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优秀教案

时间:2022-09-15 10:25:48 教案 我要投稿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通用12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答谢中书》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通用12篇)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 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学情分析: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夕日欲颓 沉鳞 能与其奇

  2、几个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 四时 将歇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

  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 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 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

  3、 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4、 背诵全文。(分组进行,比赛的形式)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美景的?(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补充后明确)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仰视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观察不同的角度 俯视

  平看

  其三:晨昏变化美 其四:动静相衬美

  2 、课文的结尾能让我们联想到其它诗人类似的结尾,你能联想到那一些?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刘禹锡《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如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想伯仲间”,都有古人自观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实表达了作者企盼与谢公比肩之意,也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隐归林泉的志趣。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请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

  5分钟后,学生班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六、 课堂总结:

  学生谈学习本堂课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搜集有关写山水之美的名篇

  八、板书设计

  主题:生命的愉悦,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九、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三峡》引入新课

  二、介绍课题、作者

  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具体见课本注释)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读: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散句以句意来定。

  二读: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教师酌情解决难字、句意。指名讲出文章大意。

  三读:译读。

  本文写景部分句式整齐,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写景诗。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齐相应,译句也要句式整齐。(译读要求较高,拟尝试一下)

  1、教师读原文,学生译译文。(一学生读译文,其余学生齐读原文)

  2、学生齐读原文,教师读译文。(本环节视学生译文如何而定)

  四读:品读。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说出其妙处。(学生悟读,交流发言。教师补充)

  2、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

  入(体现一种向上的气势)──到

  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齐全

  将歇、将颓(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将散、将下。

  乱鸣、竞跃(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齐叫、游泳。

  3、在此基础上,归纳点明本文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变化。同时行文起伏相错,读起来也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试着读出不同的语调。

  4、你认为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些景物的?体会文末两句的含义。(赞美、自豪)

  五读:说读。

  大自然是个广阔的舞台,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员了,他们都想在这舞台上展示自己。如果请你用生活中的一种人来比喻文中所写事物,你看它们像什么人?

  1、示例: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2、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六读:背读。

  四、作业

  试把本文扩写成一段写景文。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朗读课文,品读文章,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字词。

  2.朗读课文,品读文章,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下面请欣赏几幅美景:泰山之雄峻,黄山之幽奇,匡庐之韶秀,峨眉之清凉,黄河之浑茫,长江之浩渺,西湖之妩媚,洱海之绚丽。下面就让我们走人文中的一副美景《答谢中书书》。

  二 、出示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朗读课文,品读文章,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重难点)。

  三 、介绍作者、解题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写景名作。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准确、流畅、字正腔圆。(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颓(tuí) 歇(xiē) 鳞(lín) 与(yù)

  (2)听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停顿。

  a.四字句两两停顿,标准停顿。

  b.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齐读。

  (4)学生个别读。(教师做适当点评)

  五、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自主学习(5分钟)

  1、单字解释;

  2、整句翻译;

  3、联想想象。

  合作交流(5分钟)

  小组交流讨论疑难问题。

  仍未解决的,全班交流。

  六、品味美点

  语 言 美、结 构 美、意 境 美、情 感 美。

  (1)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具体写景的句子了吗?

  (2)首尾部分起到什么作用?

  (3)你能选择一个角度,说说文章意境美体现在哪里 ?

  动静相衬之美

  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搭配。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景物描写中必然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本文景物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七、背诵课文

  现在,你就是作者陶弘景,站在美丽的江南,体验着大自然的美好,放情歌颂山川之美,咱们一起背诵《答谢中书书》。

  八、拓展阅读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常见于古代散文、诗歌中。请你找出下文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借景抒情的句子,读一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

  1、文学常识积累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号,丹阳秣陵人。有《》。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合作学习

  (一)题文探奇,整体感知

  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读背诵,品味感悟

  1、听读。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跟读。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集体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学生自读。结合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方式:同位对译,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5、理清思路,用3~5分钟背诵课文。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三)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视角;境界特点;点睛之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实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达标反馈

  1、解释加点的词

  俱备()沉鳞()竞跃()复()

  2、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

  c、照以海滨之月。d、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3、文中描写动景的句子是: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五、学习小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六、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绘景

  感慨期与谢公比肩自豪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朗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研读,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

  教学过程

  教学设备:

  录音机和磁带 课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释题,简介作者、写作背景,明确学习目标

  答:答复。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翻译句子,整体感悟。

  1、正音:

  颓:tuí

  与:yù

  2、释词

  四时:四季。俱:都。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欲界: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

  3、翻译句子:

  每人任选一句翻译,看谁译得又快又好。

  4、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山:青、高 水:清、秀

  三、分析课文的结构。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结构。

  四、朗读,入文入景,品味语言之美。

  1、复习重点字词:

  四时、俱、歇、颓、沉鳞、欲界、仙都、与

  2、你体会到本文的语言特色了吗?

  句式很整齐,大多是四字(言)一句,加上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读来朗朗上口。

  五、分析课文意境美。

  1、思考:本文美在何处?

  2、描写景物的方法,你学会了吗?

  1、抓住景物的特征;

  山:青、高 水:清、秀

  2、按照一定的顺序;

  总分总

  3、注重图画美:色彩的搭配、观察的视角、感观的冲击、动静结合……

  六、小结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表达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

  七、巩固练习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

  1、两岸石壁,五色( )。

  2、青林翠竹,四时( )备。

  3、晓雾将( ),猿鸟乱鸣;

  4、夕日欲( ),( )竞跃。

  5、未复有能( )其奇者。

  (二)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

  总—分—总的结构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

  实是欲界之仙都。

  (四)课后任务:熟练背诵全文。

  八、诗句积累。

  同学们可别忘了要注意积累啊。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一点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1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2.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5.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6.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 篇6

  一、设计理念

  坚持一先二创三引四培的`教学观。一先学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所以课堂应面对全体学生,教师应意识到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人。语文教学应促进所有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教学的过程是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其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二创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三引导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体验式学习;四培养学生思辨力、创新力,开展讨论活动、研究性学习等促进学生思考。

  二、前期分析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仍然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但受限于思维程度和生活环境,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创设情境,打开思路。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文知识和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学生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不代表他们能深入文章内核。本篇课文是篇幅简短,学生能较快理解文意,但是其中蕴含的无限情思和语言运用形式的精巧都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和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山水的灵秀,体悟作者的情思,有自己的心得和情感体验,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2篇课文,该单元以阅读歌咏山水的篇章,陶冶情操为主题展开。《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的山水小品文,作者陶弘景精心布局,主要通过状同一时间视角变化中的不同景色和状时间变化中的不同景色来写山水相映的奇美,自然万物的灵秀,表达了自己享受山水,与自然万物相融的自得自乐之情。语言凝练而意蕴无穷,是本文最大的特色,用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写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是再合适不过了。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笔者对教材的解读和学情的分析,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反复诵读课文,品味精练而生动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无限情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展开讨论,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清雅奇丽的山水妙境,陶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

