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的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浮力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浮力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浮力,知道浮力是指漫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竖直向上托举的力,正因为有浮力,物体才能漂浮在水面上。
2.通过实验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影响,懂得不管物体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里都会产生浮力。
3.通过实验,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4.通过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这个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5.通过阅读《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体会这个故事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教学重点】
认识浮力,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操作,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水槽、测力计、一些常见的物体、天平、活动手册上的实验记录表、A4
纸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浮力
1.出示一个水槽,教师在水槽里依次放入橡皮、白纸、塑料小尺、小木块等物体,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有什么现象?
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有的沉入水底,有的浮在水面上。
2.为什么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呢?
这是因为有一种力的作用,这种力叫作浮力
3.出示课本32页上面的一段文字。
浸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竖直向上托举的力,这种力叫作浮力。正因为有浮力,物体才能漂浮在水面。
4.学生仔细阅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浮力的概念以及浮力的作用。
活动二: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1.教师引导:物体因为受到浮力的作用,所以会漂浮在水面上,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2.出示课本32页下面的图和文字,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相关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实验目的: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水槽、一块底面积比较大的橡皮等。
实验方法:先测出橡皮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再测一测这块橡皮放入水中受到的拉力,比较一下两次测得的拉力的大小。
3.交流讨论:如果橡皮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怎样变化?
如果橡皮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变小,这是因为浮力的作用。
4.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测量橡皮在空气中以及水中受到的拉力的大小。
5.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测得的数据。教师小结: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橡皮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较大,放入水中再用测力计测量,会发现橡皮受到的拉力比较小。这说明橡皮在水中受到了浮力的作用,这同时也说明,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换句话说,物体不管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活动三: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1.教师引导: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沉入水底,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物体的沉浮状态?下面我们继续探究。
2.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作出推测。
推测一:与物体的重量有关。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是不一样的,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下去,重量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
预测二:与物体的体积有关,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不一样,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体积越小,越容易沉入水里。
3.下面我们同样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的推测,我们先来验证推测一的说法。
4.出示课本33页第1个实验,学生仔细读一读,了解这个实验的材料、方法与要求等。
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一边实验,一边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6.全班交流,各小组分享自己的实验现象,说一说实验结论,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是不一样的,通常来说,质量大的物体容易下沉,质量小的物体容易上浮。
7.验证预测二的说法。
出示课本33页的第2个实验,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这次实验的问题实验材料以及实验的方法和要求。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全班交流,分享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也不一样,通常来说,质量相同,体积大的物体容易上浮,体积小的物体容易下沉。
8.全班交流:通过上面两个实验,你发现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呢?
预设:一般来讲,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质量,二是体积。
活动四: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
1.我们刚刚探究了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两个因素——质量和体积,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请大家想办法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看谁承载的硬币最多。
2.出示课本34页上面两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本次活动的要求。
3.教师引导各小组讨论交流,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
4.各小组开始活动,运用本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5.各小组汇报活动结果,说一说本小组在A4纸上放了多少硬币?
6.评选本次活动的优胜小组,采访优胜小组成员,请他们说一说自己采用什么方法,让A4纸承载这么多的硬币?
预设一:将白纸折成一张纸船的形状,可以承载更多的硬币。预设二:将白纸折叠成长方体的形状,把接触水面的面积折得更大一些,这样白纸受到的浮力更大,就可以承载更多的硬币。
7.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由此可见,我们动手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要想一想我们学习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灵活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活动五:《曹冲称象》中的科学道理
1.教师引导:我们大家小时候就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们见识到了曹冲的聪明机智,那么,《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包含什么科学道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34页《曹冲称象》的故事,然后想一想,《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包含的科学道理。
3.全班交流,说一说这个故事中的道理。
预设: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运用的是水的浮力的原理。《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中,曹冲灵活运用了浮力的原理。在其他条件都不改变的情况下,质量相同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是一样的。大象的重量和船上石头的重量是一样的。大象又高又大,不可以用称称量,不过石头是一块一块的,可以称出它们的重量。
活动六:课堂总结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中曹冲聪明地利用了浮力的原理,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这也说明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想一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教学过程】
11.浮力
浮力概念
沉在水里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影响
体积相同的物体,质量不同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体积比较大的物体浮,体积比较小的物体沉
纸船中放硬币的数量与纸船的体积及放置技巧有关
《曹冲称象》
运用浮力原理
浮力的教案2
学习目标
1. 理解压力的概念,能区分重力与压力。
2. 掌握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知道增大压强减小压强的方法。
4. 了解液体压强特点和连通器原理,会利用公式计算液体的压强。
5. 能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6.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解释简单的现象,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了解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有关现象。
学习重点
构建固体、液体、气体压强三位一体的知识网络,揭示其内在联系和区别;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问题
学习难点
能熟练运用固体、液体压强公式及大气压强原理分析解决有关的问题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请填充下列知识结构图,找出本章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大小:在水平面上压力等于______
压力的三要素 方向:与受力物体的表面_____
作用点:受力物体的表面上
定义:__面积上受到的__
公式:P=___
固体压强 单位:____
增大压强的方法:__ __、____
固体压强 常用的公式:P=____
产生的原因:液体受__且具有___
压强 压强规律:液体内部向_____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___;__液体在相同深度的压强__,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___有关
液体压强 计算公式:P=____
测量工具:______
液面相同条件:__、__
应用:连通器 常见实例:水壶、____
测量大小的实验:____实验
1标准大气压=__c水银柱=____pa
大气压强 变化的规律: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___,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____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越大压
二、典型例题解答:
【例1】 一块砖平放、侧放、立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左所示,砖对地面的压强最大的是 ( ?) A.甲图中的平放 B.乙图中的侧放
C.丙图中的立放 D.三种放法一样大
【提示】砖对地面的压强决定于砖对地面的压力和受力面积,砖对地面的压力等于砖本身的重力,由题意可知,砖对地面的压力不变,所以压强的大小决定于受力面积的大小.
【例2】 一未装满橙汁的密闭杯子,先正立放在桌面上(如图14- 2A),然后反过来倒立在桌面上(如右图 ),两次放置橙汁对杯底的压强分别是pA和pB,则 ( )
A.pA>pB B.pA<pB C.pA=pB D.无法判断
【提示】橙汁对杯底的压强属于液体压强,根据公式P=ρgh可知,在液体密度不变的情况下,液体压强的大小决定于液体的深度。
【例3】如左图所示 ,利用托里拆利实验装置测量大气压强时,当玻璃管内的水银柱稳定后,在玻璃管的顶部穿一小孔,那么管内的水银液面将( )
A.保持不变 B.逐渐下降,最终与管外液面平
C.逐渐上升,最终从小孔中流出 D.稍微下降一些
【提示】可将整个装置看作是一个连通器,同一种液体且液体静止时,液面应是相平的。
三、达标检测
1.一头大象的体重为60000牛,它的每只脚掌面积为600厘米2,求这头大象四脚着地时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2.在冬天,装有一定量水的热水瓶过了一段时间后,软木塞不易拔出,这主要是由于 ( )
A. 瓶内气压大于大气压 B.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
C.瓶塞遇冷收缩 D.塞子与瓶口间的摩擦力增大
3.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大气压强的是 ( )
A.把药液注射进肌肉里 B.用吸管吸瓶中的饮料
C.茶壶盖上留有小孔 D.利用离心水泵抽水
4.在讲解压强概念时,做了如右图所示的“影响压力作
用效果”的实验,则
(1)甲乙两图说明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有关。
(2)丙丁两图说明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有关。
5、以下措施中,为增大压强的是 ( )
A、滑雪运动员脚穿滑雪板, B、切菜刀磨得很锋利,
C、书包带做的比较宽, D、载重汽车安装了很多轮胎。
6、轮船在深15米的河里航行,船底距离河底12米,若船底破了一个4c2的小洞,用塞子堵住洞口,塞子受到的摩擦力是多大?
浮力的教案3
第一节 浮力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具有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浮力的概念及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2、难点: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准备
烧杯、水、酒精、木块、乒乓球、小石块、细线、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叙述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
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猜想包含的知识(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二、探求新知 针对浮力这种常见现象,你想知道哪些有关浮力知识呢?
学生活动:展开想象,分组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提出一系列问题:
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2.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
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
4.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5.物体的浮沉有条件吗?等。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下面我们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无方向,方向向哪?
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教师演示:
①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 问: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你为什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
②左手拿一个乒乓球,松手,让学生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开左手时乒乓球还会下落吗?为什么?
③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让学生进行对比。 鼓励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回答。
学生体验:将木块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体会:手的感觉;二是观察:木块塞最终的情况。尝试得出结论。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探究二: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 大家知道皮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体是否也受浮力呢?讨论一下看如何用简单实验来说明这一个问题?
学生探究: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探讨: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
到讲台展示:用弹簧秤测小石块在空气中重力,再将小石块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示数变小,说明小石块受一个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教师活动:巡回指导,发现做实验好的学生典型。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称重法测浮力。
得出结论: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F浮=G-F) 探究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造船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造“船”比赛。学生每组一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设计造船。并观察交流船只的差异,讨论,大胆猜测,交流讨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并引导学生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
探究:
根据课本探究,如果其它猜想要求学生回家探究。第二天交出探究报告。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即: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最终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然后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F浮=G排)
(五)小结
(六)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教学反思:
第二节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
(一)教学要求:
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二)教具: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水、小桶、弹簧秤、细线、石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实验:实验1。 ①简介溢水杯的使用: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水面到达溢水口。将物体浸入溢水杯的水中,被物体排开的这部分水从溢水口流出。用空小桶接住流出的水,桶中水的体积和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相等。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1的说明,参照图10-6进行实验。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③将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课上出示写好的小黑板)并写出实验结论。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由几个实验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相等。 说明:如果换用其他液体来做上述实验,结论也是一样。即使物体不是浸没,而是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学生实验本节课文中的实验2。
①明确实验目的: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有什么关系?
②实验步骤按课本图10-7进行
③将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并写出结论。(出示课前写好的小黑板)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几个实验小组分别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教师总结得出:漂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
说明:实验表明,木块漂浮在其他液体表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也等于木块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4.教师总结以上实验结论,并指出这是由20xx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
1.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说明: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F浮=G排液=ρ液·g·V排。 介绍各物理量及单位:并板书:“F浮=G排液=ρ液·g·V排”
指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强调物体全浸(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部分浸入液体时,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
例1:如图10-3所示(教师板图),A、B两个金属块的体积相等,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由于,F浮=G排液=ρ液·g·V排,A、B浸入同一容器中的液体,ρ液相同,但,VB排>VA排,所以FB浮>FA浮,B受到的浮力大。
例2:本节课本中的例题。
提醒学生注意:(1)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
(2)确定使用的物理公式,理解公式中每个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在相同的物理量符号右下角写清角标,以示区分:
(3)解题过程要规范。
5.教师讲述: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体积是1米3的氢气球,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等于这个气球排开的空气受到的重力。
板书:“2.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浸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气体受到的重力。”
三、小结本节重点知识: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计算浮力大小的公式。
教学反思:
第三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2、知道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检验、应用、推理、解释}——创造——发现,使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浮现象的乐趣,获取物体沉浮的经验认识,增长探究物体沉浮的本质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思考等科学能力,为后续乃至终生学习能力及达到高级的思维水平准备认识基础。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参与制作密度计的实践活动和成果的展示活动,感受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和对实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及其克服策略】
难点:影响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
克服策略: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总结得出,加深认识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在实验中学会研究,初步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1、准备学生分组实验(2人一组):400ml烧杯,200 ml烧杯,50 ml烧杯,盐,水,酒精,鸡蛋,量筒,铅笔,铅丝
2、密度计,潜水艇模型,自制热气球(教师演示用)
3、制作POWERPOINT,利用shockwave flash object插件插入flash.exe。
【教学过程】
引入:你知道俄罗斯和“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吗?假如把打捞沉船的任务交给你,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打开POWERPOINTRT,学生浏览有关“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有关图片,学生交流、讨论)
新授
一、研究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
打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将实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理打下了基础。
浮力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教学重点
浮力的概念及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叙述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
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猜想包含的知识(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二、探求新知
针对浮力这种常见现象,你想知道哪些有关浮力知识呢?
学生活动:展开想象,分组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提出一系列问题: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2.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4.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5.物体的浮沉有条件吗?等。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下面我们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无方向,方向向哪?
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教师演示:
①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
问: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你为什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
②左手拿一个乒乓球,松手,让学生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开左手时乒乓球还会下落吗?为什么?
③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让学生进行对比。
鼓励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回答。
学生体验:将木块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体会:手的感觉;二是观察:木块塞最终的情况。尝试得出结论。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探究二: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
大家知道皮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体是否也受浮力呢?讨论一下看如何用简单实验来说明这一个问题?
学生探究: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探讨: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
到讲台展示:用弹簧秤测小石块在空气中重力,再将小石块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示数变小,说明小石块受一个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教师活动:巡回指导,发现做实验好的学生典型。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称重法测浮力。
得出结论: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F浮=G-F)
探究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造船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造“船”比赛。学生每组一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设计造船。并观察交流船只的差异,讨论,大胆猜测,交流讨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并引导学生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
探究:
根据课本探究,如果其它猜想要求学生回家探究。第二天交出探究报告。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即: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最终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然后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F浮=G排)
①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
问: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你为什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
②左手拿一个乒乓球,松手,让学生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开左手时乒乓球还会下落吗?为什么?
③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让学生进行对比。
鼓励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回答。
学生体验:将木块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体会:手的感觉;二是观察:木块塞最终的情况。尝试得出结论。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探究二: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
大家知道皮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体是否也受浮力呢?讨论一下看如何用简单实验来说明这一个问题?
学生探究: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探讨: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
到讲台展示:用弹簧秤测小石块在空气中重力,再将小石块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示数变小,说明小石块受一个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教师活动:巡回指导,发现做实验好的学生典型。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称重法测浮力。
得出结论: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F浮=G-F)
浮力的教案5
《浮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付敬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浮力的集中计算方法,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知道浮力的应用,会制作密度计。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沉浮条件
教学难点: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沉浮条件解决实
际问题。
教学方法:校教学模式
学 法:科学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流程:
激情引趣:我是一条来自深海的鱼,一天,来了一个小伙伴
在我们的对话中(如图)谁是对的?
