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时间:2023-05-22 14:00:15 晓怡 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精选13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精选13篇)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1

  【教学目标】

  1、结合自身的经历,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2、学习借助特定句式,灵活安排写景顺序的结构方法。

  3、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别是动作描写),增强语言感受力。

  4、学习融情于景、结合生活细节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巧用句式安排顺序,多角度描写景物并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连上)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梦幻般的色彩是人生最亮丽的景色。这段时间我们阅读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一篇再现童年生活场景的作品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兴趣和共鸣,那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积累词语:

  昨天我们布置了预习,学案上的预习作业大家都完成了吧?那好,我们先从“读读写写”累开始,辨字正音,积累词语。

  3、解题:

  文章的标题提示的往往是关键的信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标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交代地点,提示文章内容,提示文章的结构思路。)

  二、把握思路,品读抒情段

  根据题目提示,文章可以分成两大部分,怎么分?(从过渡段入手)

  【屏显第9段】

  探究:这一段属于第一部分还是第二部分,为什么?

  提示:1、注意文段中两组句子的形式和内容。

  “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

  排比句,猜测家里人送我去私塾的原因,同时回顾百草园中种种儿戏,推进情感,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Ade,我的……们,Ade,我的……们!”

  拟人句,视蟋蟀、覆盆子和木莲如朋友,渲染依依不舍的情感。

  两组句子都用反复手法强调突出感情。

  这一段的内容和情感显然跟百草园生活关系更密切,所以分到前半部分更合适。

  学有所得一:结合生活细节,巧用修辞抒发真情。

  三、围绕中心,品读写景段

  1、百草园让“我”如此恋恋不舍,是什么原因?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我”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知道到哪儿去找这句话吗?——开篇总起:“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课前预习要求同学们归纳文中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展现百草园之乐,那位同学能说一下?

  3、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景物的文字,思考问题:(课后练习四)

  ①这一段描写的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据此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作简要分析。

  要求:动笔在这一段中画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朗读背诵并口头分析。

  这句话运用__________(方法),描绘了百草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景物),我从中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学有所得二:巧用句式安排顺序详略,多角度描写并融情于景。

  四、咀嚼动词,品读叙事段

  1、百草园不仅有丰富的景物,还有神秘的传说,“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作者见过这条蛇吗?那他为什么对这个传说念念不忘?

  由这一传说联想起长妈妈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绘声绘色,带给“我”惊险刺激的心理体验,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无形中增添了百草园的情趣。

  2、“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雪后的百草园又有什么可乐的呢?

  _______开一块雪,_______出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_些秕谷,棒上__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_着,______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_,便_______住了。

  明确:“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冬季捕鸟的过程,以儿童的眼光,表现孩童捕鸟时紧张、兴奋、惊喜的心理,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学有所得三:细化动作,延长过程,传达情感并突出主题。

  五、小结

  儿时的“我”徜徉在百草园里,享受着生命最初那单纯的快乐。多年后回顾这段生活,作者却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很有意思,其中包含了两种眼光,一种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另一种却是用孩子的眼光来打量——“似乎”表示“从表面看是如此,而实际上并不如此,或不仅如此”,这里有作者童年的自由、童年的欢乐。

  借用作家曹文轩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课吧:

  如果你也能像文中的“我”一样不仅仅是扫视,而是去凝视这个世界,你想想,这个世界在你脑海里会是多么的丰富,何愁写作时没有材料,无从下笔?

  同样,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如果不仅仅是扫视其中的故事,而是学着去凝视作者的选材、构思、语言和写作技巧,对我们自己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一定会大有帮助。

  六、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作文教材三,温习今天学过的内容,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完成片段仿写作业。

  2、以《剪一段__________的时光》为题,构思文章,要求在习作中仿照课文第②段安排写景顺序,仿照第⑦段在叙事时细化动作延长过程,仿照第⑨段在文末结合具体细节抒发感情(可参照范文)。先拟写提纲,周末完成作文。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2

  大家好,我这一次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向大家说课。

  1. 教材分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

  (4)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3.教学设想

  (1)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导语:同学们,你们了解鲁迅先生吗?你知道他的家乡在哪儿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吧。

  A.导入法

  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呢?觉得开心吗?小时候都做了些什么,有什么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吗?”之类的问题。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寻找到学生情感的爆发点。此讨论预期的效果为热烈,自由,但教师要注意控制时间

  B.移情法

  使用录音机,播放一首《童年的回忆》,并对这首曲子作简短的介绍。音乐也是一种审美。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表达情感的方法,陶冶心灵。

  2. 整体把握阶段

  A.诵读法

  再次使用录音机,放课文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B.活动法

  教师先在黑板上书写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那么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为什么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呢?学生会回答说是因为主要描写了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两个地方,教师闻言可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下面画上下划线。那么教师可以接着提问:那这两个地方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呀?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比较喜欢哪一个地方呢?为什么?鲁迅先生经历过的事情比如说捉蟋蟀,听鬼故事等等,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呢?还记得那时候的心情吗?

  因为都是与学生情感,生活经验相似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C. 填充提纲法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初步的提纲。接着可以说:经过同学们刚才热烈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把握到了两个不同地方的特点,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上来用最简练的语言把这个提纲补充完整。

  此环节还可以采用分组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团结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后让全班学生评价各个提纲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此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印象。

  3. 品味鉴赏阶段

  A. 朗读法

  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好处怎样强调都不过分。一是可以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二是一边缓缓阅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三是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最为喜欢的描写片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并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断。教师可以从表达技巧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教会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方法。

  B.质疑法

  宋代的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需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质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的过程不是老师要告诉学生要学什么,而是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要学什么。这样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大程度的锻炼。

  比如学生会问“为什么私塾里的先生不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问题?”老师的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为什么等等。在一环节中老师不要急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该问学生“你们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点拨和引导学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 总结升华阶段

  A. 前面已经说过,此文作于鲁迅45岁时,选自《朝花夕拾》,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想水平,

  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的生活状况,并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之时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B. 我们常说:语文教育的两个指向性目标是:让受教育者掌握适应社会工作和生存的技能性目标和寻找到自身灵魂安放地的精神性目标。让受教育者在文学作品中窥视灵魂,从文学作品中体验人生,从文学作品中丰富情感。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苦闷或是挫折时应该如何排遣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并有意识地开始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胜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童心”两个字。

  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家,科学家,漫画家等人的事例告诉学生保持童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5.作业设置

  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篇幅可长可短,提倡“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丰富的词汇,积累并运用和简洁、富有情趣的语言。

  2、两相比照的手法来突出主题的方法。

  3、了解作者童年的趣事

  能力目标:学习塑造生动的形象,准确的表述动作的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儿童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喜爱及对束缚儿童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教学重点、难点】采用对比来反映主题及词语的准确生动来描写景物和动作。

  【教学方法】以读带讲,小组讨论结合集体讨论,合作学习。

  【学生活动】讨论、表演、诵读

  【教学手段】多媒体配合教学。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预习生字词;指导学生朗读第二段。(力争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少年时代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它令人难以忘怀,几十年后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中年时写了一组回忆青少年时期生活的散文,这组散文浸透了而时的清新甜美,正如晨光里绽开的花朵,在晚年才拾起来自赏。因此作者把这组散文汇成一个集子,取名曰《朝花夕拾》。今天我们来阅读欣赏其中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 介绍作者

  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小说《社戏》,对鲁迅先生作过详细的介绍,请大家回忆一下,尽快的填写出下面的内容:

  鲁迅,原名 , 省 人,我国伟大的 家、 家、 家、 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说《 》、《 》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 》《 》等。

  2、 散文集《朝花夕拾》创作背景

  1926年,鲁迅先生由北京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在厦门写下了回忆性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此文最初发表在《莽原》期刊上,后编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是鲁迅童年时期,由家庭到私塾这段生活往事,是以空间和时间的变换来进行记叙的。

  本文标题,“从……到……”已经表明这种顺序。

  二、 按下面的要求默读课文。

  1、以文章题目推测全文分为几大部分。按空间的变换,用“‖”在文中划出部分之间的界限,并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对两个地方的感受。(乐、闷)

  2、读到有注释的地方,迅速查找文下注释,认准读音,记住词意。

  3、借助工具书,给加点字写拼音。

  确凿( ) 菜畦( ) 蟋蟀( ) 缠络( )竹筛( ) 觅食( ) 渊博( ) 鼎沸( ) 锡箔( ) 厥贡( ) 苞矛( ) 橘柚( ) 倜傥( )金叵罗( ) 皂荚树( ) 桑葚( ) 轻捷( ) 油蛉( ) 斑蝥( ) 后窍( ) 攒成( )

  珊瑚( ) 敛( ) 豁的一声( ) 人迹罕至( ) 系绳( )啄食( ) 秕谷( ) 罩住( ) 宿儒( ) 蝉蜕( ) 拗过去( )盔甲( )戒尺( ) 脑髓( )陌生( )

  三、 检查读课文效果

  朗读接力:当堂读,错的就坐下。

  四、 作业

  1、抄写字词。

  2、反复朗读背诵段,力争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 检查复习

  开展听写比赛,达到掌握字词的目的。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听写十个词,看哪一组成绩最好,最后给予评价。

  二、 学习第一部分。

  采取读书形式:二人小组,左边一行的同学齐读第一部分;右边一行的同学监听,读后,各自指出左边同学错误的读音。

  三、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

  1、这一段,交代了百草园的位置,哪些词语表明?

  ——我家的后面。

  2、“似乎”是好像的意思,表示不确切;“确凿”是确实的意思。这两个词连用不是互相矛盾的吗?你怎样理解双重的含义?

  ——已隔多年,最末次的相见印象淡薄,所以用“似乎”,然而,童年时的鲁迅对百草园的生活印象很深刻,因而用“确凿”。以次,强调、突出了童年的记忆。

  3、这一部分,哪一个词语能概括第一部分记叙的感情基调?

  ——我的乐园。

  四、小声朗读第二段,按顺序记住百草园有哪些有趣的东西,作者是怎样形容和描述的。读后,合上书本,凭借朗读时头脑中出现的形象,一一回答。

  五、讨论以下问题

  1、 这段描写,角度多变,却又层次清晰。从下面提示中,看谁能找到规律。

  整体、局部;植物、动物;静景、动景;听觉、视觉、味觉、触觉。

  ——以整体到局部,先静景后动景,植物—动物—植物,视觉—听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

  2、 此外,使这段描写层次分明的'`,还有一组词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组词语是什么?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3、谁能以最快的速度用这组词语编一段话,描绘一种情景。

  学生活动:可以先分小组交流,再推荐到全班交流。

  六、速读美女蛇的故事,看谁用时少,记住的主要内容多。读后,讲述这个故事。讲述后,由讲故事的同学问大家:

  这个故事给充满情趣的百草园增添了什么? ——神秘色彩。

  七、作业:背诵第二段。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学习第二部分,体会作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

  检查背诵。

  对背诵情况进行总结,要求做到准确无误。

  二、 学习第二部分。

  每位同学认真阅读第二部分,读后,二人小组右边的同学给左边的同学讲述捕鸟的过程。左边的同学看看课本,听他讲述时所使用的动词是否正确。

  三、 每人描述一项游戏,至少使用五个不相重的动词,看谁动词选得正确,游戏描述得生动、具体。两人交流,互相讲述。然后推荐一至二人在全班交流。

  四、 齐读过度段。

  鲁迅写词文时,已经46岁,他知不知道家里人为什么把他送进私塾去读书呢?(他当然知道。)

  你们知道吗?(知道。他到了该上学的年龄。)

  那这里为什么要写不知道呢? (鲁迅成年回忆童年往事,是以记忆中的童年时的感受和心理来写的,正因为这样,才更有情趣。)

  1、齐读这一段,然后把第一句中的“不”删去;将第二句中的 三个“也许……罢”删去,“都无从知道”删去。再齐读。两相比教意思一样吗?(不一样。)哪种更符合实际?(原文)。

  这样写能准确表达出鲁迅童年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 误认为上学是对自己“过失”的惩罚,表达了对百草园生活的眷念之情。)

  五、 四人小组,阅读第二部分边读边讨论。

  1三味书屋与百草园相比,在环境气氛、生活情趣和“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有哪些不同?具体说明。与“乐”相对,“闷”在哪?

  2、对文中写到的三味书屋和寿镜吾先生,历来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呆板枯燥”,是束缚儿童发展的“牢笼”。先生是“维护封建教育制度和宣扬孔孟之道的一个典型的腐儒”,作者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对他加以“讽刺和批判”。另一种意见认为三味书屋“是在同类私塾中顶开通明朗的一个”,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不打人,不骂人”,对学生和蔼、负责,“寿镜吾先生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老师”。那么,同学们是怎样评价三味书屋和寿镜吾先生的呢?请你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见解。

  3、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有选择的找几位学生在全班发言。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答案不求统一。)

  六、 作业

  随笔——我的童年最有趣

  要求:1、用上文中那一组词,描写景物。

  2、对景物的描写应仔细观察,描写具体,力求生动、形象。

  3、记事具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字数500字以上。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引导学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充实记叙的内容、增进记叙的兴趣。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己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

  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步骤及方法】

  一、布置预习(不占课时)

  1、看预习提示了解作者生平及学习重点。

  2、给下边加线字注音: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竹筛 觅食 渊博 鼎沸 绣像 锡箔

  3、参照文下注释阅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4、参考课后练习理解文章内容。自己了解:哪些问题基本清楚;哪些问题还不明白;除练习中的问题外,自己又发现什么问题。

  二、课堂教学(第一课时)

  1、检查预习情况(不看课文):

  ⑴ 用词语卡片或词语小黑板检查学生给加点词注音的情况。

  ⑵ 简要介绍本文作者,指出此文最初编入哪本文集。(只要求掌握预习提示中的内容,知道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即可。)

  2、导语引入新课: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岁月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

  我们阅读这篇课文,要细心体会作者在描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一幅幅画面时,语句渗透着的感情色彩。

  3、齐读第一段:

  要求:选重点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训练学生感受重点词语能力,学习概括方法)

  引导:

  ⑴ 这段文字包含几句话?

  (两句)

  ⑵ 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哪个?

  (百草园)

  ⑶ 第二句重点词语是什么?

  (乐园或是我的乐园)

  ⑷ 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揣摩: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汉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

  (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4、默读第二段:

  要求:画线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如:菜畦、石井栏覆盆子)

  引导:

  ⑴ 不看书,按顺序说出作者描写夏秋的百草园写了哪些景物,各是怎样描绘的。

  ⑵ 指明哪些景物写的是状貌(包括动态),哪些写的是声音、色彩、味道。

  ⑶ 作者用了怎样的句式把这么多景物有详、有略、有序的描绘出来?

  ⑷ 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揣摩:

  ⑴ 写黄蜂的动作用伏,写叫天子的动作用直窜,各和哪个词语相照应?

  ⑵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低唱和弹琴能否互换?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句,并表达出喜爱、赞叹的情感。

  5、速读3~6段(1分30秒之内读完):

  要求:读后讲述美女蛇的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

  (不要求背课文)

  引导:请大家推荐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到台前给全班讲。讲完后,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自己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对百草园增添了些什么感受?

  (神奇、神秘)

  6、小声朗读7、8两段:

  要求:边读边想象捕鸟的动作,画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

  (扫、支、撒、系、牵、拉)

  引导:不看课本,复述捕鸟动作。同桌互相听述,更正。

  运用:每人想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五个表动作的词。

  教师小结:百草园那时之所以是我的乐园,因为有美好的景色,还有无限趣味的动植物,长妈妈讲的故事那么神奇,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是那么好玩。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

  那么,我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下一课我们共同分析。

  三、课堂教学(第二课时)

  7、齐读第9段:

  要求:体会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

  ⑴ 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

  (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

  ⑵ 连家里人将我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的猜测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

  ⑶ 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恋)

  8、听读:(教师朗读,学生看着课本听。从出门向东到读书!)

  要求:体会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什么不同;先生和长妈妈、闰土对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引导:就以上问题,先分小组讨论(二人或四人一组),再组织全班讨论。

  9、制造情境,体会感情:

  要求:同学随意朗读第9页9~10行引号中的话,再现私塾上课情景,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教师模拟先生读书陶醉的样子,学生在下面各搞自己有兴趣的事。

  (短时间完成)

  引导:

  ⑴ 你们刚才读的和老师读的内容都懂不懂?

  (不懂)

  不懂为什么还要学生读呢?

  (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就是强迫学生死读书。)

  ⑵ 应当怎样恰当的评价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师呢?

  (师生一起讨论,教师和学生都谈自己的看法,不必求得统一认识。)

  ⑶ 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少年鲁迅在下面画画,这种做法可取不可取,为什么?

