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期末复习教案

时间:2021-12-15 12:20:58 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期末复习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期末复习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期末复习教案

数学期末复习教案1

  亿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知识点较多,感觉孩子应该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出现了很多问题,虽然自己也提前意识到了,可这些问题却让学生一时消化不好。

  这部分内容方法掌握不好的话,特别容易出错。由于这个单元的内容涉及到的数字大,再加上刚开学,孩子们的心思还没能真正地回到课堂,所以这些都是难免的。

  主要存在的问题:

  1、不分级

  由于都是大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分级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这样学生能够更清晰的读数写数。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明白分级的好处,采取分级和不分级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分级的好处。虽然学生知道分级的好处,在教学中,我也时刻提醒学生要先分级,可是在课堂上做作业和课后作业中,仍然有学生不分级就读数,有人出错有人不出错,课后了解到,有的学生对这些大数早已会读会认,已经熟悉,习惯了。而有的学生是因为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根本就没考虑过,只是为了做作业而做作业。

  2、大小写混淆

  学生做题时的心不在焉,没有良好的做作业习惯,总是在读数的时候把大小写混写。

  3、有0的写数

  读数对于学生来说,掌握的还不错。但是写数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很多。除了不分级,还有一个原因,不使用数位顺序表。但每一级中间出现零和末尾出现零时,学生写数的时候,总是丢掉零,或者添上零。

  尤其是“写出由下列各数组成的数”这种类型的题目,学生做容易对0。

  4、数位与计数单位的混淆

  学生在数位和计数单位这两个概念上总是犯糊涂了。课堂上反应的很好,可在做作业的时候,个别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数位什么是计数单位,全混在了一起。

  针对这些情况,我的解决办法是:

  1、在课堂上不断地提醒学生要分级,把没有分级习惯的学生留下来单独辅导。

  2、其次严格要求学生的做作业习惯。我发现个别孩子的作业不仅不按时交,更重要的是作业的整洁度。很多孩子的作业本刚做了两天,就脏的不得了,书写不认真,错了的地方居然用笔划掉,虽然我在开学前已经强调。所以要严查作业的整洁度,把漂亮的作业进行展示,让那些没有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的学生,去欣赏一下别人的作业。

  3、多练习,及时反馈。因为第一单元知识点多,再加上不能得到更多的练习,所以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因此,在后面的教学中,我在备课时要精备,课堂上精讲,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练习。当然是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去练习,并非是盲目的多做作业。

  通过这一个阶段的教学,学生出现的问题诸多。当然也就看出我在备课和教学中没有更多的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习惯。在心里还是把新生跟老生看成一致的标准来要求了,所以说,下个阶段的重点不光是课堂教学,更要狠抓学生的学习习惯。

数学期末复习教案2

  教学要求:

  1、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探索并掌握被除数中间、末尾有0,商中间或末尾也商0的计算方法,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

  1、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是0”。

  2、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商0的算理和竖式简便写法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猪八戒吃西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课件,教师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展开情节,讲“猪八戒吃西瓜”的有趣故事,在故事中出现数学问题:

  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三个人一个西瓜也分不到怎样用算式表示?(0÷3)

  二、列举实例,获得结论。

  1、0÷3等于多少呢?你怎样想的?

  (1)三人一个西瓜也分不到,所以0÷3=0。

  (2)0×3=0,所以0÷3=0。

  2、同学们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吗?

  3、做一做。

  0÷2 0÷4 0÷5

  4、观察后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0除以一个数都得0。

  5、质疑讨论0÷0=?

  明确: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0的答案不确定,因此0不能做除数。

  6、概括: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三、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运用“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结论,来解决除法计算中遇到的新问题。

  出示例6。

  寻找信息,列出算式。

  309÷3= 420÷3=

  1、计算309÷3

  (1)学生独立计算。

  (2)小组内交流算法。

  (3)汇报计算过程,师生共同解决学生计算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竖式:

  (4)讨论:哪种算法正确?你是怎样判断的?(让学生自己先说,多提问几名,及时给出肯定和表扬)

  交流得出:a、b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c算错了,因为309÷3的商是三位数,而不是两位数,十位上0除以3得0,这个0写在十位上,如果不写商就是两位数了。103×3=309,而13×3=39,所以商是103。

  教师强调: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因此十位上的0÷3=0,这个0一定要写,0起占位的作用。

  (5)说一说a、b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写法,为什么?

  明确:由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因此,写竖式时,可省略用0做被除数的这一过程,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得出的竖式要简便些。

  师生共同用简便的书写方法重新计算。

  2、计算420÷3

  (1)先判断商的位数,再独立计算。

  (2)说出计算过程。问:为什么个位上商0?0不写行不行?(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提问学生用语言表达,锻炼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探索简便写法。

  (4)小结:做除法时,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除尽,而个位又是0,就不用再除下去,只要在个位上补0就可以了。

  四、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P29做一做。

  402÷2 609÷3 750÷5 980÷7

  选一组进行笔算。

  订正时,说出算法。

  2、练习七第3题。

  独立改错,汇报时说出错误原因。

  五、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提醒大家在计算中注意什么?

  六、布置作业。

  反思:

  整节课下来,整体来说是还可以,至少对于我这样的第一年教教材的老师来说。但是还是有些地方处理的不太清楚。各个环节设想的很好,但在实际上课时不能很好的灵活贯彻,缺乏根据学生课堂实际进行合理的调控,以后在这方面要多备教法、备学生、尽量形成成熟、机智的课堂教学。

  在商中间和商末尾用0占位的时候,还强调的不够多。在一节课的后半节,学生的注意力就已经不集中了。所以学生的反馈也就不是很好了。以后一定要把握好重难点,多敲多点,同时注意调控学生学习状态,计时引导纠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期末复习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认识0~20这些数,能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组成。

  2、知道10个一就是1个十。

  3、复习钟表,知道整时和大约几时。

  4、复习立体图形,能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

  教学重点: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知道整时和大约几。

  教学对策:通过复习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1、计算。

  9+5=3+8=6+6=9+2=

  6+7=7+5=8+8=5+8=

  8+9=9+6=3+9=9=9=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交流答案。

  9+5=143+8=116+6=129+2=11

  6+7=137+5=128+8=165+8=13

  8+9=179+6=153+9=129+9=18

  13、比较大小。

  8+4()118+7()7+8

  7+7()137+9()10+7

  2、指导:8+4()11

  这道题怎么比较大小?

  先计算,再比较。

  8+7()7+8

  这道题要先计算,再比较吗?

