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光》(通用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光》,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光》 篇1
设计意图
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喜欢拿着手电筒玩,一会儿照亮,一会儿用手挡住光,甚至用积木挡住光,看不见光。但是他们对这些现象的产生不理解,也很有兴趣很愿意通过实验来探索一些光的奥秘,为了满足幼儿的求知愿望,我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接触光的穿透现象,知道光穿过不同的东西会变得不一样。(仅限手电筒的光)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能大胆表达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并记录下来。
3、体验探索光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重点难点
光穿过不同的东西会变得不一样。(仅限手电筒的光)
活动准备
1、课件
2、手电筒、白纸、毛巾、纸盘、积木、一次性碗、皱纹纸、电光纸、红旗、雪花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设置情景,引起幼儿对光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要请来一个神秘的客人,但是这位客人有一个要求,要我们的教室变得黑黑的,它才出来,怎么办呢?(幼儿:把灯关上。)
师:教室变黑了,让我们把客人请出来吧。(亮手电筒的光)
师;大家好,我是光博士,很高兴来大大七班做客,你们欢迎我吗?(幼:欢迎)
师:谢谢,那你们知道我是从哪来的吗?(幼回答)
师:小朋友真聪明,(师用书把光遮住)
师:咦,光怎么不见了呢?(幼儿回答)
师:光能穿过吗?(幼儿回答) 哦,光不能穿过,那光能穿过这个玻璃吗?(幼儿回答)
师:到底能不能呢?我们来看看。
师:用玻璃遮住手电筒的光,光能穿过吗?(幼儿回答)
师:刚才我们玩游戏,发现光不能穿过书,能穿过玻璃。你知道有哪些东西光不能穿过?(幼儿回答)还有哪些东西光能穿过?(幼儿回答)
师:你们动脑筋说了很多。
二、基础部分
1、幼儿探索,哪些东西光不能穿过,哪些东西光能穿过,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师:今天,老师这里准备了好多实验材料,有手电筒、白纸、毛巾、纸盘、积木、一次性碗、皱纹纸、电光纸、红旗、雪花片,这里还有一张记录纸,
通过实验,如果光不能穿过纸,就在它下面的方框里用“×”记录,如果光能穿过纸,就在它下面的方框里用“√”记录。
师:现在要请你们取一张记录纸开始实验吧。
师巡回指导。
2、交流实验结果,结果不一样的再次实验。
师:小朋友拿着你的实验结果到前面来。谁来说说你的的实验结果。
师:通过实验,光不能穿过……光能穿过……(师记录幼儿结果)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有些东西光不能穿过,有些东西光能穿过,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比如说我们的教室,你们说说太阳光是能穿透窗户,还是能穿透墙壁照进来?
师:小朋友真聪明,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大家以后还会发现更多 。
3、幼儿探索,光穿过不同的东西会变得不一样
师:刚才小朋友实验的时候,光穿过蓝色电光纸,发生了有趣的变化,我们来看看。
师:光穿过蓝色电光纸,我们看到了什么?(幼儿回答)
师:那光穿过一次性的碗、电光纸、皱纹纸、红旗、雪花片,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你们去做实验,光穿过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幼儿回答)
小结:今天我们做了光的实验,知道有些东西光不能穿过,有些东西光能穿过。并且光穿过不同的东西会变得不一样 。
4、结合生活实践,加深印象
师:我们刚才做实验是手电筒发出的光,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光?请小朋友看一看光的图片。
太阳光,萤火虫,水母,恒星
师:它们都是自己本身发光,是一些自然光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一些人造光源,是科学家发明的,比如有点燃的蜡烛,发光的电灯,还有哪些呢?请小朋友说一说。
师:你们都动脑筋想了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光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师:我们看了光的图片,请小朋友想想看生活中没有光会是什么样子?(幼儿回答)
师:光照亮了我们的生活,它是我们的好朋友。
三、结束:游戏“追光”
我们的好朋友光博士请你们玩追光的游戏,用小朋友手电筒的光来追老师手电筒的光。
活动反思
我们班孩子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喜欢探索,因此,我设计了科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产生对光的兴趣。活动中我注意收集利用丰富多彩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鼓励幼儿自由观察、操作、发现、记录与探究,充分展示了一个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动态活动过程,让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
我们共同实践,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在活动中对光是否能穿过纸有争议时,这是我没有预设到的,在做记录时能及时把它留下再来解决。
