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的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童趣》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童趣》的教案1
1 地位和作用
《童趣》是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童趣》中作者回忆了童稚时代,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获得了许多“物外之趣”。阅读此文将引导学生体验人生。
2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和能力
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提高朗读文言文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2)过程和方法
设计朗读层次,从掌握字音—把握节奏—理解内容—复述背诵这样由浅入深逐层渐进。
3)情感和态度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第一单元初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于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落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不搞文白对译,通过反复朗读把文言文学活显得尤为重要。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通过朗读,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是实现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的一个有效方法。所以教师没有用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而是采用朗读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这样由浅入深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2、新课程重视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本课堂安排学生“体验生活,述说自己在童年时代有过的与作者一样的感悟”拉近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所以课堂生动活泼。
教学过程
一、引用古诗 导入新课
齐读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盘”“ 瑶台镜”,这是作者对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盘”“ 瑶台镜”都已不是“朗月”本身,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
[“物外之趣”是课文的关键语,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导入课文时借阐述“白玉盘”“ 瑶台镜”与“朗月”关系的时机解释“物外之趣”,这样就在形象中比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为整体把握文意奠定了基础。]
二、课文学习 分层朗读
1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比如:项为wei 之强 鹤唳li云端 ……
[选用自由朗读的方法更利于学生有自主的空间根据自己的基础个性化学习。]
2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
点评后教师指导朗读:小学时为了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习惯于一字一顿的读法;到了中学为了理清句意层次,必须正确把握停顿。如:使之/冲烟/而飞鸣
教师示范第二节朗读。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的停顿节奏。
3读:学生齐读课文并思索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
(学生寻找表述作者童趣的语句,这时教师指导落实文言词的意思。如学生找到描写童趣的句子:“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教师就趁机指导落实“素帐”“ 徐喷以烟”“ 冲烟”等语义……)
小结:
要求用“把 想象成 ”的句式来归纳作者的童趣。
思考是什么使作者成为这样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让学生懂得一件平常的事物,经过明察细看,通过想象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奇特。]
附:板书设计
物 外 之 趣
细察 想象
夏蚊成雷 群鹤舞于空中
冲烟飞鸣 鹤唳云端 怡然称快
二虫斗草间 二兽斗林间 怡然自得
癞虾蟆 庞然大物
4读: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两幅图景的内容。
[复述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学生进一步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并有助于记忆背诵。]
5读:看着板书尽量用课文的句子描述这两幅图景的内容。
[在不知不觉中,课文内容已基本能当堂成诵。]
三、体验生活 引发联想
你在童年时代有这样的体验吗?
方法:首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奇特而丰富:天空白云朵朵,犹如草原上的羊群;夏夜萤火虫飞舞,这是仙女的小灯笼……)
[这个环节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架设了教材与生活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正确的审美态度。]
四、拓展延伸 思维扩散
通过细察和想象来领略物外之趣,还可以通过 和想象来领略物外之趣?
[设题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懂得通过想象,不但可以从细看,也可以从细听等多种角度来领略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如:松树林里风吹过,细听犹如海涛汹涌]
四 、教后随记
浅谈《童趣》朗读层次的设计
反复诵读课文,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方法。尤其是文言文,教师更应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童趣》诵读层次,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一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其间“鹤唳云端”的“唳”、“癞虾蟆”的“虾”虽是生字难词,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可自主掌握的,教师不可越俎代庖。而“项为之强”的“为”“强”,这些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初一的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作稍微的点拨。
二读课文要求理清句意的层次,正确把握句中停顿。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这样就避免了文言文朗读常出现的一字一顿读法和停顿不当(读破句)等弱点。
三读课文要求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学生暂时忘记现实的角色,进入文本与作者一起把夏蚊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把草间二虫相斗想象成林中二兽相斗,并“怡然称快”“怡然自得”。
四读课文要求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尤其是“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对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我们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以培养他们主动求解的兴趣。
五读课文要求部分内容当堂成诵。在上面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来完成这一点训练要求是不难的。
诵读是直接感知课文语言和内容的有效途径,在这之后再与学生交谈“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你还能通过细听来领略物外之趣吗?”等这些话题就显得水到渠成。
《童趣》的教案2
教学内容
表演《四季童趣》。
教学目标
大自然的四季变化给音乐创作带来了无限生机,本课的几首作品反映了少年们在四季的各个阶段的童趣生活,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情趣与热爱。让我们热情地歌唱这丰富多彩的生活吧!
教学重点
通过表演歌曲,理解音乐的风格情趣。
教具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相问好。
(二)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冬季。
2.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一说你喜欢的季节,为什么?
(1)喜欢冬季:可以堆雪人,打雪仗。
(2)喜欢夏季:游泳,穿漂亮的花裙子。放暑假旅游。
(3)喜欢春季:万物复苏,小树发芽了,草绿了,花开了。
(4)喜欢秋季: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各种蔬菜、水果大丰收,金色的秋天很美。
(三)学习歌曲。
1.聆听录音范唱。
2.请同学们说一说歌曲是怎样描绘四季的?
