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破阵子》教案

时间:2024-12-05 14:54:28 夏仙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辛弃疾《破阵子》教案(通用14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辛弃疾《破阵子》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辛弃疾《破阵子》教案(通用14篇)

  辛弃疾《破阵子》教案 1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词通过前九句与末一句进行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2、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课类型

  精讲教学方法研讨,主要教具多媒体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赏析

  一、导入

  前一首词里我们已经接触了辛弃疾这个人物,南来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军事斗争有关。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破阵子》是作者在江西上饶闲居时期的创作,是写给在抗金主张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陈亮的。这首词在风格上与《西江月》不同,大家在学习的时候注意体会。

  二、朗读

  请同学朗读,体会词的内容。范读、齐读、点评小组自由朗读、交流、有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内容的理解。(概括内容、感情)师生点评、交流。词中形象地描写了抗金部队的壮观军容,豪迈的意气,道出了爱国英雄的一片爱国之心。

  三、赏析诗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写了醉里还挑灯看剑,念念不忘的是杀敌报国,(当时作者已经闲居已久,请缨无路,都受到南宋投降派统治集团的排斥和打击。在现实生活中,韬晦之不暇,不可能触发他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只有在喝醉酒的时候,使他能暂时忘却现实,而通过“挑灯看剑”的举动,生动地表现出来。)在迷离的恍惚的醉态中,英雄酣然入梦,一梦醒来,各军营里连续响起了雄壮的军号声。他的神志立即回到了军营里,“吹角连营”意味着动员令已经下达,军心振奋,这是诗人的愿望,也是人民的愿望!投入备战。

  下两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意气激昂,形象阔大,这应该是具体描绘动员令下达的情况,部下的官兵们分食烤熟的牛肉,军队奏起雄壮的战歌。进一步渲染了军中的战斗生活气息,官兵斗志昂扬。

  “沙场秋点兵”。人们仿佛看到了这支队伍的赫赫军威,秋天在沙场上检阅军队,阵容威武雄壮秋高马肥,秋又是肃杀之气,都和“沙场”、“点兵”结合得很密切,把杀气腾腾的气氛渲染得符合实际。“点兵”意味着就要对敌人下总攻击令而进入战斗的阵地了,只用五个字,就笔酣墨饱地对上文所描写的情况作出了出色的小结。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是说马飞快如的卢(的卢,良马名),弓弦惊如霹雳。马作的`卢飞快:是运用典故,“的卢”是古代著名的快马,相传一跃三丈,这里用来比喻战马都像的卢那样飞速奔驰。其所以如此组合,是为了突出“快”和“惊”,英雄们骑着快马,拉着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生动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场面,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抗战英雄形象。使读者对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前的英勇气概,历历如在目前。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指完成了军王统一大业,自己也取得了深厚英名。两句意味着作者看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这是作者的壮志也是理想。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的热情。这两句中的君王、功名的念头表现得很明显;但我们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看,封建时代的爱国主义事业是离不开“君王”和“功名”来实现的。

  问:作者在结尾处为什么说“可怜白发生”?转笔使感情从极高点跌落下来,剩下的只有悲愤,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慨,壮志和理想是美好的,可是祖国没有统一,自己没有功名,却已经年纪大了,生了白发,没有机会了。作者从21岁起投笔从戎,从军杀敌,23岁时,集合突入军营,生擒叛将,智勇双全,气吞山河。40岁以后一直闲居在农村,“可怜白发生”,把自己的悲愤展现在人们眼前。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的对比下,使千百载下的读者对作者那种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愤慨,还觉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四、构思特点

  梦境和现实相结合,来抒发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五、总结内容、意境

  小结:全词写“壮”,基调豪迈高亢、大气磅礴。通过梦境中的战争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收复失地,抗金卫国的远大理想,抒发了现实中的壮志难酬的悲愤。

  六、作业

  自选一首辛弃疾的词赏析,描绘其中的意境。板书设计破阵子辛弃疾梦境(战争场面)抒发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现实(白发生)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辛弃疾《破阵子》教案 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詞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2、学习《破阵子·春景》借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质朴写法;学习《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写景、抒情的方法及运用叠字之美。

  3、领会晏殊所抒发的闲情逸致;领会欧阳修通过“闺情”题材,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激之情。

  课前预习

  一、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谥元献。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二、文体文化知识

  晏殊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写女性情感和闲愁为主。《破阵子·春景》是他的代表作。破阵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出自唐初秦王李世民所制大型武舞曲《秦王破阵乐》。

