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7~~13自然段。
3、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明白课文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1、板书课题:21、爷爷的芦笛
2、课文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孩子来到海边,在爷爷的小闸屋度过一个暴风之夜的有趣故事。至于这寂静是怎样的一次不平常的经理,它给这个孩子带来什么收获,请同学们在朗读过程中留心。
二、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弄懂下列词语的意思。
翱翔婉转蒙胧温润温馨驱赶
3、想想上述两个问题。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2、指名说说新词的意思。
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翔。
婉转:声音高低起伏很动听。
温润:温暖湿润。
驱赶:赶走。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2、指名说分段情况及段意。
一(1):写强强对爷爷小闸屋的美好回忆。
二(2~~6):写强强在小闸屋里过夜,狂风巨浪袭击了小闸屋。
三(11~~13):写强强经受了考验,懂得了爷爷说的“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3、分段朗读课文。
4、试说课文主要内容。
五、指导书写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第一、二段
1、自由读这两段,想想你能从中读懂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读懂了什么。
3、指名说不懂的句子。通过朗读,相互启发解决疑难。
4、指导朗读。
(1)练读。
(2)指名读,评价。
(3)听录音轻声跟读。
过渡:看到了海边美丽的景色,听到了爷爷清脆的笛音,有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这是否就是强强此行的收获呢?
三、精读第三、四段
1、自由轻声读这两段,想一想:“放心吧,爷爷,我不怕”与“悠扬的芦笛声将他的恐惧躯干得一干二净”这两句话分别出现在什么地方?这样写,是不是前后矛盾?
2、指名说。
3、默读这两段,用“~~~~”画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用“——”画出能表现强强心情的句子。
4、指名读有关句子。
5、出示:
___________的环境
(1)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四溅的浪花和水珠喷洒到窗户上。狂吼的海风摇撼着小屋。
(2)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
(3)“哗——哗——”海水一浪接一浪,永不疲倦。
(4)刚要开门,“呼”的一声,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
_________的心理
(1)强强裹紧被子,缩成一团。
(2)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也不敢透。
(3)强强焦急起来,他想:“爷爷呢?爷爷在哪儿?”应该把爷爷找回来。
(4)门外伸手不见五指,强强缩回脚,又钻进被窝。
自由读,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用关联词语填空:
______环境太凶险了,________强强感到害怕、紧张。
______环境凶险,________强强最终能战胜了自我,变得勇敢起来。
讨论:强强为什么最终能战胜自我,变得勇敢起来?
四、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5。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读一读你所喜欢的描写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的句子。
二、继续精读第三、四段
1、默读课文,画出你仍然不懂的语句。
2、指名说。
3、指导朗读。
(1)练读。
(2)指名读,评议。
(3)听录音,轻声跟读。
4、指导背诵。
三、有感请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背诵第7~~13自然段。
板书设计:
21、爷爷的芦笛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长不结实
(只有经受风雨,接受锻炼,才能健康成长。)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感悟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讨论,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
3、凭借语言材料,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
教学准备:
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
一引读导入,激起情感。
在强强的想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碧蓝碧蓝的海水踩在脚下,白天有海鸟相随,夜晚有星星相伴,强强是日盼夜盼的想到小闸屋来(板书:强强向往)。他多么想念爷爷那婉转悠扬的笛音啊,听,那就是爷爷的芦笛。(板书:笛音婉转)
二情景交融,投入感情。
1、过渡:真美!多么有趣的地方啊!强强是多么希望能到爷爷的小闸屋啊。转眼到了苇叶葱茏的五月,强强终于如愿了……
2、齐读3~6自然段,看看强强在小闸屋的一天是怎么过的。
3、你觉得强强那天开心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板书:清脆欣喜)
4、指导看投影,师生合作叙述第一部分,再次激情: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多美的地方啊!大海辽阔,让人心胸为之舒畅。海水是碧蓝碧蓝的,就在小屋边汹涌起伏,或许我们还能听到海水拍击礁石的声音,可以闻到海滩上的苇叶的清香,可以触摸到温润的海水、奇妙的贝壳。多诱人的海上景色呀!在强强的眼里,还有比这更有趣的事,就是爷爷那奇异的折芦笛、吹芦笛的本领,在空旷的海边吹起这样的芦笛,是一种多美妙的感觉啊!
三品读感悟,亲身经历。
1、过渡:在小闸屋的这一天强强开心极了,可是夜晚很快就到了。
2、师范读,爷爷说:“你先睡,今晚有潮汛,我得去查看查看。你一个人留在屋里怕不怕?”
①强强是怎么回答的,指名读。
②加上动作读。
③此时的.强强表现得十分(勇敢、胆大……)
3、学习描写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句子,移情感受:
①过渡:可是强强真象他表现的那样勇敢吗?
②用“”划出8~10自然段中,描写强强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句子,同桌合作交流自己划的词句以及读课文的感受,并试着读好。
③指名读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出示:
“强强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他大声呼喊:‘爷爷!爷爷!’可是听不到任何回答。”(我们一个人睡觉时碰到暴风雨的夜晚。强强的处境比我们更危险,试着读好。)
“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也不敢透。”(五月天气较热,他浑身是汗,可是刚一探出头,想透口气,又吓得把头缩进去了。)
“强强焦急起来,他想:‘爷爷呢?爷爷在哪儿?’应该去把爷爷找回来。他哆嗦着下了床,刚要开门,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门外伸手不见五指,强强缩回脚,又钻进了被窝。”(再走出去一步,就走进了茫茫大海之中。)
⑤齐读,读好这些句子。
4、学习环境描写的句子,感受氛围:
①过渡:是什么让强强如此的害怕呢?
②再读8~10自然段,用画出找出让强强这么害怕的原因,和同桌交流你的感受,并把这些句子读好。
③出示: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四溅的浪花和水珠喷洒到窗户上。狂吼的海风摇撼着小屋。这小屋好似一只在波峰浪谷中颠簸的小船,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④此时的大海和白天的柔和平静还一样吗?用怎样的词来形容此时的大海呢?(汹涌澎湃,惊涛骇浪……)
⑤听一听录音,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对同学们说说你脑中浮现的情景。
⑥齐读,读好这段话,大海张开了他的大口,好象要把一些都吞进它的口中,小屋和屋内的一切都在摇撼,随时都有坍塌和被海水冲走的危险。
⑦出示:“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砰砰,窗户好象都要碎裂了)
“哗——哗——”海水一浪接着一浪,永不疲倦。
“‘呼’的一声,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指名读。
5、正因为大海是如此的狂暴,才使强强这样的害怕。让我们在音乐的伴奏下齐读8~10自然段,男同学读描写大海的话,女同学读一读强强的表现。
四文中悟理,升华情感。
1、过渡:强强从未经过这样的漫漫长夜,紧张、害怕、孤独陪伴着他。不知过了多久,在朦胧中,他仿佛听到了一种奇特的声音。那是什声音?对,是爷爷的芦笛!强强情不自禁地大喊起来……
2、强强此时非常(惊喜、兴奋……),为什么这么开心这么兴奋呢?
3、爷爷就在身边,他安全了,他有好多好多的话要对爷爷说,再来感受一下强强的心情。读“爷爷!爷爷!”
4、强强的兴奋是因为听到了芦笛声,爷爷的芦笛声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联系上下文思考,同桌讨论。
出示:以前爷爷的芦笛声是一种的声音,一种的声音,此时此刻爷爷的是一种的声音,一种的声音。(板书奇特勇敢吹出带给)
5、悠扬的笛声将强强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爷爷回来了,他对强强说:“昨晚你一个人留在屋里,怕不怕?”
爷爷:“如果晚上再让你一个人留在屋里,敢不敢?”
爷爷:“强强,你长大了!”
6、这时强强想起了爷爷常说的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①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的?
②联系生活中事例说一说,你经历过那些事才获得提高和成长的。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希望同学们都能形成坚强的品格。
2、作业超市:
①以《强强又一次在小闸屋过夜》为题写一篇作文。
②搜集一些鼓励人们形成坚强的品格的名言、谚语等。
③搜集一些有关优秀人物经历大风大浪而成长的故事。
板书设计:
吹出笛音:婉转清脆奇特
爷爷的芦笛带给强强:向往欣喜勇敢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运用“自主研读、合作探究”的方法,了解地球的有关知识。
2、独立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渺小、慷慨、自然资源、生态灾难”等词语。
3、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明确保护地球母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的重点内容,领悟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
教具准备:
教师:CAI课件,收集相关图片及文字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环保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课件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的美景)
师: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它是人类的家园,它是太阳和月亮的朋友。它就是我们的——(生齐)地球板书:地球
2、师问:地球,你还想把它叫什么?(花园、妈妈、母亲、摇篮。。。。。。)
二、以读为本,研读悟情
1、师:每天我们都与她亲密接触,相依相伴,却无法看清她的全貌。宇航员叔叔在太空中为我们拍下了地球的照片,让我们来看一看。(出示地球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地球?
2、地球外面裹着一层“纱衣”,其实就是大气层,它使地球看上去朦朦胧胧的,更加可爱。课文中也有一句描写地球外貌的,快速读课文,找一找。
(出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指导朗读。
4、迅速浏览第一段,看看课文还怎样赞美地球的。
(出示: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5、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下面请同学们了读读课文,思考:课文还告诉我们哪些关于地球的科学知识?
6、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了解了这么多有关地球的知识。下面,我还想检查一下大家理解词语的情况。请看屏幕:渺小慷慨自然资源生态灾难
7、指导理解“渺小”
生说渺小的意思。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地球是渺小的?指导读句子。
8、指导理解“慷慨”
师:地球很美,但同茫茫宇宙相比,它是渺小的。但是地球也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怎样才叫慷慨?地球慷慨的向人类提供了些什么?
9、举例说说哪些属于“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
师:将这些自然资源分为两类,你知道为什么这样分吗?
10、地球妈妈把所有的资源全部献给了它的孩子——人类,人类的祖先也在这颗美丽的星球上劳动生活,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然而,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我们的地球妈妈的呢?
出示课件:水污染、洪水泛滥、土地沙化、随意伐木等图片
师:这些图片都能用一个词概括——生态灾难。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灾难。(学生举例)看到这些生态灾难,你的心情怎样?(痛心、难受、担心等)为什么会这样?
