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全神贯注》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情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全神贯注的写法。
课前准备
名人名言投影片。
名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师生共同背诵名人名言。如:
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努力,便成天才。──门捷列夫
天才免不了有障碍,因为障碍会创造天才。──罗曼·罗兰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
2.出示名言,请同学仔细读并提出疑问。
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以自读为重点,读出全神贯注
1.默读,把自己认为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画下来,并做一些批注。
2.放声练习朗读,结合插图,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以诵读为重点,感受全神贯注
1.同一段落比赛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能体会得深刻,读得动情。
(如,第一自然段,通过罗丹语言中的“偏了点儿,等一等”等词,说明在朋友认为是杰作的情况下,罗丹仍能找到瑕疵,并“立刻”修改,表明他精益求精、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读时应能领会到这一点。
第二自然段作为重点段落,要读出罗丹动作神态的变化,读出工作的时间长和如痴如醉的状态,读出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情景。可通过多名学生比赛读、教师范读、看插图想象情境读等多种形式,将这一段读充分,在评读中逐步深入体会罗丹工作时全身心的投入。)
2.再次出示最后一段话,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感受,加深对“全神贯注”一词的理解。
体会写法,积累语言。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一双手》
教学目标:
1、养成圈点批注的读书习惯。
2、学会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人物的写法。
3、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会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人物的写法。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策略:引导自学以读促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学习策略:自主学习圈点批注合作探究总结提升。
一、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课件出示):说一说,这可能是谁的手?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检查课前预习
1、字词预习检测。指名读一读,纠正字音。
2、课文初读感知。
(1)这篇文章写的人物是谁?这个人物的职业是什么?
(2)文章的作者是什么身份?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三、自主学习
(一)整体感知——认识一双手。
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按照提示要求填充:本文写了( )的一双( )
手。(谁的一双怎样的手)
(二)细读课文,解读“一双手”---动起你的手来。
1、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有怎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再读课文
⑴用曲线画出描写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语句,并在书上做出适当的圈点和批注。
⑵说说在你的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
可以用“这是一双的手,你看:“ ”的句式交流。
2、我来为张迎善这双“手”建档案。
主人:身份:手感:手的肤色
手指:纹络:掌面:手的大小
手指细节:手的别号:手的价值
3、纵观档案资料,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说说这双手给你的总体印象。
4、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语句,议一议造成年轻的张迎善的手很“奇丑”的原因是什么?
5、了解原因后,你一定对这双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还认为他的手丑吗?请再次用“这是一双__的手”的句式,谈谈你的深层感受。
6、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你觉得这一结尾有何妙处?
7、欣赏图片体会贡献。
四、深入探究,赏析“一双手”
1、同学们,这篇文章写的很短小,却非常成功,这与文章的写作艺术是分不开的。请你就文章的某一个角度评说一下其成功之处。(如:多角度的描写、语言、修辞以及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
2、学生汇报,师总结。
五、情感升华,赞美“一双手”
1、读了文章,你一定对张迎善同志有了更多的认识,在你眼中,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2、全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普通劳动者的礼赞之情,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说,那么请你也选择一种方式表达对他的赞美之情。
3、课堂总结。
张迎善是具有不畏艰辛、艰苦创业、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课文表达了作者对张迎善的热爱、敬仰和赞颂之情。
六、作业
1、仔细观察父母亲的手,写一篇小作文。
2、收集一些像张迎善那样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的事例。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下册教案12-10
语文下册的教案06-03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03-16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8-19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01-06
语文下册《望月》教案02-16
语文下册优质教案12-13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三》教案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