  【设计依据: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八年级的学生对于简单的古文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适合于用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古文自主学习能力。

  正如古人所指出的,“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读“古诗文,要从声音证入”、“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反复诵读古文,不仅有益于学生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积累,更可以让他们在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诵读的过程,提升品味语言和体会情感的能力,并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的有益启示。

  新课标中反复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并鼓励他们能够自由而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心得和看法,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文中奇美的景色。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寄寓景中的情感。

  【设计依据:本篇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要品味古文语言,深切感受其中的美景,需要反复诵读。而在景中深藏的情,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还较难自主体会出来,这成为一个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引导。】

  五、教学准备

  1.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教学这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科学运用教学方法能优化教学效果。我计划以对话法、讨论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本文的教学。对话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可以给学生创设安全、自主的开放性课堂氛围,能够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性,调动原有知识经验,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弥补学生个人思维片面性带来的不足,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诵读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由感性层面进入文本,获得第一印象和最初的理解。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使用诵读教学法不仅锻炼学生朗诵能力,还能让他们自主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加深对文章意蕴的理解,从而获得语言能力上的训练。

  此外,我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多种感官优化教学。

  (2)学法

  在学法上,课前学生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大意,破除与文本的陌生感,以便在课堂中更快速地进入状态。没有外力引导下的预习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够形成个性化理解,有助于他们自主思考能力和语言敏感度的提升。课上采用圈点、勾画,小组讨论、自主思考、诵读等方法理解课文,探究内涵。圈点法是指阅读中及时的圈点勾画,即心有所思,马上记录下来。能够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中起辅助作用。

  2.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本课的学习中运用的教学资源有:教材、网络和人本资源。

  3.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语文课本等

  4.教学评价:本课的教学将采用多元的评价形式,注重评价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教育性。在评价内容和水平上参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在识字与写字、阅读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课题

  大家抬眼看一看,山青天明,我们的神州大陆优美如诗,常常引起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上节课我们刚刚被三峡的雄奇和秀色所打动,今天,再来品读品读另一幅山水佳画——陶弘景的(教师停顿,由学生说出课名。)

  大家怎么理解题目,为什么你是这样停顿读题目的?

  答/谢中书/书 答是回复答谢的意思;谢中书是人名(结合课文释);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设计依据:此文题目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容易读错,让学生先读题目一则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二则是为了加深学生理解,增强记忆。】

  (二)初读感知,观美景

  1.全班齐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后小组成员合作扫清字词障碍。

  2.ppt显示重点词句(字词:共谈、入、见、交辉、四时、俱、歇、颓、沉鳞、仙都、与、奇;句子: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③实是欲界之仙都。

  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请学生合上书回答。

  【设计依据:本文篇幅短小,字词常规不显生僻,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因此笔者设计为在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障碍,再由教师点出重点词句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检测,也纠正可能发生的错误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3.全班齐读课文,读后请一位学生说出最能概括本文景色的一个字。 美

  【设计依据:纵观全文,一个“美”字贯穿景色描写的始终,这既是概括性的一个字也是贯穿性的线索,所以笔者在整体感知时首先将其点出来,有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

  4.文章中的美是怎么样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这几句的语言非常精练,你在朗诵时,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与大家分享。 学生选择任一断句自主联想和想象,并发言表达自己的个性化体验。

  大家的想象都非常丰富,能够使用优美的语言改造现有的物象,结合自己的体验,表达出自己脑海中的景象。让我们再一次以朗诵,把优美的景色传递出来。

  【设计依据:联想和想象是本单元的要求,也是本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此时没有教师和同伴影响的情况下,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够拥有原初体验,能够说出真实的、具有个性化的想法。这有利于学生兴趣和想象力的保持与提升,成就感的获得,以及阅读体验的个性化延续。】

  (三)再读品味,赏美文

  1.全班再次齐读“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读的时候思考,文章具体是怎么表现美的呢?提醒:可以从局部字词、整体写法和语言形式入手。其中穿插个人朗读。

  局部字词:“高峰入云”的“入”是动词,山本来是不会动的,运用“入云”二字产生了化静为动的效果。山长到云里,想象到顶端云雾缭绕的景象,正与后文“仙都”有相契合之处。

  “五色交辉”的“交”也是动词,交辉写出了色彩的绚烂,让我们看见清幽的山林里也有明丽的光影。

  “猿鸟乱鸣”的“乱”字形容猿和鸟在杂乱鸣叫,表现了他们的自由、快活,写出了风景的生机感,也反衬出当时环境的清幽、宁静。进一步探讨:“乱”字会不会显得没有美感。改成“猿鸟齐鸣”好不好?不好,不符合事实,“乱” 才更真实,能写出动物在山林中的真实状态。而齐鸣,声音太整齐了,仿佛有人在指挥,无法表现他们的自在,和不受任何约束。这种自由自在的状态在课文中的哪里还能感受出来?

  “沉鳞竞跃”也写出了鱼儿们欢快、自由自在。刚才老师使用换词法和大家一起探讨了“乱”字。那么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对“沉鳞竞跃”也使用换词法进行赏析。“鳞”用“鱼”换词赏析。“鳞”是、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鱼在跳跃的时候反射出的光亮,周身环绕的闪亮之美,也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和鱼的生气勃勃。

  整体写法:文章是分两方面来展开的。先写同一时间中不同视角的景色: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远看——两岸石壁、近看——青林翠竹,此时画面多为静态;再写不同时间的景色:晓雾和昔日分别是一天中的晨夕,此时画面多为动态。全文仅短短几十字,但动静结合间,自然万态跃然纸上。

  语言形式:除了作者写的景美,其文章的形式也很美,语言都是四字句,且每一短句中都以上半句平声结尾,下半句上声或去声结尾来搭配,例如“高峰入云”的“云”是阳平,“清流见底”的“底”是上声。我们读来节奏分明、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具有音韵美。

  怪不得作者要感叹“实是欲界之仙都”啊。

  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和对节奏的把握再读课文,读出明快的语调和抑扬顿挫的音韵。

  (四)深读研磨,悟清心

  1.到这里为止,我有一个疑问,一封信里为什么写这么多的美景呢?

  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境。

  2.你从哪里看出来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境?