春天→放风筝。
夏天→小河湾,抓螃蟹。
秋天→长竹杆,打枣摘苹果。
冬天→雪撬板去滑雪。
3.再次聆听录音范唱,并说出歌曲的演唱速度和情绪。
4.学唱歌曲。
(1)用听唱法学习。
(2)逐句聆听教师的范唱,记住歌词,体会情绪。
(3)跟着教师的范唱完整的演唱歌曲。
(4)学生自主的完整的演唱全曲。
(5)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5.利用书上的插图做辅助,引导学生们用不同的情绪演唱不同的四个季节,并唱好此首歌曲。
(三)为歌曲编创表演。
1.教师在黑板上贴出“春、夏、秋、冬”描绘不同季节的四幅图。
2.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怎样用自己的形体动作,肢体语言来描绘这四个不同的季节。
3.分组展示他们创编的动作。
4.找出四组(按季节)表演贴切的组,随着音乐表演。
5.教师组织学生合作表演。
(1)四组同学表演四个不同的季节。
(2)教师和其它的同学们演唱歌曲。
(3)以《四季童趣》为主题A,组成回旋曲式。
A→春→A→夏→A→秋→A→冬
6.请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
(四)本节课的收获。
1.更深的了解了四季不同的特点。
2.学会了一首活泼,欢快情绪的歌曲《四季童趣》。
3.初步了解了回旋曲式,而且是在大家共同合作中学会的。
《童趣》的教案3
教学目的:
1 通过聆听和表演,体验与本课主题“童趣”相关的音乐内容。感受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2 能在音乐实践中编创适当的歌词。
3 能准确地按节奏拍击,边唱歌边做拍手游戏。
教学重点:学唱《打花巴掌》《蜗牛与黄鹂鸟》
教学难点:感受音乐情绪
教学方法:动感教学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玩具交响曲》、聆听《出发》。
教学过程:
一、聆听《玩具交响曲》
1 导入
师:“小朋友们有没有自己喜欢的玩具?”
师:“今天我们就来听一首关于玩具的歌”[出示《玩具交响曲》音乐]
2 引导学生体会活泼有趣快乐的音乐情绪。
3 复听乐曲,试着让学生说出音乐中有哪些特殊的声音,在听到乐曲中模仿小鸟的声音用手势表示出来。
4、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演或模仿敲击某种乐器。
二、聆听《出发》
1 导入
师: 看到小狗拉着雪橇你想到什么?[出示《出发》图文]
2 初听音乐
提示:音乐中描绘的小朋友是怎么出发的?
你仿佛听到什么?
3 复听时,学生随乐曲进行表演。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打花巴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学习新课《打花巴掌》
1、出示节奏:×××× × │×× × │×.× ×× │×
2、学生自由讨论后读出节奏。
3、学唱《打花巴掌》
a、导入
师:“小朋友们有没有玩过拍手游戏”
师:“北京的小朋友在玩拍手游戏时还能拍出各种各样的鲜花,你们听听”[出示《打花巴掌》音乐]
b、提问:他们都拍出什么花?
C、通过听唱法学唱歌曲。
d、歌曲基本学会后做拍手游戏。
学生听音乐《打花巴掌》,教师提示这首歌的儿歌部分两人一组互相击掌。儿歌部分即兴表演。
e、分组创作新歌词,相互演唱、评议。
4、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A、请学生听音乐《打花巴掌》歌曲部分,边听边讨论(4组分别拿一件乐器)怎样用打击乐器为歌曲部分伴奏。
b、4个组分别用四件打击乐器伴奏后再合奏。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2、学习节奏0 x 0 x∣0 x x‖为歌曲伴奏。
3、 创编活动。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小朋友们有没有看见过蜗牛”[出示蜗牛图] 同学们见过黄鹂鸟吗?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黄鹂鸟的图片(出示图片课件),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讲一个发生在蜗牛和黄鹂鸟之间的故事:冬冬家门前有一棵葡萄树,春天葡萄树刚长出嫩绿的叶芽,一只蜗牛背着它那重重的壳就开始从树低下慢慢的往上爬,这时正好被站在树枝上的两只黄鹂鸟看见了,它们俩在那里嘻嘻哈哈的笑蜗牛,“蜗牛兄弟,葡萄成熟还早着呢,你这么急着就想吃葡萄了!哈哈……”蜗牛抬头看了看黄鹂鸟说:“这有什么好笑的呀,等我爬上葡萄架上的时候,葡萄不就成熟罗!”黄鹂鸟听了摇摇头飞走了。
二、学唱歌曲
有位叔叔把这个故事编成了一首歌曲,歌名叫《蜗牛与黄鹂鸟》让我们来听听。(边听边带着学生摇摇身体,摆摆头,感受音乐的美感。)同学们一定觉得这首歌曲很好听吧!(生:是)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吧。
1、再次听唱,要求同学们带上表情来听唱(从学生中找出一个表情好的同学做示范。)
2、跟老师的钢琴唱,从学生的声音、音准、吐字、表情等方面出发,使学生能得到提高。
3、让同学们站起来声情并茂的演唱一次,同学们也可随着音乐做律动。
三、学习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1、老师这里有两个节奏型
1: o x o x | o x x ‖
2:xxxx x | xxxx x ‖
老师示范拍节奏
2、同学们讨论一下,哪条节奏型更象蜗牛爬行的样子,等一下我们就用它为歌曲伴奏(学生讨论并回答)。
3、练习节奏
听歌曲为歌曲伴奏两遍,同学们可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老师作指导。
四、 创编活动
师:这首歌曲不但内容有趣,旋律轻快、活泼,而且也是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同学们能不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这首歌。比如,喜欢表演的同学们可以为这首歌曲设计舞蹈动作,或者邀上你的几个朋友,一起来创编这首歌曲的情境,如有的可以扮葡萄树,有的可以扮黄鹂鸟,还可以扮蜗牛,进行情景表演,你如果有别的想法也可以。需要头饰的同学到我这里来拿,现在大家开始动手吧!(老师巡视)。
1、鼓励他们活动,尽可能让大家都参与活动,
2、对学生进行指导,
3、学生展示
舞蹈和情景表演的同学谁先来表演给大家欣赏一下,同学们看完后说说他们的表演怎么样,有哪些精彩的地方,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如果你帮他改改,你会怎样改,发表一下你的宝贵意见。
4、相互评价
五、 德育渗透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你能从蜗牛和黄鹂鸟身上分别学到一些什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性。)
六、课堂小结:
师:今天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美妙动听的歌声,看到你们精彩的表演和非常富有创意的绘画,同时,通过学唱歌曲使我们懂得了不能象黄鹂鸟那样自以为是、以自己的长处取笑别人的短处,和在生活中要学习蜗牛不畏艰难,对奋斗目标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
《童趣》的教案4
预设目标:
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二、学会朗读文言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三、能整体感知,体会童趣,领悟童心。
教材解读:
《童趣》写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蚊子、丛草、土砾、癞虾蟆,并把它们想象成美丽又奇特的图景,充分表现了儿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揭示了儿童神奇美好的内心世界。学好本文,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学情分析:
学生有类似的生活体验,课文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初学文言文,以激趣为主,不机械地文白对译,不搞公式化的分析。
教学方法:朗读法和探究法。
教学准备:儿歌《数鸭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一) 师生竞读
1、 范读
2、 生读
3、 评议:
明确:读好文言文,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音节停顿、语气、语调。
(二) 疏通再读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交流。
2、 全班交流。
3、 指名读、集体读。
(三) 探究诵读
合作探究:
1、 课文紧紧围绕哪个词来写?你怎么知道的?