自主合作学习:
一、总结构建本章的知识结构
定义 产生原因
物体的浮沉条件 浮力
二、问题一:比较浮力的大小 浮力的应用
阿基米德原理
内容 公式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轮船 潜水艇 热气球
流体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升力
1.如图所示,将一只玩具青蛙放入水中,它能漂浮于水面;把它放入另一种液体中,它却沉入底部。则在这两种情况下这只玩具青蛙受到的浮力大小相比较( )
A. 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B. 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C. 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 无法比较浮力大小
(解析:由题知:液体密度不同,由图可知: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符合上述条件;又由于是同一只玩具重一定,根据物体的沉浮条件有:在水中F水=G,在液体中:F液<G,比较得:F水>F液,故选A=
2.体积相同的三个球A、B、C,在水中静止时的位置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 )
A、球A受到的浮力最大
B、球B受到的浮力最大
C、球C受到的浮力最大
D、三个球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解析:由题知液体密度相同,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 F浮=ρgV排,C球受浮力最大,故选C)
归纳、总结:比较浮力的大小的方法:(1)用物体的沉浮条件(2)阿基米德原理 问题二:计算浮力的大小:
1.一物体用细线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的示数是4.5牛,当把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是1.5牛,那么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牛,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是 牛。
启发学生分析:物重为4.5N,利用重力和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计算浮力 F浮=G物-F=3N
2.密度为0.9×103kg/m3质量为8.1千克石蜡,放入足量水中,石蜡受到的浮力多大? (解析:因为物体的密度为0.9×103kg/m3<水的密度:1.0×103kg/m3,物体漂浮或悬浮时利用浮沉条件计算浮力 F浮=G物=mg=81N)
3.轮船问题:一艘轮船(重力不变)从长江驶入大海,他受到的浮力 ,船会。 (解析:船是漂浮物体,F浮=G 重力不变故浮力不变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浮力不变,液体密度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成反比
由于海水的密度大于河水的密度,所以船在海水中浸入的体积小于在河水中浸入的体
积,故船会浮上来一些)
密度计问题:在一支铅笔的下端粘上一块橡皮泥,将它分别置于甲、乙两杯液体中观察到静止时的情形如图所示,铅笔在甲杯液体中受到的浮力铅笔在乙杯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甲杯液体的密度 乙杯液体的密度。
分析同上。
三、归纳总结:浮力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拓展:
1.利用旧牙膏皮可以做很多小实验,一位同学吧空的牙膏皮剪去尾巴做成筒状,放入盛有水的脸盆中,发现牙膏皮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再将此牙
膏皮卷成小团状后放入水中,牙膏皮沉入水底,比较
前后两种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
A.牙膏皮漂浮时受到的浮力比它沉底时收到的浮力大
B.牙膏皮漂浮时受到的重力比它沉底时收到的重力小
C.牙膏皮沉底时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D.牙膏皮沉底时排开水的体积与它漂浮时排开水的体积相等
2.将同一物体放在液体中的三种情况如图所示,其中物体受到浮力最小的是------------------(C )
A.图甲 B. 图乙 C. 图丙 D. 无法比较
3. 在远洋轮船的船舷上,都漆着五条"吃水线",又称"载重线",
如图
2所示.其中标有W的是北大西洋载重线,标有S的是印度洋载重线.当船从北大西洋驶向印度洋时,轮船受到的浮力以及北大西洋与印度洋的海水密度ρ1和ρ2的关系,有( A )
A.浮力增大,ρ1=ρ2B.浮力减小,ρ1=ρ2
C.浮力不变,ρ1>ρ2D.浮力不变,ρ1<ρ2
问题三:浮力与密度
1. 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得某合金块重力为2N,把合金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1N。求:(1)此合金块的密度是多少?
(解析:解题思路:
F浮?G?F拉 F浮??液gV排、、??m等公式进行计算。) V
2.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了浮力知识后,,想测量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密度。小组同学现有器材:量筒、试管、小铁球(可放入试管中)、果汁、烧杯和水。请你在试管、小铁球和果汁任选一个测量其密度。
(1)写出实验方案:(可画图配合文字说
明)
(2)所测密度的表达式:
解析:(1)测量过程如图:
(2)表达式:
巩固拓展
1.在课外小组活动中,小刚将一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形状不规则的石
块分别浸没
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石块在水中所受的浮力为
N;
该物体将 (填“上浮”、“悬浮”或“下沉”);石块的密度
为 ;
2. 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了浮力知识后,,想测量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密度。小组同学现有器材:量筒、牙膏皮(可放入试管中)、烧杯和水。请你测量牙膏皮的密度。
(1)写出实验方案:(可画图配合文字说明)
(2)所测密度的表达式:
归纳提升:总结测量(或计算)密度的方法。
板书设计:
浮 力 复 习 课
1.比较浮力的大小的方法:(1)用物体的沉浮条件(2)阿基米德原理
2.浮力的计算方法:
3. 测量密度的方法:(1)利用阿基米德原理
(2)利用漂浮条件:F浮=G
作业:练习卷
浮力的教案6
浮力复习导学案
复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
1. 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及浮力的方向。
2. 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3.会熟练进行浮力的相关计算。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2.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有关浮力的综合计算。
复习流程:
考点知识的梳理→解题方法→重难点例题详解→习题练习
(一)考点知识梳理:
1. 浮力(F浮)
(1)定义: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其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说明:①浸入包括全部没入或部分没入液体中两种情况。
②浮力的施力物:液体或气体;
受力物: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
③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2)产生原因:液体(气体)对浸入的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即F浮?F向上?F向下
?G物?F拉
(3)用测力计测浮力的原理:F浮
2.浮力的大小
(1) F浮=G-F'(称重法)
(2) F浮=G排=ρ液gV排 (阿基米德原理)
(3) F浮=G(漂浮、悬浮)
(4) F浮=F上-F下 (压力差)
这四种方法都可以计算浮力的大小,其中阿基米德原理最为重要,下面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回顾。
3. 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或气体受到的重力。
?G??gV (2)公式:F 浮排液液排
说明:
?G??gV(1)在气体中时,F 浮排气气排
VV (2)注意公式中的V排,当物体部分浸入时,V,当物体全部浸入时,V。 排?物排?物
4. 浸没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条件
?G??当F或?,物体上浮 浮物液物
?G??当F或?,物体漂浮 浮物液物
?G??当F或?,物体悬浮 浮物液物
?G?? 当F或?,物体下沉 浮物液物
5. 浮沉条件及漂浮条件的应用:
(1)潜水艇:下潜和上浮过程中,其体积不变,所受浮力不变(未露出水面),通过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其上浮或下沉。
(2)气球和飞艇:靠改变自身体积,从而改变浮力来实现其上升或下降的。
?G?G (3)轮船:利用漂浮条件工作的,应满足F。 浮船货
(4)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使用时是漂浮在液体表面上的。
6.浮力与密度
浮力的问题可涉及多个知识点,其中与密度知识的联系最为常见,如定性比较物体、
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也有定量计算物体或者液体密度的综合计算题型,常用到下面的一些公式进行计算:
F浮??液gV排F浮?G?F拉
(二)解题方法: 如何判断物体的浮沉(主要两种方法)
(1)受力分析: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力和 力的作用,若,物体上浮,最终漂浮在液面上,此时 ;若,物体下沉,最终沉在底部,此时有F浮=;若,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2)密度分析:
若ρ物>ρ液,物体 ;ρ物<ρ液,物体 ;ρ物=ρ液,物体 。
点拨:判断浮沉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比较物体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这个地方的浮力是物体的最大浮力,即浸没在液体中的浮力;第二种是比较物体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这里指的是物体的密度而不是组成物体的物质的密度。
板书设计:
浮 力 复 习 课
1.浮力的计算方法:(1) F浮=G-F'(称重法)
(2) F浮=G排=ρ液??mVgV排 (阿基米德原理)
(3) F浮=G(漂浮、悬浮)
(4) F浮=F上-F下 (压力差)
?G??2.物体的浮沉条件:当F或?,物体上浮 浮物液物
?G??当F或?,物体漂浮 浮物液物
?G??当F或?,物体悬浮 浮物液物
?G??当F或?,物体下沉 浮物液物
(三) 巩固拓展:
1.如图所示,将一只玩具青蛙放入水中,它能漂浮于水面;把
它放入另一种液体中,它却沉入底部。则在这两种情况下这只
玩具青蛙受到的浮力大小相比较( )
A. 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较大B. 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C. 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 无法比较浮力大小
2.体积相同的三个球A、B、C,在水中静止时的位置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
A、球A受到的浮力最大 B、球B受到的浮力最大
C、球C受到的浮力最大 D、三个球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3.一物体用细线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的示数是4.5牛,当把物体
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是1.5牛,那么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受到的浮力是牛。
4.密度为0.9×103kg/m3 ,质量为8.1千克石蜡,放入足量水中,石蜡受到的浮力多大?
(四) 链接加强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浸没在水中越深,受的浮力越大B.密度较大的物体在水中受的浮力大
C.重的物体受的浮力小 D.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受的浮力一样大
2、体积是50cm,质量是45g的物体,将其缓缓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物体静止后,溢出水的质量是________g.将其缓缓放入装满酒精的烧杯中,溢出酒精的质量是________g.(?酒=0.8×10kg/m)
3、某人用绳子将一物体从水面下2m深处的地方匀速提到水面0.5m处的过程中,人对物
1体做功为54J.当将物体拉到有体积露出水面时,让其静止,此时绳子对物体的拉力为5333 牛,浸入水中
40N.不计绳子的质量,忽略水的阻力,求物体的密度.(g取10N/kg)
4、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了浮力知识后,,想测量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密度。小组同学现有器材:量筒、牙膏皮(可放入试管中)、烧杯和水。请你测量牙膏皮的密度。
(1)写出实验方案:(可画图配合文字说明)
(2)所测密度的表达式:
浮力的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能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2.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是在综合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由“浮力”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两部分内容构成。浮力的概念贯穿全章,“称重法”测浮力又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为本节重点;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因此为本节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因此需要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探究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当然,八年级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还比较差,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根据学生探究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程。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本节课从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现象入手,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一系列实验,从而认识浮力,并且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为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做好准备。
2.进行科学探究。每4人一组,根据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同时积极调动学生对实验进行大胆创新。本环节采用开放式教学,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主选择要验证的猜想,自己制定计划并设计实验,确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进行实验,得出数据,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结论。
3.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五、教具学具
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烧杯、水、酒精、浓盐水。
六、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生:观看录像: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想一想,为什么?
师:演示实验并提问,把石块、木块投入盛水的水槽中,石块下沉,木块上浮,那么石块受到浮力吗?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大量浮力现象,提出与浮力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实验探究过程
1.体验、感觉浮力的存在:
生:将手边的小木块、乒乓球分别放入盛有水的大烧杯,可以看到小木块、乒乓球都是漂浮在水面上,按照导案要求设法让小木块、乒乓球沉入水底。
2.认识浮力
生:阅读课本49页和50页演示部分,利用桌上的小木块,乒乓球,铜块,弹簧测力计体验浮力的存在,并完成下列问题:
?说出自己的做法;
通过体验,说出对浮力的认识。
思考: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进行实验。
师:巡回并观察学生实验,对学生实验进行及时指导。
生:展示实验做法:测出铜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铜块= N,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数= N,可以求出铜块浸没时受到的浮力F浮= N
师:板书:F浮=G—F示数
对铜块进行受力分析(板书),铜块处于静止平衡状态,因此受到的向上的力与向下的力大小是相等的。重力竖直向下,等于 N,拉力竖直向上,等于 N,从而可以得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等于 N。
师: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铝块在空气中所受重力,G= N,用手向上托铝块,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变大,变小,不变),将铝块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 N,F1 G(填大于,等于,小于)。
师:演示实验:浮力的方向,用细线一端系乒乓球,另一端粘在烧杯底部,乒乓球静止在盛水的烧杯中,将烧杯倾斜,乒乓球与细线仍然竖直向上,从而得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同时对乒乓球进行受力分析。
设计意图:教师自制实验展示浮力的方向,实验现象明显直观,学生印象深刻,并且对乒乓球及时进行受力分析,学生不但直接观察到浮力的方向,而且能够根据受力情况学会表示浮力的大小。
那么浮力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生:进行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同时展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的体积(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密度,物体的形状,液体的密度,液体的体积,浸在液体中的深度.
生:阅读课本51-52页,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尽量多的探究这些猜想,并写出实验成果.
学生进行实验。
师:教师巡回并对学生的实验进行适时指导。
生:展示做法,同时出示数据,展示结论。
师:在大屏幕展示实验过程,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对探究的问题大胆放手,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时敢于放手,真正将课堂进行开放,从浮力的认识到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都是教师先提出问题,再看课本说明再进行实验,学生展示过程,同时进一步交流,然后师生共同进行整理,及时进行拓展及延伸,效果良好。
4.浮力的产生
生:阅读课本51页相关内容,说出浮力产生的原因。并完成后面的例题和练习。
生:展示浮力产生原因。
师:展示浮力产生原因。
设计意图:对于浮力产生的原因,教师加一幅图,直观明显的展示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由于压强差的存在,使它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二力之差即浮力,从而使学生理解浮力产生的根本原因。
(三)小结
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并说明自己的收获和可能存在的疑问。
设计意图:对整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设置下节课应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讨和研究。
(四)当堂评价
生:自主完成达标检测。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始终,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演示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含义、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在浮力的影响因素的猜想上学生有很多分歧,但采用合并归类的方法保证了大部分学生的猜想都有所体现,所以得以保证大部分同学都积极的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来。合作性的操作进行顺利得当,并且对数据能有效快速进行分析的论证,得出了浮力的两个影响因素,对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都有了亲身良好的体验,自我感觉是一堂较成功的新授课,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本节知识良好。
浮力的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浸入水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部分的多少有关。了解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
二、教学准备:
平衡尺、铁块、木块、绳、水槽、测力计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将一些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些什么现象?有的沉有的浮。
2、这些物体为什么有的会沉有的会浮呢?
