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教案

时间:2022-09-11 13:14:31 教案 我要投稿

满井游记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满井游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满井游记教案15篇

满井游记教案1

  一、古今异义

  1、土膏微润 古义:肥沃 今义:糊状的东西

  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古义:梳掠 今义:夺取

  3、柔梢披风 古义:在风中散开 今义:一种披在肩上没有袖子的外衣

  4、恶所无纪 古义:安,哪 今义:厌恶

  二、一词多义

  1、于:①于时冰皮始解(介词,在)

  ②乍出于匣也(介词,从)

  2、然:①娟然如拭(形容词的词尾,……的样子)

  ②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表转折,却)

  3、鳞:①鳞浪层层(名作状,像鱼鳞一样)

  ②呷浪之鳞(指代鱼)

  4、之:①若脱笼之鹄(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表示限定关系,可译为“以”)

  ③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三、词类活用

  1、作则飞沙走砾(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使……跑)

  2、鳞浪层层(名作状,像鱼鳞一样)

  3、泉而茗者(名作动,汲泉水,煮茶)

  4、罍而歌者(名作动,端着酒杯)

  5、红装而蹇者(名作动,穿着艳装,骑驴)

  四、翻译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鸽。

  翻译:高大的柳树夹立在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2、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翻译:这时的河冰面刚刚开始融化,水波才闪烁发光,像鱼鳞似的波浪一层层的,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澈的光辉突然从镜匣子中射出来一样。

  3、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翻译: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4、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翻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5、风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翻译: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鳞鬣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

  五、文章分析

  1、段意: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外,寂寞难耐的心境;第二段写满井春色,

  2、第二段顺序: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微涧,一望空阔”及“若脱笼之鹄”的愉快情怀。

  然后从四个方面具体写景物的细节:

  a写河的小峦;b写柳条麦苗;c写游人;d写“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最后给局点明全文的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

  3、文章主题

  记叙了作者游历满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体现了作者疏放不羁的精神,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

  4、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熟读课文,试找出几处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A“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C“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确而生动。

  作者的感情:描写中无不渗透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是找出一句进行赏析,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

  B“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以物比人)

  C“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以物比物)

  D“若脱笼之鹄”, 即景生情,初睹春光的作者感到自己像笼子中飞出来的天鹅一般。比喻形象贴切,具有强烈感染力。

满井游记教案2

  【教学构想】

  本文是一篇很有特色的山水游记小品,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本单元前面四篇文言文游记,基本上能够自主独立阅读本文了;且八年级的学生以前也学习过现代文的游记,具备按游记的特点来分析本文的能力。

  所以我的教学流程设计为:读一说一品一写。

  本文的生字词较多,一定要让学生课前预习,正确掌握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才能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准确无误地疏通、掌握文意、开展迁移拓展的目的。(最好在预习时能熟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以达到正确理解内容的目的。)

  学生读了课文,可借助课后的“理解探究”先自行分析,然后教师在学生已经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甚至是比较阅读或者迁移拓展,对学生进行更高能力的训练。但是如果学生的文言基础较弱,可适当把要求定低:弄懂的大意,会翻译,能够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意思、用法,能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能自主灵活地处理课后的练习即可。

  [教学目的]

  1、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理清的写景层次,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学常识。

  2、学习细致地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北方早春美妙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体味、品析课文高超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

  [教学安排]

  两课时

  预习要求:

  1、本文生字词较多,认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

  2、自己试着翻译课文。疏通文意,记下有疑问的地方。

  3、有条件的同学查找课文的相关资料(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课文涉及的内容)。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指图评说: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郦道元的陪同下游览了长江的-二峡;在元结的指引下,观赏了湖南道县的右溪;在柳宗元的盛情下,游览了永州的小石潭;在陶弘景相伴下,游览了江南美丽的山山水水。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外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

  (有条件的可以找来记录北方初春的录像带播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借助课下注释介绍作者和写作的背景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也可以是教师范读,让学生更有一种亲近感。)

  教师提示应注意的问题:①字音;②停顿;③语调的轻重缓

  四、检查预习情况

  引导学生读准字词。

  五、学生自行朗读课文

  要求:①大声,正确流利,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②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意;③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读出这种感情。

  (课堂上的朗读,可以实现学生对课文的文句、情节、结构、情感的理解;通过反复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学会对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的体会和品味,提高学生的精读能力;通过朗读吟诵,可以让课文的词、语、句、段、篇顺利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六、译读课文,划出疑难词句或者认为值得推荐的词句

  要求:先自行译读,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同桌译读,还可以几人小组译读,形式不限,以弄懂为目的,记下自己或小组的疑难问题,也可以是认为值得向全班推荐的语、句、段。

  七、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疏通

  让学生们互相质疑、互相答疑,尽量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只伺机适当地点拨引导。

  第二课时

  一、选读课文,揣摩妙点

  教师:这篇课文充满了“美”,请同学们就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找出实例,用课文“美在……”这样的句式说话。要求每人都说,至少要说一句话。[:中.考.资.源.网]

  (此环节的目的是品味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深层探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求:

  ①自读课文,认真查找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实例;

  ②如有疑惑,可以自行找同学互相探究,也可小组进行;

  ③能清楚无误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④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侧面来说。

  二、读课文、写“话”、“美点赏析”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喻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与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情,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如果学生不能找到美点,教师可做示范,教师的示范可做成多媒体,从视觉上来刺激学生,激起他们的兴奋点。)

  如:美在开篇写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找到自己关注的热点问题,才能打开他们思维的大门,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变“提问手段”为“引领手段”、“交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

