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2-12-29 09:57:56 松涛 教案 我要投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1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18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口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口算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学的口算乘法练习。

  二、新授。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教师提出问题:卖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3、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并问:12×3怎样计算?

  4、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5、出示第二个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6、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计算:15×3

  与12×3有什么不同

  7、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三、练习。

  完成P3第1~4题

  1、2题可独立完成。

  2、4题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适当的辅导。

  四、评价

  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哪些地方还需要提高?

  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列出算式:1、12+12+12=361、12×3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计算方法。教师板书:10×3=302×3=6所以12×3=36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尝试解答。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可以用笔算的计算顺序来解答也可有其他的方法,必须掌握扎实,多复述。

  做完后小组交流

  学生自评、互评。

  板书设计:

  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12×3=3615×3=45

  10×3=302×3=610×3=305×3=15

  30+6=3630+15=45

  第3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巩固前面所得的口算乘法,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1、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练习。

  2、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3、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二、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1~6题。

  1、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组织学生看图,思考,列式,计算,写答语。

  第2问有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答,教室可组织小组进行交流

  3、先出示题目,问学生应该先做什么,再比较,哪些题还有其他方法?

  4、本题数字信息较多,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后再个别辅导。

  5、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解答。

  6、爸爸的年龄学生计算是没有问题的,妈妈的年龄,可给与一定的提示。

  三、课堂评价

  你觉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样,你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学生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计算是要注意什么。

  先观察图片从中获取数学信息,然后思考问题,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学生提出问题后自己解答,并在小组内交流。

  比较大小的方法不,可先算出结果,也可观察因数的变化。

  学生先观察图片,获取信息,再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解答。可以请求教师帮助。

  学生弄清楚运算顺序后再解答,最后订正。

  先独立思考,在完成题目。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帮助。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一元、角、分与小数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贵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我们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以及学习了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让我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在探究中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的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时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

  2、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货比三家”要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

  3、要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加法是结合“买书”的情境,务必要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为学生打通了把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

  4、整个单元的教学要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买书”一课,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理解了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后,应该把小数减法的问题交给学生独立去解决。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特别是不能对折的物体)。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镜面对称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

  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镜子。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问题:“这是什么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出现倒影等。)

  2、揭示课题。

  (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

  (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师示范。

  (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

  (4)让学生试一试。

  2、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说一说,这条虚线在对称图形中称什么?

  第(2)题

  (1)镜子中的小女孩是举起了左手,小女孩其实举起的是哪只手?

  (2)从镜子你能知道现在是几点吗?

  (3)小组讨论:你发现了镜子中有什么数学学问?究竟小女孩照镜子时是几时?

  (4)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3、小游戏

  模拟照镜子的游戏。

  师:假设苏老师站在镜子前,谁来做镜子中的苏老师呢?

  (师生表演。)

  采访镜子中的人:你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准确?

  (同桌互相做游戏,请一组学生全班展示。)

  三、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关注学生情感。)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能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观察、发现、归纳等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目标:通过与日常社会与周围环境的运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

  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读一读下面的速度

  80千米/时45米/分96千米/秒140千米/时2.学生交流(做一做):学校操场一圈是200米,你步行绕一圈大约用()分钟,你的步行速度大约是()。说说你是怎样算的?(速度=路程÷时间)

  3.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谁跑得快(二)”。

  (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对速度单位的读和写这个难点也进一步进行复习巩固)

  (二)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1.出示媒体:

  (1)猎豹奔跑的速度是2250米/分,7分钟能跑多少路程?

  (2)绵羊奔跑的速度是3米/秒,跑774米需要多少时间?

  A、学生独立练习。

  B、反馈:口述数量关系及算式。

  C、小结:时间=路程÷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2.填表P11:

  路程

  376千米

  476米

  时间

  9秒

  2小时

  12分

  速度

  340米/秒

  8米/秒

  60米/分

  (1)学生独立练习(2)反馈:(注意单位)你是怎样算的?(通过填表练习使学生巩固“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三)实际运用

  1.填表:

  速度

  时间

  路程

  骑自行车

  9分

  1080米

  驾驶摩托车

  50米/秒

  500米

  人行走

  67米/分

  1小时

  2.应用(1)甲船4小时行驶80千米,乙船6小时行驶96千米,哪条船行的快?

  (2)甲、乙两地相距240千米,一辆汽车上午7:00从甲地开往乙地,速度为60千米/时,这辆汽车是在什么时刻到达乙地的?

  (3)一辆轿车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是2千米/分,是一辆公共汽车速度的4倍,公共汽车的速度是多少米/分?

  A.学生独立练习

  B.反馈(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估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商是几位数,能正确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除数和被除数最高位的大小来判断商是几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生板演竖式计算。

  81÷984÷754÷3

  68÷280÷556÷4

  师: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板书课题:商是几位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主题图,并提出问题:从北京到四平的铁路全长888千米,动车运行时间约6时。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

  师引导思考:求“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怎样列式?同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888÷6=□。

  引导学生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

  学生交流估算:因为600÷6=100,所以888÷6的商肯定比100大,商一定是个三位数;或者先假设商是三位数,那么最小的三位数是100,100×6=600,而888比600多得多,所以商一定是三位数;或者888÷6,百位上的8比6大,所以商一定是个三位数。

  师质疑并引导:到底我们估计的.对不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指名学生上台板演竖式书写过程,师最后课件出示完整过程:

  888÷6=148(千米)

  2.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图片,让学生结合方格图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先指名学生看图说一说,再根据学生汇报加以说明:先把600平均分成6份,600÷6=100,在竖式百位上商1;再把240平均分成6份,240÷6=40,在竖式十位上商4;最后把48平均分成6份,48÷6=8,在竖式个位上商8.结果是100+40+8=148,所以888÷6=148。

  3.估一估商的位数。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估一估练习题。让学生按照上面学习的方法来估一估下面三个除法算式的商是几位数,并在小组内交流估计的方法,再算一算验证一下。

  4.小结:当被除数的最高位百位上的数字大于或等于除数时,商是三位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1题。

  (1)画一画,分一分,然后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在小组内交流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意思,再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2题。

