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组成物质的元素的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组成物质的元素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组成物质的元素的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自然界的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从组成物质元素角度理解物质初步分类思想。
2.知道组成人体、地球的主要元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增强合作与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理解元素的分类与分布的基础上,了解世间万物皆为元素所构成
2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让学生了解元素的重要性,认识到万物由元素构成,物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组成物质的元素》节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第四节,主要内容为介绍元素的种类和分布。这是学生在学习了同位素内容之后,对物质组成的进一步探究。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表示元素的符号》等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的安排顺序,体现了教材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统一性。
学情分析:从知识的掌握上看,学生对“元素”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在在学习第二章第二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时,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学习第二章第三节《原子结构的模型》时,知道元素是互为同位素的原子的总称,初步了解元素概念;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也知道,人体缺少某些元素(如钙、铁、碘等),会影响健康,甚至引起疾病。
从年龄上看,八年级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观察能力,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完全有能力进行粗浅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元素的定义、元素的简单分类;
(2)认识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掌握单质、化合物、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概念;
(2)掌握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思想。
【教学方法与教学准备】
教法:
本节课运用设置情境以及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融合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成学习目标。
问题导学法、讲授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
学法:
本节课指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交流讨论法
教学准备:
1、课件:
2、氧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模型
3、金属铁和非金属硫
4、地壳和人体里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反思
创设情境
导入新知
三鹿毒奶粉事件引入:这里提到了一个叫做元素的概念,谁还记得呢?请同学回答一下。
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就是元素。大家再回忆一下,前面我们反复讲到了水的电解,那么水是由什么构成的?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好的,下面我们正式进入新课:《组成物质的元素》
板书:组成物质的元素
(元素周期表)
同学回答:元素是互为同位素的原子的总称。
学生能回答出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预习过的同学能回答出是由氢氧元素构成。
顺着教师的思路思考,顺利引进新课内容。
从上节课的内容中找突破口,问大家最平常的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引起大家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学生回答完后对学生适当的鼓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实验探究现象分析
内容一:观察模型
投影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模型。
同学们来观察一下这两个模型,发现有什么相同点?
对,这就是所谓的物质由元素构成,物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由无数个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但所有的碳原子都归为同一类,即碳元素;所有的氧原子都归为同一类,即氧元素。
同学回答,都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跟着老师的节奏,结合书本,学生能够更好地归纳和总结。
1、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可以通过观察模型加深学生对物质是由元素构成的印象。
2、对于学生容易产生疑问的部分(模型和书本)避免学生理解错误。
实验探究现象分析
内容二:现象分析
1、归纳完这些之后,我们可能对于元素与原子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点的模糊,现在给你们3分钟时间,大致写下你所了解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来
(查看学生作答情况)
2、现在以四人为一个小组,再给大家3分钟时间,讨论一下,将自己的答案与其他人对照总结,然后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代表。
3、请大家说一下你认为元素与原子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好的,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学生们认真思考并填写,填写时发现还有很多困惑之处。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选取代表。
3、学生回答讨论后的结果
1、通过填空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薄弱情况后可进行更针对性的教学。
2、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教学结合,注重“教师引导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相结合,增加趣味性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易错点,并加深印象。
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内容一:
1、好,做完了上面的练习,我想大家对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下面请大家对以下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依据。(混合物、纯净物)
(板书)
纯净物继续分类
总结单质、化合物的区别(练习)
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现在所学内容。
板书:
下面我们做两道题目巩固一下。
3、对比金属铁和非金属硫
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物质,左边的是金属铁,右边的是非金属硫。请思考一下,这两个物体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板书:元素分类。
1、学生回答
请学生回答: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即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种。
3、学生回答,有金属光泽
1、引入单质与化合物的概念
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和总结问题能力。
巩固知识。
引入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的概念,导出元素分类。
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内容二:
1、放出元素地壳和人体里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图。
同学们你们看这幅图,可以发现什么呢?
没错,我们可以发现地壳中分布最多的是氧,其次是铁,而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铝,其次是铁。给大家4分钟时间阅读P51的内容,然后再给大家3分钟时间完成随堂训练中的内容。
(查看学生阅读和完成训练情况)
学生回答:分布不均。
同学们认真阅读书本,并完成相应内容。
引出元素的分布,并由此介绍运用此种表格的好处,介绍海洋元素与放射性元素。
课堂小结
拓展思考
同学们,对照板书,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除了老师刚才总结的知识,同学们还学到了什么?