  三、小结

  课文共写了这样几方面的美:

  1、课文的写景之美:

  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春柳之美、春苗之美,它们构成了一幅北国郊原的早春风光图,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2、课文的写人之美:

  作者写了游人的几种情态:饮泉水煮茶的人,显得清雅而悠闲;边喝酒边唱歌的人,显得豪爽而痛快;穿着艳丽服饰的女子,显得从容而舒适。这各得其乐的种种情态,无疑是一幅郊原春游图。

  3、课文的写物之美:

  曝沙,写鸟的安闲恬静;呷浪,写鱼的自由天真。作者通过鸟、鱼一静一动的情态,概括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作者甚至发现和感受到在鸟的羽毛和鱼的鳞鳍之间,都洋溢着一股喜气。

  4、课文的写情之美:

  作者的情,表现在出游之际。来到野外,看到堤岸两旁高高的柳树,闻到滋润的泥土的芳香,他快乐的心情就像脱笼之鸟一样,飞向那辽阔的春天原野。作者的情,还表现在写景、写人、写物之中,表现在他游玩之后的美好感受中。

  四、比较阅读

  将本文同本单元前四课山水游记进行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五、作业

  撰写课文的欣赏短文。

  【教学小故事】

  美在“舌战”之间绽放

  一切都没有任何的征兆。 只因为我在课堂上随意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就打破了教室的平静。读完了课文,大家感觉如何?”

  “作者描写得太美了!贴切形象!”南洁赞叹道。

  “美什么?读起来那么拗口。”陈龙似乎很不屑。

  立即有学生附和二人的意见。没想到课才刚开头就打乱了我的教学计划,但我转念一想,让学生在“议”中“读”,“议”中“品”,“议”中“析”,逐层深人,自己少讲或者不讲,引导点拨他们的争议,用课文来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肯定比我教条地说教、“满堂灌”,效果要更好,说不定学生的争论还能挖掘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宝藏”,让他们在辩论中统一看法,达成共识,达到我的教学目的,不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我决定顺着他们的争论,顺其自然,把“争论”进行到底。

  一节课完全成了学生的“辩论赛”,我真正成为了“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

  表面上看来,我设计的教案程序被打乱,没有严格按教学的程序来执行,整堂课都完全交给了学生,只是在争议课文的“美”与“不美”,好像是一堂课45分钟极大的浪费。可我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文的知识却全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了落实,甚至比我预想的效果更佳。

  每一堂课都是实际的,学生更是一个个充满了个性和灵气的多变体,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可能掀起一场“课堂的革命”,他们在这场“革命”中搜寻、收集、筛选、探究、归纳自己的“论据”,收获着“集体的智慧”,吮咂着“文学的乳汁”,吸取着“知识的甘露”。这不正是新课标所要求达到的教学效果吗?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能伸缩自如地引导学生,更重要的是备课中的认真细致,真正地“备学生”——为学生而备课,了解学生,把教材用活、用透,让教材为我所用,为教学服务,让学生在学习的每一个步骤都深深地进入课文,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之中真正有读的酣畅,有听的热情,有思的激动,有说的明快,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体现新课标“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的。

满井游记教案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掌握比喻的运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朗读带。

  2、制作知识归类和问题思考的投影。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阅读较浅易的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贵在积累,“滴水穿石”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学习这篇文章的方法主要是读,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分以下几步去做:

  第一步,通读全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然后疏通文意。

  第二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由教师作总结、归纳,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教学时间】

  自读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解题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三、朗读课文,归纳段意

  1、要求: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投影。)

  ⑴ 读准字的音,特别是一些难字。

  廿 鹄 鬣 蘑 蹇 倩 髻 鬟 浃 乍 澈 面 曝 呷

  ⑵ 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能恰当地断句: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⑶ 归纳加粗词的意义:

  之:局促一室之内

  髻鬟之始掠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然: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吴广以为然

  2、学生先朗读后回答,老师归纳:

  “之”的用法主要有三种:

  ⑴ 当助词,可译为“的”,也可不译,如①②;

  ⑵ 当代词,第三人称,可代人。也可代物,如③;

  ⑶ 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④。

  “然”的用法主要也有三种:

  ⑴ 用在形容词词尾,表示“……的弹子”,如①;

  ⑵ 用在词头或句首,表示转折如②;

  ⑶ “正确,对”的意思,如③。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并纠正自己的错误。)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投影。)

  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1、第1自然段:

  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2、第2自然段:

  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泼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靧面,洗脸。掠,梳掠。

  柔梢披风: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3、第3自然段: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惟此官也:此官,当时作者任顺行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五、集体朗读,思考讨论

  (投影。)

  阅读思考: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1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归纳要点:

  1、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中国,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5、比喻句:

  ⑴ 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⑵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⑶ 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⑷ 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六、自读小结

  1、本文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明清两代这种体裁最为盛行。这篇游记短文,在写景状物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 白描的笔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⑵ 拟人的写法: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人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⑶ 生动的比喻: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2、袁宏道反对复古,并努力实践,他写文章强调。‘性情”,强调自然、天真、趣味。他主张自然地流露个性,语言流利净洁。这篇游记,就是他这种主张的实践范例。他的缺点是题材狭窄,往往只是写些风景名胜之类,因而成就受到一定的限制。

  3、我国游记的传统写法,在末尾写出作记的原故,同游者姓名,游览的时间。本文选人课本时,末了几句话删掉了:删文大意是作学务这种闲官,没有什么心中牵挂的事,游满井仅仅是开始而已。于此可见袁宏道为人的闲适之致。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作业设计》。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进士,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二、公安派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地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满井游记教案4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法引导】