  (1)让学生估一估每个算式的商是几位数。

  (2)学生计算各题的商,并对照估计的商,初步判断结果的正确性。

  (3)交流对照计算的结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

  3.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3、4题。

  第3题,第(1)小题是求把685本平均分成5份,求一份是多少,列式:685÷5=137(本);第(2)小题是看584厘米里有几个4厘米,列式:584÷4=146。

  第4题,先求一共有多少颗幸运星,用375+309=684(颗),再把这684颗幸运星平均分成6份,装在这6个盒子里,列式:684÷6=114(颗),即为每个盒子装的颗数。这里要注意的是,“送给幼儿园的6个班”这个条件是多余条件,在这里与所解答的问题无关。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除法。还学习了判断商的位数,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字大于或等于除数时,被除数是三位数,商也是三位数。

  【教后思考】

  在求商的过程中,先让学生估计商是几位数,让学生在除的过程中理解第一次得到的商应写在百位上,然后尝试列竖式进行笔算,并引导学生将前面掌握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计算上来,优化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让学生结合活动内容作实例,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

  3、逐步发展学生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利用镜子进行几个简单而有趣的试验,向学生呈现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父母大都没有时间辅导孩子,镜子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是他们是否能去认真仔细观察镜子中的学问呢?要以此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更有趣味。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故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请你们仔细听,然后看看谁是咱班的故事大王,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续讲下去,‘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里也有一轮,猴子以为……’

  生: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

  也许学生还有其它版本的故事,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与同伴流。)学生可能知道:

  (1)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

  (2)雨过天晴,路里积水中会倒映一些影子

  (3)光滑亮丽的地板,也出现倒映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些倒映的影子,看一看“镜子中的数学”。(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实物投影上放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E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上),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王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A、看到了整个的“王”字

  B、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的图形的对称图形。

  2、试一试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一面小镜子,做一下第(1)题

  (1)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2)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3)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

  A8

  (4)全班交流,选出几份在投影上展示。

  第(2)题

  (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镜子,按本题图示的情境,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在镜面前摆一摆,对比镜面中的图形和桌面上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镜面的对称现象。

  第(3)题

  投影出示课文情境图,想一想:机灵狗镜子判断“现在是5时”对吗?

  猜一猜:现在是几时?

  (4)实验证明

  A、取一时钟,将时间调至7时正(时钟钟面上不显示数字)

  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钟面。镜子自然朝向学生。

  D、让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比较课文里的钟面图形,可以看出是一样的。

  E、将钟面反转,让学生看清钟面时间。(7时)

  (5)练一练

  A、教师将时间调至3时

  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时钟

  D、让学生观察镜子,想一想:现在是几时?

  E、反转时钟,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18页“练一练”的第1—3题。

  第一题:

  (1)先让学生猜一猜,并打上对号

  (2)用镜子来试一试,进行验证。

  第2题:

  这是一种寻找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位置的简易方法,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明白,如果对称图形能对折,那么折痕就是对称轴所在的位置。如果是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无法对折,那么租用镜面对称原理的对称图轴的办法也是明智的。

  2、实践活动

  3、(1)让学生收集一些对称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2)会剪纸的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些简单的作品。

  开展这类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得到张扬,满足那些具有较强空间观念的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且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会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4÷4

  22÷6

  36÷7

  47÷5

  39÷9

  2、先列算式,再口答下面各题

  (1)、17个苹果,每5个装一盘,可以装()盘,还剩()个。

  (2)、每盒饮料4元,19元能买()盒,还剩()元。

  看来大家掌握的`真的很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例5)

  师:同学们,图上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生:划船

  师:从图上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师: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我有点不明白,谁能帮帮老师?

  生:就是能坐1人,2人,3人,4人,就是不能坐5人

  师:哦,谢谢你,解释的很清楚,你们听明白了吗?最多坐4人,就是能坐1人,2人,3人,最多只能坐4人

  师:那这里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你找到了吗?

  生:问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你找的很对,你能帮老师解释一下这里的至少吗?

  生:就是最少的意思。

  师:哦,就是最少要租几条船?现在谁能完整的说说这道题目?

  生: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如果有6人去划船,每条船安排1人,需要几条船?安排2人呢?3人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条船坐的人越多,用的船越少。

  师:那我们这里每条船上应该安排几人,才能用最少的船?

  生:坐满,也就是坐4人

  现在请你用画一画或者写一写的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展示:我用了4个圆来代替4个人,共用了5条船还余两个人。

  生2展示:我用一个大圆代替一条船,直接往里面写4,就代表坐了4人,还余下2人。

  生3展示:我用竖式算的,22个人,每条船坐5人,坐了20人,还余下2人。

  师:谢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解决方法!现在你们能根据她的方法来列算式吗?

  生:22÷4=5(条)……2(人)师:为什么用除法?生:因为四个四个的分,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四,所以用除法?

  现在我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至少要租几条船?生1:5条生2:6条

  师: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那么余下的2人应该怎么办?

  生1:余下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生2:我也认为余下的2人要再租一条船!

  师小结:余下的2人如果是你,不让你去,你乐意吗?要想一起去,就得再租一条船!所以我们要用5+1=6(条)

  2、运菠萝

  师:划船划累了,你口渴了吗?王叔叔为我们准备了菠萝,谁能读一下?

  生读题。

  生自由列算式!

  学生展示:27÷8=3(次)……3(箱)3+1=4(次)

  师:为什么要加1?生:因为剩下的3箱还得单独再运一次。

  师小结:像这种处理余数时,给商加1,我们称为进一法。

  3、买面包

  师:同学们,王叔叔还给我们准备了肉松面包。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面包3元一个。

  师:出示问题。我拿10元钱最多能买几个?请你列出算式并说说理由

  生:10÷3=3(个)……1(元)因为剩下的1元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像这样余数对商没有影响,直接去掉了,我们称为去尾法。

  4、对比总结

  划船和买面包这两种情况对余数的处理相同吗?为什么?

  生:因为划船的余下的2人也得去,而余下的1元却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小结:也就是这两个是不同的实际问题,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处理余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说明理由)

  李阿姨缝制上衣,每件上衣钉7个扣子,38个扣子可以钉几件上衣?

