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语文教案模板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的主题为“杰出人物”。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贝多芬正是这样的一位伟人。
课文以女佣的介绍、“客人”的观察和贝多芬的自述三个视角,通过语言、外貌和动作描写,以及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多种手段,为我们展示了人物矛盾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同时也无比真实的音乐巨人形象。
二、教学目标
1.从知识目标看,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
2.从能力目标看,我力求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从多角度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看,我试图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我打算把重点放在透过人物外在的表象来把握人物内在的个性特征上;
把难点放在通过语言文字来把握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上。
四、教法学法
【这个环节又包括学情分析和和教法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名人话题比较感兴趣,对贝多芬也有所了解,但其了解是浅显的、模糊的,若是想要深入的去了解,则需要老师结合课堂加以引导和解读。 因此,本课将采用品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给大家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一)猜测形象,走进音乐巨人
在这一导入环节中,我首先会让学生看一副贝多芬像,然后接着请他们听一段《命运交响曲》,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感知人物外表与内在的双重性,以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随后,我将会顺势结合这种双重性对文题中的“巨人”和贝多芬本人作一解读和介绍,并与学生交流他们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入到预习检查环节。
(二)初读课文,明确文章层次
简单小结学生资料和快速解决生字词之后,我将让学生速读课文,并用一句话畅谈对贝多芬的印象。接着,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和理清文章思路,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是怎样的?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这个问题我打算先是让学生圈点勾画找出答案,然后再交流,最后由我引导他们明确。
(三)品读课文,重点分析肖像描写
初步了解文章之后,我会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贝多芬相貌的段落,指名学生朗读并说明理由。接着让他们重点精读课文第6至9段,勾画出描写贝多芬外貌的句子,并联系贝多芬生平经历说说这些句子展现了他怎样的个性特征?重点分析这里的原因是因为
要让学生明白,在人物外貌的描写上,要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外貌特征来重笔刻画,才能做到以形传神,以便使用到日常写作中去。
(四)研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再者,为了能够深入体会人物外表与内心的矛盾与统一,并通过这个过程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我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一步思读课文,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自己的语言,看看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是比较触动人心的,并试着说出自己的理解?学生讨论过后由我进行点拨,并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提到而又比较重要的句子进行分析。如:第20段的“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和第22段的“我——一座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等句子。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相信学生对贝多芬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课堂即将结束之时我会再一次播放《命运交响曲》,让学生再次感受贝多芬心里的音乐,以及他与命运不屈的斗争精神,并在这同时从贝多芬的精神方面作一简要的课堂总结。
七、作业布置
总结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结合本文所学到知识,描写自己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的外貌,表现其个性特征。
语文教案 篇2
一、整体感知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祖国大地科教兴国蓬勃发展,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成为语文教育责无旁贷的任务,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网友来稿)。有鉴于此,本单元是继第三单元之后,以对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为内容组成。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可以有利地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的精神。
本单元所入选的课文古今中外兼而有之,天上地下,文言白话,诗歌散文,可谓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写法各异。五篇课文编排有序,特别是综合性学习,以“探索月球奥秘”为主题,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在探索中热爱生活。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向我们展现了亿万年前那令人神往、惊讶的生物世界。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化石。课文开篇就以问句的形式引起我们的兴趣,让人产生一种神秘感,进而将读者引入对远古生物世界的探索中,在那里让我们再次印证了生物进化的道理;让我们了解了化石的形成;让我们认识了远古的动物、植物;让我们领略到自然的神奇力量。这首诗以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使形式与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了文章的神秘感,又体现了音乐性。其次,诗歌中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诗歌的语言更加富有魅力、耐人寻味。同时在结构与内容上也注意了前后的照应,使诗歌的节奏更为谨严。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这篇文章层次清楚,作者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说明云的形态变化、光彩现象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段,指出云与天气的关系,说明为会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第二部分,从第二段到第六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是全文的重点。第三部分是第七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作者以他极其仔细的观察,生动、准确而又极富有知识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蝈蝈这种昆虫的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作者以人格化的语言描写了它的叫声,它的食物特点,它的生存特点,在人与昆虫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人们产生了对昆虫世界无限的向往之情,不由得想走进它,去探索它的奥秘。本文语言优美,生动活泼。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客观的描述中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喜爱之情。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纪实报道,也属科普小品,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准确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里行间能让我们体会到人类登月时的惊心动魄,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网友来稿)》。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
