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教案1
四年级苏教版语文《最佳路径》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格罗培斯设计路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做事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的思维方式。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格罗培斯。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路径》,这节课我们提前进行了预习,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检查学生读生词:格罗培斯 精美的杰作 焦躁 微不足道 任其选择 路径 覆盖 伦敦
2、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板书:精美的杰作,微不足道)
3、这篇课文我们提前布置了预习,谁能用书中的语言来介绍一下格罗培斯?迪斯尼乐园就是格罗培斯为我们留下的精美的杰作之一,下面同学们就随着老师的幻灯片一起去迪斯尼乐园来看看。(教师课件)
同学们是不是大饱眼福了,有什么感受?“精美的杰作”什么意思?“微不足道”什么意思?结合精美的杰作来解释一下微不足道。这些词语中还有不懂得吗?
二、精读课文
1、“路径”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预设:路径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这条路为什么被评为路径?
等
2、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探究问题的答案。“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是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同学们要边读边勾画,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3、学生读书动笔
4、全班交流
(一)路径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学习课文4、5段)
教师引导:如果你刚好经过这里,你愿意买哪边的葡萄?为什么?
格罗培斯和你们一样,他也摘了一篮子葡萄,但令他收获的是这种卖葡萄的方法还带给了他灵感,他可能怎样想?
同样是“给人自由,任其选择”葡萄园主和格罗培斯的出发点相同吗?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格罗培斯的什么精神?
让我们再读这一段,体会格罗培斯的创新思想。
(二)为什么被评为路径?
教师引导:“给人自由,任其选择”什么意思?
如果是你去参观提前开放的迪斯尼乐园,你会怎样选择?
游人地选择和你们的选择是一样的,从文中的哪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出来?
“有宽有窄,优雅自然”说明什么?
从中你感受到格罗培斯这位大师大在何处?
在读这一部分,体会格罗培斯的人本思想。
(三)感受格罗培斯的创新精神
过渡:格罗培斯在葡萄园主的启发下,以“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思想设计出了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成就了有一处精美的杰作。但在此之前,在这微不足道的路径设计上,他却经历了50多次苦思冥想,之前他是怎样做的?读读!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你想用哪一个?
用上“精美的杰作”“微不足道”这两个词语来说一句话,来赞美一下格罗培斯这位建筑大师。
从这位大师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
三、 总结升华
过渡:格罗培斯不愧为世界建筑大师,他用他的创新思维方式,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对微不足道的地方精益求精的追求的精神,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处处精美的杰作。
如果你是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的评委,你会怎样为格罗培斯撰写颁奖词?
学生创作交流
教师总结:希望同学们和格罗培斯一样,培养创新思想,做事精益求精的追求,寻找到学习和生活的路径。
教学反思:
《最佳路径》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而大伤脑筋,无意中从老太太打理葡萄园的方法中,受到“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启示,从而设计出了世界最佳路径。整篇课文叙事形象生动,语言简炼,人物丰满,言简意赅,韵味深长。
学习“遇到难题”这部分内容,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抓住关键的字词句,感悟人物特点。“攻克过无数个难题”“微不足道的路径设计”的对比描写,“40多年的研究”“已修改了五十多次,没有一次是他满意的”的列举数字,让大家感受到格罗培斯的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人格魅力。也为后文终于茅塞顿开设计出最佳路径埋下伏笔。
“受到启发”中,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与格罗培斯路径设计方案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这部分内容,我直接放手,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采用读书做记号的方法来画出两种卖葡萄的方法,比较结果,思考哪种卖葡萄的方法好,探究好在哪里。充分尊重、信任学生,放权给学生,给他们独立阅读、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组织他们讨论、质疑、交流,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连平时课上经常沉默寡言的人也积极举手发言:许多园主把采摘下来的葡萄放在路边,向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吆喝,结果却是很少有卖出的;而一个无人看管的葡萄园,只要你投入5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结果却是在绵延上百里的葡萄产区,这里的葡萄最先卖完。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感悟能力、创新思维得到了体现。他们惊讶地发现,卖葡萄的老太太就是那个“换一种思维方式”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她卖葡萄的方式与众不同,却体现着人文的温情与魅力:她尊重他人,信任他人,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在此基础上,再研读格罗培斯的设计,引导学生们发现总结他这样设计路径与老太太的异曲同工之处:采用与众不同、顺其自然的方式,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他人,让大家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东西······也就顺其自然了。
四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理解第1自然段的段式,会用"有的……有的……"练写课间活动的一个场景。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⒋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激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品德。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⒈读课题。
⒉谁知道"泉城"指什么地方?为什么人们称济南为"泉城"呢?
二、听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⒈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⒉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⒊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出示生字词。
⒉认读生字词。
⒊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汇注 悬崖 昼夜 暄腾 晶莹剔透 秋雨潇潇
⒋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第1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三句)
指名读第一句。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默读第二句,看看这句话共有几个分句,从那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泉水的。
出示:这些泉水有的白浪翻 ,好像银华盛开,有的 晶莹剔透 ,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指名读这句话。(这句话有4个分句,前两句写泉的行,后两句写泉的声音。)
作者为了把泉的不同形态和声音写出来,用什么词连接的?(有的……有的……)
谁能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第二句话从形态和声音写出了泉水的美丽。
指导朗读第二句。(一、三两句声音高些,二、四句声音要低缓)
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济南72泉,最著名是哪些?
读第三句。"著名"是什么意思?(有名)
六、练习
⒈朗读课文
⒉观察学校课间活动的一个场面些一段话,用上"有的……有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读第一自然段。
⒉问:济南72 泉,最著名的是哪些?
二、继续讲读课文
⒈学习第2自然段。
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什么。
读后回答。(第一句写珍珠泉的位置,第二句写珍珠泉池的大小,三四句写泉水的样子)
把描写珍珠泉样子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
出示:泉水从地下往上涌。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像一串串珍珠。
这两个句子那个好,为什么?
欣赏"在阳光的映照下,……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他们拧到水面上来。"
"拧"是什么意思?大家做做拧的动作。
指导朗读。
小结:这一自然段具体写了珍珠泉美丽、神奇的景象。
⒉自学第3,4自然段。
⑴出示学习要求。
①默读3,4自然段。
②数一数每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③五龙潭、黑虎潭分别在什么地方?(用:"____"画出来)有什么的特点?