  (鼓励学生各抒已见)

  ⑷ 课后研讨与练习3,选择一种主题,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夕拾的朝花。可见感情的基调是缅怀从童年天真、幼稚的行为中,发现纯真的美。用成人的眼光回忆童年的感受,对三味书屋的封建教育,不很满意也是很自然的。

  10、家庭作业:

  背诵第2段。

  四、写作指导 (第三课时)

  1、指出下面几段话各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明如何体现的:

  ⑴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喜爱)

  ⑵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依恋)

  ⑶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问题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不满)

  2、仿照下面的描写,写一个你喜爱的东西,在描写中表达喜爱的情感:

  橘子小到和孩子的拳头仿佛,恰好握在手里,皮极薄,色明黄,形微扁,有的偶带小蒂和一两瓣的绿叶,瓤嫩筋细,水分极多,嘴有一种柔和清新的味儿。

  3、续写一种游戏,写出玩时的心情,准确描述动作:

  晚上,好月亮。

  吃了晚饭,听见小朋友们在街上游戏的声音,心里发痒

  4、下面是作家魏巍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两位老师。读后,说说作者对这两位老师的感情各是怎样的。

  ⑴ 有一天,在上课的时候,也许我歪着头正看窗外的小鸟吧,或者是给邻居通报一件在当时看来是应当立刻通报的事情,总之,冷古丁地头上挨了重重的皮鞭。散学后,我两手抱着头哭着回家,路上起了像小馒头那么大的一个血包。

  ⑵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5、请用记叙文字描绘一个人的行为动作,表达你对这个人的态度和感情。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5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朝花夕拾》

  3、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

  4、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5、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6、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3、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借助多种形式诵读,感知内容,体味情趣;

  通过多角度品析,感受语言、习得语感;

  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多层次评说,体验“成长”,感悟思想情感。

  训练朗读、探究标题、理清思路、评说人物、把握特色五种阅读方法指导,注意细节、逐层渐进、手法新颖,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由许多趣事,令人回味无穷。你能讲一讲你的童年趣事吗?(指名几个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看看他是如何写自己的童年趣事的。《朝花夕拾》这个集子的名称就很有艺术性,“朝”本来是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早晨,童年)“夕”本来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晚上,成年或老年)

  二、展示目标:

  ①介绍鲁迅,走进课文。

  ②速读探究标题、朗读评说乐趣,感知文章。

  三、自主学习

  1、鲁迅生平:1892年2月—1898年断续在三味书屋;1898年入南京水师学堂;1902年到日本;1918年《狂人日记》:1926年《朝花夕拾》;30年代,“左联”;1936年病逝。

  详细介绍见附录一。

  2、或者选读《阿长与〈山海经〉》、《五倡会》等反映作者童年生活的精彩片段,走进鲁迅的`童年世界,导入课文。

  鲁迅一向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日里也有情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3、《朝花夕拾》,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散文。“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拾”回忆往事。是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写成的,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即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这组散文,正是浸透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因此鲁迅把它比做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

  四、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

  怎样快速理清本文思路?怎样由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方法是:

  抓文题——明确思路

  寻过渡段——理清结构

  扣“乐趣”——把握内容

  具体分析如下:

  从标题看出,全文以地点为中心,按时间顺序叙写了两部分内容。1~8段写百草园的生活;9段为过渡段;10~24段写三味书屋生活。“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点明童年的快乐和美好;全文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五、合作探究

  问题

  读1~8段,说说百草园的乐趣

  读10~24段,思考:百草园是乐园,是不是三味书屋就没有乐趣了呢?

  小组讨论

  点拨

  1、学生读、圈、议,教师侧重训练学生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能力: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轻读“似乎确凿”,淡化“现在”的回忆,重读“乐园”,强化“那时的感受”。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一段,“不必说”“也不必说”轻读,这是“抑”的部分,它们所引领的部分在朗读时要语速稍缓,语调柔和,体现作者回忆时的喜爱赞叹之情,同时给读者回味遐想的余地;“单是”“短短”“无限”重读,这是作者描绘的重点,带强调意味,它引领的内容要通过甜美的语气和略带夸张而多变的语调,表现出儿童或惊喜或羡慕或有情或失望的情趣。(可以让学生逐句揣摩和练习)

  美女蛇故事部分,可进行讲故事式演读,读出故事味。前半部分以叙述语气,娓娓道来,后半部分读出故事的玄妙之感。故事前后的文字是往事与回忆的衔接性的语言,要读出作者宽慰反讽的的叙述语调。

  雪地捕鸟部分,可进行想象性诵读,想象孩子们捕鸟时的紧张等待、充满希望以及小心谨慎的情景,读出欢乐的情趣和迷恋之情。

  不必说色彩斑斓、明艳美丽的植物,也不必说体态可爱、生龙活虎的动物。单是神秘、奇异的美女蛇传说,就有无限乐趣。

  不必说泥墙根一带的自由玩耍,也不必说夏夜乘凉听到的美女蛇故事。单是冬天里雪地捕鸟,就有无限乐趣。

  ……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三味书屋的苦与乐。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的说法有:

  虽有读书、对课不断增加的事实,却也有三味书屋后园无声的“偷乐”;

  虽有先生拒答“怪哉”的面有愠色,却也有不常用“戒尺”“罚跪”的开明宽容;

  虽有课堂上先生枯燥乏味的唱读,却也有“做戏”“描绣像”的“相宜”之乐。

  ……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自己检测

  1、确凿()菜畦()桑葚()缠络()人迹罕至()蝉蜕()

  人生鼎沸()宿儒()盔甲()倜傥()拗断()执拗()

  2、句式仿写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

  例:不必说放假的轻松,也不必说周末的一天,三五好友的促膝长谈,听音乐时的惬意心情和逛街时的悠闲自在。单是看着书桌上摆满的辅导书,层层叠叠的练习卷,宛如一座座小山般的草稿纸,一支支用完的油笔芯,就有一种满足的感觉。

  不必说那怪模怪样的英语单词,也不必说那些抽象难懂的定理公式,单是那些艰涩拗口的文言文,就有无穷的烦恼。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经历,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过程与方法

  1.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的写法,学会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学习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难点

  感知课文,体会文章的主题。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评法。

  课前准备

  课文朗读磁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任意栽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播撒一年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地留在心中。今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对童年的记忆。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的影响,于1902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望以此来改变国民的精神。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鲁迅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三、文本链接

  1.题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1926年9月,鲁迅到厦门大学任教,遭到顽固守旧分子的排挤。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寄一丝安慰,排解一些苦闷;在这样的思想状态中,“回忆在心里出土了”,著文即以“朝花”的艳丽与单纯,来安慰“夕拾”(即现时,此时)、“离奇和芜杂”的思绪。本文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

  3.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六年……

  四、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了解课文大意。

  2.教师选一男一女两位同学读课文,女同学读百草园部分,男同学读三味书屋部分。要求读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读出形象感、情趣感。其余同学点评。

  3.教师请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本文写鲁迅先生的童年趣事。

  生2:本文写作者童年时的游戏、玩乐和长大读书的情形。

  生3:本文写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

  其余同学评价:第3位同学的表述较好。

  4.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了解阅读文章的一些技巧和步骤:从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可以捕捉一些信息,“从……到……”表示这篇文章主要以空间的变换为记叙顺序,大致包括两大部分,并且暗示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5.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写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课文精读

  1.读课文第1自然段。这段话交代了什么内容?

  交代了回忆百草园的缘由。

  2.第1自然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所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3.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很多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2)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菜畦、石井栏。

  (3)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如此生动、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长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不被大人看得上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去探索它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了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他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4)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爱?

  鲁迅先生用色彩绚丽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百草园的可爱。多角度写景,色形声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椹、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妙。

  (5)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把这百草园的可爱之景描绘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杂乱无章呢?

  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活泼多姿。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结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6)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心重、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此才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7)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4.小结:第2自然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是写景的精彩之处。它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那么我要强调一点就是请同学们注意作者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5.读第3~6自然段。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6.第7、8自然段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7.第8自然段写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第8自然段写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我”已经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了。

  8.读第9自然段。“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9.“Ade,我们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示

  课文第一部分写百草园,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行文充溢了生机和活力。“我”慢慢地长大了,“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心中充满了依恋、无奈、迷茫;接着写“我”被送进三味书屋,随先生读书。

  二、巩固理解

  1.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三味书屋的学习环境:“一扇黑油的竹门”,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下面有“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作者描写刚到书屋时对里头的陈设布置首先就充满着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孔子牌位、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对未脱孩提稚气的鲁迅,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感。假如说,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进了三味书屋,则又使他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2.“我”对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主要是敬慕先生,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3.由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12自然段至末尾。

  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人读先生的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

  注意下面几句话的读法:

  (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应读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

  (2)“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应读作:“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意思是:“笑人家牙齿缺了,(那口)像个狗洞大开着。”

  (3)“上九潜龙勿用”,上九,即初九。意思是: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

  (4)“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应读作:“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意思是:“那个地方的土地(分为九等,上上为第一等,下上为下等里的最上一级),好坏交错;那进贡的东西,有祭祀专用的一捆捆的茅草,还有橘、柚这类水果。”

  4.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文中描写了读书生活中的哪些乐趣?

  写出了五个方面的乐趣:问“怪哉”虫——充满好奇心;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玩耍;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

  5.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虫的问题?

  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6.“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7.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先生则以他的.品行“方正、质朴、博学”以及对学生的宽容获得了少年鲁迅的崇敬。文章是这样描写先生的:他对学生和蔼,在开始严厉,后来就好起来,不失开明,如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学生溜出花园去玩,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他不屑于回答“何曰怪哉”之类的怪题也无可挑剔;从不轻易体罚学生,在学生不听话时,戒尺和罚跪“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他有点旧书生的迂腐,他在念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非常投入的一种声情并茂的朗读习惯,这并没有给学生带来一点厌恶感,更没有在作者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恐惧的阴影。

  8.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什么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

  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三、文章脉络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第1自然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第2自然段):描绘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

  三层(第3~6自然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第7~8自然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第9~24自然段):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第9自然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私塾读书。

  二层(第10~11自然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第12~16自然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第17~23自然段):描写三味书屋后园游戏以及师生共同读书的情景。

  五层(第24自然段):写课堂上“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四、写作特点

  本文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春、夏、秋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写了捕鸟的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准备,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以下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描述有序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五、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

  赏美好景物听神秘故事捕觅食之鸟―→自由快乐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一句话:“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我认为,不仅要“沟通课堂内外”,就阅读教学而言,更主要的是要沟通读者(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心理)。作者和读者,所处时代、环境,个人的经历、性情等各有不同,这给学生的阅读理解造成了障碍。阅读教学首先就是要找到这个相通的地方。从儿童心理、从为什么要写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似乎要省力些。

  语文教师要牢固地树立资源开发意识。资源开发的途径是多样的。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错误)是极其宝贵的资源。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与名家的文章作比较,即能激发学生兴趣,更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即时开发学生身上的语文学习资源、利用好学生学习成果资源,是一门学问和一种艺术。

  语文永远是感性的。“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就是增加学生感性体验的机会。“走出教室”是实践,在教室读书和写作同样是语文实践。从“百草园”的“玩乐”到“三味书屋”的“读书”是成长,愿我们的语文学习也能茁壮成长。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7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朝花夕拾》

  3.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

  4.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5.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

  6.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3.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借助多种形式诵读,感知内容,体味情趣;

  通过多角度品析,感受语言、习得语感;

  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多层次评说,体验“成长”,感悟思想情感。

  训练朗读、探究标题、理清思路、评说人物、把握特色五种阅读方法指导,注意细节、逐层渐进、手法新颖,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由许多趣事,令人回味无穷。你能讲一讲你的童年趣事吗?(指名几个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看看他是如何写自己的童年趣事的。《朝花夕拾》这个集子的名称就很有艺术性,“朝”本来是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早晨,童年)“夕”本来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晚上,成年或老年)

  二、展示目标:

  ①介绍鲁迅,走进课文。

  ②速读探究标题、朗读评说乐趣,感知文章。

  三、自主学习

  1.鲁迅生平:1892年2月—1898年断续在三味书屋;1898年入南京水师学堂;1902年到日本;1918年《狂人日记》:1926年《朝花夕拾》;30年代,“左联”;1936年病逝。

  详细介绍见附录一。

  2.或者选读《阿长与〈山海经〉》、《五倡会》等反映作者童年生活的精彩片段,走进鲁迅的童年世界,导入课文。

  鲁迅一向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日里也有情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3.《朝花夕拾》,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散文。“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拾”回忆往事。是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写成的,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即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这组散文,正是浸透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因此鲁迅把它比做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

  四、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

  怎样快速理清本文思路?怎样由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方法是:

  抓文题——明确思路

  寻过渡段——理清结构

  扣“乐趣”——把握内容

  具体分析如下:

  从标题看出,全文以地点为中心,按时间顺序叙写了两部分内容。1~8段写百草园的生活;9段为过渡段;10~24段写三味书屋生活。“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点明童年的快乐和美好;全文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五、合作探究

  问题

  读1~8段,说说百草园的乐趣

  读10~24段,思考:百草园是乐园,是不是三味书屋就没有乐趣了呢?

  小组讨论

  点拨

  1、学生读、圈、议,教师侧重训练学生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能力: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轻读“似乎确凿”,淡化“现在”的回忆,重读“乐园”,强化“那时的感受”。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一段,“不必说”“也不必说”轻读,这是“抑”的部分,它们所引领的部分在朗读时要语速稍缓,语调柔和,体现作者回忆时的喜爱赞叹之情,同时给读者回味遐想的余地;“单是”“短短”“无限”重读,这是作者描绘的重点,带强调意味,它引领的内容要通过甜美的`语气和略带夸张而多变的语调,表现出儿童或惊喜或羡慕或有情或失望的情趣。(可以让学生逐句揣摩和练习)

  美女蛇故事部分,可进行讲故事式演读,读出故事味。前半部分以叙述语气,娓娓道来,后半部分读出故事的玄妙之感。故事前后的文字是往事与回忆的衔接性的语言,要读出作者宽慰反讽的的叙述语调。

  雪地捕鸟部分,可进行想象性诵读,想象孩子们捕鸟时的紧张等待、充满希望以及小心谨慎的情景,读出欢乐的情趣和迷恋之情。

  不必说色彩斑斓、明艳美丽的植物,也不必说体态可爱、生龙活虎的动物。单是神秘、奇异的美女蛇传说,就有无限乐趣。

  不必说泥墙根一带的自由玩耍,也不必说夏夜乘凉听到的美女蛇故事。单是冬天里雪地捕鸟,就有无限乐趣。

  ……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三味书屋的苦与乐。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的说法有:

  虽有读书、对课不断增加的事实,却也有三味书屋后园无声的“偷乐”;

  虽有先生拒答“怪哉”的面有愠色,却也有不常用“戒尺”“罚跪”的开明宽容;

  虽有课堂上先生枯燥乏味的唱读,却也有“做戏”“描绣像”的“相宜”之乐。

  ……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自己检测

  1、确凿() 菜畦() 桑葚() 缠络()人迹罕至() 蝉蜕()

  人生鼎沸() 宿儒() 盔甲() 倜傥() 拗断() 执拗()

  2、句式仿写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

  例:不必说放假的轻松,也不必说周末的一天,三五好友的促膝长谈,听音乐时的惬意心情和逛街时的悠闲自在。单是看着书桌上摆满的辅导书,层层叠叠的练习卷,宛如一座座小山般的草稿纸,一支支用完的油笔芯,就有一种满足的感觉。

  不必说那怪模怪样的英语单词,也不必说那些抽象难懂的定理公式,单是那些艰涩拗口的文言文,就有无穷的烦恼。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认识,这一课着重实现两个教学目标:(一)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准确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遣词造句的精妙。(二)体会作者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散文笔法。

  二、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回忆童年趣事,是温馨而甜蜜的。中年时的鲁迅为了追寻这种甜蜜,特意写了一组回忆散文,结集为《朝花夕拾》。单看书名,就洋溢着浓浓的诗意和情趣,今天我们学习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

  教师以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语调朗读全文(或用配乐磁带),为学生理解文意题旨及风格特点作好铺垫。(如换成学生自读,效果较难保证)。

  四、重点学习

  (一)详学“百草园”部分。

  问:作者回忆描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童年生活,文章以此分为两部分。

  大家觉得哪部分最有趣、最爱读?(百草园)那我们就重点学习“百草园”部分。能否给这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①《我的乐园——百草园》;②《童年的乐园》;③《童年趣事》;

  ④《绿色童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答案不求一致。)

  “相传叫百草园”,连园名都是“相传”而来,可见年代久远。开篇即渲染一种沧桑感、神秘感,令人向往,急欲一游。第一段最后一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第一部分的“文眼”。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怀恋。

  问: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教师引导学生想像“百草园”的美景,并给学生时间,将之扩写得更

  细腻逼真:“百草丰茂的百草园,在身体四周铺展开来,空气中弥漫着百草清纯的芳香和泥土温和的气息。时而站在菜畦的垅上,弯腰间一间苗,菜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阳光下闪耀着七彩光辉。时而站在井台上,用手摸一摸石井栏,洁白而光滑。纵身从井台上跳下,仰起头来,看高大的皂角树,从墨绿的树冠上,透射下一缕缕笔直的光线,斑斑驳驳地印在地上,微风过处,无数光斑闪耀,像一地碎纸屑在翻动。爬上桑树,把柔嫩的枝条拉弯,摘一

  把桑椹,又红又紫晶莹剔透,不用吃,嘴巴里已溢满了口水。看到树叶里拉长声音、引吭高歌的鸣蝉了吗?看到黄黄的菜花上那只忙忙碌碌的黄蜂了吗?时起时伏,嗡嗡不已。突然,一只轻快的叫天子突然从草间直窜上云霄去了,天瓦蓝瓦蓝,只有朵朵白云飘浮着,天上早没了云雀的影子。……”富有诗情画意的想像以引导和扩写训练,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增添了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作者写百草园的概貌很有次序,反映出观察得细致:第一个“不必说”从低处写到高处,写植物,是静态,是春景,给人清新辽阔的感觉;第二个“不必说”又从高处写到低处,写动物,是动态,是夏景,使人感到人迹罕至的百草园充满生机;“单是”以后,又从动物写到植物,动物又分有声和无声,植物分可吃与不可吃,是秋景。对各色动植物的形状、声响、滋味各方面都作了恰当的点染,使人感到百草园确实生机盎然、乐趣无穷。第二段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限时背诵。

  问: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把“百草园”的各种景象描写得形象生动、历历在目?