当时我急于解决问题,想让小朋友尽快说出光能穿过纸,最后经过几次实验,小朋友才知道光能穿过纸。经过田园长的指点,让我认识到应采取有效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小朋友来实验,然后老师进行引导和示范,让小朋友去比较、发现,才知道光能穿过纸。活动中应发挥记录纸的作用,拓展幼儿的经验,并写上名字在科学活动区中展示。
事实证明,应追随幼儿兴趣,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点进行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幼儿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构建相关的知识经验。
在今后的活动中,还要取长补短,不断的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光》 篇2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对光的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他们对这些现象的产生不理解,也很有兴趣很愿意通过实验来探索一些光的奥秘,为了满足幼儿的求知愿望,我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2、激发幼儿探索光的奥秘的兴趣。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水、玻璃杯、小镜子、水盆、铁环、放大镜、硬币、手电筒、三棱镜、吹泡泡液等。
2、多媒体课件(一):各种照明灯、浴霸、歌厅里的灯光、装饰的彩灯、港口和马路上的信号灯。
课件(二):医用的胃透镜、x光、激光、汽车的反光镜、潜艇的潜望镜、南极考察用的冰透镜、照相机、放大镜等。
活动过程:
一、设置场景(拉上多媒体教室的窗帘使室内变暗)师:提问:"小朋友,屋里为什么变暗了?"幼儿:
"没有光了,所以屋里变暗了;"(打开灯)提问:"为什么屋里又亮了?"幼儿:"因为有灯光了,所以屋里变亮了"。师:"那么,你能说说你都见过那些光呢?"
1、了解光的种类:幼儿说出自己见过的那些光(太阳光、月光、星光、灯光、闪电光、x光、火光、激光、荧光棒、萤火虫发出的光等等)。师讲解:像太阳光、月光、星光、火光、闪电光、萤火虫的光是自然界产生的光叫自然光,像灯光、激光、x光、萤光棒的光是人们制造出的光叫人造光。让幼儿知道光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
2、探索光的特性:师:"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看看光是怎样走路的?"
(一)、将活动室窗帘拉上,使室内变暗,打开手电筒,让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光是怎样走路的;还可以在有太阳时,在窗玻璃上贴上一块中间剪有洞的黑纸,让幼儿观察太阳光是怎样射进来的?幼儿:"手电筒的光是一直向前跑的;""太阳光是直着射进来的。"师:小结这是光的第一个特性:叫做光的直射性。
实验(二)、(拉开窗帘)让幼儿在有阳光的地方玩小镜子、水盆里的水。师:"小朋友边玩观察光发生了哪些变化"?幼儿:"我发现小镜子反光,""我发现水盆里的水也反光""我发现小镜子让光拐弯了"。师小结:这叫光的第二个特性:光的反射性。
实验(三)、把硬币和筷子放到盛水的玻璃杯中,引导幼儿观察硬币和筷子的变化,幼儿:"我发现筷子折了";"我发现硬币从玻璃杯侧面看变得很大,从玻璃杯的上面看没变"。师告诉幼儿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是光的第三个特性.
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光的特性:光的直射性;光的反射性;光的折射性。
3、讨论光的用途:
师:"人们利用光的这些特性发明了许多有用的东西,给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们。"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一):了解光的一些用途:照明、取暖、娱乐、装饰、用作信号等。
(二)知道光的特殊用途:诊疗、美容、科考、照相等。师接合课件依一介绍光的这些用途。让幼儿说说自己还知道光有哪些作用?幼儿:"作手影、帮助找东西"。
4、游戏:用泡泡液吹泡泡和用三棱镜反射太阳光,让幼儿观看光的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
5、小制作;变色陀螺或潜望镜。
6、鼓励幼儿长大后探索、发现更多的没有被人类发现的光,或利用光的特性发明更多有用的东西,造福人类。
活动反思:
本活动幼儿很喜欢,都能积极参与,探索兴趣很足,很愿意做实验。也懂得了许多关于光的知识,明白了光的这些特性。但内容有点多,时间稍长,所以建议将光的颜色部分探索和制作变色陀螺另设一课时。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光》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光、物体、影子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
2、在不断操作中能控制影子的动态变化。
3、在影子实验中勇于尝试,积极动脑。
活动准备:
1、在墙上贴数根纸条当做竹竿。
2、在距离墙40厘米处拉一根绳子,在绳上挂上几个小猴子图片。
3、手电、记录单、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师幼互动游戏,激发幼儿兴趣。
播放音乐《猴子爬树》,师幼按节奏做爬竹竿的动作。
二、探索光、与影子的奥秘。
1、出示小猴子图片、手电等。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都做了小猴子爬竹竿的游戏,这里也有许多小猴子,它们也会爬竹竿,可是今天小猴子想让它的影子学会爬竹竿,你们愿意吗?怎么样才能让小猴子的影子爬到“竹竿”上去呀?