根据归纳总结,学生能够比较完整,比较系统地复述本堂课学到的知识。
积极思考有没有学到拓展性的东西。
1、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适时地让学生做笔记,可以增强学生在课下对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2、回顾本节内容,巩固提高。
3、结合传统教学由老师总结,学生做笔记和学生自行总结两种方法,让学生在掌握重点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教师获得很好的反馈信息。
4、锻炼了学生自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课堂练习
巩固知识
完成随堂训练
巩固知识
作业布置
游刃有余
1、完成作业本及《定考》2.4相关练习
2、画思维导图
3、拓展思考: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有害物质,请大家在课后去寻找一下在身边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
记录作业
1、巩固书面知识。
2、锻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的能力。
【板书设计】
组成物质的元素的教案 2
【学习目标】
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
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3.能从组成上识别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教学重点】
元素符号及其意义;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
【教学难点】
1.元素符号意义
2.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
3.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的简单分类
【教学手段】
实验为主,学生研读,教师引导点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课本涉及的器材和药品
【教学流程】
教师提示→学生思考讨论→学生看书、实验并提问→教师分析讲解→尝试练习→学生自我小结
达成学习目标1至3,分三步完成:A.达成目标1和2 B.达成目标3 C.巩固目标1、2、3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A.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看书→学生讨论→建立“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观点 [引入]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早在几千年的古代,中外哲学家都在探讨这个问题。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万物是由气、水、火、土四种元素形成的。我国早在战国末年就提出"五行说",认为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这是朴素的五元素说,为元素概念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板书]单元2组成物质的元素
请阅读,总结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示讲解]研究表明,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化学元素打交道:吸入的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同学们熟悉的碳铵、尿素、硝铵之所以称为氮肥,是因为它们都含氮元素…… 思考问题
阅读学习目标
讨论和交流,归纳得出结论: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激疑探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道学习要求,有的放矢
培养学生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及能力,建立 “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观点。
B.教师提示→学生看书、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达成目标1和2 元素是什么呢?
请看课本表2-1
引导归纳:
[板书]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1.元素
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
[讲解]为了确认组成物质的元素,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请同学们完成[实验探究]:纸、火柴梗、枯树叶的组成元素。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总结结论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有110余种,请看附录5,元素周期表,表中有几种颜色?根据颜色可以把元素分为几类?
指导学生归纳:
[板书]2.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
元素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板书]3.元素符号
指导学生看课本
(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指导学生看课本完成“交流讨论”1和2,
指导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板书]二、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看课本表2-1,并交流总结:
由表中可得出: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的组成元素可能会不同。不论是水分子中的氧原子,还是二氧化碳中的氧原子,都是氧元素的原子;水、酒精、
淀粉中含有的氢原子都是氢元素的原子,可见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元素的原子不同。
完成[实验探究]:纸、火柴梗、枯树叶的组成元素,观察现象,总结结论
金属元素(金字旁)
元 非金属元素(石旁、气字头、三点水)
素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
看课本表2-2
总结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并记忆常见元素的符号。
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①表示某种元素(宏观意义)
②表示某一个原子(微观意义)
注:对于a 金属;b 稀有气体;c 碳、硫、磷、硅等三类的.元素符号则还有③表示某物质(宏观意义)
通过认真分析表中信息,找出规律,学会归纳,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培养正确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会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对比。
联系中文名称造字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元素的分类
学会归纳,找出规律,促进学生理解学习。
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即背课本P30表2-2中的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要求学生注意易错易混的元素符号。
掌握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书写要规范。
学会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教师提示→学生看书→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达成目标3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氧化物等)
[板书]三、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
认识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记住几个“最”。
1.地壳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Si、Al、Fe、Ca
2.海洋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H、Cl、Na
3.人体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C、H、N、Ca
知道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学会区分方法
讨论
学生看课本及图2-9认识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记住几个“最”。
自读“拓宽视野”
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区分方法,
认识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
记住几个化学元素之“最”,
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元素的理解。
C.学生小结课堂收获→巩固练习→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课堂小结
学生各抒己见,自己课堂小结
做练习,进行思维训练
学生练习,教师评价。学生间可以讨论,教师多观察帮助学生。 总结自己的得失,心中有数,便于及时矫正。
明确本节知识内容及要求。
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
【板书设计】
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1.元素
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
元素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3.元素符号
(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①表示某元素(宏观意义)
②表示一个某原子(微观意义)
注:对于a金属;b稀有气体;c碳、硫、磷、硅等三类的元素符号则还有
③表示某物质(宏观意义)
二、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氧化物等
三、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
1.地壳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Si、Al、Fe、Ca
2.海洋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H、Cl、Na
3.人体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C、H、N、Ca
组成物质的元素的教案 3
一、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三、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的表示
1. 元素的表示方法----元素符号
a. 国际上,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当几种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 如:H,He; C ,Cl
b. 元素符号的书写: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如果有的话)。 如:
c.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
1、该表共有 种元素?