  (形容词如:“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等;动词如“长吟”“伏在”“直窜”“低唱”“弹琴”等。用词准确、精练而生动。)

  教师强调:描写景象,需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巧用动词、形容词。(板书)

  问:为表现“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作者采用了一种什么句式?(采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

  这种句式的容量很大,不但在“不必说”之中,做到了简略地概说,而且突出了“单是”以后的重点,让人感到仅仅“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已趣味无穷,可想而知“百草园”的佳趣一定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更勾起了读者无限美好的向往。要求学生运用“不必说…”句式及恰当的动词、形容词,进行口头作文。5分钟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口头作文,或讲述童年玩“老鹰叼小鸡”的游戏,或回忆小学捉泥鳅的情景,或口述升入初中后的见闻。如《我校的宣传走廊》:“跨入初中大门半月来,我感到一切都很新鲜。不必说宽敞的实验室仪器琳琅满目,也不必说校史陈列馆的内容丰富多彩,单是校门内两侧的宣传走廊,就有无限的情趣:‘时事要闻’‘文苑天地’‘数理世界’‘学生风采’……”口头作文费时不多,却为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架设了一座桥梁。

  描写百草园时插入的“美女蛇故事”,可不讲或略讲:这是由“赤练蛇”引起的相关联想,丰富文章内容,增添阅读情趣,涂抹神秘色彩。说明即便是惊心动魄的“美女蛇故事”,也是趣味盎然的“百草园”的一部分,中年的鲁迅依然记忆犹新。

  问:春夏时的“百草园”是美丽迷人、充满趣味的,那么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不下雪的百草园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作者描写雪后的百草园也是充满乐趣的,重点写捕鸟。教师要求学生熟读“扫开一块雪……养不过夜的”一段,体会“雪地捕鸟”一段作者连续运用了哪些动词?(扫、露、支、撒、系、牵、拉、罩)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捕鸟的经历,谈谈捕鸟时紧张而愉悦的心情,并准备竹筛、短棒、长绳等捕鸟用具,让学生按照鲁迅文中所指示的方法,动手演示捕鸟过程。这样,既引导学生认真看课文,体会一系列动词的准确性,又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增添了课堂的生活情趣。

  教师强调:交待事情,需有条理、准确地运用动词。(板书)

  印发或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的片断,与课文比较阅读,异中见同,扩大阅读面:“……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全文见新高中《语文》第二册)

  (二)略学“三味书屋”部分

  问:作者如何从描写“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用过渡段)学生齐读过渡段,体会幽默风趣的语言。“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式表达了少年鲁迅对百草园的留恋,对自由生活的'热爱,而且以儿童的心理来作种种揣度,更显质朴、天真、可笑。

  问:私塾先生给大家印象最深的表现是什么?(读书的样子)

  让学生依照书上的描写,模仿先生读书的样子。若有条件,可适当化装:长衫、眼镜、胡须……

  问: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有趣,鲁迅描写了教书先生哪些方面?(神态描写——微笑起来……;动作描写——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语言描写——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

  教师强调:刻画人物,需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板书)

  私塾先生在文中并非反面角色,作者并没有表现出对先生的恶感,也没有把主题放在批判旧教育制度上。尽管先生有些古板迂腐,但不失为一位教学认真、心地善良、值得尊敬的老人。在鲁迅看来,“三味书屋”的生活和“百草园”一样,是值得留恋和回忆的。

  五、梳理总结

  本文思路清晰,先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中间用过渡段。写百草园重点写了三方面内容,写三味书屋重点写了私塾先生读书神态,层次分明。语言轻松愉快,幽默风趣,可读性很强。笼罩全文的是一种依依深情。

  六、课后作业

  刚才我们一起分享了童年鲁迅的欢乐。同学们也是十一二岁,也是刚刚走出童年的大门。

  童年就像珍藏在你们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有绿水、有白云、也有蓝天;有晚归的牛羊,有牧童的短笛;更有母亲那一声声悠长的呼唤。童年,浓缩了一段历史,一段泪珠也在唱歌的历史;童年,沉淀了一个童话,一个冬天里也有花香的童话。童年的故事说不完,就像大海里的珍珠,每一颗都晶莹剔透,每一颗都熠熠闪光。同学们能不能把童年的趣事说出来给大家听,让我们也一块来分享你们的快乐呢?大家想不想用我们这节课学到的方法试着也写一篇《难忘的童年》,和鲁迅先生比一比谁写得好呢?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9

  教学目标:

  1、整体感受,先整体把握结构,后整体感受内容,呼应练习一。

  2、重点品味、体会景物和行为描写准确、真切、生动的表达效果,总结学习借鉴,呼应统习二。

  3、引导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力所能及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深化学习,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着力品味准确、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其景其情其意,培养主体意识、合作与探究精神。

  2、难点:描写三味书屋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适当感知即可,无须深究。

  教学方法:

  采用"活动式"教学法。用重点词语对应寻找活动,快速把握整体结构;用"听-读-思-议"四步活动,整体感受内容;用"做""演"的体验活动辅助重点把握与难点化解。

  课前准备

  ①查工具书读准音

  ②读顺文,尤其是引用的古文。

  ③读懂义,指文章大意,圈出感兴趣的内容。

  整体感知

  导语

  1、检查预习

  下列加横线字该怎么读?(以多媒体显示,或用实物投影显示。学生认读后配上注音)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觅食 竹筛 渊博 鼎沸 倜傥 书塾

  2、听读活动

  (1)听的要求与策略(多媒体显示)。

  ①文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哪些是写"百草园"的?哪些是写"三味书屋"的?请边听边划出对应词语,如"百草园""三味书屋",将课文作结构划分。

  ②你在预习时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描写所寄托的思想感情,已有初步感受,请再听听老师的诵读,进一步加深感受。

  (2)读的要求与策略

  教师在钻研教材,把握特点基础上,为课文选配适当的背景音乐,范读力求做到:音(清晰、准确、优美)的示范,韵(白话与文言的不同风格)的呈现,情(欢快与苦闷)的感染,意(天真、雅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的导引,发挥教师范读的多重隐性教育功能。这种面对面的互动是其他名人的诵读录音替代不了的。

  3、思考活动

  (1)学生活动要求:将自己读的感受与听老师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听读前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2)教师辅助策略:启发学生用视读法,浏览重要段落,然后结合思考练习一,作出选择。可以赞成其中一说,推翻自己重立一说更为可贵。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4、交流活动

  (1)关于结构切分

  明确:第l-8自然段写百草园的生活,第10-24自然段写三味书屋的生活,第9自然段是两部分的过渡。因为第9自然段落笔在对百草园的留念,过渡段放在前部分为好。

  (2)关于"思想感情"的整体感受

  引导:"百草园"里充满欢乐,这是出自孩子的天性。请女同学齐诵第2自然段,男同学齐涌第7自然段,品一品是不是这种感觉。(齐诵)"三昧书屋"内枯燥乏味,也是孩子自由好动的天性逆反。下面分角色诵读第17-23自然段,悟一悟是不是这种意味。(一人读解说性文字,一人读先生话语,一人读我的文字,齐读"大家"的内容;要求读出个性,读出情趣。)(诵读)有空就溜出去玩,老师发火了,便扯着喉咙,各读各的书,虽调皮而可爱,说枯燥也有趣。私塾先生读书的.声音、模样,也很有趣。总体看,乐也好,苦也好,都凝聚着天真调皮的童心稚趣,它们共同组成了鲁迅挥之不去的甜美回忆。因而,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貌似对立,实则统一,思考练习一的第三种意见为好。

  (站在孩子角度参与活动,对其他见解,有偏执的引导,合理的肯定,有创意的表扬,促成自由争鸣的"场效应"形成,使课堂出彩。)

  (以上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活动)

  5、品析活动

  (1)预习要求:见"练习"二、三题的具体内衣

  (2)活动形式:合作竞争。在个体全面预习的基础上,临时分成三个学习小组,抽签选定三个重点段的阅读。选定学习组长,组长主持组内的交流,集思广益,形成最佳解读;然后分组展示解答成果并接受其他组的质疑,看谁完成的又快又好。如何展示,由各小组设计,可选代表用语言汇报,可设计游戏演示(如捕鸟的过程),但须以美读为基础,使活动中书声不断。

  (3)活动引导

  关于第2自然段的重点品析

  ①用词的准确性及其表达效果(学生活动之后多媒体显示)。

  A、色彩:碧绿、紫红、黄。

  B、形状:肥胖、高大、臃肿。

  C、声音:长吟、弹琴。

  D、味道:又酸又甜。

  E、动作:伏、窜。

  有色有声 有滋有味 春夏秋冬 乐趣无穷

  ②仿写因情而评,把握句子特点,表达效果好,即肯定表扬。

  关于第7自然段的重点品析

  ①用词的准确性及其表达效果(学生活动之后,媒体显示)。

  A、动词:扫、支、撒、系、牵、看、走、拉、罩。

  B、效果:过程清楚、真切、生动,蕴含喜爱之情与顽皮天性。

  ②游戏写作展示。

  可以动作表演的形式,可以语言表达的形式,两种兼具更好。教师评定宜持欣赏、鼓励、表扬的态度。

  关于过渡段的重点品析

  ①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②流露的感情:对百草园的喜爱、留恋(再次引导全班同学揣读"不能……了"。两个"Ade"、两个叹号内容,加深感悟),对三味书屋的畏惧(再次引导揣读"最严厉""无从知道"等内容,加深感悟)。

  ③物名前加"我"的表达效果:表示亲密,体现童心童趣。

  活动总结

  (1)活动方式:教师提出课堂总结的方向,放手让学生学会总结。

  ①主题方面:作者通过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技巧方面:在写作上有哪些方法值得学习?

  (2)规范结论:

  主题: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的举动和欢乐的心理。

  技巧:抓住景物特点,从形、声、色、味、动作等多方面去描写有着情感去表现。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具体生动、准确传神的特点。

  2、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体会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快乐自由活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语言具体生动、准确传神的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经历,体味童真、童趣。

  教学设想:

  本文是作者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恋歌。文章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出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教学本文,围绕教学重难点,采用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课间播放歌曲《童年》,营造学习氛围。)

  一、创设情境,精心导入

  二、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里。

  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就是成年时回忆往事。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确凿菜畦收敛倜傥蝉蜕攒

  2、根据意思写词语:

  很少有人到来。()

  人声喧嚷嘈杂,好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

  垫高枕头,无忧无虑地睡觉。 ()

  四、认定目标

  五、揣摩题义:

  文章题目传递给我们有哪些信息?

  六、徜徉百草园、趣味无限

  跳读课文百草园部分(1—8自然段)思考:百草园有哪些趣事?

  七、合作交流、美点欣赏

  1、第2自然段作者写百草园了哪些景物?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景物写得如此精彩?

  提示:从用词是否准确、修辞手法、观察、顺序、观察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特殊句式等方面进行赏析。

  2、美女蛇的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

  3、找出第7自然段描写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动词的作用。

  交流总结写景技巧:准确用词理清顺序多样角度妙用修辞特殊句式

  4、品析第9自然段(出示第9自然段)

  ①三个“也许””表现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②两个“我的”、三个“们”表达了“我”什么情感?

  八、走进三味书屋,苦中找乐

  相比百草园,三味书屋的生活怎么样呢?(浏览课文10——24自然段,试举例说明。)

  九、学生质疑、主旨探究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呢?

  十、课堂练习

  必做题:(任选一题)

  1、仿写句子: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2、模仿“雪地捕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一种活动,注意用词准确。

  选做题:

  摘抄文中喜欢的段落,来点赏析会更好!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11

  【设计创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期两个相邻的两个人生驿站,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说作品表现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色束缚和损害”,那位先生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我认为这种解读存在着教条化、程式化、上纲上线化的倾向。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所以教学中没有设计中心主旨的理解,只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经历,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3、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4、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放一段音乐《童年的小摇车》)

  同学们,我们听到的歌曲《童年的小摇车》中唱到“那一天,妈妈问我,童年最难忘的是什么?在朦胧的记忆中,难忘那小小的摇车”。歌曲向我们展现了难忘的童年生活,是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体验,也会有小小的.烦恼。无论怎样,只要我们打开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灿烂的春光中有无限的童趣,无味的寒冬中有亮丽的风景,自由的嬉戏中有烂漫的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缺乏快乐,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板书课题,简介作品(《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常用字(要求会读、会写、会用):畦 敛 髓 罕 蜕 鼎 拗

  辨析读音(要求掌握):确凿 攒成 长妈妈 系一条长绳 宿儒

  非常用字(要求会读、会理解):葚 蛉 蝥 珊瑚 窦 厥 倜傥 叵 盔

  出示词语(要求会解释):确凿 轻捷 鉴赏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2、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依题目所示,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并找出这两个部分起止句中的过渡段。

  3、听配乐课文朗诵,思考:一个……的童年,并阐述理由。

  有趣、乐……

  (园中美景、美女蛇传奇、雪地捕鸟)

  (未脱孩童稚气的鲁迅对三味书屋简陋而蕴含深意的陈设、简单而庄重的礼仪充满了新奇,对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充满了恭敬,对先生开明、宽容的教育流露出感激,甚至他迂腐的神态、陶醉的吟诵也令作者极为欢心(诵读摇摆),更不用说与众多伙伴在一起“偷乐”的时光,三味书屋后园里无声的游玩,课堂上有口无心的唱读,老师入神时我们的“相宜”而乐(偷偷描画)。

  三、质疑问难

  1、比较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的异同:

  (说“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有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等等。

  说“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2、正因为童年是如此有趣、快乐,作者才对这段经历产生依恋之情,请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体会其当时心情。

  (过渡段)

  3、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后练习一、3)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4、学生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交流解决。

  体验反思

  你的童年又是怎样的?谈谈自己的童年趣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主要掌握写景、写人的方法,进一步体会词句作用。

  二、研读赏析

  1、学生阅读第二段,思考: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作者如何来描写这些景物的?为何这么描写?

  (详略、顺序、感觉器官、多角度)

  教师小结:第一部分描写百草园景色(写在大黑板上)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章处处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生再读第二段,进一步体会佳句妙词。

  2、齐读课文第7节,划出生动形象写出捕鸟方法的一连串动词,并讨论:这些动词的位置可否调换或可删去部分?

  (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一连串动词,清晰准确地记下捕鸟的全过程,可见“我”的童年时代,对捕鸟十分爱好,这也反映了鲁迅小时的广泛兴趣。一是写人的动作,二是写鸟雀的动作,三是写竹筛的动作)

  3、默读三味书屋部分,思考: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对先生态度如何?你对先生的理解是怎样呢?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境”。先生态度“和蔼”,且又听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要求严格,教学认真,因此,“我”对先生的态度“很恭敬”。)

  4、三味书屋中的鲁迅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拓展延伸

  文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词。

  请学生当场进行写作片断练习,可选取游戏、活动或劳动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段。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12

  教学目标:

  一、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二、学习两相比照的结构。

  三、了解两种不同的学习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描述百草园部分为教学重点。其中第二自然段有声有色的描写,应着重引导学生体会、理解、掌握。

  2.描写三味书屋部分为难点。学生对部分内容不易理解。有些难理解的词语。这部分容量大,内容又远离学生生活,不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全部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正音正字、释词、介绍作者。

  2.熟读课文,重点读第二自然段。理清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此段在文中的作用。

  2.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提出问题:

  ①这一段语言中渗透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作者都写了哪些景物?作者为什么把这些写得那么具体、生动?

  ③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的喜人?

  ④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

  ⑤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

  教师归纳:

  (1)点出忆写百草园的原因。

  (2)①作者记事状物中无不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即百草园的乐趣和对百草园的热爱。②写了14种动植物。写的具体生动,表现儿童的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能引起读者共鸣。③用色彩绚烂的语言描绘百草园。④比喻、拟人。⑤那么多有趣的动植物足供好奇的孩子们观赏、玩耍并探索自然的奥秘,所以是乐园。

  读第二自然段,加深理解。

  教师归纳:第2自然段通过空间顺序,生动、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以及童年生活的情趣,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3.朗读课文3──6段。

  提问:

  ①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过渡作用。

  ②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说明什么?