(二)学生自主学习。
1、通过平衡尺认识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
(1)认识浮在水面上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
A.教师演示:
a.当平衡尺一端的小木块浸入水中,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b.演示前学生假设、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B.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C.学生分析这是为什么?
D.师生共同小结:
浮在水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2)认识沉在水中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
A.平衡尺两端都挂上铁块,将一端的铁块浸入水中,平衡尺还平衡吗?
B.学生分组实验研究。
C.得出结论: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3)得出结论:放入水中的物体,不管是浮在水面上的,还是沉在水中,都会受到水的浮力。这个浮力的方向是朝上的。
2、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部分的多少有关系。
(1)请学生设计实验,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
(2)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方案。
(3)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完成P9的空格。
(6)测量水的浮力大小的变化。要求依次测量铁块在空气中、刚浸入水中、大半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时的读数,通过比较,你
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7)学生分组实验。
(8)汇报实验结果。
(9)得出结论:物体浸入水中越多,受到浮力越大。
3、指导学生了解浮力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1)学生阅读P10的内容。
(2)让学生交流在生产、生活中是怎样应用和使用浮力的?
(三)小结本课:
1、怎样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
(四)作业:
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还会有的沉有的浮呢?
浮力的教案9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中,大气压强和浮力中尤其是浮力,新课标要求的要求难度有所降低,这是新教材考虑到初中生思维特点的一个体现。对于大气压强要求学生亲身感受大气压的存在。但流体压强是新增内容,它与我们的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本节课中力图通过对大量的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流体压强的知识,并会利用这些知识来解释一些实际问题,而对于浮力,要求学生会用弹簧测力计去测浮力的大小,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帮助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
二、复习目标
1。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知道1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会用注射器测大气压
2。知道和掌握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4。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能力,分析归纳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并进行物理方法的渗透教育
三、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1。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算大气压的值、用注射器测大气压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用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
多媒体、塑料吸盘、注射器、细尼龙绳、弹簧测力计、刻度尺、装水的水槽、烧杯、热水、冷水和纸片等。
五、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复习相关知识,看听课笔记,对大气压、流体的压强及浮力的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对这些知识有大概的印象。
六、教学过程
浮力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能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浮力的存在、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
教学工具
铝块、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盐水、体积不同的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浮力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施力物体是。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是。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和竖直向上的。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铝块放入水中,放手后铝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铝块受浮力作用吗?50页图10.1-2
甲图:铝块受到竖直向下的和竖直向上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铝块所受的重力。
乙图:铝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是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是水。
铝块静止不动说明:铝块受到的重力一铝块受到的拉力十铝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铝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所以铝块受到的重力一铝块在水中秤的读数十浮力。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铝块受到的浮力。浮力一铝块重一铝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铝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铝块也受到浮力。
称重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
(2)把物体浸入液体中,记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
(3)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G-F示
2.浮力产生的原因
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观察课本图,完成下列问题。
为什么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
F上F下,其合力F竖直=,方向。
归纳:浮力产生的原因。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物体所受的浮力和深度(填有没有)关系。
2、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填有没有)关系
3、如果将上述实验过程中的水换成煤油或酒精重复上述实验,我们会发现物体所受的浮力和在水中的。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课堂练习:52页1-5题
四、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
课后小结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浮力的教案11
(板书课题)
(一)[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浮力;(2)理解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重点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归纳
(五)[教学用具]两端扎上橡皮膜的透明圆筒、弹簧秤、石块、细线、木块、水槽、水、酒精、煤油、盐、乒乓球、鸡蛋、石蜡块、玻璃块、氢气球。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物体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图1所示,当物体受力F1>F2时,这个物体还能保持平衡吗?学生们很快答出:“不能”。教师接着提问:“物体将要向哪个方向运动?”(学生答):“向F1方向运动”。接着,教师小结:“当F1>F2或F1 二、新课引入: 演示:木块浮在水面;用手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来,这是为什么?(学生答):“这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石块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第一节浮力 三、讲授新课 演示:用细线拴住石块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读数表示石块的重力。此时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块,并向学生发问:弹簧秤的读数如何变化?学生答:“减少”。教师追问: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石块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课本12-2实验,学生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有何变化?学生观察后回答:“减少”,减少的原因是:石块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的力也就是水对石块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减去物体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F。 F浮=G-F(板书) 演示:将烧杯中的水换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实验。实验表明了石块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体内的物体,都受到了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板书) 让学生思考:在水中下沉的石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两个力的作用”。石块下沉说明了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浸入液体的物体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由此对于浸入液体的物体得出结论 当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板书) 再让学生思考:浸入水中的木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木块上浮说明了浮力大于重力,所以 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板书) 演示:将鸡蛋放入已配好的盐水中,使它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让同学们自己分析:鸡蛋受哪几个力的作用?鸡蛋不动说明这两个力大小如何关系?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作用,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得出结论 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演示:继续往盐水中加盐,观察现象。鸡蛋将漂浮在液面上,同学们思考:鸡蛋受哪些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如何?学生答:“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得出以下结论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由此可知: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取决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一]第141页图12-3(写在小黑板上) 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只要物体在液体中,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呢? (三)、浮力产生的原因(板书) 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个两端开口的透明圆筒,两端扎上橡皮膜,先将圆筒水平浸没入水中(如图2),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力向里凹,可以看到两边橡皮膜凹进程度比上端明显(如图3),这说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相等,这个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们根据压强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设想有一个立方体的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压力(图4)。它的左右两侧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是一对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压力是否也相等?(学生答):“不相等”。哪个表面受到的压力大?为什么?(学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因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压强大,压力就大。”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小,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F浮=F'-F(板书) 因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板书) 演示二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蜡块紧贴在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及蜡块放入水槽,让蜡块与水槽底部紧密结合,蜡块并不上浮(如图5),轻轻拨动蜡块,让水进入蜡块底部。蜡块就会上浮(分析解释这个现象可使学生加深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所以,要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否受浮力,关键是看清这个物体是否受到来自液体向上的压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这个压力差方向是否竖直向上。 [学生练习二] 如图6示,两个正方体物体分别与容器底部和侧壁紧密接触,往容器中倒水,两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学生回答:“侧壁上的物体受浮力、底部物体不受浮力。” 物体不仅在液体中受浮力,在气体中也受浮力。 演示:氢气球脱手后上升,就是因为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 让学生思考:吹了空气的气球是否受浮力?(学生答):“受浮力”,为什么气球不上升呢?学生答:“因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四、课堂小结: (1)浮力;(2)物体的浮沉条件;(3)浮力产生的原因。 五、课堂练习: 第142页1、3、4题。 [想想议议]从水中浮上来的皮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终不变,皮球上浮的过程中,浮力大于重力;当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动时,皮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可见浮力是逐渐减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体积也在逐渐减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有何关系呢?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知识想一想,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六、布置作业:第142页5题 浮力教案示例之二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4.能认识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提出问题:1.船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2.救生圈、救生衣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过渡语:看完了没有? 二、先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49----P52内容,要求边看、边划、边记。 1.看课本p49图10.1-1回答,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 2.根据图10.1-3总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看演示实验:测量铝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学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浮力的大小。 4.看课本p51找出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学生自学教材 老师巡视,了解学情,掌控学生高效学习,时间到,问完成的请举手? 过渡语:合上书,独立完成自我检测 (三)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6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要求书写认真、规范。让四个小组的基础较差的同学到黑板完成,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 1.鸭子能浮在水面上,用钢铁做的轮船也能浮在水面上,说明水对他们有xxx力。 2.你游过泳吗?当你的身体浸入水中体积越大,你会感觉到水给你向上的托力xx这个水对你向上的托的力其实就是xxx力。再比如,我们从水中抬起一个石头要比在空气中抬起感觉要xx(“轻”或“重”),这些事例都说明,在水中要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xx力。 3.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xxx,它与重力方向xxx。 4.如果用测力计测出铜块重为1N,将铜块没入水中,测力计的示数变为0.87N,铜块受到的浮力是xxx。 5.浮力产生的原因是xxx。 三、后教 (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2分钟时间让发现问题的学生到黑板上用红笔更正,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生生合作,探究交流 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实验设计,小组长组织进行探究实验,展示交流,老师给予即时评价。 探究1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2浮力产生的原因:xxx。 实验:将一去掉底的矿泉水瓶倒置,放入一乒乓球,去掉瓶盖,向瓶中加入水,可观察到乒乓球xxx(会不会上浮),因为乒乓球下底部没有受到压强作用。xxx将瓶盖盖好,再向瓶中加水,可观察到乒乓球xxx(会不会上浮),此时乒乓球受到xxx力的作用。 分析:盖上瓶盖后,向瓶内加水,乒乓球在水中上下表面所处的深度xxx,所以上下表面所受的液体压力不同,下表面所受的向上的压力xxx上表面所受的向下的压力,这个压力差就是浮力。 结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 (三)同学总结,调查学情. 四、当堂训练 (一)过渡语 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完成学案训练题。10分钟完成。 (二)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弹簧测力计下挂一石块,下列情况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最小的是() A石块在空气中B石块在水中C石块在酒精中D石块在盐水中 2.某同学将一金属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烧杯中,当它浸没在水中后,溢出了重3N的水,如果将该金属块浸没在盐水中则受到盐水的浮力将3N。(填“>”“=”或“<”) 3.一金属块在空气中称重27N,把它全部浸没在水中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7N,则该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 (三)展示答案,学生交换批阅,小组长检查小组互评,老师了解学情 (四)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能克服困难积极动脑解决问题。 2。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猜想与动手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3。技能目标:能尝试与同伴合作利用浮力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创造力目标:喜欢探索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激发创造灵感。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熟悉《文彦博取球》的故事。 2。物质准备:课件、盛有水的大盆、塑料盆、贝壳、纸片、纸盒、石子、铁钉、铁盘、塑料绳、丝带、海绵、木头、橡皮泥、乒乓球、大塑料桶、大平盘。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起兴趣,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1、观察浮萍、图片,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 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浮萍? 这种植物生活在池塘中或是湖水中他的名字叫做浮萍。 2、出示各种物品图片,请幼儿猜想什么东西能浮起来,什么东西能沉下去? (1)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有哪些物品可以沉到水底? (2)出示我的猜想以及浮沉等符号标志,请幼儿选择一种物品猜想它能浮在水片上还是能沉到水底,按标志选择相应的位置放好。 3、请每位幼儿选一种物品猜测它们能浮上来,还是能沉下去并根据标志选择合适的位置。 二、幼儿操作实验,并将结果与猜想进行对比 1、提出实验要求: (1)记住实验结果,结束后进行对比。 (2)做浮沉实验前怎样做才能不湿袖子? (3)当几个小朋友都想用一种材料该怎么办? (4)怎样才能让实验桌保持干净整洁? (5)做完实验应该怎样做? 2、幼儿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3、将自己的实验验结果与实验猜想进行对比调整。 三、通过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引出问题,幼儿动手尝试操作解决 1、讲述《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并引发幼儿用自己刚学到的本领帮助故事中的小朋友解决困难。 2、教师指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的问题。 3、幼儿分组利用浮力原理进行取球实验。 4、引导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揭晓故事结尾,向大家介绍文彦博是一位中国古代聪明睿智好孩子的典范。 四、延伸活动中国古代有个文彦博,今天我在咱们班里也找到了许多"小小文彦博"鼓励幼儿用自己学到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更多问题。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活动中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浮力;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想了很多方法,尤其在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地去实验,虽然幼儿的思路一直跟着教师走,在活动中教师给了幼儿很大的自由,幼儿敢说敢做,在帮助小朋友把皮球取出来的时候,各组幼儿情不自禁的鼓掌欢呼,气氛很热烈,达到了非常好的互动效果。 教材分析:浮力是整个初中阶段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复习浮力需要用到力、二力平衡、密度、液体的压强等知识,具有综合应用的特点。 这部分内容具有多个知识点,既有演示实验,又有理论推导,既有原理,又有应用。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是重点,掌握物体浮沉条件是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克服畏难情绪是关键。 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复习目标:1、认识浮力,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3、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复习过程: 一、引入 课件出示货船漂浮在海面上图片,提问:质量很大的货船为什么能漂浮在水面上? 