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1-06-15 18:29:20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三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三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迷恋、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一本正经、不怀好意”等词语。能用比较的方法,体会“几乎”、“似乎”在句子中的作用,并能运用。

  2、学习抓住文章主线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的探索精神。

  3、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发现,在训练表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发现与探索的兴趣,并懂得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才会有新的发现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文章主线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老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1、 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迷恋、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不怀好意。

  2、 查找资料(任选其一):a有关人类起源的资料b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美好的童年生活中,我们在不知不觉地成长着,我们的小脑袋中会有奇思妙想,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我们也会不懈地探索那些有趣的疑问……前苏联有一位叫费奥多罗夫的天文学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写了一篇文章——《童年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齐读课题)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说明

  从课题入手,学生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然后确定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如:“我”的发现是什么?是怎么发现的?即明确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二、初读课文 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

  提出问题——请教问题——发现规律——得到证实

  2、联系课文第1、2节,理解“几乎”,并说说“我”探究了一个什么问题?

  说明

  借助全文的线索整体进入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明确“我”所提出的疑问,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了解探究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么一步步探究的?我对人体起源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怎么变化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集体探讨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第1节)

  “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随机理解 “似乎”)

  说明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优美的语句,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体会“我”在梦中飞行的快乐。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启发他们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补充。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第2—9节)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呢?”

  说明

  让学生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明白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当时的情景,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一次次提问的语气,加深对人物的认识。

  (3)“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第10-11节)

  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这就跟……正好九个月。”(随机理解“绞尽脑汁”)

  说明

  理解“绞尽脑汁”使学生能够感知到“我”求知若渴的心情、执着探索的精神。

  四、抓住“发现”, 精读深究

  1、学习第11节,明白“发现”的具体内容

  (1)指名读第11节,理解“眉目”,划出“眉目”的具体内容。

  (2)交流所划的句子,想想童年的发现究竟是什么?

  (3)引读相关句子,了解“我”是如何进行推算的。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①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从生物最简单的单细胞开始,我将每一百万年折合成一个月,从细胞变成小鱼,大概经过一百万年,这是胚胎在母体中的第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经过一万年,这是胚胎在母体中的第二个月,以此类推,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这就是我的发现。)

  ②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说明

  引导学生将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等词语体会这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到发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竟如此简单明了”的感慨。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学习第12节,明白“我”的发现哪些得到了证实。

  (1)听了生物老师的讲课,我为什么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

  (2)“我”的发现与达尔文的理论有哪些异同之处?(可结合课文和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人的起源的资料谈一谈)

  说明

  关于人的`起源进化论的知识,“我”作为一个儿童只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有限的知识去推论、去思索,得出的结论难免幼稚、简单化、绝对化,那位低年级的老师为了让9岁的学生听懂,对这个问题作了通俗化的解释,有些话就不十分精确了。而这位生物老师引用的达尔文的话是比较缜密的、科学的,学生通过比较应该可以感受到。

  3、学习13节,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1)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2)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说明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一语双关,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和科学家的故事从两个角度去理解: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为我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

  五、联系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形象

  从“我”探究“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我”是一个富有好奇心、求知欲强、执着探索的孩子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六、概括主要内容 总结课文

  1、根据板书,把课文的内容说给大家听一听。

  说明

  要求学生思维缜密,条理清晰地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定难度,在表达时让学生借助板书进行概括,可以使他们在逻辑上更有条理,表达更准确。

  2、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说明

  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体会,如:“童年很美好,可以漫无边际的幻想”、“发现童年的胡思乱想,异想天开也是一种发现、创造”、 “我们也要对身边的事物有探索和发现的兴趣”“因为作者敢于提问、留心观察、反复思考、大胆想像才有了这样的一个发现”……

  3、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 梦里飞行

  童年的发现 请教问题 追问探究

  胚胎发育的规律 发现规律 折合推算

  得到证实 达尔文的观点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材依据:《称象》是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单元“动脑筋”中的第一篇主体课文。 设计思路: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讲的是曹冲小时候想出办法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平时多观察,遇事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意,复述故事。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激趣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都有谁想办法称象吗?(曹冲和大臣)谁的办法最科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

  2、板书课题。

  探究交流:

  一、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 齐读三个自然段。思考:“这么大的一头象到底有多重,大臣们都想出了几种办法?曹操的表现又如何?“

  2、 交流反馈。

  3、 指导有感情朗读。

  就在这时,谁站出来了?他的办法能行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4——6自然段吧!