  三、基础知识

  1、字音辨析

  (1)碧苔(2)踏莎行(3)征辔(4)危阑

  (5)游冶(6)雨横风狂

  2,解释加点的词语。

  采桑径里逢迎()元是今朝斗草赢()

  楼高莫近危阑倚()雨横风狂三月暮()

  3、名句填充

  池上碧苔三四点。

  离愁渐远渐无穷。

  平芜尽处是春山。

  泪眼问花花不语。

  沙上并禽池上暝。

  四、初识文本

  1、请说出北宋前期几个著名的词人及其词作特点。

  见专题概要

  2、《破阵子·春景》《蝶恋花》分别表达了作者何种思想感情?

  要点:《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以生动的形象、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

  辛弃疾《破阵子》教案 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艺术风格

  2.品读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掌握词中绘景写人所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互问互答法、共同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年一度的社日又到了,正是最美丽的时刻。你看,燕子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了,黄鹂鸟儿在绿叶间欢乐地歌唱,祭祀完土地神的人们正高兴地敲起锣来打起鼓,好不热闹啊!可是当锣鼓渐歇,那幽静的桑树林里又上演了怎样美丽的邂逅呢?听,那桑林里响起了一我们串银铃般的铃声,让我们循声走进晏殊的《破阵子》。

  二、 作者:晏殊,字同叔,北宋临川人,北宋前期著名词。晏殊十四岁中进士, 历任要职,官居宰相位。六十四岁病逝,宋仁宗亲临丧事,谥号“元献”。晏殊广交朋友,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婉丽,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三、整体感知

  1、 反复朗读---范读---齐读

  2、 学生问学生答:

  日长、新社、华信

  3、 上片写什么?下片写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

  四、具体研习上片:

  1、 上片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2、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两句有什么作用?

  3、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三句从哪些角度描写了春天的景色?

  五、具体研习下片:

  1、 塑造了怎样的闺阁少女形象?

  2、 诗人是怎样塑造这个闺阁少女形象的?或者说是从哪方面来描写的 ?

  六、:题目“春景”概括了全词的主要内容。上下两阕扣题展开。上阕写自然景色,描写轻盈飞翔的春燕,缓缓飘落的梨花,星星点点的青苔,绿叶深处的莺啼,飘飘忽忽的.柳絮,景物里透出细、小、轻、缓的心理感受,写出有名的“闲适宰相”的闲雅情趣。下阕写采桑少女,描述充满青春气息的乡间少女游玩嬉戏的场景,表现久居高位的作者偶尔流露的人的天性真情。自然景色是青春少女活动的背景,青春少女增添自然春色的活力,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描写美好春景,表现作者对平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七、拓展训练:

  闺中即事 黄峨

  金钗笑刺红窗纸,引入梅花一线香。

  蝼蚁也怜春色早,倒托花瓣上东墙。

  1、 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 作者是怎样来塑造这个形象的?

  辛弃疾《破阵子》教案 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壮”,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背诵《西江月》阅读《清平乐村居》

  豪放派:写的就是军国大事,表的是雄心壮志。语言高亢激昂,直抒胸臆。

  婉约派:婉约派词写的是风花雪月,表的是儿女情长。语言清新委婉,情思曲折。

  同学们预习得不错。我们今天一起来研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二、显示学习方法

  请同学们读一读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屏幕显示学习方法)

  学法指导:“三分诗七分吟”,反复朗诵是解读经典著作的有效途径。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

  如此看来,我们这节课的学习重点突出在一个字上,是什么字?

  (学生读)我们突出在“读”字

  三、读题。

  突出一个“读”,读什么?首先读题。

  1、“破阵子”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才是题目。

  2、“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

  写作目的:赋壮词:表达雄心壮志的词

  四、读作者,

  学法指导:“知人论世”是解读经典的有效途径,走进作者、了解特定的写作背景才能走近作品所塑造的人物,走进经典世界。

  辛弃疾《破阵子》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此词的大意。

  2、赏析此词的艺术特点。

  3、背诵默写此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1、3

  难点:目标2

  三、教学用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①导入语:以辛弃疾同题《破阵子》导入,认识到两种风格的不同。

  ②作者简介:

  晏殊:字同叔,死谥元献。江西临川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三朝元老,当时的名臣范仲淹、欧阳修等多出其门下。其幼子晏几道亦是著名词人,并称“二晏”。其词风承袭五代,受冯延巳影响较深。作品闲雅清幽,语言婉丽,音韵和谐。

  2、预习

  学生自由读一至二遍,尔后齐读,师生纠正读音、节奏。

  3、内容理解

  ①此词写的是什么时节?从哪里可以看出?

