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6页例5。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能正确进行计算。
2.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用多种方法计算乘加、乘减,实现算法多样性。
4.培养学生的友好合作意识、探究精神。
5.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激趣引入,巩固旧知
教师出示小熊图片并贴到黑板上,亲切地说:瞧,多可爱的小熊啊,今天就和小熊一起走进数学乐园吧!来,先和小熊做个对口令的游戏。
1.对口令:2、3、4、5的乘法口诀。(有节奏地进行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
小熊还想用几道题来了解一下咱们班谁是聪明孩子呢。
2.口算:33=42=(计算前两题时,要说说用的是哪句口诀。)
23=54=14=34=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我们和小熊到它的农庄科技园去参观。
1.图1(在板书上画简笔画):(4棵玉米,每棵结3个)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列式:34=43=3333=
2.图2:小熊掰走了一个。
请学生结合图意提出问题:还剩几个玉米?
怎样解决?小组商量讨论。可以借助学具。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聆听学生的不同想法。列式:
12-1=3332=332=43-1=233=
如果学生列出最后一个算式,告诉学生要先算乘法。
教师把学生的方法写在板书上,板书方法:先画一个伸着大拇指的大手,谁思考出来的方法,就把谁的名字写在手上,然后在大拇指的一旁写出他的算式,有几种方法,就画几只这样的大手。
3.图3:小熊掰走两个。
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式子独立写下来再互相交流。
三、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1.第56页的做一做。
第1题,看图列式,用不同方法列式。
第2题摘桃子:把式子写在桃子上,指名计算并集体订正。
2.开放题:小熊要和同学们做朋友,想知道咱们班有多少同学。我们有多少种告诉它的办法?
如:数;直接说;乘加、乘减(每个小组有几人,有几个这样的小组,还剩下几人)。
3.数田格本中同学们所写出来的字数。(打开准备好的一页,都是几行零几个,每个人写的行数不同,零几个的个数也不相同)能解决的可以当堂解决,暂时有困难可以等学完6、7、8的口诀后再解决。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知道运用乘加、乘减的方法比数数快得多。
四、课堂总结,引导实践
教师总结:我们和小熊一起探究数学问题,可真有趣,把你的收获和大家说说吧?同学们要做个有心人,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试试去吧。
北京市延庆县第三小学郭丽萍
3.4.4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场景)水果贸易市场,一箱箱,一袋袋水果, 一个苹果重200( )
一箱苹果重15( ) (分别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请学生估计这一车的苹果的重量
(如:3吨)
2,请学生说说对"吨"的认识(同时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在实践体验中认识"吨"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请同学们找出教室中有没有可以用"吨"作单位的物体
(如:桌,椅,电视机,书本等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 )
(2)那么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
(请同学举例)
(3)媒体展示:大象,汽车(轮船)的载重量,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2,认识吨
(1) 请出4个同学站在一起,让学生说说他们的重量。
A,4个三年级学生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千克 (约100千克)
B,8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C,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2)为了简便计量1000千克规定为1吨
联系班中40个同学,想象一吨的重量。
(3)媒体展示:看一看,算一算
A,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的重量是1吨
B,100块砖的重量是200千克,多少块的重量约是1吨
(4)想一想,填一填(小组合作)
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1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 )个( )的重量是1吨。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要用到"吨"作单位
(6)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A:卡车载重4( )
B:小明体重35( )
C: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 )
D:浙江举重运动员,在二十七届奥运会上以挺举207.5( )的成绩再一次获得冠军,为国争光。(请学生联想他能挺起几个学生,几个占旭刚就可以挺起一吨)
一座桥的载重量是10( )(再请学生说说什么是"一座桥的载重量")
(三):吨和千克的化聚。
1,请同学试一试例3.