  38÷7=5(件)……3(个)

  5+1=6(件)

  答:38个扣子可以钉6件上衣。()

  2、下面各题是选“去尾法”还是“进一法”

  (1)做一张床单需要2米布,7米布最多做几张床单?()

  (2)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3、旋转木马8元玩一次,50元能玩几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生1:我知道了对余数的处理有“进一法”和“去尾法”

  生2:我知道了处理余数时要考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解决问题

  22÷4=5(条)……2(人)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速度;速度是复合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2)认识速度、时间与路程,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生活中感悟数学、体验问题冲突及解决问题的过程。

  (2)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速度、时间与路程,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知道速度是复合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都跑过步吧,那你们知道我们班谁跑的最快吗?

  我们就以50米为例,请5位你认为跑得最快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所用的时间。

  [引用学生体育活动中熟悉的50米跑为情景,使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并对数学产生亲近感,进而进一步对下文的路程相同、时间相同时,速度的变化情况讨论作铺垫。]

  二、新授

  (一)路程相同时,比速度。

  师:你们认为这5位小朋友中,谁跑的最快?

  为什么?(生说理由)

  师:可见,在路程相等时,谁用的时间短,谁就跑得快。

  (二)时间相同时,比速度。

  师:一年级的小A同学看到()号运动员跑的这个成绩,他乐坏了,高兴得说,我居然和三年级的大哥哥跑的一样快。

  师:说说你的想法。(生说想法)

  师:可见,在时间相同时,谁跑的路程长,谁就跑得快。

  (三)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比速度。

  1、学习速度的单位

  师:刚刚我们说,路程相等时,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相等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快。那么,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该怎么比快慢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揭题)谁跑得快

  来看看小丁丁和小胖之间的PK赛,小丁丁说“我3分钟走了180米,小胖说“我5分钟走了250米,谁跑的快?”说说你准备怎么比?(算出每分钟所行的路程)

  师:请你在1号本上完成(1学生板演、校对)。师:再来看看摩托赛车与小汽车之间的较量。

  师:小丁丁这里是60米,摩托赛车这里也是60米,大家都是60米,是不是就是说,小丁丁和摩托赛车一样快呢?

  [相同的数据,不同的意义,提出这样的问题,旨在使学生在头脑中出现“冲突”,通过学生自己感悟,得出每个数据表示的是在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路程的表达,从而引出速度的单位,并对速度的意义产生初步的感悟。]

  师: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第一个60米表示的是小丁丁每分钟行60米,第二个60米是摩托赛的1秒钟行了60米)

  师:我们光从数据上看,是一样的,这样很难区分,所以这时候,我们很需要一个能正确表示速度的单位,像小丁丁这样1分钟行使60米,指的就是他的速度(板书),我们把它写作60米/分。读作、表示?而摩托赛车的速度则应该是60米/秒。读作、表示?如果我们把速度单位这样来写,我们就能很好地进行区分了。

  师:照着老师的样子,将自己本子上的单位修改一下吧。

  师:思考这道题目,现在,你能尝试着用刚刚学到的这个本领来完整地解答了吗?(一学生黑板)

  师:请你来说一说,你所计算的吉普车的速度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读作?

  2、感受生活中的速度,并理解速度的意义

  师:其实,除了我们刚才遇到的物体的速度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速度的信息,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感受一下速度吧。

  (当遇到狮子的追捕时,鸵鸟甚至奔跑的还要更快;豹子奔跑的技能,其实是一种生存的'技能;遇到过电闪雷鸣吗?你能说一说,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呢?你知道为什么吗?)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速度的信息,做一个有心人,相信你会了解更多。

  [通过感悟生活中的速度,一方面是让学生练习速度的读法和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使学生在有趣的欣赏、阅读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其次,使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了解速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介绍,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了解更多。其实,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意义。]  3、概括什么是速度:

  师:看来,2250米/分、340米/秒、4千米/时等等表示的都是速度,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什么是速度吗?(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

  4、速度与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师:这是我们刚刚用过的6组数据(PPT呈现出之前计算过的6组数据),仔细观察,想一想,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有怎样的关系?

  5、口答:

  ⑴一列火车2小时行驶180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_____。

  ⑵自行车3分钟行驶了600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_____。

  ⑶一名运动员8秒跑了80米,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______。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根据“速度、路程和时间”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

  带有这个标志(标志上标有60)的路共长180千米,张叔叔驾车想花2小时开完这一路段。他会超速吗?

  [本节课是《谁跑得快》的第一课时,因而在授课时着重安排解决“速度”,将“路程”与“时间”安排在第二课时,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需求,也预设到了学生求出“路程”或“时间”来解决此题的可能,因此,除了上面练习中集中练习了解决不同物体的速度外,在此题中,我特意编写了一些特殊的数据,旨在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需要。]

  四、回顾

  师: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景,经历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

  2、体验小数大小比较的多种方法,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不同方法,并会比较小数的大小。教具准备:

  投影片(P4的情景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文具店里学到的.数学知识,这节课,想不想到其它文具店里走一走?(生:想)(师出示下图)

  师:图片中告诉我们什么?

  生1:奇奇文具店中铅笔盒4.9元、橡皮2.63元、尺子2.5元。

  生2:丁丁玩具店??

  师:你能从中提出个数学问题吗?生3:哪个文具店中的铅笔盒便宜?

  生4:要买书包应到哪个文具店去买???

  师:同学们真棒,那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学习新知

  1、师:同学们想一想,去哪个文具店中的买铅笔盒便宜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师:谁能说一下。

  生1:去奇奇文具店买,因为4.9元小于5.1元。师:你是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的呢?

  (3)汇报交流。

  生1:因为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所以,4.9元く5.1元。

  生2:因为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生3:??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淘气有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

  同学们说帮不帮?(帮)

  师:小淘气想买一块橡皮,但不知到哪家文具店去买,同学们帮他选一家,好不好?(好)

  (1)学生自己比较大小。

  (2)小组讨论:你是怎样比较的?(3)指名回答,教师小结。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填一填。

  1.25元○2.4元0.48元○1.3元0.05元○0.50元3.06元○3.60元6.00元○6.0元4.95元○4.94元小组自己练习。

  2、到哪个商店去买?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生1:我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生2:我知道小数的大小比较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货比三家

  4.9元○5.1元

  ①4.9元=4元9角②5.1元比5元多,5.1元=5元1角4.9元比5元少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69-70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发展统计观念,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关键:

  重点:读懂统计图,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关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认识平均数,并能运用已学统计知识和平均数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读统计图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投篮比赛吗?你们懂得一些投篮比赛规则吧?