  教师归纳:这里含蓄说明,百草园的生活使他扩大了见闻,也受到了启发和教育。这几个自然段,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写百草园,使它增添一层神奇的童话色彩。

  4.学生读课文第7、8、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第7、8两段各写了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答。

  教师归纳:雪天捕鸟,冬天的乐趣。

  学生朗读第7段,划出写捕鸟的方法的动词,并说明这些动词为什么用得好。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这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体会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2.体会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示动作。

  教学步骤:

  1.查字典、正音正字。

  确凿()菜畦()蟋蟀()缠络()

  竹筛()觅食()渊博()鼎沸()

  绣像()锡箔()豁()蝉蜕()

  倜傥()叵罗()秕谷()

  2.介绍作者

  鲁迅:见课文提示。因学生第一次接触,可适当介绍本文产生的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读课文。

  4.提出思考问题

  ①哪一部分是描写百草园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

  ②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③哪一部分是描写三味书屋的?读了这部分后有什么感受?

  教师归纳:1──6自然段写百草园生活。10──22自然段写三味书屋的生活。

  作业:读第二自然段,划出你喜欢的词语。

  学生读第8段。

  提问:这里写了闰土的父亲,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这里写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表现了“我”的钦佩之情。这就把童年时期的“乐园”写得更具体、可信。

  学生读第9段。

  提问:三个“也许是……”这一组排比句,反映了什么内容?

  教师归纳:反映出告别百草园在童年鲁迅心里所引起的震荡。

  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作课后练习3、4、5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三味书屋与百草园两种生活鲜明的对比。

  教学步骤:

  1.检查背诵第二自然段。

  2.学生读课文第11、12两个自然段。

  提问:

  ①作者是怎样描写三味书屋陈设的?

  ②作者在描写三味书屋时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将介绍三味书屋的方位、布置等词语勾划下来,并互相交流。

  教师归纳: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反映了“我”对三味书屋那种枯燥无味、死气沉沉的生活的不满。

  学生读第12段至末尾,思考以下问题。

  ① “我”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情况是怎样的?

  ② “我”最反感的是什么?

  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构成了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①写了五方面的学习生活。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写折梅花、寻蝉蜕等也是为了反映他们对三味书屋那种枯燥无味生活的不满。

  ②死记硬背那些难懂而又无用的书是“我”最反感的,这和百草园的愉快生活相差甚远。

  ③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枯燥无味,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提问: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心意思?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文章通过两种不同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索各种知识的广泛兴趣,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教学杂谈

  随着网络文化的产生、发展,“新人类”──受网络文化影响的人,在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人生观、世界观等与上代人相比都发生明显变化的年轻人,随之出现,这类人的特征是“追求消费与物质享受……感情淡漠……价值迷惘”(苗凡卒《新人类观察》)。这就要求我们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阅读者的生活、性情,促使他们全面的发展,培养其健全的人格。语文阅读,也是阅读者不断实现自己超越的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因为通过阅读,“读者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这是自己在量度上的增加;读者的认识观点改变了,这是自己在本质上的提高;读者的思想感情升华了,这是自己在价值上的飞跃;读者的方法技术迁移了,这是自己在能力上的练达。”语文阅读过程中要体现人本的思想,注重人格的升华。这一点在以往的语文阅读中常常被忽略了。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人的活动,因此,语文阅读实践中,应当突出阅读者的主体性。

  长期以来,语文学习的场所基本上是课堂为主,学习的内容是课文为主,学习的方式是老师讲授为主,而多媒体的应用,尤其是网络化以后,将更快地促使我们转变语文学习的观念。就语文阅读教学来看,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阅读资源,成为巨大的资源库。由于网络信息的编制采用了非线性技术,它可以按人脑的联想思维,把相关的信息联系起来。学生输入信息指令后,它可以提供各种路径,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式、发现式学习,而不是被动地获得储存的知识,这就使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

  本人在教授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学生通过查询、检索,了解了鲁迅的生平及其创作的背景,又阅读了鲁迅的其它重要作品,有的同学甚至阅读了与鲁迅同时期的其他著名作家的重要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由装知识的容器变为知识的探究者,在横向与纵向的拓展延伸中,扩大了阅读面,丰富了语文知识,又提高了阅读能力,增加了文学素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了良好示范。

  〖挖掘读写结合点,培养七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准确确定读写的结合点〗

  读写的结合点,要根据课文的表达特点、学生的实际、单元主题和课后“研讨与练习”来确定。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一篇篇课文是读写结合的载体,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的例子,也是学习表达的例子: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经验,学习作者如何遣词造句、连句成段、构段成篇等。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到许多表达的方法,如课文的结构与题目,从整体到局部的写景方法,使用一系列动词准确描述活动过程,强调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些都可作为读写的结合点。

  〖语文课中学生阅读情感培养的基本途径〗

  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就要在阅读教学中,寻觅心灵的相通点。常言道“心有灵犀一点通”。阅读教学中,教、学双方面对同一认识客体──课文,教师怎样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课文所提供的信息呢?前提是,必须走到作者心里去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所虑,洞察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抓住最关键、最本质的信息,也就是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教师怎样才能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并被学生乐意接收呢?条件是,必须走到学生心里去,了解学生的所好、所需、所求,从而寻找一个最佳契合点,也就是采取最适合学生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同样,学生要读懂课文,必须在教师的帮助下读懂作者。这样,教者、学习者与作者可谓心心相印,这是心灵的耦合。

  比如,指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只是让学生弄懂作者是如何扣住“乐”字,写了园中的那些美景乐事,又是带着怎样的感受来叙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的,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照起来写有什么意图等问题,那只是读懂了课文,并没有读懂作者,更没有读懂生活。假如我们能让孩子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借助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理解作者儿时的心理与情趣,可望找到相通点,他们不仅能明白作者“乐”在何处,而且能“乐”在其中;假如我们能让孩们结合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去体味违背儿童天性的“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对少年儿童的身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那么,孩子们也会从心灵深处发出呼喊,从而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思想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对生活多一份理解,多一点追求。

  〖指导创造性赏读浅探〗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了百草园自由欢快的生活情趣和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枯燥乏味。但是,尽管三味书屋的学习乏味枯燥,可孩子们天真烂漫、好奇贪玩的天性并未改变。课文中写道:“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做‘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由此可以提出质疑:孩子们的童心并不因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为什么?如果遇到一个常动戒尺的严厉先生,孩子们的童心会泯灭吗?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童心的表现形式有何不同等。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背诵积累,从品味中领悟语感〗

  在中学语文教课书上选取了大量中外名篇,文章语言优美。对于这些文章,学生应该平时多揣摩文章语气、感情是如何变化的,借鉴文章精华。没有背诵,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素材;没有素材难有语感沉淀。积累多了,便会有敏锐的预感,所以提倡多背诵,并且要讲究背诵的方法,在“品”中去背,背多了,就可以信手拈来了,运用自如了。

  语感是建立在一定的语言内容基础上的。因此,要注意在教学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使学生领悟语感。一篇优秀的文章,人物形象的确定,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都源于文字表精要、贴切、形象。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字义、文句、修辞手法等进行比较、归纳、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才会不断增强。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肥肥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一句,作者为什么用“伏”而不用“停”、“叮”等词呢?揣摩比较之后,会发现“伏”不仅与前面的“肥胖”想照应,而且给人一种胖嘟嘟、沉甸甸的憨态美,富有情趣,给读者造成一种更丰富的想象空间,使人产生联想,得到美的感受。

  从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课前的导入不仅具有主导作用,而且还有情感的感染作用。著名情境教学专家李士林曾说:“教材……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真情一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呈现勃勃生机,迸射出生命的活力。”在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童年”是陈醋的酒,越放越醇;“童年”是盛开的花,鲜艳芬芳;“童年”是潺潺的小溪,流淌流淌,流到每个人的心中……童年是光,流金岁月,令人难忘。能讲述一下你童年生活中最深刻的一件事吗?(生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了解他的童年生活,一起来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诗一般的语文渲染,很快就把学生引入到对童年生活的甜蜜回忆之中。

  〖从语文教学角度谈教师的主导作用──兼谈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

  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客观基。和谐民主的情境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学生是否乐意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能否充分的调动。

  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教学首先应放开手脚,大胆地将课堂交给学生。作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与分析、判断、解快问题的能力,不能高估自已的指导作用而忽略学生的学习能力。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美文,文中精彩生动而又具体可感的景物描写及人物刻画,都很值得我们借鉴,文中用大量篇幅,以儿童的眼光来写“我”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而这些生活极易引起儿童的共鸣,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本文第二部分时,一位语文教师让学生从“教师”、“学生”的角度来理解“我”对三味书屋的情感,试着让学生独立地从文章第二部分来感知文章的主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之后,在谈论之前,老师只提了一个问题:你们阅读本部分时,发现了什么情况?紧接着,学生的各种想法纷沓而至:

  1、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有趣,不在于玩耍,而在于长大学知识。

  2、学习比现在更宽松。

  3、老师不太干预学生,课堂较自由,老师讲课时,学生可以做游戏,画画儿,这是对艺术的一种追求。

  4、老师不喜欢学生课堂上问“怪哉”,这应于课堂之外问……

  对于学生列出的这些情况,老师都没有打断他们,更没有否定他们,老师仔细聆听并惊喜地发现:学生所说的这些情况有许多闪光点,由此他们也体验到“我”在三味书屋的生活并不单调,无味,体现“我”对童年生活的无限怀念之情。这样,由学生本身完成对课文内容、主题的整体理解,老师就无须多费口舌了。

  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给了学生思考、发言的广阔空间,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应多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不以教师的既定要求来扼杀学生个性,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发挥他们的潜能,达到无师自通的目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方:“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也只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与学生真诚交流,才能让学生在语文的海洋里做勇敢的弄潮儿。

  〖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阅读课,让学生发现问题〗

  在经典阅读课上,要让学生发现问题──传统文本解读中没有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有学生发现了“问题”:鲁迅最后写《荡寇志》和《西游记》绣像的下落与“百草园”、“三味书屋”都没有关系,是“闲来之笔”,是“画蛇添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加入讨论。有学生作了如下分析:先生教读的书听不懂,谋生还要靠开小差时画的绣像,这正说明作者在三味书屋所受的教育是不切实际的,是迂腐的,从而深刻揭示了封建教育的腐朽,这不是“闲来之笔”,而是有深意的。学生的思维不能说不慎密、没有创意!这种创新的解读填补了许多文本解读者留下的空白。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经典的课文了,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或者更远可以到我的父辈的中学时代,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亲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我个人是很喜爱先生的文章的,先生的大多数文章都一一拜读过,先生的文章难懂确实不假,和读现在许多的文化快餐不同,许多的文章你得耐下心来,细细的品味才行,一遍两遍就想读出点子丑寅卯的人是万万不能体会先生文章的妙处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先生回忆童年时期生活的一篇文字,本身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在初中阶段先生的文章中,我是经常把它和另外一篇《社戏》相提并论的。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大概是先生一贯的战斗者的锋利,思想者的深邃,播火者的勇敢让人们忽略了他的细腻,他的温情?或者是那些需要口号,需要狂热的年代使人们把先生和他的作品一起推上了圣坛,而圣坛之上是容不得这些东西的?总之,一代代对这篇文章的诠释让人如梗在喉,先是扣上了一顶“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后是“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在这些分析中,先生成了一个样板戏里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在任何一个场合都不忘一把血一把泪的诅咒那万恶的旧社会,那万死的老地主。不知先生泉下有知,看到这些东西,会不会一下子坐起来,再写一篇文章……

  诚然,先生对于黑暗的社会,贫弱的国家,愚昧的民众是有着痛心疾首的恨,那是基于一个先觉者的敏锐,一个思想者的责任之上的,但这一切并不妨碍先生作为一个有血性,有情感的男人抒写自己的梦想,回忆,失落与惆怅。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用实在的笔调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园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天里捕鸟的乐趣,也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疑惑,三味书屋里新奇的追问,单调的学习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而这些才是此文的终极目的,那就是一个年已不惑的男人对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温暖的回忆。

  当然,作为一个中年男人,尤其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和犀利笔触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带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那些不加修饰而自然天成的描写,沉稳凝重的叙述,深刻诙谐的议论,张弛自如的抒情无不显示着一代文学大师老道的功力。或许这些就是被许多人认为的“檄文,战斗”的特征吧!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13

  【教学目标】

  1、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使用阅读通用学案,留给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阅读体验,再在讨论阅读所得中学会参与、表达、倾听与讨论,获得自己的阅读成果。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理解作品内容,领会文章主旨,鼓励独特见解,引导明确:从自由自在的嬉戏到接受学校教育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都一样的值得珍惜。

  3、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4、揣摩作者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指导学生写作,能在记叙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1、学生地主题阅读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2、对文章主旨的主体领悟。

  3、准确的表达。

  【教学难点】

  1、学生讨论阅读所得,形成自己的阅读成果。

  2、准确表达的训练与运用。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学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阅读方法指导与学生对作品的主体阅读与体悟。

  〖教学程序

  一、通用阅读指导

  目的:重新明确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要求和程序,为生成性阅读做好准备。

  1、二步自读法指导及阅读要求。

  2、分发学案。

  3、重申学案填写的方法。

  二、生成性阅读

  目的: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宽松、没有太多的事先束缚的状态下,获得对本文文本阅读的第一手经验。

  1、学生开展主体阅读,理解文本,感悟主题,揣摩表达,收集所得,提出疑问,自述理由。

  2、碰到困难与周围同学交换意见或向老师求助。

  3、教师巡视,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碰到的难题。

  4、完成阅读后,与周围同学交流阅读所得,探讨问题。

  5、完成学案相关内容的填写,要注意味自己的观点准备理由,等待下节课参与全班的讨论。

  三、阅读思路的拓展

  目的:根据本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采用双向互动对话式阅读的方法,拓展阅读思路,开展更深层次的主体阅读活动,为下一课时的讨论和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作更充分的准备。

  1、教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运用猜测、联想、换位思维等方法,估测本文的写作内容、顺序安排和主要写法。

  2、学生讨论。

  3、归纳结论:

  ⑴ 从标题上看,作者必须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地点转移顺序来安排写作内容,重点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自的样子和生活状况;两者之间必须安排过渡,过渡段要交代转移的原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有可能形成对比。

  ⑵ 从上面的猜测可以看出,阅读本文,应先从整体上掌握4个问题:百草园的样子和生活?三味书屋的样子和生活?为什么到三味书屋?作者力图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课外围绕猜测获得的结论,作进一步深入的阅读,准备下课时交流阅读所得,参与讨论,收获自己的阅读成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交流阅读所得、讨论读后疑问、整理各自领悟、收获到的阅读成果;

  2、进行语言运用训练。

  〖教学程序

  一、交流阅读所得,探讨对文本的整体理解

  1、出示上课时学生归纳所得的对文章整体把握必须首先解决的4个问题:

  ⑴ 百草园的样子和生活?

  ⑵ 三味书屋的样子和生活?

  ⑶ 为什么到三味书屋?

  ⑷ 作者力图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交流阅读所得。

  3、对有不同看法的结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要充分地给学生时间探讨,不能急于下结论。

  4、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的是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悟解,要借助课后第一题,引导学生明白:从自由自在的嬉戏到接受学校教育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都一样的值得珍惜。

  这是最基本的底线。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以保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观点,教师要允许这种不同理解的存在。

  二、交流阅读所得,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独特领悟

  1、学生说出自己认为文中写得精彩成功的地方,或说出觉得作品写得失败的地方要求说明理由。

  2、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做到:一是引导学生说透,二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讨论百草园物事、雪地捕鸟、痛别百草园三个文段中语言运用技巧和情感色彩的表达的作用,达成第3、4个教学目标。

  3、对精彩之处多形式朗读。

  三、讨论阅读中产生的疑问,激励深入或拓展式的探讨

  1、学生说出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并陈述自己的理由,或陈述自己对答案的猜想。

  2、教师引导、激励学生参与探讨,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来碰发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解读;对学生实在莫衷一是的问题,教师可作适当点播;对课堂上解决不了,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肯定,并且存疑,激发学生课外进一步寻求答案。

  3、教师在本环节中要高度注意,随时根据学生的问题和讨论的情况,判断、选择、生成新的学习点,并引导学生探讨学习。

  四、归纳形成结论

  1、学生整理阅读和探讨所得,在学案上整理、写下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2、交流学习成果,谈学习的感受。

  3、共同归纳学习成果,让学生形成必要的笔记。

  4、教师强调:这些成果都是同学们自己在阅读和探讨中自己收获的,而不是老师讲给的。

  五、语言运用训练

  课后题二、三题。

  六、作业

  1、基础作业:

  ⑴ 生字词抄写、生字注音,重点词语的解释;

  ⑵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说仿写;

  ⑶ 雪地捕鸟仿写:动词的准确运用。

  2、拓展阅读:练习册课外文段阅读。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精选1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1-1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0-2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案03-1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03-17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4篇11-18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4篇)11-18

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06-25

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07-01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范文(精选20篇)11-14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精选13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精选13篇)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1

  【教学目标】

  1、结合自身的经历,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2、学习借助特定句式,灵活安排写景顺序的结构方法。

  3、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别是动作描写),增强语言感受力。

  4、学习融情于景、结合生活细节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巧用句式安排顺序,多角度描写景物并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连上)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梦幻般的色彩是人生最亮丽的景色。这段时间我们阅读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一篇再现童年生活场景的作品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兴趣和共鸣,那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积累词语:

  昨天我们布置了预习,学案上的预习作业大家都完成了吧?那好,我们先从“读读写写”累开始,辨字正音,积累词语。

  3、解题:

  文章的标题提示的往往是关键的信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标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交代地点,提示文章内容,提示文章的结构思路。)

  二、把握思路,品读抒情段

  根据题目提示,文章可以分成两大部分,怎么分?(从过渡段入手)

  【屏显第9段】

  探究:这一段属于第一部分还是第二部分,为什么?