  仲春时节。从“新社”、“清时”可以看出。

  ②上片写了些什么?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

  上片主要写了:燕子、梨花、碧苔、黄鹂、柳絮等。一句一景,典型地刻画了仲春时节的景物,透露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上片写景,以描写为主

  ③下片写了些什么?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

  下片写人,生动地刻画了“东邻女伴”斗草游戏的欢乐场景,点缀着一派春光更加绚烂多彩,充满了活力。

  下片叙事,以记叙为主。

  4、艺术赏析

  ①上片写景,美在何处?

  教师提示:诗词之美,美在画面、情感、语言、哲理等。

  分析:此词上片美在画面和语言。

  起句由写燕子、梨花捎带出春社、清明节日,莺飞燕舞,落英缤纷,展现出一派美妙春光,用笔显新巧。三、四句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碧苔、黄鹂,充满了画面感,富有意境;运用似实实虚的数词“三四”、“一两”,恰如国画的“点染”技艺,使整个显得浓淡相宜,动静有致,充满意趣。

  ②下片写人,具有怎样的'生动效果?

  下片写人,生动地刻画了东邻少女的笑声。词中两处出现“笑”字,让我们感受到少女们的兴高采烈,一路有说有笑,清脆如银铃般的笑声撒在春野,更添春光的美好。特别是“笑从双脸生”一句,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少女美丽如花的笑靥,再联系昨夜“春梦”,更让我们体味到一种微妙而不可言说的少女情怀。

  5、总结

  6、作业

  背诵并默写此词。如时间有多,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此词。

  辛弃疾《破阵子》教案 6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其代表作品,积累豪放派宋词风格作品。

  2、理解内容,体味意境,背记默写全诗,体会词旨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感悟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

  重点难点:

  1、读出这首词的豪放,背诵默写全词。

  2、体会词旨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西上饶的铅山县瓜山虎头门阳原山腰,有一座朴素而又震撼人心灵的墓冢,800多年前的开禧三年(1207),屡遭排斥打击,闲居数十年病逝的辛弃疾,长眠于此,墓道很短,有郭沫若撰并书之挽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上联是说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下联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辛弃疾为何会受后人如此赞誉?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宋代词人的一首豪放词风代表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来读其词解其人,读其人赏其词。(设计说明:增加文学色彩,强化历史纵深感。)

  二、读词

  1、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这首词应该读出什么特点?为什么?联系题目,请男生诵读。体会豪放风格。

  2、有感情齐读

  三、读词赏析,并提醒学生记笔记,随堂背记。

  1、既然这是一首豪放词风的代表作,读整首词,感受哪些地方突出了这一点?讨论后明确:

  (1)题目“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词牌名,本为唐教坊曲名,又名《破阵乐》,后用作词牌。在唐代为舞曲,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帜,威武壮观,有军队“破阵”之意,突出了一份豪壮。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标题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这几句写的是将士们的军营生活场面,将士们竟然吃“八百里駮”这样的名牛肉——只要是杀敌卫国,这又算得了什么?体现了将士的豪迈之情。壮观,豪迈。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这两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中出现了哪些事物?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内容?描绘一下你从这两句诗中看到的场景。连用两个比喻,这两句有实现了对仗。出现了“马”和“弓”,这是战场上使用的东西,这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激烈的战斗场面。马飞快,追杀之速;弓如霹雳,杀敌之猛。让我们仿佛看到敌人狼狈溃逃,瞬间成为残兵败将,辛弃疾身先士卒,奋勇追杀,敌人纷纷落马,宋军大获全胜。壮烈雄壮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不是说作者杀敌只是为了自己的“名”——不是。

  插入材料辅助理解词句。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君王天下事”,作者看来就是收复中原,与自己的抗金思想是一致的。而通过自己的奋勇拼杀,能“了却”君王收复中原的大事,正是自己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赢得生前身后名”不过是“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已,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名。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在《小重山》词中也说“白首为功名”,这些都是指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理想。

  豪壮雄心壮志

  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正是这种豪情壮志的写照。

  2、辛弃疾的抱负实现了吗?从哪些诗句中读出来?