  不用。

  直接比较:8+7和7+8只是交换了位置。

  答案是相同的。

  学生独立完成其余各题。

  交流答案。

  修改: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要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判断的理由和思考的方法。

  3、实际应用。

  光盘出示题目。

  说说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开来了4辆汽车。

  你从图上还可以知道什么?

  原来停车场停了9辆汽车。

  求什么呢?

  现在有多少辆汽车?

  你是怎么列算式的?

  9+4=13

  学生在书上填写算式。

  修改:可以先让学生说说题意。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引导他们思考:知道原来停了9辆车,要求现在有多少辆,还缺少什么条件,缺少的条件能从图中找到吗?然后再让学生列式计算并进行交流。

  15、照样子折一折,卷一卷。

  看屏幕,这是什么?

  一张长方形的纸。

  现在我把它折一折,折成了什么?

  一个长方体。

  请你照样子折出一个长方体。

  学生折纸,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请你再卷一个圆柱体。

  你还能折或卷什么图形呢?

  请发挥你的想像力,折出或卷出你喜欢的图形。

  学生活动。

  交流。

  修改:先老师做示范,折出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再让学生照样子折一折,并说说折出的是什么形体,然后让学生看着教材下面一行的图示,照样子卷一卷,并说说卷出的是什么形体。接着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还可以怎样折、怎样卷?最后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折一折、卷一卷,并组织展示和交流。

  板书设计:

  期末复习

  9+4=13

数学期末复习教案4

  第一课时1

  复习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百乘几十、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和几十几乘几百(不进位)的口算以及接近整百的数乘接近整十的数的估算,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并能运用这些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口算练习:

  300×30460÷23230×30490÷70

  600×1193÷3180×8002×220

  42÷2130×120630÷3360÷60

  400×90350÷512×40045÷3

  42×96÷48500×20xx÷15

  学生独立完成,一人报得数,错的自己改正。

  今天我们主要复习乘法的计算以及用字母表示数。(揭题)

  二、复习乘除法的笔算:

  1、笔算:

  65×17742×30750÷50

  107×6542×300700÷50

  170×65420×30700÷40

  学生计算第一组,板演,集体订正,然后说说每一题需要注意的地方。

  学生计算第二组,板演,集体订正,说说这组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所用简便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计算第三组,板演,集体订正,说说这组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所用简便方法的依据是什么?最后一题正确的余数是多少?为什么?

  2、计算下面各题,能口算的就口算,不能口算的用竖式计算:

  165×34410×20600÷30

  90×70880÷6036×208

  270÷45900÷4018×400

  先看题目要求,能口算的在书上口算,核对时说说口算方法。把学生认为不能口算的写在黑板上(不要求学生作出同样选择,大都认为的即可),指名板演,完后边核对边回忆笔算方法,检查板演者的计算过程是否正确。

  3、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小学用水缸收集雨水,用雨水浇花、浇树和打扫卫生。

  (1)一场大雨后,全校21个容量都是394升的水缸,都装满了水。这天一共收集到雨水多少升?(先估算,再计算)

  (2)大扫除中,平均每个教室用水102升,37个教室共用水多少升?(先估算,再计算)

  (3)剩下的雨水用来浇草坪,平均每平方米需要5升,还能浇多少平方米草坪?

  学生理解题意,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乘法估算的意义和方法。

  先让学生完成第1、2小题,板演,看看你估算的是否正确。

  然后完成第3小题,分析数量关系。怎样求“还能浇多少平方米草坪?”“剩下的雨水”是指哪两个数的差?

  第二课时2

  复习目标:

  巩固练习,提高计算正确率

  复习过程:

  一、口算

  23×30=25×400=4×700=70×16=36×40=

  12×40=40×50=14×70=500×8=128×80=

  240×3=80×20=15×60=50×80=420÷70=

  二、用竖式计算。

  48×206= 126×57= 34×68= 209×35=

  三、解决问题。

  1、实验学校四年级共有214位同学,一起到公园去游玩,公园的门票每人12元,用2500元买门票够吗?

  2、一辆客车三小时行315千米,如果用这样的速度,从上海到北京大约要行12小时,上海到北京的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3、新学期开始了,学校需要订购84套新桌椅。商场里有三种桌椅:第一种每套105元,第二种每套136元,第三种每套152元。学校想付出10000元,买哪种比较合适?

数学期末复习教案5

  (1)乘法应用题和物价、产量数量关系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关键: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

  我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各种数量关系,这些数量关系在以前解答各种应用题时都已经遇到过,只是没有加以概括总结。今天我们来学习常见的几种数量关系。

  二、新授。

  1、揭示课题:来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1。(题略)

  (1)分别出示例1的3道题。

  ①分别出示每道题。用幻灯投影每道题的题意图。

  ②要求全班学生默读并想一想各题的两个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求什么?

  (2)学生默读题目后,把3道题独立地解答出来。

  (3)指名讲述解答方法,然后板书算式。

  ①铅笔3支用:8×3=24(分)=2角4分

  ②篮球2个用:28×2=56(元)

  ③鱼4千克用:3×4=12(元)

  答:(略)

  (4)提问:

  ①同学们观察这3道题所说的事情都是哪一方面的?

  ②3道题中的已知条件有什么共同点?

  ③3道题中的要求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说出这3道题都是说购买商品的事,都知道每件商品的价钱和买多少,求一共用多少钱。教师进而指着3道题的第一个条件。告诉学生“每件商品的价钱”。我们叫它单价。(板书:单价)接着指第二个条件,告诉学生“买了多少”,我们叫它数量。(板书:数量)。“一共用了多少钱”,我们叫它总价。(板书:总价)

  ④再问:单价是什么意思?总价是什么意思?知道了单价和数量怎样求总价?

  引导学生回答后,根据这3道题的实际找出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

  单价×数量=总价

  ⑤再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每道题中的单价是多少?数量是多少?总价是多少?