  本文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鹄(hú)鬣(liè)茗(míng)罍(léi)蹇(jiǎn)倩(qiàn)

  髻鬟(jì huán)浃(jiá)乍(zhà)澈(chè)靧(huì)曝(pù)呷(xiā)

  2、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袁宏道,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作品以小品成绩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

  2、导语: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请同学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

  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3、请同学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湿润。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外表。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柔梢披风:梢,这里指柳梢。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麦田浅鬣寸许: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义跛足的,引申为驴子,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曝,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4、请同学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5、提问: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1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2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3段:交代了写作本文的用意和写作时间。

  四、同学朗读课文,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板书设计】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教案5

  (一)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1课时,满井游记 教案示例。

  教学过程:

  一、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检查预习。读后,教师正音。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三、学生自助解决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不懂的地方存疑。

  四、教师释疑,师生共同疏通文章大意。

  五、有条件的可以找来记录北方初春的录像带播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分组鉴赏。可以从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写景方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意图、读后感等诸多角度入手。

  七、教师总结。

  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以“春”为题材的不少,但从时节看,大多是写仲春、暮春之景;从地域来看,又多钟情“南国之春”;从情愫来看,且多“伤春”之作。本文写北国的初春景象,清新清俊,意趣盎然,堪为写春佳构。作者先放着线儿,并不急着写满井,也不急着写春风解春情,而是将笔锋一转,点染出春寒料峭,余寒犹厉,紧要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这一笔,可谓据实招来,北国的早春,本就如此。不像南国:风最轻柔雨最时,根芽长就六朝枝。“春”自是不急,可人却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只如笼中鸟的北国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来回地踱着方步了。人是关不住的,他终于不想忍下去了,“冒风驰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辄返”。盼春之情切,犹如那胀鼓鼓的弓箭,一触即发。

  北国的春了无痕,可不,从春朝节到二十二日,这才几天的工夫,春就驻到北国了。且看这满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镜,山像刚梳洗过的美女。这一切是那么秀气传神,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初春,这一处景致准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写尽春意处处,令人遐想联翩,比起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里去,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更有意境。“柔梢披风”,岂不正是那个刚梳妆的美女子吗?“柔”大概是初春的身胚,在北国的风中,一定更具丰姿了。“绿浅黄深二月时,傍檐临水一枝枝。迎风无力纤纤挂,待月多情细细垂。”我们不禁要问:是哪个诗人曾经这般钟爱呢?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寻春客,他们或“泉而茗”,或“罍而歌”,或“红装而蹇”;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这便是北国的春天,难怪作者“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满井游记 教案示例》。

  八、小组汇报鉴赏成果。

  九、作业。就鉴赏成果,写成一篇400字以上的文学评论。

  教案点评:

  文言文的教学不必每课都弄得特别细,尤其是自读课文,要允许学生“囫囵吞枣”。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多读读,多议议,甚至可以找来同题材或同体裁或同时期同一作家的作品,开展比较阅读,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

  (二)

  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最,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重难点分析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习。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共同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堂之内,欲出不得。 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宠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

满井游记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深层探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 特魅力。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指图评说: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

  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

  (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

  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

  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1.教师选两位同学播放预先录制好的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并点评。

  教师提示评点应注意的问题:①读音是否正确;②停顿是否分明;③语调的轻重缓急有无区别;④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顺势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请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分四组。

  明确:(1)yān niàn zhāo huì

  (2)pù xiā jiā léi

  (3)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4)huī lì wū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①掌握下列实词。

  东风时作 作:起。 土膏微润 膏: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新打开。匣:指镜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 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 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3.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笔调写出北京近郊早春时节的秀美景色。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先交待出游日期、天气、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接着写满井春色,先总写满井全景轮廓,后分写山、水、柳条、麦田、游人、鸟、鱼,并点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 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1.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1)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选三位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

  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2.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大家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师稍作点拨:请同学们思考文中的关键语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和夫不能以游堕 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内涵。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作者重在抒写性灵。

  文章开篇写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 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结尾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 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所以,这篇山水游记,与其说描绘满井一带的二月春色,还不如说作者借游春在抒写性灵,反映了他 对官场和对大自然、人生的态度。

  1.关于白描

  提问:白描是一种怎样的描写方法?能从以往学过的课文中找几例吗?

  明确:白描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

  描写方法。

  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如《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高度抽象概括地写出了西湖雪景。

  提问: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

  明确: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笔法极为简练,

  却又鲜明如画。

  2.关于比喻

  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画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倩女之NF156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这

  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3.关于拟人

  提问:文中运用拟人辞格的句子有哪些?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由选例,品评。

  如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

  4.学生背诵文中运用白描、比喻、拟人的文句,增加语言积累。

  5.至于章法上的欲扬先抑(第一段写城中余寒,为下文写田郊春光作铺垫)、生动的场面描写(游人欢乐、喜庆的场面)等,可提示学生自行品味,此处不再赘言。

  1.教师提示:这个单元有四篇文章均为山水游记,试将本文与前三篇课文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前三篇课文,如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重寄托重理 念。袁宏道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

  教师可指导学生就创作动机、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作一些比较,然后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2.请两位同学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其余同学补充评议。

  1.整理课上讨论的内容,写一段话,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

  2.袁宏道的游记散文现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请同学课外选读一篇,谈谈你的感想。

  3.选出对加粗词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 )

  A.冒风驰行(坐车)呷浪之鳞(吸而饮) B.麦田浅鬣寸许(左右)汗出浃背(湿透)

  C.泉而茗者(茶) 倩女之 面(洗) D.偕数友出东直(全、都) 柔梢披风(披挂)

  4.选出对修辞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 )

  A.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比喻)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对偶)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排比) D.呷浪之鳞。(比喻)

  5.续写填空,使之构成排比句,然后再填写一句带有哲理性的话语。

  一朵鲜花点缀不出绚丽的春天,一个音符谱写不了动人的乐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 有_____________。

满井游记教案7

  【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最,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重难点分析】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习。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共同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堂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宠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景,寄托追求。

  4、提问:第一自然段可删否?