2、 课文写了哪些“物外之趣”?
3、 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些“物外之趣”的呢?还需要什么?
独立感悟:
1、这些联想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4、 你从本课学习中有什么感悟?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熟读、背诵全文。
3、小练笔: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件自己的童年趣事,字数不限。
《童趣》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词句。
2、感悟物外之趣。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2、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作品、作者简介。
二、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三、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四、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1、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⑴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⑵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⑶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⑷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⑸ 果如鹤唳云端。
⑹ 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⑺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⑻ 以草为林。
⑼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五、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2、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二、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⑴ 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⑵ 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2、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⑴ 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⑵ 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三、体验与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四、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
1、珍惜生命。
2、处置有度。
五、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六、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板书设计
思维方式→联想和想象
自然景物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蛤蟆 庞然大物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点评】
本学案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设计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比较恰当的,现了文言文的教学特点。
教学内容方面,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的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对于文言文教学,也是比较客观实际的。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可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提高教学效率。
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
《童趣》的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意义。
2.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方法。
能力培养点:
1.学会仔细观察事物,发挥联想和想象。
2.围绕中心,选取富有表现力的同类材料进行表述。
情感体验点:
体验生活,爱惜生灵,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言字词,掌握诵读方法。
背诵全文。
课型:朗读课
教学方法:采用四轮诵读的方法,层层推进不断提高阅读要求,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投影片、卡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正音、指导朗读、反复朗读。
2.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体会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
教师:同学们,你们的童年生活如何的呢?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请一学生讲讲。
(备学生)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可以讲讲自己童年时的快乐时光。
三、指导朗读,了解文意。(目标1)(15分钟)
1.教师正音。
藐( )小项为之强( )鹤唳( )怡( )然
土砾( ) 壑( ) 虾( )蟆( )
2.教师提示、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翻译课文。(目标2)(23分钟)
1.幻灯显示,先根据课文注释完成练习提纲,再翻译全文。
(1).弄清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己)
②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慢慢地)
③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
④以虫蚊为兽(把……当作……)
(2).弄清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微物)
②昂首观之(代夏蚊)
③使之冲烟飞鸣(代蚊子)
④常蹲其身(代自己)
⑤观之正浓(代二虫)
⑤驱之别院(代虾蟆)
(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①心之所向,则或干或百果然鹤也。(用心地想象,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了鹤。)
②常蹲其身(常蹲下身子),使与台齐(使身子与花台平齐)。
③神游其中,恰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二只虫子在草间争斗。)
2.讲解联系答案。
(备学生)有个别词语较难或教重要,教师板书而且要求学生进行识记。
3.根据刚才的练习,学生独立试译。
4.学生纠正或修改,教师补充。
五、小结(1分钟)
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从文章里,我们看出了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确实,我们跟作者的年代比较,现在的生活不知好多少,那么我们是否要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呢?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用“明察秋毫”、“藐小”、“怡然自得”等词语造句。(A)
2.翻译全文。(B)
3.找出课文当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原因。(C)
七、说课精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设计一系列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熟悉并理解文言词语,自主翻译课文。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口头翻译课文,在熟悉文句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
3.学习作者发挥创造性想象。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以旧联新,复习导入。(2分钟)
1.请一学生回忆上界课的内容。
2.教师明确今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
三、复述课文内容,先拟出复述提纲。(目标1)(15分钟)
1.教师提出问题:作者记叙了儿时哪几件"物外之趣"?