二、相关知识
1、关于说明文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或阐明事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等。
说明顺序一般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同时要简练、严密、讲究分寸;有时也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说明,使要说明的事物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记叙文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以形象感人、以情动人;说明文要求实事求是地较客观地介绍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
2、关于“阿波罗”工程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的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这一工程目的是实现载人飞行和人类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和探测进行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工程开始于1961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在工程高峰期,参加工程的有两万家企业、两百所大学和八十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30万人。整个“阿波罗”工程包括:①确定登月方案;②为登月飞行作准备的四项辅助计划;③研制“土星”号运载火箭;④进行试验飞行;⑤研制“阿波罗”飞船;⑥实现载人登月飞行。
3、古代农谚选粹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旱晨闻蝉叫,晚上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三、学法指导
本单元虽是以探索自然世界为主,但每篇课文的内容又各不相同,因此应采取合适的学习方法。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在阅读诗歌中应重点体会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学习这篇课文时要联系生物课上所学内容(如鱼类进化、鸟类祖先、两栖类祖先、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知识),调动自己课外积累的生物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来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看云识天气》要掌握怎样将事理说清楚的方法。《绿色蝈蝈》不仅从科学观察随笔中了解了美妙的大自然,还可以学习用通俗易懂、优美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说得具体生动。《月亮上的足迹》应在快速阅读中获取课文信息,提取课文主要内容;要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的学习过渡到本单元“探索月球奥秘”的综合性学习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山市》这篇文言文则应该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探究能力、联想及想象能力。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熟读《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理解诗中的词语。
2、学会正确使用标点。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读儿童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谜语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老师有一则谜语,看你能不能猜出来,听仔细了:有人不说话,肚里学问多。有字不认识,就去请教它。(一起说)
字典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如果你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只要是它知道的就会毫无保留地告诉你,因此,大家都亲切地叫它字典公公。字典公公的家很大,里面的家族成员可多了。可是有一天,字典公公家里发生了争吵,吵得可热闹了。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去字典公公家了解一下这场争吵?(想)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读一读《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这首儿童诗
三、指导诵读
1、出示诵读要求。
一读通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读懂 理解词语,读懂大意。
三读好 想象画面,读出情感。
2、读通。
(1)初读全文。
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得字就读读上面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开始吧!
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2)检查读课文情况。
读得怎么样了?请一些同学来读读课文吧。每人一小节,谁愿意读?
(3)指导停顿。
师生合作读,学生用铅笔画上停顿符号。同桌一人一段互相读。
3、读懂。
(1)课文已经基本读通了,下面清小朋友们默读课文,有不理解的词用笔标出来。
(2)交流解析难理解的词语。
头头是道:形容说话或做事很有条理。
反驳: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理论或意见。
深奥:(道理、含义)高深不易理解。
报告: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上级或群众所做的正式陈述。
主角:主要角色、主要演员、主要人物。
不可开交:无法结束。
片面:偏于一面,不全面。
强调:着重提出。
4、听录音。
读得怎样?你想读得像他一样好吗?我们一起努力!
5、读好。
(1)第一段。
师:刚刚我们听了课文的录音,你知道字典公公家里是谁在争吵了吗? 一起说:“标点符号”。
师:对,诗歌的第一小节就告诉我们了。谁来读读第一小节。(指名读 →齐读)
指导抓住重点词语的朗读。
(2)第二段。
师:哎呀,真够吵的![出示插图]看它们的眼睛瞪得多大,听它们的嗓门提得多高。感叹号拄着拐杖,小问号张大耳朵,调皮的小逗号急得蹦蹦跳。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读第2小节,看看你能不能抓住一些重点词语读出标点符号们的神态和动作。
指导读,可加上动作。
(3)第三至七段。
师:这些标点脸红脖子粗的,它们在吵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诗歌第3—7小节。注意读好语气。
师:课文里讲了哪些标点的争吵?
你喜欢哪个标点符号呢?读一读,如果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就更好了。
(4)第八段。
师:就在大家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谁来发表意见了?
指导读老人的口吻。
(5)第十段。
师:小朋友,你听了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心里想的啥,能不能让我知道?