那么,课文中哪些文字也让你感到痛心、难受、担心呢?请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仔细阅读批注,师巡视。
师:同学们批划很仔细,把你批划的那一处读给大家听听,好吗?生读句子
出示句子: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给人类生存带来呢严重的威胁。指导朗读。
11、师:读到这些,我们不禁想起了宇航员说的那句话——齐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也太容易破碎了”
老师也感到很痛心,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合理利用,她是可以不断为人类作贡献的。但由于人类的肆意破坏,已经使地球千疮百孔,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但是还有很多人还不以为然,总认为(引读出示: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到底能不能移居呢?大家小组讨论讨论。
小结:是呀!如果地球被我们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所以作者才说(引读)“只有一个地球”。生读——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现在,我们可以把课题补充完整了,板书:只有一个(地球)齐读
师:因为只有一个地球,所以——生补充完整
三,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地球妈妈和她的儿女们说说,请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在课题上吧,句子可以是抒情的、感叹的、赞叹的、呼唤的……写下你的话,让大家都来听一听。
2、师总结:保护地球,这个观念已日渐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共识。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让我们的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让地球越来越美,老师相信每个人都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环保小卫士。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本设计着眼于在语言环境中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通过精读、质疑、讨论、感悟达成目标。做到以读为主、读中有思,思中有悟,思的悬念从读中生,悟的结果从思中来。使学生经受语言的历练和环保意识的熏陶。
【教学要求】
1.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自觉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2.理解关键词和重点句,会用“渺小”、“至少”造句;
3.学习课文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4.熟练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地球的未来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不仅要了解地球,更要懂得保护好地球。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只有一个地球”(板书课题)。
1、多媒体幻灯片展现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
2、学生看图后结合课文自由描述。教师相机点出地球的美丽壮观。紧紧抓住:晶莹透亮、纱衣等词理解。
3、出示第二张幻灯片: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4、读句,用自己的话赞美地球的外观。比如:地球真是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地球真是可亲可爱。地球在宇宙中就像一颗灿烂的明珠……
5、板书:美丽壮观。
过度: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和蔼可亲?课文围绕课题概括地写了哪几方面?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归纳:一、美丽壮观、小;二、资源有限;三、不能移居。(板书)
二、解读探究。
(一)理解“小”。
1、自由读1、2两节,哪些词突出小意。
2、分析讨论。幻灯片呈现原句,抓住“只有、一叶扁舟”理解地球的体积小,面积小。加强个读、齐读,读中体会小。
3、学习对比、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4、幻灯片呈现原文: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抓住数字,分析人居陆地面积,以及人多而面积小,通过强烈的对比,感受人类活动的范围小。
5、小结:综合两者深彻体会地球之小。
(二)理解“资源有限”。
1、自由读3、4小节:从哪两个方面说明资源有限?
2、学生读后回答,教师板书:自然资源、再生资源。
3、理解自然资源有限。
①自由说,抓住“节制”和资源形成的年代久远理解:不加限制的开采,使得有限的自然资源逐渐枯竭。板书:开采。
②理解“慷慨”:地球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和蔼可亲,无私奉献。
4、理解再生资源有限。
①出示原文: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至少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齐读一遍。
②理解“再生”。学生举例说明。本来再生的资源为什么不能再生?
③总结原因:抓住“本来”一词,除去读,加上读,对比感知本来的作用。从而体会遭到毁坏的资源不再再生。
④出示幻灯片:灾难图片图景触目惊心!学生有感发言。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讲述环境受破坏的严重性。
⑤再读原文。提升情感:地球的易碎性。板书:毁坏。过度:有人说,浩瀚的宇宙无穷大,人类难道不可以移居别的星球吗?比如火星、月球。
(三)理解不能移居。不能移居的原因是什么?
①出示原文: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个读:每句是什么意思?
②分析讨论:抓住第一句中“至少、没有适合”;第二句中的“不能指望”理解双重否定的含义:地球是人类生活生存的唯一星球。突出“唯一性”。齐读加强共鸣。
③学生举例加以论证。火星、月球等其他星球目前不可能有生命的存在,人类不可能移居它球。
三、提升情感。
1、出示原文:“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为什么宇航员发出这样的感叹?“可爱、易碎”怎么理解?
2、学生结合学习所得解答:地球美丽而可爱,和蔼可亲;资源遭受无节制开采而面临枯竭,再生资源遭受肆意毁坏和化学药品的侵害已不再再生,地球已经千疮百孔,太容易破碎了!
3、个读,比读,读出因为美而爱,因为破碎而痛惜的情感。再齐读一遍。
4、由衷地大声疾呼: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强调“我们”。(幻灯片展现破碎的地球)
四、增强意识。
我们有哪些补救措施了?学生纷纷举例。
五、回顾板书,总结板书。
板书:建设家园、珍爱地球。
六、作业设计。
以“读《只有一个地球》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评选好文章在校园网站上发表。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宋庆龄的伟大人格。
教学准备
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并有所感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题入手设悬念
I。揭示课题。
II。设置悬念。宋庆龄是孙中山的夫人,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誉主席。在宋氏陵园里并列着两个完全一样的墓,安葬着宋庆龄和她的保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一位默默无闻的劳动妇女为什么会与国家名誉主席并列安葬在一起吗?想知道她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吗?那么请大家认真地阅读课文,读后和大家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二、初步阅读知梗概
1)个人自由阅读。
2)读后交流。说说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李燕娥之间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并在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对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重点品读谈感受
a)重点品读。请再读读课文,在自己最爱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在课本上,三言两语都行。
b)小组交流。
c)汇报交流。让学生自由地说说读后的感受。可以联系课文中具体段落,联系学过的其他课文,联系课外阅读资料,甚至联系生活事例来谈感受。
d)朗读体验。结合交流,让学生朗读自己最爱感动的有关片断,读出自己的感受。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想象画面边朗读,体验感情,用轻柔的语调读出宋庆龄那样亲近、那样关切的话语,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读出李姐的感动和对宋庆龄的深情。重点指导读好第三、四、九自然段的.两个片断。
四、交流资料带多篇
I。 小结:宋庆龄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她与李姐的关系,只是她波澜壮阔的生活海洋里许许多多动人故事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去收集有关介绍宋庆龄的文章或故事书,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要快速地略读游览,粗知文章大意。
II。学生互相交流,略读游览。
III。有感情地朗读本课最后两个自然段进行总结升华。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概括,对宋庆龄的高度赞扬。在学生对宋庆龄充分了解、充满敬意的时候,有比较高昂、激动的语调,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宋庆龄奶奶的崇敬,读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板书设计宋庆龄和她的保姆
一平等民主
1墓地:完全一样
2生活:同情、亲近、关切、照顾
3墓地:一模一样
二伟大女性尊重劳动人民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6小节,完成有关的作业。
2、体会文中一些用词较精彩的语句。
3、理解“新的跨越”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新的跨越”的含义,体会文中一些用词较精彩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文的生字词并知道了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请一位学生说说本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2、读一则消息的方法是什么?(先读标题,再读开头,最后想这则消息的作用。)
二、学习2-3小节。
1、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则消息向大家叙述的呢?请学生轻声读2-6小节,想想火箭把卫星送上天,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从哪些词中可以体会出来?
2、反馈之后,板书:清晨、6时30分、7时正、20分钟后
3、让学生读读2-3小节,想想这两节介绍了火箭的什么?(外形)
4、你觉得文中哪些词句描写火箭的外形写得非常好?为什么?请学生讨论。
5、反馈:
1)一座摩天大楼似的发射塔塔架的活动部分,沿着四条铁轨,缓缓向西移动。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突出了什么?
2)矗立在发射架的环抱中。矗立是什么意思?写出了什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读之后有什么感觉。
3)箭体的底部,四个两米多粗的助推器像神话中的巨人,随时准备一跃冲天。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助推器与神话中的巨人有什么地方相似?了解助推器的作用:推动火箭起飞上天。从而体会这个比喻句的两个事物的相似点。再让学生找一找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还体现了火箭的威武、雄伟。(四个两米多粗、一跃冲天),并请学生谈谈体会。
6、请学生感情朗读,读出火箭威武雄伟的样子。
三、学习4-6小节
1、自读课文4-6小节,填写火箭发射过程的表格。
时间卫星发射过程
6时30分准备起飞
7时正点火、起飞
7时44分冲出、直刺、飞向
11分钟后星箭分离
20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
2、体会描写比较精彩的语句。
1)山谷里亮起一道闪电,滚来一阵雷鸣。
与“山谷里亮起一道光芒,传来一阵巨响”比较。
你认为哪句好,好在哪里?(文中写出了火箭上天时,发出的光芒很亮,点火时声音很响)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要求学生说出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读后说说这句话给你的感觉怎样?威力巨大
2)44秒钟后,火箭冲出翻腾的烟雾,直刺霞光满天的苍穹,飞向东南天际。
这句话中哪些词用得特别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火箭发射的速度极快)
这句话中的“冲出、直刺、飞向”能换吗?为什么?
感情朗读这句话,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准确无误,威力巨大)
3)20分钟后,传来澳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的喜讯。其的“准确”能换成“正确”吗?
准确比正确更为精确。突出火箭发射很准确无误,安全可靠,我国的航天技术比较发达。
有感情地读一读。
3、齐读4-6小节,共同归纳出火箭的特点。(威力巨大,准确无误)
四、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四、五题。
2、从近日的报纸上抄录一则国内外的重大消息。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
一、导入
1.上课前请同学读两段话(课件出示第一、二小节)
2.那么庐山云雾底有什么魅力吸引了这无数学者,诗人的呢?
(板书:庐山云雾 )
二、初步感知美
1. 现在同学们就开始欣赏这篇美文吧!特别对描写云雾见风姿的句段,细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你感受到的庐山云雾是怎样的?
2. 自由朗读课文
4.浅谈感受 、朗读了庐山云雾之美文,你感受到的庐山云雾是怎样的呢?
5.读课题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不同的感受读一读课题
三、品味美
(一) 教学第三自然段 多么令人神往的庐山云雾啊!它的一大特点即是————(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1. 就这两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 是不是真得如此呢?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细细品味,看谁能真切感受其中的真味。
3. 出示黑板,指名读
4. 哪些地方体现了庐山云雾这一特点呢 刚刚……转眼间
① 雾来时…雾去时…雾浓时…雾稀时
雾来时,好壮观;雾去时,好轻悠;雾浓时,遮住万般秀色;雾稀时,给山川披上外衣。
将原文改成这一段话,你认为怎么样?
(什么东西也飘飘悠悠的)
5. 指名读
6. 老师请大家欣赏云雾那迥异的风格,相信观后你会读得更好
7. 齐读:怪不得老舍爷爷在观赏完庐山云雾写下了这样几句话,瞬息万变万万变,忽隐忽显,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现在让我们溶入这多变的云雾里,一起来享受这份无穷的趣味!
(二)感受云雾的多情
1. 过渡:这奇异的云雾,特别喜欢光临牯岭,一年365天,就有197天与它朝夕相处,说起牯岭也有个故事:有位英国游客在炎热的夏天来到庐山观赏云雾住在牯岭,清凉的雾气沁入肌肤,老外连声说coll,coll,山民虽不知其意,但猜出可定是赞美,于是就将这coll变为岵岭。这令老外也连声说“凉快”的庐山雾,能引起你哪些丰富的联想吗
?认真读,你脑中一定会出现别具韵味的岵岭云雾图。
2. 生自由读 1`
3. 指名说联想(解决冉冉升起、团团相彻、浮游荡漾)
4. 导说
是啊!这多情的云雾,怎能让住在岵岭的人感到单调呢?
他时而————时而————时而————时而————(仿照第三自然段)
5. 齐读:同学们,有没有信心通过朗读将在场的所有老师带入这牯岭云雾之中?
