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2-10-14 18:32:39 教案 我要投稿

苏幕遮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幕遮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幕遮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时数: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学案:

  作者简介: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二. 赏析学案:

  1、.上阕写了那些景,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明确:烦闷---欢快

  2、作者感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或哪几个字表现出来的?分析这几个字的妙处.

  明确:“呼”和“语”。

  A.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B.反衬:“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写法,

  3、赏析一下这一首词的中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明确:清新的绿荷叶面上昨夜雨后水珠仍在。但作者仔细的观察水珠被蒸发的过程,形象细微之致,并且其后荷花荷叶摇动,这一定有响动,因此又引出音乐的效果了,手法超凡。

  一“举”字,写出了荷叶雨后挺立水面的勃勃生机,动景如生,令绵绵的上片有了风骨,而又不失风韵。视点上,作者是很考究的。先一个雨珠,后扩大、降低到水面,最后远望整个池塘,仿佛在摄影一样。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

  4、下阕写了什么情?

  明确: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

  5、《苏幕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体会一下这景和情联系的纽带是什么,是通过哪个意象反映出来的`?

  “风荷”。词人由眼前的荷花联想到故乡钱塘,由写景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思乡之情。

  6、诵读这首词的上阕你将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调诵读?“风荷举”三字是轻读还是重读?下阕诵读时你将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诵读?

  上阕格调活泼,诵读时有一种欢快之感。“风荷举”要重读,体现出荷花英姿飒爽的样子。下阕要抒发思乡之情,格调轻柔,语速要慢,应该充满深情。

  7、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两句,“最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句评价?

  这寥寥数语就描绘出荷花的风姿。特别是“举”字,仿佛使我们看到风荷亭亭出水的婀娜风姿。王国维称之为“最能得荷之神理者”是极其恰当的评价。

  三.课堂练案:

  (一)《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登楼远望,抒发了诗人离乡别友的悲苦和对挚友的深情怀念,流露出对时事艰危、环境险恶的忧伤和不平。

  2、这首诗情景交融,结合诗的第二联作具体分析。

  第二联中,芙蓉与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惊风、密雨映射敌对势力。暴风肆虐,抽打着水中的芙蓉;密雨施狂,侵袭着墙上的薜荔。是景语,更是情语,是诗人仕途险恶的写照,诗人对险恶处境的忧虑和愤慨溢于言表。

  (二)《菩萨蛮》

  1. 阅读这首词,给这首词加一个题目。

  梳妆或晓妆

  2. 有人说“弄妆梳洗迟”中“弄”字最奇,是一篇之眼目,请简析其妙处。

  词中女子在无人欣赏的情况下表现出一种落寞之感,而“弄”字含有一种赏玩的意思,表现女子在梳妆时的自我欣赏之意,通过这个“弄”字可以形象地表现出一个美丽而无人欣赏的女子内心的孤寂无奈。

  3. 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是画蛇添足,应该删去,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不可删去。最后一句写女子梳妆之后的衣着,可以说是精致时尚。但是这样美丽的装束却无人欣赏,而且“双双金鹧鸪”有反衬的意味,反衬自己的孤独和寂寞。结尾这一句可以说是含蓄地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很有韵味,不可删去。

  《苏幕遮》词赏析

  苏幕遮①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②,追旅思③,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者简介]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注释]

  ①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赏析]

  这首词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后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化用。“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在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点出所状者乃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已隐寓其中。“芳草”历来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比如相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写“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清平乐》写“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可见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一词,强调舍此而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除了。“明月楼高”一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之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不愧为真情流溢、大笔振迅的千古名篇。

  《苏幕遮》原文和译文

  原文: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苏幕遮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爱因斯坦与艺术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10-13

沪教版小学语文上册期末试卷07-05

水调歌头沪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10-13

草莓(沪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2-06

沪教版外婆的手纹教案06-12

沪教版外婆的手纹教案08-29

沪教版高中语文《说数》教案02-17

沪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9-28

苏武传沪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