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的优秀教案

时间:2025-01-14 14:59:55 丽华 教案 我要投稿

腊八粥的优秀教案模板13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腊八粥的优秀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腊八粥的优秀教案模板13篇

  腊八粥的优秀教案 1

  教学目标:

  1.了解腊八节的来历,了解民俗腊八节的常识。

  2. 认识腊八粥的材料,学习制作腊八粥,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

  4. 愿意与同伴合作,体验劳动的快乐。

  5. 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老人的尊重的理解。

  6. 学念儿歌:腊八粥,感受过节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认识制作材料,以愉快的心情制作腊八粥

  教学准备:

  1.课件《腊八粥》、

  2. 腊八粥制作材料(实物):大米、小米、红枣、红小豆、绿小豆、莲子、花生米、红糖,成品腊八粥。

  3. 腊八粥制作工具: 电饭煲或者普通锅、火、水等等

  4. 识字卡片:米、腊八节、枣、红糖、豆、莲子、花生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激发兴趣

  1. 观看课件《腊八粥》中的——过腊八节,让幼儿了解腊八节的由来。

  二、认识腊八粥的制作材料

  1. 观看课件《腊八粥》中的——材料,解说腊八粥是由大米、小米、红枣、红小豆、绿小豆、莲子、花生米、红糖等很多种材料熬成的。

  2. 展示实物材料,让幼儿从视觉、触觉认识这几种材料。

  3. 分组合成材料。每组一份材料,互相看看是否合适。

  三 、我做摸腊八粥

  1. 认识电饭煲,清洗材料,学习使用电饭煲。

  2. 引导讨论制作腊八粥的`方法,熬制腊八粥。

  3. 观看课件《腊八粥》中的——成品粥。让幼儿了解腊八粥的多样性。

  四、品尝腊八粥

  1. 观看课件《腊八粥》中的——品尝腊八粥,让孩子们说说课件里的小朋友们们在做什么?他们高兴吗?为什么?你们做的腊八粥分给谁一起品尝?(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还有小朋友们),培养幼儿对老人的尊敬和关心。

  2. 学念儿歌:

  腊八粥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 糖瓜粘。

  二十四 扫房子。

  二十五 炸豆腐。

  二十六 炖羊肉。

  二十七 杀只鸡。

  二十八 把面发。

  二十九 煮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3. 全体幼儿品尝制作的腊八粥,感受劳动的成果,感受腊八节的快乐

  五 、认识卡片上的字。

  以游戏的形式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识字:米、枣、红糖、豆、莲子、花生、腊八节

  腊八粥的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腊、粥、腻、栗”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猜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3.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5.学习课文细腻描写腊八粥的部分,照样子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说说课文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腊、粥、腻、栗”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猜想”等词语。

  2.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学习课文细腻描写腊八粥的部分,照样子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在每组每人5秒内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活动)

  2、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自然的馈赠,粘粘的腊八粥包裹着的却是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出示课件1】

  (板书:腊八粥沈从文)

  【出示课件2】

  3.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 -1988年),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他主张“美在生命”,中篇小说《边城》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沈从文的语言格调古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出示课件3】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4】

  (1)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

  腊là(腊月)粥zhōu(喝粥)腻nì(细腻)

  栗lì(板栗)咽yàn(咽下)匙chí(汤匙)

  灌guàn(灌溉)搅jiǎo(搅和)稠chóu(浓稠)

  嘟dū(嘟嘴)熬áo(熬粥)褐hè(褐色)

  缸gāng(水缸)脏zāng(脏乱)筷kuài(筷子)

  (2)解释词语。【出示课件5】

  搅和:混合;掺杂。

  糊涂:人头脑不清楚或不明事理。也指事物混乱不清。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出示课件6】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

  提示: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板书:等粥喝粥)

  2.交流讨论:文章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等粥写得十分详细,分别写了八儿在等粥的过程中的变化。

  四、精读赏析,激发灵性

  分析第一部分:【出示课件7】

  1.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

  提示: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

  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并拢”“叹气”“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等词分析。

  2.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提示:第一句就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接着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闻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第二句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眼前,那香气,如入五腑六赃,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

  3.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提示:

  充分运用学过的手法介绍,注意每段的过渡。

  五、课堂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

  2、试理解课后思考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住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赏析,分析人物形象。

  作者浓墨重彩地写了八儿等粥的事情,八儿是怎样等粥的?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出示课件8】

  提示:盼粥-想粥-猜粥-看粥(板书:盼想猜看)

  2、1.盼粥.