  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5、提问:文中细腻刻画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突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

  6、提问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

  自然景→人文景→自然景

  (山水风光→游人→动物)

  远景→近影

  (山水风光→柳梢、麦田)

  7、提问: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鸽→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仰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抑→扬)

  四、总结、扩展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出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近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业

  书面一:分散朗读,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练习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订正。)(括号内是答案,下同。)

  燕(yàn) 花朝(zhāo) 辄(zhé) 妍(yán) 倩(qiàn) 靧(huì) 蹇(jiǎn) 呷(xiā) 廿(niàn) 浃(jiá)

  口述一:比喻句,明确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常用似、像、若、如之类的喻词。本文有哪几个比喻句?(共有3个:① 若脱笼之鹄。② 如镜之新开……③ 如倩女之靧面……。“娟然如拭”不是比喻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刚刚揩拭过的那样”,只是描绘而已,虽有“如”字,前后并没有具体的本体和喻体。)

  书面二:本文写景细致入微,你读了有哪些体会?请选例并简要说明。(自读课文,用这类题目来检测,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发表意见的余地,不会扼杀有才能学生的天机及积极性。如果在水平属中下的教学班,可以改用课文后的一、二题。)

满井游记教案8

  一、 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

  1、 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 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二)美育渗透

  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 难点、重点

  1、 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 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重难点突破:

  阅读文章,体会文中的激情。

  阅读——讨论——体会比喻句的不同效果

  四、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略)

  教学课时:1

  五、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读:

  1、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2、范读课文 学生评价 教师点拨

  3、整体感知: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佳作。

  4、学生自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障碍

  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5、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点评

  6、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然后在班上交流。

  A.同桌借助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泉:泉水,用泉水、茗:茶,煮茶、lei2:酒杯,举着酒杯、红装:穿着艳装—名词动用)

  B.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枝、麦苗、土、冰(水)、山峦、鸟、鱼、游人(板书)

  C.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讨论明确:

  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

  1、 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 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二)美育渗透

  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 难点、重点

  1、 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 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重难点突破:

  阅读文章,体会文中的激情。

  阅读——讨论——体会比喻句的不同效果

  四、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略)

  教学课时:1

  五、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读:

  1、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2、范读课文 学生评价 教师点拨

  3、整体感知: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佳作。

  4、学生自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障碍

  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5、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点评

  6、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然后在班上交流。

  A.同桌借助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泉:泉水,用泉水、茗:茶,煮茶、lei2:酒杯,举着酒杯、红装:穿着艳装—名词动用)

  B.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枝、麦苗、土、冰(水)、山峦、鸟、鱼、游人(板书)

  C.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讨论明确:

  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

  则写出了春天山色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柳——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lie4寸许。

  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

  ……

  D. 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

  喜悦(板书)

  E.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同桌讨论)

  讨论明确:

  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

  “以游堕事”。

  (二) 小结

  这篇短文优美动人,融情于景。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

  五、 课堂测试 (出示小黑板)

  1、 依据课文写出汉字并为之注音

  飞沙走(砾) 波色(乍)明 清 (澈)见底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泉而 (茗)者

  2、 翻译下面句子

  A、 始知效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判断)

  (现在我)才知道城郊田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没有察觉啊。

  B、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在堤的两岸,肥沃的土地略有些湿润,一眼望去四周空旷辽阔,(我)好像是从笼中飞出的天鹅,感到自由畅快。

  3、 找找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说说他们的好处。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景物 特点 心情

  柳枝 柔软

  麦苗 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

  土 微润

  水 水光明丽

  山 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喜悦

  鱼鸟 悠闲自在

  游人 欢悦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

  则写出了春天山色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柳——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lie4寸许。

  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

  ……

  D. 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

  喜悦(板书)

  E.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同桌讨论)

  讨论明确:

  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

  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

  (二) 小结

  这篇短文优美动人,融情于景。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

  五、 课堂测试 (出示小黑板)

  1、 依据课文写出汉字并为之注音

  飞沙走(砾) 波色(乍)明 清 (澈)见底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泉而 (茗)者

  2、 翻译下面句子

  A、 始知效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判断)

  (现在我)才知道城郊田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没有察觉啊。

  B、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在堤的两岸,肥沃的土地略有些湿润,一眼望去四周空旷辽阔,(我)好像是从笼中飞出的天鹅,感到自由畅快。

  3、 找找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说说他们的好处。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景物 特点 心情

  柳枝 柔软

  麦苗

  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

  土 微润

  水 水光明丽

  山 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喜悦

  鱼鸟 悠闲自在

  游人 欢悦

满井游记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体会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掌握比喻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体会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法设计

  朗读法探究质疑创设情境

  五、学法指导:合作探究朗读质疑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2、解题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3、一读课文,初知大意:

  ⑴朗读课文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②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4、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⑴结合文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⑵注意重点词句: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惟此官也:此官,当时作者任顺行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5、三读课文,思考讨论

  ⑴朗读课文

  ⑵思考讨论:

  ①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②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④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6、品读课文,体会修辞