2.请学生先列好提纲,再根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①拟夏蚁为“群鹤舞空”。
②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
③惩治虾蟆,为小虫打抱不平。
(备学生)这一步要让中下生有发言的机会,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让学生敢说、乐说。
四、讨论理解文章中?"物外之趣"。(目标2)(23分钟)
1.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决。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
(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
(2)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如:
夏蚊成(想象成)群鹤舞空。
冲烟飞鸣(想象成)青云白鹤
丛草——森林 虫蚊——兽类 土砾——丘壑
(富有创造性)
(3)你小时候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试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备学生)这题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并不需要太多的讲解。
五、小结(1分钟)
文章这种“物外之趣”是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而得来的。想象出事物超出了原事物所具有的特性,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体现了作者小时候知识丰富,想象力的丰富。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熟读、翻译全文。(A) 2.《掌握语文》练习。(B)
3.把你童年的趣事,在小组或班上说给同学听。(C)
七、说课精要:本节课主要通过复述文章内容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务求能够让中下生有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还专门设计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八、教学后记:
九、板书设计:
《童趣》的教案7
【教材分析】
《童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朗读时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人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七年级学生又刚接触文言文,因此,本课教学应当把朗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印发资料指导)进行朗读训练,在此基础上,课堂上教师激趣引导,让学生在读中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体会物外之趣,再联系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想像,感受童趣,体验人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为此,教学中拟从课前预习、课堂介入、拓展延伸、课外活动等环节进行设计。自主性学习最看重课前预习。因此,课前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以及朗读的方法技巧等,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课堂介入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成果的展示以及对课文内容等的进一步讨论探究的过程,拟采用竞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以及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拓展延伸,就是通过拓展,让语文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锻造学生思维的强度等等。本课的拓展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讲述自己的童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复习、巩固、提高。拟从读、写方面加以训练开展活动。
(说明: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在设计上应特别重视课前预习训练,把课内、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文本对话。)
基于以上分析和设想,我的设计是:
【教学目标】
1、朗读以至背诵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利用文下注释、工具书,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复述内容大意。
3、体会文中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竞赛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准备】
1、教师印发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的资料给学生。
2、教师以资料的形式提供本文的朗读节奏、停顿。要求学生课前反复自主朗读,尽量读出语气。
3、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幻灯展示几幅童趣图:捉蝉、捕鸟、打陀螺。
教师谈话引入。
(说明:图像可以创设情景,为课堂注入活力,进一步激发兴趣,创造阅读期待。)
二、简介作者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简介作者,教师再补充。
(说明:学生根据注释介绍,教师补充,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结合起来。)
三、课堂介入
1、朗读竞赛:
⑴ 学生与老师竞赛。课文共四段,分别指一名学生与老师进行朗读竞赛,其他同学当评委,要求从音准、节奏、语气对老师和学生朗读的情况加以评价。
⑵ 学生评委评价,教师总结强调字音、节奏、语气。
⑶ 学生齐读课文。
(说明:竞赛的形式,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让学生进行评价,培养学生敢说话、说真话的习惯;与老师竞赛,其实是教师在进行朗读的示范。)
2、抢答赛:(落实文言词语)
⑴ 幻灯逐一出示词语让学生抢答解释。
第一组词语:细、察、昂、首、项、果、林、兴、方、鞭、驱。
第二组词语: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⑵ 学生根据各组抢答次数和正误情况,评价那组好。
⑶ 教师补充,引导学生看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强调解释词语的方法:加字,换字,讲述大意等。
(说明:在抢答中再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教师再进行方法的指导,这样既注重过程,又重视方法。)
3、擂台赛:(落实课文的内容大意)
⑴ 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用五分钟的时间再次朗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尝试复述内容大意。
⑵ 以打擂台的形式学生复述(每人一段)。
⑶ 学生对复述情况用掌声的多少来评价,教师强调总结。
(说明: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翻译,不求字字落实,基本原则是为他们创造主动求知的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
4、合作探究:
幻灯出示问题,要求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然后六人一组进行讨论探究,最后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问题:
⑴ 文中写了哪几件事?作者从中获得了什么“物外之趣”?
⑵ 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说明: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5、学生自由朗读,进行背诵训练,教师巡视指导。
(说明:通过自由朗读,进行背诵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加深感悟。)
四、拓展延伸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想像,口头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
(说明:拓展延伸,把课堂与课外、语文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体味人生,同时也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五、课外活动
1、背诵课文。
2、写作:《我的童年趣事》。
《童趣》的教案8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章仅用221个字就生动细致地叙述了两件作者儿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素帐”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庞然大物”的经过,极富联想和想象,意趣即由此生成。
二、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指导学生识记文言词汇,理解并积累“明察秋毫”“夏蚊成雷”“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成语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语句。
3、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和想象,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纬度来设计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并且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着重从阅读和写作方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习惯。
四、教学准备:
学生:1、接受文言文学法指导。
2、诵读课文领会课文大意,至少读三遍。
3、上网或从图书馆搜集有关沈复及其《浮生六记》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
教师:1、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课前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2、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多媒体设备。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准备幻灯片和投影仪以及一些关于“童趣”的挂图。
五、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文言短文,根据文体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大体按照诵读感知——品读赏析——探究讨论——延伸拓展——总结评价几个步骤进行学习。
(新课标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强调学法指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过程:
(一)利用经验储备和联想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都从童年走来,每当想起童年时,一件件趣事就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一件、两件、三件……每一件都是那么有趣,那么令人回味无穷。不过,老师今天想听同学们讲述一下自己的童年,把你童年中最有趣的事讲给大家,我们一块来分享你的乐趣,好吗?(学生二、三人讲童年趣事)
噢,原来,同学们的童年也有如此多的趣事,这也许会成为你一生永恒的回忆。其实,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真、最纯、最令人难忘的'时期,常人如此,那些伟人,名人也一样。说到这里,同学们能联想到哪些名人或伟人的童年趣事呢?(学生可能想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等,教师也可展示几幅童趣画面。)
(图像可以创设情境,为课堂注入活力,进一步激发情趣,创造阅读期待。)
教师过渡:可见,名人的童年也和我们一样,充满了童真、童趣。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年有哪些趣事?我们一块来欣赏他写的一篇非常有趣儿的文章——《童趣》。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指导学生看课文注解①了解作者和出处。)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哪一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你从注解①中了解了什么?