⑵学生自学。
⑶检查:①看图 ②填表
⑷学生练读。
⒊学习第五自然段。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趵突泉有什么特点?找出描写趵突泉样子的句子。
"七十二泉之首"是什么意思?
"差不多占了大半公园"说明什么?(泉池大)
那句话描写了趵突泉的神奇景象?
欣赏"泉池正中有三股比水桶还粗的清泉,……如同三堆白雪"
看图理解。
指导朗读。
小结: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景观尤为壮观。
⒋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⒈总结。⒉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⒈分段指导背诵。回忆每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讲什么。
⒉练习背诵全文。
三、识记生字字行,知道书写
⒈指名读生字。
⒉记住字形。说说自己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⒊指导书写。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⒉抄写词语。
⒊组词。
⒋背诵全文。
四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面,更能根据声音描写想象声音,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更好地表达。
2.学习词语的运用,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学会运用表示时间词语描述一个事物的变化。
3.体会成语的特点,学会成语的运用。
4.学会写字。在横格中写字,中心要在中线上,注意字句保持一样的距离。
5.熟读并背诵古诗《鹿柴》,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从古诗中感受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体会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教学重点】
1.学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面,更能根据声音描写想象声音,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更好地表达。
2.学习词语的运用,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学会运用表示时间词语描述一个事物的变化。
3.体会成语的特点,学会成语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学会写字。在横格中写字,中心要在中线上,注意字句保持一样的距离。
2.熟读并背诵古诗《鹿柴》,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从古诗中感受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体会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同学们,你们一定游览过许多好玩的地方,在电视、书本上也观赏过许多风景优美的山山水水,你们游览或见过的自然景观应该怎样向大家介绍呢?
小组讨论后发言。
生:课文《观潮》一文中第4自然段:“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段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大潮由远及近时的样子和声音穿插描述,我仿佛看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
生:课文《走月亮》在作者的描述下,我不仅能想象画面,我似乎听到了潺潺的溪流声、秋虫的鸣叫声……
生:有些文章,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似乎能“闻”美食的味道了。
二、词句段运用。
板块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窃窃私语鸦雀无声悄无声息
1.读一读。
2.理解词语。
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锣鼓喧天:喧:声音大。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震耳欲聋:欲:快要,就要。形容声音很大。
响彻云霄: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低声细语:形容小声说话。
窃窃私语:窃窃:形容声音细小;私:私下;语:说话。背地里小声说话。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叫声都没有。泛指什么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人们默不作声。
悄无声息: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3.想一想: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人声鼎沸可以想到观潮时的热闹场景。
生:鸦雀无声可以想象到教室里同学们认真学习时的情景。
生:切切私语我能想到几个女孩子在一起说悄悄话。
板块二: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
风烟花霎时顿时忽然
雷雨小狗过了一会一会儿工夫
师: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对比不同。
生:第一组中的词语表示时间短。第二组中词语的意思表示时间比第一组长一些。
4.读一读,用上加点的词语造句,说一说你的日常生活。
刚才还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滚滚,大雨如注。
我家的小猫一会儿功夫就把一盘鱼吃完了。
(1)读一读。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的用法。
(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书写提示。
1.看提示:旁边的小朋友提示我们写这几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2)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
2.练习书写。
四、日积月累。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1.朗读这首诗。
2.简介作者(板书设计:说说诗句的意思)。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3.展开想象,感悟诗情。
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4.学生读读背背
5.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四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
2、继续练习默读。能围绕课题质疑,从文中找出答案。
3、练习将课文分成几部分。
4、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小男孩勤俭节约、体贴人的好品质。使学生懂得要有艰苦朴素的品质,还要明白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讲诚信。
教学重点:体会小男孩艰苦朴素的美好心灵,及“我”对孩子的尊重与关爱。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练习写读后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生字和词语,能真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秘密”。问:你怎样理解这个词语?
教师填上“咱俩的”。问:看过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学生的有价值问题:
咱俩都是谁?咱俩的秘密是什么?(这是抓词语质疑)
秘密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保守秘密的?保守秘密的结果?(这是按照事情的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思路质疑)。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出示:“绩擦凑”的最后一笔是点,而“奖”的最后一笔是捺,同是右下部,为什么笔画不同?
2、指导字形:擦的右下笔顺是撇、横撇、点、点、横撇、捺、横、横、竖钩、点、点。
3、形近字组词:
擦(板擦)奖(奖状)历(历史)
察(观察)将(将来)厉(严厉)
浆(豆浆)励(奖励)
三、了解课文内容
自读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事?
问:如果把这篇课文分成几个有联系的部分,可以怎样分?
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一个意思,把它们合并,就是一个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分部分,学生读课文、想意思、汇报。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默读课文。能围绕课题质疑,从文中找出答案。
2、练习将课文分成几部分。
3、朗读课文,体会小男孩艰苦朴素的美好心灵,及“我”对孩子的尊重与关爱。
4、练习写读后感,并交流。
教学重点:体会小男孩艰苦朴素的美好心灵,及“我”对孩子的尊重与关爱。
教学难点:练习写读后感。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6课,齐读课题。
昨天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咱俩都是谁?咱俩的秘密是什么?秘密是怎样产生的?他俩是怎样保守秘密的?他俩保守秘密的结果是什么?)
师: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细读课文,找出答案,体会小男孩艰苦朴素的美好心灵,及“我”对孩子的尊重与关爱。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的答案,并画出有关的句子。
2、给时间读画。
3、交流。
(1)秘密是怎样产生的?从而你体会到了什么?
(2)抓住句子和有关的词语体会小男孩艰苦朴素的美好心灵,及“我”对孩子的尊重与关爱。
x他不好意思地走到讲台旁,仰着小小的脸,伸出小小的手,递给我一支
铅笔,悄悄地说:“老师,我想让您以后用铅笔给我判作业。这样,作业本用完了,我用橡皮一擦,就像新的一样了。”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看出来的?为什么不好意思?悄悄地说是什么样?把体会到的读出来。
x当时,我注视着这个孩子的眼睛,他的神情特别庄重。我看着他,看着看
着,就要掉眼泪。我接过铅笔说:“我一定用铅笔批改你的作业。这是咱俩的秘密”。
我为什么要掉眼泪呢?(被孩子的懂事所感动)从中你觉得“我”是一个
什么样的老师呢?(对孩子非常关爱)还从哪句话知道了我对孩子非常关爱?