  辛弃疾《破阵子》教案 7

  教学目标

  掌握在一首词中通过朗读表现豪情壮志与无奈悲凉的方法技巧,梳理现实与梦境的叙事结构关系,明确雄壮与悲凉的抒情层次关系

  教学重点

  掌握在一首词中通过朗读表现豪情壮志与无奈悲凉的方法技巧

  教学难点

  梳理现实与梦境的叙事结构关系,明确雄壮与悲凉的抒情层次关系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一个人喝醉酒后,可能会有怎样的行为表现?介绍心理学对酒后行为的解释

  2、辛弃疾喝醉后会有怎样反常的举动?其中饱含了怎样复杂的情感与心理?

  二、把握“壮”,理解“壮”,感受“壮”

  1、自读课文,参考注释

  2、个别朗读:正音:挑灯、麾下、炙、的卢、了却、白发

  节奏: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3、作者在醉酒的状态中做了什么事?产生了怎样的幻觉?

  在酒醉中梦回曾经征战沙场的情景;

  作者自称这是一首“壮词”

  4、朗读描写酒醉幻觉的诗句,感受读来有怎么的'感受?呼应了标题中哪个字?

  5、通过朗读感受表现壮的诗句,注意语气。

  6、作者的“壮”表现哪些方面?

  (1)战场壮阔

  (2)主将豪迈

  (3)士气高昂(能不能是沙场“春”点兵,沙场“夏”点兵?)

  (4)战斗激烈(为什么不直接进行正面描写?)

  (5)志向远大

  6、怎样朗读更能表现出出战的豪迈雄壮?

  音量语调节奏语气

  7、学生朗读,点评

  三、怀疑“壮”,否定“壮”,重构“壮”

  1、作者自称这是一首“壮词”,作者说的是否就是准确的?谈谈你自己的解读

  2、“可怜白发生”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如何通过朗读表现你对“可怜白发生”这句的理解与感受?

  4、我们读者读出“悲”,作者自己认为“壮”,是否矛盾?如何理解整首词中“悲”与“壮”之间的关系?

  词有两个情感层次:醉梦中与醉梦外

  醉梦中的壮与醉梦外的悲

  既相互融合转化,又相互对比反衬,使情感更饱满强烈

  5、朗读感受作者丰富饱满的情感,加深对“悲壮”的理解

  四、对比鉴赏,加深理解

  1、陆游的《诉衷情》与辛弃疾的《破阵子》有许多相似之处,常常被人比较,对比两首词,说说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说说你更喜欢哪一首?理由是什么?(引入古代诗论中“气”与“格”的概念)

  3、以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中《辛派词人》的对比作为参考借鉴。鼓励同学的真知灼见和独立品味、比较阅读的勇气。

  辛弃疾《破阵子》教案 8

  [教学目标]

  1、阅读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表情朗读作品,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点与德育渗透]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及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课

  讲一讲山东这个地方。同学们知不知道山东的简称?“鲁”,名称来源?哪些同学祖籍是山东的?你对山东有哪些了解?历史上山东有哪些名人?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宋朝最著名的词人有哪些?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辛、李二人皆为历城人,今山东济南。“山东多圣贤,北方多壮士,江南多佳人,四川多高士”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阅读一首辛词,就是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板书课题)(投影仪出示教学目标,出示词作)

  二、初读作品,了解作品背景

  1、 了解作者辛弃疾。(投影显示)

  辛弃疾(1140 - 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他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且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江西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

  一曲《破阵子》,一股英雄气,辛弃疾以他掷地有声的`笔触,简洁而雄健的勾勒出一幅豪杰长啸的素描,矢志报国而又壮志难酬,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最大冲突。一柄寒光四射的利剑,在灯下看了又看。催征的鼓角,嘶鸣的战马,夜夜进入难圆的英雄梦。腐朽的王朝,无情的粉碎了他的英雄畅想,在空荡荡的历史长廊,只留下诗人“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苍白呐喊。

  2、 同学们听我试着读一遍。拿起笔来,给生字标一下读音。

  3、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三、仔细研读,揣摩词意,体味作者情感

  1、男女生分组朗读,男第一句,女第二句,交替读,“沙场秋点兵”“可怜白发生”两句齐读。注意朗读节奏,表现一点豪壮与悲凉的英雄之气。

  2、理解词意。同学们自己轻声读作品,参考注解部分,了解词中内容。老师巡视辅导。

  典故解释:“八百里”谓牛,晋王恺有一条良牛名“八百里駮”。一次王济与王恺比射,以此牛为赌。济“一起便破的”遂杀牛作炙,事见《世说新语·汰侈篇》。

  “五十弦”,《史记·封禅书》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声音悲切,帝禁不止。这与悲壮苍凉的“塞外声”有相近之处。