教师补充:关于课文的出处和作者老师再补充几点: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首先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但沈复并非如此,从他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今天,我们就通过读他的《童趣》一文来体味这种趣味兴致之真。
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我们不能忽视题目。从这个题目看,课文的重点应落在哪个字上?(师板书“趣”)
(引导学生回忆童年趣事——联想所了解的名人童年趣事——探究清代文学家沈复有哪些童年趣事,导入课题,简介作者。新课导入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种交流式导入,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和谐气氛,从而以最佳状态进入新课教学。)
(二)感知积累:
1、指导学生试读课文
下面,我们就来看作者是怎样写这种“趣”的。
教师指导文言文诵读方法:请同学们注意: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任务是诵读,诵读的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清句读和停顿:三是读出语气和感情。下面请一位同学试着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读的是否符合要求。
(重视学习过程,注重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自荐选读课文段落或朗读全文,提示听者注意字音、停顿、感情方面是否恰当,还要注意根据文字展开想象。然后师生共同评读,即谈谈自己为什么这样读或者建议别人怎样读。
(尊重读者的劳动,尊重听者的建议,相互取长补短。从而能够很好的处理读音、停顿、感情等,实现了培养学生语感的目标。并通过后面的练习读文加以巩固。)
教师强调指导:
①字音: 童稚[zhì] 拟[nǐ]作 鹤唳[lì] 凹凸[āo’tū]
庞[páng]然大物 癞虾蟆[làiháma]
②句读、停顿。
③要读出一种轻松、愉快、自得其乐的语气来。
2、学生自由诵读(为学生提供感受和体验揣摩的机会)
3、概括课文内容。(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和把握)
4、合作学习:四人为一组,借助小字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可以每人讲一节,也可以推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教师不断巡视,及时了解合作学习的情况,并参与到小组的讨论和争议中去,然后在了解学生合作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面对全体同学强调重点字词,如果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全班合力解决,必要时点拨深化。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翻译,不求字字落实,学生能对照注视说出大意即可。)
5、师生共同解疑,教师还要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师:课文中还有几处,因为没有注解,老师没有读懂,请
同学们帮我解决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心之所向则……
③徐喷以烟,使其…… ④蹲其身,使与台齐
⑤以丛草为林 ⑥吞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生:(主动帮老师解决以上问题)
(老师以求教学生的方式检查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师生间的交流合作。)
师:另外,从此文中,我们还学到了一些成语,或联想到一些成语,有哪些?
生:(可能回答“明察秋毫”“怡然自得”等,如果有些想不到教师可提醒。)
(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到此为止,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和理解,为下一步的品读赏析奠定了基础。)
(三)品读赏析:
课文追忆了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地品读一遍课文,品味文中精美的语句,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推荐给同学们,并说明理由,好不好?
(生品读、推荐精彩语句,师生共同交流,欣赏)
如:①余忆童稚时……(憨态可掬,童真童趣融于其中)
②心之所向,则……也(想象奇特)
③徐喷以烟……(非童稚不能为也)
④忽有庞然大物……(照应上文“以…为…”,儿童特有的感受,非世俗成人所能想到)
⑤神定……驱之别院(物我同趣,令人哑然失笑)
(指导学生仔细读课文,品味文中精彩语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再造文中景象,学生间互相交流感受)
(四)探究讨论:
指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就课文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四人一组,合作选题,集体研究。教师准备以下课题:
这些趣事,是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来的。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那么,读了这一课,你能就课外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一个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探讨吗?
教师准备以下课题:
①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
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物外之趣——依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在文中一是指童年乐趣,一是身处尘世难得的闲情
②从作者的作文思路入手,请说明第3段置于文中的合理性。
③从情景联想出发,“怡然称快”与“怡然自得”的情趣在文中是怎样产生的?
④第四段作为一个儿童故事,其童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五)延伸拓展:
其实,文中所写的童趣,我们同学也可能听说过、见过,甚至经历过,所以读起来特别亲切。下面我们来看周作人的一次童年经历,共同体味一下其中的童趣。(课件展示周作人的一篇散文,体味其中的童真童趣)
(六)总结收获:
课文我们已学完了,我们读文章也是为了写,请同学们从写作的角度说一下你学习这一课的收获。
(七)结语: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童年时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情趣,以及身处尘世时那种超然物外的闲情,认识到了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妙。同学们,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八)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2、回忆自己童年时的趣事,试着写出自己所体验到的“物外之趣”,字数500字以上。
(背诵既是对课堂内容的巩固,也是对文言知识的积累,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可加深对“物外之趣”体会,也是课堂的延伸。)
七、资料链接: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周作人《苍蝇》选段)苍蝇不是一件很可爱的东西,但我们在做小孩的时候都有点喜欢他。我同兄弟在夏天乘大人们午睡,在院子里弃着香瓜皮瓤的地方捉苍蝇。苍蝇共有三种:饭苍蝇太小,麻苍蝇有蛆太脏,只有金苍蝇可用。金苍蝇即青蝇,小儿谜中所谓“头戴红缨帽,身穿紫罗袍”者是也。我们把他捉来,摘一片月季花的叶,用月季的刺钉在背上,便见绿叶在桌上蠕蠕而动,东安市场有卖纸制各色小虫者。标题云苍蝇玩物,即是同一的用意。我们有时把他的背竖穿在细竹丝上,取灯心草一小段放在脚的中间,他便上下颠倒的舞弄,名曰“戏棍”;又或用白纸条缠在腿上纵使飞去,但见空中一片片的白纸乱飞,很是好看。倘若捉到一个年富力强的苍蝇用快剪将头切下,他的身子便仍旧飞去。
希腊路吉亚诺思(Lukianos)的《苍蝇颂》中说:“苍蝇在被切去头之后,也能生活好些时光”,大约两千年前的小孩已经是这样的玩耍的了。
《童趣》的教案9
教学目的:
1、通过聆听和表演,体验与本课主题“童趣”相关的音乐内容。感受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2、能在音乐实践中编创适当的歌词。
3、能准确地按节奏拍击,边唱歌边做拍手游戏。
教学重点:
学唱《打花巴掌》《蜗牛与黄鹂鸟》
教学难点:
感受音乐情绪教学方法:动感教学法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聆听《玩具交响曲》、聆听《出发》。
教学过程:
一、聆听《玩具交响曲》
1导入师:“小朋友们有没有自己喜欢的玩具?”