  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7、小结

  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明清两代这种体裁最为盛行。这篇游记短文,在写景状物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白描的笔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拟人的写法。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人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生动的比喻。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8、教后感

满井游记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2、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这课对我来说很陌生,没有教过也没有读过。我自己阅读这课时感觉有点难度:(1)生字词较多;(2)课文较长又是古文,加之比较枯燥,朗读诗歌问题。

  2、教学过程中大约要三节课的时间,第一节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节重点是文言讲解翻译;第三节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指导完成练习册。

  目前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时间,经本上是不成功的叫做牵强附会。课文太长了学生对课文不熟悉,但不可能给很多时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好些学生不知所措。教训:充分地给学生学习阅读的时间。

  《满井游记》

  今天教研组出课,我讲授了《满井游记》,我觉得很不满意,主要是该讲的内容很多都没有讲完。

  首先是学生的预习做的很不充分,我对学生的估计也不足。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多次朗读,纠正过学生的读音,也多次在自习课上让学生朗读,我认为朗读的还是可以的,而且出课之前也跟学生打过招呼,今天要有很多老师来听课,让他们务必好好预习。可一开始的预习检测却出乎意料的差。原来很多字他们连起来能读出来,单独挑出来就不认识了,这是我之前没想到的。

  其次是没有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篇课文我预想的就应该是用两课时时间来完成,可是从网上找到的教案来看,人家都是用一课时来进行处理的,而且我们学校也是讲究课堂容量的,因此虽然我觉得一课时处理完很困难,我仍然决定努把力,用一课时时间来完成这篇课文。可结果确实只完成了大概一半的内容,可见适用于所有人的教案也不一定是适用于自己的。

满井游记教案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三)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范仲淹的指引下,登游了湖山辉映的岳阳楼。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

  二、品读赏析

  1、了解作者、咬文嚼字。

  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

  4、积累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时、始、乍、得、然

  (2)词类活用

  (3)重点虚词:之、夫

  (4)其它:土膏(肥沃)微润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结构内容

  o 本文以优美清新的语言描绘了郊外满井初春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意趣。

  o第一部分(1)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

  o第二部分(2)满井春色。

  o第三部分(3)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7、合作探究:

  (1)第一自然段可否删掉?

  明确:运用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2)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

  (3)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明确: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抑→扬)

  课后小结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田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近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课后习题

  1、翻译句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2、请模拟文中的比喻句,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见之物造句。

  板书

  城中余寒-----(叙事) ----欲出不得

满井游记教案12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的运用。

  5、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鹄(hú)鬣(liè)茗(míng)罍(lěi)蹇(jiǎn)倩(qìan)髻(jí)鬟(huán)浃(jía)乍(zà)澈(cè)靧(huí)曝(pü)呷(xiā)

  二、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了岳阳楼,在欧阳修指引下,观赏了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的东直门有什么美景。走,我们踏青去!

  1、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进土,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小组互助,教师更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赏析

  一、提问:请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二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三段:交代了写作本文用意和写作时间。

  二、提问:

  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三、提问:

  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四、提问:

  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层意。

  可以分三层。

  第一层(从“甘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二层(从“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的盎然春色。

  第三层(从“始知……”到“末之知也”):表现作者的欢快心情。

  五、提问:

  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

  感受:“若脱宠之鸽,”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 “山峦”、“柳条”、“麦田”、“游入”、“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六、提问:

  第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并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七、提问:

  请归纳本文中心思想。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心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八、提问:

  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l)若脱笼之鹄:以物比人(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人比物(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九、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

  十、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走进名校》

满井游记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分四组。

  (1)yān niàn zhāo huì

  (2)pù xiā jiā léi

  (3)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4)huī lì wū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①掌握下列实词。

  东风时作 作:起。

  土膏微润 膏: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新打开。匣:指镜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 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附件下载

  《满井游记》导学案8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感受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袁宏道,明朝著名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与兄弟袁宗道、袁中道并称“三袁”,又称“公安派”。鄙弃官场,淡与名利,曾长时间隐居田园和外出游历。本文曲折的表现厌倦都市官场生活和寄情山石草木的逸然情怀。

  2.写作背景: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

  一、摘录字词(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生疏、多音、易错字)。

  二、文学常识(1.作者2.背景3.文体知识)(结合资料助读书上批注)

  三、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读流畅)

  四、翻译(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批注。)

  五、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1.重点词语: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4.一词多义:

  5.文言句式:

  我的疑问:

  探究案::

  1.第①段中体现“燕地寒”特征的语句是哪些?(书上批注)

  2.从全文看,第①段采用了什么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从哪些方面写满井春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找出写水、山的比喻句。

  写水: 。

  写山: 。

  5.文中写了哪些人?哪句话描绘了鱼、鸟的神情?(书上批注)

  6.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作者在这样的景物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拓展延伸:搜集摘录一首描写春景的诗歌,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其意境。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检测反馈:1.文学常识填空:《满井游记》选自 ,作者 , 代文学家,与其兄 、其弟 合称为“公安三袁”。

  2.给加点字注音。

  燕地寒,花朝节后 如倩女之靧面 飞沙走砾 髻鬟 凡曝沙之鸟 若脱笼之鹄 呷浪之鳞 红装而蹇者

  3.指出下列划线词解释有错的一组: ( )

  A土膏(很稠的糊状物) 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 茗(茶)

  B乍明(初、始) 曝沙之鸟(晒) 辄(就)

  C披风(开、分散) 汗出浃背(湿遍) 呷(吸)

  D晶晶然(样子) 脱笼之鹄(天鹅) 鳞(代鱼)

  4.没有用比喻修辞的一句是( )

