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时间:2022-02-23 19:30:18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范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范文

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以及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2.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1.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学习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2.对比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理解在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过程中,各个农业区位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2.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与讲议结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树立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理论,并且有了农业地域类型的一些基本认识,学习了种植业和畜牧业兼有的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下面我们先看一段录像,请大家认真观看,录像里反映的是什么农业类型。

  教师提问:以上录像内容反映了什么农业类型?

  生:种植业。

  师:很好。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就将认识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区:亚洲季风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

  3.世界的稻米生产国--中国

  (阅读P47图3.10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重点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完成P48读图思考题。)

  4.本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学生活动)读图思考

  1.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

  2.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

  3.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教师提示):从水稻的生长习性结合读图思考1、2引导学生分析图3.10,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是水稻生长的基础,丰富的劳动力等社会经济条件有利于水稻种植业的经营和发展。)

  (归纳总结)

  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平坦地区。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

  3.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约有7000年),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4.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

  (学生活动)学案【知识梳理】一

  (总结归纳)

  一、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分析

  特点

  原因

  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

  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集约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控制人口数量,增强商品意识

  机械化水平低

  体力劳动为主

  加快机械化发展

  水利工程量大

  夏季风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大力投资,兴修水利

  科技水平低

  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凭传统经验

  加大科技投入

  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以家庭为单位,每户耕种的田地少。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农民精耕细作,使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每户耕种规模小,每户稻谷的总产量不大,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收上来的稻谷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留作全家的口粮以及家畜、家禽的饲料用粮,到市场出售的很少。

  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农民凭自己劳动能够完成农活。日本机械化水平较高。

  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

  (学生探究)

  以中国为例,说明应该寻找和运用哪些资料,解释我国南方水稻产区形成的原因。

  活动步骤:1.探究方案:需要着手组织哪些方面的相关材料知识。

  2.列出资料清单。

  3.运用这些资料说明问题。

  (友情提示)此活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在课下完成。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主持的杂交水稻的发明和推广,为粮食生产开辟了广阔前景。

  2.目前,我国生物技术育种居世界先进水平,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居国际地位。超级杂交水稻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1万多千克,处于世界水平。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

  2.农作物:小麦、玉米

  (学生活动)读图3.13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简要分析这些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有什么影响。

  3.特征:以上国家商品谷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这类农场我国西北、东北也有分布,一般为国营。

  (教师提示)商品率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点。在分析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时需要围绕商品率高的特点考虑。

  (总结归纳)

  农业生产的生产量高,自身消费少,生产效率高,交通、市场条件好,商品率就高;产量高,而自身消费量大,生产效率低,即使交通、市场条件好,商品率也不会很高。因此在分析主要区位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影响的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关键特征,从分析哪些区位因素有利于提高产量,哪些因素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哪些因素有利于促进产品的销售着手。

  参考答案:

  下面我们以商品谷物农业典型代表--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为例,分析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

  (学生活动)

  通过这个案例3,使学生明确如下问题:

  (1)美国是世界上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商品谷物农场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

  (2)农业的商品化促进了农业的专业化和区域化,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取得效益。

  (3)美国的玉米带、小麦区能够保持常盛不衰,得益于有力的农业措施。

  (4)小麦的分布分为北部小麦区和中部小麦区。

  4.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学生活动)参照归纳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特点的方法,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教师提示)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学生活动)学案【知识梳理】二

  (总结归纳)二、美国成为世界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与评价

  区位优势

  评价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①平原地形广阔②黑钙土和冲积土肥沃③温带草原气候,夏季温和湿润④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

  为实现机械化和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利于作物生长、稳产

  (二)便利的交通运输:①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航运发达②公路、铁路与水运构成发达交通网

  集散便利、降低运费、提高效益

  (三)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可大规模经营

  竞争力比欧洲强

  (四)高度发达的工业:提供现代农业所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

  实现农业机械化、化学化,但增加能耗和成本

  (五)先进的科技:国家建立科技研究中心和推广系统,免费提供科技成果

  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和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的实现

  (总结归纳)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机械化水平高;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

  三、把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与季风水田农业作一比较,你认为的差异是什么?