师:“今天我们就来听一首关于玩具的歌”[出示《玩具交响曲》音乐]
2引导学生体会活泼有趣快乐的音乐情绪。
3复听乐曲,试着让学生说出音乐中有哪些特殊的声音,在听到乐曲中模仿小鸟的声音用手势表示出来。
4、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演或模仿敲击某种乐器。
二、聆听《出发》
1导入师:看到小狗拉着雪橇你想到什么?[出示《出发》图文]
2初听音乐提示:音乐中描绘的小朋友是怎么出发的?你仿佛听到什么?
3复听时,学生随乐曲进行表演。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
教学内容:学唱《打花巴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学习新课《打花巴掌》
1、出示节奏:×××××│×××│×.×××│×
2、学生自由讨论后读出节奏。
3、学唱《打花巴掌》
a、导入师:“小朋友们有没有玩过拍手游戏”师:“北京的小朋友在玩拍手游戏时还能拍出各种各样的鲜花,你们听听”[出示《打花巴掌》音乐]
b、提问:他们都拍出什么花?
C、通过听唱法学唱歌曲。
d、歌曲基本学会后做拍手游戏。学生听音乐《打花巴掌》,教师提示这首歌的儿歌部分两人一组互相击掌。儿歌部分即兴表演。
e、分组创作新歌词,相互演唱、评议。
4、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a、请学生听音乐《打花巴掌》歌曲部分,边听边讨论(4组分别拿一件乐器)怎样用打击乐器为歌曲部分伴奏。
b、4个组分别用四件打击乐器伴奏后再合奏。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2、学习节奏0x0x∣0xx‖为歌曲伴奏。
3、创编活动。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师:“小朋友们有没有看见过蜗牛”[出示蜗牛图]同学们见过黄鹂鸟吗?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黄鹂鸟的图片(出示图片课件),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讲一个发生在蜗牛和黄鹂鸟之间的故事:冬冬家门前有一棵葡萄树,春天葡萄树刚长出嫩绿的叶芽,一只蜗牛背着它那重重的壳就开始从树低下慢慢的往上爬,这时正好被站在树枝上的两只黄鹂鸟看见了,它们俩在那里嘻嘻哈哈的笑蜗牛,“蜗牛兄弟,葡萄成熟还早着呢,你这么急着就想吃葡萄了!哈哈……”蜗牛抬头看了看黄鹂鸟说:“这有什么好笑的呀,等我爬上葡萄架上的时候,葡萄不就成熟罗!”黄鹂鸟听了摇摇头飞走了。
二、学唱歌曲有位叔叔把这个故事编成了一首歌曲,歌名叫《蜗牛与黄鹂鸟》让我们来听听。(放课件VCD)(边听边带着学生摇摇身体,摆摆头,感受音乐的美感。)同学们一定觉得这首歌曲很好听吧!(生:是)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吧。
1、再次听唱,要求同学们带上表情来听唱(从学生中找出一个表情好的同学做示范。)
2、跟老师的钢琴唱,从学生的声音、音准、吐字、表情等方面出发,使学生能得到提高。
3、让同学们站起来声情并茂的演唱一次,同学们也可随着音乐做律动。
三、学习节奏型为歌曲伴奏1、老师这里有两个节奏型(出示课件)
1:oxox|oxx‖
2:xxxxx|xxxxx‖老师示范拍节奏
2、同学们讨论一下,哪条节奏型更象蜗牛爬行的样子,等一下我们就用它为歌曲伴奏(学生讨论并回答)。
3、练习节奏听歌曲为歌曲伴奏两遍,同学们可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老师作指导。
四、创编活动师:这首歌曲不但内容有趣,旋律轻快、活泼,而且也是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同学们能不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这首歌。比如,喜欢表演的同学们可以为这首歌曲设计舞蹈动作,或者邀上你的几个朋友,一起来创编这首歌曲的情境,如有的可以扮葡萄树,有的可以扮黄鹂鸟,还可以扮蜗牛,进行情景表演,你如果有别的想法也可以。需要头饰的同学到我这里来拿,现在大家开始动手吧!(老师巡视)。
1、鼓励他们活动,尽可能让大家都参与活动.
2、对学生进行指导.