交流。
(6)第九段。
字典公公告诉我们:(齐读)
6、分角色朗读。
旁白、感叹号、问号、顿号和逗号、省略号、句号、字典公公
师:瞧!通过我们的努力,已经将这篇课文读得如此动人。为了奖励大家,我们来欣赏一首儿歌——《标点符号歌》,请小朋友们仔细听,看这首儿歌里提到了哪些标点。(交流)
这学期我们已经开始学写作文了,标点符号在文章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作文中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结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部分来写文章。
3、重点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能读懂些什么。
二、教学准备
1、生字、词认读幻灯片。
2、钱塘江潮的录像片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看课题《观潮》,你能想到什么问题。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观潮的地点、时间、简单概括当时的情形)
(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重点交流的几个字:
若为上下结构,下半部分是右,不是古;
昂的左下不要多一撇;
崩的形近字区别,嘣,蹦,繃,漰等;
震注意下面部分是辰字。
3、课文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
4、用上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话。
(三)了解文章结构
再读课文,自由找伙伴分工朗读课文。集体评议哪种分工方法好。
可能的几种情况:1、四人小组朗读,每一个自然段,对此种读法加以肯定。
2、三个小组朗读,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分工,对此方法要表扬,是正真的读懂了课文。
老师点拨,这篇文章就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时间顺序写的。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潮来前)
1、明确钱塘江大潮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地点是在海宁市盐官镇;这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2、潮来前的情形是怎样的,作者从两方面进行描写。
一是周围的景物江面、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远处的小山(特点非常平静);
二是当时的人们(人山人海、昂首、等着、盼着)
3、指导朗读该段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课本以外有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3、复习学过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体会钱塘江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一读课文,初步感知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对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后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发挥,一个词、一句话等等都可以)
(二)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1、听到的:(研读句子,同时落实感情朗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分析: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请学生体会闷雷一词,播放闷雷的声音与潮水来时的声音,之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说明潮水越来越近)
(3)人们的反应:人声鼎沸、沸腾起来(反衬出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4)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夸张的用法,的把潮水的声音与山崩地裂时发出的声音相比较,说明声音之响,气势之大,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说明潮水给人们的一种冲击力。)
2、看到的:(研读句子,同时落实感情朗读)
(1)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
(2)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越来越近,越来越急,越来越高)
(3)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比喻,把翻滚的潮水比作白色城墙)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比喻,给浪潮以特写镜头,比作白色战马,这就是文章开头所写到的天下奇观)
(三)三读,看谁读得好
感情朗读,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试着给课文分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抓住表示时间的词给课文分段。
2、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段,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并与课文比一比,看谁写得更好。
二、教学过程
(一)指导分段
1、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早上,午后一点左右,霎时)
2、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各段的大概意思。
(二)观看录像,进一步了解钱塘江大潮
1、观看录像,结合课文想想,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
2、试着用自己的话给录像配上解说词
3、集体交流,看谁的描述最准确,最能吸引人。
(三)作业:
1、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2、听写词语
3、完成作业本相关作业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请观看大屏幕(或电视显示)
播放关于物质结构组成原理的纪录片。这一环节可增强直观效果。科普读物是学生感兴趣的,为进一步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从课题入手,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设计如下问题:
(1)“夸克”是什么呀?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的夸克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起这样的名字?
(2)为什么只叫“三声”夸克,叫“七八声”不行吗?
学生讨论发言明确:
(1)“夸克”是译音,意思是海鸟的叫声。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有一句话:“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科学家盖耳曼借其中的“夸克”为自己的假象命名。实际上“夸克”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因科学家研究的“夸克”与“三”特别有缘,再加上诗句中有“三呼”两字,作者便借用了,应该说一语双关,用“七八声”则毫无意义。
二、整体感知
读课文,应掌握以下知识点:
①物理学家对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在不同的阶段对物质的结构会有不同的认识。
②本文介绍的是人们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最新成果。采用以下方法突破:
1.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读完课文,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2.课文中提到了许多的“盒子”,请你列举出它们的名字。
3.请你给这些“盒子”排个队,简要说明排队的理由。
4.目前,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人们对物质结构探索研究的过程,说明了人们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不同认识,介绍了物质结构研究的新成果——夸克,激发人们对物质结构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2)“盒子”有:原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光子、介子、强子、夸克等。它们的大小可用下图表示: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理由:见课文中的第五自然段的内容阐述。
(3)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夸克。
三、心智启发
这篇课文在说明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寄寓着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代青少年需认真学习的,有了这种精神才会去探索科学秘密。同学们读完课文一定会有许多的感想,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启发。可设计以下问题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们算一算,夸克的研究与发现经历了多少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发与认识?