  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对,王国维先生曾经写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篇文章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1)纯净、清明与愉悦的心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赞叹。

  (2)(补充作者陶弘景的背景)作者借写自己对山水美景的赞叹,表达了个人志趣:远离世俗,追求清净心灵。

  关于作者陶弘景的背景:a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是齐梁时期道教上清派创始人。b陶弘景是个不求荣华富贵的人,一直想辞官归隐。他曾经在给亲友的信中说:“畴昔之意,不愿处人间,年登四十,志毕山薮。今三十六矣,时不我借……”后来,他果然向皇帝上表请求辞官归隐。c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沈约在东阳郡做郡守时,由于尊崇他的志向和节操,多次写信邀请他出来作官,但他始终没有接受。d梁武帝曾经下诏问陶弘景“山中何所有?”言下之意是说山中什么也没有,还不如出来作官,陶弘景写了“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有什么呢?山岭上有许多白云。可惜白云只能供我自己赏心悦目,却不好用手捧来寄送给你啊!”巧妙地表示了自己不愿出山作官,不屑与时人为伍的高雅志向。”d梁武帝要他出来作官时,他干脆画了两头牛,一头无拘无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间,另一头戴着金笼头,被人用绳子牵着,还用棒子驱赶着。梁武帝看了也笑起来,知道他绝不会出来作官了,也就打消了他出仕的念头。

  结合谢徵当时中书的身份和作者隐士的身份猜想谢中书是写了一封邀请作者出山的信,作者以此来委婉回绝。

  (3)最后一句说自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教师传递谢灵运是山水诗人的相关知识)表达了作者欣赏山水时不同常人的独特审美感受和些微的得意之感。

  理解作者情感之后,现在看前文的景色是不是感觉有所不同呢?我们最后在齐读中再与他对话交流。

  【设计依据:此处探索作者心境,可分为三个层次,从表层的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到深层的微微自得之情。不仅是文章表现的心境层次递深,也是学生学习本文时理解的递深,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而在认知后两层心境时,如果学生对作者陶弘景本人不了解,可能无法体会两层情感。因此,教师在适当时机补充作者背景资料,便于学生探究。此外,到这里为止,教学环节基本结束,纵观整个教学设计,朗诵无处不在,并且不同环节的朗诵要求不同,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的朗诵情绪也应该随之产生变化。反复诵读的目标由此达成,同时也是达成课标、单元的要求。】

  (五)总结课堂,固能力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志士借山川秀水抒发情感不是没有原因的。打开心扉,我们能发现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的多姿和灵性感染着我们,用宽广的胸怀去感悟自然,你们会发现它在你的生活里添了许多色彩。

  课后作业:背诵;把本文改编成一篇白话散文。

  【设计依据:对于课后作业背诵,首先,这是语言积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本文语言精炼生动,背诵这样的文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意识和能力。其次文章篇幅短小,节奏规律,学生应该上完课文就能大概背诵,当天就应当能全文熟练背诵出来。对于此处设计改编白话散文的课后作业,一是继续锻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二是为了巩固和检测他们的学习,三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将想法转换为书面表达呈现出来。】

  教学反思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

  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尤其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综上分析,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我自己非常喜欢,因此内心期盼着与学生共同分享美文,在备课的同时,我亦搜集了大量的优美风景视频及图片,精挑细选,稍作加工将其融入到我的课件中去,目的在于授课时能够借此引发学生美的享受,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了“美”上,以视频图片的形式出现,这样会更直观。另外,再加上舒缓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对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读”赏“美”,以“美”品“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教学时,我以风景视频引入,引发学生美的享受,激发学习兴趣,紧接着转入正题,介绍作者、背景,但在授课过程中,这一环节出现问题,对题目的解释非常清楚,但对于作者陶弘景的介绍就忽略了,虽然并不是名家,但对作者的介绍,能够很好的让学生借此了解写作背景,对文章的学习极有帮助,现在想来,这一环节处理的不够得当,成为一处“败笔”,接下来的词语注音、划分结构及释意、翻译进行的有条不紊,自然流畅,但在美读文章这一环节,我范读的背景音乐,由于多媒体出现问题,无法播放,最后只得清读。虽然课后,许多老师对我的范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我个人来说感觉非常遗憾,毕竟这是本课的亮点之一,也是教师表现个人能力的一个机会,错过了,只能争取下次了。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研读短文,体会感情”中,有一句话“自唐宋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其者”,学生一直不能读准与(yù)的字音,这时,我三次强调了“与”的意思,但学生还是出错,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我能示范的读一遍,也许效果会更好。整体来说,本节课各环节过渡自然流畅,能够突出本课重点,但就新课标中提到的知识目标,在本课并没有真正的体现。原因在于,课堂教学中对文章缺少通篇翻译。这一工作只是放了练习当中,如能在课上以检查预习形式出现,也许会更好。

  今后的教学中应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多请教、多相互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背诵并默写课文。

  2、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题解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三、作者与背景

  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写景名作。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与:参与,欣赏。

  3、指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教师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共谈”概说人人皆爱 “美”点明文章中心。第2~5句:具体叙述山川之美。写景部分,先以概括总结全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五、合作探究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美)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四季,晨昏。 )

  4、写了哪些景物? (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

  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

  6、活动: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晴,当一次小导游,用“我从……看到……之美,尤其是……字用得好。”的句式造句。

  明确: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峻峭的山峰直入云霄,哗哗的流水澄澈清明。尤其是“入”字用得好,(体现出一种向上的气势)。

  这里有色彩搭配之美,你看山青水绿,石壁五色交辉。尤其是“交辉”用得好,(交相辉映,共增山色)。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早晨白雾缭绕,猿啼鸟鸣;傍晚红日西沉, 沉鱼竞跃。尤其是“将歇”、“将颓”用得好,(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的静,流水的动;你看青林翠竹的静,五色交辉的动;你看晓雾将歇的静,猿鸟乱鸣的动。尤其是“乱鸣”、“竞跃”用得好,(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

  六、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七、总结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找资料,了解作者。

  2、把“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3、初读文章,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4、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学习、研讨

  1.借助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五色交辉( ) 四时俱备( )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未复有勇与其奇者( )

  2.对照课下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夕日欲颓,沉鳞竟跃。

  3.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层 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 到 ,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第三层 ,感慨自然之美景。

  三、深入探究

  1.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

  示例:我从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读出了晨昏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的热烈欢快的晨景,和清静幽寂的暮景。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一句中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换成“齐”“共”等等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本文对景物的描写可以说是美妙至极,请你试举一例阐述一下“妙”在何处?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以作者的感叹总括前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迁移

  1.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什么?

  2.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什么?

  3.能概括全文主题的句子是什么?

  4.文中用简洁的语句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什么?