3、学生展示舞蹈和情景表演的同学谁先来表演给大家欣赏一下,同学学们看完后说说他们的表演怎么样,有哪些精彩的地方,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如果你帮他改改,你会怎样改,发表一下你的宝贵意见。
4、相互评价
五、德育渗透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你能从蜗牛和黄鹂鸟身上分别学到一些什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性。)
六、课堂小结:师:今天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美妙动听的歌声,看到你们精彩的表演和非常富有创
意的绘画,同时,通过学唱歌曲使我们懂得了不能象黄鹂鸟那样自以为是、以自己的长处取笑别人的短处,和在生活中要学习蜗牛不畏艰难,对奋斗目标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
《童趣》的教案10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四季童趣》
2、表演歌曲《四季童趣》
3、自制碗琴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用听唱法学唱歌曲《四季童趣》,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曲调欢快活泼充满童趣的歌曲感受歌曲中出现了一幅幅生动而饶有情趣的画面,形象地表现了儿童们在一年四季中天真烂漫的欢乐情景,抒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的心情。、
二、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能够用歌表演的形式参与表演、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三、自制碗琴要求有两点,即在6——6的范围内,可以是五声中的任何一个调式,活动强调即兴创作,让学生充分发挥,不要加以限制,符合要求的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四、通过乐器学习歌曲《小渔篓》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自制碗琴:(杯子、碗、玻璃瓶)注意:一听、二加减、三定、四换、
1)通过师生合作制作碗琴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加水不同,出现声音的高低不同。
2)考虑课堂的时间因素,以及碗和杯子自身的材料不可能都是一样的,原来就是有差别的。所以,要重在与体验加了不同的水音高就有区别了就好了。
二:新课学习:
1:听歌曲录音《四季童趣》(规范要求同学们聆听时动作)
1)讨论并谈谈《四季童趣》的歌曲内容
2)复听时可自由选择动作进行表演。
2:学习歌曲(出示大歌片或投影片)
1)听歌曲录音《四季童趣》;
2)教师范唱歌曲《四季童趣》(加表演、激发情趣)
3)竖笛演奏《四季童趣》旋律
4),引导学生小声随唱;并要求学生注意歌曲中断音的唱法(不讲知识,只提醒学生注意音要唱得短促)
5)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提醒学生注意断音处要唱得有跳跃《草原上》感)。
4:简单表演歌曲《小渔篓》:即兴表演
录音伴奏或在音乐伴奏下自己地进行练习与表演
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童趣》的教案11
童趣沈复
教学目标:
1、学习常见文言词语,感受语言特点。
2、培养语感,丰富语言仓库。启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了解文言常用词。(第一课时)
2.能把言和意融合在一起。(第二课时)
教学难点:
培养语感。
关键点:熟读成诵。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文言文是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我们有责任继承并发扬它。今天我们就学
习清朝作家沈复所写的《童趣》【1分钟】
二、作者简介:沈复,清朝常州人,工诗画、散文。本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1分钟】
三、默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及字典扫清文字障碍)【3分钟】
四、生齐读。【2分钟】
五、师范读。【2分钟】
六、生自由朗读【3分钟】
七、找单个同学读。引导学生们纠正同学读错的字音,并及时在投影上出示容易读错的字引起
学生们的注意。然后强调句子的停顿。(用个别示例,使学生明白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
同。)
如:能/张目·对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
鹤/观(/表示明显停顿,·表示极短停顿)【6分钟】
八、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10分钟】
措施:1、学生提出有疑问的字词,学生老师共同解决。教师用投影出示下列关键词
关键词:细(仔细),察(观察)昂(抬)首(头)项(颈项,脖子)果(果真)驱(赶)
强(同“僵”僵硬。是通假字)
2、出示特殊句式
判断句:(“盖……”表判断)
省略句:(“使”后省略宾语“之”)
被动句:(“为”在这句话中解释为“被”)
九、翻译全文。【10分钟】
措施:几个学生试译全文,有不同意见同学之间可随时提出来,大家一同探讨。最后老师
用投影出示译文。
十、学生再次齐读课文。(目的:加强理解课文)【2分钟】
十一、进行背诵比赛。【5分钟】
十二、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语:有人说,童年是一首诗,虽然短暂却令人回味无穷。也有人说,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不管怎么说,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属于自己的童趣。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童趣》这一课。【2分钟】
二.首先我们一起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出示投影片)【3分钟】
1.本文选自________的著作___________,作者字________,____代的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线的字或词
昂首观之见藐小之物项为之强凹者为壑作青云白鹤观
3.翻译下列句子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蹲其身,使与台齐。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三.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齐背课文。【3分钟】
四.问题探究【15分钟】
问题一:文章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怎样一幅画?(明确:群鹤舞于空中的青云白鹤图)
问题二: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总写童年时善于观察细小的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看不到的妙处,产生超然物的乐趣
第二部分: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这一部分依次写了三件物外之趣。)
问题三:三件趣事你最喜欢哪一件
问题四: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三件事在程度上是加深的。)
问题五:作者年幼时的想象合理吗?为什么?(围绕联想与想像来答)
问题六:本文的主旨是怎样的?(写作者童年的物外之趣)
问题七: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语体简约、含义深刻、用词准确。)
(措施:学生进行讨论总结)
五.同学们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回答的不错。下面请同学们提出疑问我们大家共同解决。【10分钟】
六.再次请同学们背诵课文。【3分钟】
七.请问同学们,学了此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你得到了哪些启示?【7分钟】
八.小结:同学们,热爱大自然吧,不但要善于观察,而且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1分钟】
九.作业:写自己童年中有趣的事。【1分钟】
《童趣》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1.本课反映了少年儿童们在四季的各个阶段的童趣生活,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情趣与热爱,让我们热情的歌唱这丰富多彩的生活吧!
