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孤独之旅教案合集七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孤独之旅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孤独之旅教案 篇1
一、主题和题目含义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
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二、结构内容
这篇小说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写杜小康放鸭的原因。)
第二部分(从“小木船赶着鸭子”至“直到明年春天”)写杜小康及其父亲在芦苇荡放鸭的过程。
第三部分(从“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至结尾)写杜小康在放鸭时所遭受的磨难,尤其是寻找失散的鸭子给自己带来的磨难和自己的成长体验——长大了,坚强了。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三、文中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一部分第9小节,第11~12小节,第20小节,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3~24小节,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第二部分第9小节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第20小节,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细腻的心理描写
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一部分第10小节,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第20小节,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再如第二部分第2~4小节,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第11、16~19小节,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第20小节,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并介绍作家作品(略)
二、通读全文
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小组内讨论,要求语言必须简洁明了。
三、明确文章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四、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社小康成长的过程的?并找出有关的语句来加以分析。
主要通过了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事件的细小环节或对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
描写。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语句:(l)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的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地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分析:对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
(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
觉。
分析:面对眼前如“重山锁住”的芦苇地,杜小康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这也是一个少年所特有的心理。
(3)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安静下来。
(4)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分析:残酷的现实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驱赶孩子心头的恐惧之感。
(5)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6)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分析:陌生环境的不适应被沉重的孤独的感觉所替代,害怕孤独,害怕心里的孤寂,可怎么也不能逃避这样的一个现实。
(7)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分析:这时主人公杜小康和他的父亲已能面对孤独,面对现实。
(8)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9)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10)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分析:经过这一夜的风雨的考验,面对着眼前的一切,主人公已无法回避,在困境中他磨炼着自己的品行,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自然界的风雨,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了。
总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能面对孤独到勇敢战胜孤独,作者用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来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
五、讨论概括
请同学们说说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
提示:有两方面含义。(l)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的环境;(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父亲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自己顽强、不畏惧战胜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长起来。
六、讨论分析
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而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作用。
语句:(l)四周已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2)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困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3)这里的气味,倒是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
(4)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聚集在一起时,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小鸟正浮在水面上。
(5)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6)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这些自然环境的描写,在杜小康处于人生的三个阶段时作用是不同的。在主人公恐惧孤独时,更加衬托人物内心世界的无法排解的孤独。面对孤独时,把暴风雨的天气写得如此恶劣,也为人物在一夜之中能迅速成长起来,提供了一种可能,让人们不禁想到这自然界的风雨不也是人生中的风雨吗?再大再疯狂,只要你能勇于面对,努力抗争,什么样的“风雨”走不过去呢?雨后那明亮的月亮、明亮的无空也正是杜小康此时的心情,也如这月这天,明亮而清澈,他已磨炼了自己的意志,由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慢慢成长坚强了起来,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同时他也使环境不再那样单调而孤寂。
七、总结、扩展
作者通过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许许多
多的孤独,如何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人民文学》主编肖复兴说“《草房子》,是一首诗”。作者不是诗人,却凭着他对儿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爱创造了小说的诗的世界。作者在这里把草房子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
八、布置作业(略)