2、教师:你能用手电筒把小猴子的影子投到“竹竿”上去吗?
3、幼儿尝试,教师鼓励幼儿通过调试手电光源的办法将小猴子的影子投射到“竹竿”上。
4、幼儿集中交流。
教师:你是怎么让小猴子的影子投到竹竿上去的?手电筒从哪里照过去?为什么有的人用了手电筒,“竹竿”上却没有小猴子的影子呢?
5、幼儿再次尝试用手电投射小猴子的影子。
三、让幼儿尝试改变猴子影子的位置,进一步感知光、物体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1、教师:小猴子的影子都能爬到“竹竿”上了,你能让小猴子的影子站在“竹竿”的最下面吗?
2、教师:你能让小猴子的影子再爬到“竹竿”的最顶上吗?
3、幼儿再次尝试。
4、教师:你是怎么做到的?请幼儿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的操作结果。
5、教师:小猴子这次想让影子和我们一起玩音乐游戏,请你跟着音乐让猴子的影子来爬“竹竿”。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光》 篇4
活动背景:
我们班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喜欢探索,因此我设计了这堂科学活动:《手电筒的光》,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产生对光的兴趣,通过游戏来发现问题,在实践操作、探索中初步了解光的穿透现象,尝试边操作边记录实验结果。头一天在班上我出示了手电筒,告诉了孩子们我们可以和手电筒做好多的游戏,引起了孩子的兴趣。第二天已经有一部分孩子带来了手电筒,在收集手电筒阶段就印证了我的猜想,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每天都催着我,问我:“老师什么时候和手电筒交朋友呀?”,由于手电筒收集了几天,第四天,在孩子的再次催促下,活动开始了。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设置情景,引起幼儿对光的兴趣。
游戏:踩光、追光,老师变魔术
一会儿老师用书把光遮住了,小朋友找不到光,就问:(“光怎么不见了啊?”“老师你把光关掉了吗?”)
师:“没有啊,你们看光不是还亮着吗?”
(那我们怎么看不见光了呢?,书把光遮住了,光照不过来了。)书能把光遮住,那这个塑封纸也能把光遮住吗?
(一开始,孩子们都很兴奋、很高兴,注意点都集中在老师的手电筒上,所以我创设出游戏的环节满足孩子的这种需要,通过游戏,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咦,真奇怪,怎么有的东西手电筒的光穿不过去,而有的东西手电筒的光却能穿过去啊?)
二、让孩子动手试一试:幼儿探索,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1、师:今天老师这里准备了好多东西,有镜子、皮球、木盒、积木啊等东西,你们想想看,在这些东西中,你觉得有哪些东西手电筒的光是能穿过去的,哪些东西手电筒的光是不能穿过去的?(幼儿讨论)
师:说说你们的猜想(每一个物体都有孩子说可以和不可以)
2、刚才小朋友都动脑筋进行了猜想,现在要请你们来动手试一试,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光能穿过的请你用一种符号记录,不能穿过的用另一种符号记录。
(孩子开始兴致勃勃地实验,有个别孩子很可爱,将手电筒倒扣在东西上,后来才发现这样看不到通过去的光。当孩子发现手电筒的光能穿过老师准备的木盒时他们都十分惊讶!)
3、交流实验结果,有不同意见的小朋友再次验证。
(交流中发现有的孩子用“√”“x”来记录,有的用“□”“△”来记录,有的用“和○”来记录,有的用“+”“-”号来记录,还有的用“J”“L”来记录等等。在老师的引导下,小朋友表述的语言都较准确、完整。)
4、教师引导,激发幼儿回忆:刚才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
(“光穿过去变淡了”,“光变颜色了”)
5、在哪里见到过光?