  师简要说明一些投篮规则。

  师:三(1)班同学分成四小组举行两场投篮比赛,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啊?

  师:第一场比赛,准备,开始!同学们把比赛结果制成了统计图,请看!通过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发言,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发言。

  接着展示第二场比赛结果的统计表。师:这是第二场比赛的情况,谁能根据统计表帮老师把这场比赛的统计图完成呢?

  然后全体进行评价。

  (二)活动二:奖牌给哪组

  师:两组比赛情况已经出来,下面让我们来评一评这两块奖牌分别该给哪个组?(师出示奖牌,同时展示课题:比一比)

  师:我想请大家来做裁判,你们乐意接受吗?

  师:同学们可以从中任选一场来评,评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发挥小组合作优势,看谁的办法好,理由充分,我们要给优秀裁判组发奖牌,各小组加油哟!(同时出示小奖牌)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参与活动,然后反馈意见,适时发优秀裁判奖牌。

  师小结:第一场比赛两组人数相同,第一组总数20个,第二组总数19个,所以奖牌应给第一组。

  问:第二场比赛中,第三组总数25个,第四组总数24个,但人数不相同,奖牌应给哪组呢?

  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光看总数不公平,应比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即平均数。(板书:平均数)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算出每组的平均数吗?

  激起学生再次进行讨论。

  小组汇报:①移多补少

  ②计算平均数:第三组(5+8+4+2+6)5=5(个)

  (板书)第四组(6+5+6+7)4=6(个)

  师生小结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第四组。

  师:刚才大家在积极思考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哪组,最后是谁帮我们解决了难题?

  生:平均数。

  师:你们觉得平均数怎么样啊?

  师生小结:像第一场比赛人数相等,我们可以求总数,也可以求平均数;但第二场比赛人数不相等,就一定要用平均数才能解决问题,这里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人数。同学们的`裁判任务完成得真不错,我代表三(1)班同学感谢大家!

  (三)活动三:试一试

  师:最近小熊开了一个冷饮店,本月前三周卖出冰糕情况见统计图。(展示统计图)小熊现在有个难题,本周该进多少冰糕呢?你们能不能帮小熊解决这个难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反馈意见,师生共同评价,意见合理都要给与鼓励。

  (四)活动四:说一说

  师: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比如,我了解到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部分学生汇报身高,师适时强调同学们要加强锻炼,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或用到过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说说看。

  指名汇报,师及时进行表扬,并鼓励学生平时要积极思考,善于积累数学知识。

  (五)实践活动

  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判断、举例等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并会直观地区分这两种现象。

  2.通过观察推断、操作验证等,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本质。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平移的几何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及动手实践、发挥想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

  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本质。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本质。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学具纸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运动画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你们想看吗?

  生:(想)

  师:不过呀,在没有看画面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就是认真观察的同时要开动你聪明的脑筋思考:它们的运动方式也就是运动的样子一样吗?同学们还可以边看边用手势表示出它们运动时的样子。好,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出示课件:火车,电梯,缆车,轮船,风扇,钟摆)

  (学生认真观察)

  师:那你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也就是运动时的样子分分类吗?同桌之间交流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火车,电梯,缆车的运动分为一类,它们的运动路线都是直的;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的,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轮船,风扇,钟的指针的转分为一类,它们都是转动的。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

  (板书:平移、旋转)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平移和旋转”。(把课题补充完整)

  游戏:

  『二』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你能正确判断出下面的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吗?

  (出示课件:判断平移和旋转)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呢?(指名举例)。

  师:同学们通过你们刚才的学习,你能用自己的动作把平移和旋转做出来吗?

  师: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它的,同学们猜想一下,大楼在现实中会平移,旋转吗?

  师:刚才有的同学说会,有的说不会;下面老师就领着大家一起去看一下工程师们是如何让整栋大楼平移的。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上海音乐厅,始建于1930年,是当时上海的一流电影院,1959年改成音乐厅。为了更好的保护它,上海市政府决定对它整体平移,20xx年从原址向东南整体平移了约66米,使得上海音乐厅终于重放光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具体的过程。

  师:同学们,听了这件事,你们说神奇不?

  师:是啊,真是太神奇了!这体现了人类的智慧,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只要我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就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下面让我们也来研究研究平移吧!

  『三』:探究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认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创设情境,感知平移的距离。

  情景: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要给图中的这座房子搬家,请同学仔细的观察小房子是在做什么运动?(平移)向哪边平移的?(右边),你们能判断一下这小房子到底是平移了几格吗?

  师:好的,同学们,先别说出答案,请你拿出你们手中的这两张卡片,自己动手移一移,移动一格,数一格,然后说出这个房子是向右平移了几个格呢?也可以两个人商量商量看,好,现在开始。

  师:同学们小房子向右移动了几个格子。(6个)

  师:同学们,其实要看一个房子平移了几格,你看的这个点不能变,你不能说一会看这个点,一会看那个点。

  师:同学们看老师来演,我们先在原来小房子上找到一个定点,然后在移动后的小房子上找到这个点,这个点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师:好的同学们,这个问题咱们搞明白了,如果给你一幅图让你来判断它们分别向哪平移几格,你能准确的作出判断吗?

  生:能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移一移,数一数。

  【四】.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师:刚才孩子们又能移,又会数,如果请你们在纸上把平移后的图形画出来你们会吗?

  师:比如说我想请你把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之后的图形画出来,你们能吗?

  生:能

  师:别急着动笔;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来演示。

  师:先找到图形中的一个点把它平移,再找到其余各个点,把它们平移到相应的格子,然后把各个点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平移后的图形。

  师:请大家把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画出来,自己用刚才的方法画画看

  (学生动手画图)

  『五』总结

  师:随着钟表指针的旋转,这节课也即将结束,孩子们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的是(),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像什么样的运动方式是平移,像什么样的运动方式是旋转呢?