(三)欣赏云海的`多彩
犹如仙境的山镇古岭真令人流连忘返,但这不是最壮观的。 因为最壮观的要算大天池等地的云海。瞧!这就是云海的两张画。
1. 出示图画(根据第五自然段内容所画的二幅画)
你能从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与每幅画对应的内容吗?指名读
第一幅 每当雨过天晴……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
第二幅 特别是太阳……竞相开放
2. 你喜欢哪个景观,就选读那个片段,再看看老师的画你认为与课文内容比起来哪儿
还不够美的。
3. 讨论交流
重点体会“俯瞰、万顷白云、绚丽动人、银涛要浪、斑斓”等词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4. 对比读两个片段
四、深化美 1`
1.读了这么美的课文,老师忍不住写了一首小诗 配乐读诗
风起如涛静如纱,来去浓稀各不同。
青峰秀岭云中裹,恍若身在仙境中。
2.齐读
3.导读课题
这就是叫人神往的——————也令所有人着迷的——————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
【教材分析】
动物,是孩子们都喜欢的一个话题,课文《跑进家来的松鼠》,是人教版十一册第7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中作者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用充满童趣的笔触描写松鼠的习性。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有趣。
在课文中,松鼠接二连三地发生了一些趣事:松鼠千方百计地“贮存冬粮”,把糖、面包皮什么的叼到大柜顶上;我们采来的一篮子鲜蘑菇,松鼠忙活了一个早晨把它们全晾上了;天冷了,松鼠把手套、头巾等东西叼到烟囱里,给自己垫窝。松鼠虽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做着荒唐事,可在作者一家人的眼里,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是那么可爱,
因此,这些错误都是可以原谅的,就如孩子的调皮。细细读来,课文处处充溢着对松鼠的喜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读读记记“储备、苦笑不得、蹿、不甘落后、千方百计”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地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一些情境,在情境中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
3、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爱动物,爱自然的情感。
【 设计理念 】
《跑进家来的松鼠》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较长,要继续让学生练习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教学中,可让学生根据“自主学习卡”,通过小组学习和交流、汇报展示完成学习任务,根据主动教育的理念、思想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本课的学习者是六年级学生,有自己一定的想法,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表现欲望;有一定的情感认知。
初始能力: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到有关松鼠的文章,到六年级,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不仅仅停留在对松鼠生活习性的了解上,而应上升为人与动物怎样和谐相处的这个层面上来。
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情感阅读能力较差,对课堂学习停留在机械的接受。
【教学策略阐述】
1、创设情境策略:通过创设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树立学生大语文的思想。
2、小组合作策略:在探究松鼠的生活习性及人与动物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时采取合作交流的形式,鼓励形成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策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协作精神。
3、自主探究策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形成多种解决问题策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4、拓展延伸: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真正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和各方面特点。
【教学重难点】
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松鼠的可爱和我们对松鼠的喜爱。
【教学媒体】
PPT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作动物游戏
一、问题质疑(9分钟)
谈话导入:1、同学们老师有一件礼物要送给大家,请看大屏幕。
2、学生欣赏松鼠图片。
3、你看到了什么?交流松鼠的特征。
预设:漂亮、乖巧、可爱
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 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它四肢灵活, 行动敏捷。玲珑的小面孔上,镶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一身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像擦过油。 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
4、你们真会学习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课文吧!
5、幻灯片出示课题:跑进家来的松鼠。
6、齐读课题
7、在组内交流自主学习卡的内容,筛选出1-2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班上交流。
问题预设:老师随机板书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1、哪些事?
2、体会到了什么?
3、态度怎么样?
二、问题探究(6分钟)
过渡语: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了解松鼠吧!
1、请看学路建议
2、幻灯片出示学路建议
3、指明学生读学路建议
学路建议
学习内容:松鼠做的事
学习流程:
1、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松鼠在我家做事的重点语句。
2、在感动深的句子旁边简单批注感受。
3、圈出主要事件的词语,选择喜欢的方式向全班展示交流。
(建议时间:6分钟)
学生:朗读课文,动手勾画词句,选择展示方法,组内交流。
过渡语:同学们真会学习,下面我们就来分享你们的探究结果吧!
三、解疑分享(18分钟)
1、交流情况:学生可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汇报,也可先汇报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预设板书:储备冬粮、晾晒蘑菇、垫窝过冬)
2、幻灯片出示三件事的句子指导朗读感悟。
过渡语:真会学习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三件事的句子。
3、幻灯片出示三个句子,指导朗读。
老师读第一个句子,男生读第二个句子,女生读第三个句子。
4、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因为松鼠在野外时,一到秋天就开始为自己储备冬粮,这是它的天性,即使到了人类的家中,它也改变不了这种天性。)
5、想象松鼠忙了一个早晨,把蘑菇晾得家里都是,家里人会说些什么呢?假如我们看到松鼠晾晒的蘑菇,心情会怎样?从中体会出什么?
6、作者一家对这只松鼠的态度怎样?(喜欢)
你从课文中哪些句子看出作者一家喜欢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
学生交流句子。
7、幻灯片出示四个句子
A、它整天满屋乱跑,在橱柜和架子上跳来跳去,动作灵活地惊人,从来没有碰掉过一样东西。(从“惊人、从来没有”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小松鼠的行为并没有丝毫的怨恨,相反有的是称赞。)
B、有时,松鼠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脸,还轻轻咬我的.耳朵,我想它是又想吃糖了,可我又上哪儿给它找去呢?(这句话可以看出松鼠和“我”是多么地亲密无间,我又是多么了解松鼠的需要。从“跳、蹭、轻轻咬”这些动词不仅写出松鼠的可爱灵活,更流露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C、爸爸哈哈大笑,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咱们家的松鼠是在储备冬粮呢。森林里的松鼠到了秋天,就要开始储备冬粮,这是松鼠的天性,咱们的松鼠自然也不甘落后!(知道是松鼠偷吃了糖,发现自己一直错怪了孩子,爸爸不仅没有责怪松鼠,反而“哈哈大笑”,认为这是松鼠的天性,还夸奖它“不甘落后”。爸爸对松鼠的喜爱而产生的宽容溢于言表。)
朗读,齐读。(读出令人惊讶的语气。)
D、“有一天,它干脆失踪了,哪儿也找不到。也许他跑到花园或森林里去了吧?我们心里空落落的。”(松鼠不见了,一家人到处去找,却又哪儿也找不找。虽然猜想它也许跑回了森林,可作者一家人的心里却“空落落”的,他们是多么舍不得这只可爱的松鼠啊。)
朗读深化,体会写作
8、.交流作者表达方法。
与《松鼠》一文比较,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松鼠》着重介绍松鼠的特点,而《跑进家来的松鼠》着重写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应用了用具体事例来表达喜爱之情的方法。
四、思维拓展(5分钟)
过渡语:生活中,作者一样爱护动物的人还有很多,有你,有我,有大家,就让我们去感受生活中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1、幻灯片出示图片。
2、交流事件。
五、课末作业(2分钟)
1、学生独立完成
2、巡视指导
结束语:同学们,动物也是有感情,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让我们用爱心去关爱那些可爱的动物吧!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十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3.感受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画、批说明方法。
2.借助列表,理清说明顺序。
3.阅读图表资料进行拓写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2.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明白人类的生存依托于“只有一个地球”,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
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倡学生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三、教学策略
1.借助资料、结合说明方法感受只有一个地球。
2.通过读、思、议等教学方式,使学生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大家要精心保护它,初步感受保护环境的教育。
3.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布局谋篇写出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认识说明对象
出示课件地球图片:在浩瀚的宇宙间,有这样一颗星球,它有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充足的水分;有茂盛的大树,美丽的鲜花,碧绿的草地;有动物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地玩耍、嬉戏;有人们在蓝天下愉快的生活,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载歌载舞,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它就是?这篇课文要说明的对象是谁?(地球)对,读课文要先从题目入手,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学习词语,发现书写规律
1.听写词语。
矿物、恩赐、枯竭、威胁、目睹。
2.发现规律。
这几个字:矿、赐、竭、胁、睹。都是我们这课的生字,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了吗?规律:左右结构的字要左低右高、左窄右宽。
(三)发现写法,整体感知结构
1.快速浏览课文,作者从几方面介绍了地球?外观、体积、资源、移居。
2.作者从这几方面要说明地球的什么特点呢?又是怎样说明的呢?
3.默读画批:细细品读课文,用曲线画出地球的特点,读读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说明的,批注在旁边并想想作者这样运用的好处。
(四)体会写法,认识地球特点
1.“外观”特点。
(1)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语言让地球的美跃然纸上的?谁来读读?
“水蓝色的纱衣”:相互交错、薄薄的纱衣。借助插图,展开想象。
(2)说到母亲,想到摇篮,你会想到什么?
赋予了地球一个尊贵的身份母亲,赋予了地球一个神圣的地位“摇篮”,把地球写得更加亲切、可爱,一下子接近了与我们人类的距离。
2.“体积”特点。
(1)列数字:六千三百多千米:63000000。(看着这些零,地球挺大的啊)
(2)打比方:一叶扁舟。
(3)作比较:这几句话都在说明地球的小,为什么这么说呢?
(4)朗读:列数字、作比较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认识了地球,你能读出它的.特点吗?
3.“资源”特点。
(1)“拿矿产资源”举例子。
(2)列数字:“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从数字中感受到什么?
形成这么难却被人们随意地破坏,说明人类对资源的破坏之大;而且这些资源是有限的,勾连上文“母亲”,联系上下文我们加深了对“母亲”一词的认识。
(3)用词准确:在谈感受时,有同学说“人类的破坏”“乱用化学试剂”,但书中用的是哪两个词?毁坏、滥用。它们有什么不同?遇到困难时,我们就借助工具书来帮忙。
(4)表达效果:我们学习了好几种说明方法,为什么在说明“资源有限”时作者要采用举例子的方法呢?
(5)资料辅助:自然资源的种类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结合课前筛选的资料,从图表中挑选一种资源,也试着来说说地球资源是有限的。
(6)段落结构:同学们,这些资源都是有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各种资源。这些资源中有些本来是可以再生的,可以长期为人类做贡献的,但是,一起读读课文。读完之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7)联系实际:读到这些语句,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画面?面对有限的资源,我们应该怎样做?
(8)拓展写话:出示补充资料,这是20xx年与20xx年我国水资源数据的对比表格,另一份是我国矿产资源特点的文字介绍。请你围绕“珍惜资源”这个话题,利用资料写一段话。
4.“移居”特点。
这些语句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却运用“至少、没有、不能”等这样简洁的词语,准确的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
5.结尾。
作者从这几个方面说明了地球的特点,为了是要写出自己的心声,是什么?
(五)回归课题,感知写法
回顾刚才我们的学习过程,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明确说明对象,然后要能够发现说明方法,感知说明对象的特点,借助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科学的认识说明对象。
(六)活动学习
1.结合“资源有限”发现生活中浪费的现象,搜集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写“倡议书”。
2.搜集“珍惜资源”的好做法,制作宣传小报。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会三个生字。
2、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学习课文第一段,完成相关的作业。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同学们,你们了解卫星是怎样上天的吗?讲解有关卫星是被火箭送上天的相关知识。以及火箭的规格,随着科学的发达,卫星越造越大,为提高运载能力,在火箭底部捆绑上几个装有更多燃料的助推器,以增大运载能力。
2、课题《新的跨越》中“跨”字是什么意思,“跨越”一词又可以怎样理解?这是一则消息,我们从上节课就已经知道,阅读一则消息应从标题开始,那么看了这一标题,你有什么样的问题要问呢?
3、带着问题轻声读课文,哪些语句告诉我们这是一次“新的跨越”。
二、学习生字词语
1、指名读生字,要求读准每一生字,尤其是“碌”字,不要跟“绿”字混
2、读读课后词语。
跨越自行研制醒目忙碌陆续烈焰苍穹天际
解释“忙碌”中的“碌”字,“苍穹”中的“穹”字。结合课文理解“自行研制”体会我国的航天科技已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3、提出在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三、学习内容。
1、回顾学习消息的方法:先看标题,再看课文开头,最后想这则消息有什么作用。
2、了解大意。刚才我们已经看了标题,这一标题你是怎样理解的,课文哪些语句告诉了我们这个题目的意思?