  (1)默读第2—8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汇报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喜悦之情吗?

  ②“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一种怎样的心情?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提示:对粥的喜爱与盼望之情。(板书:迫不及待)

  ③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第四五自然段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④怎样理解第八自然段的反问句?

  出示: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提示: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

  2、2.想粥。

  (1)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粥怎么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又改变了?

  提示:理解八儿的讨价还价、得寸进尺。

  (2) “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提示:妈妈对八儿十分宠爱。

  (3)分角色朗读。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过渡: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部分。

  3、猜粥

  (1)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出示:栗子会稀烂到认不清楚了把,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起来总已是面面的了!……

  (2)自己读一读,看看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圈出来。

  (3)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奇妙)

  4.看粥

  (1)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画出相关词语。

  出示: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

  (3)找出关键词和第十四自然段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4)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文题为“腊八粥”,课文在前半部分详细描述了等腊八粥的过程,作者又是如何描绘吃腊八粥的过程的呢?

  提示:作者用寥寥数语就粗笔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运用动作描写“靠”“斜立”等词和比喻修辞方法“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突出了八儿粥吃得多、吃得饱、吃得尽兴。(板书:心满意足)

  三、回读赏评,交流感受。

  【出示课件9】

  1、吃了一枚大枣的八儿,总算暂时堵住了八儿小馋嘴巴,请同学们再通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2、文章中有许多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感受。

  创造条件请学生制作小型作品,展现吃腊八粥的情景,可以用橡皮泥、粘土制作,也可以制作折纸作品。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沈从文先生言辞间平易近人,他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家常话里间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也许从未将“爱”挂在嘴边,但却可以看出八儿、妈妈、爸爸之间对对方的爱,真正地让人感受到了何为“家”何为“亲情”。

  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等到了可以随时吃到腊八粥时,味道却没有它停留在想象中时那样诱人了。过了腊八就是年,比起喝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丝甜香的文字,氤氲着寒冷麻木的心灵。那样,一股久违了的香甜也会萦绕在唇齿之间。

  2.作业。

  【出示课件10】

  (1)小米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等你来品,将这浓浓的腊八情义融进短信里,送给你的亲人、朋友、老师和同学。祝福他们腊八快乐!

  (2)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关于腊八有哪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查到之后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板书内容:

  教学反思:

  《腊八粥》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里的一篇文章。学习了这篇文章,真正让我们走近了“民俗”,感受了“民俗”。那浓郁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气息映入的孩子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置在其中。

  文章重在通过主人公八儿的语言、行为及心理描写体现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吃腊八粥,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文的线索。于是,课堂上我便抓住这一线索来展开教学。一方面,我抓住语言描写来帮助学生洞察心理。文章中共有七处描写八儿与母亲的对话,虽然语言并不是很多,但却能充分表达出八儿急于吃到腊八粥的心理。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找出描写八儿语言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从读中你体会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孩子在动笔、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八儿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喜,不得不爱!