  指名学生回答。

  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都要遇到买商品的事,掌握了“单价×数量=总价”这种数量关系后,买东西时只要看商品的单价和我们买的数量,就可以用单价乘以数量求出要付的总价了。

  3、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25页“做一做”的题目。

  ①读题。理解题意:符合例1所说的数量关系,也就是说已知条件是单价和数量,去求总价的实际计算的问题。

  ②指名学生口述例举的问题,并解答。

  (2)讲出下面各题中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

  ①每个保温瓶20元,买3个用:

  ②每千克猪肝16元,买5千克用:

  ③每千克大葱2元,买12千克用:

  ④每套同样的童装50元,买4套用:

  (2)乘法应用题和物价、产量数量关系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关键: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略。

  1、教学例2。(题略)

  (1)教学例2的第一道题。

  ①出示例2的第一道题。

  幻灯投影:第一道题的图,在每筐苹果边加画苹果树一棵。教师讲解每筐苹果是从相对应的苹果树上采摘下来的,平均每棵采摘25千克。

  ②全班学生看题、图后独立解答。

  (2)教学例2的第二道题。

  ①出示例2的第二道题。幻灯投影出菜园的一排菜畦、教师讲述菜畦的意思,每畦可收菠菜150千克。

  ②学生独立解答。

  (3)指名讲述解答方法,板书算式。

  2、棵苹果收。25×3=75(千克)

  3、畦产菠菜:150×4=600(千克)

  答:(略)

  (4)提问:

  ①刚才例2的两道题中的第一个已知条件都是讲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都是讲平均产量。即单产量。

  ②两道题中的问题都是求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都是求总产量。

  教师归纳、例2的两道题中的“每棵树收苹果的重量”和“每哇收菠菜的重量”,我们叫它单产量。(板书:单产量)

  “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畦”,我们叫它数量。(板书:数量)

  “一共收多少苹果或产多少莱的重量”,我们叫它总产量。(板书:总产量)

  (5)再问:已知单产量和数量怎样求总产量?

  指名学生回答后总结出: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6)小结:我们掌握了“单产量×数量=总产量”这个

  关系式,平常在解答求总产量的应用题时只要找出单产量和数量,然后用单产量乘以数量就求出总产量了。

  4、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26页“做一做”的题目。

  问:谁能举出已知条件是单产量和数量,求总产量的实际计算问题呢?

  指名学生口述实例,并解答。

  (2)试练。解答下列各题后,再分别指出每道题的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各是什么?

  ①每吨甘蔗可以产糖120千克,5吨甘蔗可以产糖多少千克?

  ②菜园每畦马铃薯收140千克,4畦收马铃薯多少千克?

  ③每吨海水可晒盐2千克,1000吨海水可晒盐多少千克?

  二、课堂综合练习。

  请指出下面各题分别属于哪一种数量关系?每道题中的两个已知数分别是什么量?问题是什么量?(学生回答后,再解答出来。)

  1、每双童袜2元,买同样的6双应付多少元?

  2、每只母鸡平均每月下蛋20个,5只母鸡每月共下蛋多少个?

  3、蔬菜小组每平方米平均收大白菜25千克,一畦8平方米的菜地能收大白菜多少千克?

  4、排球每个25元,学校买回4个用了多少钱?

  三、课堂作业。做练习六的第1—4题。

  (3)乘法应用题和行程、工作量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上的内容,练习六的策5—9题。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中,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关键: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0×805×50300×20xx×50

  15×424×30150×8320÷2

  2、先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再解答。

  (1)每个熊猫玩具15元钱,幼儿园买回5个要用多少钱?

  (2)每棵柑树平均收柑75千克,8棵柑树共收柑多少千克?

  二、新授。

  1、教学例3。

  (1)出示例3的两道题。要求全班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学生口述解答方法,然后板书算式。

  汽车每分行750米,4分行:750×4=3000(米)

  小强每分步行66米,5分步行:66×5=330(米)

  (2)提问: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呢?这两题都是知道每分走的米数和走了多少分,求一共走多少米路。像这两道题中第一个已知条件那样,都是每小时(或每分。每天)行的路程,我们叫它速度。(板书:速度);像第二个条件那样,都是知道小时数(或分数、天数),我们叫它时间(板书:时间);算出一共行多少路,我们叫它路程(板书:路程)。

  (3)再问:速度是什么意思呢?时间是什么意思呢?路程是什么意思呢?

  (4)再问:根据例3中两道题,看出已知速度、时间怎样求路程呢?

  引导学生回答之后,根据例3中两道题的实际。找出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

  速度×时间=路程

  (5)谁能说一说上面每道题里速度是多少?时间是多少?路程是多少?

  小结:我们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这种数量关系,只要知道了速度和时间,就可以用乘法求出“路程了。

  2、巩固练习。

  (1)指出下面每题中的速度是多少?时间是多少?路程是多少?

  ①小华每分走60米,6分能走多少米?

  ②轮船每小时行驶35千米,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

  ③声音在空间每秒传播400米,7秒能传到多少米远的地方?

  (2)完成教科书第27页的”做一做“题目。

  问:谁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例3所说的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

  启发学生可以编出:步行、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等的速度、时间和所行路程的实际计算问题。

  (4)乘法应用题和行程、工作量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页上的内容,练习六的策5—9题。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中,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关键: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3、教学例4。

  (1)出示例4的两道题。要求全班学生独立解答。学生解答完后指名口述解答方法,然后板书算式。一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3米,8小时织:

  3×8=24(米)

  编篮小组每天编竹篮16个,5天编:

  16×5=80(个)

  (2)教师讲述上面的两道题中,每一小时、每一天完成的产品的多少,我们叫它工效[工效的意思是工作效率,简写为工效,是在一个单位时间里(如一分、或一小时、或一天、或一星期、或一个月)做的工作量。一个单位时间里做的工作量多,就是工效高。](板书:工效);所用的小时数、天数,我们叫它时间(板书:时间);一共完成的产品数量,我们叫它工作总量。(板书:工作总量)

  (3)提问:上面的每道题中什么是工效?什么是时间?什么是工作量?知道了工效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总量呢?

  引导学生回答后,根据例4的两道题的实际找出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

  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4)小结:我们掌握了速度×时间=工作总量这种数量关系后,只要知道了工效和时间,就可以用乘法求出工作总量了。

  4、巩固练习。

  (1)说出下面每题中什么是工效?什么是时间?什么是工作总量?

  ①一台碾米机每小时碾米500千克,3小时碾米多少千克?

  ②一架磨粉机每分磨粉15千克,5分磨粉多少千克?

  ③李师傅每天生产熊猫玩具7个,8天生产多少个?