三、结束活动
今天小朋友都非常动脑筋,观察的也很仔细,光还有很多秘密,大家以后还会发现更多更多。刚才小朋友说在看节目的时候看到过舞台灯光,我们就来玩一个“演员”和“舞台灯光师”的游戏。
手电筒听命令:
演员的动作跳到哪里,光就要照到那里。
(孩子们将手电筒打开,当看到一束束光线在舞台上交汇时可高兴了,兴奋地叫道:我的光和你的光碰到一起了,真有趣!)
四、延伸活动
师:现在老师把手电筒放在我们的探索区里,我们的探索区里还投放了许多不同的东西,小朋友可以去试一试哪些东西手电筒的光能通过去,哪些不能。
(将这个问题抓住,延伸到区域活动,让孩子继续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教师把问题升级了)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光》 篇5
【活动目标】
1、在实验、观察中认识光的七种颜色,从而对光的现象产生兴趣。
2、培养独立操作的能力。
3、学习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一种事物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一张大的彩虹图。
2、三棱镜、平面镜、大碗(装上水);剪刀、七色盘、小棍、透明胶;吹泡泡的工具每人一套。
3、相关电脑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问,引起幼儿兴趣:
1、你看见过什么颜色?
2、你知道光是什么颜色?
3、猜猜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光的颜色?
二、实验:七色光。
实验1:美丽的光。
1、用三棱镜的平面对着太阳,可看见光通过三棱镜后折射在白纸上的各种色彩,从而了解光的颜色。
2、大碗里装上水,将镜子斜放在碗里,让阳光通过水照在镜子上并反射到白墙上,能看到七色的彩虹。
教师引导幼儿一边观察一边讨论光的颜色。
实验2:吹泡泡。
1、引导幼儿边玩边观察泡泡在太阳光下呈现出哪几种颜色?
2、人造彩虹:艳阳下,捏住水管口,使水呈雾状喷向天空出现彩虹,观察其颜色。
实验3:七色转盘。
1、师:你们看,这个圆盘静止时有哪几种颜色?他们的颜色有什么区别?
如果让这些圆盘转动起来,会出现什么颜色呢?看看不同图案的转盘转起来有没有不同的色彩。
2、幼儿边玩转盘边思考:当七色转盘转动时我们的眼睛看见什么颜色?为什么?
3、教师小结:光有七种颜色,当它们一起飞快转动时我们会看到白色的光。
三、演示课件为幼儿介绍光在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1、红外线烤箱可以烤东西;红外线还可以治病。
2、紫外线可以消毒、杀菌。七色
3、在医院里,人们可以用激光进行光治疗。
小结:光的作用真不少。希望小朋友们从都能热爱科学,爱探究,多动脑筋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长大后利用光为人类做更多更有益的事。
【活动延伸】
1、观察泡泡画出彩虹或泡泡。
2、手工制作:七色转盘。
【活动反思】
近期执教的一节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七彩光》,和《指南》中的很多要求相吻合。如:⒈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⒉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⒊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⒋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⒌能发现常见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这是一节来自主题《七彩世界》中的科学活动,旨在利用三棱镜折射阳光的原理发现光有七种颜色,对光的自然现象产生兴趣。另外,还能乐意探索,与同伴一起讨论,并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活动的选择、设计、组织过程都和《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目标相吻合。原以为孩子在这一过程中玩的开心,也发现了一些秘密,活动组织的还算成功。但经过沙老师的指导后,才发现任然存在很多问题。
问题一:环节不够紧凑,问题设计不够精炼。
第一环节通过提问导入,预设的问题“知道光是什么颜色吗?”和第二环节交流记录猜测的颜色类似,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所以在导入环节仅需让几名幼儿说说后,老师请大家一起去记录自己的想法。孩子们记录好后,给一点时间,让孩子们相互交流,满足孩子们想说、乐说的需要。
问题二:没有指导幼儿正确使用三棱镜的方法。
活动前由于没有和孩子讨论三棱镜的使用方法,出现了有孩子用眼睛对准三棱镜直视太阳的情况,而且有的孩子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让三棱镜进行反射,没能在墙上反射出七色光。在幼儿操作实验前,就需要讲清楚拿三棱镜的方法以及使用三棱镜观察的方法,提醒幼儿保护眼睛,提高孩子们使用成功的概率。或者进行两次实验,在第一次实验后让孩子交流自己实验成功的方法,让更多孩子可以体验到探索带来的成功感,也发现物体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问题三:操作记录表的提供不够恰当,活动中提供了两人一份的操作记录表,不能很好的表现出幼儿自己的想法。可以提供人手一份操作记录表,供幼儿记录自己的猜想以及实验结果。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们自己直观的发现其中的变化,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们积累记录的经验。