3、那么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哪一部分中找出答案?
4、学习第一段:先划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再划出事情发生的地点,最后划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5、据回答板书:时间:北京时间七时地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事情:我国自行研制蝗“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将美国制的通信卫星准确、顺利地送入预定轨道。
6、其中开头黑体字部分你是怎样理解的?(是新华社报道的这则消息)
7、知道了这个消息,你的内心有何感想,为什么?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2、完成作业本第一、二题。
3、说说读消息的方法。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
教材内容:
本文主要讲述了“我”为我的朋友约翰生日无人过问担忧,而“我”的妈妈出乎意料地买来蛋糕为约翰庆祝生日这件事,赞扬了“我”和妈妈真诚对待朋友,热诚关爱朋友的品质。
设计理念:
1、构建简明的教学主线。
课堂上的时间是一个此长彼短的定量。要落实学生的主题地位,教学的主线必须简明,教师须从一篇课文的众多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信息,在教学过程中串成一条简明的教学主线,本课的教学,我确定了我与约翰的熟识过程,由相见排斥——相知接纳——相好牵挂。了解我对约翰的态度发生变化,从而体会人物内心和妈妈的美好品质,受到爱的教育和感染。
2、填补文中字里行间留下的空白。
辞藻的华丽,文笔的流畅是有限,想像则是无限的,因此作者在创作时为了文章的精炼,为了留给读者更多遐想,往往会在字里行间留下许多空白,或描述到某一境界就不再做细细铺展,或叙述到精彩之处,便戛然而止。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像,恰当地把空白填补,就能使学生获得更加充实、深切的体验,领悟人物特点。
3、以读为本
抓住人物情感变化的句子,采用不同的形式充分地读。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的理解“窃窃私语、窘迫、寒酸、轻蔑”等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对约翰的态度变化的原因。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品质方法,并从中体会出“我”和妈妈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受到爱的教育与感染。
教学难点:
1、“我”对约翰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感悟人物的特点和品质
教学策略:
1、 以读为主,抓住情感变化,整体把握内容,理清思路。
2、 抓住人物描写,探究变化原因,体会人物特点。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2、讲读课文第一段。
一、 创设情境
(出示课件,师述)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个温馨的时刻“Happy birthday to you……happy birthday to you……”在轻轻生日歌的祝福中,一位年轻的妈妈出现在一间教室的门口,手里端着一个托盘,上面盛着许多杯形蛋糕,蛋糕上面还插着漂亮的小蜡烛。她的胳膊下面夹着一个包装精美的礼物,上面打着红色的蝴蝶结。她来到一位头发蓬乱,身上穿着不知从哪儿捡来的衣服的 黑人小男孩面前,对他说:“生日快乐,约翰”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说说你看到的画面,感受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要阅读的,就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感人的故事呢?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检查初读,了解学生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正音,强调“窃”“聊”写法
2、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层次。板书:相见——相知——相好
4、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内容。
5、 质疑。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 自由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约翰第一次到我们班,给同学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同学们有怎样的反应,“我”的态度又如何?
2、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一下读书体会。
3、全班交流,课件相机出示相关句子,引导体会:
①出示:“他头发蓬乱,身上穿着不知从哪儿捡来的衣服,脚上的'鞋破旧不堪,已经张了口。”
“他们很穷,在穷人中也是最穷的,微薄的收入几乎不够维持全家人的生活”
——引导学生抓住带点的词,通过“读——品——读”体会约翰“可怜”“窘迫寒酸。”
②同学们又有怎样的反应呢?
出示“大家虽然还不太确定……有人窃窃私语,嘲笑他的窘迫寒酸了”
联系上下文理解“窃窃私语”,并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会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同学们的不懂事,缺乏同情心。
——再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这一句。
③同学们会怎样嘲笑他呢?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引导学生读出同学们不懂事,无同情心,幼稚的特点。语气中带有故意、嘲弄的语气。
④“我”对约翰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我屏住呼吸……我特意避开了他的目光……”
——抓住“屏住呼吸”“特意避开”体会我当时的紧张,对约翰的排斥、 冷淡。相机板书“排斥”。
4、引导学生简洁概括同学们和“我”第一次见到约翰的态度以及为什么这样对待约翰的原因。
5、 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充分感受到了面对寒酸的约翰,“我”和同学们对约翰冷淡与排斥,后来我对约翰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继续学习课文第二至四部分,学习抓住人物描写的语句,了解我对约翰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体会人物内心和妈妈的美好品质,受到爱的教育和感染。
2、学习人物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二、讲读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7—10自然段,思考:“我”对约翰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读后交流,了解“相知”过程
①读7—8自然段,了解我对约翰的关注,对约翰态度悄然的变化。
②品读第9自然段抓住“看看四周”“低声”体会“我”当时内心情感活动,引导学生想象此时此刻,我的内心又是怎样想的?
③自由读第10自然段,小组交流:“我”为什么决定跟约翰交朋友的语句,体会“我”对约翰的情感变化。
相机板书“接纳”
三、品读第三部分
1、师:不知不觉中,我对约翰的感情悄然发生了变化。约翰再也不会没有朋友了,我要做他的朋友。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1—15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我”已经把约翰当作好朋友了?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①出示“为什么别人总是欺侮约翰呢?”——体会“欺侮”,“我”对约翰同情,抱不平。指导学生读好
②“妈妈,明天是约翰生日,我担心他什么也得不到……谁也不会关心他是不是过生日。”——体会到“我”对约翰真诚关心,希望约翰快乐。
③“他的生日会无声无息地悄然溜过。”引导想象:如果你的生日悄然溜走,没人祝福,没人关心,你会怎样呢?——来体会“我”对约翰无法过生日的那种伤感,惋惜,痛苦,担忧,牵挂。
——引导学生用师生对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品读这些句子,体会出我对约翰的真诚的关心,由衷的牵挂。相机板书“牵挂”
4、师小结
简单朴实的话语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那颗虽幼稚但充满同情,充满关心,充满真诚的爱心,读书的时候,要抓住这些语言、心理的描写,它会带我们走进人物的真实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人物的真情实感。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带着“我”对约翰真切的关心,由衷的牵挂,再来读一读这部分吧!
5、当“我”担心无人给约翰过生日时,妈妈只是吻着我说:“我相信,一切都会好的。”一切真的如妈妈说的那样会好起来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6—21自然段,你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
6、学生读后交流。
这是一幅多么温馨多么感人的场面呀!妈妈到学校给约翰过生日来了。听,妈妈唱着生日祝福歌轻轻地走过来了,杯形蛋糕多诱人啊!漂亮的小蜡烛仿佛正摇曳着妈妈对约翰的祝福呢!同学们,你感受到什么了吗?
7、把最打动的地方读給同学们听一听吧!
8、看到这一切,约翰有什么反应呢?
——出示“在同学们的目光中,……惊慌不知所措。”
①理解“不知所措”,体会约翰为什么会惊慌不知所措。
②指导朗读约翰的惊讶、惊喜、激动。
③此时此刻,意想不到地听到了生日祝福歌,看到了精美的生日蛋糕,约翰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④此时的“我”,也和约翰一样,是多么开心,多么高兴啊!妈妈对我“眨眨眼睛”在对我说什么呢?
——回扣“别担心,我相信一切都会好的。”
9、师:一位多么有爱心的妈妈呀!孩子的朋友就是妈妈的朋友,虽然,文中对妈妈的描写不多,但一字一句浸透着她对约翰来自内心的关爱,一举一动都流露出她对约翰的真情。
四、讲读第四部分
师:每当我听到《祝你生日快乐》这首歌,就会想起妈妈那温柔的歌声,想起约翰眼里闪耀的光彩,想起生日蛋糕的味道,那是最美味可口的蛋糕。
1、 默读第22自然段,思考:为什么“我”认为妈妈送给约翰的生日蛋糕是最美味可口的?
——引导体会妈妈对约翰的关爱,才是最美的。
2、深情诵读排比句,“但每当……就会想起……想起……想起……想起。”
五、拓展延伸
1、 回顾全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2、课堂练习(选作一题)
1)从文中选择一个人物,与他谈谈你的感受: 我想对你说 “
2)当你听到《祝你生日快乐》这首歌时,你想到了什么,仿照课文最后一段写一写。
六、板书设计。
9、祝你生日快乐
相见 → 相知 → 相好
↓ ↓ ↓
排斥 接纳 牵挂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画面)师:我们的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变幻莫测,多彩多姿,有时,让我们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有时也让我们欣赏皑皑的白雪,当然,有时也让我们享受着蒙蒙的细雨??作家朱自清就曾经这样描写雨,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语段)“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2、师:这个地方的雨,是祥和安宁的雨。而有一个地方的雨却是优美动听的,孩子们,想亲自去感受感受吗?
3、咱们今天就跟着作者赵丽宏一起走进山林,去感受山雨的美丽。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2、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3、课件出示,全班读。
湿润的山风轻盈的云雾无字的歌谣飘飘洒洒的雨丝
轻捷柔软的`手指优雅的小曲水淋淋的嫩绿清新的绿色
4、刚才你们透过文字和作者一起初次游览了雨中的山林。你愿意用读的方式带着老师到山林中走一走吗?(指名读课文)
5、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教师板书:雨起、雨中、雨后)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1)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观察山雨的?(2)你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观察山雨的?
3、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1)指名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
(2)你从这些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奇特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什么?(3)学生汇报,老师给予指导。
①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a、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b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
②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a、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_____________;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比作_____________,把雨声比作_____________。
b、你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什么?
4、感悟山雨的色彩美。_____________
(1)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
(2)你从这些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奇特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什么?(3)带着遐想朗读。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1、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
2、拓展阅读。《雨》(冯剑华)
3、作业:(任选一项)
(1)选择课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写一小段话;
(2)自己试着写一写我们生活中看到的雨景。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是选读课文。记叙了小女孩儿卡特琳发现一只被抛弃的小海豹,把它抱回家喂养的故事。
课文按照“发现小海豹、抱回家、喂食、教游泳、学捕鱼”的顺序叙述。先讲卡特琳发现了小海豹;接着讲卡特琳得到爸爸的同意后将小海豹抱回了家;再讲卡特琳精心喂养小海豹,小海豹和卡特琳产生了感情;最后讲卡特琳教小海豹游泳、捕鱼。字里行间表达出卡特琳对小海豹的喜爱。
学习这篇课文要鼓励学生自读、多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独立阅读课文。
2。理解内容,了解卡特琳对小海豹的关爱,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建议]
一、上课先让学生交流人类保护动物的事例,然后引出课题。
二、自读课文。
1。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文章篇幅较长,但结构很明晰,抓住“卡特琳为小海豹做了些什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并用小标题归纳。这样便于学生找到相关语句体会卡特琳对小海豹的关爱。
[参考资料]
海豹是鳍足类中分布最广的动物,从南极到北极,从大海到淡水湖泊,都有海豹的足迹。海豹是鳍足类中的一个大家族,全世界共有19种。其中有鼻子能膨胀的象海豹;头形似和尚的僧海豹;身披白色带纹的带纹海豹;体色斑驳的斑海豹;雄兽头上具有鸡冠状黑皮囊的冠海豹。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为了获取海豹身上珍贵的皮毛,海豹几乎被人类灭绝。当今世界,许多国家规定禁捕或限量捕杀海豹。我国已经将海豹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荷兰北部沃登海区的海豹正面临着猎杀、海水污染和瘟热症的威胁。一位叫伦尼哈特的女士挺身而出,在沃登海的彼得布伦地区建立起一个海豹养护所,积极投入营救工作。目前,在她的海豹养护所中生活着近千只海豹,约占当地海豹总量的20%。哈特女士还通过媒体向人们发出保护海豹生存环境的呼吁。她的努力不仅改变了当地海豹的命运,而且大大加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1。独立阅读课文。
2。理解内容,了解卡特琳对小海豹的关爱,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
卡特琳是如何关爱小海豹的。
[教学难点]
理解卡特琳的行动,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海豹的资料以及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平时你听过或见过人类保护动物的事例吗?交流资料。
2。你见过海豹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发生在一个小女孩儿和一只小海豹之间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全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音。
蹒跚(pánshān)舔(tiǎn)笨拙(zhuō)
3。讨论交流。
(1)这个小女孩儿怎么样?这是一只怎样的海豹?