  5. 这篇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诵读古文,积累实词

  2.把握作品写景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3.感悟作者多角度写景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写景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多角度写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导入

  二、揭示课题,明确学习要点(检查预习)

  1.课题《答谢中书书》

  2.明确学习要点

  1)古文学习要点(朗读、翻译、内容理解)

  三、课文内容研讨

  1.诵读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示范读

  3)师生互读

  4)师生借鉴读(观看朗读视频)

  设计意图:充分的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磁环一意在引导学生多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译读课文

  1)学生结合工具书理解词句

  2)班级交流与展示

  3)教师预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

  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理解课文内容,班级展示。强调重点词句,为课文的理解蓄势。教师适合推出预设译文,供学生参考。

  3.内容研讨

  1)主问题:作者写景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学生在读课文理顺思路

  班级交流

  教师预设与引导:

  总领全文----描绘景色---议论总结

  2)探究内容

  作者写景没点在哪?找出相关语句试做分析。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教师预设与引导:

  山水映衬之美: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色彩配合)

  这句话山中之静景。五彩的山石与青翠的竹木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丽辉煌的气,新宜人,充满了万物勃发的生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变化)

  这句话山中之动景。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画面灵动而充满生命气息。

  明确感情: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理顺作者的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景(色彩配合、晨昏变化、动静结合)进而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3)质疑与探讨(理解骈句)

  的句式特点

  设计意图:拓宽课堂容量,引导学生能够从句式角度理解课文的表达,为以后学习赏析奠定基础。

  四、朗读成诵

  五、课后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线文中美景,不少于100字。

  设计意图:在理解作者写景的同时,能够发挥联想和想象,借助现代语言在线作者笔下的美景,进而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体会山川自然之美。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知识,体会山川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题目导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上节课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谁能给大家说一下题目该如何理解呢?(答:回复;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用于陈情记事的。《答谢中书书》指的是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书信。)那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封书信,看看这封书信写了什么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明确: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

  2.指名读,多媒体呈现重点的文言知识。

  明确:实,确实;俱,都;与(yù):参与。

  3.学生自读,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思考:这封书信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写了山川之美。

  (三)深入研读

  1.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作者描写了山川的哪些美景呢?

  明确: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山水相映之美。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色彩配合之美。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交替之美,动静相称之美。

  2.谈谈你如何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作者写的都是常见之景,但是语言清丽,而且说了自己能够发现它的神奇之处,表现了作者深得山水之乐的喜悦之情和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四)拓展延伸

  画一画文中呈现的美景;再次有感情地诵读文本。

  明确:老师听见同学们朗读地很认真,也很有感情,在大家的朗读中老师也体会到了山川之美,这就是古文的魅力,朗读的魅力。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

  明确:现在谁能给大家分享下这节课的收获呢?嗯,你说你不仅了解了“书”这种文体,还跟随着作者游览了一番,有山水、有青林、有鸟鸣、鱼游,感受到了宁静与美好,很好,请坐,谢谢你的分享。

  2.作业:将文中的美景用现代文写一写,字数:三百字左右;要求:文从字顺,有意蕴之美。

  五、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理清全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掌握变换角度、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的写景技巧,体会景物特点以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教学重点:对写景技巧的分析以及对作者情感的感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教学过程:

  导语:

  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南北朝时期,在一个日暮黄昏的时候,曲山脚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他轻捻胡须,面对群山静静思索,这已经不知是第多少次的拒绝皇帝的召唤了。此刻他想到了当年做帝王之师时的点点滴滴,想到了这些年来国家每有大事皇宫的来信,想到了官场的步步惊心。于是他转身,挥毫画了这样一幅画,画上是两头牛,一头埋头于青草间,惬意自得,一头被戴上了金笼头,让人牵着鼻子走。这幅画隐晦的表达了他归隐之意,他就是时人谓之‘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被称为“流动的山水诗”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一、 解读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能够流畅的翻译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合作学习,通过妙用词语、变换角度、动静结合、巧用修辞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以及蕴含于景物中的情感。

  探究学习,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首先我们进行自主学习,请大家根据课文的注释翻译文章大意,现在开始。

  二、 疏通文意,理清结构

  请同学们根据书下注释翻译课文。翻译的比较准确,真正高水平的翻译是能终于作者的语言风格抓住文章的神韵,希望在课后反复的诵读中我们也可以自己试着把它变成一篇风景美文, 趣味训练一:我们是否可以将课文进行小变形,大家尝试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据内容变成多段。

  请同学翻译,明确文章结构为(总分总)

  三、 小组合作探寻景物之美

  本文主要描写的对象时 山川 那么我们就去看看在作者笔下山川的魅力。

  2、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 “妙用词语” “动静结合” “角度变换”几个角度来分析景物描写方法,体会景物特点,感受作者蕴含在景物中的特点

  3、总结景物特点

  妙用词语 (板书小组合作结果,从词语运用角度来解析分析出景物特点,总结出作者情感) 动静结合 (板书小组合作结果,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视角变换(从颜色的变换、时空的变换、视角的变换体会景物的特点,总结作者情感)

  能够总体的概括这么景物特点的词是? 美 仙都 奇

  文章中都是对景物的描绘,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发现作者的影子呢,作者在干吗?”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醉情山水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正如刚才同学们所说,在这样的景色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喜爱的愉悦的,甚至是沉醉的, 有没有和他一样的人?

  四、 探寻作者内心世界

  探求来信的内容。说明理由。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又有怎样的感情?与高雅之士比肩的快乐。

  2. 思考谢中书的来信内容

  开放性交流,可以从不同的猜测中再次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语:

  世有渊明,生为菊花无憾也。世有嵇康 ,生为琴弦无憾也 。世有陶弘景 ,山水亦无也 。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 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分钟

  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

  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

  书(shū) 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

  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

  书信——④书信 楷书——②字体

  判决书——⑤文件

  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 10分钟学生齐读感受

  (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

  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

  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

  3、请同学们再来说说,读了文章以后,你想怎样理解这两个“书”字?

  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二)、关于文章的一些知识介绍: 10分钟 教师口述

  1、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丹阳秣(m)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2、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lú),故称“谢中书”。

  (三)、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来感受一下读古人的书信的滋味吧。

  三、深入探究,解析课文内容 15分钟 讲授和讨论

  (一)、根据课文导引部分的语言,引导学生在细读语文的基础上,全面品析文章。

  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

  请将文中描写山水美景的语句找出来,并使其呈现为诗歌的形式: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沈鳞竞跃。

  请大家来朗诵这首诗歌,领略一下诗歌所描绘的美景。

  (二)比较《答谢中书书》和现在书信的联系点和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 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什么不同?

