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时间:2024-06-08 05:07:19 美云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1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立;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讲述本课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详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立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这种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重点】

  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

  【难点】

  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导学过程】

  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学生阅读教材“隋的统一”一目,找出隋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的姓名,都城的位置,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统一的标志及统一的意义。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最后再次强调并归纳学生的回答。

  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后,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那在此基础上隋朝的国力发展如何呢?

  4.图文展示含嘉仓,一个在文献里被屡屡提到,却给墨甚少的名字,直到20世纪70年代,含嘉仓才在洛阳市老城区北部被发掘。据统计,含嘉仓内已勘探出粮窖287座,其中160号仓窖保存有约50万斤炭化谷物。50万斤粮食在当时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下,约合近千农民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数千农民一年的口粮,可见含嘉仓规模之大,储粮之丰富。

  5.请同学们回答:隋朝的经济为何如此繁荣?

  6.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与交流,教师总结归纳。

  提示:

  (1)发展经济;

  (2)编订户籍;

  (3)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4)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教师设疑:这些措施的实施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隋朝实施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通

  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与教材“开通大运河”一目,指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

  反馈指导: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一声令下,仅用了六年的时间,大运河就开通了。

  PPT呈现“大运河图”,学生根据教材完成填空,并勾画出大运河简单示意图。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填空、画示意图,教师展示部分同学的成果,进行点评。

  教师讲述:大运河全长2700多千米,三点四段五河流,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教师设疑:有人说大运河“功在千秋,罪在当时”,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学生小组内交流,自由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从地图上看,中国江河大都是东西走向,造成南北交通不便,大运河的开通沟通南北,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为祖国的长远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古人语“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所以说大运河“功在千秋”。不过,隋朝为开通大运河征发了几百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将近十分之一,男丁不够,妇女也被征调去。百姓对此不满,隋炀帝便用高压手段镇压,规定凡是反抗者,不管罪行轻重,一律处斩,且无须上报。古人语:“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所以说大运河“罪在当时”。过渡: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隋朝取得如此大的发展,是因隋文帝“治国有方”,有一批优秀人才为国“出谋划策”,那“优秀人才”如何选拔呢?

  目标导学三:科举制的创立

  同学们看提示,猜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

  提示一:金榜题名;提示二:名落孙山;提示三:十年寒窗;提示四:连中三元;提示五:一举成名。

  材料展示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门第限制。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正式设立了每年举行的常贡之科。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

  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问题。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是什么?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又是什么?

  教师设疑:这种新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最受哪些人欢迎?有什么积极作用?

  5.学生结合史料与教材知识,小组交流,回答问题。科举制间接扩大了教育范围,打破了豪门贵族垄断教育的状况,刺激了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数量的增加,也扩大了学习的内容,除“四书”“五经”外,有诗赋杂文,也有经史典籍,还有策论。

  总结:科举制的创立,最受门第不高的读书人欢迎。这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门第不高而有才学的人可以参政,有利于巩固统治,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不断完善,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约1300年。

  目标导学四:隋朝的灭亡

  学生阅读教材“隋朝的灭亡”一目,回答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材上适当标注,归纳回答。教师小结:隋炀帝因实行“暴政”,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这些历史事件,客观评价隋炀帝。

  材料展示征吐谷,讨高丽,用兵力既劳民力,固才冠诸王,然祸及百姓。若雄才兼安宇内,后世论名,可与汉武齐功;建东都,修运河,享独乐不与众乐,虽罪在当代,但利延千秋。如恩泽能至斯民,今朝评绩,当和禹王同辉。

  4.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客观看待隋炀帝?