(2)她和小海豹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理清脉络
第—部分(第1—6自然段):发现小海豹。
第二部分(第7—12自然段):决定养小海豹。
第三部分(第13—18自然段):喂养小海豹。
第四部分(第19—22自然段):教小海豹游泳。
第五部分(第23—24自然段):小海豹吃鱼、学捕鱼。
四、理解内容
1。卡特琳是如何关爱小海豹的?画记有关语句。
2。小海豹对卡特琳产生了感情,从哪儿可以看出?
3。文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动?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五、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汇报交流。
板书:
小女孩儿和小海豹(一)
发现小海豹
决定养小海豹
喂养小海豹
教小海豹游泳
【备课拓展资料】
猫的故事
我的家在北平的一个深巷里。有一天,冬夜荒寒,卖水萝卜的,卖硬面饽饽的,都过去了,除了值更的梆子遥远的响声,可以说是万籁俱寂。这时候屋瓦上嗥的一声猫叫起来,时而如怨如诉时而如诟如詈,然后一阵跳踉,窜到另外一间房上去了,往返跳跃,搅得一家不安。如是者数日。
北平的窗子是糊纸的,窗棂不宽不窄正好容一只猫儿出入,只消她用爪一划即可通往无阻。在春暖时节,有一夜,我在睡梦中好像听到小院书房的窗纸响,第二天发现窗棂上果然撕破了一个洞,显然的是有野猫钻了进去。大概是饿极了,进去捉老鼠。我把窗纸补好。不料第二天猫又来,仍从原处出入,这就使我有些不耐烦,一之已甚岂可再乎?第三天又发生同样情形,而且把书桌书架都弄得凌乱不堪,书桌上印了无数的梅花印,我按捺不住了。我家的厨师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除了调和鼎鼐之外还贯通不少的左道旁门,他因为厨房里的肉常常被猫拖拉到灶下,鱼常被猫叼着上了墙头,怀恨于心,于是殚智竭力,发明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捕猫方法。他用铁丝一根,在窗棂上猫经常出入之处钉一个铁钉,铁丝一端系牢在铁钉之上,另一端在铁丝上做一活扣,使铁丝作圆箍形,把圆箍伸缩到适度放在窗棂上,便诸事完备,静待活捉。猫窜进屋的时候前腿伸入之后身躯势必触到铁丝圆箍,于是正好套在身上,活生生悬在半空,愈挣扎则圆箍愈紧。厨师看我为猫所苦无计可施,遂自告奋勇为我在书房窗上装置了这么一个机关。我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妄从之。但是当天夜里居然有了动静,早晨起来一看,一只瘦猫奄奄一息的赫然挂在那里!
厨师对于捉到的猫向来执法如山,不稍宽假,我看了猫的那副可怜相直为她缓颊。结果是从轻发落予以开释,但是厨师坚持不能不稍予膺惩,即在猫身上原来的铁丝上系一只空罐头,开启街门放她一条生路。只见猫一溜烟似的唏哩哗喇的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妇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跑得愈快,罐头响声愈大,猫受惊乃跑得更快,惊动了好几条野狗在后面追赶,黄尘滚滚,一瞬间出了巷口往北而去。她以后的遭遇如何我不知道,我心想她吃了这个苦头以后绝对不会再光顾我的书房。窗户纸重新糊好,我准备高枕而眠。
当天夜里,听见铁罐响,起初是在后院砖地上哔啷哗啷的响,随后像是有东西提着铁罐猱升跨院的枣树,终乃在我的屋瓦上作响。屋瓦是一垅一垅的',中有小沟,所以铁罐越过瓦垅的声音是格登格登的清晰可辨。我打了一个冷战,难道那只猫的阴魂不散?她拖着铁罐子跑了一天,藏躲在什么地方,终于夤夜又复光临寒舍?我家究竟有什么东西值得使她这样地念念不忘?
哗啷一声,铁罐坠地,显然是铁丝断了。几乎同时,噗的一声,猫顺着我窗前的丁香树也落了地。她低声地呻吟了一声,好像是初释重负后的一声叹息。随后我的书房窗纸又撕破了——历史重演。
这一回我下了决心,我如果再度把她活捉,要用重典,不是系一个铁罐就能了事。我先到书房去查看现场,情况有一些异样,大书架接近顶棚最高的一格有几本书洒落在地上。倾耳细听,书架上有呼噜呼噜的声音。怎么猫找到了这个地方来酣睡?我搬了高凳爬上去窥视,吓我一大跳,原来是那只瘦猫拥着四只小猫在喂奶!四只小猫是黑白花的,咕咕容容的在猫的怀里乱挤,好像眼睛还没有睁开,显然是出生不久。在车船上遇到有妇人生产,照例被视为喜事,母子好像都可以享受好多的优待。我的书房里如今喜事临门,而且一胎四个,原来的一腔怒火消去了不少。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道理本该普及于一切有情。猫为了她的四只小猫,不顾一切的冒着危险回来喂奶,伟大的母爱实在是无以复加!
猫的秘密被我发现,感觉安全受了威胁,一夜的功夫她把四只小猫都叼离书房,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了。
放牛
那头牛是黑色的,性子慢,身体瘦,却很高,家里人叫它“老黑”。
父亲给我一节青竹条,指了指远处的山,说:“去放牛吧。”我看了看牛,又望了望远处的山,说:“我怎么认得路呢?”父亲说:“老黑经常到山里去吃草,它认得路。等太阳离西山一竹竿高的时候,就跟着牛下山回家。”
我跟着老黑向远山走去。上山时,我人小爬得慢,远远地落在老黑后面。我怕追不上它会迷路,心里急,汗湿透了衣服。在山路拐弯的地方,老黑把头转向后面,见我离它很远,就停下来等我。上陡坡的时候,我试着抓住牛尾巴爬坡,老黑没有拒绝,它多用了力气,显然是在帮助我,拉着我爬上陡坡。
我发现老黑对我是体贴的,我也对它有了感情。
牛很会走路,也很会选择路。在陡坡上,牛一步就能踩到最合适、最安全的地方。小路纵横交错在一起,牛选择的那条路必定离目的地最近。即使山上岩石丛生,牛去的地方也总是青草鲜美。我心里暗暗佩服老黑的本领。
有一次我在山梁上跌了一跤,手上腿上都破了,很疼。我趴在地上,看着夕阳,哭出了声。这时,老黑走过来站在我面前,低下头用鼻子嗅了嗅我,然后走下土坎,后腿弯曲,这时,我刚刚能够着牛背。我明白了,老黑要背我回家。
我骑在老黑背上,看夕缓缓下山,看月亮慢慢升起。月亮不远不近地跟着我们,闪闪的星星越来越多,越来越亮。整个星空都在牛背上起伏,一颗流星似乎是被牛角挑落的。
牛把我驮回家,天已经黑了多时。母亲看见牛背上的我,不住地流泪。当晚,母亲特意在草料里加了些豆子,表示对老黑的感激。
那年秋天,我上了小学。两个月的放牛娃生活结束了。我忽然领悟到,那两个月其实是牛在放我,是老黑隐隐约约把我牵在手里。
关于海豹
海豹是鳍足类中分布最广的动物,从南极到北极,从大海到淡水湖泊,都有海豹的足迹。海豹是鳍足类中的一个大家族,全世界共有19种。其中有鼻子能膨胀的象海豹;头形似和尚的僧海豹;身披白色带纹的带纹海豹;体色斑驳的斑海豹;雄兽头上具有鸡冠状黑皮囊的冠海豹。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为了获取海豹身上珍贵的皮毛,海豹几乎被人类灭绝。当今世界,许多国家规定禁捕或限量捕杀海豹。我国已经将海豹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荷兰北部沃登海区的海豹正面临着猎杀、海水污染和瘟热症的威胁。一位叫伦尼哈特的女士挺身而出,在沃登海的彼得布伦地区建立起一个海豹养护所,积极投入营救工作。目前,在她的海豹养护所中生活着近千只海豹,约占当地海豹总量的20%。哈特女士还通过媒体向人们发出保护海豹生存环境的呼吁。她的努力不仅改变了当地海豹的命运,而且大大加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准并理解“万赖俱寂、流连、磅礴”等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网络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从字里行间去感受泉声的美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二、感知课文,教给方法:
由学习第二自然段入手:
1、课件出示一组词语:
淙淙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
清亮时隐时现交错流泻遮断路面
2、师提示学生读这两组词语,发现了什么?(声音、样子)
3、感悟泉声与泉水之间的关系。
4、交流后,教师板书:(入目入耳,更要入心)
5、播放“钟声”课件,请学生用心聆听路上的泉声与钟声,说说感受。
三、感悟品读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作者为什么要交代“小雨”与“薄雾”?
(小雨与泉水大小有关;薄雾使景色更美)
2、学习第4自然段:
(1)师:伴着泉声、循着钟声,我们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古刹并借宿于此。入夜,万籁俱寂,跋涉一天的我却毫无睡意,仍然沉醉在白天的欢愉和美妙中,仍然意犹未尽地在聆听、辨识、品味着传送到枕边的泉声,就让我们也像作者一样去辨识、品味吧。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四段:画出你认为很精妙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3)学生交流:
(4)比较体会句子:
出示: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钢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是轻柔的,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是清脆的,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是厚重回响的,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是雄浑磅礴。
比较两个句子,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第一段好,因为读起来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把泉声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的乐声。这就是打比方的好处。第二句用了排比句,具有节奏感。美就美在有节奏感。)
(5)这么丰富的泉声是作者用心聆听,用心去品味的,来让我们在读中像作者一样去细细聆听、辨识、品味吧。
(A)聆听
播放四种“泉声”的课件。
(B)辨识
再播放四种“泉声”的课件,辨一辨。
(C)品味,课件以诗句的形式出示句子: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
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
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
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
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
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朗读品味,读出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的感受来。
(6)其实泉声还不止这些呢,引读: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
(A)自由朗读这一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作者把泉水当作人来写,很富有生趣)
(B)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泉水的喜爱,相机理解“流连”。
(7)师:是啊,正是因为作者有如此美妙丰富的心灵体验。才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文章来呀。同学们,走,让我们也一起去听泉去。
(A)(放泉声)闭上眼,静静地聆听,辨识,品味。
(B)试着用“那像---一样---的,是---的声音”这种句式进行说话训练。
(C)交流。
(8)想想看作者为什么会听得这么真切呢?(山静泉响相机理解“万赖俱寂”,说说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静。)
(9)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作者喜欢这儿的泉水,仅仅是因为泉声美妙,动听吗?读读第五段。
(A)学生自由朗读。
(B)交流感受,联系前文“草丰林茂”、“浓阴”、 “繁花似锦”、“古树参天”“、与古刹同龄”、“有二百多年树龄”等词句相机理解“孕育”。
(C)师:如果把万木比作孩子,泉水就好似母亲,水是万物之源呢,书上用了一个词来说明,就是孕育。正因为如此,作者在结尾说:——生齐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拓展:
1、是啊,泉水不光声音动听,还滋润着万木,是鼎湖山的生命之泉,面对这繁茂的树木,聆听这美妙的泉声,怎能不让作者陶醉呢?他是在听泉,更是在颂泉呀!