  (学生探究)

  农作物品种

  生产目的

  经营方式

  气候条件

  水稻种植业

  水稻

  自给一商品农业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

  季风气候区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小麦、玉米等

  商品农业

  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低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产生这两种农业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气候条件不同,两种农业地域所生产的农产品品种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条件直接影响到生产的经营方式和商品率高低。

  【板书设计】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

  3.世界的稻米生产国--中国

  4.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5.主要特点: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地区:

  2.特征: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农作物:小麦、玉米

  4.区位条件

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括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演变历史。

  2.熟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3.解释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4.结合实例,阐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图表和习题分析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的演变的规律。

  2.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科学资源观,树立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过程设计】

  承转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要解决环境问题,又要继续发展经济,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学生阅读教材。

  多媒体展示图表。

  学生填写表格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

  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低下,发展缓慢

  生产力断提高

  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迅速提高

  生产力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

  人类活动

  处于采猎文明时期,以动、植物为取食对象

  步入农业文明,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

  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主宰自然界,牺牲自然,积累财富

  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国际社会旁边关注环境和发展问题

  人地关系

  恐惧和依赖

  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谋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不严重

  生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地理环境趋于恶化

  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生态破坏,危及人类生存

  人类开始认识环境问题,逐步解决环境问题

  读图8.9,教师提问:从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来看,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物种灭绝、人类被动地适应环境,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强;人口增加,使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地理环境趋于恶化、人类与环境对抗性增强;环境污染、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教师总结归纳:随着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们为了追求的经济效益,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已经产生严重的影响,为此再也不能走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寻求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1.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

  提问: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学生回答: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其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

  2.原则

  学生阅读教材。

  提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哪些?

  学生回答:

  ①公平性原则:这包括同代人之间和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地球面积是有限的,这决定了地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为全球性问题。这就要求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投影展示问题。说出以下人类行为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1.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

  学生回答:主要违反了持续性原则。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2.湿地的大面积破坏,导致某些物种灭绝

  学生回答:主要违反了人与生物种群之间公平性的原则。

  3.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学生回答:主要违反了不同国家之间公平性的原则。

  三、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教师提问:读图8.12,你有何感想?对治理环境问题有何看法?

  学生讨论回答: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我们只有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行动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为此,让我们每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主要措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检验;强化源头管理,消除引发农产品质量问题的隐患;建立市场机制,整顿规范好农产品市场秩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发展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立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的营销机制等;

  课堂练习巩固

  1.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2.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 )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答案:d

  【板书设计】

  一、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1.概念

  2.原则

  三、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范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的案例,学会分析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合作与探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要想富,先修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播放青藏铁路视频』

  【教师提问】:刚刚播放的视频当中,为我们展示的是哪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呢?

  【教师点拨】:铁路运输。那么我们现代的交通运输除了铁路这种运输方式以外,还有哪些佳通运输方式呢?

  【学生回答】: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教师点拨师:对,我们现代社会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五种,它们分别是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投影展示图片』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五种交通运输方式都有哪些特点呢?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该部分知识,完成导学案上连线题,投影展示学生完成连线

  【教师引导】:以上就是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各有长短。那么,当我们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呢?

  2.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学生活动】:展示表格,指导学生在导学案上勾选,完成后请学生在电脑上勾选出来

  【教师点拨】:选择运输方式的时候,既要根据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又要根据货物的类别、数量、运距等综合因素,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作出最合理的选择。

  『播放视频交通运输的变化』

  3.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

  高速化——缩短运输时间,增加通过能力

  大型化——扩大运输工具的装载量

  专业化——发展集装箱运输技术

  【教师引导】:在现代社会,如果我们只有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可不可行呢?答案线是否定的。在生活中,要实现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我们往往要用到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就形成了交通运输网,为我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那什么是交通运输网呢?

  4、交通运输网及布局

  (1)概念

  (2)组成要素:

  交通运输中的线:铁路、公路、航道等。

  交通运输中的点:车站、港口、航空港等。

  【教师提问】:虽然交通运输网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层次,但它的布局也不是偶然随意地,而是受到了某些因素的影响。那么,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

  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

  【学生活动】:『投影展示中国铁路网分布图』思考:我国铁路网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样分布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东部密集,西部稀疏。东部地形以平原为主,相比西部更为低平和缓。而且东部经济发达,人口与城市众多,对交通的需求量大。

  【教师点拨】:由此看来,交通运输的布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具体分析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

  【学生活动】:『播放视频南昆铁路』思考:了解了南昆铁路之后,请同学们阅读教材80的案例1,思考一下这样几个问题:

  (1)在地图上分别读出南宁和昆明的海拔,并指出南昆铁路的建设需要克服哪些自然障碍?