  提示:1、注意文段中两组句子的形式和内容。

  “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

  排比句,猜测家里人送我去私塾的原因,同时回顾百草园中种种儿戏,推进情感,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Ade,我的……们,Ade,我的……们!”

  拟人句,视蟋蟀、覆盆子和木莲如朋友,渲染依依不舍的情感。

  两组句子都用反复手法强调突出感情。

  这一段的内容和情感显然跟百草园生活关系更密切,所以分到前半部分更合适。

  学有所得一:结合生活细节,巧用修辞抒发真情。

  三、围绕中心,品读写景段

  1、百草园让“我”如此恋恋不舍,是什么原因?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我”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知道到哪儿去找这句话吗?——开篇总起:“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课前预习要求同学们归纳文中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展现百草园之乐,那位同学能说一下?

  3、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景物的文字,思考问题:(课后练习四)

  ①这一段描写的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据此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作简要分析。

  要求:动笔在这一段中画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朗读背诵并口头分析。

  这句话运用__________(方法),描绘了百草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景物),我从中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学有所得二:巧用句式安排顺序详略,多角度描写并融情于景。

  四、咀嚼动词,品读叙事段

  1、百草园不仅有丰富的景物,还有神秘的传说,“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作者见过这条蛇吗?那他为什么对这个传说念念不忘?

  由这一传说联想起长妈妈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绘声绘色,带给“我”惊险刺激的心理体验,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无形中增添了百草园的情趣。

  2、“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雪后的百草园又有什么可乐的呢?

  _______开一块雪,_______出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_些秕谷,棒上__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_着,______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_,便_______住了。

  明确:“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冬季捕鸟的过程,以儿童的眼光,表现孩童捕鸟时紧张、兴奋、惊喜的心理,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学有所得三:细化动作,延长过程,传达情感并突出主题。

  五、小结

  儿时的“我”徜徉在百草园里,享受着生命最初那单纯的快乐。多年后回顾这段生活,作者却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很有意思,其中包含了两种眼光,一种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另一种却是用孩子的眼光来打量——“似乎”表示“从表面看是如此,而实际上并不如此,或不仅如此”,这里有作者童年的自由、童年的欢乐。

  借用作家曹文轩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课吧:

  如果你也能像文中的“我”一样不仅仅是扫视,而是去凝视这个世界,你想想,这个世界在你脑海里会是多么的丰富,何愁写作时没有材料,无从下笔?

  同样,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如果不仅仅是扫视其中的故事,而是学着去凝视作者的选材、构思、语言和写作技巧,对我们自己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一定会大有帮助。

  六、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作文教材三,温习今天学过的内容,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完成片段仿写作业。

  2、以《剪一段__________的时光》为题,构思文章,要求在习作中仿照课文第②段安排写景顺序,仿照第⑦段在叙事时细化动作延长过程,仿照第⑨段在文末结合具体细节抒发感情(可参照范文)。先拟写提纲,周末完成作文。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2

  大家好,我这一次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向大家说课。

  1. 教材分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

  (4)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3.教学设想

  (1)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导语:同学们,你们了解鲁迅先生吗?你知道他的家乡在哪儿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吧。

  A.导入法

  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呢?觉得开心吗?小时候都做了些什么,有什么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吗?”之类的问题。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寻找到学生情感的爆发点。此讨论预期的效果为热烈,自由,但教师要注意控制时间

  B.移情法

  使用录音机,播放一首《童年的回忆》,并对这首曲子作简短的介绍。音乐也是一种审美。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表达情感的方法,陶冶心灵。

  2. 整体把握阶段

  A.诵读法

  再次使用录音机,放课文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B.活动法

  教师先在黑板上书写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那么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为什么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呢?学生会回答说是因为主要描写了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两个地方,教师闻言可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下面画上下划线。那么教师可以接着提问:那这两个地方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呀?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比较喜欢哪一个地方呢?为什么?鲁迅先生经历过的事情比如说捉蟋蟀,听鬼故事等等,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呢?还记得那时候的心情吗?

  因为都是与学生情感,生活经验相似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C. 填充提纲法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初步的提纲。接着可以说:经过同学们刚才热烈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把握到了两个不同地方的特点,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上来用最简练的语言把这个提纲补充完整。

  此环节还可以采用分组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团结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后让全班学生评价各个提纲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此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印象。

  3. 品味鉴赏阶段

  A. 朗读法

  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好处怎样强调都不过分。一是可以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二是一边缓缓阅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三是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最为喜欢的描写片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并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断。教师可以从表达技巧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教会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方法。

  B.质疑法

  宋代的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需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质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的过程不是老师要告诉学生要学什么,而是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要学什么。这样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大程度的锻炼。

  比如学生会问“为什么私塾里的先生不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问题?”老师的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为什么等等。在一环节中老师不要急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该问学生“你们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点拨和引导学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 总结升华阶段

  A. 前面已经说过,此文作于鲁迅45岁时,选自《朝花夕拾》,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想水平,

  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的生活状况,并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之时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B. 我们常说:语文教育的两个指向性目标是:让受教育者掌握适应社会工作和生存的技能性目标和寻找到自身灵魂安放地的精神性目标。让受教育者在文学作品中窥视灵魂,从文学作品中体验人生,从文学作品中丰富情感。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苦闷或是挫折时应该如何排遣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并有意识地开始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胜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童心”两个字。

  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家,科学家,漫画家等人的事例告诉学生保持童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5.作业设置

  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篇幅可长可短,提倡“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丰富的词汇,积累并运用和简洁、富有情趣的语言。

  2、两相比照的手法来突出主题的方法。

  3、了解作者童年的趣事

  能力目标:学习塑造生动的形象,准确的表述动作的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儿童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喜爱及对束缚儿童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教学重点、难点】采用对比来反映主题及词语的准确生动来描写景物和动作。

  【教学方法】以读带讲,小组讨论结合集体讨论,合作学习。

  【学生活动】讨论、表演、诵读

  【教学手段】多媒体配合教学。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预习生字词;指导学生朗读第二段。(力争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少年时代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它令人难以忘怀,几十年后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中年时写了一组回忆青少年时期生活的散文,这组散文浸透了而时的清新甜美,正如晨光里绽开的花朵,在晚年才拾起来自赏。因此作者把这组散文汇成一个集子,取名曰《朝花夕拾》。今天我们来阅读欣赏其中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 介绍作者

  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小说《社戏》,对鲁迅先生作过详细的介绍,请大家回忆一下,尽快的填写出下面的内容:

  鲁迅,原名 , 省 人,我国伟大的 家、 家、 家、 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说《 》、《 》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 》《 》等。

  2、 散文集《朝花夕拾》创作背景

  1926年,鲁迅先生由北京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在厦门写下了回忆性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此文最初发表在《莽原》期刊上,后编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是鲁迅童年时期,由家庭到私塾这段生活往事,是以空间和时间的变换来进行记叙的。

  本文标题,“从……到……”已经表明这种顺序。

  二、 按下面的要求默读课文。

  1、以文章题目推测全文分为几大部分。按空间的变换,用“‖”在文中划出部分之间的界限,并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对两个地方的感受。(乐、闷)

  2、读到有注释的地方,迅速查找文下注释,认准读音,记住词意。

  3、借助工具书,给加点字写拼音。

  确凿( ) 菜畦( ) 蟋蟀( ) 缠络( )竹筛( ) 觅食( ) 渊博( ) 鼎沸( ) 锡箔( ) 厥贡( ) 苞矛( ) 橘柚( ) 倜傥( )金叵罗( ) 皂荚树( ) 桑葚( ) 轻捷( ) 油蛉( ) 斑蝥( ) 后窍( ) 攒成( )

  珊瑚( ) 敛( ) 豁的一声( ) 人迹罕至( ) 系绳( )啄食( ) 秕谷( ) 罩住( ) 宿儒( ) 蝉蜕( ) 拗过去( )盔甲( )戒尺( ) 脑髓( )陌生( )

  三、 检查读课文效果

  朗读接力:当堂读,错的就坐下。

  四、 作业

  1、抄写字词。

  2、反复朗读背诵段,力争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 检查复习

  开展听写比赛,达到掌握字词的目的。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听写十个词,看哪一组成绩最好,最后给予评价。

  二、 学习第一部分。

  采取读书形式:二人小组,左边一行的同学齐读第一部分;右边一行的同学监听,读后,各自指出左边同学错误的读音。

  三、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

  1、这一段,交代了百草园的位置,哪些词语表明?

  ——我家的后面。

  2、“似乎”是好像的意思,表示不确切;“确凿”是确实的意思。这两个词连用不是互相矛盾的吗?你怎样理解双重的含义?

  ——已隔多年,最末次的相见印象淡薄,所以用“似乎”,然而,童年时的鲁迅对百草园的生活印象很深刻,因而用“确凿”。以次,强调、突出了童年的记忆。

  3、这一部分,哪一个词语能概括第一部分记叙的感情基调?

  ——我的乐园。

  四、小声朗读第二段,按顺序记住百草园有哪些有趣的东西,作者是怎样形容和描述的。读后,合上书本,凭借朗读时头脑中出现的形象,一一回答。

  五、讨论以下问题

  1、 这段描写,角度多变,却又层次清晰。从下面提示中,看谁能找到规律。

  整体、局部;植物、动物;静景、动景;听觉、视觉、味觉、触觉。

  ——以整体到局部,先静景后动景,植物—动物—植物,视觉—听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

  2、 此外,使这段描写层次分明的'`,还有一组词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组词语是什么?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3、谁能以最快的速度用这组词语编一段话,描绘一种情景。

  学生活动:可以先分小组交流,再推荐到全班交流。

  六、速读美女蛇的故事,看谁用时少,记住的主要内容多。读后,讲述这个故事。讲述后,由讲故事的同学问大家:

  这个故事给充满情趣的百草园增添了什么? ——神秘色彩。

  七、作业:背诵第二段。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学习第二部分,体会作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

  检查背诵。

  对背诵情况进行总结,要求做到准确无误。

  二、 学习第二部分。

  每位同学认真阅读第二部分,读后,二人小组右边的同学给左边的同学讲述捕鸟的过程。左边的同学看看课本,听他讲述时所使用的动词是否正确。

  三、 每人描述一项游戏,至少使用五个不相重的动词,看谁动词选得正确,游戏描述得生动、具体。两人交流,互相讲述。然后推荐一至二人在全班交流。

  四、 齐读过度段。

  鲁迅写词文时,已经46岁,他知不知道家里人为什么把他送进私塾去读书呢?(他当然知道。)

  你们知道吗?(知道。他到了该上学的年龄。)

  那这里为什么要写不知道呢? (鲁迅成年回忆童年往事,是以记忆中的童年时的感受和心理来写的,正因为这样,才更有情趣。)

  1、齐读这一段,然后把第一句中的“不”删去;将第二句中的 三个“也许……罢”删去,“都无从知道”删去。再齐读。两相比教意思一样吗?(不一样。)哪种更符合实际?(原文)。

  这样写能准确表达出鲁迅童年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 误认为上学是对自己“过失”的惩罚,表达了对百草园生活的眷念之情。)

  五、 四人小组,阅读第二部分边读边讨论。

  1三味书屋与百草园相比,在环境气氛、生活情趣和“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有哪些不同?具体说明。与“乐”相对,“闷”在哪?

  2、对文中写到的三味书屋和寿镜吾先生,历来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呆板枯燥”,是束缚儿童发展的“牢笼”。先生是“维护封建教育制度和宣扬孔孟之道的一个典型的腐儒”,作者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对他加以“讽刺和批判”。另一种意见认为三味书屋“是在同类私塾中顶开通明朗的一个”,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不打人,不骂人”,对学生和蔼、负责,“寿镜吾先生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老师”。那么,同学们是怎样评价三味书屋和寿镜吾先生的呢?请你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见解。

  3、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有选择的找几位学生在全班发言。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答案不求统一。)

  六、 作业

  随笔——我的童年最有趣

  要求:1、用上文中那一组词,描写景物。

  2、对景物的描写应仔细观察,描写具体,力求生动、形象。

  3、记事具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字数500字以上。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引导学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充实记叙的内容、增进记叙的兴趣。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己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

  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步骤及方法】

  一、布置预习(不占课时)

  1、看预习提示了解作者生平及学习重点。

  2、给下边加线字注音: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竹筛 觅食 渊博 鼎沸 绣像 锡箔

  3、参照文下注释阅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4、参考课后练习理解文章内容。自己了解:哪些问题基本清楚;哪些问题还不明白;除练习中的问题外,自己又发现什么问题。

  二、课堂教学(第一课时)

  1、检查预习情况(不看课文):

  ⑴ 用词语卡片或词语小黑板检查学生给加点词注音的情况。

  ⑵ 简要介绍本文作者,指出此文最初编入哪本文集。(只要求掌握预习提示中的内容,知道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即可。)

  2、导语引入新课: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岁月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

  我们阅读这篇课文,要细心体会作者在描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一幅幅画面时,语句渗透着的感情色彩。

  3、齐读第一段:

  要求:选重点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训练学生感受重点词语能力,学习概括方法)

  引导:

  ⑴ 这段文字包含几句话?

  (两句)

  ⑵ 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哪个?

  (百草园)

  ⑶ 第二句重点词语是什么?

  (乐园或是我的乐园)

  ⑷ 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揣摩: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汉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

  (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4、默读第二段:

  要求:画线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如:菜畦、石井栏覆盆子)

  引导:

  ⑴ 不看书,按顺序说出作者描写夏秋的百草园写了哪些景物,各是怎样描绘的。

  ⑵ 指明哪些景物写的是状貌(包括动态),哪些写的是声音、色彩、味道。

  ⑶ 作者用了怎样的句式把这么多景物有详、有略、有序的描绘出来?

  ⑷ 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揣摩:

  ⑴ 写黄蜂的动作用伏,写叫天子的动作用直窜,各和哪个词语相照应?

  ⑵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低唱和弹琴能否互换?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句,并表达出喜爱、赞叹的情感。

  5、速读3~6段(1分30秒之内读完):

  要求:读后讲述美女蛇的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

  (不要求背课文)

  引导:请大家推荐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到台前给全班讲。讲完后,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自己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对百草园增添了些什么感受?

  (神奇、神秘)

  6、小声朗读7、8两段:

  要求:边读边想象捕鸟的动作,画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

  (扫、支、撒、系、牵、拉)

  引导:不看课本,复述捕鸟动作。同桌互相听述,更正。

  运用:每人想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五个表动作的词。

  教师小结:百草园那时之所以是我的乐园,因为有美好的景色,还有无限趣味的动植物,长妈妈讲的故事那么神奇,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是那么好玩。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

  那么,我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下一课我们共同分析。

  三、课堂教学(第二课时)

  7、齐读第9段:

  要求:体会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

  ⑴ 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

  (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

  ⑵ 连家里人将我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的猜测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

  ⑶ 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恋)

  8、听读:(教师朗读,学生看着课本听。从出门向东到读书!)

  要求:体会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什么不同;先生和长妈妈、闰土对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引导:就以上问题,先分小组讨论(二人或四人一组),再组织全班讨论。

  9、制造情境,体会感情:

  要求:同学随意朗读第9页9~10行引号中的话,再现私塾上课情景,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教师模拟先生读书陶醉的样子,学生在下面各搞自己有兴趣的事。

  (短时间完成)

  引导:

  ⑴ 你们刚才读的和老师读的内容都懂不懂?

  (不懂)

  不懂为什么还要学生读呢?

  (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就是强迫学生死读书。)

  ⑵ 应当怎样恰当的评价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师呢?

  (师生一起讨论,教师和学生都谈自己的看法,不必求得统一认识。)

  ⑶ 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少年鲁迅在下面画画,这种做法可取不可取,为什么?