2、以后有机会,你想亲自去鼎湖山听泉吗?出示课件,介绍地理位置。
3、你还想知道关于鼎湖山的哪些情况呢?请点击链接,课外搜索交流。
教后记:
此篇课文,教学后的感受,是要有一双慧眼,发现教材中前后联系的内容,这些课文中不为人注意的细节往往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有很大帮助,最有感受的是三处:
1、“下了几天小雨”与“泉水”的关系紧密相连,当然也与“泉声”的美妙有很大联系。
2、“万籁俱寂”与听泉的联系。
3、“孕育”与“草丰林茂”等词语的联系,从而提升了课文的深度。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重点理解“晶莹、和蔼、慷慨、枯竭”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结合关键语句了解课文讲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4.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进一步懂得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莹、裹、篮”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晶莹、摇篮、壮观、半径”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重点体会地球的美丽与渺小。
教学难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脉络,结合关键语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谈话,引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世界的杂志《时代周刊》每年都要在世界范围内评选一位年度新闻人物。评出的这个人,肯定是这一年中在全世界影响特别大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法国的戴高乐将军等都入选过。有一位中国人在1978年和1985年两次入选,他就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但是,1988年《时代周刊》却评选了一位非常特殊的新闻人物。当时结果一公布,几乎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你们想知道是谁吗?(课件呈现《时代周刊》的封皮。)对,就是濒危的地球。想知道为什么吗?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请同学们一起齐读课文。(同时板书。)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思考:我们还可以把地球称为什么?(摇篮、水球、母亲、家园……)
过渡:地球,母亲!这是多么亲切的称呼啊!就像亲生母亲对我们来说都只有一个一样,宝贵的地球对我们来说也只有一个。那么,地球这位“母亲”给予了我们什么?她的宝贵又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预习情况。同桌间互查,小组轮读。
(1)出示生字,学生交流读音,教师正音。
莹、裹、篮、蔼、资、慷、慨、贡、滥、基、睹
过渡:在这些生字中,你认为哪个字在读音和书写时要提醒一下同学们?(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莹”是后鼻音;“资”是平舌音;“篮”和“滥”是边音。“莹”的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漏;“睹”意为“看”,和眼睛有关,是“目”字旁,不要写成“日”字旁。
(2)出示词语卡,学生朗读。
晶莹、包裹、摇篮、和蔼、资源、慷慨、贡献、滥用、基地
目睹、壮观、半径、有限、矿物、地质、无私、矿产、节制
开采、枯竭、毁坏、生态、设想、例如、破碎、子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地球的?
自读提示:
(1)抓住关键句来理解。在说明文中往往有一些说明主要内容的句子,它们多位于一段文字的开头或结尾处。
(2)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小组内交流答案。
2.全班合作解疑。
明确:文章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介绍地球的:
r地球的美丽——“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r地球的渺小——“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r地球资源有限——“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r地球是的,人类目前无法移居到其他星球——“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预设:如果学生的交流情况不错,可进一步提问:文中有一句话把这四个方面都概括进去了,你能找到这句话吗?(“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句,在此可以提一提,让学生有初步的印象。
3.感受地球的美丽与渺小。
过渡:“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那么,宇航员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宇航员在太空中为我们拍下了地球的照片,我们来看一看。
(1)幻灯片展示在太空中拍摄的地球图片,学生结合课文自由描述地球的外观。
预设:晶莹的球体;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可引导学生留意这里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感受语言的生动。科学小品文虽然也是说明文,但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常常是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
(2)理解句子: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明确:这是作者对地球的赞美,突出表现了地球的可爱与美丽,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喜爱之情。句中将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阐明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密切联系。
(3)结合旧知,阅读第2自然段,体会地球的“渺小”。
过渡:在教材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中,有一段文字显示了地球之小,同学们还记得吗?(课件出示相关段落。)请大家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再结合本课第2自然段,说说地球的“小”。
从理论上说,宇宙是无限的。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小的部分,银河系又是宇宙的沧海一粟。整个银河系中有几千亿颗恒星,类似太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为数不少,其中肯定有与地球类似的'行星。——《宇宙生命之谜》
(4)出示例句,学生指出说明方法。
①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六千四百千米的星球。(列数字)
②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作比较)
预设:学生在前面曾学过两篇说明文,所以说明方法在此可不作为重点来学习了。但可以简单地考查一下,加以巩固。
4.概括大意,初解课题。
(1)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联系主要内容,讨论交流:为什么课题说“只有一个地球”?
(3)师生合作,概括课文内容。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知道了它的外观(美丽壮观),但同茫茫宇宙相比又显得非常(渺小)。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它被破坏,人类根本(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正是基于这些认识,作者在文章中向人类发出了呼吁(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课后搜集更多关于地球的资料。
2.通过网络了解全球生态环境的现状,感受地球面临的巨大危机。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2.结合语句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复习检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知道了在茫茫的宇宙中地球是美丽而渺小的。作者是用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这些知识的呢?(生回答: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相信同学们在以后介绍事物的时候,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将事物介绍清楚。
2.引入新课。
(1)过渡:课文前两个自然段向我们描述了宇航员遨游太空时所见到的地球,我们也看了一些地球的图片。我记得同学们在欣赏文字和图片时发出了不少感叹,大家能说说当时的感受吗?
预设:指名学生回答,答案可以是多样化的:地球真美啊!地球真像宇宙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2)设疑: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时也有感叹,大家能把宇航员的感叹找出来读给老师听听吗?
(指名读第8自然段。)
指导朗读: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讨论后引导学生在该段落旁标注:自豪而又担忧。)
(3)质疑:地球的可爱仅仅是因为它看上去美丽壮观吗?宇航员的担忧是多余的吗?
过渡:同学们,要真正理解宇航员的感叹,理解他的自豪和担忧,我们就要认真学习下文。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进一步感悟地球的“可爱”,从“自然资源有限”的角度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学生自读课文第3—4自然段,思考问题:
(1)地球用哪些资源养育了人类?
(讨论交流后板书:自然资源——矿产、水、土地、生物)
(2)文中哪句话生动地写出了地球的慷慨无私?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无私、慷慨”都是人具有的品格。)
(3)自然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吗?课文在说明这一点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自然资源不是无限的,如矿产资源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有会枯竭的一天。这里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小结:地球为人类提供了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各种资源,它是多么无私啊!从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呢?(学生交流,如:地球真是太可爱了。)
2.讨论交流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感受地球是“容易破碎”的,领悟“忧虑”之情。
(1)提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找出相关语句。
预设:提示学生矿产资源为不可再生资源,而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为可再生资源,所以课文是从“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和“可再生资源遭受破坏”两方面来写的。
(2)学生交流关键字词,感受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及严重后果。
预设:不加节制、枯竭、随意毁坏、不顾后果、滥用、生态灾难、严重的威胁。
(3)教师引入其他资料,或让学生交流他们搜集的相关资料,感受地球所承载的重负与压力。
你听说过“地球生态超载日”吗?“地球生态超载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合作伙伴,国际民间组织“全球足迹网络”发起,旨在提高人们对生态“超支”的认识,鼓励大家积极采取可持续的行动。地球生态超载日是人类在一年之内生态资源开始入不敷出的时间指标。通过对时间和资源消耗走势的粗略估算,地球生态超载日以科学的方法测算出人类对生态资源和生态服务的需求(支出)和地球的生态承载力(收入)两者之间的差值。
在1961年,人类一年只消耗大约2/3的地球年度可再生资源,大多数国家还有生态盈余。然而全球消费及人口数量都在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超过了地球资源再生的能力,这一情况就是生态超载。大约从1970年起,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开始超越地球生态的临界点。1994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10月22日,20xx年提前到了9月20日。20xx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8月20日,意味着在8月20日人类用完了地球本年度的可再生资源,剩下的4个多月进入了生态超载阶段,在生态赤字的状态下,人类将透支自然产品和生态服务。20xx年8月12日是地球生态超载日:在这一刻,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超出了地球生产和再生自然资源的能力。20xx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8月8日,比20xx年提前5天,这意味着本年度剩下的4个多月里,人类将背上更加沉重的生态欠债,更多地透支地球的生态产品和服务。20xx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8月1日,212天就用完了20xx年的份额。20xx年的《地球生命力报告》显示,人类每年消耗着1.5个地球的生态资源,并且到20xx年之前将达到2个地球。在生态系统开始退化并可能崩溃之前,生态超载只能维持有限的时间。
3.从“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过渡:既然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是非常容易破碎的,那么我们能不能离开地球,去别的星球上生活呢?
(1)学生自读第5—7自然段,讨论“人类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
预设:在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中,学生已了解到人类目前还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也掌握了相关知识,这里可借机复习一下,加深认识。
(2)结合相关句子,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明确:这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四十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很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至少”一词则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四十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既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
4.再次体会课题的深意,提升情感。
过渡:由我们刚才的讨论来看,宇航员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板书:精心保护。)这是因为这个美丽可爱、为人类无私奉献的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只有一个”。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宇航员的话,体会地球的美丽与脆弱,感受地球的珍贵。
(1)结合全文理解宇航员的感叹。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预设:课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教学时,可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同时”来理解。
明确:这句话引用了宇航员的感叹,既与前文照应,又简洁、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征,突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破碎”一词一般用来形容玻璃、瓷器之类的易碎品,在这里可理解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如文中提到的资源枯竭的危机。强调“同时”,就是强调地球的两重性:它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容易破碎的一面,提醒人们如果“不加节制”“随意毁坏”资源,可爱的地球就可能“破碎”,所以我们要懂得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深入体会课题的含义。
过渡:同学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我们可亲的地球母亲正在遭受着无情地破坏,她需要我们一起去精心保护她。请同学们带着对地球母亲的一片爱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生读)
小结:善待地球,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家园。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时代周刊》将地球评为年度风云行星,不正是在呼吁大家珍爱我们的地球吗?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
三、拓展阅读,读写结合
1.课件出示文段,学生自读。
过渡:写了《花之歌》的诗人纪伯伦还曾写过一篇的文章《田野中的哭声》,诉说了田野的悲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或分发纸质材料。)
东方欲晓,我坐在田野里,同大自然倾心交谈。在那返璞归真、美不可言的时刻,我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向我看到的一切探询什么是美的真谛,让眼前的一切告诉我,什么是真实的美。
这时,一阵阵风从树丛中徐徐而来,像一个贫苦无靠的孤儿在叹息。我问道:“轻柔的微风啊!你为什么叹息?”它答道:“炎炎烈日迫使我逃进了城里,可在城里,我纯洁的躯体沾满了病菌,到处都是有毒的气息。因此,我才这样伤心。”
我回眸向万紫千红的花儿望去,只见它们簌簌滴下的不是露珠,而是泪水。我问道:“美丽的花儿呀,你们为什么要哭?”花儿抬起她那俏丽的脸,说:“我们哭,是因为人们来到这里,掐断我们的粉颈,把我们带进城里,又把我们丢进垃圾堆里。人类残酷的手将使我们离开故土——田野,我们怎能不哭泣?”