  (学生自己总结,老师补充)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平移和旋转的例子,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身边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好吗?课堂的最后让我们一起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一下有平移和旋转得到的美丽的图案,去感受一下平移和旋转带来的艺术之美吧!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镜子的反射的图案有什么特点。

  2、能够根据镜子的反射画出对称图形。

  3、使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培养并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能力。

  4、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进而培养学生钻研数学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一面小镜子、美术字“王”、收集一些照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事先准备一个小镜子夹在一本书里,然后说:“老师的书里夹了几张伟人的照片,谁想来看一看?但是看完的同学不能够说出来。”

  问:你看到了什么?在镜子中看到的'是谁?你想到什么?

  揭示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学习新课

  1、引导谈话:

  镜子能做什么?镜子里的图象和实际中的图象有什么关系?镜子中也有很多的数学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呢

  老师演示:把镜子放在“王”字的上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放在一半的蝴蝶图形上面,你又看到了什么?

  问:和原来的图有什么不同?这是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2、从镜子中看到的图象是一个什么图形?哪一条线是它的对称轴呢?

  3、是不是所有在镜子中形成的图象都是一个对称图形?观察图3,你发现了什么?

  在镜子中看到的数字和实际中的数字是相反的,但是形成的图形也是对称图形。

  4、运用这个原理,你能想到什么?用镜子观察物体时需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镜子有什么作用?它能帮我们做什么?你能用镜子做哪些事情?

  在学生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完成18页第1题:

  从镜子中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正确地进行判断:镜子中的图象和实际的图象是相反的,并是对称的。

  1、第2题:

  把镜子放在一个对称图形的适当的位置,使你仍然能看到图的全部。

  小组讨论,把镜子放在哪里合适?为什么?

  实际上镜子放在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上就可以了,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

  (二)拓展练习:

  从镜子里反射的时间有什么特点?

  实践操作:从镜子中观察一个钟表的时刻:5时整。镜子中的时刻是7时整。

  再让学生观察一些这样的时刻,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其中的奥秘。

  四、全课总结

  本课你学到了什么?小小的一面镜子中蕴藏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班里展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教材第46页例1及“做一做”,第47页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挂图

  【情景导入】

  1.计算。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

  27×2082×4052×6012×9018×3024×5019×7053×20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新课讲授】

  1.谈话导入: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但有时也需要我们计算出准确的结果。例如到商店里买东西,要付多少钱是不能估算的,不能给大概的钱,必须算出准确的结果,所以我们还必须掌握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进位)

  2.出示教材第46页的.例题1。

  (1)出示主体图以及例题1:

  王老师到书店买了一套书,共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一共买了多少本?该怎样列式?

  1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师:14乘2,我们已经会算,14乘12我们还没学过,这是用两位数乘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14乘12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呢?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

  (3)汇报:一种方法可以把12本书分成10本和2本两部分,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就是王老师要付的钱。

  板书:

  师:刚才我们求一共买多少本书,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给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4)讲解14乘12竖式。

  刚才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教师讲评时用纸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盖住。那计算2乘1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2乘4表示8个一,再算2乘1表示2个十,合起来是28,在28的旁边注明14×2的积)

  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1”的纸,并问:

  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用10乘14,得140,在140的旁边注明14×10的积)

  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的1乘14就是用10乘14,先用10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写0,再用10去乘1,得10,但这个1不是表示1个十,10乘1得到的10应该表示10个十,10个十就是100,所以这个1必须写在百位上,因此,要在140的旁边注明1×10的积。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28和140加起来,得168)

  说明: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请一个同学复述一遍竖式计算的过程。

  3.提问:这个竖式同前面的三个竖式有没有联系?哪种方法更简便?

  4.议一议: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5.引导小结,归纳笔算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竖式计算时,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要和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46页的“做一做”。

  (1)先看23×13,提问,两个因数分别是多少?

  (2)69是用哪位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下一步应该用哪位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出的积是多少?

  (3)23乘13得多少?

  (4)其余的题目独立完成,要求列竖式,最后教师讲评。2.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2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开展比赛:看谁算得对,算完后互相检查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评一评,谁完成的最好。

  3.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1题。从题目中你知道哪些信息?(每排22个鸡蛋,共13排)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怎样算呢?

  指名说一说。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竖式计算时,先分别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同第一个因数相乘,乘得积的末位同第二个因数的数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3~5题。2.完成《创优作业100分》中本课时练习。

  笔算乘法(不进位)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竖式计算时,先分别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同第一个因数相乘,乘得积的末位同第二个因数的数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在教学新知时,我首先让学生重点分析情境图,找出今天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14×12,再让学生利用刚刚学习的估算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钱,最后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再在小组内交流。通过交流,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口算方法,即14×10=140,14×2=28,140+28=168(本)。当学生用竖式计算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步计算的结果,尤其是理解为什么可以省略十位末尾的0不写。本节课特别重视让学生叙述计算过程,让学生在“说”中理解算理。

  本节课从学生课堂反馈的情况看,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只有少数个别学生还需进行课后辅导。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4

  一教育

  21jy_11552204352021-09-2900:27苏教版5.09M3个学币1星级

  二分数乘法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整数乘法,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计算分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通过学习分数乘法的计算,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能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奠定重要基础。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分数与整数相乘、分数与分数相乘、分数连乘以及倒数的认识。教学要求是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表示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法,能应用分数连乘计算和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第1课时分数与整数相乘

  教材第28~29页例1及相关练习。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相同,初步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重点: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方法。

  难点: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课件。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整数和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开始来学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复习:(1)5个12是多少?怎样列式?

  (2)++=++=

  学生做完第(1)题后,提问: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做完第(2)题后,提问:这两道题各有什么特点?

  师:计算第(2)题第2个算式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师: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与整数相乘。(板书课题。)

  1.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1中长方形直条图,标注出长是“1米”。

  师:做一朵绸花用米绸带,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出这个已知条件吗?

  出示问题: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绸带几分之几米?

  师: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出来吗?(先由学生回答,再涂色。)

  师: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生:++。

  师:求3个相加的和还可以用乘法计算,你会列式吗?