问题四:教师的语言不够严谨,科学素养不够。怎样解释三棱镜反射后的色彩、三棱镜的形态如何表述清楚,这些都需要教师能用简洁、科学严谨、易于幼儿听懂的语言表述。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不仅是粗浅的备活动,而是深入思考,了解活动中的价值点并进行准备。另外,也需要在平时加强对科学知识、科学素养的学习。
问题五:活动不够深入,缺少引导。
在孩子们都观察到三棱镜颜色时,观察到三棱镜有哪些颜色适合,还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比较,反射后的颜色是否有规律,如果有,有怎样的规律,从而帮助幼儿发现光的规律。
问题六:缺少拓展
“这么有趣的“七彩色”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也看到过呢?”“还有哪些物品也会产生七彩色呢?”“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呢?”多几个这样的问题,就可以将原本源自幼儿生活中的活动又回归于幼儿的生活中,引发幼儿对生活中这一现象的关注,引发幼儿今后对一些科学现象的探索。此外,还可以在科学区投放一些材料,引导孩子继续用其他材料去探索制造“七彩色”的方法,让活动仍有延续。
虽是一节在我们成人看似简单、习以为常的科学活动,但组织下来后仍然会存在许多问题。内容的选择、要求虽与《指南》相符,但落实到自己组织的活动中,则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可见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学习,加强教育教学的能力,让孩子在这些有价值的活动中能习得更多有效的经验。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光》 篇6
活动目标
1、认知:初步了解平面镜的成像原理——光的反射;了解镜子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
2、技能:能熟练进行镜子的游戏,按照要求将镜子摆放成不同的角度;
3、情感:保护孩子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重难点
能熟练进行镜子的游戏,按照要求将镜子摆放成不同的角度;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亚克力镜片两块
2、知识储备:
光的反射:光在传播时由一种物质碰到另一种物质时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的物质中,这叫光的反射。光能穿过玻璃,但碰到玻璃后面的水银后就会发生反射,原来的光线又会“弹”回来,这样人自己的光就进入了人自己的眼睛里,所以人就看到了自己。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喜羊羊和美羊羊旅行来到了糊涂王国。这个糊涂国王不仅特别糊涂而且长得也十分丑陋,但他却自认为很帅。有一天,一个工匠想讨好国王,造了一面镜子送给他。不料国王看到镜子中的自己那么丑,认为是工匠捉弄他,故意造了一面把他照得很丑的镜子,于是生气地摔碎了镜子,还命令工匠们必须造出一面能把他照得很帅的镜子,否则就要惩罚所有的工匠。工匠们十分委屈。
教师引导:镜子中的那个人是糊涂国王自己吗?是镜子里成像是虚像,所以摸不到,镜子里的像与实物大小相等,左右相反。传统镜子背后有一层含有水银的混合物,所以照射到我们身上又被我们反射到镜子里的光穿过玻璃后会被水银混合物挡住,就像乒乓球弹到墙上会反弹一样,反射回来,进入我们的眼睛里。这样我们就从镜子里看到了我们自己。这就是光的反射。小朋友们照过镜子吗?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
二、实验操作:
实验一:光的反射——一面镜子玩游戏
安全提示:传统的镜子掉到地上会摔碎,这个镜片是安全镜片,摔不碎也不划手,但还是不要把镜面弄花,弄花就看不清楚了。
操作材料:亚克力镜片一块
操作方法:
1、看看镜子能照出自己吗?(能照到自己)
2、把镜子放到左前方,能不能看到后面的小朋友呢?(能看到)
3、镜子里的那个人能用手摸得到吗?(摸不到)
4、用镜子照一照汉字。(字左右反过来了)
5、用手指头去对一对镜子中的手指头。(大小一样)
原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人们能从镜子中看到自己,是因为:光的反射(请幼儿大声清楚的说出这四个字);
教师引导:一面镜子反射光,两面镜子就能互相反射,我们来试一试吧。
实验二:两面镜子玩游戏
安全提示:提醒幼儿不要把镜面弄花。
操作材料:亚克力镜片两块
操作方法:
1、试着将两面镜子一前一后放置,看看能看到后脑勺吗?(能看到)
2、将两面镜子垂直放置,能看到几面镜子(四面镜子);在镜子中间放一个东西试试。(能看到四个)
3、减小镜子间的夹角,观察镜子数目的变化。(夹角越小,镜子数目越多)
4、试着将两面镜子竖直平行放置,从一面镜子背后往另一面镜子里看去。(能看到无数面镜子)