  (鼓励学生各抒已见)

  ⑷ 课后研讨与练习3,选择一种主题,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夕拾的朝花。可见感情的基调是缅怀从童年天真、幼稚的行为中,发现纯真的美。用成人的眼光回忆童年的感受,对三味书屋的封建教育,不很满意也是很自然的。

  10、家庭作业:

  背诵第2段。

  四、写作指导 (第三课时)

  1、指出下面几段话各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明如何体现的:

  ⑴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喜爱)

  ⑵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依恋)

  ⑶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问题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不满)

  2、仿照下面的描写,写一个你喜爱的东西,在描写中表达喜爱的情感:

  橘子小到和孩子的拳头仿佛,恰好握在手里,皮极薄,色明黄,形微扁,有的偶带小蒂和一两瓣的绿叶,瓤嫩筋细,水分极多,嘴有一种柔和清新的味儿。

  3、续写一种游戏,写出玩时的心情,准确描述动作:

  晚上,好月亮。

  吃了晚饭,听见小朋友们在街上游戏的声音,心里发痒

  4、下面是作家魏巍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两位老师。读后,说说作者对这两位老师的感情各是怎样的。

  ⑴ 有一天,在上课的时候,也许我歪着头正看窗外的小鸟吧,或者是给邻居通报一件在当时看来是应当立刻通报的事情,总之,冷古丁地头上挨了重重的皮鞭。散学后,我两手抱着头哭着回家,路上起了像小馒头那么大的一个血包。

  ⑵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5、请用记叙文字描绘一个人的行为动作,表达你对这个人的态度和感情。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5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朝花夕拾》

  3、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

  4、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5、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6、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3、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借助多种形式诵读,感知内容,体味情趣;

  通过多角度品析,感受语言、习得语感;

  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多层次评说,体验“成长”,感悟思想情感。

  训练朗读、探究标题、理清思路、评说人物、把握特色五种阅读方法指导,注意细节、逐层渐进、手法新颖,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由许多趣事,令人回味无穷。你能讲一讲你的童年趣事吗?(指名几个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看看他是如何写自己的童年趣事的。《朝花夕拾》这个集子的名称就很有艺术性,“朝”本来是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早晨,童年)“夕”本来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晚上,成年或老年)

  二、展示目标:

  ①介绍鲁迅,走进课文。

  ②速读探究标题、朗读评说乐趣,感知文章。

  三、自主学习

  1、鲁迅生平:1892年2月—1898年断续在三味书屋;1898年入南京水师学堂;1902年到日本;1918年《狂人日记》:1926年《朝花夕拾》;30年代,“左联”;1936年病逝。

  详细介绍见附录一。

  2、或者选读《阿长与〈山海经〉》、《五倡会》等反映作者童年生活的精彩片段,走进鲁迅的`童年世界,导入课文。

  鲁迅一向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日里也有情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3、《朝花夕拾》,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散文。“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拾”回忆往事。是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写成的,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即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这组散文,正是浸透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因此鲁迅把它比做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

  四、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

  怎样快速理清本文思路?怎样由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方法是:

  抓文题——明确思路

  寻过渡段——理清结构

  扣“乐趣”——把握内容

  具体分析如下:

  从标题看出,全文以地点为中心,按时间顺序叙写了两部分内容。1~8段写百草园的生活;9段为过渡段;10~24段写三味书屋生活。“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点明童年的快乐和美好;全文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五、合作探究

  问题

  读1~8段,说说百草园的乐趣

  读10~24段,思考:百草园是乐园,是不是三味书屋就没有乐趣了呢?

  小组讨论

  点拨

  1、学生读、圈、议,教师侧重训练学生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能力: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轻读“似乎确凿”,淡化“现在”的回忆,重读“乐园”,强化“那时的感受”。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一段,“不必说”“也不必说”轻读,这是“抑”的部分,它们所引领的部分在朗读时要语速稍缓,语调柔和,体现作者回忆时的喜爱赞叹之情,同时给读者回味遐想的余地;“单是”“短短”“无限”重读,这是作者描绘的重点,带强调意味,它引领的内容要通过甜美的语气和略带夸张而多变的语调,表现出儿童或惊喜或羡慕或有情或失望的情趣。(可以让学生逐句揣摩和练习)

  美女蛇故事部分,可进行讲故事式演读,读出故事味。前半部分以叙述语气,娓娓道来,后半部分读出故事的玄妙之感。故事前后的文字是往事与回忆的衔接性的语言,要读出作者宽慰反讽的的叙述语调。

  雪地捕鸟部分,可进行想象性诵读,想象孩子们捕鸟时的紧张等待、充满希望以及小心谨慎的情景,读出欢乐的情趣和迷恋之情。

  不必说色彩斑斓、明艳美丽的植物,也不必说体态可爱、生龙活虎的动物。单是神秘、奇异的美女蛇传说,就有无限乐趣。

  不必说泥墙根一带的自由玩耍,也不必说夏夜乘凉听到的美女蛇故事。单是冬天里雪地捕鸟,就有无限乐趣。

  ……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三味书屋的苦与乐。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的说法有:

  虽有读书、对课不断增加的事实,却也有三味书屋后园无声的“偷乐”;

  虽有先生拒答“怪哉”的面有愠色,却也有不常用“戒尺”“罚跪”的开明宽容;

  虽有课堂上先生枯燥乏味的唱读,却也有“做戏”“描绣像”的“相宜”之乐。

  ……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自己检测

  1、确凿()菜畦()桑葚()缠络()人迹罕至()蝉蜕()

  人生鼎沸()宿儒()盔甲()倜傥()拗断()执拗()

  2、句式仿写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

  例:不必说放假的轻松,也不必说周末的一天,三五好友的促膝长谈,听音乐时的惬意心情和逛街时的悠闲自在。单是看着书桌上摆满的辅导书,层层叠叠的练习卷,宛如一座座小山般的草稿纸,一支支用完的油笔芯,就有一种满足的感觉。

  不必说那怪模怪样的英语单词,也不必说那些抽象难懂的定理公式,单是那些艰涩拗口的文言文,就有无穷的烦恼。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经历,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过程与方法

  1.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的写法,学会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学习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难点

  感知课文,体会文章的主题。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评法。

  课前准备

  课文朗读磁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任意栽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播撒一年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地留在心中。今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对童年的记忆。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的影响,于1902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望以此来改变国民的精神。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鲁迅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三、文本链接

  1.题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1926年9月,鲁迅到厦门大学任教,遭到顽固守旧分子的排挤。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寄一丝安慰,排解一些苦闷;在这样的思想状态中,“回忆在心里出土了”,著文即以“朝花”的艳丽与单纯,来安慰“夕拾”(即现时,此时)、“离奇和芜杂”的思绪。本文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

  3.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六年……

  四、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了解课文大意。

  2.教师选一男一女两位同学读课文,女同学读百草园部分,男同学读三味书屋部分。要求读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读出形象感、情趣感。其余同学点评。

  3.教师请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本文写鲁迅先生的童年趣事。

  生2:本文写作者童年时的游戏、玩乐和长大读书的情形。

  生3:本文写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

  其余同学评价:第3位同学的表述较好。

  4.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了解阅读文章的一些技巧和步骤:从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可以捕捉一些信息,“从……到……”表示这篇文章主要以空间的变换为记叙顺序,大致包括两大部分,并且暗示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5.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写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课文精读

  1.读课文第1自然段。这段话交代了什么内容?

  交代了回忆百草园的缘由。

  2.第1自然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所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3.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很多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2)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菜畦、石井栏。

  (3)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如此生动、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长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不被大人看得上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去探索它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了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他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4)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爱?

  鲁迅先生用色彩绚丽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百草园的可爱。多角度写景,色形声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椹、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妙。

  (5)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把这百草园的可爱之景描绘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杂乱无章呢?

  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活泼多姿。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结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6)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心重、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此才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7)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4.小结:第2自然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是写景的精彩之处。它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那么我要强调一点就是请同学们注意作者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5.读第3~6自然段。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6.第7、8自然段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7.第8自然段写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第8自然段写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我”已经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了。

  8.读第9自然段。“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9.“Ade,我们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示

  课文第一部分写百草园,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行文充溢了生机和活力。“我”慢慢地长大了,“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心中充满了依恋、无奈、迷茫;接着写“我”被送进三味书屋,随先生读书。

  二、巩固理解

  1.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三味书屋的学习环境:“一扇黑油的竹门”,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下面有“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作者描写刚到书屋时对里头的陈设布置首先就充满着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孔子牌位、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对未脱孩提稚气的鲁迅,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感。假如说,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进了三味书屋,则又使他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2.“我”对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主要是敬慕先生,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3.由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12自然段至末尾。

  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人读先生的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

  注意下面几句话的读法:

  (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应读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

  (2)“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应读作:“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意思是:“笑人家牙齿缺了,(那口)像个狗洞大开着。”

  (3)“上九潜龙勿用”,上九,即初九。意思是: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

  (4)“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应读作:“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意思是:“那个地方的土地(分为九等,上上为第一等,下上为下等里的最上一级),好坏交错;那进贡的东西,有祭祀专用的一捆捆的茅草,还有橘、柚这类水果。”

  4.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文中描写了读书生活中的哪些乐趣?

  写出了五个方面的乐趣:问“怪哉”虫——充满好奇心;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玩耍;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

  5.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虫的问题?

  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6.“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7.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先生则以他的.品行“方正、质朴、博学”以及对学生的宽容获得了少年鲁迅的崇敬。文章是这样描写先生的:他对学生和蔼,在开始严厉,后来就好起来,不失开明,如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学生溜出花园去玩,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他不屑于回答“何曰怪哉”之类的怪题也无可挑剔;从不轻易体罚学生,在学生不听话时,戒尺和罚跪“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他有点旧书生的迂腐,他在念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非常投入的一种声情并茂的朗读习惯,这并没有给学生带来一点厌恶感,更没有在作者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恐惧的阴影。

  8.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什么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

  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三、文章脉络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第1自然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第2自然段):描绘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

  三层(第3~6自然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第7~8自然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第9~24自然段):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第9自然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私塾读书。

  二层(第10~11自然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第12~16自然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第17~23自然段):描写三味书屋后园游戏以及师生共同读书的情景。

  五层(第24自然段):写课堂上“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四、写作特点

  本文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春、夏、秋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写了捕鸟的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准备,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以下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描述有序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五、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

  赏美好景物听神秘故事捕觅食之鸟―→自由快乐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一句话:“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我认为,不仅要“沟通课堂内外”,就阅读教学而言,更主要的是要沟通读者(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心理)。作者和读者,所处时代、环境,个人的经历、性情等各有不同,这给学生的阅读理解造成了障碍。阅读教学首先就是要找到这个相通的地方。从儿童心理、从为什么要写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似乎要省力些。

  语文教师要牢固地树立资源开发意识。资源开发的途径是多样的。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错误)是极其宝贵的资源。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与名家的文章作比较,即能激发学生兴趣,更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即时开发学生身上的语文学习资源、利用好学生学习成果资源,是一门学问和一种艺术。

  语文永远是感性的。“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就是增加学生感性体验的机会。“走出教室”是实践,在教室读书和写作同样是语文实践。从“百草园”的“玩乐”到“三味书屋”的“读书”是成长,愿我们的语文学习也能茁壮成长。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7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朝花夕拾》

  3.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

  4.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5.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

  6.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3.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借助多种形式诵读,感知内容,体味情趣;

  通过多角度品析,感受语言、习得语感;

  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多层次评说,体验“成长”,感悟思想情感。

  训练朗读、探究标题、理清思路、评说人物、把握特色五种阅读方法指导,注意细节、逐层渐进、手法新颖,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由许多趣事,令人回味无穷。你能讲一讲你的童年趣事吗?(指名几个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看看他是如何写自己的童年趣事的。《朝花夕拾》这个集子的名称就很有艺术性,“朝”本来是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早晨,童年)“夕”本来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晚上,成年或老年)

  二、展示目标:

  ①介绍鲁迅,走进课文。

  ②速读探究标题、朗读评说乐趣,感知文章。

  三、自主学习

  1.鲁迅生平:1892年2月—1898年断续在三味书屋;1898年入南京水师学堂;1902年到日本;1918年《狂人日记》:1926年《朝花夕拾》;30年代,“左联”;1936年病逝。

  详细介绍见附录一。

  2.或者选读《阿长与〈山海经〉》、《五倡会》等反映作者童年生活的精彩片段,走进鲁迅的童年世界,导入课文。

  鲁迅一向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日里也有情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3.《朝花夕拾》,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散文。“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拾”回忆往事。是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写成的,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即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这组散文,正是浸透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因此鲁迅把它比做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

  四、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

  怎样快速理清本文思路?怎样由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方法是:

  抓文题——明确思路

  寻过渡段——理清结构

  扣“乐趣”——把握内容

  具体分析如下:

  从标题看出,全文以地点为中心,按时间顺序叙写了两部分内容。1~8段写百草园的生活;9段为过渡段;10~24段写三味书屋生活。“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点明童年的快乐和美好;全文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五、合作探究

  问题

  读1~8段,说说百草园的乐趣

  读10~24段,思考:百草园是乐园,是不是三味书屋就没有乐趣了呢?

  小组讨论

  点拨

  1、学生读、圈、议,教师侧重训练学生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能力: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轻读“似乎确凿”,淡化“现在”的回忆,重读“乐园”,强化“那时的感受”。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一段,“不必说”“也不必说”轻读,这是“抑”的部分,它们所引领的部分在朗读时要语速稍缓,语调柔和,体现作者回忆时的喜爱赞叹之情,同时给读者回味遐想的余地;“单是”“短短”“无限”重读,这是作者描绘的重点,带强调意味,它引领的内容要通过甜美的`语气和略带夸张而多变的语调,表现出儿童或惊喜或羡慕或有情或失望的情趣。(可以让学生逐句揣摩和练习)

  美女蛇故事部分,可进行讲故事式演读,读出故事味。前半部分以叙述语气,娓娓道来,后半部分读出故事的玄妙之感。故事前后的文字是往事与回忆的衔接性的语言,要读出作者宽慰反讽的的叙述语调。

  雪地捕鸟部分,可进行想象性诵读,想象孩子们捕鸟时的紧张等待、充满希望以及小心谨慎的情景,读出欢乐的情趣和迷恋之情。

  不必说色彩斑斓、明艳美丽的植物,也不必说体态可爱、生龙活虎的动物。单是神秘、奇异的美女蛇传说,就有无限乐趣。

  不必说泥墙根一带的自由玩耍,也不必说夏夜乘凉听到的美女蛇故事。单是冬天里雪地捕鸟,就有无限乐趣。

  ……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三味书屋的苦与乐。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的说法有:

  虽有读书、对课不断增加的事实,却也有三味书屋后园无声的“偷乐”;

  虽有先生拒答“怪哉”的面有愠色,却也有不常用“戒尺”“罚跪”的开明宽容;

  虽有课堂上先生枯燥乏味的唱读,却也有“做戏”“描绣像”的“相宜”之乐。

  ……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自己检测

  1、确凿() 菜畦() 桑葚() 缠络()人迹罕至() 蝉蜕()

  人生鼎沸() 宿儒() 盔甲() 倜傥() 拗断() 执拗()

  2、句式仿写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

  例:不必说放假的轻松,也不必说周末的一天,三五好友的促膝长谈,听音乐时的惬意心情和逛街时的悠闲自在。单是看着书桌上摆满的辅导书,层层叠叠的练习卷,宛如一座座小山般的草稿纸,一支支用完的油笔芯,就有一种满足的感觉。

  不必说那怪模怪样的英语单词,也不必说那些抽象难懂的定理公式,单是那些艰涩拗口的文言文,就有无穷的烦恼。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认识,这一课着重实现两个教学目标:(一)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准确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遣词造句的精妙。(二)体会作者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散文笔法。

  二、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回忆童年趣事,是温馨而甜蜜的。中年时的鲁迅为了追寻这种甜蜜,特意写了一组回忆散文,结集为《朝花夕拾》。单看书名,就洋溢着浓浓的诗意和情趣,今天我们学习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

  教师以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语调朗读全文(或用配乐磁带),为学生理解文意题旨及风格特点作好铺垫。(如换成学生自读,效果较难保证)。

  四、重点学习

  (一)详学“百草园”部分。

  问:作者回忆描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童年生活,文章以此分为两部分。

  大家觉得哪部分最有趣、最爱读?(百草园)那我们就重点学习“百草园”部分。能否给这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①《我的乐园——百草园》;②《童年的乐园》;③《童年趣事》;

  ④《绿色童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答案不求一致。)

  “相传叫百草园”,连园名都是“相传”而来,可见年代久远。开篇即渲染一种沧桑感、神秘感,令人向往,急欲一游。第一段最后一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第一部分的“文眼”。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怀恋。

  问: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教师引导学生想像“百草园”的美景,并给学生时间,将之扩写得更

  细腻逼真:“百草丰茂的百草园,在身体四周铺展开来,空气中弥漫着百草清纯的芳香和泥土温和的气息。时而站在菜畦的垅上,弯腰间一间苗,菜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阳光下闪耀着七彩光辉。时而站在井台上,用手摸一摸石井栏,洁白而光滑。纵身从井台上跳下,仰起头来,看高大的皂角树,从墨绿的树冠上,透射下一缕缕笔直的光线,斑斑驳驳地印在地上,微风过处,无数光斑闪耀,像一地碎纸屑在翻动。爬上桑树,把柔嫩的枝条拉弯,摘一

  把桑椹,又红又紫晶莹剔透,不用吃,嘴巴里已溢满了口水。看到树叶里拉长声音、引吭高歌的鸣蝉了吗?看到黄黄的菜花上那只忙忙碌碌的黄蜂了吗?时起时伏,嗡嗡不已。突然,一只轻快的叫天子突然从草间直窜上云霄去了,天瓦蓝瓦蓝,只有朵朵白云飘浮着,天上早没了云雀的影子。……”富有诗情画意的想像以引导和扩写训练,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增添了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作者写百草园的概貌很有次序,反映出观察得细致:第一个“不必说”从低处写到高处,写植物,是静态,是春景,给人清新辽阔的感觉;第二个“不必说”又从高处写到低处,写动物,是动态,是夏景,使人感到人迹罕至的百草园充满生机;“单是”以后,又从动物写到植物,动物又分有声和无声,植物分可吃与不可吃,是秋景。对各色动植物的形状、声响、滋味各方面都作了恰当的点染,使人感到百草园确实生机盎然、乐趣无穷。第二段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限时背诵。

  问: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把“百草园”的各种景象描写得形象生动、历历在目?