  生:3×。

  教师板书:×3或3×。

  师:这个算式中的是什么数?式中的3是什么数?

  师:由此可以看出,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探索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1)学生尝试计算×3。

  师启发:×3的积是多少?你能联系已有的知识从不同角度说明吗?

  生:。

  学生试做,教师启发总结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

  师:×3=,由此你发现分数与整数相乘是怎样计算的?

  生:用分数的分子乘整数,所得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原分数的分母作为积的分母。

  师:以后计算分数乘整数时,不必再写加法算式,直接根据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2)解决例题的第(2)题。

  师:小华做5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绸带几分之几米?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点评时明确: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时,要约成最简分数。

  (3)总结计算方法。

  师:比较刚才两道算式的计算过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在小组里交流。

  小结:分数与整数相乘,把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出结果。

  1.教材第29页“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按要求在图中涂色,然后列式计算。第2题指定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教材第32页“练习五”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材第32页“练习五”第3~5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列出了哪几道算式?列出的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有什么联系?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1.课前对学生的估计过高,可能没关注到全局。这也提醒我,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还是要备好学生,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2.对学生的多样思维应加大评价力度。评价一个学生,要适时、适当,决不能敷衍,更不能抹杀,否则可能会压制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有待加强。

  3.在课后巩固的作业设计中,我本着“精”的原则,尽量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去设计一些题目,做到精讲精练。既学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

  第2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材第29~30页例2及相关练习。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

  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课件。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复习:计算下面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2×1×5

  师: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与整数相乘,说一说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指名回答,教师补充。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例2花朵图,然后出示条件:

  小星做了10朵绸花,其中是红花,是绿花。

  引导学生理解:“其中”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白是10朵中的,然后出示问题。

  (1)红花有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求红花有多少朵,就是求10朵的是多少朵。

  师:怎么列式计算呢?(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生:10÷2=5(朵)。

  师:为什么可以用上面的算式计算?

  生:10朵的是红花,把10朵花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红花。

  在此基础上指出:求10朵的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师说明要求,学生列式解答。

  (2)绿花有多少朵?

  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中涂一涂,借助涂的过程理解求绿花有多少朵,就是把10朵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引导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决。

  生:10÷5×2=4(朵)。

  在此基础上指出:求10朵的是多少,可以用10×来计算。

  师:求10朵的是多少,也就是把10朵花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计算10×时要先约分,实际上也就是先用10÷5,求出1份是多少,再乘2,求出2份是多少。

  (3)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师:通过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计算,你明白了什么?

  引导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1.教材第30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涂色,然后列式解答。

  2.教材第30页“练一练”第2题。

  通过填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3.教材第32页“练习五”第6~9题。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学习了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不完全相同,需要加以拓展。计算方法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推导过程比较复杂,学生较难理解。它也是今后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意义难以理解,可适当补充一些变式训练来帮助学生理解,以提高学生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

  第3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第31页例3及相关练习。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继续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拓展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分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数量关系。

  难点:用分数乘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件。

  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3中的条形图。

  师: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图中的数量关系。如: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红花是黄花的,绿花是黄花的(或);把红花朵数看作单位“1”,黄花是红花的,绿花是红花的等。

  1.教学例3第(1)题。

  出示题目:黄花有50朵,红花比黄花多,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思考: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图中的哪个部分?它是哪种花朵数的?也就是多少朵的?

  追问:50朵的是什么?

  指出:“红花比黄花多”,是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50朵的。

  指名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0×。

  师:列式时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完成计算。

  2.教学例3第(2)题。

  出示题目:绿花比黄花少,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

  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

  追问:“绿花比黄花少”这个条件中,要把哪个数看作单位“1”?要求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就是求多少朵的?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什么?

  指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弄清这个分数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的。

  1.教材第31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提示可以先按要求画一画,再完成填空。)

  2.教材第33页“练习五”第10题。

  先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再把数量关系补充完整。

  3.教材第33页“练习五”第11~15题。

  独立解答,交流思考过程,集体订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在今天课堂上的表现怎么样?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在以前没学分数乘法的时候,我们是先求出1份的量再乘相应的份数来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从课堂反馈看,刚开始的时候有一小半的学生还是不习惯用分数乘法计算,还是把它看成份数去理解。但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后大多数的学生在列式时已经很自然地把单位“1”的量与它的几分之几相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4课时分数与分数相乘

  教材第34~35页例4、例5及相关练习。

  1.使学生知道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算理。

  课件、长方形纸。

  1.计算下面各题。

  4×7××4×12

  2.说说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小结:分数和整数相乘,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3.课件出示:×。

  师:这道题与之前学习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1.教学例4。

  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4题、图。

  师:画斜线的部分是的几分之几?又是这个大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引导学生明确:左图中斜线部分占的,右图中斜线部分占的。

  师:求的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求的呢?

  师:你能列算式并看图填写出书中的结果吗?

  (打开教材第34页完成填空。)

  师:根据填的结果想一想怎样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

  生: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2.教学例5。

  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5题、图。

  师:×和×分别表示的几分之几?

  师:你能用前面得出的结论计算这两道题吗?

  学生试做,订正完后师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呢?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纸上先涂色表示,再画斜线表示的和的。看看操作的结果与你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3.归纳总结。

  师:比较刚才计算的每个积的分子、分母与它的因数的分子、分母,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出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4.完成教材第34页“试一试”第1题。

  提醒学生注意: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5.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推广。

  请同学们先完成“试一试”第2题的填空,提醒学生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来计算。

  讨论: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与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1)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与整数相乘。

  (2)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3)也可以把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1.教材第35页“练一练”。

  引导学生直接用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2.教材第37页“练习六”第1题。

  先在图中画一画,再列式计算。

  3.教材第37页“练习六”第2~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分数与分数相乘怎样计算?

  本节课主要教学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意义获得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引导学生在直观图的支持下,在分析比较、探讨交流的环境中逐步发现规律,在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中完善方法、构建方法体系。通过学习,有些学生虽然掌握了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错误较多,约分的方法也不能掌握,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加强计算的训练,熟练掌握计算的方法。

  第5课时分数连乘

  教材第35~36页例6及相关练习。

  1.学会计算分数的连乘,并掌握分数连乘的计算技巧。

  2.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计算能力,提高分数乘法计算的熟练程度。

  重点: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连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

  课件。

  1.口算。

  ×6=×=10×=×=

  2.师:请同学们说说分数乘法怎样计算?怎样约分计算比较简便?