2.你认为科学家发现夸克的过程有何特点?
3.你认为“叫三声夸克”是谁在叫?在人生探索的道路上你应该做怎样的人?
4.探究课文结尾,鼓励想象,发表见解。提出新的疑问:课文最后写到“物质的最小结构就是夸克吗?盒子里还有盒子吗?”对你有什么启发与认识,为什么?
(进行联想式的片断写作训练,200字以内,把自己的大胆想法写出来。)
学生讨论,明确以下要点:
1.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坚持不懈,能够吃苦。(发现夸克花了近一百年。)
2.敢于怀疑、敢于创新、敢于想象也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精神。(提出假想——研究——证实。)
3.科学家们。(或善于探索之人)
四、探讨艺术特色
一篇好文章尤如一杯香茶,细细品味,才觉回味无穷。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此文语言所表达的精妙之处。
设计如下问题:
你读这篇文意感觉有没有兴趣?如果有兴趣,请说出理由。
小组讨论发言之后明确:
理由:①课文所介绍的知识结人一种新鲜感和神奇感。
②课文本身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具有趣味性与可读性,具体表现在:
A.运用比喻说明和分类说明。
B.运用设问,发人深思,把读者引向深入。
(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找出比喻句和设问句,进行具体说明,学生作点评)
语文教案 篇6
6我选我
(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6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从小关心集体。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识记生字。
课前准备:
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10我选我,理解选(选举,推选的意思).
齐读课题.题问:看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我是谁?他选自己干什么?他为什么要选自己?)
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要看清楚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读音.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出生字.
2、边读边想,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出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先读生词,再读生字.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的读音.提醒学生注意今,林的韵母是前鼻音,名,让的韵母是后鼻音.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和指导长句子的停顿.
四、教师范读(或放朗读课文的录音)
让学生说一说:我是谁,他为什么选自己当班上的劳动委员.
五、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齐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说这段讲了什么:班上的劳动委员李小青转学了.
2、出示思考题,学生自由轻声读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
(1)当林老师让大家补选一明名劳动委员时,为什么教室里静悄悄?
(2)当王宁说:我选我时,为什么大家都愣住了?
(3)王宁为什么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
学生读后讨论,教师加以点拨,先理解前两个问题.(静悄悄就是一点声音都没有.说明大家对补选劳动委员这件事很认真,都在想选谁当劳动委员,愣住的意思是遇到没有想到的情况时呆住了.大家愣住的原因是王宁的发言大家都没想到.因为一般选举总是选别人,难得有人选自已.)
指导朗读:选谁呢?要读出思考的语气.教室里静悄悄的要读的慢而低,显示出教室很安静,大家正在思考问题.我选我,要读出坚定语气.
让学生多读王宁的话,休会他为什么选自已当劳动委员.(1,王宁和李青是好朋友,他非常想学习李青爱劳动,爱集体的点;1,王宁有信心,有决心,能做得像李青那样热爱劳动,关心集体.)指导朗读.老师的话要读的和蔼可亲.王宁的话要读得诚恳,坚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齐读,指名读),齐读第四自然.讨论: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想起一掌声?(全斑同学相信王宁一定能当好劳动委员,大家用掌声表示同和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出示生字词,用齐读,开火车读,个别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读,齐读课文.
二、1、识记字形,指导字.,启发学生用偏旁和熟字分析字形.重点分析以下几个字.
校:右边是交,而不是文.界
名:要与路右边的各区分.
为:是``为.
话: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舌,而不是古
2、指导写课文后练习第2题中的字.先读生字,用描写一个,临写一个,对照范字再写一个.
重点指导书写以下几个字.
校,让,说,好,话5个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的人字头,和捺的起相连结,开口度较大.
三、课堂练习
1、课后练习第3题.
(1)齐读,指名读.