出示课题:浮力复习一 二、复习过程 (一)、浮力概念,称重法测浮力 1、提出问题: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的物体受浮力作用吗?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学过去很长时间,学生已忘记基础知识,很容易从一些错误的生活观念得出错误结论,因此提出此问题,再次引发学生思考。) 例一、 如图所示,物体A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_______牛,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_______牛。 引导学生对物体受力分析,得到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称重法测浮力:F浮=G-F (设计意图:通过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得到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作用,同时得到测量浮力的方法。) 2、出示浮力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的力。 对应训练1、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如图所 ) (二)、物体浮沉条件 1、既然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为什么有的物体下沉,有的物体上浮,有的在水中静止呢? 2、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受力情况运动状态 F浮=G物 漂浮 F浮 > G物 上浮 F浮=G物 悬浮 F浮 对应训练2: 某物理兴趣小组在研究物体沉浮条件时做过一个小实验,他们将一土豆放入水槽中发现其在水中悬浮,然后将几枚大头针完全插入土豆中后发现土豆( ) A.下沉 B.上浮 C.悬浮 D.漂浮 (三)阿基米德原理 1、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提问: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例2:如图是研究浮力问题的实验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图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c两图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d两图说明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的 ( )无关。 (4)( )、( )两图说明排开液体体积相同时,所受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影响浮力大小因素部分学生可能已经忘记了,通过这样一个实验题对比各图得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同时也能看出浮力大小与浸入的深度无关) 对应训练3:1、下列有关浮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它所在深度无关; B.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受到浮力; C.物体受到液体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D.物体受到液体的浮力的大小只与物体的密度和体积有关. 2、猜想:浮力大小可能等于什么?如何验证? 例3 : 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时,用弹簧测力计、密度大于水的塑料块、烧杯、小桶等器材进行实验,a、b、c、d 是四个步骤的示意图,读出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1、F2、F3、F4,此实验操作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由_________两图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求出塑料块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__________ 被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为______________;如果关系式_______________成立,就可得到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提问:按照如图所示的顺序测量,对实验结果又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记得F浮=G排,但结论是怎样得出已经比较模糊了,借此题目可以回忆实验探究过程,知道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最后比较什么物理量,并对实验中存在的误差进行分析。) 对应训练4:金榜58页22题。 全班交流 (四)、阿基米德原理基本应用 对阿基米德原理公式分析、强调。特别是根据排水量求浮力。 对应训练: 1.一个6N 的实心物体,用手拿着使它刚好浸没在水中,此时物体排开的水重是10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___N. 2、一艘轮船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100000牛,它的排水量是多少? 3.体积相等的实心铜块、铁块和铝块,分别浸没在盐水、清水和酒精中后受到的浮力( ) A.都相等 B.铜块最大 C.铁块最大 D.铝块最大 4. A、B、C三个物体体积相同,在水中的情况如图所示,则三个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是() A.FA >FB > FC B. FC > FB > FA C. FB > FA > FC D. FA = FB = FC (五)由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关系判断物体浮沉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和浮沉条件得出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关系,并板书 对应训练:金榜53页2题 三、小结 四、教学反思: 1.物理情景是物理学习的催化剂,学习物理知识,就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物理情景中去,使得学习富有新鲜和实在的气息。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我设置物理问题让学生通过题目复习基础知识。 2.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刺激作用,在学生做题过程中,我不断加入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多角度考察同一知识点。 3.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4、对时间把握度不够,到最后一个环节时,时间剩余很少了,只是简单对了下答案,没有进一步延伸。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还有待提高。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知道浮力的应用。 二、问题及例题: 问题1:演示塑料瓶飘在水面上,为什么?谁能描述一下什么叫浮力?浮力是什么方向? 叫浮力,方向。 问题2: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3:通过想想做做3,说说可以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 问题4: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呢? 例题:通过例题的学习,说明浮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三、目标检测: 1.铁块浸在煤油中受到的浮力方向是()。 2.一物体用弹簧测力计测得重5N,浸在水中测力计示数变为3N,则受到的浮力是N 3.一石块悬挂在弹簧秤下,当石块慢慢浸入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当石块全部浸入水中后,增加石块浸入的深度,弹簧秤的示数()。 4...把一木块浸没在水中,排开的水所受重力为12N,木块受到的浮力() A.大于12N B.小于12N C.等于12N D.等于10N 5.下面关于浮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液体的密度大,则对浸在其中的物体的浮力一定大; B、只要物体的体积大,所受的浮力一定大; C、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形状及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D、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一定小于沉没在液体内部物体所受的浮力。 6.同样重的铁块甲和乙,甲浸没在水中,乙浸没在煤油中,铁块受到的浮力要大一些.(>) 四、学习小结: 1.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 3.浮力的方向() (1)二次称重法: 4.浮力的大小(2)压力差法 (3)公式法 五、配餐作业: A组: 1.将重力相等的实心铜球、铁球、铝球浸没在水中,它们受的浮力() A.相等B.铜球最大C.铝球最大D.铁球最大 2.两个物体分别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将它们同时浸没同一种液体中,两弹簧测力计减小的数值相同,两物体必定有相同的( ) A.密度B.体积C.质量D.形状 3.潜水艇潜在水下航行,当它下潜的深度增加时,比较它所受到的水的压力和浮力关系是( ) A.压力越大,浮力越大B.压力越大,浮力不变 C.压力不变,浮力越大D.压力不变,浮力不变 4.有一金属球,在空气中称得重3.8N,将它浸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时,有50ml水从溢水杯流入量筒,求: ⑴金属球的体积 ⑵金属球所受浮力 ⑶金属球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 B组; 1.金属块重10N,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它全部放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8N,此时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xxxxxN.如金属块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弹簧测力计上的读数应该xxxxxN.如果把金属块全部浸没在酒精中,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xxx xN. 2.有一个木块,把它浸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时,从杯中溢出10g水,若把它浸在盛满酒精的溢水杯中,会从杯中溢出xxxxxxg酒精(酒精密度是0.8×103kg/m3,水的密度是1.0×l03kg/m3,木块的密度是0.5×103kg/m3). 3.给你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金属块,一杯水,请你设计一个测量金属块密度的实验,要求: (1)、写出实验步骤和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2)、写出金属块密度的表达式。 六、学后反思: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知道浮力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上的。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情况决定于 和 ; 如果物体上浮,则浮力 物体的重力, 如果物体下沉,则浮力 物体的重力, 如果物体漂浮或悬浮,则浮力 物体的重力。 2、思考: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 我们知道,钢的密度远大于水的密度,而钢板制成的轮船却能漂浮在水面上,轮船是用 方法使它排开水的体积 , 浮力 从而达到 漂浮在水面上的。轮船的排水量指的是 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 3、浸没在液体中的潜水艇受到的浮力是 ,但艇内有两个水舱随时的充水或排水,这样就改变了潜水艇的重力,从而能上浮、下沉或悬浮。气球与飞艇用 于空气密度的氢气或氦气充入气球和飞艇中,通过改变气球和气囊 从而改变浮力的大小,实现升降的。 二、课内探究: (一)引入新课: 视频展示:万吨巨轮浮在海面上,它受到浮力的作用了吗? 实验感知:实心的铁块,放到水面上后,它将怎样? 设疑:用钢铁铸造的万吨巨轮能够浮于水面,而小铁块却会沉入水底?物体的浮与沉决定于什么呢? (二)新课学习 讨论自学中的疑问,针对回答点拨。 1、漂浮、悬浮和下沉 演示实验:将三个乒乓球浸没水中(一个充满沙;一个中空;一个有部分沙,用蜡封住),松手后出现什么现象?分析讨论。 问: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 )它们的施力物体是谁?( ) 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由它们共同决定。 (1)当F浮=G 时,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2)当F浮>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3)当F浮<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问:沉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为什么? 问:那么上浮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受到 力的作用。 点拨1:悬浮的物体完全进入液体中,可以静止在液体内部任一地方,其体积 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而漂浮则是物体静止在液体表面上,其体积 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2、物体的浮沉条件 点拨2: 技术上为了实现浮沉总是设法改变重力与浮力的“力量对比”,来达到目的.若保持浮力不变,可改变自身的重力,实现沉浮;若保持重力不变,可改变排开液体(气体)的体积来实现沉浮. 点拨3: ,所以物体的浮沉条件还可以写成: 当液>物时,物体上浮; 当液=物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当液<物时,物体下沉; 3、应用 点拨4: (1)轮船:轮船从河里到海里,两次都是 状态,它受到的浮力都等于它的自重,它两次受到的浮力 ,由于海水的密度大于河水的密度,所以它排开海水体积 于它排开河水的体积,轮船要 一些. (2)潜水艇: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 。 (3)气球可以靠改变浮力或气体密度来实现升降. (4) 密度计 用来测定液体密度的仪器.它利用漂浮原理:G密度计 F浮=液gV排,即液大,V排就 ,密度计露出液面部分 而做成的. (5)利用浮筒打捞沉船时,是靠改变 来使沉船上升的。 (三)课堂练习: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 (四)自我小结: 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你还有的疑惑 : ; (五)自我检测: 1、当一艘轮船从东海驶入长江时,它所受的浮力____________自身重力(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所受浮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它将(上浮或下沉)一些。 2、重为20N 的物体,将其浸没在水中时,它排开的水重为10N,此时它受到的浮力为______N,松手后物体将______。(填“上浮”、“下沉”或“悬浮”)。 3、体积相同的小球,都放在水中.静止后,甲球沉入水底,乙球悬浮于水中,丙球漂浮于水面上,则它们受到的浮力F甲______F乙______F丙,它们的密度甲______乙______丙. 4、将一木块分别浮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中,木块均有一部分露出液面,如果甲液体的密度大于乙液体的密度,则() A、木块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 B、木块在乙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 C、本块在甲液体中露出液面的体积较大D、木块在乙液体中露出液面的体积较大 5、绿豆汤可以消暑解毒,张亮在煮绿豆汤前,将绿豆倒入盛水的容器中,发现成熟饱满的绿豆甲沉入水底,干瘪、虫蛀的绿豆乙漂浮在水面上,下列关于其所受的浮力与重力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受的浮力小于重力,乙受的浮力大于重力 B.甲受的浮力小于重力,乙受的浮力等于重力 C.甲受的浮力大于重力,乙受的浮力等于重力 D.甲受的浮力等于重力,乙受的浮力小于重力 【教学背景】: 《浮力》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感受到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存在。从本课开始,学生着重研究浮力问题,分析物体沉浮的秘密。第5、6两课将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本课主要是学习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课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感受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会测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小组)】: 小水槽(借用物体沉浮套件中的水槽,并在其外壁贴上容积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3块、弹簧秤、细线、滑轮(可借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滑轮)、小竹棒(长度略短于水槽的宽度)、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感受浮力:请同学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感觉。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揭示课题)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1、出示用线系着的泡沫塑料块:同学们已经学过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请测一测泡沫塑料块的重量,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此时的泡沫塑料块一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试画泡沫塑料块的受力图,拉力=重力) 3、猜一猜:让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面时,它的重量会相同吗? 4、测量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中的重力。质疑:是重力等于零吗? 5、解释: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时,浮力=重力。(贴图示板画) 三、测量上浮物体在水里受到的浮力 1、再次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不同感觉。 2.为什么把泡沫塑料块按入水里突然松开手它就会快速上浮?(浮力远远大于重力) 3、当我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既然浮力远远大于重力,那么,它受到的浮力等于什么?能用弹簧秤测出来吗? 4、看课本第13页的示意图,小组讨论:“浮力=重力+压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③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探究试验 四、教学器材 瓶盖、玉米粒、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演示器(力学实验盒内的套装)、水槽、空易拉罐、水、大烧杯、小烧杯等 五、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木头能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下沉的铁块也受浮力吗?(自己阅读粗略找出本节的主要内容) (二)、探究新知 1、浮力的概念 对生活现象的描述引出浮力的概念 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浮在水面上的瓶盖 方向:竖直向上 3、浮力的作用点 通过学生的认知,规范为了研究方便,通常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4、浮力的大小 (1)猜想: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实验1:在漂浮的瓶盖内逐渐加入玉米粒,随着玉米粒的增加观察瓶盖在水中的位置,猜想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不予评论) 实验2:在大烧杯内盛满水,将空易拉罐逐渐压入水中,体会浮力大小变化,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不予评论) 实验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沙筒在空气中的重力,再将沙筒逐渐浸入大烧杯的水中,直至浸没,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予以总结)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2)实验探究:物体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水的重力的关系? 仪器介绍:弹簧测力计、水槽、大烧杯、小套筒、沙筒 参照课本48页探究实验的内容和步骤进行探究实验(小组讨论) 方案交流:需要测得的物理量,为了避免错误,减小误差,实验需要注意事项。 进行实验:完成表格 实验数据: 沙筒重: 小套桶重: 沙筒完全浸入水中后拉力F: 浮力F浮: 小套桶和水的总重G总: 排出的水的重力G排 : 交流数据,得出结论。 结论:沙筒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水所受的重力 (3)阿基米德原理 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在上述实验中,(有)推导:G排=m排g=液V排g,所以,F浮= G排=液gV排。(液是指液体的密度)。 (三)浮力练习 课本50页第3题和第6题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 同步训练《浮力》一节1-10题 八、课后总结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附板书设计: 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的作用点:通常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浮力的大小:测量F浮= G –F 阿基米德原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浮力公式:F浮= G排=液gV排 课时: 1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调节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可以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2.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教具: 形状、体积相同的铁块、木块各一个,卷成一团的废牙膏皮(底部已剪去),橡皮泥,玻璃水槽2个,自制潜水艇模型,潜水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演示:先让学生注意铁块、木块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然后把铁块、木块一同浸没水中,同时放手,让学生观察。 依次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1.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各受到什么力的作用?为什么一个浮起,一个沉下? 2.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受到的浮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 3.木块、铁块的体积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不相等?(引导学生认识是因为密度不相等) 小结:像铁块、木块这些实心的物体,有的密度比水大,有的密度比水小,把它们浸没在水里,密度比水大的,下沉;密度比水小的,上浮;如果物体的密度跟水一样,它将怎样呢? 二、讲新课 将橡皮泥、废牙膏皮(铝的)分别放在两个玻璃水槽旁。 教师讲:橡皮泥、铝的密度都比水大,能不能使密度比水大的橡皮泥、牙膏皮浮在水面上? (找两名学生分别做这两个实验,并让他们每个人试着说明自己采用的办法为什么能达到要求。然后,教师就着做成船形的橡皮泥、空心的牙膏皮小结。) 小结: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做成空心,就可以浮在水面上。这时,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虽然没变,但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了,受到的浮力增大了。 边讲边板书: 三、浮力的应用 1、采用“空心”的办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教师讲:密度小于水的物质,像木材,做成独木舟——“空心”,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运送更多的人和货物.密度大于水的物质,像橡皮泥、铝,做成空心,也能调节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使它下沉、悬浮或漂浮.现在看看技术上怎样利用这个道理。先看看轮船。 问:轮船是钢铁做的,钢铁的密度比水大还是比水小?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小结边板书。) 2、浮力的利用 (1)轮船 用空心办法,增大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 问:如果一只轮船,它本身和装的货物总重100 000 N,它受到的浮力多少牛?它排开的水重多少牛?它排开的水的质量是多少吨?(简单交代什么叫排水量) 讨论:这只船如果从河水驶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变不变?