  (2)完成教科书第28页的”做一做“题目。

  问:谁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例4所说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

  启发学生说出已知工效和时间,求工作总量的题目。

  三、作业。做练习六的第5—9题。

数学期末复习教案6

  一、班级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0人,其中男生22 人,女生28人。从本学期的教学情况看,大部分的学生学都是留守儿童,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极需培养,空间观念不够强。上课时不肯积极思考,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有待加强。针对这些情况,在复习中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

  二、复习内容及要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进一步理解体积(容积)及其常用计量单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答有关这方面的简单实际问题。

  2、分数乘法 :复习分数乘法和意义和计算方法,记熟单位“1”的判断方法,巩固训练简便计算;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能快速确定一个数的倒数。

  3、分数除法 :复习巩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强化训练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复习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进一步巩固化简比和求比值,让每个学生都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百分数 :复习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写法,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复习巩固求率、折扣、纳税、利息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计算。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复习目标

  通过总复习,系统、全面地复习和整理本学期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有关的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概念、空间概念、统计概念,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运算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乘、除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式题,能应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能应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能列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能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

  2、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能正确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3、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4、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5、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复习重点

  分数、百分数的计算(包括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及应用题。圆的概念和周长、面积的计算。

  五、复习难点

  从学生平时的作业和单元检测情况来看最大的问题是分数、百分数稍复杂的除法应用题,其次是分数和百分数、圆的概念。

  六、复习措施

  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整理和复习,提高复习能力。

  2、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适时讲解点拨,保证复习效果。

  3、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教育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查漏补缺,集中答疑,提高复习效果。

  4、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习,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5、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讲练结合精心设计练习,把有营养的知识方法做成有味道的数学问题和练习吸引学生去探究

  7、分层指导: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对于中差生和优生在复习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复习题分层,指导分层,充分体现问题练习的层次性,让不同的学生在复习中都自己新的收获。

  七、具体安排:

  1、12——1、16 复习一、二单元并进行检测。

  1、19——1、23 复习三、四单元并进行检测。

  1、26——1、30 复习五、六、单元并进行检测。

  2、2——2、6 综合性练习

数学期末复习教案7

  【教学内容】教材第136页复习第24、2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

  2、使学生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明确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是最后一节复习课。我们要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

  二、复习复式统计表

  1、出示本年级3个班人数统计表,学生调查后填写。

  _______小学四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表

  ______年_____月

  人 性别 数 班级 合计 男生 女生

  总计

  一班

  二班

  三班

  (1)哪个班男生多?哪个班女生多?哪个班总人数多?

  (2)哪个班男女生人数差最大,哪个班男女生人数最接近?

  (3)三个班共有多少人?

  2、师说明编复式统计表时,先要写表的名称及日期。表中表头分哪几项要设计好。

  三、复习求平均数

  1、怎样求平均数?(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如果题里总数是未知的,就要先求出总数。总份数有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根据条件,找出总份数。

  2、练习:

  (1)在一次射击练习中,小刚投中的环数是9、8、8、9、10、10,小明投中的环数分别是10、7、7、8,两人谁的表现更好?

  (2)学校气象小组一天中测得的气温分别是:16℃、24℃、28℃、32℃、35、26℃、21℃、18℃,求今天的平均气温。

  学生练习说一说第一题怎样比较两人谁的表现好?第2题要求平均气温总度数如何求?次数是多少?

  3、练习:做期末复习第24题、第25题。

  第24题。

  (1)学生先填合计数。再计算平均每月下雨多少天?

  (2)讲解:题中已知每个季度下雨的天数,要求的却是平均每月下雨的天数,因此应该除以12而不是除以4。

  第25题。

  (1)这是一个什么统计表?第一组7个同学,第二组8个同学的体重分别是多少?

  (2)要比较哪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应该算什么?怎样计算?

  学生算第一组、第二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注意算总重量时不要加错。

  比较:哪个组同学平均体重重一些?重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1、 先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再回答问题:

  红旗镇图书馆少儿书籍借阅情况统计表。

  20xx年4月

  人 日 数 期种类 总计 18日 19日 20日 21日 22日 23日 24日

  合计

  连环画 8 16 15 6 0 24 32

  童话书 7 20 14 16 9 58 56

  科幻书 10 7 8 4 12 50 60

  (1)哪一天借阅连环画的人最多?

  (2)哪一天接待少儿读者最多,有多少名?

  (3)从18日~24日共接待多少名少儿读者?

  2、小明从家到学校走了5分钟,每分钟走的米数分别是60米、49米、46米、44米、51米,4、明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先估计一下小明速度的范围,再计算。)

  3、文具店有两种牌子的钢笔,5天内雄鹰牌的销量分别是24支、18支、23支、24支、21支,中华牌6天的销量分别是16支、12支、17支、11支、10支、12支。哪一种牌子的钢笔平均每天的销量大?下一次文具店进货时,应选用什么牌子的钢笔?

数学期末复习教案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0~101页期末复习第1~7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千以内数的含义,掌握和在1000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提高运算能力。

  教学准备:0~9数字卡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本学期的新课教学已经全部完成,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期末复习阶段,希望小朋友们利用最后复习阶段好好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争取期末测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二、复习1000以内数的知识

  1.读数方法的复习。

  出示计数器。请学生从右向左,依次说一说位数位顺序的排列情况。

  提问:从右边起到第三位是?百位的右边一位是哪一位?左边一位呢?千位是右起第几位?

  计数器拨出四十七。

  提问: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如果在百位上再拨3个百。

  提问;现在这个数是多少?为什么是三百四十七?指出这个数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就是几百几十几。

  出示:657、972,指名读一读。提问;想一想,像这样的数要怎样读?

  想一想:如果一个数的中间有0要怎样读?

  出示:906、605。指名学生读一读,再齐读。说一说:中间有0的数要怎样读?

  再出示:230、800请学生先说一说数的组成,再读一读。提问:末尾有0的数怎样读?

  2.写数方法的复习。

  出示:二百六十三。

  请学生说一说它的组成,该如何写这个数?先写什么?在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出示;三百二十五、六百一十七。

  ①请学生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

  ②说一说每个数是怎样写的。(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出示:五百零七、九百零三。

  ①请学生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

  ②说说每个数是怎样写的。(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如果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出示:六百二十、一千。

  ①学生写数。

  ②提问:为什么这两个数末尾的0的个数不一样呢?