  5.反馈指导:隋炀帝虽说是公认的暴君,可他通音律,善诗赋,治军旅,绝非一般昏君可比,而且他开运河,修驰道,建东都也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运河就“功在千秋”,而且他还创立进士科,使科举制正式确立,影响深远。所以我们在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一定要全面客观公正。

  教师小结:隋朝,因隋文帝而勃兴,因隋炀帝而速亡,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四、课堂小结:

  “隋朝就像流星一样,瞬间摧残,瞬间毁灭,勃兴速亡,魅力十足!”历时37年,二世而亡。隋朝的短暂历史让我们知道一个道理: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必须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有张有弛。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安定,国家才能强大,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遣唐使的含义,认识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知道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找出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3.理解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和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鉴真东渡

  教学难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思考:唐朝时期,各国把中国人叫什么?当今把华人在其他国家聚居的地方叫什么?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遣唐使

  学习与探究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探究讨论以下问题,老师给出总结。

  1.什么是遣唐使?

  2.遣唐使团的地位和成员构成有什么特点?

  材料

  从唐朝回日本的僧人说:“大唐国者,法式定备之珍国也,常须达。”

  —— 《日本书纪》

  结合材料分析日本为什么要派遣唐使呢?意义?

  鉴真东渡

  结合课件图片展示,教师讲述鉴真东渡的经历及影响

  玄奘西行

  学习与探究

  1.玄奘西游的时间是?

  2.玄奘为什么要西行,前往天竺?

  3.玄奘的重大贡献有哪些?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课件

  五、巩固练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

  2.知道黄巢大起义,了解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3.知道唐朝灭亡的史实;

  4.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影响;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影响。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荔枝是著名的岭南佳果,属亚热带珍贵水果,岭南四大名果之一,但保存时间不长。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四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人和马。于是,就有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

  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公认的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的唐朝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三)合作探究

  安史之乱——盛转衰

  材料一 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致百姓多迁徙流亡。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腐朽的统治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材料二 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材料三 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

  学习与探究

  (1)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安史之乱的原因有哪些。

  (2)简单概述安史之乱的路线。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

  黄巢起义——致命击

  材料: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并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学习与探究

  分析黄巢起义对唐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五代十国——相延续

  学习与探究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

  2.通过五代十国的更迭分析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课件

  五、巩固练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4

  第1课

  一、目标

  1.知道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史实,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

  2.掌握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能够辩证地大运河的开通;

  3.知道科举制创建的史实,理解科举制开创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开创科举

  教学难点: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诗中提到的“雷塘”在扬州,那么“君王”指的是谁?这首诗将的哪一朝的史事呢?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隋的统一

  结合课件,引导学生了解西汉之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进而知道隋朝建立、统一的时间。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民饱受战争之苦,迫切要求统一;从社会矛盾看,北方大融合,使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步缓和并趋于消失;从南北方经济状况看,北周、隋以及北周之前各朝均采取了恢复经济的措施,江南也因为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等因素,经济得到开发。

  材料二 隋文帝即位后,“勤劳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加强军队建设,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

  材料三 南陈皇帝陈叔宝深居高阁,整日里花天酒地,荒废朝政。他喜爱诗文,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骚客,君臣酣歌,连夕达旦,并以此为常,所有军国政事,皆置不同。

  探究:通过材料分析: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

  学习与探究

  结合课件学习隋灭陈流线图,探究隋朝统一的意义是什么?

  结合课件,引导学生学习隋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

  1.三省六部制,发展经济,编定户籍,统一南北货币和度量衡制度;

  2.隋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开通大运河

  学习与探究

  材料:阳刚的一撇是万里长城,阴柔的`一捺是京杭运河,这才是一个顶天立地、有血气、有温情的中国人。

  ——改编自《话说运河》解说词

  “阴柔一捺”的大运河修建于何时、目的何在?

  隋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学习与探究

  科举制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课件

  五、巩固练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07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案08-25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教案06-06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短文-不求甚解03-22

一年级语文下册新人教部编版《竖》教案09-30

部编版《燕子》教案01-10

七年级下册历史繁盛一时的隋朝教案及反思05-26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教案03-13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精选12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