  (2)南昆铁路沿线有哪些资源分布?

  (3)铁路沿线民族分布、经济水平如何?

  (4)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下我们是凭借什么去克服困难的?

  【学生回答1】:南宁海拔低于100米,昆明海拔大致在2000米以上。由于铁路位于西南喀斯特地貌区,所以地形险峻、地质条件复杂、地势起伏大,且多地震、滑坡,南昆铁路的修建必须克服这些自然障碍。

  【教师点拨】:由此可以看出,南昆铁路的兴建必修要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它决定了能不能修铁路,修建的难度有多大。既然南昆铁路的修建有这么多的自然障碍,为什么我们还要兴建这条铁路?

  【学生回答2】:因为铁路沿线有丰富的资源。

  教师点拨:具体有哪些资源分布呢?

  【学生回答2】:铝矿、煤矿、石油等自然资源,以及峰林、溶洞等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

  【教师点拨】:对,正是由于西南地区有丰富的资源,修建南昆铁路就有利于当地的资源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南昆铁路的修建还考虑了经济因素。南昆铁路沿线的民族分布、经济水平如何呢?

  【学生回答3】:南昆铁路途径19个县(市),沿途有十多个少数民族,这里也是我国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

  【教师点拨】:在这里修建铁路,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我们还要考虑社会的发展。虽然南昆铁路的修建有利于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毕竟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施工难度非常大呀,我们又是凭借什么去克服重重困难的呢?

  【学生回答4】:先进的科学技术。

  【教师总结】:回答得非常好!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下我们必须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保证。所以南昆铁路沿线建有桥梁476座,隧道258座,整条线路31%都是桥梁和隧道。南昆铁路也是我国科技含量的铁路之一。

  通过南昆铁路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有:经济、社会、自然、科技四大因素,其中经济是主导因素。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需要同学们了解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能结合运输货物的特点、运输量等对交通运输方式作出合理的选择;我们还了解到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交通运输网的布局特点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当前来看,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而技术则提供了保证,自然条件的影响越来越小。

  【板书设计】: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交通运输方式:

  1、五种方式及其特点;

  2、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3、发展趋势

  二、运输网及布局

  1、基本要素:交通网中的线和点

  2、影响因素: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技术水平等

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范文4

  【课标解读】

  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从个案分析中掌握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农业区位的选择须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布局农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实现经济效益。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观。

  【教学重点】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会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学会利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具体案例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现代农业意识。

  【教法与学法】

  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什么是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的产业。

  [展示图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

  [提问]: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看图回答]:泰国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从事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东南是一个牧场,从事养羊业。

  [提问]:为什么这两地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

  [学生回答]:因为两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不一样。

  [承转]: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这两地的不同选择呢?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

  [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相互交流得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

  [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以湄南河平原为例,影响其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展示中南半岛位置图,学生读图思考。

  [学生讨论后回答]: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平原地区地形平坦;红色土壤肥沃;人力耕种,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气候)

  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地形、土壤)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市场、政策)

  学生发言,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承转]: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由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案例学习: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讲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的效益。

  [讲授]: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在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讲解]:混合农业是一种将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经济发达国家其生产形式比较稳定,分布比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猪等。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的小麦-牧羊带最为典型。

  读图指导:根据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图,确定小麦-牧羊带在澳大利亚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加强对课本图3.3核心原理的实际应用。

  学生自主阅读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分析:澳大利亚东南墨累-达令盆地是农牧皆宜的地区。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学生发言,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提问]:那么,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的区位因素有什么不足之处?

  知识拓展:课件展示澳大利亚大分水岭的雨影效应的形成原理及东水西调示意图。

  [讲解]:澳大利亚东南部受大分水岭的影响,降水集中于大分水岭的东侧,在其西侧形成山地的雨影效应,降水丰富地区与农业生产地区分布不一致,灌溉成为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因此,澳大利亚对水利工程建设很重视,东水西调促进了墨累-达令盆地农牧业的发展。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我们不但要考虑自然环境因素,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因素。农业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是要发展变化的。对于一些不适于农业利用的自然条件,我们还可以适当加以改造利用,促进农业生产。