  A若脱笼之鹄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 D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5.选择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

  A.这是一篇记游小品,北国的料峭春寒,非但不能阻止作者的游兴,反而给他带来了许多新鲜感。

  B.这篇游记抓住了春天的景象,突出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特点。

  C.选文较多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是“脱笼之鹄”,又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

  D.选文采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写出了郊游的所见所感。

  我的收获:

  《满井游记》课后题及答案

  《满井游记》课后题答案

  一、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熟读课文,试找出几处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还有几处,如“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确而生动。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无不渗透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二、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比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文中这样的比喻句还有几处,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三、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试加以辨析,并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一室之内郊田之外(表示限定关系,可译为“以”。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还常用,如“四海之内”“国门之外”。) 脱笼之鹄曝沙之鸟(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如“惊弓之鸟”“一丘之貉”。以上两种,也都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但主要起结构作用。) 倩女之面髻鬟之始掠(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这种用法现在已不用。)

  《满井游记》学案7

  《满井游记》学案

  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 廉海龙

  教师寄语: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学习目标

  1、 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

  2、 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 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习过程

  一、背景资料

  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二、朗读课文

  4、听录音朗读课文。边听边标出不认识的字以及难读的句子的节奏。

  (温馨提示:难句停顿:●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余之游/将自此始。)

  三、丰富词库

  5、给加点的字注音。

  燕地( )花朝节( )砾( )辄( )土膏( )浅鬣( )髻鬟( )罍( )蹇( )汗出浃背( )曝( )呷( )

  四、疏通文意

  6、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由理解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先小组合作解决,若还不明白,师生共同解决。

  7、让学生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补充评价。

  五、整体感知

  8、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概括一下。

  六、品味课文

  9、本段中描写了满井早春的哪些景色?并说说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

  (内容,请找出来,写出赏析词。)

  (1组找写人的。2组找写景的。3组找写物的。4组找写作者心情的。)

  10、请从景物描写的文字中找出比喻句,并做简要的分析。

  11、作者看到这些景色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用横线标出最能体现作者当时心境的一句话。

  七、写作天地

  12、模仿作者描写满井初春景色的方法,用两三句话描绘初夏的景物特点。

  八、学习小结

  13、我的收获:

  九、布置作业

  14.背诵积累本文你喜欢的描写景物的句子。

  达标检测

  15、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罍而歌者(lěi)红装而蹇者(jiǎn)汗流浃背(jiá)B.麦田浅鬣寸许(liè)泉而茗者(mǐng)靧面(guì)

  C.花朝节(zhāo)廿二日(niàn)倩女(qiàn)

  D.曝沙之鸟(bào)呷浪之鳞(xiá)未百步辄返(zhé)16、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___ ______。

  18、文中作者说“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在生活,你可曾有过类似的感受呢?课后制作一枚书签,把你对这方面的感悟凝聚成精美的文字。

  《小石潭记》导学案16

  《小石潭记》学案

  走马岭中学语文 主备人:肖大飞 审 核: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学习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课文大意。

  2.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课文大意。

  难点: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明确“记”这种文体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二、给加点字注音。

  隔篁( )竹 水尤清冽( ) 为坻( )

  佁然不动( ) 往来翕忽( ) 为嵁( )

  俶尔远逝( ) 犬牙差互( ) 寂寥( )

  悄怆幽邃( )( )( ) 龚古( )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水尤清冽 尤: (2)佁然不动 佁然:

  (3)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许:

  (4)斗折蛇行 斗: 蛇:

  (5)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6)不可久居 居:

  (7)悄怆幽邃 悄怆: (8)以其境过清 以: 清: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找出易读错的字并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认为 字应当认 ,容易错读成 。

  二、疏通文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同时划出疑难的词句。

  (1)解释下列词语。

  篁竹: 为坻:

  佁然: 俶尔:

  翕忽: 幽邃:

  (2)一词多义

  全石以为底 ( ) 如鸣珮环 ( )

  为坻,为屿 ( ) 四面竹树环合 ( )

  潭西南而望 (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

  乃记之而去 ( ) 明灭可见 ( )

  隶而从者 ( ) 水尤清冽 ( )

  世隶耕 ( ) 以其境过清 ( )

  卷石底以出 ( ) 参差披拂 ( )

  以其境过清 ( ) 犬牙差互 ( )

  (3)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 (古: 今: )

  佁然 (古: 今: )

  小生 (古: 今: )

  2、重点句子翻译。(一定要直译,抓住重点词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较典型的疑难在班上提出共同解决。

  4、全班快速串译全文。

  三.【盘点收获】

  四.【达标测评】

  1、乐 (1)心乐之

  (2)似与游者相乐

  2、可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不可久居

  3、清 (1)水尤清冽

  (2)以其境过清

  4、从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隶而从者

  5、以 (1)以其境过清

  (2)卷石底以出

  (3) 全石以为底

  6、而 (1)记之而去

  (2)隶而从者

  (3)潭西南而望

  7、差 (1)参差披拂

  (2)其岸势犬牙差互

  8、见 (1)下见小潭

  (2)明灭可见

  9、游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同游者

  10、环 (1)鸣佩环

  (2)竹树环合

  11、为 (1) 全石以为底

  (2)为岩

  五.【课后反思】

  六.【课外拓展】

  景泰①间,吉安刘公宣②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③……。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④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注释】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②刘公宣:即刘宣。③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以语使(告诉) B.讶其文(感到惊奇)

  C. 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做法) D. 使乃优遇之(他,指刘宣)

  2、翻译下面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

  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3、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

  走马岭中学语文 主备人:肖大飞 审 核:

  课题: 《小石潭记》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学习目的】1. 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2.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难点: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一、试着背诵课文

  二、翻译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悄怆幽邃,凄神寒骨。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2.全文处处写景,但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体现作者感情的两个词。

  二、品味揣摩,深入探究

  (一)仔细阅读体现作者“乐”的部分,思考:

  (1)“乐”在文中出现几次,请找出来。

  (2)作者“乐”的原因何在?请抓住有关的语句仔细的揣摩,然后作出分析。

  (二)、作者为何由“乐”变“凄”?同样请抓住有关的句子并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来作分析。【每个人在学习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大家讨论后总结一下答案,由一个组员准备作汇报】

  (三)、文中笔笔是写景,我们却是处处能见情,请你说说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回忆过去我们学过的文章,哪些还是用了此种写法的?