出示:我一定用铅笔批改你的作业。这是咱俩的秘密。
读着读着,哪个词给你的印象特别深刻?(一定)如果把这个词删去,你有什么感觉?所以说这个词不能删,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咱俩是怎样保守这个秘密的?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老师太好了,充分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
出示:如果你都做对了,老师就只写上优秀两个字。
老师为什么只写优秀两字呢?(老师一是方便学生擦,最重要的是鼓励学生把每一次作业写好。老师用心良苦)把体会到的读出来。
他俩保守秘密的结果是什么?(孩子一直保持了优秀的成绩。)
这个孩子为什么能够一直保持这个成绩呢?(自己有上进心,老师对他很关照)
你还能从哪感受到老师对他特别关爱呢?
买了一包练习本:抓住三次“悄悄”让学生体会到老师不仅从学习上关心学生,更从心理上保护孩子。
四、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下来,然后和大家交流、分享。
五、写读后感。
板26、咱俩的秘密
书小男孩↘
设用铅笔判作业
计老师↗
四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 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1、激趣导入
1、 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 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一、 释题,简介背景
1、 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 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二、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 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三、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 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 交流诗意。
四、 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五、 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六、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
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课后反思:本课教学是按照运用插图和老师的导语进入诗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风光的美。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拓展了另两首,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更深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在对话中巩固词义。 板书:独坐敬亭山:鸟飞云去;不厌敬亭山
望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山水翠;一青螺。 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四年级语文教案6
一、教材解读
荷兰一向以“花之国”、“风车之国”、“运河之国”、“牧场之国”闻名于世。本文正是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白日里,牧场是动物们的天堂,无论是花色多样的牛,还是骏马或羊、猪、鸡,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低地上”是那样的悠然自得、惬意舒畅,广阔无垠的草原无疑就是他们的自由王国,好一幅家禽家畜安闲游憩图。即使是傍晚出现了挤奶的人也并没有打破草原的寂静,奶牛仍是“严肃沉默”,挤奶人更是“默默无语”,连船只行驶也是舒缓平稳的,车船的到来与离去也反衬出了草原的寂静。直到夜幕降临,荷兰更是沉入一片静谧之中,又成了一幅沉沉静夜图。课文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荷兰牧场和运河交错的独特地形,看到了畜牧业尤其是奶牛和奶制品在荷兰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更看到了荷兰蓝天、碧草、牛羊组成的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所以作者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的赞叹。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传神,比喻、拟人是本文语言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选编这篇文章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二是使学生领悟本文在写景方面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
二、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
3、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生活的可爱;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难点是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感悟并说出文章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四、教学创意着眼点:
感受与表达想结合。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释题导入:
1、 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两天我们跟随课文先去了泉城济南,见识了那天下闻名的泉水,又去了人间仙境九寨沟,领略了那儿神奇的美景。今天,我们要去哪儿呢?
2、板书课题:田园诗情
指名读题,用不同语气。 田园?看到田园,你想到了什么?——田地和苗圃,泛指农村。想到了……
诗情?看到诗情,你又想到了什么?——诗一样的情怀,有一个词叫做诗情画意
我们刚刚学过的美丽的《九寨沟》能不能称作田园诗情?
3、 好,那让我们诗情画意的来读一读课题。
4、质疑过渡:这田园诗情的地方是哪儿呢?对,就是把郁金香定为国花的荷兰。今天呀,我们将要走出国门,来到欧洲西部的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荷兰,去看一看那里的田园风光,感受那里的田园诗情,一睹那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好吗?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己轻声读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积累好词,在好词下面做记号。
2、学生自己读课文,圈画好词。
3、 指名分小节读课文,相机正音,学生评议。
交流圈画到的好词,多读几遍。
4、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田园风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读后交流,相机板书:
草原奶牛图 郁金香
低地骏马图
动物王国
傍晚图
夜晚图
三、学习生字
1、学生自学生字。
2、提出有难度的生字,共同讨论识记方法。
3、完成习字册上描红。
四、课外作业
搜集有关荷兰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1、揭题:田园诗情
2、回顾:有着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等美称的荷兰,究竟是怎样的呢?
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你看到了哪些有着浓郁的荷兰风情的图画呢?
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草原奶牛图 郁金香
低地骏马图
动物王国
傍晚图
夜晚图
3、过渡:是呀,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流动的奶牛,鲜艳的郁金香,剽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动物、宁静的夜晚……这就是荷兰的田园风光,这就是荷兰留给我们的印象!
二、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1、那么,你最喜欢哪一处美丽的风光呢?它又让你感受到怎样的诗情画意了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并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情趣。
2、 自读自悟
3、小组交流: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把你的困惑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等会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把你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4、 大组交流反馈:
a、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b、说说为什么喜欢?(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c、同学补充或看有关图片
d、有感情朗读
5、同学们说的多好呀,看来我们大家不虚此行!是的,这就是荷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现在看来,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或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真正的荷兰是指怎样的荷兰呢?
(真正的荷兰不仅仅体现在那花之国水之国,更是那骏马的自由王国,是那天堂般的动物世界,是那宁静安谧的夜晚,是那悠然的家园、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还是那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三、 拓展迁移
1、同学们,今天我大家一起游览了荷兰乡村的美好景色,感受着那迷人的田园诗情!还记得吗?首先,我们来到了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看到了——(一生说,可结合图片);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碧绿色的低地,——(同上);到了傍晚,我们看见——(同上);是的,运河之中装载着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着,我们上了小船,之间夜幕降临,——(同上)……啊,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呀!