过了一会儿,我听到溪水在号哭,于是我问道:“甘美的溪水呀,你为什么哭泣?”他答道:“因为我不得不流进城里,在那里,人们鄙视我们,他们用我们的身体为他们洗涤污垢。不久,我这冰清玉洁的身体就会变成污泥浊水。我怎能不号哭?”
随后,我侧耳倾听,又听到鸟儿在唱着伤心的歌,我就问道:“漂亮的鸟儿啊!你们在为谁悲伤?”鸟儿说:“人们将要像用镰刀割草似的把我们消灭掉。我们在相互诀别,谁都不知道谁会幸免于难。我们走到哪里,死神就跟随到哪里。我们怎能不悲伤?”
旭日从山后冉冉升起,为树丛戴上了一顶顶金冠,我不由得想:“人类为什么要破坏大自然创建的东西呢?”
2.阅读与交流。
(1)诗人听到了哪些哭声?(微风、花儿、溪水和鸟儿的哭声。)
(2)诗人真的听到了这些哭声吗?他是想表达什么?(没有。诗人假借自然界中的哭声,对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发起了控诉。)
(3)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你想对大自然或地球母亲说些什么?想一想,再写下来。
(4)指名读话,集体评议。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选择作业,课堂延伸。
(1)画一幅环保宣传画,配上一句环保宣传语。
(2)假如你是一朵花,或一棵树,或一块煤……,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
(3)搜集一首赞美大自然的诗歌,读出情感。
2.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
设计:
陈忠实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借物抒情的散文。课文文质兼美,但是词句的理解却有难度,尤其需要学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青海高原一株柳顽强生存、不懈拼搏的毅力与勇气更是有困难,毕竟这些小学生身在蜜罐里,长在温室中。课文中有一段对青海高原柳树的描写,两段对这株柳树生长历程的想象,我主要抓住这几段文字进行剖析,并引导学生去想象高原柳生存的艰难。配乐朗读为学生营造情境氛围,使学生化身为高原柳树,去描摹它的不屈历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3.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同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课文语言优美流畅,用词华丽,情景交融,理解好文章中的句段是教学的重点。尤其是课文5-7自然段,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柳树的不屈。
教学难点:
课文表面看是写物,但是作者实际是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对于课文内涵的理解,柳树这种在逆境中不屈生存的斗志和勇气是每个人必须的力量,这是我们要在教学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的难点。
第一次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感受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引读:《青海高原一株柳》。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非常恶劣,课文中用了这些词(出示词语):
谁能读出青海高原的特点?(指名读,环境的确恶劣)如果读的速度再慢一点,就更能体会它的意境了,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二、感知柳树外形的神奇
1.就在这莽莽的高原之上,却生长着一株柳树。在作者的心目中这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请大家轻轻地打开课本,从文中找出作者描述的语言。(指名说)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株神奇的柳树。(板书:神奇)
2.首先请你快速找到描写这株柳外形的段落。(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看到这株柳了吗?这一株柳就躲在语言文字的后面,读着读着,这株柳的神奇之处就会从语言文字中显现出来,先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
3.现在我们来交流。
(1)这株柳树神奇在哪儿?
(出示第一句话)“两合抱粗”有多粗?请你们两个来演示一下。这样粗壮的柳树在江南可不常见。
树阴的面积有多大?咱们教室大概有五十平方米,也就是说有两个教室那么大的树阴。这真是一棵高大粗壮的柳树了。
(板书:高大粗壮)真神奇,谁来读?
(2)还有哪儿神奇?书上用两个词形容了柳树枝干的特点。
从哪里感受到枝干很坚硬?是啊,就像生铁做成的铁块一样,很硬,颜色很暗淡。
过渡:咱们这里的柳树坚硬吗?有一个词叫“柔柳”,说明我们这里的柳以“柔”著称,可这株高原柳却这么硬,真是神奇。
(3)神奇还体现在哪里?叶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叶子如此苍郁深沉是什么原因?对,全是高寒和缺水所导致的。
(板书:苍绿)生命的颜色如此独特,这又是一“奇”。
(4)生存环境如此恶劣,而它却长得这般粗壮、高大、苍绿,你难道不想赞赞它吗?带着赞叹你读(指名读)带着赞叹一起读——
4.过渡: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所以课文中说它——
(引读:出示):巍巍然撑立……强大感召。
板书:撑立,手掌用力就是“撑”,难道这个“撑立”仅仅是写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6、7两个自然段,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三、感动于柳树品质的神奇
1.读了这两段之后,你觉得柳树在高原上撑立容易吗?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拿出笔,圈一圈,划一划,在感受最深的地方留下你的批注。
2.学生交流,师相机出示课文片段。
A:(出示)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1)说说你读书的感受。
柳树生长要面临的`两大困难是什么?(板书:干旱严寒)
(2)高原上的干旱和严寒非常严重,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棵留了下来,我们真替它庆幸。自己好好读读这段话。
B: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它撑立的不容易?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1)你有什么感受?柳树又受到了怎样的考验?(板书:风雪、雷电)
(2)残酷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你们没有体验过,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听——(出示:风雪、雷电声)
想象一下:狂风呼啸,飞沙走石,这株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雪纷飞,其它植物早已被大雪吞噬,这株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来,这株柳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株柳树就在经受着这样的摧毁,但它害
怕了吗?冻死过多少次,它——,被劈断了枝干而它——。
谁来读读这段话?(指名读)。(:我仿佛看到它在咬着牙坚持。)
(4)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仅仅是难得一次吗?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三个“多少”: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雪和电击,环境如此恶劣;
“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这是一段多么艰辛的生长过程啊!)
同学们理解透彻,一定也能读好。(指名读)(:柳树经受着无数次的摧毁,也毫不畏怯。“又”字读得好,让我们感受到它坚持的执着。)
(5)(配乐)正因为有了一定要活下去、撑下去的信念,所以它才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一段——
(6)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生板书。(坚持、顽强、不屈不挠)
同学们,这么多的词,都可以用来诠释这个“撑立”。
3.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的风雪雷电中愈挫愈勇,在如此的危险和艰难面前,表现得这么顽强,难怪作者会不由自主地从内心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四、感悟,由物及人
1.这一株柳树,生活环境如此恶劣,命运如此坎坷,可是它——引读。
(1)(出示)
(2)最后一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出示:命运给予……一片绿阴。
注意到了吗?你读出了什么?(“九十九”中体会到柳树在青海高原上生存经历了那么多困难。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受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它放弃了吗?)
(3)磨难再大,可是它无所畏惧;希望再小,可是它永不言弃。青海高原一株柳用坚强不屈的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所以作者这样写,齐读。
五、首尾呼应,内化情感
1.这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在它身处逆境却这般(高大、粗壮、苍绿),神奇在它毫不畏惧(干旱、严寒、风雪、雷电),神奇在它具有(坚毅、顽强)的品格。
2.(出示图片)此时此刻,当我们再次面对这株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柳树时,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写一株柳树吗?是的,这不仅仅是一株柳树,更是不屈不挠的象征。你想到了谁?
3.这株柳树就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难怪作者在开始的时候就这样写到——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4.我们相信,这株柳一定能继续在高原上撑立下去。
让我们情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谁想一个人来读题目?你想强调什么?为什么?
(青海高原:突出这株柳生存环境恶劣;
一株:它是唯一一棵生存下来的柳树,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5.同学们,今天你们可真了不起,你们读懂了柳树的神奇,更读懂了柳树撑立的,当然也读懂了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老师希望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能够永远伫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因为它用顽强、坚持等等的,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6.最后老师送大家两句话,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不管遇到怎样的坎坷我们都能顽强地去面对。
(出示,齐读):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附板书:青海高原一株柳
神奇撑立
高大干旱顽强
粗壮严寒坚持
苍绿风雪不屈不挠
雷电
教师点评:
陈娟:点评时不要重复学生的回答。
王德进:理解柳树外形时可采用对比,与本地对比,联系实际来说。
姜丽霞:1.怎样体会环境的恶劣?
2.想象说话时,风雪雷电时,关键引导柳树怎样,可以出示一个句式练说。
姜为立:1.可以使用一些图片,较直观。
2.你想到了什么名人?写时可联系自己: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么顽强面对的?
孙小燕:1.体会柳树外形时,按一定顺序:枝、干、叶、站立姿态,可以一下。
2.听风雪雷电时,想象说话可改为写话。
3.正确理解“神奇”与“撑立”的关系,板书要改。
张冬梅:1.评读不够。
2.要渗透写法指导。
3.指导朗读不够。
李静:1.面对那么多磨难时,柳树怎样鼓励自己的?
2.高原柳与平原柳的对比,第8小节要讲。
3.“撑立”与“伫立”的理解。
孙小砺:1.要明确课上练写什么。
2.妖思考怎样抓住“神奇”一词。
第二次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齐读课题。
2.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环境恶劣的青海高原生长着一株柳树。在作者眼里,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请大家打开课本,迅速找出这句话。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这株神奇的柳树。(板书:神奇)
二、感知柳树外形的神奇
1.首先请你快速找到描写这株柳外形的段落。(板书:外形)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看到这株柳了吗?这一株柳就躲在语言文字的后面,读着读着,这株柳的神
奇之处就会从语言文字中显现出来,先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
2.现在我们来交流。
(1)这株柳树神奇在哪儿?
(出示第一句话)“两合抱粗”有多粗?(出示)请你们两个来演示一下。这样粗壮的柳树在我们这边可不常见。
树阴的面积有多大?(出示)咱们教室大概有五十平方米,也就是说有两个教室那么大的树阴。这真是一棵高大粗壮的柳树了。(板书:高大粗壮)
真神奇,谁来读?
(2)还有哪儿神奇?书上用两个词形容了柳树枝干的特点。
从哪里感受到枝干很坚硬?是啊,就像生铁做成的铁块一样,很硬,颜色很暗淡。
过渡:咱们这里的柳树坚硬吗?有一个词叫“柔柳”,说明我们这里的柳以“柔”著称,可这株高原柳却这么硬,真是神奇。
(3)神奇还体现在哪里?叶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平时见过的柳树叶子是什么颜色?叶子如此苍郁深沉是什么原因?对,全是高寒和缺水所导致的。
青海高原恶劣的环境捶打着它,磨练着它,使它拥有了一份独特的绿。(板书:苍绿),又是一“奇”。
(4)生存环境如此恶劣,而它却长得这般高大、粗壮、苍绿,你难道不想赞赞它吗?带着赞叹你读(指名读)带着赞叹一起读——
3.这样一株高大、粗壮,色泽独特的柳树,是多么神奇。所以作者觉得:(出示:这是一株……青海高原上。)
4.这一株柳树,它——(引读:出示):巍巍然撑立……强大感召。
“巍巍然撑立”,(出示)我们要读出顶天立地的气势,读出这株柳高大伟岸的身躯,再读一遍。
手掌用力就是“撑”,难道这个“撑立”仅仅是写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请同学们自由读作者猜测柳树生长经历的6、7两个自然段(板书:经历),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三、感动于柳树品质的神奇
1.读了这两段之后,你觉得柳树在高原上撑立容易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拿出笔,圈一圈,划一划,在感受最深的地方留下你的批注。
2.师生交流:哪些词句看出柳树在高原上撑立不容易?