  (四)小组交流其它疑难之处

  三、试着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你也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三.【盘点收获】

  四.【达标测评】

  1、试着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你也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五.【课后反思】

  六.【课外拓展】

  石崇与王恺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③。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④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⑤,甚众。恺惆然⑥自失。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④条干:枝条树干。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⑥惘然:失意的样子。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1) 并穷( ) 绮丽 (2) 尝以( )一珊瑚树

  (3)世罕其比( )

  2.回答下列问题

  (1) 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

  答: ① ②

  (2) 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世罕其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王恺在珊瑚被击碎后,为何声色甚厉?

  (4) 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5) 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满井游记》导学案6

  《满井游记》导学案

  走马岭中学语文 主备人:肖大飞 审 核: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学习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课文大意。

  2.掌握文中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课文大意。

  难点:掌握文中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

  燕( )地寒 花朝( )节 飞砂走砾( ) 廿( )二日

  百步辄( )返 偕( )数友 脱笼之鹄( ) 倩( )女

  靧( )面 浅鬣( ) 罍( )而歌者 红装而蹇( )者

  汗出浃( )背 呷( )浪之鳞 曝( )沙之鸟

  2.解释加点的词语。

  冻风时作( ) 飞沙走砾( ) 天稍和( ) 如镜之新开( )娟然如拭( )

  泉而茗者( ) ( ) 罍而歌者( )

  红装而蹇( ) 呷浪之鳞( )

  毛羽鳞鬣( )

  3、作者简介: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三袁中,袁宏道成就最大。他师事李贽,推崇徐渭。提出与复古派针锋相对的文学主张,反对厚古薄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较多作品着意抒发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率真自然,散文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活泼。所作游记、小品最为人称道,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著有《袁中郎全集》。

  4、写作背景: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5、知识卡片:“公安派”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①反对承袭,主张通变。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复古派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找出易读错的字并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认为 字应当认 ,容易错读成 。

  二、疏通文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同时划出疑难的词句。

  (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

  冻风时作( )土膏微润( )于时冰皮始解( )

  波色乍明(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

  靧面( )麦田浅鬣寸许( )泉而茗者( )

  罍而歌者( ) 红装而蹇者( )汗出浃背( )

  曝沙之鸟( ) 呷浪之鳞( )游人虽未盛( )

  局促一室之内( )夫不能以游堕事( )

  而此地适与余近( )恶能无纪( )未百步辄返( )

  2、重点句子翻译。(一定要直译,抓住重点词语。)

  (1)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2)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4)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5)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6)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7)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8)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较典型的疑难在班上提出共同解决。

  4、全班快速串译全文。

  三.【盘点收获】

  四.【达标测评】

  1. 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的词。

  (1)罍而歌者( )

  (2)泉而茗者( )

  (3)红装而蹇者( )( )

  2.下列三组词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分析下列 “之”字的用法,并举例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1)一室之内 郊田之外

  可译成“ ”,现在 ,如

  (2) 脱笼之鹄 曝沙之鸟

  可译成“ ”,现在 ,如

  (3) 倩女之靧面 髻鬟之始掠

  可译成“ ”,现在 ,如

  五.【课后反思】

  六.【课下作业】

  熟读背诵全文,识记重点词句翻译。

  走马岭中学语文 主备人:肖大飞 审 核:

  课题: 《满井游记》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学习目的】1. 学习课文把山水风光、游人活动、感情抒发交融在一起的写法。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难点:学习课文把山水风光、游人活动、感情抒发交融在一起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一、试着背诵课文

  二、翻译句子:

  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二.【课堂学习研讨】

  1. 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试找出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2.本文作者写春光中的人物活动极有生气,这几句是什么?

  3.概括第二段的段意,第二段“始知郊田之处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本文的点睛之笔,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4.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它的新奇之处。如把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三.【盘点收获】

  四.【达标测评】

  1、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如何?作者的心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作者是在 时节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是“ ”、“ ”、“ ”。作者心情很 ,同时暗示作者 的心情,从“ 。”

  2、品读第三段,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句的内涵。

  五.【课后反思】

  六.【课外拓展】

  西湖游记

  袁宏道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今岁春雪甚盛 ( ) ⑵梅花为寒所勒( )

  ⑶与杏桃相次开发( ) ⑷竟不忍去湖上( )

  2.翻译句子

  ⑴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

  ⑵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3.作者与杭人游湖的审美情趣有什么差异?