孤独之旅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2.体会成长中的感受教学建议: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3.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到了初三,身体长高了,都觉得自己长大了,但是你心理“长大”了吗?这篇课文描述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芦苇荡里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作品简介
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作品有:《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等。
《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学校为背景,描绘了几个孩子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杜小康原本生活在麻油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生活的富裕,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一次意外变故,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梳理文章结构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4、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以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的方式概括文章内容。
这篇文章讲述 了在 的环境中经受 ,逐渐 的故事。
三、研讨与赏析 1、速读全文,拿起笔来,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分组讨论,交流)
示例
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惟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连鸭子都感受到了漂泊的孤寂、痛苦,更何况是小小年纪的杜小康?用鸭子的恐慌来衬托杜小康在荒无人烟的夜晚中漂泊的恐惧和迷茫……
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 “从未见过的面孔”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 “寂寞” “已无一户人家” “惟一的炊烟” “想听到声音,然而,这不可能” “最大的敌人,就是孤独” “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巨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亲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赏析人物形象
(1)、根据故事情节,概括杜小康成长的心理历程。
提示:出发时 到达芦苇荡时 安顿之后 时间久了 那天雨后天晴
茫然、恐惧—— 害怕、胆怯——感到孤独——不再恐惧——坚强
(2)、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认为杜小康是一个 的孩子。
四、拓展延伸
感悟孤独
(1)、“孤独”是生活给予每一个人的一道美丽而又残酷的题目。
(2)、“孤独”能撕去你幼稚的外壳,雕刻你脆弱的灵魂。
(3)、“孤独”是人生成长中的一种必然,也是人生成长 中的一种需要。
(4)、“孤独”使人少了许多盲目,多了一份保护身心健康的清净。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小说三要素的基础上,了解了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的故事。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呢?用一段话写出自己的经历与心理感受。
(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五、小结杜小康长大了,他的成长过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不要躲避,要用自己的拼搏去赢取胜利,坦然地接受风雨的洗礼。让狂风吹去我们的幼稚,吹出我们的成熟;让暴雨洗涮我们脆弱的枝叶,涌出一颗坚强勇敢的花蕊,绽放一片绚丽与芬芳。
只有风雨相随,才能开出绚丽之花。
孤独之旅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初步体会小说中环境、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教学的重点)
二、通过品味语言来体验、品味孤独,指导学生勇敢面对孤独,健康成长。(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揣摩法点拨法文本细读法
[基本理念]
紧扣本单元和小说的主题,立足大语文,彰显语文味,由小说三要素入手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的渗透,强化“积累”、“诵读”、“体验”、“生活”等角度的语文教育的回归。
[教学思路]
①、课前发放课文材料,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进行预习,自行解决阅读障碍;②、由歌词导入新课,展开学习,教师抓住小说三要素设疑激趣,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③、以课文插图为突破口,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细读研读,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④、联系学生自身,有课内走向课外,通过课内外文学的积累赏析来品味孤独,从而丰富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指导学生勇敢的面对孤独。
[教学流程]
(课前为了缓解师生紧张的心理情绪,也为文本学习创设情感的基调,特播放张雨生的歌曲《大海》。熟悉的旋律使同学们轻松了起来。)
一、玩味歌词,导入新课:
“生活处处皆语文”(幻灯片文字),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时不在。前几天听同学们唱歌,我发现有两句歌词耐人寻味——“我不想我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有花……”(看幻灯,点名学生唱这两句)……同学们,你们想长大吗?(由学生谈论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不管我们想与不想,岁月和命运都将促你前行,更多的是无情的将我们抛到人生的风雨之中,使我们经受考验,学会坚强,获得成长。而在众多的考验当中,孤独就是其中的一种。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一位孤独少年的成长历程。(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曹文轩小说恒久的主题之一,即是:人,主要是成长一族被命运所抛,在绝望之际,重新诞生的奇迹。这是哲学上存在论的探险(徐妍语)。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紧扣两个关键词“成长”和“孤独”,以生活中学生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为切入口,由时下流行的歌曲SHE的《不想长大》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设疑激趣,整体感知:
1、小说写了谁的孤独之旅?(板书:杜小康)
杜小康为什么会有这段孤独之旅呢?(研读第一段,品味词语“竟”“忽然”“只好”。)
2、假如让你不上学,跟着自己的父亲去谋生,你愿意吗?(换位思考,调动学生生活体验)
杜小康愿意跟着父亲去放鸭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找出关键句子)
过渡:课文第48段说,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这个结局是令人欣慰的,但杜小康是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考验才体会到自己长大了呢?让我们走近人物,体验孤独。
[设计说明]: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设疑,由小说的情节要素入手,整体把握文本。设疑时采用连续性的发问,注重思维的连贯性;设置悬念,深入文本,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调动。
三、走近人物,体验孤独:
1、请看大屏幕(点击幻灯片),这是一副来自课本里的插图,谁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或者说明一下它?通过对画面的观察,谁能猜出杜小康当时的心情?(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茫然、恐慌、孤独等等)
[设计说明]:采用直观式教学,以课文的插图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为深入学习文本做好铺垫。
2、据学生的回答追问,进行文本细读:
追问:你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语句吗?课文是怎样表现杜小康的茫然、恐慌和孤独的?(让学生划出相应的段落句子,引导学生仔细的品味推敲揣摩语言)
A、茫然——抓住第11自然段中的心理描写,更换人称朗读,采用第一人称朗读,让学学生谈“杜小康的茫然”的切身感受并相互评价。
B、恐慌——齐声朗读第21自然段:
提问:⑴、你觉得那些词语用得较生动?这些词语能否更换?