  “ 的卢”是一种良马,相传刘备荆州遇难,所骑的卢“一跃三丈”,因而脱险。这就是三国故事中有名的“刘备跃马渡剡溪”。

  3、请同学讲讲词的上阕写了什么内容?教师补充解释,总结板书。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一、二句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早晨醒来时听到了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开头两句便把镜头定在了军营之中,这正是作者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行事,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4、 词的下片写了什么?总结板书。

  下片前两句描写战斗场面。作者骑着飞快奔驰的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他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投影出示两宋地图,介绍北南宋地图对比说明:北宋王朝的疆域北至长城,包括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首都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后来,金兵入侵,占领了这些地区,并且俘虏了两皇帝。宋高宗赵构在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宋高宗不思收复失地,常常在西湖饮酒作乐,遭到了许多爱国将领的谴责。当时出现了许多抗金英雄。)

  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写到这里已达到这首词的最强音,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四、情感朗读训练

  1、我们已经对作品的内容以及内心的情感,有了一定的理解。接下来,我们试着按照作者的感情变化,表情朗读这首诗。注意几点:“醉”态,“八百里”“五十弦”的壮阔军营,“快马”“弦惊”的激烈战斗,“可怜白发生”的悲壮与无奈。指名试读。

  2、想不想听听艺术家是如何读这首词的?播放濮存昕的朗读。

  4、 哪位同学学着读一读。

  五、三分钟背诵,按组检查,简单评价。

  六、思考两个问题。(投影显示)

  1、 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提示:“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2、“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浊酒一杯家万里”“酒酣胸胆尚开张”“醉里挑灯看剑”等。请你再找出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把它们摘抄下来,归纳一下,诗人往往借“酒”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不得志,借酒宣泄心中郁闷。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以饮酒为乐,狂放不羁。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把酒话别,表达美好祝愿。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对不公平社会的愤怒批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思念亲人。

  七、默写练习。

  辛弃疾《破阵子》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味课文的意境。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师生一起背诵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辛弃疾的两首词。

  二、介绍词的常识、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

  1、词的常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大家看,写在最上面的“破阵子”是题目吗?

  不是,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沁园春”、“卜算子”一样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才是题目。

  2、“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写给他的好朋友陈亮的。我们知道,要理解诗必须先要了解作者。那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所涉及的辛弃疾和陈亮两个人?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在北方。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

  4、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三、整体感知

  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对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

  “壮”。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大家能找出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壮”,这个“壮”字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我们梳理了课文后再来回答。

  1、首先,先听一下录音,大家在书上注音;然后我请几位同学试着为我们朗读一下。

  2、学生朗读,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回:醒。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这时候作者回想梦中之事想到了下面的景象。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八百里:牛。(典故)。八百里分麾下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顺序为“分麾下八百里炙”的倒装,分给部下烤牛肉,以犒劳出征的士卒。

  五十弦:瑟,泛指乐器(典故:以前都有50弦,因三皇之一的泰皇受不了它发出的悲哀之音,才下令改为25弦)。

  翻:演奏。

  “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秋”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不,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这两句是宽泛对偶,这样看来与“如”字相对的“作”字是什么意思?

  作:像。这个字古今词义不同要注意。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霹雳:弓弦的响声。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君王的天下事是指什么?统一国家。

  多想完成君主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3、我们梳理了整首词后,大家能否找出文中表现“壮”的地方?

  这些句子表现出来的“壮”的内涵是什么?

  壮:点兵出征、飞驰敌阵——壮观而激烈雄壮统一国家、名垂青史——雄心壮志

  本词的文眼“壮”,仅仅是雄壮吗?

  不是,最后一句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这里的“壮”还有为“悲壮”的含义。

  作者化“雄壮”为“悲壮”,由理想回到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有抗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却只能在沉醉后的梦里驰骋沙场,心中有壮志未酬的悲情。

  “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词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4、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5、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6、如何理解这首词?