  二、学习4——5自然段。

  1、自由读文。找出曹冲称象的句子。

  2、指名朗读曹冲称象的句子。

  3、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4、同桌合作动手画一画称象的示意图。

  5、指名一名学生演示,教师随机点拨评价。

  6、齐读称象的过程,试着抓住表示称象顺序的词语来复述称象的办法。从中你能体会出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聪慧,爱动脑筋)

  说写训练: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用“首先??再??然后??”写一段有条理的话。

  7、结果如何?曹操这次的表现又如何?理解“果然”

  8、指导有感情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1、对比曹冲和大臣的称象办法,体会曹冲办法的科学性;学习曹冲善于倾听,善于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品质。

  2、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称象?

  3、学习了这一课,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也要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也能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克服困难的!

  五、课后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15个生字,12个新词,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能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能够准确的评价人物,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借鉴课文9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心理活动的片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优秀品质,从而体会穷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写一段心理活动片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15个生字,12个新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掌握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活于沙俄专制时代,他在作品中一方面无情揭露沙俄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一方面宣传恶势力的不抵抗。其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长篇小说的三个里程碑,对世界文学有很大的影响,成为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

  《穷人》这篇小说如实的反映了这段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崇尚品德。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时正音,特别指出易读错的字“作”、“梧”。

  2.随机理解下列词语:忐忑不安、倾听、抱怨、自作自受、宁静、搁板、顾惜。

  3.“揍”的右边。

  4.同桌检查朗读课文。

  5.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6.交流不懂的问题并整理。

  三、整体感知,初步读懂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说。

  2.理清文章脉络。

  四、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生字、词

  2.朗读课文

  课后反思:

  我改用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课文。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待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见解,情绪高涨之时,我趁机导入:“本文是被称为‘俄国文学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并在此简介作者,“这位文学巨匠会给我们讲述一个有关穷人的什么故事?会和你想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课设计,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目的之二,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唤起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能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能够准确的评价人物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借鉴课文9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心理活动的片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优秀品质,从而体会穷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写一段心理活动片段。

  教学设计:

  围绕桑娜的情感变化体会她的人物品质,向学生渗透心理描写的作用以及写作方法,让学生编写结尾,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发散学生的想象力,使桑娜、渔夫的人物形象得到升华。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你的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穷人?而文中的穷人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深入课文 自主学习

  1.学生速读课文,回答上一个问题。

  2.引:在如此的困境中,桑娜又做着怎样的事呢?

  3.默读课文,画下有关的句子,从中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三、理解课文,解决问题

  1.小组交流。

  2.汇报

  3.从第9节中,你体会到了哪几种感情?(怕丈夫埋怨、害怕、自己愿付出代价、希望平安归来等)

  1)文中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复杂心情?讨论。

  2)学生体会读,师指导读。

  3)再读体会人物心理及写法。

  4)指导写作。

  4.丈夫知道后,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

  5.分角色朗读。

  四、课后延伸 意在创新:看图片,听音乐

  导:在窘迫的日子里,桑娜又收留了两个孩子,他们是多么善良呀。可是,他们今后的日子又会怎么样呢?请大家试想一下,给课文编写结尾。

  学生回答

  五、作业:仿照课文第9节的写法,写一个心理活动片段

  板书:

  穷人

  桑娜 又收留了两个孩子 今后日子?