  ③请学生:如何写一个千以内的数。

  3.完成复习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组织交流:如何连线的。

  4.完成复习第2题。

  用数字卡片0、2、5、8摆一摆,组成一个三位数,并读一读。找出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引导学生要有序思考,怎样找到最大的和最小的三位数。

  5.完成复习第3题。

  学生先读一读图上的文字,再写出横线上的数。

  三、复习计算

  1.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比比谁做的又对又快。集体订正,说说想的过程。

  2.完成第5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边做边比较每组题的不同点。分组交流,你发现每组题的不同点是什么?(不连续进位和连续进位)、(不连续退位和连续退位)、(退位减和隔位退位减)集体交流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3.完成第6题,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算理。教师提醒学生加法和减法分别怎样进行验算。

  四、全课

  五、作业:期末复习第7题。

数学期末复习教案9

  一、复习内容:

  本册的复习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计算、应用题。其中计算和应用题是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复习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算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改写。

  3、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

  4、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

  5、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答不复杂的应用题,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复习措施:

  对本班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情况以及能力发展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找出学生学习中的缺陷、薄弱环节以及存在的其它问题,结合本单元各个复习板块的教材编排情况,拟定具体的复习顺序、重点、课时分配及适当的配套练习。

  重视学生对概念、法则、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已有知识系统,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避免混淆。

  在计算方面,要注意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几何知识方面,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复习应用题时,要注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讲究复习技巧,有效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要让学生多说、多练习,互相促进,切实提高复习的效果。

  复习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让他们通过复习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知识掌握比较薄弱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在课堂上还掌握不牢固的内容,要利用课后时间补差,帮助他们掌握好最基本的知识和形成最基本的技能。

  四、复习时间:x月x日

  五、具体复习内容分析与安排

  (一)、数学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复习

  这类习题主要通过填空、判断、选择来进行复习。他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概念、性质、公式、法则理解的基础上能进行综合应用的能力。所以复习时要在学生掌握和理解各种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的基础上,教师注意帮助学生弄清楚各种概念、法则、性质的联系和区别,然后进行专项练习,让学生见识各种不同题型,从而提高学生解答此类试题的能力。主要的复习方法就是通过典型例题的比较、分析对比后进行专项练习来进行。

  如:数与代数中,要帮助学生弄清以下知识

  (1)把950084000用亿做单位写作(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记做( )。区分改写和省略的区别。

  (2)1.497保留整数是( ),保留一位小数是( )保留两位小数是( )在这关键要使学生明白保留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的道理。

  (3)把一根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是这根铁丝的()/(),每段长()米。要向学生讲清分数的意义与求每份数是多少单位一的介定。

  (4)0.75=12()=( ):12=75/( )=()%。帮助学生弄清小数、分数、比、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同时要让他们掌握解答这类题的解答方法。

  (5)在数的整除中主要是在理解各个概念的基础上通过练习来进行。一个数的十位上是最小的质数,个位上是最小的合数,百分位是最大的一位数,千分位是能同时被2、3整除的数,其他各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 ),精确到十分位是()。

  代数初步知识中

  (1)弄清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省略乘号的写法a乘4.5写作ax4.5。省略乘号写作4.5a。

  (2)弄清比与比值的区别。1吨:2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

  (3)比例的性质反过来应用的情况:如果ax3=bx5,那么a:b=():()b:a=():()

  (4)比例尺的概念的理解,如一种机器零件长3毫米。画在图纸上量的它的长是21厘米,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

  量与计量

  主要让学生弄清楚个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和一个单位的实际量是多少。如 :

  (1) 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1.2()。一种集装箱的体积12()。

  (2)3千克50克=()克 3.5千克=()千克( )克.

  几何初步知识

  (1)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如一个角45度,小明用放大镜看这个角是()度。

  (2)面积与周长、体积之间的区别。

  (3)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在帮助学生弄清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后进行填空、判断、选择题的专项练习。

  (二)操作题

  这类试题主要体现在空间图形方面,主要考察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在试题设计时把常见的图形计算改为先按要求作图,通过“画和量的操作得到数据后再进行相关的计算。如在长方形中

  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最大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和一个梯形。

  (1)这个梯形中最大的角是()度。

  (2)请量出相关数据,分别求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所以此类试题复习时要力求从问题情景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推广的基本过程。

  (三)、计算的复习

  1、口算的复习:注意估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把握。

  2、解方程和解比例:注意加减法以三位数为主,乘法因数不超过两位数,除法中除数不超过两位数。同时要让学生掌握解方程和解比例的依据是什么。

  3、混合运算,把握好难度,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四步,分数四则混合计算中不出现小数和带分数,注意简便方法的应用。

  4、列式计算:注意列方程和算术的两种方法应用。

  以上试题复习现阶段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方面要多下功夫。

  (四)、应用题的复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整数、小数应用题不超过三步,百分数、分数应用题不超过两步的基本要求:其次应用题的选材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呈现方式要注意多样化,开放性,给应用题赋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命因素,适应学生个性差异的心理需求。如甲、乙、丙三人做出租车回家,当行到全程的 时,甲下车;当行到全程的 时,乙下车;丙到中点才下车。他们3人共付车费144元,你认为甲、乙、丙3人怎样付款最合理?简要说明理由。等试题的练习。

  1、复合应用题。主要特点是规律性不强,关键要让学生认真读题,采用分析法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解答。

  2、列方程解应用题。主要训练学生找准题中的等量关系,然后进行列方程。

  3、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找准单位“1”的量,采用学生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

  4、用比例解应用题。判断成什么比例,然后写出数量关系后列出比例。

  5、几何知识应用题。

  (1)对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要熟记计算公式,注意三角形面积计算时的 ,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时的准确性。

  (2)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同样要在熟记计算公式的同时要注意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与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圆锥的体积的计算准确性上多下功夫。

  复习中要通过对典型试题的分析和在练习中要重点训练学生说解题思路,对后进生和优生要区别对待,后进生要以基本题型为主,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增加他们的负担。优生要在掌握好基本题型的基础上对综合试题的掌握等措施。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

  六、综合模拟测试

  测试要注意搜集试题的类型上多下功夫,让学生多见识些不同类型的试题,通过测试和对试卷的评讲,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有利于成绩的提高 加油!

数学期末复习教案10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回顾整理——总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整理,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能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会根据可能性的大小设计方案。

  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交流整理与复习的`不同思路,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能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教学道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要按级部举行竹竿舞比赛,你能为六年级五个班设计一个决定各班出场顺序的方案吗?学生可能说:

  (1)抓阄。

  (2)包袱剪子锤。

  (3)设计一个圆盘。

  ……

  只要学生设计出的方案合理,教师都要加以肯定。

  2.(多媒体出示)六年级五个班的人数情况统计如下:(单位:人)

  48、50、48、49、48

  谈话:你能指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各是多少吗?如果让你组织这次比赛,你认为每班各出多少人参加比赛比较合理?为什么?

  全班交流,小结。通过此题,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各表示意义的不同。

  二、整理归纳,知识建构

  1.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能灵活的运用统计与可能性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问题。下面让我们回顾一下,本册统计单元你都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每个同学仔细回忆,也可以翻翻课本,然后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都有哪些新的不同?

  学生独立完成。

  2.师:为了整理得更加全面,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本册学过的统计知识进行整理、比较。

  小组合作整理。

  师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讨论成果和大家交流一下?