它排开的水的体积变不变?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 (2)潜水艇 演示:潜水艇挂图,潜水艇模型。(边讲解边板书) 用改变水舱中水量的办法,使潜水艇受到的重力大于、等于或小于受到的浮力。 (3)气球和飞艇(让学生看课文而后问学生) 问:气球、飞艇采用了什么办法使它能够受到空气的浮力而升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用充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氢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略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的浮力作用,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感受自然之力的强大,体会事物的相对性。 3、联系生活,节约用水,养成正确的用水习惯。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水的浮力作用,感受自然之力的强大 难点: 理解水的浮力作用,体会事物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1、每桌一大盆水、纸杯、封闭的纸盒、铁片、木块、苹果、纸制小船等 活动过程 一、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1、 教师出示一组关于水的图片,幼儿观察。有大海、小河、下雨、温泉、海啸、洪水、冰川、海难、等 2、教师提问:你喜欢哪些图片,不喜欢哪些图片? 3、要求幼儿自由选择来分类,将图片放入相应的圆圈中 喜欢 不喜欢 4、根据分类提问:你喜欢它的哪方面,为什么? 幼儿回答:对于幼儿不同观点,教师要尊重,从科学的方面进行解释, 如:有的幼儿喜欢海啸,教师应从自然灾害和水力资源两方面谈它的利弊。 二、提出问题,展开探索 1、教师讲述:小朋友们从这些图片我们知道水是有力量的,即使它看起来很安静,但它仍然有强大的力量。现在你们面前有一盆水,我们来试试它的力量。 2、幼儿自由选择测试物品,放在水中进行探索。(提醒幼儿注意有水溅出时,用抹布擦掉) 教师提问:你发现水的力量了吗?它有多大? 幼儿上台讲述自己的发现,教师点评 (幼儿的疑问很多,教师要引导幼儿去发现而不代替幼儿讲述。) 于此点出“浮力”一词,并归纳定义 三、针对疑问,进行相对力量的探索 1、请发现相对特点的幼儿上台讲述自己的发现和疑问,引起多数幼儿探索的兴趣。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这样?你们找找原因? 幼儿探索、讨论,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原因。 2、引导幼儿归纳:物体大、轻——水的浮力大 物体小、重——水的浮力小 物体大小相同 轻的 浮力大 重的 浮力小 3、播放音乐幼儿自由测试 四、播放关于全球水资源缺少、恶化的图片 1、 教师讲述图片来源,幼儿讨论解决方法 2、提出保护水资源的办法 节约用水,关好水龙头 不向水里扔垃圾,不向水里倒污水 用洗手的水冲厕所 用雨水浇花 多种树、草 教学反思 水是我们常见的液体,幼儿从小就对它感兴趣,玩水成为主要的游戏之一。怎样玩,从玩中学到知识,启发智慧。幼儿《纲要》中提到“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课充分运用幼儿身边最见的水,用试验的方式让幼儿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在其中容易代替幼儿去解答问题,应坚守幼儿才是探索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指向标,在幼儿深陷谜团时给予点拨。 教学中幼儿积极参于,大胆提问,自由探索的目标很明确,对自己的发现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可能表达不是很准确,但发现的过程足以让幼儿对科学活充满好奇,激发出潜在的探索欲望。由于本课操作居多,课程的条理性要求很高,从观察——体验——总结,发现的过程就是在成长,幼儿的自主讨论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好奇,和幼儿一同去寻找答案。同时将环保意识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幼儿,我们的生活因水而有生机,同时因水的缺乏,失去希望。启发幼儿热爱生活,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 教学要求: 1知道浮力的概念. 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3掌握浮力的实质、方向. 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 (2)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学模式: 实验、设问、讲解、练习 教学时间:1课时. 实物及实验器材: (1)投影仪一台,透明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 (2)演示弹簧秤一把. (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酒精. (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 (5)边长为5cm的立方体红砖一块.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没有. 教师演示课本图8—27实验,回答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浮力. 二、讲授新课 1.什么叫浮力?(板书) (1)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2)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盐水向上托的力. (3)最后把石块放在酒精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酒精中时,同样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 师:从上述的实验,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浮力? 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何会上升? 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 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板书) 2、用实验引动学生 第一、用弹簧秤和细线系着体积相同的规则的铁块,不规则的石块,干木块等,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减小;在水中游泳时感觉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认识出发,逐个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浸在水中物体要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从而纠正“轻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错误观点. 第二、通过演示规则铁块和不规则的石块随着浸入水中体积的增大,弹簧秤的增数减小──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时弹簧秤示数不变──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错误认识. 第三、通过观察铁块和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示数减小相同这一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相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这一本质联系,摒弃那种“浸没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质量、密度、形状等有关”的错误认识. 第四、通过观察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弹簧秤的示数为零的现象,使学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第五、在以上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P144“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体,浸没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上表面在液体下面h1米处,如图正方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是多大?方向怎样?”再加上“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是多少?”的计算分析,初步认识浮力等于“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压力差,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只有物质在液体中上浮时才有浮力的错误认识. 第六、通过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和上述计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V排=V).从实验和推导两方面进一步认识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一本质联系,摒弃了那种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模糊认识. 由于气体具有同液体相同的性质,而气体的密度很小,气体对于体积不大的物体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难以觉察的程度,但热气球能载几吨重的物体上天,说明气体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能产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 把上述由个别现象所得出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进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在物理教学中,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时,必须有意识地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 (一)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1.知道利用浮力使物体上浮、下沉、悬浮或漂浮的原理。 2.知道轮船、气球、气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三)教具:铁块、木块、废牙膏皮、玻璃水槽、水、自制潜水艇模型(12-11小实验)。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浮在水面上的木块没入水中部分的体积是50厘米3,它在水面上的体积是25厘米3。求:它受到的浮力多大?它的质量多大?木块的密度是多大?(出示小黑板,并画有图12-5示意图) 要求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演算。由一名学生板演。演算完毕,教师讲评。 2.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 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下沉,F浮G物;悬浮,F浮=G物。物体漂浮在液面上的条件是:F浮=G物。 追问并演示:实心铁块在水中下沉,木块在水中上浮,试比较铁和木块与水密度的关系。 教师启发学生答出: 铁块浸没在水中下沉, ∴F浮 G排水 ρ水·g·V排<ρ铁·g·V铁。 ∵铁块浸没水中,V排=V铁,∴实心铁块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铁块下沉。 同理可得出,ρ木<ρ水,木块浸没于水中,木块重比它排开的同体积的水重小,木块在水里受到的浮力大于木块重,所以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浮在水面上。 二、进行新课 1.新课引入 提问:实心铁块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下沉。可否让密度比水大的铁块在水中上浮或漂浮在水面? 启发学生回答:轮船是钢板焊成的,采用空心的办法,使物体的密度小于水,它就可以浮在水面。 演示:把卷紧的牙膏皮放入水中,放手后可观察到它下沉。空心的牙膏皮能漂浮在水面上。 小结并板书: 三、浮力的利用 1.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问:用树干挖空制成的独木舟的好处是什么?看课本图12-9。 答:减小重力,可以多装货物,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 2.轮船 ①问: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 学生答出:采用了把它做成空心的办法,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增大浮力,使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 ②介绍轮船的大小用排水量表示。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 以上两问题、边讲边板书。 板书: “2.轮船: ①把密度大于水的钢铁制成空心的轮船,使它排开更多的水而浮在水面上。 ②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单位是吨。” ③计算课本P12-8轮船一段中的问题。 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教师讲评。 ④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大小有无改变?它的排水量是否改变?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因为它是漂浮状态,所受浮力大小等于船重,因此受到的浮力大小不改变。它的排水量也是不变的。追问: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是浮起一些还是沉下一些? 答:轮船将浮起一些。轮船从河水驶入海水里,它受到的浮力不变,即排开的河水重和海水重相同。但海水密度大于河水密度,因此,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小于它排开河水的体积,所以轮船将浮起一些。 3.潜水艇: 问: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潜水艇下潜、悬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 演示:潜水艇小实验,简介装置,进行演示。 看课本图12-13,图12-14。重点观察潜水艇的水舱及水舱中水的多少对潜水艇浮沉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下潜”:向潜水艇水舱中充水,潜水艇逐渐加重,潜水艇重大于它受到的浮力,就逐渐潜入水中。 “悬浮”:当水舱中充满水时,潜水艇重等于浮力,潜水艇可以悬浮在水中。 “浮出水面”:用压缩空气将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潜水艇变轻,潜水艇重小于它受到的浮力,从而浮出水面。 板书:3.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 4.气球和气艇: 看课本图12-15,图12-16,并阅读课文。 问:节日气球、热气球、飞艇,其体内充的是什么气体?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还是小?它为什么能够升空? 答:节日气球或携带气象仪器的高空探测气球里充的是氢气或氦气;热气球充的是被燃烧器烧热而体积膨胀的热空气;飞艇中充的是氢气或氦气。这些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由于气球或飞艇的总重小于气囊排开的空气重,即重力小于浮力,气球和飞艇就能上升。当上升到一定高度,由于越高空气密度越小,它受到的浮力变小,浮力等于重力时,它就不再上升,停留在这个高度。请你想一想,如果这是个载人的带吊篮的气球,为了使乘客返回地面,你打算采用什么办法? 板书:4.气球和飞艇,体内充有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氢、氦、热空气)。 三、总结本节学到的重点知识。 四、布置作业:本节课文后的练习第1、2、3、4、5题。 【设计理念】 1。 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 2。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 3。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 会用弹簧秤法测浮力。 3。 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4。 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会判断物体浮沉。 5。 会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的物体浮力大小等于物重。 【教学器材】 弹簧测力计、墨水瓶、烧杯、水、乒乓球(3个)、 溶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 什么是力? 2。 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测力计) 3。 出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空墨水瓶。墨水瓶受几个力?(两个) 4。 两个力是什么关系?(一对平衡力) 5。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一)演示实验 1。 用手托住空墨水瓶。分析受力情况,看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2。 分析变化原因,手对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 学生实验: 将弹簧测力计吊着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没,观察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 演示实验: 将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 溶液中,看到什么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问:漂浮的物体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 学生实验: 将乒乓球投入水中,设法将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二)板书 一、 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 ↓ ↓ ↓ (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方向) 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任何一个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另外对浸入的理解,它包含两种情况:①部分浸入;②浸没。 讨论: 1。 给你弹簧测力计、水、烧杯、钩码,如何测出钩码浸入水中的浮力? (1)先测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G 。 (2)物体浸入水中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 (3)求浮力 2。 浸在液体中物体一定受到浮力吗?(有各种意见) 演示实验: 图1 (1)取一只去底的矿泉水透明塑料瓶,瓶口朝下,瓶口略小于乒乓球。放入乒乓球。 问:如果我往里面注水,乒乓球会浮起吗?(会。因为要受到水的浮力) (2)往塑料瓶里面注水。现象:乒乓球被水压在瓶底,同时有水从塑料瓶口漏出。 (说明浸在水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为什么呢?) 板书: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3)用瓶塞(或手)堵住漏水的瓶口,注意观察乒乓球下面积满水时有何现象发生? (现象:乒乓球下积满水时乒乓球会上浮。) (4)将水倒回烧杯,分析原因。 第一次乒乓球只受到水给它向下的压力。 第二次乒乓球下积满了水,即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而且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乒乓球上浮说明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就是压力产生的原因。 > 图2 我们举特例来分析:立方体浸没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 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其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和面积相等,并且对应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 问:水给它们的压强是否相等?(相等) 问:水给它们的压力是否相等?(让学生讨论)(压力相等并且方向相反) 分析:(p =ρgh p =F/S S 一定,F =pS)但是,上下两表面处的深度不同,下表面处的深度更深,压强更大,而上下两表面的表面积相同,据p = F/S F = PS,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比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更大。即 > 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板书:原因: > 而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 — ,这就是浮力。 板书:实质: = — ,方向竖直向上。 总结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问:既然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浮力,那么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在水中上浮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 板书:三、物体的浮沉 演示实验:将三个乒乓球浸没水中(一个充满沙;一个中空;一个有部分沙,用蜡封住),松手后出现什么现象?分析讨论。 图3 问: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重力、浮力)它们的施力物体是谁?(地球、水) 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由它们共同决定。 (1)当 =G 时,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静止)(悬浮) (2)当 >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上升)(上浮) (3)当 <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下沉) 板书: 问:沉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静止)为什么?(另外受到容器底对它的支持力。)( ) 问:那么上浮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静止)我们就说物体漂浮在液面上,那么, 。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三、总结扩展 (一)本书主要学习三个知识点: 1。 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如何,以及如何用实验法测浮力? 2。 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 物体的浮沉条件。 我们要理解、记忆,并且借助实验,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思考:上浮的物体( ),上浮至漂浮在液面上( ) 讨论:物体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的体积能怎样变化?说说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系? 四、布置作业 幼儿园水的浮力教案,浮力是一种看得见的神奇现象,比如我们的船可以浮在水上,泡沫也是,我们可以通过这种简单的科学教案让小朋友们了解一下科学的魅力,让他们喜欢科学。 1、幼儿园水的浮力教案:盐水的浮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前期幼儿经验: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2、人手一个鸡蛋、半杯温水、一根筷子、糖、盐、味精、水、抹布、脸盆。 3、大记录纸一张。 4、死海的录像。 【重点】有序进行实验。 【难点】了解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教学过程】 一、猜测沉浮的物品 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对于幼儿答案中提到的有现成的,教师进行实验。 二、实验猜测 1、提问:如果把鸡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 2、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解读。 3、当场把鸡蛋放进水里验证:鸡蛋沉入水底。 三、幼儿进行实验 1、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浮起来? 2、出示记录表,让幼儿猜测,并记录猜测结果。 3、把幼儿分成三组,一组给予盐、一组给予糖、一组给予味精,并告知幼儿。 四、揭示实验结果 1、教师出示记录表,分别让不同实验的幼儿回答实验结果,并帮助幼儿进行记录。 2、教师进行实验:脸盆里装水加盐搅拌,鸡蛋浮起来 3、实验后得出结论,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五、拓展活动:死海的秘密 提问: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 教师播放PPT,介绍“死海的秘密”。 2、幼儿园水的浮力教案:浮力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能克服困难积极动脑解决问题。 2、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猜想与动手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3、技能目标:能尝试与同伴合作利用浮力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创造力目标:喜欢探索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激发创造灵感。