2、元素的原子序号与该元素原子的___________数相同。
3、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 位置
4、非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 位置
2. 元素是如何分类的
a. 金属元素:“钅”字旁
b. 非金属元素
固态非金属元素(“石”字旁)
液态非金属元素(“氵”字旁)
气态非金属元素(“气”字头)
四、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① 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② 当元素符号前有系数时,此时的符号不再具有宏观意义,只代表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2H 表示2个氢原子
【随堂练习】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铁 B.铝 C.硅 D.氧
2.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河水属于
A.化合物 B.氧化物 C.单质 D.混合物
3.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相对原子量 B.电子数 C.中子数 D.核电荷数
4.下列物质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化合物的是( )
A.糖水 B.液态氧 C.稀硫酸 D.生石灰
5.运用20xx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成果,可依据生物发光现象检测超微量钙的存在。这里的“钙”是
A. 分子 B. 原子 C. 元素 D. 单质
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
A.氧元素 B.碳元素 C.氮元素 D.硅元素
7.下列四幅元素含量示意图中,能表示地壳中元素含量分布的是
A B C D
8.下列微粒符号表示2个氧分子的是
A.2O B. 2O2 C. O2 D. O2-
9.下列各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 )
A.空气 B.双氧水 C.水 D.二氧化碳
10.下列制取氧气的方法中有一种与其它三种本质不同,它是 ( )
A.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B.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C.氯酸钾制氧气 D.高锰酸钾制氧气
11.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对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硬水经过过滤可以转化为软水
C.水是由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D.农业上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会造成水污染
12. 根据以下粒子结构示意图,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们表示的是同一种元素
B.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C.它们都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
D.它们依次表示原子、离子、离子
13.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一定不变
C.物质不可能由离子构成
D.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14. 选用①物理变化 ②化学变化 ③物理性质 ④化学性质,填写下列空白(用序号)
(1)煤气燃烧 ; (2)水沸腾变成水蒸气 ;
(3)酒精易挥发 ; (4)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
15、现有下图示仪器和装置,请回答问题
(1)写出实验仪器的名称:A是 ,B是 ,E是 ,F是 。
(2)实验室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选用的`仪器是 ,(填字母,下同)
使用E时,应注意的事项 (写出一条即可)。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仪器是 ,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实验结束后发现导管中出现紫红色,造成此现 象的原因是 。
(4)在(3)中你所选用氧气收集方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若将一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能燃烧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利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的验满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仔细观察下列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①加持木炭的仪器是 ;
②在K中倒入的液体物质是 ,
此实验的目的是 。
组成物质的元素的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界的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从组成物质元素角度出发理解物质初步分类思想。
2、知道组成人体、地球的主要元素。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难点:区别单质、化合物、混合物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 学 预 设调 控 对 策
【引入】
讲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历史
【新授】
一、元素的种类
1、110多种,包括人造元素。
元素分类: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气体元素:在自然界含量极少,性质非常稳定)
2、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举例:氧气、金属铁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举例:二氧化碳、水等。
【注意】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及分类依据
【阅读】元素名称的由来:进一步来了解元素的分类
二、元素的`分布
1、元素在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铝,其次是铁。
2、在人体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元素,其次是碳、氢;
【阅读】人体种元素的作用
【校本课程】营养与各元素的摄取;广告与生活
3、在海水中除了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以外,含量较高的是氯元素和钠元素(氧85.5%,氢10.7%,氯2.0%,钠、镁等1.5%),还有贵重的金属等。海洋是资源宝库,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课外探究】海水中氕、氘、氚的利用
4、生物所含的大量的有机化合物如血糖、植物纤维主要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5、人造元素通过核反应制得的,其中一部分人造元素核天然元素具有放射性。有利有弊:对人体有害;利用放射性可以治疗一些疾病。
组成物质的元素的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知道自然界的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从组成物质元素角度理解物质初步分类思想;知道组成人体、地球的主要元素。
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增强合作与交流能力。
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元素的分类与分布的基础上,了解世间万物皆为元素所构成;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让学生了解元素的重要性,认识到万物由元素构成,物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组成物质的元素》节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四节,主要内容为介绍元素的种类和分布。这是学生在学习同位素内容之后,对物质组成的进一步探究,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表示元素的符号》等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对“元素”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八年级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观察能力,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完全有能力进行粗浅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元素的定义、元素的简单分类;认识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单质、化合物、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概念;掌握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元素”的概念,并展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讲授:
观察模型:投影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即都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讨论和归纳,使学生理解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元素的分类:介绍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对元素进行分类。
元素的`分布:展示地壳和人体里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元素的分布特点。
巩固练习:设计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强调元素在物质组成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准备
幻灯片
氧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模型