  答:

  《满井游记》教案教学设计19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2、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满井游记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⑵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⑶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标:

  ⑴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⑵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⑶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3、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诵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1──课题)

  二、正课

  1、让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预习生字词的情况。(课件出示幻灯片2──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生按小组每人一词轮答,出错者由生自由纠正。)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花朝节(zhāo)鲜妍(yán)明媚堕事(huī)飞沙走砾(lì)恶能无纪(wū)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浅鬣寸许(liè)髻鬟(jì huán)脱笼之鹄(hú)靧面(huì)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éi)红装而蹇(jiǎn)者

  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声地自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们再来领略作者笔下的满井春色吧!(课件出示幻灯片3──积累下列文言词语。)

  ⑴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开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

  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⑵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⑶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⑷其它:

  土膏(肥沃)微润

  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

  4、在理解课文之后,老师想给大家朗读一下这篇美文。但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想请同学们作评委,最终来给老师的朗读进行点评。会听的是好听众,既会听又会评的就是好评委了。你们愿意作评委吗?师配乐范读。(课件出示幻灯片4──全文,点击音乐按钮。)

  5、生点评。穿插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将喜欢的语句用喜欢的方式大声地朗读给大家听。

  6、生放声朗读全文。

  7、老师有感于作者笔下的满井美景,于是尝试着画了几幅满井春色图。你能根据画面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看看谁是我的知音、谁找得快!(点击超链接按钮,连接到──满井游记图。)

  8、这一幅幅画面都是静止的、单个的,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满井的全景?(生描述略)

  9、如此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

  明确: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极写燕地之寒、渲染被拘束的苦闷,为下文写天暖出游作了铺垫,两相比较之下,更突出出游时的快乐、舒畅。

  10、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

  明确:并非多此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

  1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辅助理解。(课件出示幻灯片5──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湖北公安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公安派”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写作背景: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12、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作者笔下动人的满井之春吧!希望这能对我们今后写作游记散文多少有些帮助。(课件出示幻灯片6──板书。)

  三、总结迁移

  1、在作者笔下,一句话就能给我们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也来试试用一两句话为大家展示你眼中或心中的四季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7──四季)

  2、生口述展示,点评。

  四、布置作业

  将刚才你展示给大家的或没来得及展示的你眼中、心中的四季描绘出来形成一篇小短文或几幅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满井游记》习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题

  1、画线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茗míng罍léi髻鬟jì huán汗出浃背jiá B、偕jiē膏gāo娟然juān飞砂走砾shòo C、蹇jiǎn靧huì倩女qiàn脱笼之鹄hú D、呷xiā廿niàn明媚mèi羽鳞鬣liè

  2、没有用比喻修辞的一句是()

  A、若脱笼之鹄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3、画线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饮少辄醉未百步辄返

  B、波色乍明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于时冰皮始解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冻风时作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E、风力虽尚劲游人虽未盛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表现作者春游满井轻松愉快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⑵描写波光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描写山峦为晴雪所洗后的鲜艳明媚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译文不正确的是()

  A、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译文:高大的柳树夹着河堤,肥沃的土地有点湿润,一眼望去天地显得很开阔,(我感到自己)好像是一只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译文:(河水)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C、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译文:柳条有舒展开的,没舒展开的,柔嫩的梢头像一件披风披在柳树上,麦苗出土了,刚一寸左右。

  D、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译文:(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3、文中表现“闲适满意”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

  4、“游人虽未盛……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几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哪两个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B

  2、D

  3、C

  二、课文语段阅读题

  1、⑴若脱宠之鹄;

  ⑵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⑶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C、注意原文中语言点:“将舒未舒”意为“将要舒展开还尚未完全舒展开”;“披风”意为“在风中散开”。

  3、悠然自得

  4、修辞方法:排比(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借代(呷浪之鳞,“鳞”代指“鱼”);从人的活动和动物的活动两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

  《满井游记》教学反思

  优点:

  1、为了让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更深的了解,我课前多方面收集有关作者简介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白,封建时代,并不是所有的文人都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本篇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

  2、作为一篇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强调学生要特别重视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给他们着重强调“之”字和一些词类活用字的用法

  3、训练学生的语感和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和学生共同分析写景作文的妙处,学习之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不足:

  1、由于自己对学生的估计不是很到位,导致课堂容量有点大,学生不能很充分的消化吸收。

  2、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齐读这一环节时拖沓散漫,影响了课堂氛围。

  3、我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的不是很到位,所以对作者到底是想当官还是不想当官与部分老师的见解不一致,以后在这方面应多和老师们讨论、交流,务求更好。

  经过这次讲课,我认识到我教学中的许多不足,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会吸取经验教训的,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满井游记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讨论点拨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疏通课文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读课文

  1、教师示范朗读

  (多媒体显示)

  (1)学习巩固生字

  (2)强调长句子的断句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读,并点评(①读音是否正确;②停顿是否分明)

  (二)译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发现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多媒体显示)

  内容如下:

  ① 常用实词。

  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四、课下作业:

  笔译课文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

  一、检查课文翻译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三、品读课文

  阅读思考: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归纳要点:

  1.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

  5.(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四、课堂小结:

  《满井游记》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山水游记。

  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五、背诵写景的句子。

  六、课下作业:

  完成《目标检测》的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满 井 游 记 袁宏道

  ——城中余寒 (欲扬先抑)——苦恼的心情

  总:满井全景(面)——欢快的心情

  ——满井春色 分:水—山—柳—麦—人—鸟—鱼(点)——欣赏与赞美之情

  (白描、比喻、拟人)

  点明主旨:郊外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游自此始 总结全文——寄情山水的意趣

【满井游记教案】相关文章:

《满井游记》教案07-18

《满井游记》的教案06-26

《满井游记》教案06-27

满井游记教案06-27

满井游记的教案06-26

满井游记的经典教案06-26

满井游记教案09-10

《满井游记》教案06-24

《满井游记》的教案09-11

《满井游记》教案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