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案

时间:2024-08-26 12:34:58 毅霖 教案 我要投稿

比的应用教案(精选1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的应用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比的应用教案(精选17篇)

  比的应用教案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54页例2

  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复习旧知

  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某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5:4,从这组比中,你能推断出什么信息呢?”(出示题目)

  学生自由发言,预设推断如下:

  1、全班人数是9份,男生占其中的5份,女生占其中的4份。

  2、以全班为单位“1”,男生是全班的,女生是全班的。

  3、以男生为单位“1”,女生是男生的,全班是男生的。

  4、以女生为单位“1”,男生是女生的,全班是女生的。

  5、女生比男生少(或20%)。

  6、男生比女生多(或25%)。

  追问:你还可以从中推断出这个兴趣小组的男生和女生可能各有多少人吗?(请3个学生说说,把握总人数比是5:4就可以了。)

  二、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理解题意

  (1)什么是稀释液?怎样配置的?

  (2)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自学数学书P49例题2,思考:

  (1)你从例题2中得哪些信息?

  (2)1:4表示什么?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3)你能用画图的方法给同位讲解吗?

  (4)方法一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方法二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

  3、小组展讲

  小结:方法一把各部分数的比看作份数关系,先求每一份,然后再求各部分的量;方法二把各部分的比转化成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2、填空

  3、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8c,长与宽的比是5:2,长与宽各是多少c?

  4、一个班,男生比女生人数多10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2,全班有多少人?

  比的应用教案 2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按比例分配应用维他命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思路,能应用比的知识解答相关应用题。

  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应用比的知识解答相关应用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二、应用题练习

  三、作业

  1、说出下面每个比表示的具体含义。

  苹果和梨的重量比是2∶3;

  电视机和收音机的台数比是5∶2;

  学校老师与学生的人数比是1∶25。

  2、口答

  练习136;说说是怎样想的?

  3、揭示课题

  1、练习137

  找一找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两道题里的40棵各与比里哪个份数相对应?

  这两道题,哪一道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哪一道不是?为什么?

  按比和分数的关系想一想,这两道题会解答吗?

  上下练习;

  两题在解答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1)用40×3/5+3,而(2)用40×3/5来解答?

  2、题组练习

  (1)学校饲养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只数的`比是5∶4。白兔有15只,黑兔有多少只?

  (2)学校饲养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只数的比是5∶4。黑兔有12只,白兔有多少只?

  说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这两道题与按比例分配问题相同吗?有什么不同?

  3、补充练习

  出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女生有多少人?

  1)学生说说上面比的具体含义。

  2)口头补充成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3)口头补充成已知一个数量,求另一个数量的应用题,并口头列式。

  练习139

  课后感受

  同学们能应用比的知识解答相关应用题。

  比的应用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能力目标:使学生灵活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3)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的大豆和40公顷玉米。大豆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

  60÷100=3/5

  40÷100=2/5

  这里的3/5和2/5是什么意思?

  2、60:40=3:2

  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一些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2、教学例题2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1)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说说:要分配什么?3:2是什么意思?

  (2)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

  (3)交流。

  (4)用分数怎么解答?

  总面积平均分成的份数:3+2=5

  播种大豆的面积:100×3/5=60(公顷)

  播种玉米的面积:100×2/5=40(公顷)

  (5)用归一方法怎么解答?

  3、归纳小结

  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怎样解答?

  4、学习例题3

  (1)小组尝试解答检验

  (2)全班交流、反馈

  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一班应栽的棵数:280×()=()棵

  二班应栽的棵数:280×()=()棵

  三班应栽的棵数:280×()=()棵

  (3)例题2和例题3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与检测

  1、水果店运来桔子和梨共840千克,梨和桔子的重量的比是3:2,桔子和梨各重多少千克?

  2、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7,求这个三角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

  3、教材53页的2、3题

  四、小结

  (略)

  五、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一、二、五题。

  比的应用教案 4

  一、创设情境:

  1、出示课本主题图: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2、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实际操作)。

  (2)记录分配的过程。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大班小班

  3个2个

  6个4个

  30个20个

  ……

  2、出示题目: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3)比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方法一:

  大班小班

  30个20个

  30个20个

  ……

  方法二:画图

  140个

  方法三:列式

  3+2=5

  140=84(个)

  140=56(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还会出现用整数方法来列式计算的。)

  3、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解答。

  三、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5页:

  1、独立试做:试一试

  2、独立试做练一练的1题、2题,3题抢答,并说明理由。

  四、知识拓展:数学故事。(共同探讨方法)

  五、总结:

  1、学生看书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2、提出自己还有些疑惑的问题。

  六、【板书】

  比的应用

  3+2=5

  140=84(个)

  140=56(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的产生新的解题的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

  有上面小组合作的经验与发现,这次可以操作、画图、列式等不同的方法来分,从实践中发现规律,理解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及时的发现不懂的,理解不好的问题,便于及时处理。

  比的应用教案 5

  教学目标

  使学生加深对比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比的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加深认识不同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并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教学重难点

  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基本训练

  二、应用题练习

  三、小结

  四、作业

  1、口算

  练习1310

  2、说出下面每句话的具体意思

  一本书,已看页数和剩下页数的比是2∶1。

  苹果筐数和橘子筐数的'比是3∶4

  一个长方形长和宽的比是5∶3

  男生与全班人数的比是4∶9

  要求说出各占几份,再说出每个数量各占总数量的几份之几和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或几倍。

  3、用比表示下列数量之间的关系

  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的3倍。

  大米袋数是面粉的1.5倍。

  公牛头数是母牛的1/3

  摩托车辆数是自行车的2/5。

  1、解答应用题

  配制黑火药用的原料是火硝、硫磺和木炭。这三种原料重量的比是15∶2∶3。要配制240千克这种黑火药,需要三种原料各多少千克?