2.聆听《四季童趣》、《捉迷藏》、《樱花》、《雪花飞舞》,感受音乐不同的风格情趣。
教学重、难点:
1.创编活动。
2.有感情地演唱,以情带声,做情景表演。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拍手进教室,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 2.师生问好。
二、导入
1.大自然的四季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生机,让我们热情的歌唱这丰富多彩的生活吧!(播放歌曲《四季童趣》录音)
2.请小朋友们讲述在四季的各个阶段的童趣生活。 3.复听歌曲并感受音乐的情绪。
三、学唱歌曲
1.体验感知,聆听歌曲《四季童趣》范唱。大家在歌声中感受到什么?2.发声练习:
1 2 3 4 │ 5 — │ 5 4 3 2 │ 1 — ‖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3.教唱歌曲时要按句听唱与教唱。
4.反复听范唱,跟录音哼唱曲调与歌词。用“La”模唱主旋律,注意难点。 5.跟教师的伴奏学唱歌曲。 6.小声跟范唱完整地演唱歌曲。
7.创新表现,处理歌曲。大家想用怎样的声音来表现这种形象?
1(交流、处理、试唱)
四、创编活动
1.编自己的歌。
例:2/4 ×× ×× │ × × │ ×× ×× │ × — ‖ 6 1 2 3 │ 5 6 │ 5 3 2 1 │ 6 — ‖ 2.复习歌曲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自制碗琴。
五、课堂小结听着音乐下课。
《童趣》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①背诵、翻译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①掌握文言词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作品、作者简介
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
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③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作业
①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②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③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②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a.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a.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b.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体验与反思
a.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b.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c.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作业
a、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b、 将“体验反思b”写成300字的短文。
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 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联想和想象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蛤蟆
庞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点评
本学案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教学设计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比较恰当的,现了文言文的教学特点。教学内容方面,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的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对于文言文教学,也是比较客观实际的。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 ,可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提高教学效率。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
《童趣》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本教案设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用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
教师授之以法,让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反复朗读,基本成诵,就保障了45分钟的实效性。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合理的。教学流程呈“整体感知”、“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的板块状结构。三个板块环环相扣,符合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要求。
《童趣》的教案15
一、趣读
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关键。但许多学生往往因为对文言文畏难或不感兴趣而不愿意多读,所以我首先着眼于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在“趣”字上下功夫。如在教读《童趣》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师生二人转:
读文时,我只读出句子的开头一个字或几个字,然后让学生读出这句话中余下的字。这样,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形成以下的朗读格式:
余忆(注:教师读,下同)童稚时(注:学生读,下同),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文白夹杂读:
对每句话,我有选择的用白话文说出意思,然后让学生用书上的文言相接,形成以下的朗读格式:
我回忆童稚时,能够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看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因此时常有物外之趣。夏天蚊虫的鸣叫声像闷雷一样,我私下把他们比作群鹤舞于空中,心理这样想着,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我抬头观看蚊子,项为之强。有时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让它们冲烟而飞鸣,把这当作青云白鹤观,果然就像鹤唳云端,为此我怡然称快。我常常在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下身子,让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细视,把丛草当作林,把虫蚁当作兽,把土砾凸者当作丘,凹者当作壑,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天,我看见二虫斗草间,看的正入迷,忽然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只见它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当时我年幼,看的正出神,不觉呀然一惊。待我神定,捉住癞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对于以上的两种方法,由于学生以前没有这样读的经历,所以感到非常有趣而且轻松愉悦,读的也就格外卖力。两三遍之后,我让学生合上书本,我提示开头的一个字或几个字,学生很快就说出了后面的句子。然后再让学生两两组合,自由练读,不一会就有多半的学生会背诵了。
二、趣练
以前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都是教师逐字逐句的讲析,告诉学生那些文言词是重点,什么意思,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如何转变这种方式,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呢?我在教学《童趣》时,采用了以下步骤,效果极好。
1、明确目标,
让学生学有方向。在学习之前,我先告诉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 熟练诵读,按要求背诵,增加积累。
⑵ 理解文言实词,促进课文内容的理解。
⑶ 理解、翻译好文句。
⑷ 全面理解,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2、分组学习,实现兵教兵:
首先,我把学生平均分成五个小组,每组七人,然后每组选定一个组长,负责对本组的七名同学的学习进行监督和管理。
其次,我让各组的成员之间进行合作、讨论、交流,要求每个成员都能够熟练地完成以上四个方面的学习。最后,我要求成员之间进行互查互帮,共同提高。
3、成果展示,落实学习效果:
在小组自学的基础上,我采用两个“随机”的方式让学生到黑板展示自学的成果:
⑴ 我随机到各组抽取学生。
⑵ 学生到我这儿随机抽取事先准备好的试题。
学生事先明确了学习的目标,避免了盲目,学习有了盼头。分组学习时,学生互查互帮,人人都主动参与,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习有了劲头。成果展示时,学生人人踊跃,个个争先,偿到了学习的甜头。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讲的极少极少,但效果却极其显著,也使我受益匪浅。
【《童趣》的教案】相关文章:
《童趣》的教案06-29
《童趣》教案03-05
《童趣》的教案08-26
《童趣》说课稿教案04-07
《童趣》教案范文08-06
童趣精品教案06-27
《童趣》教案模板07-01
童趣优秀教案11-25
《童趣》教案(精选20篇)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