2、真美呀,我们又一次陶醉在这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中,感受着那份宁静悠闲和富足安适,感受着作者对这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的赞美和向往。建议大家:
a、 选择自己喜欢的美词美句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积累背诵。
b、 继续搜集这样的描写田园风光,或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然景象的文章来读一读,比较、感受、积累。
四年级语文教案7
一、教材分析:
在茫茫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星球,那就是地球——孕育万物的母亲,可是如今她已伤痕累累,蓝天已不在蓝,碧水已不在清。保护环境、热爱地球已经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主题。基于此因,《特殊的葬礼》一课纳入了苏教国标版第八册中。
《特殊的葬礼》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巴西总统及一批热爱大自然的人们为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的事。课文讲述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过去的雄伟壮观,现在的惨淡景象,通过对比号召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第一段(1)倒叙式开头,简介巴西总统为塞特凯达斯瀑布主持葬礼。
第二段(2-6)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了瀑布从“雄伟壮观”到“逐渐衰竭”的过程以及原因。
第三段(7、8)与第一段照应,写出了总统的号召: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体会课文倒叙式开头,以及前后照应,对比、拟人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对比、体会、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在葬礼上,菲格雷特总统的演讲饱含深情,动人心弦。根据课文内容,试着写写这篇演说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瀑布的今昔对比中,想象游人的感受;引导学生领悟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爱护地球的重要性;
3、在葬礼上,菲雷特总统的演讲饱含深情,动人心弦。据课文内容,试着写写这篇演说辞。
三、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瀑布的子及游人的感受。
2、通过了解塞特凯达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过程,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的情感。
四、设计思路:
1、复第一课时有关葬礼的特殊所在;2、了解瀑布雄伟壮观的过去;3知道如今的瀑布联想它的未来;4、体会认为原成的瀑布的衰竭;5、感受人类的环保的觉醒;6、呼应课文开头的葬礼,理解文的中心:保护环境,爱护地球。7、试写总统的演说辞
五、课前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与设计理念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读题,注意“特殊”
2、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特殊的葬礼呢?
出示填空:“特殊的葬礼”之所以“特殊”,是为1、地点“特殊”:xx;2、主持人“特殊”:xx;3、对象“特殊”:xx;4、参者“特殊”:xx。
(设计意图:一个问题,即复了上一课时的内容,又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本课时的学。)
二、读中感悟,真情体验
(一)认识过去的瀑布。
1、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一条怎的瀑布?指名读朗读第三自然段,正读音。
2、从这段话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词语来形容这个瀑布。(雄伟壮观)
3、学生自读这段话。并说说哪些地方最能让人体会出它的雄伟壮观。(流量、汹涌、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从天而降)
(出示瀑布画面,配瀑布声。)以上词语插入朗读
体会:读到“咆哮想到?读到滔滔不绝想到?读到一泻千里、从天而降想到?
4、指导朗读,表现雄伟壮观的气势。(男生读)
出示:(插入补充资料:世界水量的瀑布群之一。实际由18个瀑布个组成,平均流量达13200米/秒,洪峰期可四倍于此,水力极为丰富。瀑布总宽90米,总落差114米,跌落声远至40公里。)
5、面对这一个大瀑布,会怎么?是的,人们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流连忘返。他们怎么赞叹??怎么做??
6、让我们再次欣赏它的雄伟身姿。(瀑布画面)
(设计意图:从文到图,再从图到文,让学生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直观的欣赏、感受以及感情朗读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体会昔日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
(二)感知如今的大瀑布。
1、(连续放如今的瀑布画面)并范读第五自然段。
(设计意图:连续播放画面,意在让学生心中出现一种落差,有利于深切认识瀑布的变化,激发起心中的惋惜之情。)
2、如今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怎么了?(逐渐枯竭)
3、(出示第五自然段前两句)如今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没有了当年的雄姿,引读“它在……最后的消亡。”
4、课文中把瀑布比作了什么?这写让感受到了什么?心情如何?出示填空:这段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瀑布当做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来写,让我们心里倍感(沉重、伤感……)
哪些词语让体会到伤感?生交流,师小结:生命垂危,怎不令人伤感?……
5、感情朗读第三(男生读)和第五自然段女生读),进一步感受大瀑布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学生的情感。
(三)探究瀑布枯竭的原。
1、这个世界流量的瀑布为什么会发生这的变化呢?
2、让学生轻读这一部分。
3、讨论原。出示填空:为瀑布周围的许多工厂xx。浪费了xx,又为沿河两岸的森林xx,又成了xx。所以xx
(用水毫节制、森林被乱乱伐,水土大量流失,流量逐年减少。)是人们的行为让大瀑布逐渐消失,这是多么痛心的事呀!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很浅显,所以,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一部分的语言文字,了解原就可以了。)
(四)了解人们的表现。
1、科学家预测,过不了多久,瀑布将完全消失。
2、当看到大瀑布的变化,知道其中的原时,有什么感受,会做些什么?
3、人们和一感到震惊和痛心,他们宣保护环境,于是有了这个特殊的葬礼。(齐读6、7段)
再读第一段,体会前后照应
(五)齐读第八段,总统讲了些什么?
1、出示填空:今昔(对比),昔日(雄伟壮观的)瀑布,如今已(逐渐枯竭),人们内心(震惊、痛心),环保意识觉醒,所以要举行这次(特殊的)葬礼,在葬礼上,菲雷特总统号召xx,这在全文的作用是xx。
2、从总统的话里,能了解到什么?据这部分内容,试着写写总统的演说辞。(提示:1、回忆瀑布曾经的风采;2、感叹瀑布如今的衰竭;3、反省人类自身的问题;4、号召人类环保的觉醒。)
3、小练笔:试着写写总统的演说辞。
(设计意图:通过写写总统的演说辞,让学生对前文的内容做一个总结,回顾瀑布前后的景象,深刻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同时,也是提供给学生进行一次练笔的机会。)
4、师准备的总统演说词
(六)感情朗读课文。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领略大瀑布曾经的雄伟气势,一起哀悼它如今的衰亡。指导齐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拓展练
1、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剧已经发生了,这是由于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引起的。
2、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现象,看——(出示环境被坏的图片)由于人们的这种种行为,许多自然灾害向人们袭来,(出示洪水、沙尘暴等照片。)
3、看了这些,有什么要对人们说的呢?