  上下练习;

  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是什么应用题?关键是什么?

  2、练习1311

  问:4∶1是哪两个数量的比?长和宽对应的总长度是40米吗?为什么?

  要下求什么,再求长和宽?

  上下练习。

  3、练习1313

  明确题意后指出:能根据数量与比之间的对应关系把它改编成分数应用题吗?

  学生口述后解答。说想法。

  能把(2)改编成分数应用题吗?

  练习131213

  课后感受

  同学们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比的应用教案 6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能通过阅读理解读懂题目中文字叙述所反映的实际背景,领悟其中的数学本,弄清题中出现的量及其数学含义。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具体背景,进行数学化设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调动函数的相关性质解决问题。

  (3)能处理有关几何问题,增长率的问题,和物理方面的实际问题。

  2、通过联系实际的引入问题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某些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意识,也体现了函数知识的应用价值,也渗透了训练的价值。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渗透了数学建模的思想。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函数思想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本小节内容是全章知识的综合应用。这一节的出现体现了强化应用意识的要求,让学生能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实际中去,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意识是本小节的重点,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是本小节的难点。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常用到函数的知识有:函数的概念,函数解析式的确定,指数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对数概念及其性质,和二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在方法上涉及到换元法,配方法,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等重要的思方法。事业本节的学习,既是对知识的复习,也是对方法和思想的再认识。

  教法建议

  (1)本节中处理的均为应用问题,在题目的叙述表达上均较长,其中要分析把握的'信息量较多。事业处理这种大信息量的阅读题首先要在阅读上下功夫,找出关键语言,关键数据,特别是对实际问题中数学变量的隐含限制条件的提取尤为重要。

  (2)对于应用问题的处理,第二步应根据各个量的关系,进行数学化设计建立目标函数,将实际问题通过分析概括,抽象为数学问题,最后是用数学方法将其化为常规的函数问题(或其它数学问题)解决。此类题目一般都是分为这样三步进行。

  (3)在现阶段能处理的应用问题一般多为几何问题,利润最大,费用最省问题,增长率的问题及物理方面的问题。在选题时应以以上几方面问题为主。

  教学设计示例

  函数初步应用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常见函数的性质及平面几何有关知识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把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应用问题的阅读分析和解决。

  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式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数学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而实际问题中又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与方法。如刚刚学过的函数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就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几个应用问题。

  问题一:如图,△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在直线的左方被截得图形的面积为,求函数的解析式及定义域。(板书)

  (作为应用问题由于学生是初次研究,所以可先选择以数学知识为背景的应用题,让学生研究)

  首先由学生自己阅读题目,教师可利用计算机让直线运动起来,观察三角形的变化,由学生提出研究方法。由学生说出由于图形的不同计算方法也不同,应分类讨论。分界点应在,再由另一个学生说出面积的计算方法。

  当时(采用直接计算的方法)

  当时(板书)

  (计算第二段时,可以再画一个相应的图形,如图)

  综上!

  此时可以问学生这是什么函数?定义域应怎样计算?让学生明确是分段函数的前提条件下,求出定义域为。(板书)

  问题解决后可由教师简单小结一下研究过程中的主要步骤:

  (1)阅读理解;

  (2)建立目标函数;

  (3)按要求解决数学问题。

  下面我们一起看第二个问题

  问题二:某工厂制定了从1999年底开始到2005年底期间的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的两个三年计划,预计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则第二个三年计划生产总值与第一个三年计划生产总值相比,增长率为多少?(投影仪打出)

  首先让学生搞清增长率的含义是两个三年总产值之间的关系问题,所以问题转化为已知年增长率为,分别求两个三年计划的总产值。

  设1999年总产值为,第一步让学生依次说出2000年到2005年的年总产值,它们分别为:

  2000年2003年

  2001年2004年

  2002年2005年(板书)

  第二步再让学生分别算出第一个三年总产值和第二个三年总产值

  =++

  =

  =++

  =(板书)

  第三步计算增长率。

  (板书)

  计算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一下关于增长率问题的研究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教师再指出关于增长率的问题经常构建的数学模型为,其中为基数,为增长率,为时间。所以经常会用到指数函数有关知识加以解决。