(1)5吨=( )千克 (2)2450千克=( )吨( )千克
填好后分别指明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试一试
8000千克=( )吨 6吨20千克=( )千克
(四),课堂小结
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练习
1,填空
4000千克=( )吨 3吨=( )千克
2吨600千克=( )千克
4200千克=( )吨( )千克
7吨38千克=( )千克
2,①一头大象重5000千克,合多少吨
②一辆卡车能装4吨500千克大米,合多少千克
③一个鸵鸟蛋重1500克,合多少千克多少克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工程问题的特征,分析思路及解题的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和题目特点,掌握分析、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旧知.
(一)解答下面应用题
1.挖一条水渠100米,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列式:100÷5=20(米)
2.挖一条水渠,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全长的几分之几?
列式:
教师提问:上面这两道题研究的是哪三种的关系?已知什么,求什么?
学生回答:上面两道题研究的是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的三量关系,已知工作总量和工程时间,求工作效率.
3.挖一条水渠100米,平均每天挖20米,几天可以挖完?
列式:100÷20=5(天)
4.挖一条水渠,每天挖全长的 ,几天可以挖完?
列式: (天)
师生小结:上面3、4两题研究的是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问题.已知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求工作时间.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9.
例9.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1.教师提问:
(1)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怎样分析?怎样解答?
30÷(30÷10+30÷15)=6(天)
(2)把上题的一段公路完成60千米、90千米、30千米、24千米等如何分析解答?
60÷(60÷10+60÷15)=6(天)
90÷(90÷10+90÷15)=6(天)
24÷(24÷10+24÷15)=6(天)
(3)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结果都相同)
(4)为什么结果都相同呢?
工作总量的具体数量变了,但数量关系没有变;工作效率是用“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得到的,所以工作效率是随着工作总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它们的商也就是工作时间不变.)
(5)去掉具体的数量,你还能解答吗?
把这段公路的长看作单位“1”,甲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 ,乙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 .两队合修,每天可以修这段公路的( )
列式: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工程问题)
3.归纳总结.
4.小组讨论:工程问题有什么特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第一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1、2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谈话:小朋友,新年好!今天是新学期第一节数学课,是老师第一次帮小朋友们上课,我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能相互合作,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好不好?
2.口算:16÷4= 48÷8= 30÷6= 56÷7=
24÷3= 45÷9= 25÷5= 64÷8=
问:你想到哪句口诀?
二、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计算,但是,有时候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时候,有时候可以正好分完,有时侯却不能正好分完。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三、教学新课
1.提出问题。
(1)新年里,小朋友们来小红家作客,妈妈拿出10枝铅笔,她要考考小红,妈妈要小红把10枝铅笔平均分给分给客人们。请小朋友们帮小红参谋下,怎么分才合理。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3)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
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 同桌同学拿出10根小棒代表十枝铅笔一起来分分,并把分得的结果填在书本第一页的表格中。
2.探究新知。
(1)分一分(出示纪录表)
每人分几枝分给几枝还剩几枝,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如果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分别分给几个人呢?教师一边演示一边交流答案。
(2)说一说
①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②小结:10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
(3)写算式
①观察表(1)
提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2=5(人)
10枝铅笔每人分5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5=2(人)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像这种正好分完的还有其他分法吗?
②观察表(2)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个?这1枝还能分吗?
强调:这1枝铅笔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板书: 10÷3=3……1
③认识与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10、3、3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赶快看书,看哪个小朋友先找到。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④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4)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个?这2枝还能分吗?
⑤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6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6)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个?这4枝还能分吗?
强调:每次剩下的枝数不够分的情况下才有余数,所以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
(4)概括: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四、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要求学生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3.观察比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五、总结全课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告诉你的伙伴!
2.你认为今天的新课要注意些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份后有余数的情况?
3.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六:课外延伸
回家拿出12颗糖平均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得同样多,有几种分法?每种分法写一个除法算式,看看有几个算式是有余数的除法。明天来告诉大家。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1-1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1-14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15篇)01-14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六篇01-27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01-14
一年级小学数学教案01-14
关于春天的数学教案(精选7篇)02-09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02-16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16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