绘了公园里满池荷花的漂亮风光。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观赏满池荷花的静态美方面,难点是对描写荷花动态美的有关语句的理解。为此,运用电教媒体形成优化的教学过程,在解决教学重点的同时,既可培育学生的观看力,又可在突破教学难点时强化对学生想象力量的训练。电教媒体所创设的美景给学生以多层次的观赏,让学生得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从而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培育学生听、说、读的技能,提高他们观看、想象以及赏析词句的力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并启发学生绽开想象,进展学生观看、想象力量。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构造层次,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表达力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说明】
1、围绕训练目标,创设情境、引导情趣:
为使学生对满池荷花有真情实感,特设计宽银幕投影,以增加空间效果。用轻柔的.音乐和描述性的语言使学生置身于漂亮动人、风姿妩媚的荷花池旁。初步的欣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继而图文对比,帮忙学生理清第三段的脉络: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并按这一挨次显示相应的情境,指导学生读文赏析。
2、借助情境,理解词句:
凭借电教画面,让学生边看边思,从形象到抽象,理解词句含义,体会遣词造句的准确。课文里有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冒”字,学生难以正确理解,难于用语言表达清晰。若设计卡通式的动景,让学生观看荷花从荷叶丛中慢慢往上生长的过程,从而领悟到“冒”是往上升,是在荷叶的缝隙间长出来,体会其长势。进而再与“钻”比拟,进一步体会用词的精妙。通过电教媒体的帮助,不仅使学生正确理解词句,从静态中体会荷花强大的生命力,而且活泼思维,增加美感,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3、神化意境,陶冶心情,朗读升华:
课文第四节,想象了荷花的动态美,是全文的难点。其中“我仿佛是一朵白荷花,穿着洁白的衣裳在翩翩起舞”一句,更难领悟。采纳一幅神化的意境:满池荷花的静景配以仙女翩翩起舞的动景,让学生欣赏,使学生理解看荷花的心情和神情,再通过一个口头句式训练:“我()地看着满池荷花……”让学生自己感受表述。并再次面对荷花的特写镜头,诵读课文,在神化般的意境中,增加美感,陶冶学生的身心。本课建议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创设情境,学习第一段
1、提醒课题:《荷花》
2、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荷花池旁。
(教师同时翻开三架投影机,使宽银幕上的满池荷花刹那间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学习第一段:
⑴读第一段,思索:为什么我一闻到芳香,就抓紧往荷花池边跑去呢?
⑵指导朗读,要求学生把闻到荷香后,对荷花的宠爱,盼望看到荷花的一种迫切心情读出来。
二、观美景,入意境,品词句,学习其次段(重点)
1、师:我们应当根据什么挨次来观赏呢?
(听录音,指导看投影)
2、图文对比,理解词句:
⑴荷叶是什么样的呢?轻声读课文,划出描写荷叶的句子。让学生观看画面,理解“挨挨挤挤”,抓住词语体会荷叶的数量多,外形大,颜色美。
⑵观看荷花从荷叶丛中“冒”出来的录像并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通过卡通式的动景使学生理解“冒”的意思,与“钻”进展比拟,知道“冒”显示出荷花生气勃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⑶在诵读、观看的根底上对一池亭亭玉立的荷花进展赏析。
(运用电教画面,让学生在观赏中对“只有绽开两三片花瓣,全绽开的,含苞待放的荷花”表示自己的感受,从而进一步领悟满池荷花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⑷写荷花为什么还要写荷叶呢?将画面上荷叶掩盖住,消失在眼前的是一朵朵荷花,让学生理解荷叶可以衬托荷花的美。
3、观赏满池荷花的组合美:
⑴师:为什么“我”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呢?
⑵欣赏姿势各异的荷花,结合朗读指导。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绽开想象的翅膀,充分表达自己对荷花的宠爱,使学生爱美的情感得到升华。
4、为什么说这是一幅活的画?
结合上下文理解。
语文教案 16
教学目的:
1、学会9个字,认识7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维护国家尊严时的凛然正气。
教学重、难点:
明白楚王为难晏子的原因,领略他的聪明才智,并初步了解剧本的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资料导入:
1、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晏子的资料,谁来和我们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资料。
3、今天我们来看看晏子出使到楚国时发生了什么?
二、学生自读课文:
1、思考:这篇课文和以前学过的课文有哪些不同?
2、画出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怎样侮辱,和晏子怎样反驳的相关语句。
三、学习课文第一幕:
1、同学们发现这篇课文和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了吗?
2、小结:这篇课文的形式很特别,是剧本。剧本首先要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并根据事情的发展把故事分成几幕;有场景的.介绍;故事的发展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推进;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个剧本的一、二幕布。
3、同学们读了课文,你们觉得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出楚王的傲慢无礼,目空一切。
5、练习分角色朗读。
6、楚王为什么要为难晏子?