  总结后再提出最后一个问题

  问题三:一商场批发某种商品的进价为每个80元,零售价为每个100元,为了促进销售,拟采用买一个这种商品赠送一个小礼品的办法,试验表明,礼品价格为1元时,销售量可增加10%,且在一定范围内礼品价格每增加1元销售量就可增加10%。设未赠送礼品时的销售量为件。

  (1)写出礼品价值为元时,所获利润(元)关于的函数关系式;

  (2)请你设计礼品价值,以使商场获得最大利润。(为节省时间,应用题都可以用投影仪打出)

  题目出来后要求学生认真读题,找出关键量。再引导学生找出与利润相关的量。包括销售量,每件的利润及礼品价值等。让学生思考后,列出销售量的式子。再找学生说出每件商品的利润的表达式,完成第一问的列式计算。

  解:(板书)

  完成第一问后让学生观察解析式的特点,提出如何求这个函数的最大值(此出最值问题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方法也是学生不熟悉的)所以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教师可适当提示,如可以先具体计算几个值看一看能否发现规律,若看不出规律,能否把具体计算改进一下,再计算中能体现它是最大?也就是让学生意识到应用最大值的概念来解决问题。最终将问题概括为两个不等式的求解即:

  (2)若使利润最大应满足

  同时成立即解得。

  当或时,有最大值。

  由于这是实际应用问题,在答案的选择上应考虑价值为9元的礼品赠送,可获的最大利润。

  二、小结

  通过以上三个应用问题的研究,要学生了解解决应用问题的具体步骤及相应的注意事项。

  三、作业略

  四、板书设计

  2、9函数初步应用

  问题一:

  解:

  问题二

  分析

  问题三

  分析

  小结:

  比的应用教案 7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感受滤镜对于增强图像艺术感染力的效果。

  2、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掌握两种以上的滤镜使用方法。

  3、通过动手实践操作,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滤镜制作图像效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种以上的滤镜使用方法。

  难点:创造性地使用滤镜制作图像效果。

  教学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利用图层样式命令制作了精美的文字特效,这些文字更好地表现了图像的主题,丰富了图像的内容。在Photoshop处理图像的过程中,怎样能创建各种唯美的图像特效。这就离不开滤镜的使用,滤镜不但可以创作出光怪陆离美轮美奂的电脑艺术作品,而且它更为初学者带来广阔的想像和创作空间。

  下面让我们先一起欣赏一下用滤镜做的图片。

  1、这是铅笔素描画的效果,是用素描炭笔滤镜做的。

  2、这个是山水画的效果,这个怀旧的效果,这个电影胶片的效果,应用不同的滤镜一张画可以做出各种不同的效果。

  看了这么多张用滤镜做出来的图片,是不是我们也对滤镜充满了好奇呢!好的,现在我们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二、实践操作

  1、学生自己根据课本P93的“操作提示”制作水波效果图像,遇到问题左右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班内交流解决。

  2、问题疏导。

  如果要处理的图像有多个图层,在使用滤镜时,它只对当前图层起作用,如果当前图层中有选定的'区域,则只对选定区域起作用。

  我们使用滤镜是为了增强图像的感染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处理时要尽量自然一点。

  3、滤镜不仅可以单独使用,还可以组合使用,甚至还可以与图层样式命令组合使用。现在我们就通过滤镜的组合使用来制作油画效果。

  学生根据课本P94的“操作提示”制作油画效果。

  4、问题疏导

  同一种滤镜多次使用可以增强这种滤镜的效果,可以用Ctrl+F来实现。

  图层的合并:图层—合并图层。

  三、巩固提升

  1、自选一张图像,使用一种或多种滤镜,自创不同图像效果。

  2、组内交流其创作心得。

  四、总结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动手实践,你有什么收获?

  Photoshop的滤镜种类繁多,而且各具特点,我们要完全掌握滤镜的使用,是需要在不断地创作实践中去归纳总结,我相信大家通过不懈地努力,一定能够掌握滤镜的精髓,并且能够灵活的使用滤镜创作出眩目的图像效果,完成各种“不可能完成的”设计任务。

  比的应用教案 8

  一、授课内容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滤镜在PS处理图像过程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技术,利用滤镜可以制作出多种美轮美奂图像效果。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感受滤镜对于增强图像艺术感染力的效果。

  2、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掌握两种以上的滤镜使用方法。

  3、通过动手实践操作,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滤镜制作图像效果。

  二、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

  本节课就课本上的知识来说相对比较简单,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滤镜在图像处理方面的强大作用是关键。学生的自主实践是关键,辅以老师的点拨、引导。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3、学情分析: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学生特点分析:现在的学生对一些流行元素感兴趣,在导入时我紧紧抓住这一点,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障碍:本节课操作简单,但是如何能让学生将操作简单化、操作方法多样化一直是课堂上比较难实现的。所以,要不断的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讲解操作的一般化程序,从而不断的强化学生的意识。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4、教学程序及设想:

  (1)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运用图层样式命令制作艺术字可以丰富图像的内容,怎样能够制作一些唯美的图像特效进一步丰富图像内容呢,转入本节课滤镜的学习。并且进一步用PPT播放了一些经过滤镜处理前后对比图像,让学生感受这种技术的强大功能和效果,并且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

