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文教案4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一、入课。
1、引导学生读课题三遍,说说:
你对猫了解多少?
2、生各舒己见,师不作引导。
3、小结。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文,用“——”划出生字新词,碰到读不通的多读读,把课文读正确。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在指导时,可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在热烈的气氛中,让那些中、下生能多练练读读,有信心参加到读课文的队伍中来)
2、师生交流,评价反馈。
3、默读课文,要求:
a.仔细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两种猫?你能在每种猫前加一个适当的数量词吗?
b.按音、形、意要求自学生字新词。
c.在课文中不懂的地方打上记号。
4、检查预习情况。
A、检查生字新词。
a.谁想读读课文中的生字,你有信心读好吗?
b.生自愿读词语,生评价
c.注意“评、蹭”是后鼻音的读法,注意“耍、遭、殃”的写法。
教师出示课件(课件上有本课的新词跳跃)
上面有哪个词语你认识?你能讲讲它大概是什么意思吗?
你讲得好,老师让你在屏幕上抓主它,看看它的真面目。
生说,教师引导。
B、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两种猫?板书:
大
猫
小
再说说你能在前面加一个什么数量词?板书:
( (一只)大
猫
((一群 )小
三、分段
1、 提问:那你觉得课文应该分几段?
2、生分段,教师引导。
3、老师请你找一找,能概括全段意思的句子。
(第一段的句子是: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第二段的句子是: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四、教师小结:
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复述、想象中感受跌宕的情节和“津味”语言,提高口头表达和想象能力。
2、在小组合作环境下,理解“好嘴”的含义,提高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
3、对“好”能有一点自己的看法,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北京的人说话比较油滑,天津的人嘴特别会说,能把人哄得特别高兴;所以有这样一句俗话,“京油子,卫嘴子”。我们今天也来认识一位津门“好嘴”,名唤“杨巴”。
二、说
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在好嘴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要求: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杨巴巧嘴一张,化解了李鸿章误把碎芝麻当黄土的危机。)
三、读
师:同学们都发现了,在关键时刻,杨巴用一张好嘴,化解了一场危机。可是,我们也很快能够发现,这张巧嘴,只说了一段话。这一段话有这么大的威力么?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生读)
师:同学们声音很洪亮。可是好像少了一些味儿。品读人物语言的时候,我们先要了解合人物的身份,迅速看课文,勾画出描写杨巴身份职业的的词句。
【读出身份职业】
师:从这样一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杨巴是能说会道的,专管外场照应的,市井阶层的茶汤伙计。那么,切合他这个身份,我们再来看他说的那一段话,你琢磨琢磨,哪些词语能体现他的身份?
(息怒、小人、饶了、痛改前非)
师: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同学们这次读,读出了杨巴的市井身份。赏读人物语言,光读出身份可不够,还要注意人物的性格特点,所以不能脱离人物当时所处的情境。
【读出性格特点】
我们在课堂之初,已经概括了,杨巴巧嘴一张,化解了一场的危机。那么,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在众多天津小吃当中,府县道台为什么单单向李鸿章举荐了杨家茶汤?
(黏软香甜、好吃无险)
师:杨家茶汤制作得如此好吃,成为一绝,是谁的功劳?
(杨七的手艺好)
师:文章第几小节写到?(2、3、4)写了杨七的两手绝活,手艺精湛。
既然主人公是杨巴,为什么花费这么多笔墨写杨七呢?可不可以删掉?
(没有茶汤就没有危机,也就没有下文化解危机,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师:那么李鸿章看到好吃无险的杨家茶汤,是什么反应?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么?(大怒)
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勾画出来。(忽的、顿起、啪的一声)这是正面描写。 吓懵了,侧面描写。
师:我们从这些神态、动作描写,甚至拟声词,都可以看出,李中堂大怒了。我们能不能试试读一读?带着情绪,带着表情(眉毛、面上)动作(甩手),读出盛怒。
师:可是这样盛怒凌人的李中堂后来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仍然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心生喜欢)这个小伙子真是聪明伶俐,深得我心啊!
师:李鸿章态度为什么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还是因为杨巴所说的那一段话。
那么,面对当时李中堂的盛怒,他是怎么想到那一段话的?我们看课文9到11小节。
勾画出,他首先怎么想?接着如何想?再后来怎么想的?