4、组织交流。
5、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环境、爱护地球,让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6、出示本文的主题:保护地球,爱护地球
(设计意图:据本课的教学目,让学生了解大瀑布逐渐枯竭的过程及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但这个要求并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文的内容上,更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产生深切的体会,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更好地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四、布置作业
1、试写总统的演说辞。
2、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三、四、五段内容)。
七、教学反思
《特殊的葬礼》,描写了昔日旺盛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因人类的乱砍滥伐和用水毫无节制,导致瀑布渐趋枯竭,说明了环境破坏给大自然、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危害,告诉我们要珍惜、保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对于这样的环保文章,学生并不陌生,只是文中的瀑布远在巴西国内,而且现又已枯竭,学生无法再领略到它的容颜。没有视觉上的真切感受,学生很难产生环保的迫切需要。为了让学生有真切的体验,真正从内心有所感悟,课前,我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环节,紧扣“特殊”这一中心,从“读读、说说、写写”三个层面来教好这篇文章。
一个中心:“特殊”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揭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然后紧紧抓住“这个葬礼特殊在哪儿?”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激励学生自主阅读、探究,使他们成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很快就说出了葬礼的三点特殊性:
(1)哀悼的对象特殊。通常葬礼是为死去的人举行的哀悼形式,这里则为一条大瀑布——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的确很特别。
(2)主持人很特殊。由国家元首、公务繁忙的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亲自主持葬礼仪式,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3)参加人员非常特殊。参加这次葬礼的人有专家教授、热爱大自然的人等等,而且人很多,来自世界各地。以上这三点特殊,学生只须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知晓,无须老师作过多的讲解。倒是它的第四点特殊,即“举行葬礼的特殊意义,不是为了纪念或哀悼某个人的离去,而是号召人们保护环境,热爱地球!”学生不易一下子明白,需要老师着重引导,点拨启发。
三个基本点:“读读、说说、写写”
第二课时,我紧承上节课的内容,专门围绕“为什么要为这条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它到底是一条怎样的瀑布?”展开讨论,研究“举行葬礼的特殊意义”。引导学生反复读文体会,抓住一些重点词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体会得很深刻,而且读得也很有感情。在此基础上,再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让学生突破时空界限,欣赏到瀑布昔日的雄伟壮观和今日的奄奄一息。在今昔强烈的对比中,学生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面对眼前的瀑布,他们畅谈了自己的感受,并替瀑布说出了它的心里话。他们的发言异常踊跃,回答非常精彩,不仅认识到了人为的破坏给环境所带来的危害,更体现出他们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决心。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主持这次葬礼,无非就是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他在葬礼上所做的动人心弦的演说,为的也是号召大家“保护环境,爱护地球”,这就是举行这次葬礼的特殊意义所在。所以,一定要指导学生写好演说辞。由于学生从未写过演说词,对于演说辞的格式和要求不太清楚,课上,我有针对地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试着写写巴西总统的演说辞。学生们写得很不错,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们的肺腑之言,从他们真切的话语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每一位孩子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善良之心。
整堂课,通过读读——说说——写写,学生在自读感悟、情感体验中,逐步学会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了读中悟情,读中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语文课也由此变为学生展示自己朗读水平、交流能力的新天地。
四年级语文教案8
学习目标
①认识“扰、诊”等5个生字,会写“扰、欲”等8个生字。
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④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课前准备
①搜集自己喜欢的人生格言。
②预习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生字生词卡片。
A案
第一课时
●畅谈生命,激发情感
①谈话导入:小时候,在小院的墙角丢下几颗葵花子,不料过了一些日子,竟然长出了两棵葵花秧苗。我不禁惊叹起向日葵那顽强的生命力。相信同学们的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能列举一些吗?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从这些生命现象中感悟到了什么?
②简介作者: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在12岁时,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始,头不能转。但是残而不废的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成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作家。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杏林子对于生命的感悟。
●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①自主学习: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读几遍就读几遍,达到目标为止。
②小组合作学习:抢读生字生词卡片,比一比谁认的生字又快又多,请优胜者介绍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轮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③全班交流:请一个小组向全班同学介绍识字成果,再请一个小组朗读课文,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主学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共写了几个事例,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②合作交流:指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将三个事例以小标题的形式写在黑板上。
●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①自读自悟: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把自己的感悟写在旁边。
②小组交流: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畅谈自己的体会,可以互相交流、质疑、辩论、研讨,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情况,并予以个别指导。
③全班交流:请学生先读一读自己选择的段落,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教师抓住每一部分中含义较深的语句提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之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飞蛾强烈的求生欲,读出瓜苗顽强的生命力,读出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感悟语言
①自主品读:轻声吟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或语段,反复诵读。
②小组交流:小组同学每人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③集体赏评:学生自由交流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通读课文,畅谈收获
①回读全文,自我总结学习收获。
②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和语言等方面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读背说写,积累运用
①举行朗读比赛: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比一比谁读得好。教师引导学生对朗读的同学进行评议,并请读得好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成功秘诀。
②练习背诵:这篇课文短小精悍、意蕴深厚,称得上是一篇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想不想永远把它装在记忆的宝库中?下面请同学们练习背诵课文。
③积累名言:
a.投影出示: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这段话是著名作家冰心对生命的感悟。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关于人生的格言、名言告诉给大家?
b.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摘录的名言,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④布置作业:把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一下来,也可以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
(内蒙古包头市张君)
四年级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为什么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懂得母爱的伟大。
3.对比老舍的《猫》,体会两篇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重难点]
为什么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母鸡。(出示母鸡图片)母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说说它给你留下过什么样的印象。
在老舍笔下这又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吧。(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学习课文前,老师先来检查下你们预习的情况,我们先来读读这些词语。(课件出示词语)全班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听课文朗读录音,找出作者对母鸡两种不同的情感态度。
3.学生汇报。(我一向很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4.生齐读这两句话,请你们根据这两句话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指生答)
5.会学习的学生会思考,会思考的'学生会提问。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三、学习感悟“讨厌母鸡”的段落
1.请大家默读第1—2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
(1)学生汇报,随机出示句子,边汇报边指导朗读。
(2)理解词语:没完没了、如怨如诉。
2.师问:它真的是一只令所有人都感到()的母鸡?生(讨厌)
(1)指生读。(指导朗读出讨厌的语气)
(2)齐读。
3.母鸡一开始“令人讨厌”,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画出“我”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作者后来为什么又不敢再讨厌它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研读“不敢再讨厌母鸡了”的段落
1.作者为什么后来又不敢再讨厌它了呢?