  (2)实践操作:带着憧憬,学生根据课本的操作提示自己动手实践,教师讲解、演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共性、可提升的问题,以使学生能够优化自己的操作。

  (3)巩固提升:主要想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思考、实践、探索制作一些图像特效,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5)总结反思:将实践中的一些经验技巧、误区加以归纳总结。

  滤镜是Photoshop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利用它不仅可以改善图像的质量,还可以创造出神奇的效果。而对于我们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滤镜,实践内容相对简单,但是怎样能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滤镜的兴趣,促进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兴趣是关键。

  在导入环节,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流行明星入手,演示经过滤镜处理前后对比图像,让学生感受滤镜在制作图像特效时的强大功能,但是怎样能让这种新鲜感延续下去,在这一方面思考的较少。接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主完成课本上的实践操作,内容相对简单,大部分学生完成较好,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对于这些我认为应该给学生讲出来,可能学生一开始的操作都不是很明确,想的少,可能下一次也走了那样的弯路。所以,我认为操作之后的讲解也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有时间想明白其中的道理。掌握了滤镜的使用,鼓励学生通过任务驱动,创作一些图像特效,我认为在这一部分没能给学生一些有效的引导,学生做得没有兴趣,没有成就感,因此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也没有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最后和学生共同复习总结本课知识点,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创作。

  总体来说大多数学生完成了基础操作,但是没能实现能力的提升,这说明教师课堂指引以及铺垫还有待改善。特别对于Photoshop这样的技能课,如一味的模仿教师的操作,就显得只为技术而学,为完成任务而完成,部分学生学完以后不知道其有何用途。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他们的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这方面自己在今后教学中还应多下功夫。

  比的应用教案 9

  教学目标:

  了解图层的概念、作用和基本操作方法掌握图像编辑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图层的基本操作及图层与选区的关系

  (2)图像和编辑与更改图层的基本操作及图层与选区的关系

  (3)图像和编辑与更改

  教学课时:

  8学时

  第一课时

  1、回顾导入

  回顾PhotoshopCS的基本操作

  教师演示修改上节课“守住绿色”的广告效果图(含有多个图层),学生观察老师修改的步骤。

  学生活动生上台尝试修改宣传画(同一个宣传画,但只有单图层)

  导入:图层的应用

  2、交流探索,了解功能

  老师简要地介绍图层的作用,以及它的四种类型,分别是普通图层、文本图层、调整图层和背景图层。

  3、初次体验,认识图层

  (1)新建图层

  教师演示:图层→新建→图层

  设置名称、颜色、模式、不透明度等单击确定

  教师强调普通层是透明无色的',就好比一张透明的纸一样,可以在上面任意绘制和擦除。

  任务1:建立几个新图层,并在图层上绘制不同的图案,组成一幅画。

  (2)移动图层

  任务2::使用以下快捷键练习移动图层。

  置为顶层:Shift+Ctrl+]

  前移一层:Ctrl+]

  下移一层:Ctrl+[

  置为底层:Shift+Ctrl+[

  (3)删除图层

  教师演示:图层→删除→图层

  任务2:删除你觉得不重要的图层,保证图像的美观性。

  4、点评作品,课堂总结

  ①作品上交

  ②学生自评

  ③学生互评

  第二课时

  1、回顾导入

  回顾图层和图层的基本操作(PPT):“水满物吉”的效果

  导入:图层蒙版

  2、交流探索,了解功能

  老师简要地介绍图层蒙版的作用。

  3、初次体验,认识图层蒙版

  任务:将3幅图像组合为“水满物吉”的效果教师演示:

  (1)文件→打开,打开3副图像

  (2)创建图层蒙版,分别移动鸟儿、平安结到图层蒙版中

  (3)用橡皮擦擦除鸟儿、平安结图像

  学生模仿练习

  4、点评作品,课堂总结

  ①作品上交

  ②学生自评

  ③学生互评

  第三课时

  1、回顾导入

  回顾图层蒙版和相关操作(PPT):黄昏照片

  导入:图层混合模式

  2、交流探索,了解功能

  老师简要地介绍图层混合模式。

  3、初次体验,认识图层混合模式

  任务:制作黄昏照片

  学生模仿练习

  4、点评作品,课堂总结

  ①作品上交

  ②学生自评

  ③学生互评

  第四课时

  1、回顾导入

  回顾图层混合模式和相关操作

  导入:图层样式——投影

  2、交流探索,了解功能

  老师简要地介绍图层样式。

  3、初次体验,认识图层混合模式

  (1)投影图层样式

  投影:设置投影效果。

  混合模式:设置投影的混合模式。

  颜色图标:单击在拾色器中选择投影的颜色。

  不透明度:设置投影的不透明度。

  角度:设置投影的角度。

  使用全局光:通过统一调整在其他效果或其他图层效果上的光照角度,使图像效果更加逼真。

  距离:设置投影与图像的距离。

  扩展:扩展除投影的模糊区域以外的其余部分。

  大小:将投影模糊并加大。

  等高线:设置投影的样式。单击等高线图标,在“等高线编辑器”中制作新的样式,或编辑当前样式。单击图标右侧的三角按钮,可选择样式。

  消除锯齿:在投影样式上应用消除锯齿。

  杂色:在投影上应用杂色效果。

  图层挖空投影:当在混合选项上选择“挖空”时,将透过投影显示下方的图像。

  教师演示:在文字层中打开“图层样式”对话框,选择“投影”选项栏,为文字添加投影

  任务1:给“流”添加上投影

  学生模仿练习,自行搭配投影选项

  (2)内投影图层样式

  阻塞:设置内阴影的距离,并使它变得模糊。

  教师演示:选择“内阴影”选项栏,为文字添加内阴影,使图像有向内投影的效果

  任务2:给“流”添加上内投影

  学生模仿练习,自行搭配内投影选项

  4、点评作品,课堂总结

  ①作品上交

  ②学生自评

  ③学生互评

  第五课时

  1、回顾导入

  回顾投影和内投影图层样式操作

  导入:图层样式——发光

  2、交流探索,了解功能

  老师简要地介绍外发光和内发光图层样式。

  3、初次体验,认识图层混合模式

  (1)外发光图层样式

  颜色图标:设置发光的颜色。

  渐变栏:编辑发光颜色的渐变效果。

  方法:选择发光的方法,包括柔软和精确。

  范围:设置发光的范围。

  抖动:当选择渐变时,设置渐变的范围和不透明度。

  教师演示:选择“外发光”选项栏,使文字边缘有向外发光的效果

  任务1:给“流”添加上外发光

  学生模仿练习,自行搭配外发光选项

  (2)内投影图层样式

  居中:从图像中间向外发光。

  边缘:从图像边缘向内发光。

  教师演示:选择“内发光”选项栏,为文字添加内发光效果

  任务2:给“流”添加上内发光

  学生模仿练习,自行搭配内发光选项

  4、点评作品,课堂总结

  ①作品上交

  ②学生自评

  ③学生互评

  第六课时

  1、回顾导入

  回顾外发光和内发光图层样式操作

  导入:图层样式——斜面和浮雕

  2、交流探索,了解功能

  老师简要地介绍斜面和浮雕图层样式。

  “外斜面”样式:突出图像边缘外侧表现图像的立体感

  “内斜面”样式:突出图像边缘内部表现图像的立体感

  浮雕效果:

  方法:设置斜面和浮雕的应用方法,包括平滑、雕刻清晰和雕刻柔和。

  深度:调整凸出程度。

  方向:设置斜面和浮雕的应用方向。

  大小:设置斜面和浮雕的大小。

  软化:设置斜面的柔和度。

  高度:设置光源高度。

  光泽等高线:向阴影添加曲线。

  高光和阴影模式:设置高光和阴影的模式、颜色和不透明度。

  选择“枕状浮雕”样式使图像有中间向外突出、边缘凹进的效果

  3、初次体验,认识图层混合模式

  任务:给“流”添加上斜面和浮雕

  学生练习,自行搭配斜面和浮雕选项

  4、点评作品,课堂总结

  ①作品上交

  ②学生自评

  ③学生互评

  第七课时

  1、回顾导入

  回顾斜面和浮雕图层样式操作

  导入:图层样式——光泽和描边

  2、交流探索,了解功能

  老师简要地介绍光泽和描边图层样式。

  “光泽”样式可以在文字内部添加材质,并根据等高线来变更材质效果,主要用于制作金属或丝绸图案的材质。

  “描边”样式为文字描边

  大小:设置描边的宽度。

  位置:设置描边的位置。

  填充类型:通过选择颜色、渐变或图案来填充描边。

  3、初次体验,认识图层混合模式

  任务:给“流”添加上光泽和描边

  学生练习,自行搭配光泽和描边选项

  4、点评作品,课堂总结

  ①作品上交

  ②学生自评

  ③学生互评

  第八课时

  1、回顾导入

  回顾光泽和描边图层样式操作

  导入:图层样式——叠加

  2、交流探索,了解功能

  老师简要地介绍叠加图层样式。

  颜色叠加:能够在图层中叠加一种纯色

  渐变叠加:能够在文字上叠加渐变效果

  图案叠加:能够在文字中叠加图案,并保持图案原来的色相和亮度

  贴紧原点:将原点与图层或文档的左上角对齐。

  新建样式按钮:从当前设置创建新的预设。

  3、初次体验,认识图层混合模式

  任务:给“流”添加上各种叠加

  学生练习,自行搭配各种叠加

  4、点评作品,课堂总结

  比的应用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确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下面各题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地砖的面积一定,所需地砖的块数和所铺面积。

  (4)书的总本数一定,每包的本数和包装的包数。

  过程要求

  ①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②判断成什么比例。

  ③写出关系式。

  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

  (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二、创设情境引入内容

  1、出示例5

  画面上张大妈与李奶奶的对话让我们知道了哪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引出求水费的实际问题。