  (形容词如:“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等;动词如“长吟”“伏在”“直窜”“低唱”“弹琴”等。用词准确、精练而生动。)

  教师强调:描写景象,需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巧用动词、形容词。(板书)

  问:为表现“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作者采用了一种什么句式?(采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

  这种句式的容量很大,不但在“不必说”之中,做到了简略地概说,而且突出了“单是”以后的重点,让人感到仅仅“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已趣味无穷,可想而知“百草园”的佳趣一定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更勾起了读者无限美好的向往。要求学生运用“不必说…”句式及恰当的动词、形容词,进行口头作文。5分钟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口头作文,或讲述童年玩“老鹰叼小鸡”的游戏,或回忆小学捉泥鳅的情景,或口述升入初中后的见闻。如《我校的宣传走廊》:“跨入初中大门半月来,我感到一切都很新鲜。不必说宽敞的实验室仪器琳琅满目,也不必说校史陈列馆的内容丰富多彩,单是校门内两侧的宣传走廊,就有无限的情趣:‘时事要闻’‘文苑天地’‘数理世界’‘学生风采’……”口头作文费时不多,却为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架设了一座桥梁。

  描写百草园时插入的“美女蛇故事”,可不讲或略讲:这是由“赤练蛇”引起的相关联想,丰富文章内容,增添阅读情趣,涂抹神秘色彩。说明即便是惊心动魄的“美女蛇故事”,也是趣味盎然的“百草园”的一部分,中年的鲁迅依然记忆犹新。

  问:春夏时的“百草园”是美丽迷人、充满趣味的,那么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不下雪的百草园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作者描写雪后的百草园也是充满乐趣的,重点写捕鸟。教师要求学生熟读“扫开一块雪……养不过夜的”一段,体会“雪地捕鸟”一段作者连续运用了哪些动词?(扫、露、支、撒、系、牵、拉、罩)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捕鸟的经历,谈谈捕鸟时紧张而愉悦的心情,并准备竹筛、短棒、长绳等捕鸟用具,让学生按照鲁迅文中所指示的方法,动手演示捕鸟过程。这样,既引导学生认真看课文,体会一系列动词的准确性,又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增添了课堂的生活情趣。

  教师强调:交待事情,需有条理、准确地运用动词。(板书)

  印发或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的片断,与课文比较阅读,异中见同,扩大阅读面:“……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全文见新高中《语文》第二册)

  (二)略学“三味书屋”部分

  问:作者如何从描写“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用过渡段)学生齐读过渡段,体会幽默风趣的语言。“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式表达了少年鲁迅对百草园的留恋,对自由生活的'热爱,而且以儿童的心理来作种种揣度,更显质朴、天真、可笑。

  问:私塾先生给大家印象最深的表现是什么?(读书的样子)

  让学生依照书上的描写,模仿先生读书的样子。若有条件,可适当化装:长衫、眼镜、胡须……

  问: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有趣,鲁迅描写了教书先生哪些方面?(神态描写——微笑起来……;动作描写——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语言描写——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

  教师强调:刻画人物,需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板书)

  私塾先生在文中并非反面角色,作者并没有表现出对先生的恶感,也没有把主题放在批判旧教育制度上。尽管先生有些古板迂腐,但不失为一位教学认真、心地善良、值得尊敬的老人。在鲁迅看来,“三味书屋”的生活和“百草园”一样,是值得留恋和回忆的。

  五、梳理总结

  本文思路清晰,先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中间用过渡段。写百草园重点写了三方面内容,写三味书屋重点写了私塾先生读书神态,层次分明。语言轻松愉快,幽默风趣,可读性很强。笼罩全文的是一种依依深情。

  六、课后作业

  刚才我们一起分享了童年鲁迅的欢乐。同学们也是十一二岁,也是刚刚走出童年的大门。

  童年就像珍藏在你们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有绿水、有白云、也有蓝天;有晚归的牛羊,有牧童的短笛;更有母亲那一声声悠长的呼唤。童年,浓缩了一段历史,一段泪珠也在唱歌的历史;童年,沉淀了一个童话,一个冬天里也有花香的童话。童年的故事说不完,就像大海里的珍珠,每一颗都晶莹剔透,每一颗都熠熠闪光。同学们能不能把童年的趣事说出来给大家听,让我们也一块来分享你们的快乐呢?大家想不想用我们这节课学到的方法试着也写一篇《难忘的童年》,和鲁迅先生比一比谁写得好呢?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9

  教学目标:

  1、整体感受,先整体把握结构,后整体感受内容,呼应练习一。

  2、重点品味、体会景物和行为描写准确、真切、生动的表达效果,总结学习借鉴,呼应统习二。

  3、引导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力所能及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深化学习,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着力品味准确、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其景其情其意,培养主体意识、合作与探究精神。

  2、难点:描写三味书屋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适当感知即可,无须深究。

  教学方法:

  采用"活动式"教学法。用重点词语对应寻找活动,快速把握整体结构;用"听-读-思-议"四步活动,整体感受内容;用"做""演"的体验活动辅助重点把握与难点化解。

  课前准备

  ①查工具书读准音

  ②读顺文,尤其是引用的古文。

  ③读懂义,指文章大意,圈出感兴趣的内容。

  整体感知

  导语

  1、检查预习

  下列加横线字该怎么读?(以多媒体显示,或用实物投影显示。学生认读后配上注音)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觅食 竹筛 渊博 鼎沸 倜傥 书塾

  2、听读活动

  (1)听的要求与策略(多媒体显示)。

  ①文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哪些是写"百草园"的?哪些是写"三味书屋"的?请边听边划出对应词语,如"百草园""三味书屋",将课文作结构划分。

  ②你在预习时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描写所寄托的思想感情,已有初步感受,请再听听老师的诵读,进一步加深感受。

  (2)读的要求与策略

  教师在钻研教材,把握特点基础上,为课文选配适当的背景音乐,范读力求做到:音(清晰、准确、优美)的示范,韵(白话与文言的不同风格)的呈现,情(欢快与苦闷)的感染,意(天真、雅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的导引,发挥教师范读的多重隐性教育功能。这种面对面的互动是其他名人的诵读录音替代不了的。

  3、思考活动

  (1)学生活动要求:将自己读的感受与听老师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听读前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2)教师辅助策略:启发学生用视读法,浏览重要段落,然后结合思考练习一,作出选择。可以赞成其中一说,推翻自己重立一说更为可贵。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4、交流活动

  (1)关于结构切分

  明确:第l-8自然段写百草园的生活,第10-24自然段写三味书屋的生活,第9自然段是两部分的过渡。因为第9自然段落笔在对百草园的留念,过渡段放在前部分为好。

  (2)关于"思想感情"的整体感受

  引导:"百草园"里充满欢乐,这是出自孩子的天性。请女同学齐诵第2自然段,男同学齐涌第7自然段,品一品是不是这种感觉。(齐诵)"三昧书屋"内枯燥乏味,也是孩子自由好动的天性逆反。下面分角色诵读第17-23自然段,悟一悟是不是这种意味。(一人读解说性文字,一人读先生话语,一人读我的文字,齐读"大家"的内容;要求读出个性,读出情趣。)(诵读)有空就溜出去玩,老师发火了,便扯着喉咙,各读各的书,虽调皮而可爱,说枯燥也有趣。私塾先生读书的.声音、模样,也很有趣。总体看,乐也好,苦也好,都凝聚着天真调皮的童心稚趣,它们共同组成了鲁迅挥之不去的甜美回忆。因而,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貌似对立,实则统一,思考练习一的第三种意见为好。

  (站在孩子角度参与活动,对其他见解,有偏执的引导,合理的肯定,有创意的表扬,促成自由争鸣的"场效应"形成,使课堂出彩。)

  (以上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活动)

  5、品析活动

  (1)预习要求:见"练习"二、三题的具体内衣

  (2)活动形式:合作竞争。在个体全面预习的基础上,临时分成三个学习小组,抽签选定三个重点段的阅读。选定学习组长,组长主持组内的交流,集思广益,形成最佳解读;然后分组展示解答成果并接受其他组的质疑,看谁完成的又快又好。如何展示,由各小组设计,可选代表用语言汇报,可设计游戏演示(如捕鸟的过程),但须以美读为基础,使活动中书声不断。

  (3)活动引导

  关于第2自然段的重点品析

  ①用词的准确性及其表达效果(学生活动之后多媒体显示)。

  A、色彩:碧绿、紫红、黄。

  B、形状:肥胖、高大、臃肿。

  C、声音:长吟、弹琴。

  D、味道:又酸又甜。

  E、动作:伏、窜。

  有色有声 有滋有味 春夏秋冬 乐趣无穷

  ②仿写因情而评,把握句子特点,表达效果好,即肯定表扬。

  关于第7自然段的重点品析

  ①用词的准确性及其表达效果(学生活动之后,媒体显示)。

  A、动词:扫、支、撒、系、牵、看、走、拉、罩。

  B、效果:过程清楚、真切、生动,蕴含喜爱之情与顽皮天性。

  ②游戏写作展示。

  可以动作表演的形式,可以语言表达的形式,两种兼具更好。教师评定宜持欣赏、鼓励、表扬的态度。

  关于过渡段的重点品析

  ①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②流露的感情:对百草园的喜爱、留恋(再次引导全班同学揣读"不能……了"。两个"Ade"、两个叹号内容,加深感悟),对三味书屋的畏惧(再次引导揣读"最严厉""无从知道"等内容,加深感悟)。

  ③物名前加"我"的表达效果:表示亲密,体现童心童趣。

  活动总结

  (1)活动方式:教师提出课堂总结的方向,放手让学生学会总结。

  ①主题方面:作者通过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技巧方面:在写作上有哪些方法值得学习?

  (2)规范结论:

  主题: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的举动和欢乐的心理。

  技巧:抓住景物特点,从形、声、色、味、动作等多方面去描写有着情感去表现。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具体生动、准确传神的特点。

  2、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体会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快乐自由活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语言具体生动、准确传神的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经历,体味童真、童趣。

  教学设想:

  本文是作者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恋歌。文章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出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教学本文,围绕教学重难点,采用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课间播放歌曲《童年》,营造学习氛围。)

  一、创设情境,精心导入

  二、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里。

  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就是成年时回忆往事。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确凿菜畦收敛倜傥蝉蜕攒

  2、根据意思写词语:

  很少有人到来。()

  人声喧嚷嘈杂,好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

  垫高枕头,无忧无虑地睡觉。 ()

  四、认定目标

  五、揣摩题义:

  文章题目传递给我们有哪些信息?

  六、徜徉百草园、趣味无限

  跳读课文百草园部分(1—8自然段)思考:百草园有哪些趣事?

  七、合作交流、美点欣赏

  1、第2自然段作者写百草园了哪些景物?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景物写得如此精彩?

  提示:从用词是否准确、修辞手法、观察、顺序、观察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特殊句式等方面进行赏析。

  2、美女蛇的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

  3、找出第7自然段描写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动词的作用。

  交流总结写景技巧:准确用词理清顺序多样角度妙用修辞特殊句式

  4、品析第9自然段(出示第9自然段)

  ①三个“也许””表现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②两个“我的”、三个“们”表达了“我”什么情感?

  八、走进三味书屋,苦中找乐

  相比百草园,三味书屋的生活怎么样呢?(浏览课文10——24自然段,试举例说明。)

  九、学生质疑、主旨探究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呢?

  十、课堂练习

  必做题:(任选一题)

  1、仿写句子: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2、模仿“雪地捕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一种活动,注意用词准确。

  选做题:

  摘抄文中喜欢的段落,来点赏析会更好!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11

  【设计创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期两个相邻的两个人生驿站,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说作品表现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色束缚和损害”,那位先生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我认为这种解读存在着教条化、程式化、上纲上线化的倾向。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所以教学中没有设计中心主旨的理解,只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经历,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3、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4、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放一段音乐《童年的小摇车》)

  同学们,我们听到的歌曲《童年的小摇车》中唱到“那一天,妈妈问我,童年最难忘的是什么?在朦胧的记忆中,难忘那小小的摇车”。歌曲向我们展现了难忘的童年生活,是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体验,也会有小小的.烦恼。无论怎样,只要我们打开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灿烂的春光中有无限的童趣,无味的寒冬中有亮丽的风景,自由的嬉戏中有烂漫的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缺乏快乐,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板书课题,简介作品(《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常用字(要求会读、会写、会用):畦 敛 髓 罕 蜕 鼎 拗

  辨析读音(要求掌握):确凿 攒成 长妈妈 系一条长绳 宿儒

  非常用字(要求会读、会理解):葚 蛉 蝥 珊瑚 窦 厥 倜傥 叵 盔

  出示词语(要求会解释):确凿 轻捷 鉴赏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2、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依题目所示,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并找出这两个部分起止句中的过渡段。

  3、听配乐课文朗诵,思考:一个……的童年,并阐述理由。

  有趣、乐……

  (园中美景、美女蛇传奇、雪地捕鸟)

  (未脱孩童稚气的鲁迅对三味书屋简陋而蕴含深意的陈设、简单而庄重的礼仪充满了新奇,对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充满了恭敬,对先生开明、宽容的教育流露出感激,甚至他迂腐的神态、陶醉的吟诵也令作者极为欢心(诵读摇摆),更不用说与众多伙伴在一起“偷乐”的时光,三味书屋后园里无声的游玩,课堂上有口无心的唱读,老师入神时我们的“相宜”而乐(偷偷描画)。

  三、质疑问难

  1、比较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的异同:

  (说“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有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等等。

  说“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2、正因为童年是如此有趣、快乐,作者才对这段经历产生依恋之情,请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体会其当时心情。

  (过渡段)

  3、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后练习一、3)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4、学生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交流解决。

  体验反思

  你的童年又是怎样的?谈谈自己的童年趣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主要掌握写景、写人的方法,进一步体会词句作用。

  二、研读赏析

  1、学生阅读第二段,思考: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作者如何来描写这些景物的?为何这么描写?

  (详略、顺序、感觉器官、多角度)

  教师小结:第一部分描写百草园景色(写在大黑板上)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章处处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生再读第二段,进一步体会佳句妙词。

  2、齐读课文第7节,划出生动形象写出捕鸟方法的一连串动词,并讨论:这些动词的位置可否调换或可删去部分?

  (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一连串动词,清晰准确地记下捕鸟的全过程,可见“我”的童年时代,对捕鸟十分爱好,这也反映了鲁迅小时的广泛兴趣。一是写人的动作,二是写鸟雀的动作,三是写竹筛的动作)

  3、默读三味书屋部分,思考: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对先生态度如何?你对先生的理解是怎样呢?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境”。先生态度“和蔼”,且又听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要求严格,教学认真,因此,“我”对先生的态度“很恭敬”。)

  4、三味书屋中的鲁迅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拓展延伸

  文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词。

  请学生当场进行写作片断练习,可选取游戏、活动或劳动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段。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12

  教学目标:

  一、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二、学习两相比照的结构。

  三、了解两种不同的学习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描述百草园部分为教学重点。其中第二自然段有声有色的描写,应着重引导学生体会、理解、掌握。

  2.描写三味书屋部分为难点。学生对部分内容不易理解。有些难理解的词语。这部分容量大,内容又远离学生生活,不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全部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正音正字、释词、介绍作者。

  2.熟读课文,重点读第二自然段。理清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此段在文中的作用。

  2.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提出问题:

  ①这一段语言中渗透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作者都写了哪些景物?作者为什么把这些写得那么具体、生动?

  ③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的喜人?

  ④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

  ⑤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

  教师归纳:

  (1)点出忆写百草园的原因。

  (2)①作者记事状物中无不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即百草园的乐趣和对百草园的热爱。②写了14种动植物。写的具体生动,表现儿童的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能引起读者共鸣。③用色彩绚烂的语言描绘百草园。④比喻、拟人。⑤那么多有趣的动植物足供好奇的孩子们观赏、玩耍并探索自然的奥秘,所以是乐园。

  读第二自然段,加深理解。

  教师归纳:第2自然段通过空间顺序,生动、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以及童年生活的情趣,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3.朗读课文3──6段。

  提问:

  ①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过渡作用。

  ②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说明什么?