(2)启发学生用关心,热爱口头词语搭配练习.(关心同学,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热爱科学.)
3、课后练习第四题.
(1)学生自轻声读句子.
(2)指名读句子.
(3)用比较的方法,指导学生体会每组的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表达的意思更具体.
板书设计:
10我选我
王宁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课 题古诗诵读7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环 节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谚语,边读边思考这些谚语的意思。
2、查阅字典或相关资料,进一步加深对谚语意思的理解。
3、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
4、全班齐读,集体反馈。学生汇报自己对这几条谚语的理解,老师可对谚语所表达的气象原因稍作指导。
5、适当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气象知识的谚语?说出来跟大家共同欣赏吧。
二、读一读
1、出示中国行政区域地图,指导学生看图了解京九铁路所经过的省市线路。
2、学生试读,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3、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了解“京、津、冀、鲁、豫、皖、鄂、赣、粤”相对应的9个省市的全称。
4、齐读地名诗。
5、分组学习,了解简称相对应的省市全称。
6、集体交流、信息反馈。
7、学生读读议议,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三、写一写,背一背
1、学生自读,边读边思,想一想这几条名言的字面意思。
2、抄写名言,写后再读深思,说说名言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3、小组交流,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说什么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世上今人胜古人”,“青出于蓝胜于蓝”等等。
4、熟读,背诵三条名言。
5、启发学生议一议:这几句名言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6、师生共同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诗歌。
2、读思结合:
⑴根的生长有什么特点?
⑵它对生活的看法是怎样的?
⑶根的可贵之处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
3、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同桌交流学习体会。
4、全班交流反馈,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探究与发现
1、学生自由读题。
2、读后思考:通过这种表格的设计,能很快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由此对你有什么启发?
3、小组交流:在平时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你还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
4、指名学生作典型发言,介绍自己好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评议。
5、师生共同小结,肯定、表扬与鼓励好的语文阅读方法,并运用于自己的学习实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要点。
2、明确本次口语交际要求我们办一起关于环境保护的板报,要求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为办好板报出谋划策。
二、质疑激趣,开拓思路。
社会在进步,生活水平在提高,人们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但是,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人类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用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收益的最大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体会?
三、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1、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或现象?
2、同桌互相交流。
四、看课文提示,学生小组交流、互动:要办好这一期板报,应该做好哪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五、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做好巡视指导。
六、明确分工,小组协作
1、自拟稿件
2、搜集相关资料和图片,丰富板报内容
3、设计板报的版面、配画、插图、装饰等
4、推荐字写得好的同学抄写板报,绘画水平高的同学为板报配画…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8
一 揭示课文题目
1.齐读课文题目。
2.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帽子和鸟窝有什么关系?课文围绕帽子和鸟窝写了什么事?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
2.独立识字。读准字音,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3.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认读多音字。
(3)理解词语的意思。
吊:悬挂。 慌张:不沉着,动作忙乱。 无可奈何:指没有一点儿办法可想。
嚷:喊叫。 缠住:缠绕。 孵:鸟类用体温使卵内的胚胎发育成幼体。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慌”,左右结构,右半部分中间的“竖折”不要多写一点。
三 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一群男孩儿在草地上玩耍,翔翔的帽子被松鼠拖走,带到了树上。小鸟要在帽子里做窝。翔翔为了小鸟,放弃了自己的帽子,和小伙伴们跑下山去。)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流利。
1.教生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贴生字游戏。学生根据图片找到相关的生字、词,并在脑中形成了图像,更利于记忆。
2.课文中有些生字学生掌握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字词的教学,教师还应该重视起来。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教师可结合课文的讲读进行教学,这样既可降低学习的难度,又可提高效率。
3.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时,重点通过翔翔对帽子的寻找,理解翔翔对帽子的喜爱,与下文翔翔放弃帽子给鸟做窝形成对比,突出孩子们对鸟的喜爱和保护。
1.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翔翔和小伙伴的心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图片,投影。
一 出示图画,谈话导入
1.投影课文插图。
认真看图,你看到了什么?(树枝上挂着一顶帽子,一只小鸟衔着几根干草飞过来。)
2.谈话。这顶帽子是怎样挂到树枝上的呢?小鸟要把这顶帽子当作什么?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快来读读课文吧。
二 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练习说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群孩子在山坡上玩耍,翔翔的帽子被松鼠拖到树上。小鸟要在帽子里做窝。翔翔为了保护小鸟,不要自己的帽子了。)
三 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自学提示:
(1)翔翔的帽子是怎么挂到松树上的?