(立时想到、左右为难、 矛盾、所以需要巧说;时间紧迫、顶要紧的、快说;李中堂盛怒、需要胆识、敢说。)
Or:(读出当时的'情况紧急,心理活动)
师:从杨巴的脑筋飞快地一转两转三转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杨巴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处变不惊、随机应变)课文中有没有直接表现他性格特点的句子?
(第五小节: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
师:我们再回到杨巴说的那一段话。哪些词语体现出他的处变不惊,随机应变的性格特点呢?
(不知道,不爱吃)
XX同学你来试试看。大家一齐读。
师:这一次同学们把杨巴的随机应变、处变不惊的伶俐劲儿表现地非常精彩!
在这么紧急的情况下,杨巴说这一段话,你认为他的心情是如何的?
(紧张害怕的、自责担心的,你来读读看,读出诚恳,轻声读。)
师:还有没有其他理解?自鸣得意的,神气的。为什么这样觉得?你的依据是什么?
如何读?读出神气,重音,上扬声调。
师:好,我们来带着表情、带着动作,读一读。
哭腔:紧张害怕,诚恳。轻声读。
油腔:自信神气,镇定。重音、上扬声调。
师:我们品读人物语言的时候,还可以有自己的读法、看法,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读出自己的理解】
三、评
师:杨巴从此在天津威名大振。他的成名靠一张好嘴。让人不得不称奇。这样的杨巴你喜欢么? 虽然很喜欢,但你会不会尊敬这类人?他的形象是高大的么?他的一些行为值得效仿么?我们再次跳读课文,勾画出你人物不值得效仿的词、句。
(垂手而立、请好请赏、三次叩头、那一段话,揽错误)
师:我们再来看看杨巴说的这一句话。“息怒”“不知道”“惹恼了”“饶了”。明自己没有错误,却要把错误往自己身上揽。揣着明白装糊涂,甚至有一些趋炎附势、圆滑世故。不太值得尊敬了。我们来看这样一段材料。
【PPT】这些小人物在封建时代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的顺时应变,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
师:身份低微的杨巴,其实是没有地位的,在市井中的各种压力,造就了他圆滑世故的说话风格,他们是身怀绝技的“奇人”,他们生活在需要面对生存压力的“俗世”。这让我们读来,不禁有一种对杨巴生活状态的——【同情、无奈】。
师:这是我们的感受,那么文章的作者, 冯骥才先生,他对杨巴是什么态度呢?
喜欢(奇人、立传)
厌弃(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
Or:这是我们的感受,我们对生活在底层的杨巴,有喜欢、有厌弃、有无奈、有同情。其实在当时的天津,杨巴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这正是当时的众生相,也是作者冯骥才先生创作本文的原因。
【PPT】“笔录奇人妙事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
四、品
师:作者更多的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完整地记录当时的民俗,完整地保存了天津语言特色的原汁原味,体现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津味儿”十足,我们来品一品。
【PPT】
究竟拿嘛样的吃喝才能把中堂大人哄得高兴 / 嘛都吃过
愈喝愈没味儿 /今儿 / 还冒热气儿
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
饶有兴味,满心欢喜,撒泡热尿,身爽腹空,要吃点心。
【PPT】
天津话特色:
通俗易懂、天津方言、句式对称、四字词多、儿化音多
五、 总结
我们这节课,三读杨巴的一段话,读出身份职业,读出性格特征,也读出自己的理解。作者用“津味儿十足”的语言,展示了当时原生态的生活,让我们认识了天津市井的一位奇人,他能说会道、随机应变、处变不惊,也有一种生活在俗世之中的圆滑世故,这让我们对他称奇的同时,也不禁有些许的同情、无奈。
其实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读法、看法,自己独特的体会。我们可以多去关注我们生活中这样一些人物。
六、作业
1、推荐阅读《俗世奇人》中的篇目:《苏七块》《张大力》《冯五爷》。
2、辩题:当今社会还是奉行“口才为银、沉默是金”么?选择正方、反方,请你写一段辩论词。
七、板书设计
杨七 手艺 (铺垫)
好 嘴 杨巴 敢说 随机应变
快说 处变不惊
巧说 人格扭曲
俗世 奇人
语文教案 篇3
■目标
发展幼儿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作品的内容。
■准备
有关图片若干张。
■过程
1、积累生活经验 带领幼儿参观动物园,或通过看电视、图片等,观察熊的
体态特征,如身体笨重、动作缓慢等。如有条件,带领幼儿看湍急的河流与河上的
桥。
2、理解诗歌 教师朗诵诗歌《小熊过桥》,请幼儿说说诗歌的主要内容,并
引导幼儿思考和回答:
①小熊为什么不敢过桥?(竹桥摇、熊的胆子小。)
② 小熊不敢过桥时,谁在笑它?怎样笑它?(头上乌鸦哇哇叫,桥下流水
哗哗笑。)
③ 小熊遇到困难怎么样了?(妈妈、妈妈快来呀,快把小熊抱过桥。)
④ 后来,谁鼓励小熊走过桥的?小熊是怎样走过桥的?(小鱼鼓励。)
然后,让幼儿再完整地欣赏一遍诗歌,体会作品语言的优美、明快,加深对情
节的印象。
3、根据诗的内容编讲故事,帮助幼儿沿以下思路展开。
① 故事的开始:小熊过桥遇到了困难。
② 故事的发展:小熊遇到困难时,乌鸦、河水是怎样“做”的?小熊自己是
怎样做的?