  组长用实物投影展示汇报,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师: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表。

  出示表格,小组合作完成。

  全班交流。

  师小结:通过与大家的合作交流,我们在回顾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理解的非常透彻,掌握的非常扎实。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第一关:开启智慧大门,必须首先破译开启大门的密码,共有三个不同的密码。

  (1)下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即是开启智慧大门其中的一个密码,你知道是多少吗?

  1280 1660 1880 20xx 2890 3298

  (2)下面这组数据的众数即是开启智慧大门的另一个密码,你知道是多少吗?

  22 24 25 22 23 22 26 22

  (3)上面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即是开启智慧大门的第三个密码,你知道是多少吗?

  对于出错的学生将给予一次“复活”机会,对“学困生”降低一下难度,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过关。

  第二关:谁先开启智慧大门

  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确定先用哪一个密码开启智慧大门。看谁设计的更合理?

  学生独立完成,小结评价。

  第三关:小博士擂台

  智慧谜面:在一个布袋里放入若干张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红、黄、蓝三种圆形卡片,使得从布袋里摸出一张蓝色卡片的可能性为1/9,应该怎样放?请把你的想法写出来。(看谁的方法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答案。

  四、总结反馈,畅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对老师,对同学想说些什么?

数学期末复习教案11

  (六)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四则混合运算和“练一练”,练习十二第9~12题,练习十二后面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灵活地选择合理的算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复习了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后,我们再来复习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运算的过程中,注意能简便计算的用简便算法。

  二、复习运算顺序

  1、提问:在四则运算里,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是怎样规定的?

  2、整理运算顺序。

  请同学们先看课本第67页上关于混合计算的几个问题,再讨论一下问题的答案,然后告诉大家.

  3、做“练一练”。

  (1)让学生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做上面四道。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做前两题和后两题,完成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注意运算顺序,检查计算过程。

  (3)做第三行两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奉上。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二第9题。

  (1)做第1小题。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计算过程,老师板书。追问:能先算1.5-O.5吗?为什么?指出:计算时,不能简便计算的一定要按运算顺序算.

  (2)做后3小题。

  指名三人扳演,其余学生分组练习,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二第10题。

  让学生估算,并对估计结果进行解释。

  3、做练习十二第12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依次列出综合算式。指名口答,老师板书,要求说一说怎样想的。让学生说说每一题的运算顺序。

  四、讲解思考题

  让学生读题。提问:数量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根据甲数与乙数的和是345,这道题怎样做比较简便?(列方程)请同学们课后再想一想,试着把这道题做一做。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10题和第11题后三道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二第11题前四道题。

  (七)整数、小数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70页应用题复习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l~7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应用题及其数量关系,加深理解和掌握分析复合应用题的推理过程和解题思路,正确解答整数和小数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掌握了整数、小数四则运算之后,可以联系四则运算的意义,通过计算来解答应用题。今天,我们就复习整数、小数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应用题和它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复合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提高分析推理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应用题

  1、复习简单应用题。

  说明:我们学习过许多应用题,最基本的是简单应用题,也就是一步计算应用题。(板书;简单应用题)

  出示应用题:

  (1)六年级有男生23人,女生25人,一共多少人?

  (2)六年级有48人,平均排成4行,每行多少人?

  提问,这两题的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都是用几步计算的应用题?一道应用题至少有几个条件和几个问题?指出:根据两个有联系的条件,可以求出一个问题;要求一个问题,至少需要两个条件。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提问:第(1)题为什么要用加法算?第(2)题为什么要用除法算?指出:解答应用题时,要看条件与问题的联系.第(1)题,是要把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就用加法算。第(2)题要把48人平均分成4行,求每行人数,所以就用除法算。因此,解答应用题,要根据数量关系,联系四则运算的意义确定解题方法。

  2、组织练习.

  请同学们看练习十三第1题,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说出每组数量的关系式。

  你还能说出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吗?

  3、复习复合应用题。

  (1)认识复合应用题。

  提问:谁能将上面的两道应用题合并成一道应用题?出示合并后的应用题。提问:这道题要几步计算,是怎样编出来的?指出:像这样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解答的应用题,是复合应用题。(接“简单应用题”板书:一复合应用题)它是由简单应用题组合起来的。

  (2)提问:解答应用题要重视分析数量关系,请大家讨论一下,我们主要学习过哪些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说明两种分析的思路,指出:解答应用题时用这两种思考方法进行分析,一般就可以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提问;谁来说一说,检验应用题有哪几种方法?

  4、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第(1)题可以求什么问题?你是怎样想到的?(根据“每天做25套”和“做了4天”想到一共做多少件)指出;根据条件的联系,可以求一个相关的问题。现在大家看一看第(2)题,按上面的方法,说一说从条件想起要怎样想?先相互说一说,再告诉大家。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指出:解答复合应用题,有时可以从条件想起,找出中间问题,然后解答。指名学生口答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不同?在解答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指出;第(2)题是在第(1)题求出一共多少套的基础上卖出80套,求还剩多少。解答时,都先根据条件想到,可以求“一共做了多少套”,所以解答这一步的算式是相同的;第(2)题要再用求出的一共l00套减80套,求还剩多少套,所以第(2)题是复合应用题。提问:第(2)题可以怎样检验?说明解题后要注意检验写答案。

  (2)做“练一练”第2题。

  提问:第(1)题需要补哪个条件?为什么?指出:根据题里的问题,可以想到需要什么条件,把缺少的条件补出来。现在大家看一看第(2)题,相互讨论一下,按照上面的方法,从问题想起要怎样想,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指出:解答复合应用题,有时可以从问题想起,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两道题的算式。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在补条件和解答第(2)题都是怎样想的7

  这两题解答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指出;这两题的问题相同,都可以从问题起想数量关系式,找出需要的条件。由于第(1)题两个条件已知,可以直接算出一共多少公顷;而第(2)题玉米的公顷数没有直接告诉,所以要两步计算,先求玉米的公顷数,再求一共多少公顷。

  (3)启发归纳。

  提问:从“练一练”两道题的解答,你认为可以怎样分析应用题?指出:解答应用题的关键就是分析数量关系.分析时,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三第3题。

  指名两人扳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这两厨你是怎样想的?解答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不同?

  2、做练习十三第6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第(1)题是怎样想的,要先求什么?第(2)题与第(1)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解答第(2)题是怎样想的?这两题都是先求哪个数量?为什么方法不一样?指出:这两题所说的是同一件事的数量,但其中一个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不一样。解答时都可以根据问题来想,找出数量关系式,明确都要先求乙队架设的米数。但由于已知条件不一样,所以求乙队架设米数的方法也不一样。求出了乙队架设米数,就可以根据问题的数量关系求出结果。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各是怎样的?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2、4、5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三第7题。

  (八)整数、小数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练习十三第8—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更好地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思考方法,正确地解答应用题。

  2、使学生能灵活地进行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

  (1)5小时一共行多少千米?