(2)翔翔为什么说他不要帽子了?
(3)翔翔和他的小伙伴们可爱吗?为什么?
(4)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交流。
3.汇报学习效果。
(1)回答问题。
读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说说帽子是怎么挂到松树上的。
(2)理解句子。
投影:
一群小男孩儿在草地上翻哪滚哪,痛痛快快地耍闹着。
A.“痛痛快快”是什么意思?(玩儿得很尽兴。)
B.从这句话中体会出孩子的什么心情?(高兴。)
C.朗读这句话。
孩子们望望拖着帽子蹲在树上的松鼠,挠挠脑袋,无可奈何地下山去了。
A.“无可奈何”是什么意思?(“无可奈何”是没有办法可想的意思。)
B.孩子们为什么会无可奈何?(因为树高,他们够不到帽子,又想不出别的办法,所以孩子们才会无可奈何。)
C.朗读这句话。
翔翔说:“我不要帽子了!让鸟儿在里面做窝吧!”
A.翔翔为什么不要帽子了?(因为他看到小鸟衔草飞进帽子,要在帽子里做窝,所以他说不要帽子了。)
B.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翔翔的心情怎样?你喜欢翔翔和他的小伙伴们吗?为什么?(翔翔喜欢小鸟,向小鸟献上了自己的爱心,是个懂得爱护小动物的好孩子。)
四 朗读全文,谈谈体会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朗读时语气、语调应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进入一种与课文情境相符的氛围中,陶冶学生的情感。然后学生自读,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边朗读边想象,读中入境,读中入情,读中明理,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学中,教师重点分析人物的动作、神态,将语言、动作、神态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品格和心情。
3.本课的重点是表现孩子们对动物的保护,教育学生要爱护鸟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挖掘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
1.看拼音,写词语。
à zi(帽子) shān pō(山坡) xià dàn(下蛋) huāng zhāng(慌张)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一则自己自己喜欢的故事背下来。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语意思。
3. 读懂两则小故事,感受蚂蚁和羚羊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两个难句的含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课文所赞颂的献身精神。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卡片、磁带、多媒体课件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1抄写词语;2组词;3按课文内容填空;4听写词语。
课外:1排列句子;2阅读一段话,并完成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两则小故事,感受蚂蚁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故事
1、范写生字“蚁”,齐读。
2、看到这个字,你们最先想到的是什么?老师为什么把这个“蚁”字写得这么小?结合出示卡片:(弱小)的蚂蚁
3、继续板书:国英雄齐读题目
4、这是一个小故事的题目,初次看到这样的标题,你的脑海里出现过问号吗?把你的疑问告诉大家。(为什么要把弱小的蚂蚁称作是英雄?)板书:?
(二)了解大意
1、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读《“蚁国英雄”》的故事,把故事读通顺、读正确之后,试着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故事的大意。
2、指名试述故事大意,并结合出示卡片:草丛起火蚁群被围抱团突围成功脱险。
3、学生根据卡片提示,同桌间相互讲述故事大意。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故事?(感人肺腑、扣人心弦、震憾人心、可歌可泣……)这样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故事还愿意再读一读吗?
