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优秀范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优秀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优秀范文1
教学目标
1、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的文章《师说》。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
(2)请学生统计本课的生难字词,并注音解释,可将有关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自己整理的内容写出,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订正、补充。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请学生自由翻译课文,要放声翻译,提倡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以求教于周围同学,最后全班统一讨论,请同学向全班学生和老师询疑问难,教师或引导学生回答,或亲自回答。
(3)学生朗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
(说明: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优秀范文2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层次结构,体会科普说明文描写和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学习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神奇的极光图片展示)
提起极光大家都不陌生,它是南北极地区特有的一种大气发光现象,极光在西方文学中还留下了许多神奇而美丽的传说,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近极光,认识极光。
二、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第一部分引述了哪几种古老的神话传说?引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2、理清课文层次结构,弄清楚本文说明和描写是怎样结合的。
3、学习本文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三、课文分析
1、(学生讨论)本文引述了哪几种古老的神话传说,引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文中共写了三种古老的神话。
①附宝感极光而孕黄帝;
②《山海经》中关于“触龙”的记载;
③西方伊欧斯的传说。
从东西方两种文化背景、两个角度来描绘极光。
2、(提问)上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对极光的成因有哪些推测?
明确: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极光可能是由以下三种原因形成的:
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因为北极临近地球的边缘,所以能看到这种大火。
另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红日西沉以后,透射反照出来的辉光。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极地冰雪丰富,它们在白天吸收阳光,贮存起来,到夜晚释放出来,便成了极光。
3、(提问)现在的科学研究认为,形成极光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现在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由此可见,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缺一不可。
4、分组讨论并概括: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及运用特点。(学生找出文中例句,指明说明方法)
明确:
(1)打比方
在说明极光的形成原理时,作者用恰当的比喻,避免了枯燥的说明,使文章通俗易懂。
地磁场分布在地球的周围,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腔体,它的科学名称叫做磁层。为了更形象化,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可以把磁层看成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焦到地磁的极区,极区大气就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但是,这里的电视屏幕却不是18英寸或24英寸,而是直径为4000公里的极区高空大气。通常,地面上的观众,在某个地方只能见到画面的1/50。在电视显像管中,电子束击中电视屏幕,因为屏上涂有发光物质,会发射出光,显示成图像。同样,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人们便见到了极光的图像显示。在电视显像管中,是一对电极和一个电磁铁作用于电子束,产生并形成一种活动的图像。在极光发生时,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造成的。
打比方,就是借助于打比方来说明事物。作用在于把陌生的事物,说成读者熟悉的事物,把深奥的事理说成浅显的事理。
(2)举例子
在古代,我国没有极光这个词,所以是根据极光不同的形状差异分别加以称谓,如叫作“天狗,刀星,蚩尤旗,开天眼,星陨如雨”等等,它们大部分散落在史书的星象、妖星、异星、流星、祥气的记载中。
举例子是以具体的简单的事物说明抽象的、复杂的事物。把抽象的具体化,把复杂的简单化。
(3)分类别
……毫不夸大地说,在世界上简直找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极光形状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人们将极光按其形态特征分成五种:一是底边整齐微微弯曲的圆弧状的极光孤;二是有弯扭折皱的飘带状的极光带;三是如云朵一般的片朵状的极光片;四是面纱一样均匀的帐幔状的极光幔;五是沿磁力线方向的射线状的极光芒。
分类别说明就是将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分类别说明的作用在于理清头绪,具体说明。
(4)下定义
极光是天空中的一种特殊的光,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惟一的高空大气现象,它常常出现在南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主要是在南极区和北极区。
下定义,就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
5、举例说明本文哪些部分是描写,哪些部分是说明?
明确:在文章第一部分关于极光的古老传说部分是描写,比较生动的描写是文中第一自然段。
文中其余部分是简洁的说明。
四、小结
本文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科普说明文,记叙、描写、说明浑然一体,并运用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使文章严格遵循科学的原理,语言简洁、平实,浅显易懂,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板书设计
神奇的极光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优秀范文3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体会作者对生命以及苦难的感悟。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领会地坛使“我”豁达地对待生死。
3、品味语言,理解文中景物描写与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作者传达了怎样复杂的情感。
2、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教学方法:
以读促悟、小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伟大的作品,可以将人的灵魂唤醒。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这样一篇文章。这是作家史铁生自传性的散文,《我与地坛》。
我们来看一张史铁生的照片。看着这张照片,你关注到什么?(哪里和我们不一样?)