A:(出示)干旱和寒冷……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1)说说你读书的感受。
柳树生长要面临的两大困难是什么?(板书:干旱寒冷)
(2)高原上的干旱和严寒非常严重,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任何植物都活不过一年,只有这株柳树活了下来,我们真替它庆幸。
能读好这句话吗?(出示绝不宽容:干旱和寒冷从不手下留情)
B: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它撑立的不容易?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1)这里柳树又经历了怎样的考验?(板书:风雪雷电)
(2)我们身处平原,也许终生无缘了解3500米以上,极端气温零下20度的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听一听吧!——(出示:风雪、雷电声)
想象一下:狂风呼啸,其它植物早已被大雪吞噬,这株柳经受着怎样的摧毁?可是它怎么做的?道道闪电,阵阵惊雷,劈向柳树,这株柳又怎样了?
(3)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仅仅是难得一次吗?从哪些词能读出来?
(“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这是一段艰辛的生长经历;
三个“多少”:柳树经历的摧毁非常多。)
谁来读好这段话?(指名读)
(:柳树经受着无数次的摧毁,也毫不畏怯。我仿佛看到它在咬着牙坚持。“又”字读得好,一共用了几个“又”?让我们感受到它坚持的执着。)
(4)也许很多时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它总会这样鼓励自己——(指名说)。
(5)(配乐)正因为有了一定要活下去、撑下去的信念,所以它才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一段——
(6)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生板书。(坚持、顽强、不屈不挠、宁死不屈)
这么多的词,都可以用来诠释这个“撑立”。
3.这不只是一棵树,更是一种(板书:),难怪作者会不由自主地从内心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四、感悟,由物及人
1.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中苦苦撑立的时候,看一看那些平原的柳树们此时此刻在干着什么呢?(出示图片)
2.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写到家乡灞河的柳,这是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快速默读第八自然段。
用家乡灞河的柳与青海高原一株柳作对比,衬托高原柳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对比的写法我们也可以运用到平时的中去。
3.这一株柳树,生存环境如此恶劣,命运如此坎坷,可是它——引读。
(1)(出示最后一段)
(2)最后一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出示:命运给予……一片绿阴。
注意到了吗?你读出了什么?(“九十九”中体会到柳树在青海高原上生存经历了那么多困难。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受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它放弃了吗?)
(3)磨难再大,可是它无所畏惧;希望再小,可是它永不言弃。青海高原一株柳用坚强不屈的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所以作者这样写,齐读。
五、首尾呼应,内化情感
1.这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在它身处恶劣的环境,却这般(高大、粗壮、苍绿),神奇在它经历了(干旱、严寒、风雪、雷电),却毫不畏惧,神奇在它具有(坚毅、顽强、不屈不挠)等等的。
2.(出示图片)此时此刻,当我们再次面对这株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柳树时,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写一株柳树吗?是的,这不仅仅是一株柳树,更是不屈不挠的象征。你想到了谁?
3.这株柳树就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难怪作者在开始就这样写到——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这里用的是“伫立”而不是“撑立”,有什么特殊含义吗?(“伫立”表示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磨难,表达了作者对它的赞美。)
4.我们相信,这株柳一定能继续在高原上撑立下去。让我们怀着崇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
谁想一个人来读题目?你想强调什么?为什么?
(青海高原:突出这株柳生存环境恶劣;
一株:它是唯一一棵生存下来的柳树,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5.同学们,今天你们可真了不起,你们读懂了柳树的神奇,更读懂了柳树撑立的,当然也读懂了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老师希望青海高原上这株柳的能够永远伫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6.最后老师送大家两句话,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不管遇到怎样的坎坷我们都能顽强地去面对。
(出示,齐读):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附板书:青海高原一株柳
外形高大粗壮苍绿
神奇经历干旱寒冷风雪雷电
坚持顽强不屈不挠
教师点评:
胡银兰:1.思路非常清晰,能立足教材,紧扣教学目标,做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2.重点体会段落,体会“神奇”。
3.读的方式较多,学生感悟较深。
4.想想说话不够到位,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练笔。
张菊凤:1.抓住了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2.多重朗读,读中悟情。
3.注重媒体,深化理解。
陈玲:1.能根据教材特点,设定一定的教学方式。
2.学生理解柳树生长经历部分,拓展了高原气候的知识。
3.感受部分,对比简单,可以再深华。最后一段柳树部分要引导学生不抱怨的。
何兰:1.教学层次清晰,抓主要句段进行理解。
2.引导学生说话,深化了学生对高原柳的感悟。
王艳:1.紧扣“神奇”进行教学,思路清晰。
2.品读关键词句到位。
3.能利用文中的“留白”让学生想象说话。但说话引导不够到位,课设计一个练笔。
刘江海:设计合理巧妙,学生的发言很积极。
黄文:1.紧扣“神奇”,感受高原柳的。
2.拓展联想到的人时,由此想到了他们的,处理较好。
3.“九十九”与“一”的理解,还要强调生活和命运的不公平,体现柳的不抱怨的。
孙小砺:1.上课时教师的表情要丰富。
2.要正确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二)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诗的结构。
(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并把思想感情读出来。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口述目标。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追寻:跟踪寻找。
昔日:从前,课文中指革命时期。
茁壮:健壮。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文中是指高楼大厦大量出现。
满目琳琅:一般写作琳琅满目,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很多。文中用来形容各种家用电器的摆设。
奥秘:奥妙神秘。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
3.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4.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
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5.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学习第三部分。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延安”指什么?学生可以说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教师可将这句话用投影打示出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灵魂指什么?“展翅飞翔”指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总结全文。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朗读建议。
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读能力。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
延安,/我把你/追寻,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安/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
教学目标:
1. 仔细观察一幅剪纸作品,看懂作品的内容。
2. 展开丰富的想象,编一个合理的故事,并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3. 要求内容具体,叙事详略得当。题目自拟。
教学重点: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经过。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4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教学难点:表达通顺、连贯。
作前准备:准备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课文《姥姥的`剪纸》,导入新课。
1.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姥姥的剪纸》吗?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看老师带来的几幅剪纸作品。(实物投影)
3.请分别给这些作品取个好听的名字。
4,剪纸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把剪子一张纸,就能创造出色彩缤纷、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美不胜收的剪纸作品。这多么神奇,真令人叹为观止!
一、 看图练说
1.仔细观察剪纸作品,看图练说,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经过。
2.叙述主要人物,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衣着打扮。
3.连起来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剪纸的内容,要求细致具体。
三、放飞想象
1.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事情的前因后果。
2.小组讨论,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说清楚。
3.各自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事情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
四、展开联想
看着这么精美的剪纸作品,你会联想到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选择学生代表交流“想象”成果。
注意:
1.剪纸的内容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说;
2.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清楚;
3.说联想。
二、对照要求,师生集体评议。
三、构思布局,酝酿习作。
请同学们把自己编写的故事完整地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四、选代表交流草稿,并进行修改。
五、誊写作文。
教后小记: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习作4,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4教案教学设计精品,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8
教学目标:
1、知道读书要有选择。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将课文介绍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本领。
教学重点:学以至用
教学难点:知道读书要有选择。
教学方法:讲解与自学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做上记号,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些什么?
1、自学生字词。
2、指名学生读课文。
3、说一说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些什么。
二、逐节读课文。
采用“读读——想想——议议”的办法。
三、这篇课文介绍如何选择合适读物,这会给你什么启发。
四、模仿课文2-5节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写一段话。
五、再次朗读课文,感悟理解。
六、课堂总结。
七、作业:
课外有选择性地阅读书籍。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课前准备】
关于重点句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检查。
3、交流反馈。
三、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⑴ 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⑵ 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⑶ 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⑴ 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⑵ 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个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2、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一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作者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画句子。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⑴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① 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 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
⑵ 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
2、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地很投机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⑴ 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⑵ 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⑶ 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读好这句话。
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
(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5、小结:
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
三、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
1、自由读最后两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体悟作者对田野、对大自然充满了喜爱之情。)
2、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察过什么?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0
教学要求: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
2、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5节。
教学重点:
体会阿炳创作的艰辛和这首名曲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激趣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这样一首乐曲,一首中国民间二胡曲,世界指挥家听完后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法国总统密特朗一生独爱此曲。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你们知道是哪首音乐曲吗?(《二泉映月》)而它的创作者竟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名字叫(阿炳,师板书)。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3课《二泉映月》,一起走进阿炳的生活,去感受《二泉映月》的苍伤与伟大,一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阿炳是一位盲人,他为什么能创作出全世界伟人都为之感动的音乐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这篇课文有许多生字词(出示词语),指名读。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跃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3、通过读,我们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列写出了月色美,第二列写出了阿炳坎坷的经历,第三列写出了乐曲的旋律,这让我知道了《二泉映月》的.背景和阿炳的艰辛创作。
三、自主读文,披文入境
师:阿炳是盲人,是孤儿。他的生活该是多么艰辛,他来到泉边,他听到什么?
1、生自由读第4节。
2、听到:叹息 哭泣 倾诉 呐喊
3、一齐读最后一句话。
师:在阿炳小的时候,师傅曾带他到泉边赏月听泉,那时候阿炳听到什么?从课文中找出带有“听”的句子。
四、自读自语,明理悟情
1、默读第2节,划出带“听”的句子,读一读。
2、读得好,在和师傅赏月时,师傅问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一起读。
小阿炳听到什么声音没有?(一起回答:没有)
3、过渡:小阿炳什么也没听到,师傅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板书:奇妙)什么意思?后来,阿炳长大了,他听到了奇妙的声音吗?
(没有),那他听到什么?(齐读第4节最后一句)
“听到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
总结:阿炳并没有听到美妙的声音,听到的只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难道是师傅说错了,(在第3节中找关键句:双目失明),你是怎么理解的。
4、双目失明,阿炳看不到一切,所以听着听着,渐渐的……
生:读第4节最后一句。
师:你见过阿炳街头卖艺的情景吗?
(播放有关资料,走近阿炳)
5、你看到什么?
师:阿炳坐在街头卖艺,他没有听到奇妙的音乐,他听到的只是“渐渐……“(最后一句)
师:老天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呀,他双目失明
他只能听到“渐渐……” (最后一句)
师:他饱受着饥饿、病痛的折磨,他只能听到“渐渐……”(最后一句)
6、老天对阿炳是不公平的,但阿炳被困难吓倒了吗?
你从哪看出来的?
(读: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五、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1、师:他多么希望他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阿炳不仅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大家拿起书“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他为什么要通过琴声来倾诉呢?
2、配乐读第5节。
3、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随着乐曲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在二泉池边回荡,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动人的乐曲(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5、多么动人的音乐,多么伟大的音乐,一个双目失明的艺人,一个充满苦难的民间艺人,一个对未来充满渴望的民间艺人,他靠什么创造出了伟大的作品?
6、当阿炳沉浸在夜色中,忘我地拉起二胡时,他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7、是音乐安慰他孤寂的心,你想对他说什么?
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这首不朽的曲子深受我国人们喜爱,在国际乐坛也享有盛誉,齐读最后一段。
2、总结:苦难带给人们的是什么?悲痛、哭泣……,但是,对于勇敢的人、坚强的人和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面对苦难吧!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听: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阿炳 倾诉:委婉连绵、升腾跌宕、步步高昂
(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19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12-08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19
小学六年级语文的上册教案02-06
苏教版小学语文上册教案06-14
苏教版小学语文上册教案08-26
小学语文上册翠鸟教案06-04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5篇03-15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10篇)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