  另一方面,我抓住行为、表情来向学生展现心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不但通过八儿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作者还注重的是八儿行为和表情的描写。“从哪里还能看出八儿特别急于吃到腊八粥?”一个问题将孩子们再次带到课文之中,“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进进出出”一词把八儿对腊八粥的惦记形象地写了出来。“八儿要哭的样子”“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都真实地将八儿的心理展现给大家。八儿心理变化的描写将一个嘴馋的小孩子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八儿等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也将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展现给了大家!文章内容较浅显,在抓住八儿心理变化的同时更抓住了孩子们对八儿的喜爱之情,运用了最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文字,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深深地注入孩子们的心中!也激起了孩子们对腊八粥的爱恋之情!可见,抓住孩子的心是最重要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的机会较少,如果课堂上充分组织学生朗读,互动,效果会更好。

  另外,对于开头讲腊八粥的做法及人们对其的喜爱的处理,总觉得有着不小的欠缺,因为对这一段文字的表达妙处,处理得太简略了。没有透过文字表达人们对其的喜爱,从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这是对不同年龄段人都喜欢腊八粥的具体描绘处理不当。又从“看”“闻"“吃”来一点点的体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体会不深刻。如果此时让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去品读一下,那会在品读的过程中学会这样的写作方法,这样才在遗漏中补回一点缺失。可见自己的备课不够深入,文本剖析不够精当所致,今后的教学应予以警示。

  腊八粥的优秀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4.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

  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指导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其他同学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体什么事?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三、默读课文,圈划批注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

  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

  3.学生圈画后汇报。

  4.教师及时总结。

  他的心里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四、总结升华

  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1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但看他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心里塞灌呢!”

  2.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

  3.当堂积累下来。

  腊八粥的优秀教案 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人物特点,感受浓浓亲情。

  教学重点

  结合文章对人物细致描写,体现人物特点,感受深深情感。

  教学难点

  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体会浓浓亲情。

  教学突破点

  以“腊八粥”为切入点,结合文章中对腊八粥的描写,深入体会文中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之情,从而感悟一家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几天,天气很冷。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你们对腊八粥还有什么了解?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腊八粥”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读课文,订正字音。

  (2)小组内自学生字新词。

  四、再读课文。

  在文中找一找,这是什么样的腊八粥?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什么的心情?

  三、结合文章中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

  四、从文章中对妈妈与八儿的对话中,除了能看出八儿嘴馋,十分想吃腊八粥以外,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五、课外拓展,找到《腊八粥》原文,继续读一读,从中深入感受一下这一家人的浓浓亲情。

  板书设计

  腊八粥

  孩子天真可爱

  教学反思

  教学时重在通过对主人公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体会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喝腊八粥的馋样。运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悟,充分唤起学生的认知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腊八粥的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并分清详略。

  3.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并分清详略。

  2.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并分清详略。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识记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2.启迪学生对平时生活进行联想,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腊八粥 细腻  咽唾沫 汤匙 搅和 浓稠  肿胀 褐色 染缸 脏水 筷子

  2.导入话题:农历十二月初八,即腊八节,俗称“腊八”。在这一天,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方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中就有对腊八粥的描写:“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那么,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又是怎样的呢?

  3.板书课题,指导书写“腊、粥”两个字。提醒学生注意:“粥”字由三部分组成,左中右距离相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主次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围绕“腊八粥”,作者主要写了什么事?

  (1)学生边读边圈画。

  (2)学生交流。

  预设:腊八这一天,妈妈在灶台熬制腊八粥,馋粥的八儿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后,终于和家人一起心满意足地喝到了粥。

  交流后概括:围绕“腊八粥”,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喝粥”这两件事。

  2.请学生说一说课文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学生交流文章的详略安排。(“等粥”写得比较详细,“喝粥”写得比较简略)

  3.学生思考:详写的部分,作者写了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

  (1)学生默读并思考。

  (2)学生交流:八儿盼望喝到腊八粥、八儿设想如何给一家人分粥、八儿对腊八粥样子的猜测、八儿看到腊八粥。

  指导学生将“等粥”部分概括为: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四个小部分,相机

  三、仿写练笔,练习表达

  1.学生讲一讲自己喜爱的食物有哪些,并说明理由。

  2.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写自己喜爱的食物。

  要求:要抓住食物的特点,可从食物的材料、味道、做法等方面去考虑,尽可能写出对食物的喜爱之情。

  学生完成初稿后交流。

  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完成仿写练笔的初稿,并作修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听写词语,回顾作家笔下的“腊八粥”。