  明确:描述的重点不同。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来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本文则大篇描绘美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2、两者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明确:本文在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3、请大家带着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来品味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认真读,仔细思考,相信大家会在我们共同学习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收获。

  明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理解,要言之有理。

  四、课外延伸

  请大家用现代文来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合理运用想象。

  五、布置作业:

  A(学优生):完成练习册

  B(中等生):背诵课文,理解内容

  C(后三分之一学生):背诵课文。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通用1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10-24

《答谢中书书》的优秀教案11-29

答谢中书书的优秀教案09-12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09-25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模板08-06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教案09-14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精选5篇)08-13

人教版新课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09-20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09-18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通用12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答谢中书》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通用12篇)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 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学情分析: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夕日欲颓 沉鳞 能与其奇

  2、几个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 四时 将歇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

  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 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 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

  3、 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4、 背诵全文。(分组进行,比赛的形式)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美景的?(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补充后明确)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仰视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观察不同的角度 俯视

  平看

  其三:晨昏变化美 其四:动静相衬美

  2 、课文的结尾能让我们联想到其它诗人类似的结尾,你能联想到那一些?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刘禹锡《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如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想伯仲间”,都有古人自观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实表达了作者企盼与谢公比肩之意,也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隐归林泉的志趣。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请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

  5分钟后,学生班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六、 课堂总结:

  学生谈学习本堂课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搜集有关写山水之美的名篇

  八、板书设计

  主题:生命的愉悦,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九、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三峡》引入新课

  二、介绍课题、作者

  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具体见课本注释)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读: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散句以句意来定。

  二读: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教师酌情解决难字、句意。指名讲出文章大意。

  三读:译读。

  本文写景部分句式整齐,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写景诗。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齐相应,译句也要句式整齐。(译读要求较高,拟尝试一下)

  1、教师读原文,学生译译文。(一学生读译文,其余学生齐读原文)

  2、学生齐读原文,教师读译文。(本环节视学生译文如何而定)

  四读:品读。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说出其妙处。(学生悟读,交流发言。教师补充)

  2、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

  入(体现一种向上的气势)──到

  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齐全

  将歇、将颓(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将散、将下。

  乱鸣、竞跃(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齐叫、游泳。

  3、在此基础上,归纳点明本文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变化。同时行文起伏相错,读起来也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试着读出不同的语调。

  4、你认为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些景物的?体会文末两句的含义。(赞美、自豪)

  五读:说读。

  大自然是个广阔的舞台,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员了,他们都想在这舞台上展示自己。如果请你用生活中的一种人来比喻文中所写事物,你看它们像什么人?

  1、示例: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2、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六读:背读。

  四、作业

  试把本文扩写成一段写景文。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朗读课文,品读文章,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字词。

  2.朗读课文,品读文章,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下面请欣赏几幅美景:泰山之雄峻,黄山之幽奇,匡庐之韶秀,峨眉之清凉,黄河之浑茫,长江之浩渺,西湖之妩媚,洱海之绚丽。下面就让我们走人文中的一副美景《答谢中书书》。

  二 、出示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朗读课文,品读文章,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重难点)。

  三 、介绍作者、解题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写景名作。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准确、流畅、字正腔圆。(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颓(tuí) 歇(xiē) 鳞(lín) 与(yù)

  (2)听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停顿。

  a.四字句两两停顿,标准停顿。

  b.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齐读。

  (4)学生个别读。(教师做适当点评)

  五、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自主学习(5分钟)

  1、单字解释;

  2、整句翻译;

  3、联想想象。

  合作交流(5分钟)

  小组交流讨论疑难问题。

  仍未解决的,全班交流。

  六、品味美点

  语 言 美、结 构 美、意 境 美、情 感 美。

  (1)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具体写景的句子了吗?

  (2)首尾部分起到什么作用?

  (3)你能选择一个角度,说说文章意境美体现在哪里 ?

  动静相衬之美

  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搭配。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景物描写中必然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本文景物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七、背诵课文

  现在,你就是作者陶弘景,站在美丽的江南,体验着大自然的美好,放情歌颂山川之美,咱们一起背诵《答谢中书书》。

  八、拓展阅读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常见于古代散文、诗歌中。请你找出下文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借景抒情的句子,读一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

  1、文学常识积累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号,丹阳秣陵人。有《》。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合作学习

  (一)题文探奇,整体感知

  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读背诵,品味感悟

  1、听读。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跟读。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集体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学生自读。结合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方式:同位对译,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5、理清思路,用3~5分钟背诵课文。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三)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视角;境界特点;点睛之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实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达标反馈

  1、解释加点的词

  俱备()沉鳞()竞跃()复()

  2、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

  c、照以海滨之月。d、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3、文中描写动景的句子是: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五、学习小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六、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绘景

  感慨期与谢公比肩自豪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朗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研读,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

  教学过程

  教学设备:

  录音机和磁带 课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释题,简介作者、写作背景,明确学习目标

  答:答复。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翻译句子,整体感悟。

  1、正音:

  颓:tuí

  与:yù

  2、释词

  四时:四季。俱:都。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欲界: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

  3、翻译句子:

  每人任选一句翻译,看谁译得又快又好。

  4、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山:青、高 水:清、秀

  三、分析课文的结构。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结构。

  四、朗读,入文入景,品味语言之美。

  1、复习重点字词:

  四时、俱、歇、颓、沉鳞、欲界、仙都、与

  2、你体会到本文的语言特色了吗?

  句式很整齐,大多是四字(言)一句,加上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读来朗朗上口。

  五、分析课文意境美。

  1、思考:本文美在何处?

  2、描写景物的方法,你学会了吗?

  1、抓住景物的特征;

  山:青、高 水:清、秀

  2、按照一定的顺序;

  总分总

  3、注重图画美:色彩的搭配、观察的视角、感观的冲击、动静结合……

  六、小结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表达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

  七、巩固练习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

  1、两岸石壁,五色( )。

  2、青林翠竹,四时( )备。

  3、晓雾将( ),猿鸟乱鸣;

  4、夕日欲( ),( )竞跃。

  5、未复有能( )其奇者。

  (二)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

  总—分—总的结构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

  实是欲界之仙都。

  (四)课后任务:熟练背诵全文。

  八、诗句积累。

  同学们可别忘了要注意积累啊。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一点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1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2.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5.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6.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 篇6

  一、设计理念

  坚持一先二创三引四培的`教学观。一先学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所以课堂应面对全体学生,教师应意识到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人。语文教学应促进所有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教学的过程是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其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二创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三引导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体验式学习;四培养学生思辨力、创新力,开展讨论活动、研究性学习等促进学生思考。

  二、前期分析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仍然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但受限于思维程度和生活环境,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创设情境,打开思路。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文知识和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学生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不代表他们能深入文章内核。本篇课文是篇幅简短,学生能较快理解文意,但是其中蕴含的无限情思和语言运用形式的精巧都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和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山水的灵秀,体悟作者的情思,有自己的心得和情感体验,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2篇课文,该单元以阅读歌咏山水的篇章,陶冶情操为主题展开。《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的山水小品文,作者陶弘景精心布局,主要通过状同一时间视角变化中的不同景色和状时间变化中的不同景色来写山水相映的奇美,自然万物的灵秀,表达了自己享受山水,与自然万物相融的自得自乐之情。语言凝练而意蕴无穷,是本文最大的特色,用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写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是再合适不过了。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笔者对教材的解读和学情的分析,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反复诵读课文,品味精练而生动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无限情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展开讨论,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清雅奇丽的山水妙境,陶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

