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2-10-11 19:22:15 教案 我要投稿

8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8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8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8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三角形高线、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概念、几何语言表达及它们的画法.

  2.内容解析

  本节内容概念较多,有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和重心等有关概念;需要学生动手的频率也较高,要掌握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画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几何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思想感情。

  理解三角形高、角平分线及中线概念到用几何语言精确表述,这是学生在几何学习上的一个深入.学习了这一课,对于学生增长几何知识,运用几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学习三角形的角、边的延续以及三角形全等、相似等后继知识一个准备.

  本节的重点是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概念的同时还要掌握它们的画法,难点是钝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及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高线的位置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会用工具画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教学目标解析

  (1)经历画图实践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能够熟练用几何语言表达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性质.

  (3)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画法.

  (4)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相交于一点.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三角形的高线的理解:三角形的高是线段,不是直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在这个顶点的对边或对边所在的直线上.

  三角形的中线的理解:三角形的中线也是线段,它是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是这个顶点的对边中点.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也是一条线段,角的顶点是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在对边上.而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即就是说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通常的角平线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8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难点: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难点是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突破的.方法是通过复习分数的通分、约分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导出通分、约分的概念,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地将分式变形。

  三、练习题的意图分析

  1.P7的例2是使学生观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应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这个整式,填到括号里作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变。

  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进一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约分是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通分是要正确地确定各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教师要讲清方法,还要及时地纠正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在做提示加深对相应概念及方法的理解。

  3.P11习题16.1的第5题是: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这一类题教材里没有例题,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一,所以补充例5。

  四、课堂引入

  1、请同学们考虑:与相等吗?与相等吗?为什么?

  2、说出与之间变形的过程,与之间变形的过程,并说出变形依据?

  3、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五、例题讲解

  P7例2.填空:

  [分析]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

  P11例3.约分:

  [分析]约分是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所以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分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P11例4.通分:

  [分析]通分要想确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8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且懂得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特殊形式的多项式乘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平方差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体会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运用,以及对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的了解。

  难点: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关键:对于平方差公式的推导,我们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猜想,然后得出结论来突破;抓住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特征,是正确应用公式来计算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情境设置】教师请一位学生讲一讲《狗熊掰棒子》的故事

  【学生活动】1位学生有声有色地讲述着《狗熊掰棒子》的故事,其他学生认真听着,不时补充。

  【教师归纳】听了这则故事之后,同学们应该懂得这么一个道理,学习千万不能像狗熊掰棒子一样,前面学,后面忘,那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呢?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教师激发】大家是不是已经掌握呢?还是早扔掉了呢?和小狗熊犯了同样的错误呢?下面我们就来做这几道题,看看你是否掌握了以前的知识。

  【问题牵引】计算:

  (1)(x+2)(x—2);(2)(1+3a)(1—3a);

  (3)(x+5y)(x—5y);(4)(y+3z)(y—3z)。

  做完之后,观察以上算式及运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再举两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获得以下结果:

  (1)(x+2)(x—2)=x2—4;

  (2)(1+3a)(1—3a)=1—9a2;

  (3)(x+5y)(x—5y)=x2—25y2;

  (4)(y+3z)(y—3z)=y2—9z2。

  【教师活动】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以上算式及其运算结果,寻找规律。

  【学生活动】讨论

  【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从上述算式中找到了这一组整式乘法的结果的规律,这些是一类特殊的多项式相乘,那么如何用字母来表示刚才同学们所归纳出来的特殊多项式相乘的规律呢?

  【学生回答】可以用(a+b)(a—b)表示左边,那么右边就可以表示成a2—b2了,即(a+b)(a—b)=a2—b2。

  用语言描述就是: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教师活动】表扬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出课题──平方差,并说明这是一个平方差公式和公式中的字母含义。

  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教师讲述】

  平方差公式的运用,关键是正确寻找公式中的a和b,只有正确找到a和b,一切就变得容易了。现在大家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从中得到启发。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2x+3)(2x—3);

  (2)(b+3a)(3a—b);

  (3)(—m+n)(—m—n)。

  《乘法公式》同步练习

  二、填空题

  5、幂的乘方,底数______,指数______,用字母表示这个性质是______。

  6、若32×83=2n,则n=______。

  《乘法公式》同步测试题

  25、利用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解;

  根据所得的两个式子相等即可得到。

  此题考查了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是一道基础题。

  26、由等式左边两数的底数可知,两底数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右边为两底数的和,由此得出规律;

  等式左边减数的底数与序号相同,由此得出第n个式子;

8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教具准备

  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

  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

8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感受逆向思维的意义,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推理能力,体会“化归”与“换元”的思想方法,形成灵活的应用能力.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并学会应用.

  2.难点:灵活地应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3.关键:应用“化归”、“换元”的思想方法,把问题进行形式上的转化,达到能应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目的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方法,在教师适当指导下完成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

  【问题牵引】

  1.分解因式:

  (1)-9x2+4y2;(2)(x+3y)2-(x-3y)2;

  (3)x2-0.01y2.

  【知识迁移】

  2.计算下列各式:

  (1)(m-4n)2;(2)(m+4n)2;

  (3)(a+b)2;(4)(a-b)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两道题,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

  3.分解因式:

  (1)m2-8mn+16n2(2)m2+8mn+16n2;

  (3)a2+2ab+b2;(4)a2-2ab+b2.

  【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

  解:

  (1)m2-8mn+16n2=(m-4n)2;

  (2)m2+8mn+16n2=(m+4n)2;

  (3)a2+2ab+b2=(a+b)2;

  (4)a2-2ab+b2=(a-b)2.

  【归纳公式】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

  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4a2b+12ab2-9b3;

  (2)8a-4a2-4;

  (3)(x+y)2-14(x+y)+49;(4)+n4.

  【例2】如果x2+axy+16y2是完全平方,求a的值.

  【思路点拨】根据完全平方式的定义,解此题时应分两种情况,即两数和的平方或者两数差的平方,由此相应求出a的值,即可求出a3.

  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170练习第1、2题.

  【探研时空】

  1.已知x+y=7,xy=10,求下列各式的值.

  (1)x2+y2;(2)(x-y)2

  2.已知x+=-3,求x4+的值.

  四、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由于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因此把整式乘法公式反过来写,就得到多项式因式分解的公式,主要的有以下三个:

  a2-b2=(a+b)(a-b);

  a2±ab+b2=(a±b)2.

  在运用公式因式分解时,要注意:

  (1)每个公式的形式与特点,通过对多项式的项数、次数等的总体分析来确定,是否可以用公式分解以及用哪个公式分解,通常是,当多项式是二项式时,考虑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当多项式是三项时,应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

  (2)在有些情况下,多项式不一定能直接用公式,需要进行适当的组合、变形、代换后,再使用公式法分解;

  (3)当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时,应该首先考虑提公因式,然后再运用公式分解.

  五、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8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初一数学教案上册09-26

初中初二上册数学教案01-13

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08-26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4-18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6-1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4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