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

时间:2022-07-25 20:28:04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再别康桥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范文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范文1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①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②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2、媒体设计:

  ①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②播放动画《再别康桥》。

  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动画《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分小组讨论。(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㈠提问: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㈡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学生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㈢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

  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点拨: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主旨: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①对徐志摩《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第一诗句中的"温柔"描绘了日本女郎的情态美,欲言又止,含情脉脉地低头鞠躬,贤淑,温存,庄重。

  B、第二诗句中的"水莲花"是此诗的主要意象,诗人用它来衬托女郎在离情别绪的笼罩下难以忍受的内心痛楚,气氛孤单凄凉。

  C、第三诗句运用了重叠的手法,写出了女郎的深情呼唤以及美好的祝愿。

  D、此诗以"送别"为题刻画了女郎的形态和内心活动,既有语言描写又

  有动作描写,更有缠绵的情志。

  答案:B("水莲花"是此诗的主要意象错了。这里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

  娇羞之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是两个并列的意象重叠在一起,人和

  花我们已分辨不清了,但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透彻肺腑。)

  ②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范文2

  一、设计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要求,针对新诗特点,以学生原有的诗歌积累为基础,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并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体会“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

  难点:以意向为突破口,鉴赏本诗的意境美。

  三、学情分析

  学生处于高中阶段,阅读并背诵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具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学习过一定的诗歌知识,对韵律、对仗等常识有所了解,同时,学生具有阅读、鉴赏优美诗歌的主观愿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徐志摩的人生经历,熟悉新诗的基本特点,掌握“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诗歌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民族的优秀文化,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五、教法设计

  诵读法、讨论法、研究性学习方案等

  六、媒体选择

  CAI课件

  七、教学流程

  一)导入:诗歌朗诵会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寻找有关离别的诗歌,在新课前配合古人吟诗画面和FLASH音乐当堂朗诵,教师点评。

  总结:同学们找到了许多离别诗,真可谓“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就让我们带着离愁别绪走进现代离别诗的经典名篇《再别康桥》。

  二)新课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本诗的节奏和情感。

  2、学生活动:思考初读之后对本诗的特点、主旨、手法的感受和认识,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大屏幕:播放作者简介、写作缘起,促进学生理解。

  4、学生听示范朗读:FLASH课件学生听的过程中注意停顿、语气、重音和节奏。

  5、学生分节试读,读后自评,然后学生讲评。

  6、教师点拨,讲解每节停顿、语气、重音和节奏,初步渗透“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及本诗的情感基调。

  7、设疑:读过本诗的人,都用一句话来形容读诗的感受,那就是“怎一个美字了得”,那么请大家思考,本诗美在何处?

  8、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先小组内讨论,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向全班提出。

  9、释疑:引出“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

  音乐美:双行押韵,逐节换韵,叠词的运用。

  建筑美:全诗七节,每节4行,平行两级台阶。

  绘画美:意象绚丽,动词的使用。

  10、熟读成诵:全班配乐朗诵《再别康桥》

  三)总结

  轻轻的,徐志摩走了,正如它轻轻的来,他虽然不曾带走一片云彩,却把永恒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也让我们在七十三年后的今天真正体验了诗歌的美,好,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诗歌品读课充分体现了创新教学思想和新教材以朗诵为突破口的教学主张。

  “诗歌朗诵会”复习了知识,创设了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读、初感”,保护了学生的自我认识,利于深层教学。

  “写作缘起”放在初读、初感后,在学生个性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豁然开朗。

  “示范朗读”的FLASH画面精美,音乐轻盈,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学生读后自评”,直接指向停顿、重音等难点,使诵读教学落到了实处。

  “鉴赏评价”中学生先思考,后讨论使讨论极具实际效果,激发出思维的火花。

  “熟读成诵”对整节课的学习是一种检验,这是比较成功的新教材典型课例。

  “课件制作”画面优雅轻盈,音乐舒缓宁静,给学生美的感受。

  整节课,诵读教学抓得比较实,真正体现了诵读教学为突破口的教学主张,不过,后期在点拨的过程中,讲解稍多,学生思考的时间稍少,如能把这种讲解变成学生探讨的话,相信效果会更好。

【再别康桥教案】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教案07-29

《再别康桥》的教案06-02

再别康桥教案05-31

再别康桥的教案05-31

《再别康桥》教案05-31

《再别康桥》的教案09-11

再别康桥教案01-30

再别康桥的教案01-30

《再别康桥》的教案01-30

《再别康桥》教案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