  师:同学们都掌握得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连乘。

  (板书课题:分数连乘。)

  1.课件出示教材第35页例6,理解题意。

  师:从题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同桌互相交流。

  2.画图分析。

  教师先画一条线段,表示一班做绸花的朵数。

  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用线段表示二班做绸花的.朵数?教师引导学生画一画。

  师:你会用线段表示三班做的绸花朵数吗?

  学生独立画一画。

  3.列式计算。

  (1)师:要求三班做了多少朵,要先算什么?

  生:先算出二班做的朵数,再计算三班做的朵数。

  (2)师:怎样列式呢?

  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板演。

  生:135×=120(朵)120×=90(朵)

  (3)分布算式可以列成综合算式135××。

  师:这样的乘法算式你会算吗?

  讨论计算过程。

  师:有没有不同的算法?

  比较不同算法。

  师:这两种算法各是怎样算的?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便?

  4.归纳方法。

  师:今天学习的分数乘法和以前学习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1.教材第36页“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订正,交流算法。

  2.长方体的长是3米,宽是米,高是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3.教材第37页“练习六”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4.教材第38页“练习六”第7~9题。

  引导学生先分析题意,再列式计算。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连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今天教学分数连乘,从例题看还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学习时比较轻松。

  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画线段图上,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并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条件中单位“1”的转换,分析清楚数量之间的关系。对于分数连乘的计算,有一些学生约分时不太熟练,感觉速度较慢。

  在课后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中发现有个别学生是先把两个分数相乘进行计算的,这样的计算我觉得可以理解成是把间接的分数表示转化成直接的分数表示。总的来说,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不理想,希望通过多做题来补救。

  第6课时练习课(分数乘法)

  教材第38页第10~15题。

  1.提高学生计算分数乘法的熟练程度,能够正确地计算分数乘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正确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难点:灵活运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生:知道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

  1.教材第38页“练习六”第10题。

  引导学生复习单位间的进率后,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订正。

  2.教材第38页“练习六”第11题。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观察每组数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概括:一个数与比1小的数相乘,积小于原数;一个数与比1大的数相乘,积大于原数。

  3.教材第38页“练习六”第12~14题。

  独立完成后订正。

  4.教材第39页“练习六”第15题。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要求鱼缸里有水多少立方米,需要哪些条件。

  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本节课作为分数乘法的一个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提升。巩固的内容包括: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法则以及分数应用的相关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自己的角色真正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习题中,我所选择的习题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不足之处:在教学中对学生评价的语言不够到位,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因而课堂气氛不是特别活跃。

  第7课时倒数的认识

  教材第36页例7及相关练习。

  1.认识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倒数。

  2.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重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难点:能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倒数。

  课件。

  师:在我国的文字里,有很多有趣的汉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找找看。(课件出示有趣的汉字:呆和杏、吴和吞……)

  师:你们发现这些汉字的特点了吗?(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汉字上、下交换位置以后,就成了新的汉字。)

  师:在数学中也有这样的现象,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倒数。(板书课题。)

  1.教学例7。

  (1)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例7。

  师:下面的几个分数中,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

  生:×=1,×=1,×=1。

  (2)引出概念。

  师: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例如,和互为倒数,也可以说是的倒数,是的倒数。

  (3)师:你能举例说明还有哪些数互为倒数吗?

  学生举例来说,教师及时评议。

  追问: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为什么要说“互为倒数?”

  2.教学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观察上面倒数和原数的关系,想一想,一个数的倒数与原数相比,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师:5的倒数是几?1的倒数是几?

  追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

  指出: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的积都不会是1,所以0没有倒数。

  总结:除0以外,在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指出:分子是1的分数,它的倒数就是分母;整数的倒数就是这个整数作分母,分子是1的分数。

  1.教材第39页“练习六”第16题。

  学生在书上填空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39页“练习六”第17题。

  指名口头回答。

  3.教材第39页“练习六”第18题。

  学生在书上填空后,集体订正。

  4.教材第39页“练习六”第19题。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每一组数的规律。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本节课先让学生通过对几个分数的观察,找出结果是1的算式,再让学生举例,观察算式的特点,理解“互为”的意思,最后总结出倒数的意义。我发现像这样难度不是很大的内容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出倒数的意义,使学生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后有真正的收获。特别是通过对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发现了算式的特点,举例后进一步发现有这样特点的算式是写不完的。然后让学生仿照老师的样子,通过例子说倒数的意义,并强调“互为”,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说说怎样解释,这对学生掌握概念是非常必要的。

  第8课时整理与练习

  教材第40~42页的内容。

  1.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有清楚地认识。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乘法表示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3.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有清楚的认识。

  难点: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课件。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师:怎样计算分数乘法?

  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师: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师:举例说说你能用分数乘法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全班交流,指名回答。

  1.教材第40页“练习与应用”第1题。

  学生先涂色再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40页“练习与应用”第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3.教材第40页“练习与应用”第4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

  学生独立解答,评讲时结合问题说说思考方法。

  4.教材第40~41页“练习与应用”第5~8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说说思考的过程。

  5.教材第41页“练习与应用”第12题。

  (1)引导学生读懂题意,使学生明确:要求妈妈的身高,必须先求出小明的身高。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评议。

  6.教材第42页“探索与实践”第14题。

  学生自己探索规律,全班交流。

  7.教材第42页“评价与反思”。

  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内交流。

  在这节课上,我们完成了哪些任务?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本节课作为分数乘法基础知识的整理与练习,为了达到本节课预定的目标,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整理与练习课的条理性和系统性。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分数乘法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用分数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尝试写竖式、小组讨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掌握笔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和算理。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难

  点:竖式计算算理

  【教学过程】

  一、出示口算题

  同学们请看口算,看谁速度快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七十四页,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请你认真的读一读、看一看,哪些地方是你看懂的,那些地方是你不懂的地方,把不懂的用笔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互相学习。然后把书合上。

  二、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画画)一副画画的情景含有那些数学信息呢?