金属铁和非金属硫的实物或图片
地壳和人体里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图
组成物质的元素的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元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物质的组成元素的概念及其分类。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特点及应用。
常见元素的性质、用途及原子结构。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化学反应,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讲解物质的组成元素的概念:解释元素、原子、分子等基本概念。
介绍元素周期表: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特点及应用,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动态变化。
分析常见元素的性质、用途及原子结构:以氢、氧、铁等元素为例,分析其性质、用途及原子结构。
巩固练习:设计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强调元素在物质组成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资源
教材:《化学基础知识》
多媒体课件:元素周期表的动态展示
实验器材:进行简单实验所需的器材
五、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应用能力。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及观察能力。
组成物质的元素的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能从组成上识别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二、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元素符号及其意义;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
教学难点:元素符号的意义;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的概念;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的简单分类。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引出“元素”的概念,并展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讲授:
元素的定义:解释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的分类:介绍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对元素进行分类。
元素符号:指导学生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并解释元素符号的意义。
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介绍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元素的分布:展示地壳、海洋和人体中元素的含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元素的分布特点。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探究纸、火柴梗、枯树叶的组成元素。
巩固练习:设计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强调元素在物质组成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用具
课本涉及的器材和药品。
多媒体课件。
组成物质的元素的教案 8
教学目标:
知道自然界的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能从组成物质元素角度理解物质初步分类思想。
知道组成人体、地球的主要元素。
了解元素在自然界、人体、地壳中的分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的定义、简单分类以及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
难点:掌握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思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引出元素的概念。
展示水的电解实验,进一步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讲授新课:
介绍元素的基本概念,强调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
展示地壳和人体里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图,说明元素在自然界和人体中的分布。
引导学生讨论元素的分类,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巩固练习:
通过课堂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元素基本概念和分类的理解。
让学生尝试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元素在组成物质中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提问、展示实验和讨论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在讲解元素分类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练习。
组成物质的元素的教案 9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元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特点及应用。
难点:掌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组化学反应,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讲授新课:
解释元素、原子、分子等基本概念。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特点及应用,强调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用来分类元素的重要工具。
以氢、氧、铁等元素为例,分析其性质、用途及原子结构。
巩固练习:
通过课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记忆。
让学生尝试运用元素周期表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和巩固练习等环节,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但在讲解元素周期律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练习。同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组成物质的元素的教案 10
教学目标:
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
能从组成上识别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符号及其意义;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的识别。
难点:掌握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的概念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的简单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提问“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引出元素的概念。
介绍中外哲学家对物质构成的朴素五元素说。
讲授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并总结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强调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展示元素与元素符号的表格,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引导学生讨论和归纳元素的分类,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讲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强调其表示某种元素(宏观意义)和某一个原子(微观意义)。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巩固练习:
通过课堂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元素符号、元素分类和元素周期表的理解。
让学生尝试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识别出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元素在组成物质中的重要性以及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中的工具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和巩固练习等环节,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元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培养了学生的分类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练习。同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和实验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组成物质的元素的教案】相关文章:
《组成物质的元素》教学反思06-06
DNA组成元素09-22
物质由什么组成09-04
初中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教案11-13
氨基酸的组成元素07-19
物质组成的表示教学设计08-01
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什么构成的09-18
物质是什么意思由什么组成的06-17
地壳主要由哪类矿物质组成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