  课后活动:以你的家乡为例,调查研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变化的情况。

  [板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

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范文5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节配置了不少的图片和案例,是教材的组成部分,但似乎离学生们的生活太远。通过乡土地理的活例子,结合该节课程的要旨,既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活动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本册书先讲“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即农业、工业,再讲交通。因此学生对这部分会比较陌生。高一的学生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读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通过各种正确途径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可以增加直观的图片适当补充聚落空间形态的有关知识。本校高一新生对计算机有一定的操控能力,但是差异比较明显,建议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课本的地图等,加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有关的图片和资料及相关实际案例,理解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2.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侧重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结合案例分析交通运输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交通运输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读图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引用民谚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如今,宝成铁路沟通了巴山蜀水,新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日新月异,成绩斐然。

  设计意图:这样导课,既传授了知识,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讲授新课

  (一)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1.教师出示两张图片: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引导学生归纳聚落的概念、类型。

  2.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环节一:新的交通方式发展会带动聚落形态的变化

  出示案例:嘉兴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指导学生从“时期、形态、原因”等方面分析。(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进行填写)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思考填表对比不同时期,嘉兴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从而得到新的交通方式发展会带动聚落形态的变化。环节二:交通方式的衰落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出示小问题:“考考你:“扬州(雄富)冠天下”“十里长街(市井连)”“(夜市)千灯照碧云”,门前(冷落)鞍马稀。”让学生试着填写诗句中缺少的词语,并展示资料“扬州的变迁”,

  设计意图:通过诗句及资料,引导学生得出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聚落影响的另一个方面:交通方式的衰落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二)交通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的影响

  环节三: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出示图片:银川市地图,西夏、金凤、兴庆区的分布图出示案例:株洲市区发展地图。

  小组合作探究:要求学生分析株洲市区发展变化图,并结合自己家乡的首府银川主要的市区分布图,讨论交通干线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教师适当引导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教师的引导归纳,及学生自主探究,结合在生活的所见,得到聚落空间形态一般沿交通干线扩展,并且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环节四: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促使多个城市相互连接,形成沿交通网分布的大城市带

  出示图片资料:“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大城市带”,“长江三角洲城市带”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幅地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交通网络对城市带形成的影响。

  过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房价、地价不断上涨还有人们对于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工业区和高级住宅区逐渐向外围地区转移,而商业和服务业则向市中心集聚。工业区和高级住宅区逐渐转移到郊区,就得益与交通网的完善,随后大型购物中心、超市及休闲设施也向郊区迁移。那么这些商业网点(大型购物中心、超市及休闲设施)和商业中心的布局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是什么呢?

  (三)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环节五:展示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图(教材P84页图5.8和图5.9)思考:

  (1)请观察两张图,说说其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谁大谁小?

  (2)请分析原因。

  小组讨论:请小组代表说出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此过程中教师须引导学生从自然(地形地势)、社会(人口分布密度)、经济(经济基础、人们的消费水平)和科学技术等因素方面分析,通过影响交通运输的布局,进而影响了商业网点的分布密度。本活动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会分析和交流的能力。

  (四)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环节六:石嘴山市的大型商业区的位置和交通之间的关系。

  (建立一个班级博客,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然后将搜集到的资料上传,之后在博客上讨论,3天前布置好。在讨论中教师可与学生一起交流。(1)石嘴山商业中心位置(2)石嘴山的市批发市场分布(3)装饰城与建材市场分布(4)仓储超市)

  问题引导:(1)这些大型商业网点的布局都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预设:位于城市郊区、新城或旧城改造处,对交通干线有重要的依附关系:一是沿着旧国道或主要城市干道两侧自发形成;二是在城市交通枢纽;三是在快速干线和高速公路的出入口附近形成。

  问题引导:(2)仓储等为什么不布局在石嘴山中心呢?

  学生回答预设:市中心的地租昂贵,而郊区的地租比较便宜,加上便利的交通,可以带来大量的人流和物流。

  设计意图:通过我们生活的城市石嘴山市为例分析讨论,商业布局的原因,这些大型的商业网点布局在市区中心、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是以交通原则代替了市场原则。

  总结:板书总结

【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范文】相关文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11-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反思(精选6篇)12-23

亚洲的地理环境说课11-12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02-15

《警惕大自然的报复》教案02-19

高一劝学教案02-09

高一劝学教案02-09

高一劝学教案模板02-09

高一《雨巷》教案12-09

高一《劝学》教学教案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