  教师归纳:这里含蓄说明,百草园的生活使他扩大了见闻,也受到了启发和教育。这几个自然段,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写百草园,使它增添一层神奇的童话色彩。

  4.学生读课文第7、8、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第7、8两段各写了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答。

  教师归纳:雪天捕鸟,冬天的乐趣。

  学生朗读第7段,划出写捕鸟的方法的动词,并说明这些动词为什么用得好。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这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体会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2.体会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示动作。

  教学步骤:

  1.查字典、正音正字。

  确凿()菜畦()蟋蟀()缠络()

  竹筛()觅食()渊博()鼎沸()

  绣像()锡箔()豁()蝉蜕()

  倜傥()叵罗()秕谷()

  2.介绍作者

  鲁迅:见课文提示。因学生第一次接触,可适当介绍本文产生的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读课文。

  4.提出思考问题

  ①哪一部分是描写百草园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

  ②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③哪一部分是描写三味书屋的?读了这部分后有什么感受?

  教师归纳:1──6自然段写百草园生活。10──22自然段写三味书屋的生活。

  作业:读第二自然段,划出你喜欢的词语。

  学生读第8段。

  提问:这里写了闰土的父亲,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这里写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表现了“我”的钦佩之情。这就把童年时期的“乐园”写得更具体、可信。

  学生读第9段。

  提问:三个“也许是……”这一组排比句,反映了什么内容?

  教师归纳:反映出告别百草园在童年鲁迅心里所引起的震荡。

  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作课后练习3、4、5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三味书屋与百草园两种生活鲜明的对比。

  教学步骤:

  1.检查背诵第二自然段。

  2.学生读课文第11、12两个自然段。

  提问:

  ①作者是怎样描写三味书屋陈设的?

  ②作者在描写三味书屋时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将介绍三味书屋的方位、布置等词语勾划下来,并互相交流。

  教师归纳: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反映了“我”对三味书屋那种枯燥无味、死气沉沉的生活的不满。

  学生读第12段至末尾,思考以下问题。

  ① “我”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情况是怎样的?

  ② “我”最反感的是什么?

  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构成了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①写了五方面的学习生活。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写折梅花、寻蝉蜕等也是为了反映他们对三味书屋那种枯燥无味生活的不满。

  ②死记硬背那些难懂而又无用的书是“我”最反感的,这和百草园的愉快生活相差甚远。

  ③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枯燥无味,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提问: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心意思?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文章通过两种不同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索各种知识的广泛兴趣,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教学杂谈

  随着网络文化的产生、发展,“新人类”──受网络文化影响的人,在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人生观、世界观等与上代人相比都发生明显变化的年轻人,随之出现,这类人的特征是“追求消费与物质享受……感情淡漠……价值迷惘”(苗凡卒《新人类观察》)。这就要求我们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阅读者的生活、性情,促使他们全面的发展,培养其健全的人格。语文阅读,也是阅读者不断实现自己超越的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因为通过阅读,“读者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这是自己在量度上的增加;读者的认识观点改变了,这是自己在本质上的提高;读者的思想感情升华了,这是自己在价值上的飞跃;读者的方法技术迁移了,这是自己在能力上的练达。”语文阅读过程中要体现人本的思想,注重人格的升华。这一点在以往的语文阅读中常常被忽略了。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人的活动,因此,语文阅读实践中,应当突出阅读者的主体性。

  长期以来,语文学习的场所基本上是课堂为主,学习的内容是课文为主,学习的方式是老师讲授为主,而多媒体的应用,尤其是网络化以后,将更快地促使我们转变语文学习的观念。就语文阅读教学来看,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阅读资源,成为巨大的资源库。由于网络信息的编制采用了非线性技术,它可以按人脑的联想思维,把相关的信息联系起来。学生输入信息指令后,它可以提供各种路径,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式、发现式学习,而不是被动地获得储存的知识,这就使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

  本人在教授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学生通过查询、检索,了解了鲁迅的生平及其创作的背景,又阅读了鲁迅的其它重要作品,有的同学甚至阅读了与鲁迅同时期的其他著名作家的重要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由装知识的容器变为知识的探究者,在横向与纵向的拓展延伸中,扩大了阅读面,丰富了语文知识,又提高了阅读能力,增加了文学素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了良好示范。

  〖挖掘读写结合点,培养七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准确确定读写的结合点〗

  读写的结合点,要根据课文的表达特点、学生的实际、单元主题和课后“研讨与练习”来确定。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一篇篇课文是读写结合的载体,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的例子,也是学习表达的例子: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经验,学习作者如何遣词造句、连句成段、构段成篇等。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到许多表达的方法,如课文的结构与题目,从整体到局部的写景方法,使用一系列动词准确描述活动过程,强调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些都可作为读写的结合点。

  〖语文课中学生阅读情感培养的基本途径〗

  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就要在阅读教学中,寻觅心灵的相通点。常言道“心有灵犀一点通”。阅读教学中,教、学双方面对同一认识客体──课文,教师怎样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课文所提供的信息呢?前提是,必须走到作者心里去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所虑,洞察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抓住最关键、最本质的信息,也就是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教师怎样才能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并被学生乐意接收呢?条件是,必须走到学生心里去,了解学生的所好、所需、所求,从而寻找一个最佳契合点,也就是采取最适合学生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同样,学生要读懂课文,必须在教师的帮助下读懂作者。这样,教者、学习者与作者可谓心心相印,这是心灵的耦合。

  比如,指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只是让学生弄懂作者是如何扣住“乐”字,写了园中的那些美景乐事,又是带着怎样的感受来叙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的,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照起来写有什么意图等问题,那只是读懂了课文,并没有读懂作者,更没有读懂生活。假如我们能让孩子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借助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理解作者儿时的心理与情趣,可望找到相通点,他们不仅能明白作者“乐”在何处,而且能“乐”在其中;假如我们能让孩们结合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去体味违背儿童天性的“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对少年儿童的身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那么,孩子们也会从心灵深处发出呼喊,从而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思想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对生活多一份理解,多一点追求。

  〖指导创造性赏读浅探〗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了百草园自由欢快的生活情趣和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枯燥乏味。但是,尽管三味书屋的学习乏味枯燥,可孩子们天真烂漫、好奇贪玩的天性并未改变。课文中写道:“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做‘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由此可以提出质疑:孩子们的童心并不因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为什么?如果遇到一个常动戒尺的严厉先生,孩子们的童心会泯灭吗?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童心的表现形式有何不同等。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背诵积累,从品味中领悟语感〗

  在中学语文教课书上选取了大量中外名篇,文章语言优美。对于这些文章,学生应该平时多揣摩文章语气、感情是如何变化的,借鉴文章精华。没有背诵,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素材;没有素材难有语感沉淀。积累多了,便会有敏锐的预感,所以提倡多背诵,并且要讲究背诵的方法,在“品”中去背,背多了,就可以信手拈来了,运用自如了。

  语感是建立在一定的语言内容基础上的。因此,要注意在教学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使学生领悟语感。一篇优秀的文章,人物形象的确定,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都源于文字表精要、贴切、形象。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字义、文句、修辞手法等进行比较、归纳、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才会不断增强。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肥肥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一句,作者为什么用“伏”而不用“停”、“叮”等词呢?揣摩比较之后,会发现“伏”不仅与前面的“肥胖”想照应,而且给人一种胖嘟嘟、沉甸甸的憨态美,富有情趣,给读者造成一种更丰富的想象空间,使人产生联想,得到美的感受。

  从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课前的导入不仅具有主导作用,而且还有情感的感染作用。著名情境教学专家李士林曾说:“教材……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真情一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呈现勃勃生机,迸射出生命的活力。”在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童年”是陈醋的酒,越放越醇;“童年”是盛开的花,鲜艳芬芳;“童年”是潺潺的小溪,流淌流淌,流到每个人的心中……童年是光,流金岁月,令人难忘。能讲述一下你童年生活中最深刻的一件事吗?(生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了解他的童年生活,一起来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诗一般的语文渲染,很快就把学生引入到对童年生活的甜蜜回忆之中。

  〖从语文教学角度谈教师的主导作用──兼谈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

  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客观基。和谐民主的情境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学生是否乐意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能否充分的调动。

  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教学首先应放开手脚,大胆地将课堂交给学生。作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与分析、判断、解快问题的能力,不能高估自已的指导作用而忽略学生的学习能力。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美文,文中精彩生动而又具体可感的景物描写及人物刻画,都很值得我们借鉴,文中用大量篇幅,以儿童的眼光来写“我”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而这些生活极易引起儿童的共鸣,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本文第二部分时,一位语文教师让学生从“教师”、“学生”的角度来理解“我”对三味书屋的情感,试着让学生独立地从文章第二部分来感知文章的主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之后,在谈论之前,老师只提了一个问题:你们阅读本部分时,发现了什么情况?紧接着,学生的各种想法纷沓而至:

  1、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有趣,不在于玩耍,而在于长大学知识。

  2、学习比现在更宽松。

  3、老师不太干预学生,课堂较自由,老师讲课时,学生可以做游戏,画画儿,这是对艺术的一种追求。

  4、老师不喜欢学生课堂上问“怪哉”,这应于课堂之外问……

  对于学生列出的这些情况,老师都没有打断他们,更没有否定他们,老师仔细聆听并惊喜地发现:学生所说的这些情况有许多闪光点,由此他们也体验到“我”在三味书屋的生活并不单调,无味,体现“我”对童年生活的无限怀念之情。这样,由学生本身完成对课文内容、主题的整体理解,老师就无须多费口舌了。

  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给了学生思考、发言的广阔空间,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应多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不以教师的既定要求来扼杀学生个性,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发挥他们的潜能,达到无师自通的目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方:“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也只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与学生真诚交流,才能让学生在语文的海洋里做勇敢的弄潮儿。

  〖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阅读课,让学生发现问题〗

  在经典阅读课上,要让学生发现问题──传统文本解读中没有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有学生发现了“问题”:鲁迅最后写《荡寇志》和《西游记》绣像的下落与“百草园”、“三味书屋”都没有关系,是“闲来之笔”,是“画蛇添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加入讨论。有学生作了如下分析:先生教读的书听不懂,谋生还要靠开小差时画的绣像,这正说明作者在三味书屋所受的教育是不切实际的,是迂腐的,从而深刻揭示了封建教育的腐朽,这不是“闲来之笔”,而是有深意的。学生的思维不能说不慎密、没有创意!这种创新的解读填补了许多文本解读者留下的空白。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经典的课文了,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或者更远可以到我的父辈的中学时代,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亲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我个人是很喜爱先生的文章的,先生的大多数文章都一一拜读过,先生的文章难懂确实不假,和读现在许多的文化快餐不同,许多的文章你得耐下心来,细细的品味才行,一遍两遍就想读出点子丑寅卯的人是万万不能体会先生文章的妙处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先生回忆童年时期生活的一篇文字,本身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在初中阶段先生的文章中,我是经常把它和另外一篇《社戏》相提并论的。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大概是先生一贯的战斗者的锋利,思想者的深邃,播火者的勇敢让人们忽略了他的细腻,他的温情?或者是那些需要口号,需要狂热的年代使人们把先生和他的作品一起推上了圣坛,而圣坛之上是容不得这些东西的?总之,一代代对这篇文章的诠释让人如梗在喉,先是扣上了一顶“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后是“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在这些分析中,先生成了一个样板戏里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在任何一个场合都不忘一把血一把泪的诅咒那万恶的旧社会,那万死的老地主。不知先生泉下有知,看到这些东西,会不会一下子坐起来,再写一篇文章……

  诚然,先生对于黑暗的社会,贫弱的国家,愚昧的民众是有着痛心疾首的恨,那是基于一个先觉者的敏锐,一个思想者的责任之上的,但这一切并不妨碍先生作为一个有血性,有情感的男人抒写自己的梦想,回忆,失落与惆怅。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用实在的笔调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园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天里捕鸟的乐趣,也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疑惑,三味书屋里新奇的追问,单调的学习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而这些才是此文的终极目的,那就是一个年已不惑的男人对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温暖的回忆。

  当然,作为一个中年男人,尤其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和犀利笔触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带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那些不加修饰而自然天成的描写,沉稳凝重的叙述,深刻诙谐的议论,张弛自如的抒情无不显示着一代文学大师老道的功力。或许这些就是被许多人认为的“檄文,战斗”的特征吧!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13

  【教学目标】

  1、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使用阅读通用学案,留给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阅读体验,再在讨论阅读所得中学会参与、表达、倾听与讨论,获得自己的阅读成果。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理解作品内容,领会文章主旨,鼓励独特见解,引导明确:从自由自在的嬉戏到接受学校教育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都一样的值得珍惜。

  3、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4、揣摩作者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指导学生写作,能在记叙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1、学生地主题阅读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2、对文章主旨的主体领悟。

  3、准确的表达。

  【教学难点】

  1、学生讨论阅读所得,形成自己的阅读成果。

  2、准确表达的训练与运用。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学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阅读方法指导与学生对作品的主体阅读与体悟。

  〖教学程序

  一、通用阅读指导

  目的:重新明确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要求和程序,为生成性阅读做好准备。

  1、二步自读法指导及阅读要求。

  2、分发学案。

  3、重申学案填写的方法。

  二、生成性阅读

  目的: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宽松、没有太多的事先束缚的状态下,获得对本文文本阅读的第一手经验。

  1、学生开展主体阅读,理解文本,感悟主题,揣摩表达,收集所得,提出疑问,自述理由。

  2、碰到困难与周围同学交换意见或向老师求助。

  3、教师巡视,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碰到的难题。

  4、完成阅读后,与周围同学交流阅读所得,探讨问题。

  5、完成学案相关内容的填写,要注意味自己的观点准备理由,等待下节课参与全班的讨论。

  三、阅读思路的拓展

  目的:根据本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采用双向互动对话式阅读的方法,拓展阅读思路,开展更深层次的主体阅读活动,为下一课时的讨论和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作更充分的准备。

  1、教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运用猜测、联想、换位思维等方法,估测本文的写作内容、顺序安排和主要写法。

  2、学生讨论。

  3、归纳结论:

  ⑴ 从标题上看,作者必须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地点转移顺序来安排写作内容,重点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自的样子和生活状况;两者之间必须安排过渡,过渡段要交代转移的原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有可能形成对比。

  ⑵ 从上面的猜测可以看出,阅读本文,应先从整体上掌握4个问题:百草园的样子和生活?三味书屋的样子和生活?为什么到三味书屋?作者力图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课外围绕猜测获得的结论,作进一步深入的阅读,准备下课时交流阅读所得,参与讨论,收获自己的阅读成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交流阅读所得、讨论读后疑问、整理各自领悟、收获到的阅读成果;

  2、进行语言运用训练。

  〖教学程序

  一、交流阅读所得,探讨对文本的整体理解

  1、出示上课时学生归纳所得的对文章整体把握必须首先解决的4个问题:

  ⑴ 百草园的样子和生活?

  ⑵ 三味书屋的样子和生活?

  ⑶ 为什么到三味书屋?

  ⑷ 作者力图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交流阅读所得。

  3、对有不同看法的结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要充分地给学生时间探讨,不能急于下结论。

  4、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的是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悟解,要借助课后第一题,引导学生明白:从自由自在的嬉戏到接受学校教育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都一样的值得珍惜。

  这是最基本的底线。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以保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观点,教师要允许这种不同理解的存在。

  二、交流阅读所得,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独特领悟

  1、学生说出自己认为文中写得精彩成功的地方,或说出觉得作品写得失败的地方要求说明理由。

  2、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做到:一是引导学生说透,二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讨论百草园物事、雪地捕鸟、痛别百草园三个文段中语言运用技巧和情感色彩的表达的作用,达成第3、4个教学目标。

  3、对精彩之处多形式朗读。

  三、讨论阅读中产生的疑问,激励深入或拓展式的探讨

  1、学生说出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并陈述自己的理由,或陈述自己对答案的猜想。

  2、教师引导、激励学生参与探讨,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来碰发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解读;对学生实在莫衷一是的问题,教师可作适当点播;对课堂上解决不了,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肯定,并且存疑,激发学生课外进一步寻求答案。

  3、教师在本环节中要高度注意,随时根据学生的问题和讨论的情况,判断、选择、生成新的学习点,并引导学生探讨学习。

  四、归纳形成结论

  1、学生整理阅读和探讨所得,在学案上整理、写下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2、交流学习成果,谈学习的感受。

  3、共同归纳学习成果,让学生形成必要的笔记。

  4、教师强调:这些成果都是同学们自己在阅读和探讨中自己收获的,而不是老师讲给的。

  五、语言运用训练

  课后题二、三题。

  六、作业

  1、基础作业:

  ⑴ 生字词抄写、生字注音,重点词语的解释;

  ⑵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说仿写;

  ⑶ 雪地捕鸟仿写:动词的准确运用。

  2、拓展阅读:练习册课外文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