2.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在课文的第4—10自然段列举了很多具体事例,请以同桌为单位,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一: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负责?
(1)课件提示“挺着”。
引导理解:“它总是挺着脖儿”,这个样子看上去好像是在告诉所有的人什么。
(2)课件提示“警戒”。
①母鸡如何警戒,找出表示母鸡动作的词语。(做动作)
②想象母鸡咕咕地警告什么?(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4.汇报交流二: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慈爱?
(1)想象母鸡“咕咕地紧叫”,那你觉得它在叫什么呢?
(2)引导理解:它为什么要先啄一啄?为什么又放下了呢?
5.汇报交流三: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勇敢?
(1)根据“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指导理解:为什么大公鸡会怕它?
(2)“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理解:“顶”是什么意思?它发出那么大的声音难道不怕黄鼠狼发现,首先就把它吃掉吗?
6.汇报交流四:哪些句子体现了母鸡的辛苦?
(1)“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理解:“多少次”到底是多少次?母鸡一天要教鸡雏这么多次,它累不累?但是它怕累吗?
(2)课件出示:比较“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和“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哪句更好?为什么?(前一句更好,可以看出作者不仅仅喜爱它,还带着对它的崇敬。)
7.“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是有了一群小鸡雏的母鸡所有品质的最好浓缩。你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赞美母鸡吗?他还在赞美谁?(赞美母亲)
8.总结:对呀,所有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都能无怨无悔、默默付出,你能说说你的妈妈为你做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事吗?
9.让我们带着对母鸡的喜爱,和对妈妈点点滴滴爱的感受,再次齐读第7自然段。
三、比较《猫》与《母鸡》的异同
1.《猫》和《母鸡》这两篇课文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它们在情感表达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情感表达上都是对小动物的喜爱,《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写《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2.除了情感表达方面,两篇文章在写法上还各有哪些特点?
明确:
(1)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2)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3)表现小动物特点时,用事实说话,通过点滴小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4)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朴实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儿”,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教学板书]
14.母鸡
讨厌—母鸡—不敢讨厌
无病呻吟勇敢、负责
欺软怕硬慈爱、辛苦
拼命炫耀伟大
[教学反思]
《母鸡》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读书体会,对比《猫》的写作手法。
教学中,我还抓住重点句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从“讨厌”到“不敢讨厌”,再切入课文抓住重点学习,理解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然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明白为什么用“不敢”,让学生理解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四年级语文教案10
《给予是快乐的》
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带来几件小礼物,奖给昨天家庭作业做的好的同学。给学生发礼物,请获奖者谈一谈此时的心情。
2、教师小结,得到是快乐的,其实给予更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希望同学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学完课文将根据大家的提问,评选问题和提问人。
二、感知发现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评价问题的质量。(估计学生会提出:谁给予谁?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给予了什么?)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针对课题提问时,要抓住关键词“给予”进行思考。
3、学生选择好的问题朗读思考。
4、交流,请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新车
坐车、停车
承诺
保罗的哥哥
保罗、保罗
小男孩、小男孩
弟弟
坐车、观光
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
小男孩及其弟弟、小男孩
保罗
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简要地复述课文的内容。
三、感悟发现
1、教师引导:哪一个给予最珍贵?
2、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3、交流。指名发言。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在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4、由于给予,圣诞前夜,保罗、小男孩、小男孩的弟弟都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各有什么难忘?
3、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4、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要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根据三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
四、鉴赏发现
1、朗读课文思考:你认为课文在选材、描绘等方面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2、讨论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能会提出:人物的语言描述的具体。以此为锲机,引导学生体会说话的语气,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3、你认为课文还有不妥之处吗?
4、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论证问题是否合理及具有的价值,评选好问题,同时小结质疑的方法。
五、质疑问难
1、学习中遇到哪些不懂的问题?
2、学生质疑,共同讨论解决。同时评价问题的质量。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不能一有疑就问,应在深入思考后,的确无法解决问题才可以提问,问题要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思考。
六、总结表彰
1、请学生谈一谈学习的收获可包括对课文的理解、提问的方法等。(学生可能会提出:我知道了给予是快乐的。以此引导学生填空:保罗的哥哥因为
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
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
而感到快乐,我也曾因为
而感到快乐。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进一步受到助人为乐的教育。)
2、师生共同评选问题、提问人,赠送小礼品,颁发荣誉证书。
六、实践活动
本课故事性强,人物角色鲜明,对话较多。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再组织汇报表演,评选小演员。
四年级语文教案11
【课文简说】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
2.理解“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介绍搭石。
2.如果没有搭石人们的生活会怎样?
3.在诗人刘章的笔下,搭石是怎样的呢?
二、初感课文
1.自读课文,交流:课文中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逐节指读课文,梳理课文,知道课文中描写了人们“摆搭石、整搭石、走搭石、让搭石、背老人过搭石”等情景。并结合教学生字新词。
三、指导书写
1.学生自己分析字形。
2.临写。
3.检查巩固。
四、课外拓展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搭石》这篇课文,同学们从中读懂那些内容?