  (2)实际每天织布多少米?

  (3)五、六年级一共栽多少棵?

  (4)实际比计划多生产多少台?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整数、小数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解题思路,提高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指导分析方法

  出示练习十三第8题。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想?(学生可以按不同思路想,老师按教材板书:每天要生产的件数二剩下的件数÷3)

  按上面这样的分析方法,接下去可以怎样想,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每一步求的什么。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检验。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三第9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每题中每一步各求的什么?提问:这三道题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在哪里?在解题方法上,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板书:先用除法求单一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指出:这三道题都要按“8天生产了3200只”来求题目的问题,所以都要先求单一量,也就是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只.由于问题不同,求问题的方法就不相同。所以解答时还要注意根据问题的数量关系,选择相应的方法来解答.

  2、做练习十三第10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解题时可以怎样想,同时注意第(1)题的不同分析推理方法。提问:第(2)题有没有解法不同的?(板书不同解法的算式)提问:这两题条件、问题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第(1)题只有一种解法,第(2)题可以有两种解法?第(2)题的两种懈法有什么联系?

  3、做练习十三第14题.

  学生默读题目。指名口答算式,老师板书.提问求公路全长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指出:这类题的数量关系是每一部分的总千米数相加,就等于总路程,或者速度和乘时间等于总路程。

  四、课堂小结

  解答应用题一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分析数量关系?指出;解答应用题可以根据条件想能求什么问题,或者可以从问题开始想需要什么条件,这样就可以确定中间问题,知道解题的方法。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11~14题。

  (九)解简易方程

  教学内容:教材第73—74页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加深对方程及相关概念的认识,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复习了整数、小数的概念,计算和应用题的基础上,今天要复习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 求路程的数量关系。

  (2) 乘法交换律。

  (3)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写出字母式子,同时指名一人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结合提问怎样求式子的值的。

  3、做练习十四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选择两道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复习解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概念。

  提问:什么是方程?你能举出方程的例子吗?(老师板书出方程的例子)这里用字母表示等式里的什么?指出:字母还可以表示等式里的未知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方程。(板书定义)

  2、做“练一练”第2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提问:5x-4x=2里未知数x等于几,x=2是这个方程的什么?7×0.3+x=2.5里未知数x等于几?x=0.4是这个方程的什么?那么,什么叫做“方程的解”?(板书定义)它与“解方程”有什么不同?(强调解方程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过程)你会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吗?根据什么解方程?

  3、解简易方程。

  (1) 做“练一练”第3题第一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解第一个方程是怎样想的,检查解方程时每一步依据什么做的。第二个方程与第一个有什么不同,解方程时有什么不同?指出:解方程时先看清题目,根据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不能算的就看做一个未知数。我们现在解方程是一般根据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的。(结合板书:解方程:能先算的要先算,再按各部分关系来解)追问:这两题可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对不对?

  (2) 做“练一练”第3题后两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做其中的一组题。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说每组两题有什么不同,解方程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强调一定要先看清题,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然后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

  (3) 做“练一练”第4题。

  让学生列出方程。指名口答方程,老师板书。提问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复习了哪些知识?你进一步明确了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练一练”第4题解方程;练习十四第2题,第3题后三题,第4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四第3题前三题、第5题。

数学期末复习教案12

  一、缺乏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深入了解。

  学生已认识了万以内数位顺序表和万以内数的读写,在创设情景引入环节,我设计了新世纪小学上学期与这学期的教职工人数和学生人数的对比,旨在让学生了解学校的情况,同时也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但没有对万以内数读法进行回顾。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停留在表面,影响了对含两级的大数读法的积极探究。

  二、没有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20xx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六个省、市、自治区的情况,还附有这些地区的风土人情、标志性建筑的图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反复考虑要不要拓展,拓展可以增强学生的见识,让数学课具有文化味,但时间肯定要被占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回答“看图你得到哪些信息时?”首先说到了人口数,我也骑驴顺坡走,没有再延伸。为了让两课时的过度自然,我和学生们借助数位表上讨论了北京市的人口数的组成并试读后,直接出示了例2的典型数据,试读并讨论读法。把第一课时后面的做一做删掉了,学生没有去感受“你知道吗?”中的大数。这些隐形的知识效果肯定是短时显示不出来的,但学生的知识拓宽被限制了。我在思考假如我不整合课时又该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

  三、缺乏练习巩固知识的时间

  两个平行班上完后,都只完成对读法的讨论。缺乏必要的训练。而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课后的作业中,我发现学生的正确率不高。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我,我的设计思路是错误的,我可能要付出双倍的时间去弥补我的过失了。

数学期末复习教案13

  总复习(四)

  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观察日历,回答问题。

  2、复习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复习有关搭配的知识,能够按照题意进行正确搭配。

  4、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通过复习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在以前的复习中,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

  本学期我们学的内容除了刚才说到的,你认为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应该再复习整理?

  我们一起来整理回顾这些内容,看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最棒!最棒的同学我们可是有奖励的!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好吗?

  二、巩固探究

  1、回顾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同学们,你还记得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出示第16题:一年365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92页第18题的图片及文字。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谁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是怎样设计住房方案的?

  3、复习“搭配中的学问”

  出示第20题:我们刚才解决了住宿问题。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解决穿衣的问题好不好?

  这是我们学过的搭配中的学问。你能不能自己试着解决呢?

  如果解决得好、搭配得棒,我们将评选它为“出色设计师”。

  自己解决,评选“出色设计师”。

  4、回顾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题,指名读题,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体回顾:

  在这一学期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数学期末复习教案14

  一、知识回顾

  1.命题与证明

  2.平行线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5.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6.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二、例题讲解

  例1.如图,直线AB,CD分别与直线AC相交于点A,C,与直线BD相交于点B,D.若∠1=∠2,∠3=75°,求∠4的度数.

  例2.如图,△AOB和△COD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OB=∠COD=90°,D在AB上。

  (1)求证:△AOC≌△BOD;

  (2)若AD=1,BD=2,求CD的长。

  例3.如图,等边△ABC中,AO是∠BAC的角平分线,D为AO上一点,以CD为一边且在CD下方作等边△CDE,连结BE.

  (1) 求证:△ACD≌△BCE;

  (2) 延长BE至Q, P为BQ上一点,连结CP、CQ使CP=CQ=5, 若BC=8时,求PQ的长.