  【设计依据: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八年级的学生对于简单的古文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适合于用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古文自主学习能力。

  正如古人所指出的,“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读“古诗文,要从声音证入”、“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反复诵读古文,不仅有益于学生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积累,更可以让他们在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诵读的过程,提升品味语言和体会情感的能力,并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的有益启示。

  新课标中反复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并鼓励他们能够自由而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心得和看法,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文中奇美的景色。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寄寓景中的情感。

  【设计依据:本篇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要品味古文语言,深切感受其中的美景,需要反复诵读。而在景中深藏的情,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还较难自主体会出来,这成为一个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引导。】

  五、教学准备

  1.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教学这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科学运用教学方法能优化教学效果。我计划以对话法、讨论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本文的教学。对话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可以给学生创设安全、自主的开放性课堂氛围,能够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性,调动原有知识经验,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弥补学生个人思维片面性带来的不足,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诵读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由感性层面进入文本,获得第一印象和最初的理解。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使用诵读教学法不仅锻炼学生朗诵能力,还能让他们自主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加深对文章意蕴的理解,从而获得语言能力上的训练。

  此外,我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多种感官优化教学。

  (2)学法

  在学法上,课前学生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大意,破除与文本的陌生感,以便在课堂中更快速地进入状态。没有外力引导下的预习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够形成个性化理解,有助于他们自主思考能力和语言敏感度的提升。课上采用圈点、勾画,小组讨论、自主思考、诵读等方法理解课文,探究内涵。圈点法是指阅读中及时的圈点勾画,即心有所思,马上记录下来。能够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中起辅助作用。

  2.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本课的学习中运用的教学资源有:教材、网络和人本资源。

  3.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语文课本等

  4.教学评价:本课的教学将采用多元的评价形式,注重评价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教育性。在评价内容和水平上参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在识字与写字、阅读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课题

  大家抬眼看一看,山青天明,我们的神州大陆优美如诗,常常引起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上节课我们刚刚被三峡的雄奇和秀色所打动,今天,再来品读品读另一幅山水佳画——陶弘景的(教师停顿,由学生说出课名。)

  大家怎么理解题目,为什么你是这样停顿读题目的?

  答/谢中书/书 答是回复答谢的意思;谢中书是人名(结合课文释);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设计依据:此文题目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容易读错,让学生先读题目一则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二则是为了加深学生理解,增强记忆。】

  (二)初读感知,观美景

  1.全班齐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后小组成员合作扫清字词障碍。

  2.ppt显示重点词句(字词:共谈、入、见、交辉、四时、俱、歇、颓、沉鳞、仙都、与、奇;句子: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③实是欲界之仙都。

  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请学生合上书回答。

  【设计依据:本文篇幅短小,字词常规不显生僻,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因此笔者设计为在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障碍,再由教师点出重点词句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检测,也纠正可能发生的错误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3.全班齐读课文,读后请一位学生说出最能概括本文景色的一个字。 美

  【设计依据:纵观全文,一个“美”字贯穿景色描写的始终,这既是概括性的一个字也是贯穿性的线索,所以笔者在整体感知时首先将其点出来,有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

  4.文章中的美是怎么样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这几句的语言非常精练,你在朗诵时,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与大家分享。 学生选择任一断句自主联想和想象,并发言表达自己的个性化体验。

  大家的想象都非常丰富,能够使用优美的语言改造现有的物象,结合自己的体验,表达出自己脑海中的景象。让我们再一次以朗诵,把优美的景色传递出来。

  【设计依据:联想和想象是本单元的要求,也是本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此时没有教师和同伴影响的情况下,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够拥有原初体验,能够说出真实的、具有个性化的想法。这有利于学生兴趣和想象力的保持与提升,成就感的获得,以及阅读体验的个性化延续。】

  (三)再读品味,赏美文

  1.全班再次齐读“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读的时候思考,文章具体是怎么表现美的呢?提醒:可以从局部字词、整体写法和语言形式入手。其中穿插个人朗读。

  局部字词:“高峰入云”的“入”是动词,山本来是不会动的,运用“入云”二字产生了化静为动的效果。山长到云里,想象到顶端云雾缭绕的景象,正与后文“仙都”有相契合之处。

  “五色交辉”的“交”也是动词,交辉写出了色彩的绚烂,让我们看见清幽的山林里也有明丽的光影。

  “猿鸟乱鸣”的“乱”字形容猿和鸟在杂乱鸣叫,表现了他们的自由、快活,写出了风景的生机感,也反衬出当时环境的清幽、宁静。进一步探讨:“乱”字会不会显得没有美感。改成“猿鸟齐鸣”好不好?不好,不符合事实,“乱” 才更真实,能写出动物在山林中的真实状态。而齐鸣,声音太整齐了,仿佛有人在指挥,无法表现他们的自在,和不受任何约束。这种自由自在的状态在课文中的哪里还能感受出来?

  “沉鳞竞跃”也写出了鱼儿们欢快、自由自在。刚才老师使用换词法和大家一起探讨了“乱”字。那么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对“沉鳞竞跃”也使用换词法进行赏析。“鳞”用“鱼”换词赏析。“鳞”是、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鱼在跳跃的时候反射出的光亮,周身环绕的闪亮之美,也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和鱼的生气勃勃。

  整体写法:文章是分两方面来展开的。先写同一时间中不同视角的景色: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远看——两岸石壁、近看——青林翠竹,此时画面多为静态;再写不同时间的景色:晓雾和昔日分别是一天中的晨夕,此时画面多为动态。全文仅短短几十字,但动静结合间,自然万态跃然纸上。

  语言形式:除了作者写的景美,其文章的形式也很美,语言都是四字句,且每一短句中都以上半句平声结尾,下半句上声或去声结尾来搭配,例如“高峰入云”的“云”是阳平,“清流见底”的“底”是上声。我们读来节奏分明、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具有音韵美。

  怪不得作者要感叹“实是欲界之仙都”啊。

  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和对节奏的把握再读课文,读出明快的语调和抑扬顿挫的音韵。

  (四)深读研磨,悟清心

  1.到这里为止,我有一个疑问,一封信里为什么写这么多的美景呢?

  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境。

  2.你从哪里看出来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境?