  明确:这首词是词人爱国词篇中的代表作之一,虽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词人以早年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全词内涵丰富,造语豪壮,结构谨严,构想奇特,以梦境贯穿上下片,自出机杼,情感雄奇高昂。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7、齐读课文

  四、小结全文

  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诗。

  2、把读完该词后的感悟用一段话表达出来。

  辛弃疾《破阵子》教案 10

  【设计思想】

  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未展其用,将一腔忠愤寄之于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他的一首传世名篇。

  何谓“壮词”?教材中注释为“雄壮的词”。的确,宝剑、军营、军乐、阅兵、战马、弓弦,是多么雄壮的画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何等豪壮的情感!但词人所抒发的情感果真是雄壮的吗?不!前九句词人驰骋想象,犹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翱翔天际,结句却陡然跌落尘埃,回到冷酷的现实,只能叹一声——“可怜白发生”,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感!一个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蹉跎一生,报国无门,只能“醉里挑灯看剑”,这是怎样的人生悲剧!

  读这首词若仅读出“雄壮”是远远不够的,“壮”中含“悲”,以“壮”写“悲”才是这首词的精髓。而要真正读懂辛弃疾,就要了解他的生平,因此需要补充一些辛弃疾的生平史料,以帮助学生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

  抓住关键词,充分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知人论世,涵泳品味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壮举”导入

  辛弃疾是什么人?(学生可能会答:南宋词人)

  引导:他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补充材料:

  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设疑:就是这样一个能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宛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后的人生是怎样的呢?

  二、初读壮词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2.指名朗读。

  注意多音字在词中的读音,并说明理由。

  如:挑tiǎo灯的dí卢

  指导读“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节奏。

  3.齐读。

  三、品读“壮”境

  1.“壮”词是怎样的词?

  书本注释里有:壮词即雄壮的词。

  2.从哪儿读出了“雄壮”?

  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词中“雄壮”的场景、画面。

  启发学生动用各种感觉器官品析词句,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嗅其味。适时指导朗读,“品”与“读”相结合。

  如:读着“梦回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什么?如果把“连营”换成“众营”,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八百里分麾下炙”,“炙”的字形,下面是一把火,上面是一片肉的样子,可见这个字的本意是什么?调动一下你的嗅觉,有什么感受?

  “弓如霹雳弦惊”,能将箭射出声如霹雳的战士该是怎样的形象?

  “沙场秋点兵”,秋天的沙场是怎样的?

  3.这些都是词人此时眼前真实的'情景吗?

  4.词人为什么“看”剑?而不是“握”剑、“舞”剑、“挥”剑?

  补充材料:

  辛弃疾南渡后,并未受到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真正的重用。在各地做了二十多年的文武官吏,但每任时间都不长,使他无法在职任上有大的作为,任职地点也离抗金前线越来越远。

  他曾写下著名的《美芹十论》及《九议》等奏章,向朝廷全面陈述自己抗敌救国的大策,但都未被采纳。

  他被政敌以“聚敛”等罪名多次诬陷,终在1181年(42岁)被弹劾落职。闲居在江西上饶,此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他一生经历南宋4位皇帝,20多位宰相,可惜他们中竟无一人在北伐上有所作为。

  请用一个词来形容辛弃疾“看剑”时的心情。

  明确:无奈、痛苦、落寞、悲愤等。

  5.老师有感情地朗读,结句“可怜白发生”读出陡然下跌之感。学生散读、个别读、齐读。

  四、感悟“悲壮”

  1.此时你还觉得整首词都是“雄壮”的吗?引导学生体悟出“悲壮”。

  2.出示《鹧鸪天》,学生自由朗读。引导读出两首词在内容、情感的相通之处,再次感悟词人“壮”中有“悲”的情感。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埔?,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可惜少年英雄江湖老,从“壮岁旌旗拥万夫”到只能“醉里挑灯看剑”,从写下“万字平戎策”到只能换得“东家种树书”。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一腔悲愤,吐之于词,虽远隔数百年,我们仍然能感受到这一份悲壮。

  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破阵子》。

  五、理解身后“名”

  1.辛弃疾想“赢得生前身后名”,是希望在历史上留个怎样的名?他最终在历史上留下了怎样的名?