三、实验原理总结:
当两面镜子一前一后放置时,后脑勺的光被后面的镜子反射到前面的镜子中,再反射到我们的眼睛中,我们就看到了自己后面的情况,光发生了两次反射。而当镜子夹角越来越小时,光在两面镜子间则来回不停反射,发生了多次反射。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镜中的像越多。
活动延伸
探索游戏:
1、照镜子——和同伴玩照镜子游戏,根据同伴的动作做出相反的镜面动作,感受相互模仿的乐趣。
2、传递光线——几个小朋友一起,每个人拿一面镜子,面对面站在3米以外的地方。一个人利用太阳光反射光线,另一个人对准他的反射光线,仔细调整位置。你会看到光会再次反射,光被传递出了。多几面镜子,光同样还是会反射,会传递到很远。
人们能从镜子中看到自己,是因为: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原理。(请小朋友大声清楚的说出这四个字。)请小朋友回家找一找还有什么东西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看谁找的最多。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光》 篇7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2、能够解释雷电现象,激发关注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愿望。
3、知道雷电天气自我保护的方法。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故事挂图、幼儿用书第1册第44~45页,雷电的录像、图片。
活动过程
1、谜语引出故事:两个乌云小娃娃,见面就吵架、轰隆隆,轰隆隆,一个一个嗓门大,吵呀吵,全哭啦,流出眼泪哗--哗--哗。
2、教师引导幼儿听故事,一起分析其中的科学道理。
(1)教师先讲述第一段故事,根据故事情节设计以下提问:这个故事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事?声音妹妹指的是谁?光姐姐呢?她们为了一个什么问题争论不休?
(2)引导幼儿讨论:到底谁的传播速度快?你怎么知道的?继续欣赏故事后半部分。
(3)请幼儿看录像:听其中光与声的传播速度是多少?明白光的传媒速度比声的传播速度快。
3、与幼儿一起回忆生活中的风雨雷电现象,引导幼儿注意雨天的安全,知道怎样躲避雷电。
4、组织幼儿观看幼儿用书,做游戏"光姐姐和声音妹妹",用自己创编的动作感受其传播速度的不同。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淡化了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进而顺利理解影子形成的道理,解释了生活中的疑惑。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并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去验证,在体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真正乐趣,减少学生对科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我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做好观察记录,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有新发现。我让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承担了任务,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了这次的科学探究活动,共享其中的苦恼和喜悦,给学生一个自主实验的平台。
这一堂课我能顺利按预定计划完成了,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机会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其他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课堂教学调整,这堂课使我学到了很多,也充分认识到要想使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今后我会好好地改革我的教法,让我的科学课更精彩。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光》 篇8
活动目的:
1.对探索光感兴趣。
2.积极探索,感知光的穿透现象。
3.能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尝试记录不同的发现。
活动准备:
(1)手电筒幼儿每人一支,并学会使用。
(2)活动前教幼儿学会用压花机压花。
(3)各种颜色的彩色纸、白布、“我的记录表”、彩色笔、压花机、石头、一段舞台灯光视频、糖纸、各色布、透明纸、水果泡沫网、各种颜色的布、各种玩具。
(4)供幼儿操作的桌上铺上白布、展示记录表的底板。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观看视频激发幼儿对探索光的兴趣。
1.播放灯光视频,激发幼儿好奇心,引起幼儿的兴趣。
2.提问:刚才的灯光秀,你都看到了什么?