  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三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三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12-13

小学语文《半截蜡烛》教案02-17

小学语文《半截蜡烛》教案02-17

《乡愁》小学语文教案11-12

小学语文采薇教案11-02

小学语文《化石吟》教案10-24

小学语文《观潮》优秀教案11-20

小学语文找春天试讲教案(精选5篇)02-09

小学语文课文的教案12-13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02-19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三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三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迷恋、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一本正经、不怀好意”等词语。能用比较的方法,体会“几乎”、“似乎”在句子中的作用,并能运用。

  2、学习抓住文章主线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的探索精神。

  3、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发现,在训练表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发现与探索的兴趣,并懂得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才会有新的发现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文章主线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老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1、 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迷恋、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不怀好意。

  2、 查找资料(任选其一):a有关人类起源的资料b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美好的童年生活中,我们在不知不觉地成长着,我们的小脑袋中会有奇思妙想,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我们也会不懈地探索那些有趣的疑问……前苏联有一位叫费奥多罗夫的天文学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写了一篇文章——《童年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齐读课题)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说明

  从课题入手,学生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然后确定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如:“我”的发现是什么?是怎么发现的?即明确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二、初读课文 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

  提出问题——请教问题——发现规律——得到证实

  2、联系课文第1、2节,理解“几乎”,并说说“我”探究了一个什么问题?

  说明

  借助全文的线索整体进入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明确“我”所提出的疑问,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了解探究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么一步步探究的?我对人体起源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怎么变化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集体探讨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第1节)

  “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随机理解 “似乎”)

  说明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优美的语句,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体会“我”在梦中飞行的快乐。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启发他们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补充。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第2—9节)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呢?”

  说明

  让学生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明白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当时的情景,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一次次提问的语气,加深对人物的认识。

  (3)“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第10-11节)

  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这就跟……正好九个月。”(随机理解“绞尽脑汁”)

  说明

  理解“绞尽脑汁”使学生能够感知到“我”求知若渴的心情、执着探索的精神。

  四、抓住“发现”, 精读深究

  1、学习第11节,明白“发现”的具体内容

  (1)指名读第11节,理解“眉目”,划出“眉目”的具体内容。

  (2)交流所划的句子,想想童年的发现究竟是什么?

  (3)引读相关句子,了解“我”是如何进行推算的。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①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从生物最简单的单细胞开始,我将每一百万年折合成一个月,从细胞变成小鱼,大概经过一百万年,这是胚胎在母体中的第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经过一万年,这是胚胎在母体中的第二个月,以此类推,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这就是我的发现。)

  ②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说明

  引导学生将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等词语体会这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到发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竟如此简单明了”的感慨。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学习第12节,明白“我”的发现哪些得到了证实。

  (1)听了生物老师的讲课,我为什么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

  (2)“我”的发现与达尔文的理论有哪些异同之处?(可结合课文和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人的起源的资料谈一谈)

  说明

  关于人的`起源进化论的知识,“我”作为一个儿童只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有限的知识去推论、去思索,得出的结论难免幼稚、简单化、绝对化,那位低年级的老师为了让9岁的学生听懂,对这个问题作了通俗化的解释,有些话就不十分精确了。而这位生物老师引用的达尔文的话是比较缜密的、科学的,学生通过比较应该可以感受到。

  3、学习13节,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1)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2)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说明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一语双关,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和科学家的故事从两个角度去理解: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为我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

  五、联系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形象

  从“我”探究“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我”是一个富有好奇心、求知欲强、执着探索的孩子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六、概括主要内容 总结课文

  1、根据板书,把课文的内容说给大家听一听。

  说明

  要求学生思维缜密,条理清晰地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定难度,在表达时让学生借助板书进行概括,可以使他们在逻辑上更有条理,表达更准确。

  2、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说明

  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体会,如:“童年很美好,可以漫无边际的幻想”、“发现童年的胡思乱想,异想天开也是一种发现、创造”、 “我们也要对身边的事物有探索和发现的兴趣”“因为作者敢于提问、留心观察、反复思考、大胆想像才有了这样的一个发现”……