  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对,王国维先生曾经写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篇文章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1)纯净、清明与愉悦的心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赞叹。

  (2)(补充作者陶弘景的背景)作者借写自己对山水美景的赞叹,表达了个人志趣:远离世俗,追求清净心灵。

  关于作者陶弘景的背景:a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是齐梁时期道教上清派创始人。b陶弘景是个不求荣华富贵的人,一直想辞官归隐。他曾经在给亲友的信中说:“畴昔之意,不愿处人间,年登四十,志毕山薮。今三十六矣,时不我借……”后来,他果然向皇帝上表请求辞官归隐。c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沈约在东阳郡做郡守时,由于尊崇他的志向和节操,多次写信邀请他出来作官,但他始终没有接受。d梁武帝曾经下诏问陶弘景“山中何所有?”言下之意是说山中什么也没有,还不如出来作官,陶弘景写了“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有什么呢?山岭上有许多白云。可惜白云只能供我自己赏心悦目,却不好用手捧来寄送给你啊!”巧妙地表示了自己不愿出山作官,不屑与时人为伍的高雅志向。”d梁武帝要他出来作官时,他干脆画了两头牛,一头无拘无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间,另一头戴着金笼头,被人用绳子牵着,还用棒子驱赶着。梁武帝看了也笑起来,知道他绝不会出来作官了,也就打消了他出仕的念头。

  结合谢徵当时中书的身份和作者隐士的身份猜想谢中书是写了一封邀请作者出山的信,作者以此来委婉回绝。

  (3)最后一句说自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教师传递谢灵运是山水诗人的相关知识)表达了作者欣赏山水时不同常人的独特审美感受和些微的得意之感。

  理解作者情感之后,现在看前文的景色是不是感觉有所不同呢?我们最后在齐读中再与他对话交流。

  【设计依据:此处探索作者心境,可分为三个层次,从表层的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到深层的微微自得之情。不仅是文章表现的心境层次递深,也是学生学习本文时理解的递深,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而在认知后两层心境时,如果学生对作者陶弘景本人不了解,可能无法体会两层情感。因此,教师在适当时机补充作者背景资料,便于学生探究。此外,到这里为止,教学环节基本结束,纵观整个教学设计,朗诵无处不在,并且不同环节的朗诵要求不同,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的朗诵情绪也应该随之产生变化。反复诵读的目标由此达成,同时也是达成课标、单元的要求。】

  (五)总结课堂,固能力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志士借山川秀水抒发情感不是没有原因的。打开心扉,我们能发现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的多姿和灵性感染着我们,用宽广的胸怀去感悟自然,你们会发现它在你的生活里添了许多色彩。

  课后作业:背诵;把本文改编成一篇白话散文。

  【设计依据:对于课后作业背诵,首先,这是语言积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本文语言精炼生动,背诵这样的文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意识和能力。其次文章篇幅短小,节奏规律,学生应该上完课文就能大概背诵,当天就应当能全文熟练背诵出来。对于此处设计改编白话散文的课后作业,一是继续锻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二是为了巩固和检测他们的学习,三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将想法转换为书面表达呈现出来。】

  教学反思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

  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尤其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综上分析,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我自己非常喜欢,因此内心期盼着与学生共同分享美文,在备课的同时,我亦搜集了大量的优美风景视频及图片,精挑细选,稍作加工将其融入到我的课件中去,目的在于授课时能够借此引发学生美的享受,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了“美”上,以视频图片的形式出现,这样会更直观。另外,再加上舒缓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对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读”赏“美”,以“美”品“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教学时,我以风景视频引入,引发学生美的享受,激发学习兴趣,紧接着转入正题,介绍作者、背景,但在授课过程中,这一环节出现问题,对题目的解释非常清楚,但对于作者陶弘景的介绍就忽略了,虽然并不是名家,但对作者的介绍,能够很好的让学生借此了解写作背景,对文章的学习极有帮助,现在想来,这一环节处理的不够得当,成为一处“败笔”,接下来的词语注音、划分结构及释意、翻译进行的有条不紊,自然流畅,但在美读文章这一环节,我范读的背景音乐,由于多媒体出现问题,无法播放,最后只得清读。虽然课后,许多老师对我的范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我个人来说感觉非常遗憾,毕竟这是本课的亮点之一,也是教师表现个人能力的一个机会,错过了,只能争取下次了。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研读短文,体会感情”中,有一句话“自唐宋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其者”,学生一直不能读准与(yù)的字音,这时,我三次强调了“与”的意思,但学生还是出错,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我能示范的读一遍,也许效果会更好。整体来说,本节课各环节过渡自然流畅,能够突出本课重点,但就新课标中提到的知识目标,在本课并没有真正的体现。原因在于,课堂教学中对文章缺少通篇翻译。这一工作只是放了练习当中,如能在课上以检查预习形式出现,也许会更好。

  今后的教学中应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多请教、多相互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背诵并默写课文。

  2、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题解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三、作者与背景

  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写景名作。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与:参与,欣赏。

  3、指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教师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共谈”概说人人皆爱 “美”点明文章中心。第2~5句:具体叙述山川之美。写景部分,先以概括总结全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五、合作探究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美)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四季,晨昏。 )

  4、写了哪些景物? (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

  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

  6、活动: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晴,当一次小导游,用“我从……看到……之美,尤其是……字用得好。”的句式造句。

  明确: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峻峭的山峰直入云霄,哗哗的流水澄澈清明。尤其是“入”字用得好,(体现出一种向上的气势)。

  这里有色彩搭配之美,你看山青水绿,石壁五色交辉。尤其是“交辉”用得好,(交相辉映,共增山色)。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早晨白雾缭绕,猿啼鸟鸣;傍晚红日西沉, 沉鱼竞跃。尤其是“将歇”、“将颓”用得好,(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的静,流水的动;你看青林翠竹的静,五色交辉的动;你看晓雾将歇的静,猿鸟乱鸣的动。尤其是“乱鸣”、“竞跃”用得好,(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

  六、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七、总结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找资料,了解作者。

  2、把“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3、初读文章,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4、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学习、研讨

  1.借助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五色交辉( ) 四时俱备( )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未复有勇与其奇者( )

  2.对照课下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夕日欲颓,沉鳞竟跃。

  3.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层 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 到 ,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第三层 ,感慨自然之美景。

  三、深入探究

  1.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

  示例:我从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读出了晨昏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的热烈欢快的晨景,和清静幽寂的暮景。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一句中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换成“齐”“共”等等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本文对景物的描写可以说是美妙至极,请你试举一例阐述一下“妙”在何处?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以作者的感叹总括前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迁移

  1.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什么?

  2.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什么?

  3.能概括全文主题的句子是什么?

  4.文中用简洁的语句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什么?