  生:3个小朋友。三张图画纸。三盒彩笔。师生共同处理数学信息。并让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多少张图画纸?

  生2: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真了不起!我们先来解决其中的一个。要求一共有多少枝彩笔,会列算式吗?

  生:3×1

  212×3

  三、猜想结果,方法验证:

  师:估计一下,12×3大约等于几?解说一下,你是怎样估计的?师:用什么方法就得到12×3准确的'结果呢?同学们先商量一下,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

  请几名代表汇报交流,师板书有代表性的思路:学生讲解各自的思路。

  四、提供空间,探索竖式

  师:数学讲究简炼,除了以上方法,你还能创造出一种更简单,计算得更快的一种书写形式吗?请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试一试。(师巡回指导)

  教师指定几个人到黑板上板书:师:同学们自己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现在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你来说一说我的思路,我来说一说你的思路,猜一下,他们在做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先在小组

  内说一说。生自由谈:??生评价得出最简练的方法。列竖式乘时应注意:先从个位乘起,用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再把所得相加。

  五、规范格式,归纳方法。

  师:(课件演示)师强调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一节研究的内容:笔算乘法。

  师:乘法算式中,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我们把这两个相乘的数都叫做因数,最后的得数叫做积。乘法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先从个位乘起,用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再把所得相加。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想一下,12×3笔算竖式的过程和方法。

  六、解决问题,拓展应用。

  1.解决问题,巩固应用。师:我们刚才解决了一个问题,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请同学们列式并用竖式解答。学生独立解答,相互交流算法2.一步一步往上爬3.解决问题4.竖式计算,比比谁厉害5.解决问题

  七、知识梳理,师生小结。(略)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6

  口算乘法

  第1课时教学内容: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点: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口算方法

  口算下面各题:

  40×460×530×3300×7200×8

  12×424×213×332×311×5

  自己选两题,说说口算方法。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1)仔细观察例1图

  (2)请学生提出问题。

  (3)从学生回答中选择例1的两个问题:

  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探讨口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4)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4、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23×3014×200

  请学生思考,讨论怎么算?

  (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8道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2、独立完成练习十四1~2。

  3、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十四3~4。

  四、总结

  请学生谈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具准备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一:

  一、复习准备:

  1、口算:P.5页10题。

  0.9×67×0.081.87×00.24×21.4×0.3

  0.12×61.6×54×0.2560×0.5

  老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

  2.4×=1.2×=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二、新授:

  1、教学例5:非洲野狗的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⑴想一想这只非洲够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鸵鸟的速度是非洲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狗那么多,还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鸵鸟。)

  ⑵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①怎样列式?②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使学生明确:现在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⑶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⑷算得对吗?可以怎样验算?

  ⑸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鸵鸟的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非洲狗的速度怎样?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题。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①(出示练习一10题中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先计算。

  ②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例题的乘数分别与l比较,你发现什么?

  ③乘数比1大或者比1小时积的大小与被乘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1.20.4的'乘数是0.4比1小,求的积还不足一个1.2,所以积比被乘数小;而2.4×3的乘数是3比1大,求的积是2.4的3倍(或3个2.4那么多),所以积比被乘数大。

  ④你能得出结论吗?(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三、运用

  1、做一做:3.2×2.5=0.82.6×1.08=2.708先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P.9页13题

  四、体验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8页8题,P9页11、14题

  个人修改

  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⑤专项练习:练习一12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板书设计:

  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后反思:在指导学生在积上应怎样点小数点,这是关键,也是教学难点,要强调整个一道乘法算式中共有几位小数,在积中就点几位小数。其中的道理也要让学生明确,把小数看成整数,是先扩大几倍,最后也要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要在积中点几位小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能正确笔算。

  教学难点:探究笔算乘法的算法,理解算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主题图。

  今天,圆圆和妈妈一起去书店买书。圆圆在书店看到一套《百科全书》非常喜欢。1套12本,每本24元,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吗?(买一套一共需要多少钱?)

  分析:要算一共付出多少钱,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就是计算12个24元是多少,列出算式就是:24×12=?)

  分析:怎样才能知道估算的钱数最接近正确答案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的计算出24×12的得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二、启发思维,自主探索

  师:谁能来帮帮圆圆解决这个问题?

  1、独立思考,寻找方法。

  师:你能用你学过得知识想办法算出得数吗?大家赶快动脑想一想,算一算吧。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来分析每个算法:

  3、教师讲解笔算方法:

  首先,是相同数位对齐。

  ①计算时,我们先用第一个因数与第二个因数个位的数相乘。即:24X2=48(师边说边盖住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字)

  ②我们再用第一个因数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即24X10=240

  (师盖住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字)说明:我们在列竖式的时候,只要把4写在十位上,把2写在百位上,就可以表示240了。这个0只是占位的作用,为了简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擦去0)

  ③我们现在分别计算了24X2,24X10,那怎样才能表示出24X12的积呢?

  (把上面两个积相加)

  4、观看竖式:

  师再问:a、第一步表示什么的积?(24×2)

  b、第二步表示什么的积?(24×10)

  “4”为什么写在十位上?(24中的4是十位上的1和个位上的4相乘得出的结果,是4个十,所以和十位对齐)

  c、第三步算的是什么?(48+240)

  5、小结:刚才我们用竖式计算24×12时,第一步是用个位上的2与24相乘,第二步是用十位上的'1与24相乘,第三步把两次相乘的积相加。

  师:也就是说圆圆买这套书要付288元。我们不要忘记把算得的结果写到等式的后面。

  三、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活动:智力大比拼

  第一关:小车开到的哪儿停?

  (强调:第二个积的末位要和第一个积的十位对齐)

  第二关:笔算大比拼

  33×13=21×34=43×12=

  第三关:小马虎体检中心(仔细观察,对的打“√”,错的打“×”,并改正。)

  第四关:弄脏的题单

  四、归纳梳理,总结收获

  师:今天大家表现得真不错,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步骤:1、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出第一个积。2、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因数得到第二个积,得到这个积的末位要和第一个积的十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五、家庭作业:

  课本第47页第2、4题

  板书设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06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09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9-01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8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21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5-26

关于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9-28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优秀数学教案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