  3、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 梦里飞行

  童年的发现 请教问题 追问探究

  胚胎发育的规律 发现规律 折合推算

  得到证实 达尔文的观点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材依据:《称象》是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单元“动脑筋”中的第一篇主体课文。 设计思路: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讲的是曹冲小时候想出办法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平时多观察,遇事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意,复述故事。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激趣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都有谁想办法称象吗?(曹冲和大臣)谁的办法最科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

  2、板书课题。

  探究交流:

  一、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 齐读三个自然段。思考:“这么大的一头象到底有多重,大臣们都想出了几种办法?曹操的表现又如何?“

  2、 交流反馈。

  3、 指导有感情朗读。

  就在这时,谁站出来了?他的办法能行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4——6自然段吧!

  二、学习4——5自然段。

  1、自由读文。找出曹冲称象的句子。

  2、指名朗读曹冲称象的句子。

  3、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4、同桌合作动手画一画称象的示意图。

  5、指名一名学生演示,教师随机点拨评价。

  6、齐读称象的过程,试着抓住表示称象顺序的词语来复述称象的办法。从中你能体会出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聪慧,爱动脑筋)

  说写训练: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用“首先??再??然后??”写一段有条理的话。

  7、结果如何?曹操这次的表现又如何?理解“果然”

  8、指导有感情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1、对比曹冲和大臣的称象办法,体会曹冲办法的科学性;学习曹冲善于倾听,善于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品质。

  2、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称象?

  3、学习了这一课,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也要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也能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克服困难的!

  五、课后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15个生字,12个新词,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能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能够准确的评价人物,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借鉴课文9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心理活动的片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优秀品质,从而体会穷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写一段心理活动片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15个生字,12个新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掌握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活于沙俄专制时代,他在作品中一方面无情揭露沙俄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一方面宣传恶势力的不抵抗。其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长篇小说的三个里程碑,对世界文学有很大的影响,成为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

  《穷人》这篇小说如实的反映了这段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崇尚品德。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时正音,特别指出易读错的字“作”、“梧”。

  2.随机理解下列词语:忐忑不安、倾听、抱怨、自作自受、宁静、搁板、顾惜。

  3.“揍”的右边。

  4.同桌检查朗读课文。

  5.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6.交流不懂的问题并整理。

  三、整体感知,初步读懂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说。

  2.理清文章脉络。

  四、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生字、词

  2.朗读课文

  课后反思:

  我改用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课文。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待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见解,情绪高涨之时,我趁机导入:“本文是被称为‘俄国文学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并在此简介作者,“这位文学巨匠会给我们讲述一个有关穷人的什么故事?会和你想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课设计,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目的之二,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唤起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能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能够准确的评价人物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借鉴课文9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心理活动的片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优秀品质,从而体会穷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写一段心理活动片段。

  教学设计:

  围绕桑娜的情感变化体会她的人物品质,向学生渗透心理描写的作用以及写作方法,让学生编写结尾,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发散学生的想象力,使桑娜、渔夫的人物形象得到升华。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你的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穷人?而文中的穷人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深入课文 自主学习

  1.学生速读课文,回答上一个问题。

  2.引:在如此的困境中,桑娜又做着怎样的事呢?

  3.默读课文,画下有关的句子,从中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三、理解课文,解决问题

  1.小组交流。

  2.汇报

  3.从第9节中,你体会到了哪几种感情?(怕丈夫埋怨、害怕、自己愿付出代价、希望平安归来等)

  1)文中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复杂心情?讨论。

  2)学生体会读,师指导读。

  3)再读体会人物心理及写法。

  4)指导写作。

  4.丈夫知道后,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

  5.分角色朗读。

  四、课后延伸 意在创新:看图片,听音乐

  导:在窘迫的日子里,桑娜又收留了两个孩子,他们是多么善良呀。可是,他们今后的日子又会怎么样呢?请大家试想一下,给课文编写结尾。

  学生回答

  五、作业:仿照课文第9节的写法,写一个心理活动片段

  板书:

  穷人

  桑娜 又收留了两个孩子 今后日子?

  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