  例4.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连接AD,AE. ①AB=AC;②AD=AE;③BD=CE.以此三个等式中的两个作为命题的题设,另一个作为命题的结论,构成三个命题:①② ③;①③ ②;②③ ①.

  (1)以上三个命题是真命题的为(直接作答)

  (2)请选择一个真命题进行证明(先写出所选命题,然后证明).

  例5.如图,△ABC中,AB=AC,AD、AE分别是∠BAC和∠BAC和外角的平分线,BE⊥AE.

  (1)求证:DA⊥AE;

  (2)试判断AB与DE是否相等?并证明你的结论.

  三、随堂练习

  1.如图,直线l1∥l2, ∠1=40°,∠2=75°,则∠3等于 ( )

  A.55° B .60° C.65° D .70°

  2.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5cm和6cm,那么此三角形的周长是 ( )

  A.15cm B.16cm C.17cm D.16cm或17cm

  3.如图,边长为4的等边△ABC中,DE为中位线,则四边形BCED的面积为 ( )

  A. B. C. D.

  4.矩形的一内角平分线把矩形的一条边分成3和5两部分,则该矩形的周长是 ( )

  A. 16 B. 22 C. 26 D. 22或26

  5.平行四边形内角平分线能够围成的四边形是 ( )

  A.梯形 B.矩形 C.正方形 D.不是平行四边形

  6.正方形具有而菱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 )

  A.对角线互相平分;B.对角线相等;C.对角线互相垂直;D.对角线平分对角。

  7.写出命题“同角的余角相等”的条件: ,结论: .

  8.写出命题“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逆命题: ,它是 命题(填“真”或“假”).

  9.边长为6cm的等边三角形中,其一边上高的长度为________,面积是________.

  10.在等腰Rt△ABC中,∠C=90°,AC=1,过点C作直线l∥AB,F是l上的一点,且AB=AF,则点F到直线BC的距离为 .

  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P(2,2),点Q在y轴上,△PQO是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Q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若等腰梯形的周长为80cm, 高为12cm,中位线长与腰长相等, 则它的面积为____________cm2.

  13.已知等边△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BC上,把△BDE沿直线DE翻折,使点B落在点B?处,DB?,EB?分别交边AC于点F,G,若∠ADF=80 ,则∠EGC的度数为 .

  14.将边长为8cm的正方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D落在BC边中点E处,点A落在点F处,折痕为MN,则线段CN的长是 .

  15.已知三条不同的直线a,b,c在同一平面内,下列四个命题:

  ①如果a∥b,a⊥c,那么b⊥c; ②如果b∥a,c∥a,那么b∥c;

  ③如果b⊥a,c⊥a,那么b⊥c; ④如果b⊥a,c⊥a,那么b∥c.

  其中真命题的是 .(填写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16.在菱形 中,对角线 与 相交于点 , .过点 作 交 的延长线于点 .

  (1)求 的周长;

  (2)点 为线段 上的点,连接 并延长交 于点 .

  求证: .

  17.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PBC、△QCD是两个等边三角形,PB与DQ交于M,BP与CQ交于E,CP与DQ交于F.求证:PM = QM.

  四、课后作业

  1.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EF为边AD、BC上的点,且AE=CF,连结AF、EC、BE、DF交于M、N,试判断MF与NE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如图,在△ABC中,D是BC边的中点,E、F分别在AD及其延长线上, CE∥BF,连接BE、CF.

  (1)求证:△BDF≌△CDE;

  (2)若AB=AC,求证:四边形BFCE是菱形.

  3.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点M,N分别是AD、BC边的中点,点E、F分别是BM、CM的中点,若要使四边形EMFN是正方形,MN与BC需满足怎样的关系?写出这一关系并证明。

  4.如图1,在等腰梯形 中, , 是 的中点,过点 作 交 于点 . , .

  (1)求点 到 的距离;

  (2)点 为线段 上的一个动点,过 作 交 于点 ,过 作 交折线 于点 ,连结 ,设 .

  ①当点 在线段 上时(如图2), 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 的周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②当点 在线段 上时(如图3),是否存在点 ,使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数学期末复习教案15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方法。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计算方法,再交流比较不同的算法,得到简便的方法。并能规范书写、正确笔算。

  教学重难点: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过程方法,0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图片出示)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这幅图,图上都有些什么?让学生说说,说明3只兔子去采蘑菇,3只猴去采桃子。

  2、(出示问题)平均每只兔能采几个蘑菇?地上有几个蘑菇?

  让学生列出算式:6÷3=2(个)(出示问题)平均每只猴能采几个桃?树上有几个桃子?一个桃子都没有,我们用哪个数表示?0。那每只猴子能采到几个桃?0个请学生列出算式:0÷3=0

  3、那如果有4只猴子去采呢?怎样算?

  0÷4=0那0÷7等于几呢?0÷9、0÷13……呢?

  (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归纳出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强调除数不为0))

  二、教学笔算

  1、复习0在记数中的占位作用27、207、270这三个数一样吗?哪里不同?有0、无0或0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数相同吗?

  2、出示例题,请学生读题。怎样列式?请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说明隐含条件:一个星期是7天。210÷7=

  3、结果是多少呢?你能自己算一下吗?让学生独立计算

  4、交流算法,让学生起来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进行板书记载并做总结评价,对于好方法给予表扬。

  5、用竖式计算根据前面我们学习的除法笔算方法,这道题目是这样笔算的,

  6、教学一般写法我们看到最后把0移下来后,商0,再乘与除数又等于0,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可以简单的写:板书一般写法。

  说明:商的末尾如果是商0,那只要直接商0,不用再去乘除数。被除数的末尾是0,也不用移下来。

  练习:360÷9 421÷7

  7、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估计商是比100小还是比100大?并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你能把这两题笔算出结果吗?让学生独立进行笔算。

  8、组织交流让学生上台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教师进行适当的板演讲解、评价。

  (1)306除以3,当用0去除3时,商几?写在商的哪一位上,再怎样算?(强调被除数中间商0一定要写,商0后,0不用再去乘除数)把6移下来继续除。

  (2)312除以3,当把1移下来去除3时,商0,0不用去乘除数,再把2移下来,与1合起来变成12去除3

  9、总结笔算方法和注意点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

  布置作业:想想做做4

  板书设计: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数学期末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1.期末复习动员主题班会教案7篇

2.最新初三数学期末复习资料

3. 数学总复习复习资料

4.词语期末复习题

5.八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资料

6.数学复习资料

7.第一单元期末复习测试

8.小学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试题

9.初中期末复习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