(“涌”“围”突出了芦苇荡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
⑵、更换人称朗读、体验。说说为什么描写芦苇荡。(以景衬情,衬托杜内心的恐慌)
C、孤独——研读第29—33段,读读议议,说说杜小康的孤独体现在哪里?
……
[设计说明]:文本细读主要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修辞、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的解读。文本细读的过程是在对言语的感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灵间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动。解读文本时,要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笔者力图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通过变换人称的朗诵体验、推敲文中字词句、填补语言的空白等手段,引导学生探幽发微,以此彰显语文的味道。
3、看到杜小康如此的茫然无助、孤独无奈,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将会怎样安慰他?请几名同学说说。
点拨:最好能够用一首诗歌来劝慰一下他,想一想咱们学过的诗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生齐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设计说明]: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在此,笔者秉承“大语文”的教育理念,由文本出发联系生活进行假设,让学生调动语言积累,学以致用,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过渡:(教师幽默风趣的,手指大屏幕)看!杜小康听到我们声情并茂的“劝慰”,感动得都哭了。他有没有哭?
4、从文中看,杜小康在什么情况下哭的?(经历了暴风雨,在暴风雨中找回鸭子之后)
过渡: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暴风雨?在暴风雨中他又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呢?
▲文本细读:下面请同学们齐读第36自然段和46段。
提问:⑴、课文是从那几个角度描写暴风雨的?(视觉、听觉)试找出相关句子。
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夸张和拟人)有何妙处?(分析“歇斯底里”一词)
⑶、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反衬主人公的勇敢与坚强)
⑷、暴风雨过后,“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你能说明白吗?(委屈;激动;战胜了暴风雨的考验,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设计说明]:在较多的环境描写中,笔者有所取舍,抓住描写暴风雨这一段文字重锤敲打,通过文本细读,促使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从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5、教师小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因为杜小康忍受了孤独,经受了暴风雨的洗礼,才学会了坚强,完成了这段“孤独之旅”。我们相信杜小康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坚强稳重,因为情感上的寂寞、生活上的无助、环境中的恐慌和对未来的茫然等诸多孤独,已经撕去了他幼稚的外壳,仔细的雕刻着他的灵魂。
板书设计:孤独之旅
杜小康——→茫然、恐慌、孤独——→磨难——→坚强
↓
成长之旅
拓展延伸,品味孤独:
1、其实,有许多成功的人物,都曾经经受过孤独?想一想,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已经接触过多少经受孤独的人物形象呢?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面试从以下两个方面略作反思。
一、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教学设计立足大语文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皆语文。大语文教育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张孝纯语)。笔者认为,有限的文本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应抓住文本,放眼课外,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相关的语言资料,并加以积累和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笔者紧扣“成长”和“孤独”角度进行教学立意,从学生喜爱的歌曲入课,设计了“换位思考的体验”、“劝慰式的口语表达”、“孤独形象的举例”、“孤独心曲的倾诉”等衔接自然的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锤炼了学生语文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课堂教学彰显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与自由境界(程少堂语)。鉴于以上认识,笔者在教学中力图以生动的语言、昂扬的激情来感染学生,将学生有语言、文体的层面引入文化、人文的层面。笔者抓住了小说文体的特点,由人物形象、环境细节描写入手,通过关键词句的揣摩品味式的文本细读,让学生感受小说语言所承载的人文气息,从而感受到浓郁的语文味。当然,为了彰显语文味,朗读必不可少。为此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式的朗读,使学生在朗读时培养语感丰富体验。但是由于笔者朗读水平的缺陷,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指导不够,这也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孤独之旅教案 篇4