  由于历史的错位,他那本应紧握宝剑、杀敌立功的手,转而握起了纤纤羊毫,本该用以安邦定国的将相之才,转而在词坛上叱咤风云。国家不幸诗家幸,中国文学史上从此多了一位伟大的词人,他为中国词坛贡献了620多首经典词作。人们对他的词有很多赞誉。出示材料:

  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四库全书总目·稼轩词提要》

  他使豪放词别为一宗,正式成派,被誉为豪放之宗;他使词一洗纤柔、浓艳之风,而多了些须眉之气、豪放之风。

  2.一个“看试手,补天裂”的英雄,只能蹉跎老去。南宋宁宗有北伐之意,重新启用64岁的辛弃疾,但不久他又遭诬陷重回江西铅山,北伐很快以失败告终。1207年农历九月初十,68岁的辛弃疾在铅山含恨去世,“临终前大呼杀贼数声”(《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

  800多年里,无数人在怀念着这位旷世奇才。网上有一个专为纪念他而设的网站,就叫: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纪念馆。相信网站的建立者也认为“醉里挑灯看剑”六个字足以体现他一生的落寞、无奈、悲壮。出示部分网友留言:

  (1)辛公不朽。今天是您八百年祭,上炷香,愿您在天国不再愁苦。

  (2)热茶一壶,献与生不逢时者。用英雄来形容他决不过分,他一生落寞,不是无能天真,只是生不逢时。愿君来生降于治世,蒸茶煮酒,落花围棋。

  3.学生撰写一句或一段留言。交流留言。

  4.出示教师清明节在该网站上的留言。

  怀稼轩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英雄千古,荒草没残碑。

  曾记否,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匹马渡江初。

  叹此生,千古忠肝义胆,报国欲死无战场。

  追往事,今不见。

  我共君,醉明月。

  说剑,论诗,醉舞,狂歌。

  用我红巾翠袖,为君?h去英雄泪。

  君醉里重揩西望眼,道: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辛弃疾《破阵子》教案 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破阵子》这首词的背景、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掌握词中关键意象与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感受词人壮志未酬的悲壮情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追梦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分析《破阵子》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探讨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关键句背后的深层含义。

  把握全词由壮志到悲凉的情感转变过程。

  教学准备:

  《破阵子》原文及注释材料。

  辛弃疾生平简介及时代背景资料。

  相关古典音乐或朗诵音频作为课堂氛围营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激昂的古筝曲,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代战场的氛围。

  提问:“同学们,你们是否听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样的豪迈誓言?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世界,感受他的《破阵子》。”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0分钟)

  简述辛弃疾的生平,强调其作为武将出身却以文名世的特殊经历。

  介绍南宋时期的政治背景,特别是与金国的对抗,为理解词作奠定基础。

  三、整体感知(10分钟)

  全班朗读《破阵子》,注意节奏与情感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词中描绘的场景与氛围。

  四、深入解读(20分钟)

  关键词句分析:

  分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意象,探讨词人内心的矛盾与渴望。

  解读“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军事生活场景,体会词人的豪情壮志。

  探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未酬之感。

  情感变化探讨:

  从词中的豪情万丈到“可怜白发生”的无奈,引导学生理解词人情感的转变。

  讨论辛弃疾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之间的紧密联系。

  五、小组讨论(10分钟)

  分组讨论:《破阵子》中你最感动的一句是什么?为什么?它让你想到了什么?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适时点评。

  六、拓展延伸(5分钟)

  介绍辛弃疾其他具有代表性的词作,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深化对辛弃疾及其作品的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能从辛弃疾的诗词中学到什么?

  七、总结与作业(5分钟)

  总结本课要点,强调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个人命运的交织,以及《破阵子》的艺术魅力。

  作业: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破阵子》中某一意象或情感表达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反思:

  本节课旨在通过多维度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教学过程中应关注每位学生的参与度,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辛弃疾《破阵子》教案 12

  教学目标

  理解词的内容,通过诵读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紧扣“壮”品味词句,理解作者通过梦境抒发抗金救国远大理想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培养学生领悟宋词优美的语言及深邃的意境,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抗敌报国、建功立名、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停顿、节奏与语气。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词通过前九句与末一句进行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赏析词中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辛弃疾生平及创作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展示古代战争场面,讲述辛弃疾年轻时带骑兵五十人直闯五万金兵大营活捉叛徒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介绍辛弃疾及《破阵子》的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位置。

  学生自由诵读,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词的内容。

  小组诵读,点评,要求读出豪情壮志。

  三、分析理解

  (一)上阕

  分析第一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我”的活动和梦境。明确: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醉”和“梦”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

  分析“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并想象出此时的场面。明确:“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二)下阕

  找出哪些句子写战争的画面,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讨论:假如你是词中的将军,请你把驰骋沙场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描绘出来。

  四、品味词句

  引导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紧扣“壮”字品味词句,理解“壮”字的含义。

  分析重点词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等,体会词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思维

  假如你是他的好朋友陈亮,该怎样劝慰一下“可怜白发生”的辛弃疾?