  (1)听写词语:腊八粥 腻腻的 糊糊涂涂 浓稠

  (2)学生用上这些词语说说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腊八粥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板书课题,回顾课文“等粥”部分可分为哪几个小部分。板书:盼粥 分粥 猜粥 看粥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过渡:看了视频中的腊八粥,我们再来看看作家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它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这段文字。(出示第1段)

  2.自读第1自然段,说这段文字描写的腊八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学生可能会从“深受喜爱”“甜甜腻腻的口感”材料丰富”等角度去说。

  3.请学生说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如“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4.学生尝试介绍一种自己喜爱的美食。

  (1)过渡,如果让你来写一种美食,你打算怎样写呢?

  (2)用课件出示“包子”“糖堆”“烤鸭”等美食的图片,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说说自己喜欢的美食是什么。

  (3)思考:怎样把你喜欢的美食介绍给同学?

  (4)小组交流: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每位成员把自己喜欢的种美食介绍给组内其他同学。

  (5)小组评价,并推荐介绍得好的同学在班里展示。

  提示: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评价或推荐理由,引导学生关注“抓住特点来表达喜爱之情”,不断完善自己的介绍。

  (6)小练笔。

  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写自己喜欢的美食(此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情来决定是当堂完成还是在课后完成)。

  5.再读第1自然段,说说描写腊八粥时哪些词语给你的印象最深。

  教师结合学生提到的词语,如“甜甜的腻腻的”“糊糊涂涂”“大碗大碗”等,总结并过渡:作者描写腊八粥的语言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把一幅幅生活的图景像影视剧一样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三、精读课文,品析人物形象

  1、默读课文:文中多处写到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情形,请你画出来并作批注,体会他的心情。

  【设计理念】于永正老师说过:“读书一定要留下痕迹。”一定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可以在在书页上用特定的符号或文字写下自己读书的所疑、所思、所感和所想。因此,在批注中圈、点、勾、画等符号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而教师会随堂巡视,适时点拨,在学生充分感悟后,组织交流。交流时,要引导有感情朗读。

  2、小组讨论,1人发言,其他补充。

  3、引导学生从神态、动作、心理、语言这四个方面进行评析

  ①神态动作: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会“急红了眼”所表现出的急切心情。

  ②心理描写: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只能猜想……

  此刻的八儿想吃却吃不到,只能想象锅中的美味,体会他焦急的心情。

  ③“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

  从八儿的语言中体会他的`天真无赖,这里写出了他对腊八粥的渴望和迫不及待,就如古诗中所说“最喜小儿无赖”。

  文中八儿的语言最为有趣,于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

  4、情景再现,品读语言

  ①呈现文中三处对话,学生自由读

  ②片段一:师生合读片段二三:学生合作演读

  【设计理念】采用多种方式,以读促悟。描写、抒情课文,可“诵读欣赏”。

  5、在沈从文笔下,通过对人物的细节刻画表现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以及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

  6、八儿这么想吃粥,他吃到了吗?引出最后一段话。

  7、练笔:发挥想象,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出八儿吃腊八粥的情景。

  【设计理念】此环节是为了拓展延伸,加深感悟,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课文的描写,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完成读写之间的迁移。

  教学反思

  本文通过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对八儿等粥与八儿喝粥分别进行了描写,文章重点着墨在八儿等粥时迫不及待的心理,也通过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一系列正面描写的方式,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八儿的可爱、天真、聪明。又通过略写的方法对一家人喝粥的场面进行简单处理,在整个喝粥的语段中,仅通过侧面描写的方式和简单的语言描述,将腊八粥的香甜可口描写出来。进而让学生明确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并能做到熟练运用到相应的习作中。文章对于传统节日营造出来的氛围的把握是比较困难的,因而可结合学生的日常实际同时与多媒体进行结合,让学生真正能够感受到传统节日浓厚的节日氛围,与合家团聚时的喜悦心情。这样才能将重点落实到位,也能更好地突破难点。