  你们学过解答这样的问题吗?能不能解答?让学生自己解答,交流解答的`方法。

  引入: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明确

  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学生讨论交流

  演示解题过程:设未知数,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接着解比例求出未知数。让学生检验所求的未知数x是否合乎题意。检验的方法是把求出的数代入原等式(即方程),看等式是否成立。把求出的16代入等式,左式=1.6,右式=1.6,左式=右式,也就是它们的比值相等,与题意相符,所以所求的解是正确的。

  问题: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

  要求学生应用比例的知识解答,然后交流。通过订正、交流,使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2、出示例题6的场景。

  同样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师:想一想,如果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注意启发学生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关系的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演示解题过程,集体修正。

  3、完成做一做,

  直接让学生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问题:对照两题说一说两道题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总结应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步骤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意义列出方程。

  (3)解方程(求解后检验),写答。

  比的应用教案 11

  教学目标

  1、探究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初步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理解和掌握简单分数的加、减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在计算分数加、减和解决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迁移和类推能力。

  3、能主动地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究活动,对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感受。通过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体会学习是实践、探索的过程。能自觉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敢于提问、专心做习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探究并理解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掌握算法。提出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算法、理解算理的过程中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话:孩子们,看,这是谁?圣诞老人今天走进我们的课堂,瞧,他带来了许多礼物准备送给你们呢!圣诞老人话外音:孩子们,你们好!我的礼物背后有一些问题需要你们解决,你们有信心吗?(课件播放)

  2、引入(课件出示)

  (1)圣诞老人的第一份礼物,是什么?

  (2)(指名)问:琪琪,这块巧克力平均分成几份?

  继续问:琪琪,如果你分得3份,那么你分得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明明(琪琪同位),你分得2份,你分得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3)提问:两人一共分得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呢?你们能列式吗?

  学生接话齐答:圣诞节。

  学生齐答:圣诞老人。

  学生看大屏幕画面深受感染,表现很有信心,齐答:有。

  学生看到屏幕上的画面,高兴齐答:巧克力。

  琪琪看屏幕画面作答:巧克力平均分成8份。

  琪琪答:我分得这块巧克力的3/8。

  明明答:我分得这块巧克力的2/8。

  被教师随机问到的学生作答,而其他学生关注地倾听。

  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列式,积极要求汇报。

  教师随机请出两位学生作现场举例,提问自然贴切,切实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学习简单的分数加法。

  (1)指名学生列式,师板书:3/8+2/8

  师:3/8+2/8等于多少?你们想自己试一试吗?

  好,你们可以借助长方形代替巧克力,先把它的'3/8涂上红色,表示琪琪吃的,再把它的2/8涂上绿色,表示明明吃的。仔细观察,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2)交流: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涂色?

  师:3/8+2/8等于多少?(板书5/8),5/8后面有没有单位名称呀?

  (3)师再用课件演示3/8涂红色,2/8涂绿色。

  师:5/8是怎么得来的?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指名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5)师:孩子们真聪明,现在知道琪琪和明明一共分得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2、学习简单的分数减法。

  (1)师:琪琪分得巧克力的3/8,明明分得巧克力的2/8,你能提一个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当学生提出:“琪琪比明明多分得多少?”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多分得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来表述完整。)

  师:谁能列式?板书:3/8-2/8

  (2)师:还以长方形代替,现在算一算红色部分比绿色部分多的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课件出示问题)

  (3)3/8-2/8等于多少?

  你是怎样算的?组织全班交流。

  (4)师问:现在知道琪琪比明明多分得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3、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你们真不简单!自己学会了新知识。谁能说说我们今天学的是什么?

  比的应用教案 12

  教学目标

  1、巩固除法的运算方法、提高除法计算的能力。

  2、拓展思路,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关键点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技能。

  3、通过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挑战和决策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技能。

  教学难点

  通过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挑战和决策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POWERPOINT课件一份。

  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应用题

  1、食堂王师傅带了500元钱去买豆浆机,每台豆浆机97元,那他能买几台豆浆机?还剩钱吗?如果剩,剩多少钱?

  2、小明每分钟能输入汉字78个,一篇文章有312个字,小明多长时间才能输完?

  二、提高应用题

  1、学校组织学生春游,租两辆车正好座满。租车费花了952元,每辆车只能做34人,那么平均每人车费多少元?

  2、商店里每个篮球85元,每个排球58元,现在用500元钱买了4个排球后,剩下的`钱还能买几个篮球?

  3、图书馆张老师带了300元钱去买书,其中5本动物世界65元,那么他能买多少本动物世界?

  教学方法:逐个出示,学生明题,基本题自己解决,并指名板演,然后集体交流

  三、间隔问题的应用复习

  体育组王老师带了600元钱去体育用品商店。

  (1)一个篮球的价钱是一根跳绳价钱的几倍?

  (2)买了3个篮球后,剩下的钱还够买3个足球吗?

  (3)买6个足球后,剩下的钱还能买几根跳绳?

  (4)用600元钱买这三样体育用品,怎样买剩下的钱最少或正好花完?

  四、间隔问题的应用复习

  1、把一根306米长的绳子平均剪成若干段,一共剪了17次,那每段绳子有多长?