教学设想
这个故事生动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当以对人物成长过程的分析和对故事的感悟为重点,并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教法上应当以讨论、感悟为主,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参照“教学设计(A)”。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1.注意字词。
厚实 一落千丈 朦朦胧胧 茫然 嬉闹 掺杂,
没头没脑 日甚一日 乖巧 给予
2.分析课文的情节结构,理清小说的写作思路。
明确:这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有着完整的情节结构。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和父亲前往芦苇荡,并在芦苇荡安顿下来,享受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在暴风雨中,杜小康寻找鸭子。
结局:杜小康父子放养的鸭子下蛋了。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默读课文。
2.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认为有必要深入讨论的问题。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思考的角度,可以就全篇内容提出问题,也可以就某个局部提出问题;可以就人物形象提出问题,也可以就文章表达技巧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有如下一些:
(1)当杜小康提出回家时,杜雍和为什么会置之不理?
(2)在第一章节中,有一段景物描写:“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是如何写出孤独之。旅中的“孤独”情绪的?
(4)在第一章节的后半部分,又出现了一段景物描写:“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
……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这一段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
(5)在到达芦苇荡后,父亲杜雍和也是有所慌张的,他为什么不干脆带着杜小康回家?
(6)在第二章节中,有一段关于天气的景物描写,即“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7)文章在写到杜小康找到鸭子后,“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8)当雨后天晴,杜小康看到的天是“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这里的描写是否符合事理,是不是有些夸张?
(9)文章的标题命名为“孤独之旅”,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10)文章最后写到杜小康终于看到了鸭子下的蛋,这里的“蛋”是否是一语双关?如果是,该如何理解?
(11)这篇文章写得好吗?理由是什么?
3.当学生提完伺题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梳理上述问题,将之归类。
不难看出,上述问题可以归纳为四类:一类是关于文章主旨、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一类是关于文章局部内容甚至是重点语句的理解;一类是关于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还有一类是关于本文的评价。
4.学生就上述问题,相互讨论,交换自己的意见。
在引导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比较法、整体把握法、层层剥茧法等等,引导学生注意自己思考的角度和方法,准确筛选文章中的相关信息。有关问题的答案请参看“教学设计(A)”,或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寻求答案。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之美
五、学习迁移
1.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时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2.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曾有过各种各样的经历让我们感慨良多,让我们体悟到生命中某些真谛。请阅读下面这篇文章。.