四、学习课文第二幕:
1、过渡:楚王想好了要让晏子好好出丑,他如愿了吗?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提示语言。
2、通过朗读课文,同学们觉得晏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3、全班交流,领略晏子的沉着和论辩的机智。
4、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拓展延伸:
在小组里演一演这两幕
语文教案 17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2、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小结课文
四、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五、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课外作业
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七、板书设计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语文教案 18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新词。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比方的是什么。并从中受到启发。
3.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生字新词和小鸟与青蛙的三次对话。
2.提醒寓意,理解成语坐井观天的意思。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教学安排:
一、揭题解题。
l.观是什么意思?
2.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坐在井底看天)
3.谁坐在井里看天?它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它的看法对不对?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读生字、词语。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听准生字的读音,看看课文分几个自然段?在每一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
3.分段指名读课文,正音。
4.这是发生在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它们为一件什么事争辩?谁的意见对?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读第1自然段。
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井沿是指哪里?(看图理解井沿。)
2.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说说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些什么?
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次对话。你从哪儿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我从天上来要用表达的.语气读,语调要平缓。
3.读青蛙和小鸟的其次次对话。大话是什么意思?课文里的大话是指什么?青蛙认为天只有多大?
4弄错是什么意思?小鸟说谁弄错了?弄错了什么?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小鸟为什么会说天是无边无际的?(由于小鸟飞了一百多里。)
5.指导朗读其次次对话。朋友,别说大话了!··有那么远吗?要读出劝说的语气,其次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你弄错了要读出确定的语气。
6.读青蛙与小鸟的第三次对话。
7.青蛙为什么笑?(它认为自己的意见对,是小鸟错了。)
8.小鸟笑什么?它为什么劝青蛙出井口看一看?(小鸟笑青蛙确实是弄错了,还自以为是。由于青蛙成天坐在井里,看到天的范围只有井口那么大,看不到井范围以外的天,这就是它看错的根本缘由。假如青蛙能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就能看到天究竟有多大。)
9.指导朗读第三次对话。表现出青蛙很自信的语气,小鸟急躁劝说的语气。
四、朗读全文,思索:
青蛙和小鸟为天的大小发生争辩,都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对方错了,你认为谁对谁错呢?为什么?
语文教案 19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和能力。
2.了解表示本课中词语构成方式,注意词语的积累。
教学重点
在比较词语构成方式的过程中学习汉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教学难点
在比较词语构成方式的过程中学习汉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自主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在汉字的家园里,有许多有趣的词语,他们长得很像,但是含义却有很大区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几组词语。
二、学习生词,理解词语的不同
第一组:
1、出示第一个词语,齐读。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2、将这两个词语的调换顺序,再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出新词的'含义,并出两个字的顺序一旦调换,含义就会发生变化。
3、:这就是相同的字不同的顺序而产生的不同含义的词。
4、读一读其他的同类词语,说说这些字因为调序它们的含义发生了什么变化?
5、你还知道哪些同类词语吗?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组:
1、师出“baochou”这个音节,请大家拼读,并写出词。
2、对于出现的两个不同的词语,老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说说这两个词语意思的差别。
3、用这两个词分别造句。
4、:这就是音同意思不同的词语。
5、再读一读下面的词语,体会写法和意思的不同,并想一想怎么区别这音同字不同的词语的用法。
二、指导写字
1、课后田字格里的生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指导“套、稚、默、封”四个字。
2、教师在田字格里边板书边讲解笔画、笔顺、结构特点,领写字头,学生仿照板书在田字格上书写。
1、作业
写生字
把自己找到的音同意不同或者字的顺序不同意思不同的词语写在一张卡片上,比赛谁找得多。
板书设计:
汉字家园2-2
词语卡片
语文教案 20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和词义。
2、明白本文的主旨。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3、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4、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意,体味本文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层现的浓浓的亲情。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二)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预习检查
(一)读准下列字音
1、生字
丫杈chà憔悴qiáocuì模样mú嫌恶xiánwù可鄙bǐ什物shí
惊惶huáng瑟缩sè惩罚chéng虐杀nüè宽恕shù苦心孤诣yì
堕duò蜈蚣wúgōng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
嫌xián嫌恶怒nù愤怒堕duò堕落
赚zhuàn赚钱恕shù宽恕坠zhuì下坠
诀jué诀别
决jué决定
抉jué抉择
3、多音字
è凶恶shí什物mó劳模
恶ě恶心什模
wù嫌恶shén什么mú模样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朗读课文
1、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停顿恰当;
③读出感情;
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③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序、倒序、插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二)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三)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一)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xx的故事。
(二)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大致会这样说:
(1)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2)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3)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3)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4)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5)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三、研读“悲哀”
(一)朗读体会
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
1、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及时点评。
2、个别朗读后,四个小组连缀读完所有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
(二)合作探究
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①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四、思维延展
(一)讨论主题感悟警句
1、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2、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3、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例如:
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
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
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二)联系生活讲述故事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三)进入文本与人对话
1、学过课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说劝慰、鼓励、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敬佩)
2、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第二次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的对话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五、结语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
学生十分愉悦地、无限向往地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放纸鸢”,结束新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22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5-30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5-11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精品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