二、初步感知——寻找美
1.这些小小的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它,睁大双眼去发现美,欣赏美。
2.细细地读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到课文中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
三、品读体味——欣赏美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仔细听,在书上圈画你认为最能体现美的词句。
2.说说你从课文中感受到怎样的美,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
重点体会“平整方正”、“按照两尺左右的间隔”中体现出来的乡亲们心中有他人的美德。
3.指导朗读。
(二)自主学习2、3、4自然段。
1.学生从2、3、4自然段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段以学习小组或个人为单位欣赏,体会其中流淌着的美。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其中,从中发现有创意的学习方式。
3.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评议。
4.随机指导各种形式的朗读,以求达到品品读读、以读促悟的效果。
(三)学习中心段。(最后一段)
1.思考: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齐读最后一段。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搭石和乡亲们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体会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四、走向生活——发现美
1.是啊!美无处不在,有看得见的美,看不见的美,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你现在对美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2.艺术家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的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
美就在身边,美就在妈妈千万次的唠叨。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校园中伸手捡纸的弯腰。
美就在身边,……
五、课外拓展
写出自己发现的美。
四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表达的意思和表达的效果,能将两种句式相互转换,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2、能以阅读日记的形式交流在阅读过本单元的课文后的收获,学习作者如何细致观察、如何细致描写和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的。
3、挑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在小组内介绍清楚这种动物的外貌体态、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
4、阅读《螳螂的启示》,认识连续观察日记,知道这种日记在写法上的特点。
5、通过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连续观察,学写连续观察日记。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同总目标1、2。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中的句子训练:
1、通过第一组句子,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表达特点。
(1)轻声读读句子,说说两个句子的意思是否相同呢?(意思完全相同)
(2)再默读句子,想想两个句子还有什么不同之处?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适时总结:
①标点不同:一个用问号,一个用句号;
②部分词语不同;
③朗读时的语气不同;
④表达的效果不同,反问句所表达的感情要更强烈一些。
(3)师小结:第一句叫反问句,第二句是把第一句变换一种说法改为了陈述句。两句的意思完全相同,但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更强烈一些,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我们在习作中也可以尝试着写一写。
2、通过第二组句子,尝试改写。
(1)审清题目。提示:我们在改写时要注意什么?
(①不能改变原句意思;②标点要正确使用;③不丢字,不写错别字。)
(2)学生改写,教师巡视。
(3)指名汇报。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点拨订正。其中,变为反问句可以有多种答案,只要意思保持不变,通顺即可。反问词可用怎么、怎么能、难道等。
(二)温故知新中的拓展与交流:
1、指名朗读导语。
2、默读丫丫的阅读日记,边读边想一想:丫丫的这则阅读日记中都记录了哪些内容?
3、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
(1)读了什么?(自己感兴趣,印象深的一篇课文、某个段落,或几篇课文进行对比阅读)
(2)读后产生了哪些问题?
(3)思考后寻找到的答案是什么?即深入阅读后,揣摩到的写作手法。
4、想想丫丫这样做阅读日记,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有什么好处吗?
(1)将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做及时记录,可以为今后的复习提供材料;
(2)能将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方法作更细致的揣摩,便于自己积累、掌握各种写作手法,今后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3)坚持进行练笔,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5、指名朗读日记。师生共同评价,适时修改。
6、小结:希望大家能将阅读日记坚持写下去,一个学期后,我们做一次班级阅读日记展览交流会,那时大家一定会写得很多,写得更好!
(三)布置作业:
1、陈述句、反问句互换的补充练习。
2、将自己课堂上所写的阅读日记进行修改完善。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同总目标3。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左右布置预习。提示学生认真阅读导语及活动建议、活动评价的内容。可以搜集查找相关的资料,将自己的发言列一个简要提纲。
(一)通过导语引出口语交际的话题,并引发学生的思考,回忆各自在课前所准备的内容。
(二)准备发言:
1、认真默读活动建议,明确此次发言的要求和具体内容有哪些。
2、检查自己必须介绍的三项内容是否都做了准备?想想自己还想补充哪些内容?进一步调整、完善自己在课前所列的发言提纲。心里面试着先说一说。
(三)明确小组发言的要求后,进行小组内的介绍。
1、认真默读活动评价,对说者、听者提出的要求要分别明确。
2、小组内发言,之后本组按要求进行评价,选出本组发言最佳者。
3、每组选代表在班中发言,同学进行评价,选出本班发言最佳者。
(四)布置作业:
1、将今天的发言进一步修改,回家说给家人听,请他们作出评价。
2、预习阅读平台。
板书设计:
介绍一种动物
内容:
1、外貌体态
2、生活习性
3、生存环境
说者要求:
(1)内容准确,观点正确
(2)说话连贯,有条理
(3)语气、语调适当
(4)动作、声音模拟准确
听者
①认真倾听,不打断别人
②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③能大胆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同总目标4。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连续观察日记《螳螂的启示》。(一)引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写过日记,但昨天我们预习的日记《螳螂的启示》和我们所写的日记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同一个写作内容,却由几则日记共同组成)(二)明确什么是连续观察日记:
这样在一段时间内,围绕同一个写作内容,把观察到的事物发生的变化通过几则日记描写出来,叫作连续观察日记。它属于应用文的一种。(三)阅读内容,明确写法特点:
1、指名朗读,每名学生朗读一则日记,其他同学听听他们是否朗读得正确、流利,想想每则日记各写了什么内容。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朗读,明确每则日记各写了什么内容。2、默读这六则日记,边读边思考:从这几则连续观察日记中你都学到了什么?把自己最欣赏的地方画下来。3、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
(1)先小组内交流。提示:可以从以下一个或几个方面来谈,但必须要结合日记中的具体的语言文字交流收获。(2)全班进行交流。
①仔细认真地观察。找出能体现作者观察细致的语句。
②认真思考。能通过观察事物,进一步思考,从中获得启示。
③能坚持进行观察,做事能持之以恒,有始有终。
④热爱生活,喜欢小动物。
⑤能运用各种写作方法描写观察对象。如:比喻、设问。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两则日记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小结:1、我们了解到了什么是连续观察日记。请大家想一想:写这样的应用文,对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好处吗?
如:培养自己认真观察事物、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将某种事物的变化及时记录下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2、大家都坚持记录了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是不是希望自己也能写出几则不错的连续观察日记呢?我们只要前一段坚持认真观察,像作者那样细致描写、深入思考,一定能!(五)布置作业:
完善自己的观察记录,准备习作。
第四课时教学目标:同总目标5。课前准备:放寒假前,或学期初就布置给学生观察任务,确定观察对象,开始进行连续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及时作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一)引入:今天,我们要尝试创作一种应用文,能准确地说出它的名称吗?(板书)(二)指导审题:
1、指名朗读题目要求,看看什么是连续观察日记?