拒绝可怜
阿红
父亲进城买农药,把钱包丢失了。他记起城里有一位远房的表弟,就去向表弟借钱。
虽然多年不来往了,但表弟还是借了50元钱给父亲。等到我进城时,父亲给我50元钱,反复叮嘱,要我一定要记得还给表叔。我不敢怠慢,一到城里就去表叔家。我最少有十年没到过表叔家了,他家盖了新房,非常漂亮,地板上铺了地毯,进门要脱鞋。
我一脱掉鞋,表叔和他家人直往我脚上看。我脚上穿的是破袜子,几个脚趾露出来了。我索性连袜子也脱掉,让他们看个够,他们反而不看了。表叔笑一笑,问我有事吗?我说我是来还钱的。
我掏出50元钱,递给表叔。表叔却不接,我就把钱放在桌子上。表叔说:“你没有借我的钱呀。”我说:“是我父亲借的。”表叔想了想,才拍着脑袋说:“噢,记起来了,是有这么回事。那次你父亲买农药,丢了钱包。”
看表叔的样子,他并非装模作样,而是真的把这50元钱忘了。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还他。
还了钱,我就告辞了,可在我穿袜穿鞋时,表叔拿起桌上那50元钱,说不用还了,要我带回去。我说:“这怎么行?我老爸反复交代,要我一定要还给你的。”表叔把钱硬塞进我的衣袋里说:“这50元钱,就当表叔给你买双鞋子穿。”我想反正表叔有的是钱,就不跟他争了。
傍晚,我回到家里,父亲问我把钱还给表叔没有,我说:“还了,但表叔不要。”父亲说:“是你没有诚心还吧广我怕父亲误会,就把还钱的经过详详细细告诉他。
我以为父亲会高兴的,他却沉下脸说:“你知道表叔为什么给50元钱让你买鞋吗?”我说:“大约他看见我的鞋袜破了吧。管他呢,反正我们正缺钱。”父亲说:“我们缺钱,但不缺可怜。你把表叔的可怜带回家里来了,这是最糟糕的。”父亲的话使我想起表叔一家人看我的破袜子的情景,那确实让人难受。于是我说:“明天我再拿钱去还给表叔。”
父亲说:“不行,那样显得我们太小气了。”
我问父亲怎么办,父亲说:“不忙,等到秋天收茶果后,我们送十来斤茶油去给你表叔。”
转眼秋天到了,我们收了茶果,榨了茶油。我和父亲装了一大壶上好的茶油,专程送去给表叔。打开壶盖,茶油就在表叔的家里飘香了。表叔一家又闻又看,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茶油。
表叔是否知道,我们连同茶油一块送来的,还有他半年前给我的可怜?
(摘自《希望月报》20xx年第9期)
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这样的促你成熟的事情呢?如果有,请讲述你经历过的
六、布置作业
孤独之旅教案 篇5
【教学目标】:通过分析杜小康的话,品味孤独,体会杜小康的成长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和挫折?
二、整体感知
这篇小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提示)可抓住 小说的三要素简要概括,采用“人物+环境+情节”的格式。
三、赏析杜小康的三句话
请找出并画出这篇课文杜小康讲的话,说说分别位于哪一小节?
(一)齐读第二小节,品味杜小康说的这句话
提 示赏析语言的要点:注意联系上下文,如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说的这句话
注意挖掘说话人的此刻内心的情感与心理
1、 杜 小康为什么去放鸭?“一落千丈”是什么意思?
2、 为什么会一落千丈? “只好”一词表明了什么?
3、 当时杜小康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二)赏析第二句话“我要回家------”
1、这样 一个孩子愿意跟父亲去放鸭吗?那么这句话该怎么读?
2、从这句话中你能读出怎样一个杜小康?
3、21节,这一段属于什么描写?烘托了杜小康怎样的心理?此时他面临的最大的敌人是什么?
4、这句话 跟第一句话比少了什么内容?
(三)请学生自主赏析其他两句,用“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一个 的杜小康”在书中进行批注。四人或同桌互相交流。
1、第三句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哪个词突出了他的成长?
2、听老师 朗读第36节环境描写的内容,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杜小康说出了“还是分头去找吧”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若 把“。”改为“?”或“!”行不行?请同学读一读。
(四)第四句“我读出了一个 的杜小康。”
1、若把原句改为“爸!蛋!鸭蛋!鸭下蛋了!”好不好?为什么先喊出的是“蛋”?
2、谁来读一读,评价。
四、是什么促使了杜小康的成长?
五、感悟“感动”
六、作业布置
1、教师补充稍后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草房子》
2、 推荐曹文轩的其他作品《青铜葵花》《野风车》《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黑瓦》《根鸟》
内容包 括:①教学目标;②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分析;③教学对象分析;④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⑤教学过程;⑥教学反思;⑦备查网址。
孤独之旅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⑵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2、能力目标:
⑴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⑵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⑶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要从少年的视角解读,不要过分成人化,着重点是成长。
2、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很多,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仔细体会。
【教学步骤】
一、导入设计
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板书文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你阅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⑴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⑵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⑶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⑷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三、探究学习
1、主旨探究:
⑴题目《孤独之旅》有何深刻含义?