  2、提高题教学方法:集体读题,学生明意,引导发现解题关键,然后尝试列式解答,最后集体交流。间隔问题应用题教学方法: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引导发现解题的关键,最后列式解答,集体交流。

  比的应用教案 13

  课时:

  1课时

  教学要求:

  1、知道使用杠杆的三种情况: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及每种杠杆的特点。

  2、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指出它们的支点、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会确定力臂;指出属于哪一种杠杆。

  3、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和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具:

  托盘天平(或学生天平)、案秤。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知识

  问:1、从上节实验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2、什么是杠杆的支点?

  3、什么是杠杆的动力臂?

  4、什么是杠杆的阻力臂?

  强调动力臂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画垂线。不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

  这节我们学习杠杆的应用。

  板书:二、杠杆的应用

  二、讲述三种杠杆

  杠杆在生活中、生产中应用广泛,使用杠杆可以给我们带来方便。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把各种杠杆分为三类。

  让学生阅读课本“三种杠杆”。读完后让学生说出三种杠杆和它们的特点。教师归纳后写在黑板上。

  板书: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

  (2)费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

  (3)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

  三、分析实际的杠杆

  问:根据什么来判断一个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

  (学生回答)

  让学生逐个分析课本图13-5中的4个杠杆是哪一种杠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每个杠杆的示意图,找4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写明属哪种杠杆。其他同学在自己练习本上画。教师巡回检查。然后一起讨论4名同学在黑板上画的对不对。纠正错误,强调如何正确画力臂。

  引导学生分析费力杠杆的好处:省距离。以缝纫机踏板为例。再让学生自己分析镊子。

  让学生自己分析省力杠杆省了力,但要费距离。以图13-5中的橇箱盖为例。

  四、天平和秤

  用天平、案秤称物体,使学生认识它们是杠杆。

  让学生分析它们各属于哪种杠杆。

  讨论天平平衡时,砝码质量等于被称物体质量的道理。

  讨论案秤和杠秤为什么用质量较小的砝码可以平衡质量较大的物体。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略)

  介绍学生阅读“我国古代的杠杆”。

  比的应用教案 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三年级二班分成三组投小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

  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要求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应该怎样列?

  提问:(28+33+23)3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把投中的总数以3表示什么?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2。

  提问:从这两张统计表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

  场上哪一个对的身高占优势,我们能根据个别队员来作判断吗?我们要看整个对的平均身高。现在就请大家算一算,哪一个对的平均身高占优势。

  2、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3、教师:从这两个平均数,能反映出这两个队除技术外的另一个实力,说明平均书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于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这是我们学习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1、科书第45页练习十一的第4题:

  (1)完成第1小题。提问:什么叫月平均销售量?

  要求哪种饼干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应该怎样列式?

  (2)完成第2小题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完成第3小题。你从图中还得到什么信息,告诉全班同学。

  2、练习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比的应用教案 15

  【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在高考《考试大纲》的“知识内容表”中,共有6个条目,其中包括“牛顿定律的应用”,为II等级要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是本章的核心内容。由于整合了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使得本节成为高考的热点和必考内容。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并且,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后继“动能”和“动量”等复杂物理过程分析的基础,也是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运动”等问题的基本方法,因而显得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

  由于本单元对分析、综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很高,不少同学在此感到困惑,疑难较多,主要反映在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物理过程的分析上,对一些典型的应用题型,如连接体问题、超重失重问题、皮带传动问题、斜面上的物体运动问题等,学生缺乏针对性训练,更缺少理性的思考和总结。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特征;

  2、理解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力学问题;

  2、学会连接体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

  3、掌握超重、失重在解题中的具体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和变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物体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的分析;处理实际问题时“物理模型”和“物理情景”的建立。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法、图示法

  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课题

  提问、讨论、评价

  (一)高三物理(复习)前三章的内容及其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二)牛顿运动定律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三)如何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PPT展示:力和运动的关系

  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受力作用的物体存在加速度。我们可以结合运动学知识,解决有关物体运动状态的问题。另一方面,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时,一定有加速度,我们可以由加速度来确定物体的受力。

  二、知识构建,方法梳理

  (一)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要求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处理方法: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可以求出物体的合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以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在利用物体初始条件(初位置和初速度),根据运动学公式就可以求出物体的位移和速度。也就是确定了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要求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处理方法: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由运动学公式求出加速度,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确定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由此推断物体受力情况。

  比的应用教案 1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初步掌握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

  能力及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对科学家的介绍,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不怕艰苦的学习态度。

  3、从楞次定律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从楞次定律的不同的表述形式,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问题的能力和高度概括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由于此定律所牵涉的物理量和物理规律较多,只有对原磁场方向、原磁通量变化情况、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以及安培定则和右手螺旋定则进行正确的判定和使用,才能得到正确的感应电流的方向。所以这部分内容也是电学部分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此难点,可以通过教学软件,用计算机进行形象化演示,将变化过程逐步分解,通过设疑——突破疑点——理解深化,由浅入深的进行教学。

  教法建议

  在复习部分,先让学生明确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可以产生感应电流,用计算机动态模拟导体切割情景,让学生顺利地用右手定则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马上在原题的基础上变切割为磁场增强,在此设疑:用这种方法改变磁通量所产生的感应电流,还能用右手定则判断吗?如果不能,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判断呢?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教学中去。