  5. 这篇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诵读古文,积累实词

  2.把握作品写景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3.感悟作者多角度写景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写景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多角度写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导入

  二、揭示课题,明确学习要点(检查预习)

  1.课题《答谢中书书》

  2.明确学习要点

  1)古文学习要点(朗读、翻译、内容理解)

  三、课文内容研讨

  1.诵读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示范读

  3)师生互读

  4)师生借鉴读(观看朗读视频)

  设计意图:充分的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磁环一意在引导学生多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译读课文

  1)学生结合工具书理解词句

  2)班级交流与展示

  3)教师预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

  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理解课文内容,班级展示。强调重点词句,为课文的理解蓄势。教师适合推出预设译文,供学生参考。

  3.内容研讨

  1)主问题:作者写景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学生在读课文理顺思路

  班级交流

  教师预设与引导:

  总领全文----描绘景色---议论总结

  2)探究内容

  作者写景没点在哪?找出相关语句试做分析。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教师预设与引导:

  山水映衬之美: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色彩配合)

  这句话山中之静景。五彩的山石与青翠的竹木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丽辉煌的气,新宜人,充满了万物勃发的生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变化)

  这句话山中之动景。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画面灵动而充满生命气息。

  明确感情: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理顺作者的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景(色彩配合、晨昏变化、动静结合)进而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3)质疑与探讨(理解骈句)

  的句式特点

  设计意图:拓宽课堂容量,引导学生能够从句式角度理解课文的表达,为以后学习赏析奠定基础。

  四、朗读成诵

  五、课后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线文中美景,不少于100字。

  设计意图:在理解作者写景的同时,能够发挥联想和想象,借助现代语言在线作者笔下的美景,进而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体会山川自然之美。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知识,体会山川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题目导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上节课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谁能给大家说一下题目该如何理解呢?(答:回复;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用于陈情记事的。《答谢中书书》指的是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书信。)那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封书信,看看这封书信写了什么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明确: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

  2.指名读,多媒体呈现重点的文言知识。

  明确:实,确实;俱,都;与(yù):参与。

  3.学生自读,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思考:这封书信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写了山川之美。

  (三)深入研读

  1.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作者描写了山川的哪些美景呢?

  明确: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山水相映之美。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色彩配合之美。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交替之美,动静相称之美。

  2.谈谈你如何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作者写的都是常见之景,但是语言清丽,而且说了自己能够发现它的神奇之处,表现了作者深得山水之乐的喜悦之情和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四)拓展延伸

  画一画文中呈现的美景;再次有感情地诵读文本。

  明确:老师听见同学们朗读地很认真,也很有感情,在大家的朗读中老师也体会到了山川之美,这就是古文的魅力,朗读的魅力。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

  明确:现在谁能给大家分享下这节课的收获呢?嗯,你说你不仅了解了“书”这种文体,还跟随着作者游览了一番,有山水、有青林、有鸟鸣、鱼游,感受到了宁静与美好,很好,请坐,谢谢你的分享。

  2.作业:将文中的美景用现代文写一写,字数:三百字左右;要求:文从字顺,有意蕴之美。

  五、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理清全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掌握变换角度、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的写景技巧,体会景物特点以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教学重点:对写景技巧的分析以及对作者情感的感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教学过程:

  导语:

  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南北朝时期,在一个日暮黄昏的时候,曲山脚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他轻捻胡须,面对群山静静思索,这已经不知是第多少次的拒绝皇帝的召唤了。此刻他想到了当年做帝王之师时的点点滴滴,想到了这些年来国家每有大事皇宫的来信,想到了官场的步步惊心。于是他转身,挥毫画了这样一幅画,画上是两头牛,一头埋头于青草间,惬意自得,一头被戴上了金笼头,让人牵着鼻子走。这幅画隐晦的表达了他归隐之意,他就是时人谓之‘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被称为“流动的山水诗”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一、 解读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能够流畅的翻译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合作学习,通过妙用词语、变换角度、动静结合、巧用修辞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以及蕴含于景物中的情感。

  探究学习,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首先我们进行自主学习,请大家根据课文的注释翻译文章大意,现在开始。

  二、 疏通文意,理清结构

  请同学们根据书下注释翻译课文。翻译的比较准确,真正高水平的翻译是能终于作者的语言风格抓住文章的神韵,希望在课后反复的诵读中我们也可以自己试着把它变成一篇风景美文, 趣味训练一:我们是否可以将课文进行小变形,大家尝试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据内容变成多段。

  请同学翻译,明确文章结构为(总分总)

  三、 小组合作探寻景物之美

  本文主要描写的对象时 山川 那么我们就去看看在作者笔下山川的魅力。

  2、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 “妙用词语” “动静结合” “角度变换”几个角度来分析景物描写方法,体会景物特点,感受作者蕴含在景物中的特点

  3、总结景物特点

  妙用词语 (板书小组合作结果,从词语运用角度来解析分析出景物特点,总结出作者情感) 动静结合 (板书小组合作结果,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视角变换(从颜色的变换、时空的变换、视角的变换体会景物的特点,总结作者情感)

  能够总体的概括这么景物特点的词是? 美 仙都 奇

  文章中都是对景物的描绘,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发现作者的影子呢,作者在干吗?”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醉情山水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正如刚才同学们所说,在这样的景色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喜爱的愉悦的,甚至是沉醉的, 有没有和他一样的人?

  四、 探寻作者内心世界

  探求来信的内容。说明理由。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又有怎样的感情?与高雅之士比肩的快乐。

  2. 思考谢中书的来信内容

  开放性交流,可以从不同的猜测中再次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语:

  世有渊明,生为菊花无憾也。世有嵇康 ,生为琴弦无憾也 。世有陶弘景 ,山水亦无也 。

  《答谢中书》优秀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 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分钟

  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

  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

  书(shū) 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

  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

  书信——④书信 楷书——②字体

  判决书——⑤文件

  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 10分钟学生齐读感受

  (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

  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

  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

  3、请同学们再来说说,读了文章以后,你想怎样理解这两个“书”字?

  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二)、关于文章的一些知识介绍: 10分钟 教师口述

  1、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丹阳秣(m)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2、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lú),故称“谢中书”。

  (三)、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来感受一下读古人的书信的滋味吧。

  三、深入探究,解析课文内容 15分钟 讲授和讨论

  (一)、根据课文导引部分的语言,引导学生在细读语文的基础上,全面品析文章。

  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

  请将文中描写山水美景的语句找出来,并使其呈现为诗歌的形式: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沈鳞竞跃。

  请大家来朗诵这首诗歌,领略一下诗歌所描绘的美景。

  (二)比较《答谢中书书》和现在书信的联系点和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 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什么不同?

  明确:描述的重点不同。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来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本文则大篇描绘美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2、两者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明确:本文在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3、请大家带着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来品味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认真读,仔细思考,相信大家会在我们共同学习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收获。

  明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理解,要言之有理。

  四、课外延伸

  请大家用现代文来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合理运用想象。

  五、布置作业:

  A(学优生):完成练习册

  B(中等生):背诵课文,理解内容

  C(后三分之一学生):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