作者的残疾是怎么来的呢?史铁生在21岁的时候,在他生日的那一天,上帝给了他一份特别的礼物,上帝夺去了他的双腿。从那以后,他再也没能站起来。
我们来做一个设想,如果让你在21岁的时候,遭遇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样?
生:……
是的,史铁生也很我们同学一样,在残废之初,他一度想去寻死。但是最终,他活了下来,甚至成为了一位的作家。他写了许多作品,知道有哪些吗?看课下注释①。他的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大家用波浪线划一下。
那么,一个残废的,一心求死的人,最后却成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作家,到底是什么陪伴他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岁月呢,我们来看课文。
二、文本研习
文章虽然题为《我与地坛》,实际上有三个描写对象,分别是我、地坛、母亲。这三者彼此关联,构成了文章的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写的是我与母亲。这节课我们先学习“我与地坛”这一部分。
1、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角色转换。从现在开始,你不再是你,你就是史铁生。在双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你都经历了哪些事情,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到文中找一找答案。
(①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②双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2、而就在你伤心绝望的时候,你无意中来到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是(地坛)。从此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再没长久地离开过,这说明地坛和你一定有什么灵犀相通之处。
3、那么地坛和作者有什么相似之处呢?请你到课文中找一找。(板书)
(①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兴起,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②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昔盛今衰,被人遗弃,同病相怜。
4、在作者眼中,地坛只是一座荒芜废弃的古园吗?那它还有什么别的特点?第五自然段中有句话概括了这个特点,请你找出来。(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文章那个段落写出了它的不衰败?这些都属于什么描写?(景物)
5、小组探究:第五自然段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园墙、小昆虫、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逐一分析特点,是作者对于生命的感悟。)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所有的一切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所有的一切都在告诉作者,要好好活,生命来到这世界本身就是一种美丽。)
齐读。
6、所以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喜欢呆在地坛了吗?
(同病相怜,给我生命的启迪)
7、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在地坛一呆就是(十五年)。无论什么(季节),无论什么(天气),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呆在地坛,你都做些什么?(思考、发呆…)你还在思考着关于生和死的问题,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你弄明白了什么事?(自己读。找一位学生读。)
生是什么?死是什么?(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事情,每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道理。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一种美丽。)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比喻(节日,假期,积极的人生态度。)既然如此,生和死的问题还需要你去考虑吗?那还剩下什么问题?(怎样活。)对这个问题,作者是怎么说的?
(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了)那这样的事情,需要着急考虑吗?不用着急,慢慢来就好。所以作者说,十五年了,我还是得到地坛中去,去默坐,去呆想。
十五年时间长吗,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有些东西总会在变化的。就像作者说的,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这个能理解吗?这个就好像作者一样,在社会上讨生活的时候,总是遭遇各种不顺心的事情。但是,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改变不了的?你觉得什么东西是别人改变不了的?作者也举了几个例子,我们数一数有几个,都是些什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出示徜徉在地坛,你能看到将每一个坎坷都映照得灿烂的落日,看到把苍凉的歌声洒满天地的雨燕,看到雪地上让人浮想联翩的充满稚气的孩子的脚印,看到不因外物或喜或悲的古柏,不止风景,你时常还能闻到雨后草木和泥土灼烈而清纯的气味,闻到满园落叶熨帖而微苦的味道。你的内心充满了安宁与快乐。)这样的安宁与快乐,是地坛带给我的。
8、理解“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古园带给我的这些正能量,这些美好的积极的感受,就好像味道一样,是难于记忆的。我们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或者遭遇挫折,负面的消极的情绪总会悄悄占据内心,这时候,你就需要再次回到地坛,来重新汲取这些力量。所以作者说,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9、经历了这些,作者还会绝望、失望、痛苦吗?不,不颓废。
三、总结
1、你觉得作者喜欢地坛吗?结合上面所学的,你能讲讲作者喜欢地坛的理由吗?
2、其实在当年,陪我走出困境的除了地坛,还有一个人,那个人就是作者的母亲。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下课。
3、作业:小练笔,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对生命有什么感悟?(200字)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优秀范文】相关文章:
人教版高一语文作文训练07-31
高一语文《一剪梅》优秀教案11-17
高一优秀语文作文09-24
人教版语文《琵琶行》教案12-19
高一语文离骚教案12-04
高一苏教版语文优秀作文08-08
高一语文滕王阁序教案范文12-04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案范文01-13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