3.讨论:如果用一张白纸挡住手电筒,它还能发光吗?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
1.手电筒的光通过白色的纸会发光(同时一手拿手电),通过这些彩色纸,(教师拿出彩色纸,边说边拿,不要故意说老师准备了彩色纸,环节的递进要尽量的不着痕迹)(把纸盖在手电上,暗示操作方法)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既是提问又是过渡)
2.请小朋友猜一猜,分别用红色、绿色、……色的纸盖在手电上,(边说边指着记录表相应的位置)你觉得会看到什么颜色的光,就用彩色笔涂在对应的格子里。(记录卡和色笔放在桌子上)
3.记好了吗?光猜测可不行,要通过验证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请小朋友4个一组带上记录卡去操作试一试,并在格子里记录你的实验结果,听到音乐停止时请把东西都放回篮子里,回到我身边。
4.幼儿进行实验:用手电筒的光通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手电筒前面放上红色的纸,光就变成红色;手电筒放上蓝色的纸,光就变成了蓝色了……)
5.幼儿将自己的记录结果写在“我的记录表”上。
6.评价:谁愿意来说说你的实验结果。(请一个幼儿带上记录卡上台发言)有谁和他的结果是一样的,请举手。
7.教师小结:手电筒的光通过彩色纸,变出了各种各样颜色的光,跟我们刚才看的灯光秀里面的颜色一样的美。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再次感知光的穿透现象。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还带来了什么?(是各种各样的玩具)
2.讨论:玩具、手电筒一起玩一玩,光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3.实验:用玩具和手电筒玩玩,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边实验边记录“我的发现”。( 常规强调,音乐停时请把东西放回篮子里,回到我身边)。
4.教师评价:你成功了吗?谁愿意来说说你变出了什么形状的光?(请4——6个幼儿发言)(如:用有孔的玩具和手电筒一起玩,光变出了好多小汤圆;光变出了一朵花,手电筒动花也会动……)
5.师幼一起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通过玩具,不仅颜色会变,形状也会变。
6.幼儿自由操作。引导幼儿再次感知光的穿透现象。
7.教师小结:光通过(射在)不同形状的图案(物体上)能发出不同形状的光。
四、通过PPT小视频了解光在生活中的运用。
五、活动延伸:
1.剧场要举办一场灯光秀,让我们也来做一回灯光师吧,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到舞台后来。
2.布置舞台场景,播放音乐。请教师配合拉起白布,让幼儿把手电筒的光照射在白布上,发出不同颜色、形状的图案。幼儿随音乐舞动灯光。
3.音乐停活动结束:灯光秀结束了,让我们问问评委老师们,我们的灯光秀精彩吗?请给我们掌声!谢谢大家!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光》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光的教学,让幼儿懂的哪些常见的物体能发光以及光的一些简单的用途。
2、培养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探究能力以及口语表达的能力。
3、懂得光对我们的重要性。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
知道太阳光的强大以及太阳光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抽象的一种现象“光”,能感受到却摸不到。简单了解通过太阳光的作用给人类带来实惠和方便的各种物体。
教学准备:
黑板、笔、手电、蜡烛、火柴、电池--小灯泡、厚纸筒、小镜子、电脑、有关太阳能设备的各种图片若干。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组织幼儿安静入座,交代本次教育活动名称,认识—“光”,提出具体要求。
二、基本部分:
1、教师以讲故事形式讲光的简单用途,引发幼儿的兴趣。
师:有一天,教室里有很多光在一起争论,大家都说,它们是光,它们的用途可大了,人们谁也离不开他们。其中一个声音粗声粗气地说:“我是光,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光,我把大地照得亮堂堂,我把人们照得暖洋洋。”另一个声音不紧不慢地说:“我是光,每天晚上工作忙,不要看我身体小,满屋靠我亮光光。”最后一个声音细声细气地说:“我是光,停电以后我帮忙。”小朋友,你们说说它们是什么光呢?