(三)细读感悟
1、默读故事,想想故事中的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这些内容能深深地打动你的心?把这些内容划下来,然后投入自己的全部情感好好读一读。
2、组织学生交流感受,结合进行朗读训练。
(1)结合交流课件出示图及文字: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
①引导学生抓住“并没有束手待毙”、“迅速地扭成一团”、“突围”等处体会蚂蚁的团结勇敢,并练习朗读。
②引导学生抓住“万万没有想到”、“竟”、“突然”等处,体会作者的惊喜之情,并指导朗读。
③这里的“区区的弱者”指谁?(蚂蚁)弱是与强相对而言的,现在处于强势,对蚁群的生命构成威胁的是什么?(大火)从文中找出表现火势强盛的句子,并练习朗读。(相机板书:火神肆虐)
④火神如此肆虐,形势这样危急,可作为区区弱者的小蚂蚁并没有束手待毙,相反它们采取了结团逃生的方法。多机智的小蚂蚁呀!多勇敢的小生灵呀!让我们带着对它们的由衷赞叹,再次好好地读读这个感人的句子吧!(有感情地齐读出示的句子。)
(2)结合交流出示:“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爆烈的声响,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
①引导学生抓住“火舌舐动”、“不断发出”、“爆烈的声响”等处体会火势的凶猛、形势的危急;抓住“越来越迅速地滚动”、“不见缩小”等处体会蚂蚁的勇敢、坚定。(结合板书:火舌舐动)
②指导朗读。
(3)结合交流出示:“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
①说说这段文字为什么令你感动?(相机板书:不松动分毫不放弃岗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以表达自己的感受。
②结合理解“肝胆俱裂”。
③从外层蚂蚁的壮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里又一次出现了蚁国英雄,现在你对作者称蚂蚁为英雄还有困惑吗?你从这样的称呼中体会到了什么?(作者对蚂蚁的赞颂、敬佩之情。)相机板书:团结合作、勇于献身
④再读这句话,读出作者的赞颂、敬佩之情。
3、学习了这则故事之后,老师还想让大家用上些词语形容蚂蚁,现在你们会用哪些词呢?出示卡片:()的蚂蚁
4、带着对蚁国英雄由衷的敬意再来读一读这则感人的故事。
(四)激情揭题
1、师述:正是这些一向被我们视作区区弱者的蚂蚁,在肆虐的火海中却是这样的沉着、坚定、团结一致。它们不惜以个体的牺牲,求得种族的生存,是它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和可贵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赞歌。
2、板书:生命的壮歌
这就是18课的课题,让我们一起满怀深情地读好它。
3、网上征文:故事结束了,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内心又有何感受呢?同学们,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曾有许许多多英雄楷模涌现,他们身上正是有着蚂蚁的这种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你想到了谁?
(五)学法小结
1、细心的同学一定早就注意到了,我们的课文中还有另一则小故事。如果我们用上学习《“蚁国英雄”》的方法,就可以自学下一个故事了。
2、回忆小结学法,结合出示卡片:了解故事大意
细读感人之处
朗读表达情感
附板书设计:
18、生命的壮歌
火神肆虐 不松动分毫
火舌舐动 不放弃岗位
团结合作 勇于献身
语文教案 篇10
一、学习要求会写的生字。
(一)、学习书写生字“木”
1.课件出示“木”字。
2. 引导生说出“木”的读音。
3.我们用先学本义识字法来学习“木”这个字。
4.【本义】树木,树类植物的通称。
5.指导书写“木”字。
①指导、示范书写生字。②组织学生描红、临写。
(二)用相似的方法学习书写生字:lín【部件】①“木”表示树木。②“木”表示树木。【本义】连成片的树。
引申义长在土地上的很多树或竹子:独木不成林。
(三)学习书写生字“土”。
1.课件出示“土”字。
2.引导生说出“土”的读音。
3.我们用先学本义识字法来学习“土”这个字。
4.师小结:地面上的土块。
5.指导书写“土”字。
①指导、示范书写生字。②组织学生描红、临写。
(四)用相似的方法学习书写生字:“”。
lì 金誼【字形】金文像古代翻土工具之形。【本义】古代翻土工具。【引申义】力量,力气。
(五)学习书写生字“心”。
1.课件出示“心”字。
2.引导生说出“心”的读音。
3.我们用先学本义识字法来学习“心”这个字。
4.师小结:心脏。
5.指导书写“心”字。
强调“心”的新笔画卧钩。
①指导、示范书写生字。②组织学生描红、临写。
(六)、1.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生字进行组词、口头造句。2.课件出示词语。
二、学习我会认的生字。
课件出示认读生字“明、力、尘、从、众、双、木、林、森、条、心11个字”
1.指名认读,纠正字音。
2.多种形式朗读识记字形
3.交流识记生字方法。
三、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10篇】相关文章:
有关小学语文教案02-21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12-13
有关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模板五篇11-27
有关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模板汇编9篇12-29
有关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模板汇编7篇12-20
有关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模板合集5篇12-17
有关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模板汇总五篇12-15
有关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模板汇总八篇12-11
有关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模板集合九篇12-11
有关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模板合集7篇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