  腊八粥的优秀教案 6

  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了解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2、知道制作腊八粥的主要材料,初步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感受。

  3、通过学看日历,知道腊八节是哪一天?星期几?在自己探索、与同伴交流中主动求知,集体体验过腊八的快乐。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重难点:

  知道腊八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集体过腊八节的快乐。

  活动准备:

  PPT、各种制作腊八粥的材料(实物)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初步了解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

  师: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

  师: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初八就是我国的传节日叫做腊八节。

  二、基本部分

  1、腊八节知多少。

  师: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古时候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民间大都流行喝腊八粥。关于喝腊八粥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故事(口述两三个传说)。

  2、介绍腊八粥

  师:你们吃过腊八粥吗?

  师:你吃过的腊八粥里都有哪些食材呢?请你简单介绍腊八粥的食料。

  (红枣、红豆、绿豆、桂圆…)

  师:腊八粥里面会有8样不同的食材。

  3、展示实物材料,让幼儿从视觉、触觉上来认识这些材料。

  师:请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你们所见到的食材,了解腊八粥食料的名称

  幼:扁扁的红豆,圆圆的桂圆,胖胖的花生米…

  4、宣传“腊八粥”——八宝粥

  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食材,向同伴介绍腊八粥所需的`材料!

  三、结束部分

  今天我们学习了腊八节的相关知识,知道腊八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且懂得关心爱护需要帮助的人,给他们送去温暖。

  四、延伸部分

  小朋友们,其他班的小朋友还不知道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我们赶紧去告诉他们吧,出发吧!

  活动反思:

  腊八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蕴含丰富的教育意义,如果直接给孩子自讲解会显得枯燥乏味,孩子们也没有多大兴趣,因此,我通过多媒体PPT课件方式展示腊八节特有的习俗,孩子们看的认真,听的仔细,互相讨论,活动结束后依然沉浸在腊八节的温暖中。在这一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的方式,孩子们了解到了腊八节的由来和传说,将腊八节的食材和如何看日历的数学活动结合在一起,符合大班幼儿学习的年龄特点,提升了有效的经验,体现了活动和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腊八粥的优秀教案 7

  教材分析

  文章选自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半部分,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

  学习者特征分析

  大部分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本课的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学习比较积极,参与学习的面儿比较广。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文章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教学方法

  看图法、合作法、小组活动。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请学生说一说对“腊八”或腊八粥的了解。

  2.教师导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腊八粥》这一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然段记号,划出读不准音的词语。

  2.正音,并反复读关键词语。

  3.同桌一起读重点段落。

  三、再读课文:

  1.学生围绕课后题默读思考。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

  第1小题: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先适当提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围绕“妈妈”和“八儿”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先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

  第2小题:这一题旨在训练学生对“八儿”这一人物是否理解。是在梳理文章大意后关注作者的.表达。聚焦到主人公“八儿”身上,因为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文章随处可见“八儿”急切想吃腊八粥的情形。

  第3小题: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景。表达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4.教师相机总结。

  四、分析人物特点:

  1.“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结合文中语句加以说明。

  2.师生交流。

  3.文中的母亲呢?用刚才的方法。

  4.师生交流。

  五、指导朗读: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六、作业: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学生自由读课文。

  板书设计

  腊八粥

  沈从文

  “八儿”母亲

  其乐融融

  腊八粥的优秀教案 8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积累叠词,了解小说背景。

  2、了解小说借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用读对话梳理情节的方法,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3、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4、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2,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略得当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文体

  1、播放微视频,引出小说背景。

  2、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二、字词教学,了解环境

  1、出示字词,读准字词,引导学生从词语内容和形式上发现规律。

  2、情境朗读,了解环境。

  三、梳理情节,初识形象

  1、快速默读第6—19自然段,思考:八儿想吃腊八粥却吃不到,他是怎么办的?