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熟悉《文彦博取球》的故事。 2、物质准备:课件、盛有水的大盆、塑料盆、贝壳、纸片、纸盒、石子、铁钉、铁盘、塑料绳、丝带、海绵、木头、橡皮泥、乒乓球、大塑料桶、大平盘。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起兴趣,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1、观察浮萍、图片,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 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浮萍? 这种植物生活在池塘中或是湖水中他的名字叫做浮萍。 2、出示各种物品图片,请幼儿猜想什么东西能浮起来,什么东西能沉下去? (1)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有哪些物品可以沉到水底? (2)出示我的猜想以及浮沉等符号标志,请幼儿选择一种物品猜想它能浮在水片上还是能沉到水底,按标志选择相应的位置放好。 3、请每位幼儿选一种物品猜测它们能浮上来,还是能沉下去并根据标志选择合适的位置。 二、幼儿操作实验,并将结果与猜想进行对比 1、提出实验要求: (1)记住实验结果,结束后进行对比。 (2)做浮沉实验前怎样做才能不湿袖子? (3)当几个小朋友都想用一种材料该怎么办? (4)怎样才能让实验桌保持干净整洁? (5)做完实验应该怎样做? 2、幼儿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3、将自己的实验验结果与实验猜想进行对比调整。 三、通过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引出问题,幼儿动手尝试操作解决 1、讲述《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并引发幼儿用自己刚学到的本领帮助故事中的小朋友解决困难。 2、教师指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的问题。 3、幼儿分组利用浮力原理进行取球实验。 4、引导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揭晓故事结尾,向大家介绍文彦博是一位中国古代聪明睿智好孩子的典范。 四、延伸活动中国古代有个文彦博,今天我在咱们班里也找到了许多"小小文彦博"鼓励幼儿用自己学到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更多问题。 3、幼儿园水的浮力教案:神奇的浮力 一、活动目标 1、 通过探索实验,认识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感知“沉”和“浮”的概念。 2、听清实验要求后,再进行操作,体验探索实验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每组一艘大船、一艘小船模型、探索记录表、勾线笔、课件、橡皮、空瓶、回形针、泡沫球、石头、花片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 教师提问:你们坐过船吗?船是在哪里航行的?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船能在水面上航行呢? (二)感受浮力 1、教师提问: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好吗? 2、教师示范,并提出要求:先把船放在水里,轻轻地用一根手指去压船,注意一定要控制住力度,不能把船压沉,然后感受一下手指上有什么感觉。 3、幼儿操作(一) 交流:当你用手指压船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小结:原来当船在水面上时,会有一股从下面往上的力托住它,这种力就是浮力。 4、教师提问:当我们的手指用力越来越大的时候,浮力会有什么变化呢? 5、幼儿操作(二) 要求:轻轻地用一根手指去压船,并且逐渐增加手指的力度,注意一定要控制住力度,不能把船压沉,然后感受一下浮力有什么变化。 交流:当你的手指用力越来越大的时候,你感觉浮力有什么变化? 小结:在船不沉下去的时候,压下去的力越大,浮力越大。 6、教师提问:当用同样的力去压两艘大小不同的船时,感觉到的浮力会是一样吗? 7、幼儿操作(三) 要求:请你分别用一根手指同时去压大船和小船,请你感受一下浮力是一样的吗? 小结:当用同样的压力去压大船和小船,大船所受的浮力大,小船所受的浮力小。大船的体积大,排水量大,所以所受的浮力也大。 (三)哪个沉,哪个浮 1、教师提问:水可真神奇,能让小船稳稳地浮在水面上。那是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水里,都能浮起来呢? 2、出示材料:橡皮、空瓶、回形针、泡沫球、石头、木块 3、猜测并记录:有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 4、统计猜测结果 5、实验探索这些物品的沉浮现象 要求:两人合作进行,一人负责记录,一人负责操作;探索一种材料后要及时记录,然后再探索另一种材料。 6、交流 小结:当物体的重量大于水的浮力时,物体就会下沉,如橡皮、回形针和石头;当物体的重量小于水的浮力时,物体就会上浮,如空瓶、泡沫球等。 (四)延伸 1、出示鸡蛋,猜测:鸡蛋放到水里,是浮还是沉? 2、请一位幼儿上来操作。 3、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只要往水里放一件宝贝,并让充分溶解,鸡蛋就会像小船一样浮起来。(出示盐和糖)猜猜会是哪一件宝贝? 4、请你们回家也去试一试,明天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好吗? 水的浮力是我们身边的科学,同时也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课题之一。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启蒙教育课程的特点以故事《文彦博取球》为载体设计了这个活动。在活动中,将有关浮力的知识巧妙地贯穿于故事之中,以故事中的小朋友取皮球这一情境,启发幼儿动脑筋、想办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设计过程中,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操作和观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幼儿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从小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能克服困难积极动脑解决问题。 2.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猜想与动手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3.技能目标:能尝试与同伴合作利用浮力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创造力目标:喜欢探索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激发创造灵感。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熟悉《文彦博取球》的故事。 2.物质准备:课件、盛有水的大盆、塑料盆、贝壳、纸片、纸盒、太空棉、石子、铁钉、铁盘、塑料绳、丝带、海绵、木头、橡皮泥、乒乓球、大塑料桶、大平盘。 3.环境准备:创设《文彦博灌水取球》的故事环境、《平湖秋月》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起兴趣,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1.观察浮萍、浒苔的图片,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 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浒苔?浒苔是一种生长在海面上的漂浮植物。 这种植物生活在池塘中或是湖水中他的名字叫做浮萍。 2.出示各种物品图片,请幼儿猜想什么东西能浮起来,什么东西能沉下去? (1)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有哪些物品可以沉到水底? (2)出示我的猜想以及浮沉等符号标志,请幼儿选择一种物品猜想它能浮在水片上还是能沉到水底,按标志选择相应的位置放好。 3.请每位幼儿选一种物品猜测它们能浮上来,还是能沉下去并根据标志选择合适的位置。 二、幼儿操作实验,并将结果与猜想进行对比 1.提出实验要求: (1)记住实验结果,结束后进行对比。 (2)做浮沉实验前怎样做才能不湿袖子? (3)当几个小朋友都想用一种材料该怎么办? (4)怎样才能让实验桌保持干净整洁? (5)做完实验应该怎样做? 2.幼儿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3.将自己的实验验结果与实验猜想进行对比调整。 三、通过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引出问题,幼儿动手尝试操作解决 1.讲述《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并引发幼儿用自己刚学到的本领帮助故事中的小朋友解决困难。 2.教师指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的问题。 3.幼儿分组利用浮力原理进行取球实验。 4.引导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揭晓故事结尾,向大家介绍文彦博是一位中国古代聪明睿智好孩子的典范。 四、延伸活动 中国古代有个文彦博,今天我在咱们班里也找到了许多“小小文彦博"鼓励幼儿用自己学到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更多问题。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活动中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浮力ll文彦博取球蕊擎悬琴擎酝.》辫蓥幼儿园教育活动亲倒及评析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想了很多方法,尤其在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地去实验,虽然幼儿的思路一直跟着教师走,在活动中教师给了幼儿很大的自由,幼儿敢说敢做,在帮助小朋友把皮球取出来的时候,各组幼儿情不自禁的鼓掌欢呼,气氛很热烈,达到了非常好的互动效果。 专家点评: 这次活动的全过程体现了幼儿科学教育中应培养幼儿尝试的精神要求,它基本遵循了问题。尝试(操作、实践)。发现、提出新问题。再尝试一再发现这一活动过程,不断尝试不断发现,使认识不断深化。在以往的科学教育中,较多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对幼儿情感、态度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则重视不足,在这个科学活动的探讨过程中,教师大胆加入了通过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幼儿从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学会技能,以达到获取经验、建构概念、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教师为幼儿提供的丰富操作材料,可以帮助幼儿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这种结论不是教师传授,而是幼儿的直接经验,因此,幼儿的学习就显得十分积极主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三、学情分析 任教班级属重点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分组实验、直观演示、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 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下沉、悬浮,上浮和漂浮。为提高课堂效率,我将已经设计好的表格内容在学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用电脑渐进地展现出来(如表1所示),并以动画形式将用实验难以缓慢展现的物体上浮和下沉的过程也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较生动的感性认识。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实验来引入:乒乓球在水中会上浮,这个现象大家都很熟悉,但在如图1所示的实验中,这个塞在瓶口的乒乓球为什么不会上浮?这里又制造了本节课的一个兴奋点,使学 生有了一种急切需要解惑的心情。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并设计了一个软件,将抽象、难懂的压力方向以动画形式展现出来,加强了直观性。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图2器材通过演示实验加以验证,为理解阿基米 德原理作好了准备。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重点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设计了一个软件,用图示方式将实验方法和步骤表现出来(如图3 ~ 图7所示)。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4、布置作业: 课本 P142 3、4、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物理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 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4、板书设计 : 第一节:浮力 1、 什么是浮力 2、物体的浮沉(1)下沉:F浮 (2)上浮:F浮G (3)悬浮:F浮=G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3、浮力产生的原因 5、布置作业:1、2、3、4、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证明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揭示隐藏在生活中的物理规律,纠正对浮力一些片面的认识。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和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对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但是,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用实验手段让学生认识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然后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有根据的猜想。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讨论并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去验证猜想,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提出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密度的关系等的假设。 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去检验这一假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并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学习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矿泉水瓶(剪去底部)、大水杯、水槽、弹簧测力计、石块、盐、酒精等。 一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做浮力。 2 浮力的计算问题。 二 教学重难点: 1 阿基米德定律的由来及其科学性。 2 如何解决浮力的计算问题。 三 教学过程: 1 引入:让学生说说,在准备洗澡的时候,把自己泡入浴盆的时,水是怎样满溢出来的? 2 让学生看书,实行先学后教的理念。 3 阿基米德定律的学习。 老师进行解释: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这个定律也适用于气体。它的公式是:浮力= 液体比重乘以排开液体的体积。 当物体全部浸入液体中的时候,被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当物体浮在液面,也就是说只有一部分浸入液体的时候,被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浸入液体那部分物体的体积。当物体浸入水中的时候,由于水的比重为1克/ 立方厘米,所以浮力数值等于排水量。然后告诉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比重计及潜水艇的物体浮沉的例子。 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德育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点 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探究活动.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比较获得对压强概念深入的理解. 比较归纳法:通过对具体现象、事例的对比、比较,提出问题,并通过研究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教学用具 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投影仪、录像机及录像机资料等. 时安排 1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 1.播放一段风光片:金色的海滨。松软的沙滩.人们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脚印;茫茫雪原,浩浩无边,想在上面步行的人双脚深陷.几乎寸步难行.雪橇却能使人插上翅膀…… 2.观察教材中两幅精美的图片:小小的蝉可以把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体态庞大的骆驼却可以凭借宽大的脚掌成为沙漠之舟. 3.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 二、新教学 [师]请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 [生]人走过沙滩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生]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 [生]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蝉为什么可以将尖尖的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中? [生]人走过沙滩能留下脚印和软软的沙滩有关系,因为在水泥地上走过就看不到脚印. [生]用笔尖扎手会感到很疼,蝉的口器能插入很硬的树皮中,是因为笔尖和蝉的口器都很尖。 [生]我认为上面的那些现象都是力作用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时,人对地或粉笔盒桌面的作用力的情况. [生]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扳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对平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应等于物体的重量. [师]当我们要将钉子钉人墙面或将一枚图钉按在墙上(也可请一名同学演示,感觉)时.钉子对墙面的作用力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生]按图钉或钉钉子的时候.钉对墙面有垂直于墙面的作用力. [师]同学们刚才谈到的几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 [生]不论是对地面、桌面的力还是对墙面的力,它们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作用点在地面或墙面(接触面)上. [师]我们把这种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演示]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滑下的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析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生]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投影] a.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力. b.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c.按图钉时图钉对墙的压力. 图略: 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生]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 [生]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 [生]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 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无关。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积有关. [生]我们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作用的面积可能都有关系. [师]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大家可以通过实验验证,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器材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 (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第一组: (1)先将沙子装在一个平底、敞口的玻璃容器中.将沙面摊平. (2)把压力小桌腿朝下放在沙子上.分别在桌面上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腿陷入沙子里的情况. (3)将沙面摊平后.再将压力小桌面朝下放在沙子上,分别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陷入沙子里的情况. 实验表格:略 分析实验现象: 结论: 第二组:参考教材图13.1—3的方法设计实验. (1)准备三块完全相同的橡皮泥(将橡皮泥编号)和两根完全相同的细木条. (2)将一根细木条放在1号橡皮泥上.通过挂有1个钩码的弹簧测力计使木条对橡皮泥产生压力. (3)取下l号橡皮泥,换上2号橡皮泥.弹簧测力计上挂上2个钩码.重做上面实验. (4)取下2号橡皮泥换上第3号橡皮泥.将两根木条放在橡皮泥上,重复实验(3) 比较三块橡皮泥的形变情况.和第一组的结论相同. [师]两组同学选择了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两组实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他们研究问题的方法相同,都用了控制变量法. [师]其他组的同学还有不同的做法可以补充吗: [生]我们组分别用完全相同的两块橡皮泥.三根木条时挂4个钩码;一根木条时挂2个钩码模拟了教材中“猜一猜”的内容.发现一根本条挂2个钩码时橡皮泥的压痕较深,形变较大,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师]大家利用“猜一猜”中的数据,计算两种情况下每平方厘米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厘米上受的压力和压力作用效果的关系. (学生计算,一名同学板演) [生]根据计算和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厘米面积所受的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生]也可以说压力的作用效果跟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有关系。 [师]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叫做压强. [生]可以说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投影] 压强的计算公式: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平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师]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实际中还常用千帕(kPa),兆帕(Pa) [投影] 1.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0.5Pa 2.一颗西瓜子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约20Pa 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Pa 三、小结 1.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不是重力。 2.压强:是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单位是Pa. 四、布置作业 后习题 五、板书设计 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压强(P) 压强:公式:P=F/S 单位:Pa 1Pa=1N/1m2 增大或减小压强 (一)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1.理解调节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可以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2.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三)教具:形状、体积相同的铁块、木块各一个,卷成一团的废牙膏皮(底部已剪去),橡皮泥,玻璃水槽2个,自制潜水艇模型,潜水艇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演示:先让学生注意铁块、木块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然后把铁块、木块一同浸没水中,同时放手,让学生观察。 依次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1.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各受到什么力的作用?为什么一个浮起,一个沉下? 2.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受到的浮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 3.