③ 故事的结尾:谁鼓励了小熊?小熊是怎样过桥的?
■建议
引导幼儿重述作品内容时尽可能使用原作品的语言。可以向幼儿简单说明:一
个故事要完整,应有开始、发展和结尾。让幼儿编讲故事时,可以根据图片进行。
语文教案 篇4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完整。
例
(1)“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
(2)“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把它画成了五角形。
(3)“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得到老师的肯定。
3.提问引入
“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惹得同学们大笑,老师没有批评,反而肯定了“我”画的是对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仔细阅读课文,弄清其中的奥妙。
(二)抓住重点,理解内容。
1.指名让三位同学分三部分朗读课文。
(1)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2)第2至倒数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3)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2.投影出示句子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1)什么是教诲?什么叫受用?
(2)老师讲的是什么话?父亲讲的又是什么话?
(3)指名回答后,引导提问:为什么老师和父亲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呢?
3.指名读第1自然段。
(1)出示句子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这是谁在什么时候对“我”说的话?
(这句话是父亲在“我”读小学四年级初学画画时,经常叮嘱“我”的话。)
(3)经常“叮嘱”是什么意思?
(“叮嘱”是再三嘱咐的意思。经常叮嘱说明父亲不止一次地这样教导“我”。)
(4)指名读句子。
(5)“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画走了样?”
(“想当然”是凭主观想象,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画走了样”是指画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实物不一样。”)
(6)父亲为什么告诉“我”不要“想当然”?
(父亲告诉“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否则就会把东西“画走了样”,失去了原物的本来面目。)
(7)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父亲这番话的意思。
4.让学生自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想图画课上“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画成这个样子?
(1)让学生依照课文内容回答。
(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个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出示句子“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指名读句子后,讨论:为什么图画课上作者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呢?
(因为“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所以“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样子。)
(4)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他平时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
让学生联系上文父亲的叮嘱,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从小父亲就教育“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所以“我”认
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5)看了“我”的画,同学们有什么反映?老师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先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让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
位上观察,最后和颜悦色地讲明道理。
(6)老师是怎么说的?指读这段话。
(7)让学生想一想这段话共有几句?
(8)让五位同学分别读句子,说句意。
(9)让学生默读这段话用“‖”号给这段话分层。
(10)讨论:这段话可以分为几层?(分两层)
第一层(1~2句):用具体事例说明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第二层(3~4句):教育学生不要讥笑别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11)这两层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12)老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要随便讥笑或否定别人,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5.老师在这样做,这样说的时候表情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师神态的词语。
审视 严肃 和颜悦色什么是审视?老师审视之后表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审视是仔细周密地查看,说明老师看得很认真。看后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别人却说“不像”。这
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所以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了。经过“半晌”认真思考,老师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三)回顾全文,联系实际。
谈话引导: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作者一生受用,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受到哪些教育?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收获。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父亲教诲 叮嘱
28画杨桃 审视
老师启发 严肃 我一生受用
和言悦色
相信
【【推荐】语文教案4篇】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02-16
语文优秀教案02-16
语文唐诗教案08-27
《谜语》语文备课教案05-11
语文练习8教案02-19
《语文园地六》教案02-19
语文园地一教案02-16
语文《荷叶圆圆》教案02-16
语文练习8教案02-19
语文下册《望月》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