  比较《破阵子》与李清照《醉花阴》和晏殊《浣溪沙》在内容和写作风格上的不同。

  六、课堂小结

  总结词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强调词的写作特色,如梦境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对比突出主旨等。

  七、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破阵子》。

  根据词的内容,发挥想象,把“沙场秋点兵”的场面描写出来,15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梦境: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

  现实: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辛弃疾《破阵子》教案 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默写《破阵子》全词。

  学生能够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掌握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词中的战争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欣赏宋词的兴趣,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引导学生理解英雄的定义,思考个人在国家和民族中的责任和担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掌握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难点:体会词中壮志未酬的悲愤情感,理解词的结构和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古代战场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战争的氛围。

  介绍作者: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一生以恢复为志,但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辛弃疾在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表达了他渴望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初读感知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破阵子》,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教师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情感。

  集体朗读:全班集体朗读,增强整体感知。

  三、品读赏析

  上阕赏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连用三个连续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表现了他对战斗生活的怀念。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对偶句,描绘了军营生活的豪迈和将士们的高昂斗志。

  引导学生讨论“沙场秋点兵”中“秋”字的妙处,感受肃杀的气氛和作战的季节。

  下阕赏析: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对偶、夸张,生动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达了作者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可怜白发生!”: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整体赏析:

  引导学生分析词的结构和艺术手法,如虚实结合、对比反差等。

  讨论词中“梦”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

  四、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将辛弃疾的《破阵子》与苏轼的《江城子》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在内容、写作风格上的异同。

  写作练习:将《破阵子》改写为一篇抒情散文,要求学生结合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创作。

  五、课堂小结

  总结词作:回顾《破阵子》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内涵,强调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破阵子》。

  完成改写散文的练习。

  预习下一首宋词。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比较阅读和写作练习,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辛弃疾《破阵子》教案 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理解词中的关键词汇和典故,把握词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词的意境、修辞手法和作者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理解并感悟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壮志未酬的无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词中典故的运用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分析词的'意境美与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

  体会辛弃疾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理解其壮志难酬的悲凉。

  鉴赏并学习词中的艺术特色,如对比、象征等手法。

  教学准备:

  《破阵子》原文及注释材料。

  辛弃疾生平简介视频或PPT。

  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小组讨论话题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激昂的古战场音乐,配合简短的历史背景介绍,引出辛弃疾作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的身份,以及他与陈亮(同甫)之间的深厚友谊,为学习《破阵子》奠定情感基调。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朗读指导:教师先示范朗读,注意节奏、停顿与情感表达,然后引导学生跟读,直至能独立流畅诵读。

  字词解析:分组讨论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典故,每组选择几个进行分享,教师补充讲解,确保学生理解词的基本意思。

  三、深入解读(20分钟)

  意境分析:利用PPT展示词中描绘的场景,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讨论这些场景如何体现了辛弃疾的壮志与豪情。

  情感探究:通过角色扮演,选取词中的关键句,让学生尝试从辛弃疾的角度表达情感,探讨词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对过去的怀念、对现实的无奈、对未来的憧憬。

  艺术手法: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对比(如理想与现实)、象征(如“八百里分麾下炙”象征军队的豪迈)等艺术手法,理解其对增强词作艺术效果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比较阅读:提供辛弃疾的另一首词《青玉案·元夕》,让学生对比阅读,讨论两首词在主题、情感、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创意写作:假设你是辛弃疾,写一封给陈亮的信,表达你读完他回信后的感受,以及对未来的设想或寄语。

  五、总结回顾(5分钟)

  知识梳理: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包括词的主要内容、情感表达、艺术特色等。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能从辛弃疾的诗词中学到什么,如何将这份爱国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

  六、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写一篇小论文,探讨辛弃疾诗词中的爱国情怀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收集学生的作业和反馈,评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特别是学生对词作情感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以及创意写作中体现的个人思考和情感表达。根据反馈调整后续的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深度理解能力。

【辛弃疾《破阵子》教案】相关文章:

破阵子 辛弃疾10-24

辛弃疾《破阵子》赏析10-24

辛弃疾《破阵子》赏析06-26

破阵子 辛弃疾ppt09-12

破阵子辛弃疾散文10-19

辛弃疾破阵子翻译10-13

(优秀)辛弃疾《破阵子》赏析05-17

关于辛弃疾的《破阵子》赏析通用03-27

辛弃疾的《破阵子》古词赏析07-08

辛弃疾破阵子翻译和原文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