2、默读题目,画一画:你还知道了什么?想提示同学们哪些地方?(1)写作的内容:种植花草果木、饲养小动物、观察气候变化、做科学小实验等。(2)要记录事物变化的情况。(三)回顾《螳螂的启示》,明确写法:1、默读《螳螂的启示》,回忆从这几则日记中你都学到了什么?2、将《螳螂的启示》中你认为描写得好的语句练习朗读。(四)习作讨论平台:1、默读讨论平台中提示的问题以及三名同学所想到的内容。2、班级中哪些同学记录的是事物连续几天的不同变化,哪些同学记录的是它有突出变化的那几天的情况。师小结:变化比较快,比较明显的事物往往适于我们记录它连续几天的不同变化,如:天气在一周内的变化、科学小实验前后的变化等。而变化相对时间段稍长一些的事物,适于我们记录它有突出变化的那几天的情况,如:饲养蚕宝宝、泡水仙头等。5、指名朗读书上三名同学的话,看看他们三个都想到了哪些习作中的内容。
第一个同学实现选择好了观察内容,准备进行连续观察;
第二个同学选择了日记的写作内容;
第三个同学明确了连续观察日记要注意的内容上的衔接,要写完整。
6、你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也给自己提示些内容吗?先进行小组交流,再作全班交流。
提示:写法方面、格式方面、内容方面,如:描写细致,获得了启示等。
(五)学生先试写一则,教师巡视。
(六)讲评一两则学生当堂所写的日记,修改。
(七)布置作业:写连续观察日记。
四年级语文教案13
语文园地一
教材分析
本次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宽带网。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启发学生走向大自然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习作的要求是观察一处景物再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我的发现”以对话的方式对本组课文表达方式作了回顾和总结。日积月累选编了5句有关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宽带网是一项搜集祖国锦绣河山图片资料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单元字词,积累古诗名句。
过程与方法:学会制定春游方案;能按一定顺序观察景物并具体生动的奥写下来;发现排比句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兴趣。
学情分析:
本次语文园地的内容与以往差不多,口语交际与作文都与景物有关,学生已经写过多次,并不陌生。难点是如何把景物写具体写生动。这就要求学生课下多观察,细观察。古诗名句理解需要教师点播,宽带网重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课下细致观察与课上指导交流相结合,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
教学准备:课下按一定顺序观察校园一处景物
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找到春天。
二、读课题,明要要求。
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春游计划)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时间、地点
(2)准备工作
(3)开展的活动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自由补充
三、分小组讨论
1、提出要求
(1)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2)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3)学会倾听
(4)作好记录,形成书面计划草案。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分工
其它
2、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
3、进行讨论。
4、各小组进行汇报。
5、评一评:取长补短,统一意见,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春天来了,校园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生机,同学们在课前仔细观察了校园。你觉得我们的校园美吗,最美的是什么。(自由发言)想把这些美用笔记录下来吗?
二、读题:明要求。
1、自读题目,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
2、梳理:内容:
(1)校园的一处景物
(2)别处的景物
(3)发生在校园的一件事
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三、指导选材:
1、典型***:写一处景物,选择最美的、自己观察得最仔细的。
2、新颖: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
四、指导写法:
1、要有一定的顺序
2、怎样写具体:观察要细致;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语言优美。
五、相互交流:
1、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构思,在交流中得到启发。
2、提出自己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拟定草稿。教师指导,及时发现优点和问题。
七、学生完成后,选择一篇较为典型的文稿做点评,肯定优点,指出问题,然后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盘点里的词语,有选择地听写。
二、我的发现。
1.分角色读对话。
2.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3.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4.全班交流。
5.摘抄。
6.想一想: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读到过这样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诗句。
2.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3.教师点评释译。
4.比一比,看谁背得多,看谁背得快。
四、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口头介绍,或者借助投影仪口头介绍。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语文园地一,语文园地一- 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四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劳动能给后代带来甜美的欢乐,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
2、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理解难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第三至七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学会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解题:“井”是什么?谁见过井?
(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洞壁大多数为砖或石头。)
二、自由读课文,思考;如何按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说说为什么这么分。
第一段(1-2)水井的外形和悠久的历史。
第二段(3-7)井水的特点。
第三段(8 )这口井给作者带来的联想。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井的什么特点?
(一、井的外形,地点大小,形状。二、井的历史古老。)
2、从哪些地看出水井的古老。
(“什么时候修成,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被井绳磨出一道道深深的印痕。)
3、齐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段意。
讨论后,打出幻灯投影:
第一段段意:在我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小小的古的水井。
四、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2段,思考;井水有什么特点?请你在文中划出有关的词语。
2、讨论回答:井水的特点是:很清,很甜,很凉。
3、自由读第3自然段
四年级语文教案15
知识目标:
认识、会写“凰、骄、州、绣、棚、寿、侧、柚、炸、距、舀、葱”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并学会积累。
情感目标:
感受小城的美、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城的美。
教学难点:
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挚爱,学习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录音机、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词语,指导书写。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在咱们的湘西,有这么一座小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以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征服着世人。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将它赞为中国最美的小城。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地方吗?(凤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8课,走进小城凤凰,一起领略它那独特的美。(板书课题:小城凤凰。齐读课题)
2、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
2、学习小组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3、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
(1)认识生字词。
骄傲、凤凰、贵州省、绣起、瓦顶棚、万寿宫、左侧、橘柚、油炸、距离、舀起、葱绿
(2)指导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凰”是三拼音节,不要读成“fàng”;“炸”字在本课读第二声,不能读成第四声;“葱”字的声母是平舌音,后鼻韵母。
运用观察比较、部件拆分、难点解析等方法识记。
(3)指导书写。
“凰”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外面的部分,第二笔是“横折斜钩”,要注意留出“皇”字的空间;“骄、绣、棚、侧、柚、距”几个字均为左窄右宽的字,要注意写均衡;“舀”字的两短横不能连起来;“葱”字中间部分的一点不能丢。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小城的美?
2、找出具体描写小城美的段落。
3、在读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准备质疑。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四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11-27
四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04-29
四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2-01
《语文园地四》教案_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_语文教案07-29
《语文园地二》教案_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_语文教案07-28
《语文园地七》教案_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_语文教案08-25
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03-23
四年级语文园地二的语文教案02-23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案08-14
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