  在新课教学部分,充分运用学生实验和媒体资源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了解规律,所设计的软件紧密联系实验过程,将动态演示和定格演示相结合,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以达到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另外,在得到规律之后,为了突破难点,首先利用软件演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阻碍”和“变化”的含义,然后重现刚才学生实验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并提供典型例题,通过形成性练习,使学生会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在对定律的深化部分,将演示实验、学生讨论、软件演示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力学和能量守恒的角度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建议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实现教学过程和效果的优化为宗旨,采用计算机模拟动态演示、学生实验讨论、教师讲解的方式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软件紧扣教学目标,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充分突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

  比的应用教案 17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2、理解楞次定律和能量守恒相符合;

  3、会用楞次定律解答有关问题;

  4、通过实验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对楞次定律中的“阻碍”和“变化”的理解。

  四、教学媒体:

  1、计算机、电视机(或大屏幕投影);

  2、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干电池、蹄形磁铁、灵敏电流计、楞次定律演示器。

  五、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探究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复习:

  提问: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电脑演示例题:请同学回忆右手定则的内容,并判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所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

  引入:

  电脑设置新情景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如果用其它方式改变磁通量,从而产生感应电流,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

  新课教学

  (一)、通过旧知识给出新结论:

  即利用右手定则判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而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给出结果:

  当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

  当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同。

  (二)、学生实验:实验内容见附表一。

  实验准备

  1、查明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搞清螺线管导线的绕向。

  2、通过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和电脑的演示,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实验结果与上述结论相一致。

  当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现在,我们再来根据实验的结果来得出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由于电流方向和它所形成的磁场方向是有确定的规律的,因此,如果能够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便能够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附表:

  动作

  原磁场方向

  (向上、向下)

  原磁通量变化情况

  (增大、减小)

  感应电流方向

  (俯视:顺、逆时针)

  感应电流磁场方向

  (向上、向下)

  与方向的`关系(相同、相反)

  极向下插入

  极不动

  极向上抽出

  极向下插入

  极不动

  极向上抽出

  (三)、楞次定律内容的教学部分:

  1、通过前人所做实验的大量性来说明此结论的普遍性。

  2、通过电脑软件模拟实验过程,进一步分析实验的结论,根据实验现象所反映的物理本质的规律,请学生得出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并加以叙述,教师予以评价、修正,在此基础上得出楞次定理的完善表述。得到楞次定律的内容:

  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3、通过电脑演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阻碍”和“变化”的含义。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因此,不能认为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和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反。

  这里的“阻碍”体现为: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反,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了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增加;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同,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了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减少;当回路中的磁通量不变时,则没有“变化”需要阻碍,故此时没有感应电流的磁场,也就没有感应电流。

  (四)、楞次定律的应用教学部分:

  通过软件教学模拟实验过程,并加以引导,使学生独立思考:

  总结出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练习部分:

  ⑴方形区域内为匀强磁场,在矩形线圈从左到右穿过的整个过程中,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⑵无限长通电直导线旁有一个矩形线圈,当线圈远离直导线时,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⑶A、B两个线圈套在一起,线圈A中通有电流,方向如图,当线圈A中的电流突然增强时,B中的感应电流方向如何?

  (五)、定律的深化部分:

  1、楞次定演示器进行演示实验引起学生的思考。

  2、通过学生的讨论和电脑软件的演示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到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3、深化:

  从导体和磁体的相对运动的角度上看:电磁感应的效果是阻碍它们的相对运动;

  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表现。

  从能量转换的角度来分析:螺线管中用楞次定理得出的感应电流所形成的磁场,在螺线管上端为极,这个极将排斥外来的条形磁铁的运动,条形磁铁受此排斥力的作用而运动速度逐渐减小,即动能要减少;要维持其运动速度则需要有外力对磁铁做功。可见,电磁感应现象中线圈的电能是外部的机械能通过做功转化而来的。因此,楞次定理与能量转换与守恒规律是相符合的。

  反之,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若感应电流方向与用楞次定理判断得出的方向相反,则螺线管的磁场将与条形磁铁相互吸引,这样条形磁铁的速度会愈来愈大。也就是说在电路获得电能的同时,磁铁的动能也增加了。这时,对于电路和磁铁组成的系统来说,它将找不到是由什么能量转化而来的,电能和动能是凭空产生了,这显然与自然界最基本的规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相违背。

  (六)、小结:

  总结楞次定律的三种表述方式:

  表述一: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表述二:导体和磁体发生相对运动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相对运动;

  表述三: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阻碍引起它的原电流的变化;

  作业:书后练习

【比的应用教案】相关文章:

《比的应用》教案11-25

《比的应用》教案11-25

比的应用教案比的应用优秀教案公开课04-17

比的应用教案模板05-18

《相切在作图中的应用》教案03-20

精选比的应用教案(通用9篇)10-24

《比和比的应用》数学教案02-25

精选工程问题应用题教案12-16

《平均数的应用》教案参考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