小朋友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抽答、齐声答(教师很快在黑板上画出幼儿答案的简笔画)
2、分组进行不同的小实验(教师试验火柴和蜡烛,幼儿试验其它物品)。让幼儿通过实验发现哪些常见的物体能发光(电灯、手电、火柴、电视机、电脑、小灯泡、蜡烛等等),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并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出还见过哪些物体(月亮、星星、炉火、萤火虫等)能发光。老师对应出示图片介绍,让幼儿认识了解,并小结简单的光的用途。(月亮光、手电能帮助我们晚上走路,电灯能在晚上照明、我们可以在灯下看书写字、蜡烛在停电以后可以帮我们照明……)
3、主要了解太阳光(提问:太阳光有什么用途?能帮我们干什么事情?)幼儿畅所欲言,一起和老师讨论(教师要引导幼儿表述完整)。略……
4、教师小结:“世界上万事万物都要靠太阳,没有太阳就漆黑一片,我们就不能生存……”
请让幼儿拿起纸筒看老师,不堵时能看到,堵住另一个口就什么也看不到了——主要是没有光线了。师:“没有光线我们什么也看不见,太阳光最强,我们不要在强光下看书,也不能在光线太暗的地方看书,要记住,看书时要端正,没有眼睛什么也看不见……”
5、总结幼儿说出的太阳光的用途,编成儿歌加深幼儿记忆。(出示对应图片,便于幼儿记忆)
太阳太阳照四方,它的好处不平常,太阳不照草不绿,太阳不照花不香,太阳不晒果不熟,太阳不照苗不长,身体也要太阳晒,太阳晒了才健康。如今又有新发现:太阳能汽车/发电站,已经走进百姓家,洗澡用的热水器,也要用到太阳光。
三、结束部分:
1、小游戏:击鼓传花。幼儿很快说出不同的太阳光的用途(每人一句,看谁说的不一样)。加深对太阳光用途的认识与记忆。
2、活动延伸。到户外玩小镜子反光的游戏,引深对光的认识。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光》 篇10
活动目标
1、 通过观察、实验及有趣的游戏,使幼儿了解光的直线传播性质。
2、 培养幼儿动手进行科学小实验的兴趣与习惯,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及各种科学现象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手电筒、中粗软管、暗室。
活动过程
1、 通过开展户外游戏“踩影子”和室内游戏“有趣的手影”,引导幼儿思考:
1) 为什么在阳光下我们会有影子?
2) 还有哪些发光的物体会使我们出现影子?
2、将孩子们带入暗室,利用手电筒和中粗软管做小实验“光不会转弯”,教师适时帮助幼儿确立“直线传播”这一科学概念。
实验方法:幼儿两人一组,分别拉住软管的两端,一名幼儿用手电筒从管口向内照,另一名幼儿观察软管在拉直和弯曲时,看到的光有何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结果。
3、说一说光的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区域活动
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自制“阳光时钟”。
家长参与
1、在室外、向阳的窗台、室内分别种植菜苗,幼儿观察菜苗的生长情况并做记录,通过比较使幼儿感知植物的向光性。
2、教师利用铝箔纸、塑料水管自制太阳能热水器模型,请幼儿做“冷水变热水”实验,以此了解光能转化为热能的用途。
3、创编儿歌“光的用处大”。
体会与思考:
作为孩子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考虑到孩子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的特点,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因此要允许孩子出错,耐心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要接纳每一个孩子的观点,面向每一个孩子,力求真正了解到孩子的真实想法。
在 本次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进行验证,并真实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如果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本课教师给 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教师放手让孩子大胆地动手做,鼓励孩子把看到的都记(画)下 来。教师只是随机地指导。根据孩子好动的特点,在记录过程中安排了“玩影子”等的游戏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更好探究物体和影子奥秘的兴趣。
孩子以自己探究过程的发现做记录,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和分享,能培养孩子对物体的客观描述,对事实的尊重,使结论和观点建筑在事实之上。本次活动也让孩子逐渐地懂得科学的一条基本法则――尊重事实,以事实为依据,而做人也一样,凡是都要实事求是,要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
有人说《科学》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是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的。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引导孩子进行实践、观察、交流,并尝试着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通过自身的经历去理解事物,把握真实具体的东西,从而让孩子发现世界的奥秘。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光》】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活动方案神奇的光08-28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光教案及教学反思01-04
大班神奇的叶绿素科学活动教案06-25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方案:神奇的光09-29
大班科学:《神奇的指纹》活动教案07-14
大班科学《神奇的指纹》活动教案07-14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圈教案10-26
优秀科学神奇的光教案设计06-12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光》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