木块、铁块的体积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不相等?(引导学生认识是因为密度不相等) 小结:像铁块、木块这些实心的物体,有的密度比水大,有的密度比水小,把它们浸没在水里密度比水大的,下沉;密度比水小的,上浮:如果物体的密度跟水一样,它将怎样呢? 二、讲新课 将橡皮泥、废牙膏(铝的)分别放在2个玻璃水槽旁。 教师讲:橡皮泥、铝的密度都比水大,能不能使密度比水大的橡皮泥、牙膏皮浮在水面上? (找2名学生分别做这2个实验,并让他们每个人试着说明自己采用的办法为什么能达到要求。然后,教师就着做成船形的橡皮泥、空心的牙膏皮小结。) 小结: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做成空心,就可以浮在水面上。这时,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虽然没变,但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了,受到的浮力增大了。 边讲边板书: 三、浮力的应用 1.采用“空心”的办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教师讲:密度小于水的物质,像木材,做成独木舟——“空心”,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运送更多的人和货物。密度大于水的物质,像橡皮泥、铝,做成空心,也能调节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使它下沉、悬浮或漂浮。现在看看技术上怎样利用这个道理。先看看轮船。 问:轮船是钢铁做的。钢铁的密度比水大还是比水小?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小结边板书。) 2.浮力的利用 (1)轮船 用空心办法,增大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 问:如果一只轮船,它本身和装的货物总重100000牛,它受到的浮力多少牛?它排开的水重多少牛?它排开的水的质量是多少吨?(简单交代什么叫排水量) 讨论:这只船如果从河水驶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变不变?它排开的水的体积变不变?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为什么? (2)潜水艇 演示:潜水艇挂图,潜水艇模型。(边讲解边板书) 用改变水舱中水量的办法,使潜水艇受到的重力大于、等于或小于受到的浮力来实现下潜、悬浮、上浮。 (3)气球和气艇(让学生看课文而后问学生) 问:气球、气艇采用了什么办法使它能够受到空气的浮力而升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用充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氢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中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 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中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 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 板书设计: 浮力 浮力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 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体 浮力等于重力 教学后记: 分配学生验证课题:由于时间关系,而且我们要验证课题的因素较多,所以我们全班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一、二、三、四小组同学分别验证实验1、2、3、4,做完实验后把合作探究过程和分析课题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并与其它各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判断: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投影实验报告)。 ((1)验证实验1:取相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使其全部没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浮力。由于三者的密度(物体的重)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重)无关。 (2)验证实验2:把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几种不同形状,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形状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 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3 )验证实验3:把同一块胶水瓶浸入的不同液体(水、酒精、盐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不同,浮力也不同, 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有关 (4)验证实验4:把胶水瓶浸入小桶的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水中的深度h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无关。可能出现两种判断: A: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证明F浮与深度h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当胶水瓶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证明F浮与深度h无关。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刚才同学们把饮料瓶逐渐压入水中,体会感受饮料瓶所受浮力变化,故猜想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可能有关。下面同学们一起验证实验5。 (5)验证实验5:把胶水瓶浸入的液体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不同,浮力也不相同,故判断: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与液体深度h无关。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合作验证,讨论分析判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重、形状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h均无关,而与液体的密度ρ液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且由实验可得液体的密度ρ越大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越多,即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也就越多,可见浮力的大小是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有关的。提出问题:F浮与G排液之间是否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呢?若相等?(由F浮=G排液=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只与ρ液、V排液这两因素有关),若下相等(F浮≠G排液=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还有其他因素)? 4、探索F浮与G排液的关系。(投影) (1)、学生自主猜想: 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2)、 布置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如何测物体(沉体、浮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如何测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两种方法)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室提供器材:物体(1沉体:胶水瓶、石块、橡皮泥……2浮体:木块、蜡块)、液体(水、酒精、煤油、盐水……)、大烧杯、塑料杯、塑料盘、弹簧测力计等。说明:这里采用让学生分组,可用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再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组织实验:桌上有同学们所需要的器材,各小组可按需要选用,我们要亲自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看哪个组配合的好、实验操作熟练、测量数据准确。 (3)、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别对于沉体和浮体讨论验证方案,设计实验合理后,设计实验纪录表格,并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沉体(如胶水瓶)全部浸没和浮体(如木块)部分浸没在液体(如水、盐水或酒精)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①对于沉体(胶水瓶)全部浸没的记录表格:(F浮= G-F拉) 胶水瓶的重: G物= (N) 胶水瓶在液体中受到拉力 F拉= (N) 胶水瓶浸没在受到的浮力 F浮= (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计) 胶水瓶排开液体的重 G排液= (N) ②对与浮体(木块)部分浸没的记录表格: 木块的重 G木= (N) 木块受到的浮力 F浮= (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计) 木块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G排液= (N) 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将实验顺利完成。几组实验报告,提问实验中遇到什么问题?解决方案? 师:刚才我们分别做了不同物体(胶水瓶、木块、橡皮泥、石块、蜡块)在不同液体(如水、酒精、盐水、煤油)中所受的浮力与这些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现在我们归纳一下我们的实验结论。 (4)、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 )①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在误差范围内)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这就是浮力定律(即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数学公式表示为:F浮=G排=排液g=ρ液V排液g。 ②.原理的适用范围: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③.简介阿基米德的发现:投影资料。 (见投影)1、知识要点,有两种方法可以计算浮力:F浮=G排=排液g=ρ液V排液g和F浮= G-F拉。2、小结课题探究的一般过程。师: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班同学的合作,探究了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同学们表现了很高的热情与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共同完成了本课学习任务,目前国际上很多领域也采用象我们这样的合作探究方式探索科学课题,如我国与国际合作探究、交流核科学技术(投影)。 今后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将这种合作探究、学习交流的精神发扬下去。 布置作业 1、完成提纲(达标反馈) 2、实践性作业:动手制作利用浮力工作的模型(如:轮船、密度计、潜水艇、气球和飞艇)。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浮力,掌握测浮力的一种方法——称重法 2.浮力产生的原因。 二、课前回顾 1.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_______________都有压强,在_________________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______________,同种液体内部压强随_______________的增加而________________。不同液体内部压强还与______________有关。 2.压强的定义式: 3.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 4.什么是深度: 三、互动探究 (一)什么是浮力 说出你的感受:将小瓶子轻轻的压入装有水的大瓶子中,你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2.画出乒乓球漂浮在水面时的示意图 3.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和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你能确定浮力的方向总是 4.你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浮力。 活动1怎样测出浮力的大小呢? 1、如图所示,在弹簧测力计悬挂一个物体,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1把重物浸入水中,再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2,示数变____________,这个变化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个实验中,物体受到的浮力方向_____________,浮力的大小与F1和F2有什么关系 3、浮力大小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活动2 1、将瓶口朝下(不要盖瓶盖),放入乒乓球,压着球向瓶子内倒水。你看到乒乓球__________________,将瓶盖拧紧,重复刚才的实验,你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出浸入水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液体压力的示意图。 3、根据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物块上表面所处的深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物体下表面所处的深度,所以物体上表面受到的________________(选填“向上”或“向下”)的压力____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物体下表面受到的_______________(选填“向上”或“向下”)的压力。所以物体受到液体给他___________(选填“向上”或“向下”)的合力,这个合力就是浮力。 4、结论: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_________和向____________的压力_____________ 产生的。 (三)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活动3 1、提出问题: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猜想:(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完成P87填空 4、结论: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入液体的_____________有关,跟液体的_____________也有关。全部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跟浸入液体中的_______________无关。 四、过关测试 1.重20N的物体浸没在水中用弹簧测力计称量时减小了8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 A、20 B、8 C、28 D、12 2.一切_______________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______________的力,叫做浮力。浮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__。 3.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_________物体上表面受到_________ 的压力,这个压力___________就是浮力。 4.物体重为G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浸入液体中,测力计示数为F,则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___________。 5.弹簧测力计下吊着重为14.7N的金属块,当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9.8N,则水对金属块的浮力为_________N. 6. 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如图所示。图上画出了几个力的方向,你认为鸡蛋所受浮力的方向应当是( ) A.F1 B.F2 C.F3 D.F4 五、中考连接 1、将一橡皮碗压入水底,并使其紧贴容器底部,则皮碗浮力(选填“受到”或“不受”) 2、将一物体压入水中某位置,使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物体受到向上压力为19.6牛,向下压力为14.7牛,则物体受到浮力牛。 3、一金属块在空气中称重为14.7牛,把它全浸在水中称时,弹簧秤示数是9.8牛,则此时金属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是牛。 4、轮船、鸭子等浮在水面上,是由于受到水竖直向的力,而在水中搬石头感觉石头感觉石头变,也是由于石头受到了的作用。 5、如图所示,一个重为0.2N的小球被线拉住而浸没在液体中,如果它受的浮力是1.8N,则线对球的拉力是( ) A.1.8NB.1.6NC.0.2ND.0N 6、做研究浮力的实验中, (1)测量浸没在水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步骤如图 ①细线把一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如图所示,测出该物体所受重力G=1.2N; ②把该物体浸没在水中如图所示.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F=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该物体所受浮力F浮=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图所示,一个长方体浸在液体中,进行比较,你会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因为hA__________hB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所以PA__________PB ,(根据P=ρ液gh可知) 所以FA__________FB ,(根据F=PS可知) 8、往容器中注入一些水,如图所示,a、b是能自由移动的物体,c、d是容器自身凸起的一部分,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a物体一定受浮力作用 B、b物体一定受浮力作用 C、c物体一定受浮力作用 D、d物体一定受浮力作用 9、把一沉在水中的铁块从不中匀速拉出来,在铁块被完全拉出水面之前,手对铁块的拉力大小( ) A 一直不变 B 不断变大 C 开始不变,后来不断变大 D 开始不变,后来不断变小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教学准备 1、前期幼儿经验: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2、人手一个鸡蛋、半杯温水、一根筷子、糖、盐、味精、水、抹布、脸盆。 3、大记录纸一张。 4、死海的录像。 重点难点 重点:有序进行实验。 难点:了解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教学过程 一、猜测沉浮的物品 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对于幼儿答案中提到的有现成的,教师进行实验。 二、实验猜测 1、提问:如果把鸡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 2、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解读。 3、当场把鸡蛋放进水里验证:鸡蛋沉入水底。 三、幼儿进行实验 1、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浮起来? 2、出示记录表,让幼儿猜测,并记录猜测结果。 3、把幼儿分成三组,一组给予盐、一组给予糖、一组给予味精,并告知幼儿。 四、揭示实验结果 1、教师出示记录表,分别让不同实验的幼儿回答实验结果,并帮助幼儿进行记录。 2、教师进行实验:脸盆里装水加盐搅拌,鸡蛋浮起来 3、实验后得出结论,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五、拓展活动:死海的秘密 提问: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 教师播放PPT,介绍“死海的秘密”。 教学反思 科学小实验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只是我们现在碍于幼儿园班级人数多,材料不够、操作不便等因素,使得这样的小实验不能很好的开展。今天的活动,实验的材料也比较繁琐,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进行了分组实验的形式,给予不同小组不同的材料,汇总实验结果,这样不仅让每种可能都得到了验证,满足了孩子探索的欲望,同时也能清楚的得到实验的结果。这样的形式适合于班级人数多的实验。同时,记录表运用的也很有效,不仅帮助大家记录下实验结果,同时也能让幼儿一目了然的观察到不同材料的不同实验结果。我们的小实验要向着有效、易操作的方向努力。 学习目标 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会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构建知识体系;灵活运用相关浮力知识解答生活中相关问题。 学习难点 求浮力问题时阿基米德原理或浮沉条件的选用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请完成下面的填空 1.阿基米德原理 2.物体的浮沉条件 (1)决定因素:物体浸在液体中,一般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___,一个是竖直向上的___,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决定于二者之间的大小关系。 (2)对于实心物体,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来判断物体的浮沉(3)具体关系分析如下: 3. 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排水量:排水量=轮船和载满货物的总质量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4: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G-F ,(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浮=G物 (适合漂浮、悬浮) 浮力: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二、典型例题解答: 【例1】一个不规则的实心物体,质量55g,放入装满纯水的烧杯中,沉入底部,排开0.5N的水。然后向烧杯中加盐并搅拌,直到物体悬浮为止(g=10N/g)。求: (1)物体在纯水中所受的浮力; (2)物体的体积; (3)物体悬浮时盐水的密度。 【提示】(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2)因物体浸没,所以物体的体积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可以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3)因物体悬浮,所以盐水的密度和物体的密度相同。 【例2】把重5 N、密度为0.9×103 g/3的实心物体投入水中.当物体静止时,物体处于 状态(填“漂浮"、“悬浮”或“沉在水底"),物体所受的浮力是 N,物体排开的水重是 N (水的密度为1.0×103 g/3)。 【提示】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的大小关系,可判定出物体的状态,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重力,可求出排开的水重。 【例3】 将一块实心物体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物体静止时如图14-1所示。若将该物体分成大小不同的两块,仍然放在盛水的烧杯中,则 ( ) 图14-1 A.大块沉入杯底,小块飘在水面上 B.大块、小块都沉入杯底 C.大块、小块都飘在水面上 D.大块、小块都悬浮在水中 【提示】物体分成两块后密度保持不变,仍与水的密度相等. 三、达标检测 1.把重为5N,体积为 600c3的物体投入水中,若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g取10N/g) ( ) A物体漂浮F浮=6N B物体悬浮F浮=5N C物体漂浮F浮=5N D物体沉在水底F浮=5N 2.如图14-2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杯子盛满水,然后将甲、乙两球分别放人两个杯子中,甲球浮在水面,而乙球可以停在水中的任何位置,则三个杯子的总重量哪个大 ( ) 图14-2 A.放甲球的杯子最大 B.放乙球的杯子最大 C.没放球的杯子最大 D.三个杯子一样大 3.将同一物体先后放入三个盛有不同液体的容器中,小球静止后如图14-3所示,此时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是 ( ) A.甲大 B.乙大 C.丙大 D.一样大 图14-3 图14-4 4.将体积相同的三个实心小球,分别放入盛有水的A、B、C三个容器中,静止后的情况如图14-4所示,若三个小球所受的浮力分别用FA、FB、FC表示,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 FA<FB<FC B. FA>FB>FC C. FA=FB=FC D. FA=FB>FC 5.一只苹果的质量为140g、体积为1.8×10-43,用手将其浸没在水中时,苹果受到的浮力为 N(g取10N/g),松手后苹果将 (选填“上浮”、“下沉”或“悬浮”). 6.(20xx·娄底)把重10N,体积为1.2×103c3的物体投入水中,当物体静止时,物体的状态是 .(填“漂浮”、“悬浮”、“沉到水底”)? 7.