①情感世界的孤独。
②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
⑵概括杜小康的心路历程:
茫然、恐惧──害怕、胆怯──感到孤独──不再恐惧──坚强成熟
2、语言探究:
⑴学生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体味有关的细节描写,思考:
①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
②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③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①心理活动的发展:
A、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B、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
C、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D、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E、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F、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G、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H、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I、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J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杜小康在放鸭的生活中,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
②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可以概括为两点:
A、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
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B、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情感的孤独,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⑵品味语句:
学生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请找出并点评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
学生发言,教师归结:
①“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②“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③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④“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
⑤“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⑥“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⑶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①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②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孤独之旅教案 篇7
一、作者简介
曹文轩,江苏盐城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现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有长篇小说《草房子》等。
二、故事背景
文章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一次意外变故,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三、理解词义
1、家底: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
2、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3、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例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积极响应“光盘行动”的倡议,不能置之不理,肆意浪费。
4、嬉闹:嬉笑打闹。
5、撩逗:挑逗,招惹。
6、胆怯:胆小,畏缩。
7、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本文是指暴风雨来势猛烈,超乎平常。例句:他甚至歇斯底里地骂孩子,神经质地抱住老婆哭鼻子。
8、仓皇:匆忙而慌张。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开端:杜小康因家庭变故失学,跟父亲放鸭
第二部分(2—35)发展:放鸭经过,描述孤独之旅
第三部分(36—49)高潮:暴风雨追鸭
第四部分(50—52)结局:杜小康觉得自己长大了,变得坚强了。鸭也长大了,下蛋了。
五、问题解疑
1、“前行是纯粹的”,这句话独立成段,有什么含义?
“纯粹”一词表明前行速度之快,强调父子俩离开油麻地是不可改变的,前行是绝对的,哪怕有痛苦,有磨难,也暗指前行是单调、寂寞。同时也含蓄地说明了父子俩对生活别无选择。
2、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写鸭群的叫声有什么作用?
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3、“前行是未知的,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句中的“撩逗”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撩逗”一词准确地写出了杜小康在一个陌生地开始将对家乡的思念移情于一个全新的旅途境域——对“前方”的祈盼。
4、作者把“芦苇”“芦荡”分别比作“浪潮”“大山”,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运用明喻修辞,把“芦苇”比作“浪潮”,把“芦荡”比作“大山”,写出了芦荡的宽广厚重,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越真切,生动地表现了陌生的环境使杜小康产生了压抑沉重的心理。
5、阅读36自然段,“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连用四个“黑”,有什么表达效果?
突出了暴风雨到来之前天气阴沉的景象,它预示着杜小康将经受一次成长的洗礼,与后文战胜风雨后明亮的天空形成强烈对比。
6、第36、37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暴风雨来临时的情景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着力描写?
“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天气的恶劣,渲染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预示着将要发生什么事情,而这场暴风雨也给了杜小康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7、“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这里的“哭”有什么含义?
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8、“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请赏析这段话。
这是细节描写。母亲就代表着家,任何游子都会想念家,因为家是自己的根,心灵的港湾。孩子的心里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伙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这次没有哭,他已经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能够面对现实勇敢、坚强、负责地对待,这就是心灵的成熟。
9、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文章结尾用鸭的下蛋来形象地暗示杜小康在经受孤独的磨砺后终于长大了,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同时,父亲的这一句话意蕴丰富,含有期盼与喜悦,还有回忆过去时的心悸。
六、课文主题
文章通过记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及他的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孤独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
【孤独之旅教案】相关文章:
孤独之旅教案04-02
《孤独之旅》教案04-02
《孤独之旅》教案06-09
孤独之旅教案07-29
《孤独之旅》教案07-30
《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03-29
孤独之旅优秀教案03-29
苏教版《孤独之旅》教案07-28
孤独之旅优秀教案08-25
《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