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① 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② 可能跟物体的重力有关; ③ 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 ④ 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⑤ 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李明做了如图14-5所示的实验:他在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一个铁块,依次把它缓缓地浸入水中不同位置,在这一实验中: (1)铁块从位置1-2-3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说明铁块受到的浮力 ;从位置3-4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说明铁块受到的浮力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通过这一实验可以验证上述猜想 是正确的,猜想 是不正确的(填上面猜想的序号)。 8.如图14-6所示,重物A是体积为10d3,密度为7.9 ×103 g/3的实心金属块,将它完全浸没在水中,始终未提出水面。若不计摩擦和动滑轮重,要保持平衡,求作用于绳端的拉力F是多少? 一、 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浮力》一课处于科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浮与沉》中的第五课。前四课对初步认识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为本科对浮力的认识与测量打下基础。 (二) 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浮与沉》中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浮沉与什么因素有关、橡皮泥在水中的浮沉、造一艘小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对定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做好了铺垫,并能促使学生探索浮力的大小。 (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 本课将以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对浮力学习的兴趣。通过问答引导学生自觉组织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经多次多种实验,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得出的结果。 (四) 技术准备 实验材料:水槽、烧杯、量筒、测力计、小木块、泡沫块、小滑轮、细线 演示材料:课件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通过实验测量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浮力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实验与实践体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浮力的学习与实验测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五)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浮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水中所收到的浮力。 难点:理解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收到浮力,通过物体下沉的排水量分析物体下沉过程中浮力的变化。 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出曹冲利用水中的浮力称象。提问:什么是浮力? (二) 学习新知 1. 感受浮力 把泡沫块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观察泡沫块在水中的位置,用手指轻轻地慢慢地往下压,感受水通过泡沫块传来的阻碍。(小组学生轮流试验) 学生回答:什么是浮力?(引导学生回答) 总结:水阻止物体下沉的力是浮力。 2. 测量浮力的大小 1)学生思考: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每个实验小组提供滑轮、水槽、测力计、量筒、细线等实验器材)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测量浮力。 2)总结学生给出的方法,与原设计的方法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测量实验。 a) 先用测力计测量泡沫块受到的重力大小并记录。 b) 然后,将滑轮固定在烧杯底,细线通过滑轮连接泡沫块和测力计(如图1)。 c) 接着,轻轻拉动测力计,让泡沫块分别处于小部分没入水中、大部分没入水中、全 部没入水中三个状态。当泡沫块处于任一状态时,分别记录测力计的度数和量筒量得的泡沫块入水排开的水量。 图1 3)根据课本给出的图示(图2),列出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重力+拉力。学生根据记录表中的数据对泡沫块处于不同状态所受的浮力的大小进行计算。得出浮力的大小。 图2 4)实验小组测量小木块各个沉没状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实验结束,各小组报告测量和计算所得的浮力大小。 5)提问:物体沉没过程中,排水量的变化是怎样的?(物体逐渐下沉,排水量越来越多,物体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下沉,排水量没有继续增加。) 6)总结:物体浸入水中部分越多,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浮力大小不再改变。 (三)巩固新知 学生课下测量大小不一的泡沫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并记录下来。 三、板书设计 浮力 浮力:水阻止物体下沉的力是浮力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1.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 2.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3.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4.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5.有团队精神。 6.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科学内容 ◇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 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全章概述 1.本章基本要求 本章涉及到的物理概念有:质量、密度、浮力;本章涉及到的物理原理、规律有: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本章涉及到的物理技能有:托盘天平、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初步认识应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质量概念,会正确使用天平与量筒或量杯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与体积,并从中学习一些基本的测量知识与方法。此外还要计学生对物理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的观念,进而发展他们的估测能力。 让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建立密度概念,鼓励学生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现象,解决与密度有关的简单问题,进而领悟物质的属性的研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 引导学生应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认识浮力概念,认识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 本章涉及到的具体的学习过程主要有质量、密度、浮力三个物理概念建立的过程和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探究过程。同时还涉及到三个概念,两个规律的应用过程。 在以上学习过程中均不可能离开科学的探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具体到本章涉及到的方法,主要有科学抽象方法、比值方法、猜想与假设方法、实验方法等。 本章教学要通过学生切实进入概念与规律的认识过程之中,进而初步体验认识质量、密 度、浮力三个概念和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与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意义和价值是的确有用的。要使 他们能应用这些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解决某些简单的问题时,能激发起兴 趣并产生兴奋感。同时还要让他们去体验在获取和应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持科学态度 的重要性。 2.本章编写思路 本章内容围绕质量、密度、浮力三个概念,以及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两个规律 展开。重点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作了加强。如怎样引导学生进行物质密度、阿基米德原理,以及物体浮沉条件的探究。在这些探究中有的相对完整地层现了《标准》中提出的科学探究 的七个环节,有的则重点展现如何进行猜想与假设或怎样来制定计划。教材中还对“交流与 合作”和“评估与反思”两个探究环节专门作了探究点拨,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来完成这两个探究环节。此外,全章内容在科学思维方法的渗透上也作了适度加强,如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质量的概念;用比值的方法认识密度的意义;用实验归纳的方法认识浮力,以及用等效、制约等方法认识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等。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索取知识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参与探究过程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2、知道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检验、应用、推理、解释}——创造——发现,使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浮现象的乐趣,获取物体沉浮的经验认识,增长探究物体沉浮的本质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思考等科学能力,为后续乃至终生学习能力及达到高级的思维水平准备认识基础。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参与制作密度计的实践活动和成果的展示活动,感受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和对实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施教策略: 1、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以打捞沿船引入新课,并利用FLASH模拟潜水艇下潜、上浮;巨轮在海上航行;飞艇在空中飞翔等现象引入到浮沉条件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边学边实验,在实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用FLASH制作动态的受力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用多媒体制作潜水艇、孔明灯等浮沉原理并结合演示实验,让学生掌握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及其克服策略】 难点:影响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 克服策略: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总结得出,加深认识 【教学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采用主体参与教学策略。具体应用: 1、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 2、创设问题的情境; 3、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力。 4、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哪怕只是萌芽),并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 学生控制策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与实际相关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与自身相关的任务进入学习,使学生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教学设计策略:本课的设计采用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模式,通过各种学习媒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教与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从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得信息到使用信息,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并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如学生实验,课件展示等),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密度计等实验不仅仅提高了综合素质,而且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可能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在实验中学会研究,初步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1、准备学生分组实验(2人一组):400ml烧杯,200 ml烧杯,50 ml烧杯,盐,水,酒精,鸡蛋,量筒,铅笔,铅丝 2、密度计,潜水艇模型,自制热气球(教师演示用) 3、制作POWERPOINT,利用shockwave flash object插件插入flash.exe。 【教学过程】 引入:你知道俄罗斯和“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吗?假如把打捞沉船的任务交给你,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打开POWERPOINTRT,学生浏览有关“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有关图片,学生交流、讨论) (设计理念:开头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这个情景围绕学科教学内容展开,是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关联,而且稍高于学生现有的基础,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没有一个明显的正确答案或固定的答案,学生也许不可能一开始便获得对提出问题的全面认识,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想法也许很幼稚,作为教师,要肯定学生想法中合理的一面,进而进一步提出问题) 新授 一、研究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 打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将实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水中的浮沉情况。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并尝试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它们原来的浮沉情况的?(学生实验,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发现过程) 结论:控制物体浮沉的途径: 1、保持物体重力不变,增大浮力使物体上浮,减少浮力使物体下沉 改变液体密度 改变物体排开液体体积 保持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变,减小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上浮,增大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下沉。 (设计理念:影响物体的浮沉的因素不可能只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讲授,教师的演示就能完全建立的,在本探究活动中学生不是面对教师和课本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本设计中,教者想尽量用学生身边的器材如石蜡块、小药瓶、铅制牙膏皮铅笔等设计实验让学生先动手实验,再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作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激发自主探索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从而使“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探究过程三:探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下沉、上浮或悬浮,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 研究物体的悬浮条件。 将鸡蛋放入浓盐水中,逐渐加入清水,使鸡蛋悬浮在盐水中。 改变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的位置,观察鸡蛋悬浮时的状态。 分析鸡蛋悬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 G物 研究物体的下沉、上浮条件 在盐水中加入 ,可使鸡蛋上浮。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上浮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时,满足:F浮 G物 在盐水中加入 ,可使鸡蛋下沉。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下沉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时,满足:F浮 G物 分析讨论得出物体漂浮时的条件: 分析鸡蛋漂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 G物 状态 漂浮 悬浮 沉底 上浮 下沉 力的关系 F浮=G物 F浮=G物 F浮 G物 F浮 (设计理念: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经历新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并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实践,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探究的意义,引导学生在探索中主动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在这里,教师需精心创设一系列的教学情景,教师的功夫,主要花在设疑,导疑上,最后的释疑留给学生自己解决) 多媒体演示:解释下沉、上浮和悬浮所表示的运动过程.(由学生填入物体所受浮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出问题:产生漂浮和悬浮的条件都是F浮=G,它们有区别吗? 启发思考:两种情况下v排与v物关系不同 (教学设计理念: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考虑结合初中学生特点及教学的要求,选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媒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现象的感性认识、到对问题的理性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对概念、规律的正确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的五种情况(“三状态”:漂浮、悬浮、沉底。“二过程”:上浮、下沉)有比较深的认识。) 二、研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人类利用浮力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最初可能从抓住漂浮的树木免于灭顶之灾得到启示,而抱住或骑在 一段树干上顺水漂流。这是人类最早的航行,利用了密度小于水的木材受到的浮力。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物体浮沉的例子吗? (由学生举例,教师利用演示文稿插入一个FLASH:大屏幕上展示万吨巨轮在大海上航行;潜水艇在水中潜行;飞艇在空中遨游等动画,色彩鲜艳,声象并茂,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使学生对浮沉条件的应用产生极大的兴趣。在此时提出问题:它们是如何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工作的?) 应用一:密度计 探究密度计的原理的它的刻度特点 密度计(利用铅笔和一小段铁丝),要求:使自制密度计能竖直地漂浮在液体中 自制的密度计放入清水中,盐水中、酒精中,观察自制密度计浸入液体中的深度,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密度计是用来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它是利用漂浮条件工作的。 (教学设计理念: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增强能力,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敢于“放”。学生习惯了老师在台上讲,在台上演示,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课,被动看实验的惯常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也应有所创新,把自己的三尺讲台向学生开放,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与探索未知,学生自已制作一个密度计来探究密度计的刻度特点及原理的效果,事实证明不知比教师在讲台上再次强调效果好上多少倍) 应用二、潜水艇 介绍潜水艇: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察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用舰艇。 问: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潜水艇下潜、悬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 2、 演示:潜水艇小实验,简介装置,进行演示,使模型上浮和下沉。 多媒体演示,重点观察潜水艇的水舱及水舱中水的多少对潜水艇浮沉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结论: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 (教学设计理念: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教师调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五官并用地进行学习,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应用三:气球和气艇: 阅读课文思考。 问:其体内充的是什么气体?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还是小?它为什么能够升空? 问:节日气球、热气球、飞艇能不能无限制升空? 问:若要它下降,可采取什么方法? (这部分教学设计中,笔者把教材中原来由教师讲授的部分内容必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根据问题或纲要阅读课文,找出重点、钻研难点,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可设计实验加以解决,笔者在上这节课时,用家用垃圾袋、酒精棉球做了模拟热气球升空实验,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兴趣高涨) 应用四:打捞沉船 在沉船下部用结实的钢带将其托住,在钢带的两端固定浮筒,现在浮筒中注满水,使筒沉到船附近与钢带结合,然后排出筒中水,水的浮力就把筒和船一起推向水面。 布置作业 (1)课外小实验:浮沉子的制作 (2)课外小调查:就我国在长江中打捞中山舰的故事写出一个综合报告,并就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和“泰坦尼克号”沉船打捞问题写出建议,要求从报刊、杂志、网络、电视台的科学频道和时事频收集信息,从科学书刊、科学杂志了解浮力的知识,沉船打捞技术,过去的打捞案例等。 (设计理念:课外的学习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它们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浮力的教案】相关文章: 浮力的教案08-29 关于浮力教案03-30 浮力教案模板03-30 浮力教案范文01-29 《水的浮力》教案09-10 浮力的利用教案08-24 人教版物理浮力教案04-03 水的浮力自然教案06-11 水的浮力的自然教案03-06 《压强和浮力》教案08-29浮力的教案12
浮力的教案13
浮力的教案14
浮力的教案15
浮力的教案16
浮力的教案17
浮力的教案18
浮力的教案19
浮力的教案20
浮力的教案21
浮力的教案22
浮力的教案23
浮力的教案24
浮力的教案25
浮力的教案26
浮力的教案27
浮力的教案28
浮力的教案29
浮力的教案30
浮力的教案31
浮力的教案32
浮力的教案33
浮力的教案34
浮力的教案35
浮力的教案36
浮力的教案37
浮力的教案38
浮力的教案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