  2、根据学生回答,梳理小说情节。

  3、根据板书,串联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4、小结:这篇小说就是用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刚才,我们读了八儿和妈妈的对话,梳理出的情节就是小说的情节。

  5、交流: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八儿?

  四、品读语言,丰盈形象

  1、聚焦情节中八儿的语言,初步感受语言的变化。

  2、品读短句。

  (1)齐读,思考:本句中哪个字最精彩?

  (2)对比朗读,从“那”字,你感受到什么?

  (3)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感知八儿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一个“那”字,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刚才,我们抓住了八儿的语言,品读“那”这个关键词,揣摩了八儿的心理,从而让八儿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更加丰满。

  3、品读长句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填一填:八儿每次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变化?

  写一写: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并想想理由(填在磁卡上,一张磁卡写一个词)。一定要填在磁卡上。温馨提示:四人小组,一人主持,其他三人一人汇报一处。

  (3)小组汇报。

  (4)小结:刚才,我们读了八儿这处长的语言,从分粥的变化中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他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更加丰盈。

  (5)串读三次分粥的句子,读出变化。

  4、小结:刚才我们品读了八儿的语言,关注了关键词句,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八儿的形象跃然纸上。沈从文不愧为语言大师,在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时,每个词语,每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借助不同的语言形式展现人物不同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梳理环境中的情节,品读八儿的语言,揣摩他的'心理,看到了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八儿心里隐藏的语言和那锅不断叹气的粥,这又藏着什么奥秘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揭秘。

  第二课时

  【导入】

  一、谈话导入,回顾课文内容评论

  1、谈话导入。

  2、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什么事?

  【讲授】

  二、品读课文评论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明确任务:课文是如何写八儿嘴馋的?

  3、读文探究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八儿特点的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4、集体汇报

  1)描写动作的句子。

  2)描写语言的句子。

  3)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5、小结: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画。表现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活动】

  三、指导朗读评论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作业】

  四、作业评论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腊八粥的优秀教案 9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方家大院的八儿已经等不及了,要喝上香甜的腊八粥,走,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表现吧!

  回顾一下等粥这一件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盼粥→想粥→猜粥→看粥)

  二、走进课文、品读感悟。

  (一)等粥

  1.盼粥。

  (1)默读2-8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的喜悦之情吗?

  (喜得快要发疯“:神态描写,略带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八儿的兴奋。示例:兴高采烈、手舞足蹈)

  ②”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眼睛可急红了“: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板书迫不及待)

  ③”‘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属于什么描写?(语言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

  ④怎样理解第八自然段的反问句?

  (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2.想粥。

  分角色朗读9-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粥怎么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理解八儿的讨价还价、得寸进尺,体现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并且非常的孝顺)

  3.猜粥。

  (1)男生齐读第14自然段,大家思考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2)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儿、枣子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画下来。

  (3)文章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妙)

  (4)这段猜想有什么作用?写出八儿怎样的心理?

  (写出腊八粥在八儿心中的初步印象,为实际看到腊八粥做铺垫。憧憬、渴望的心情)

  4.看粥。

  (1)读第15、16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17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试着说一说。

  (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饭豆煮得肿胀;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但他没想到今日的粥颜色是深褐)

  (3)作者是怎么写腊八粥的?

  (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内各种东西的状态。)

  (4)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失落、嫌弃、厌恶,因为看到的颜色是深褐,这让他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有点嫌弃、厌恶,觉得腊八粥很脏。)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6)当妈妈看到八儿有这样的反应时,妈妈是如何表现的?

  (”捡了一枚大的特别吓人的的赤枣给了八儿“)。

  (7)从妈妈的行为中能感受到什么?

  (妈妈对八儿的疼爱)

  小结:在等粥这件事中,八儿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迫不及待--等待--憧憬--惊讶、厌恶)

  (二)喝粥

  最后八儿终于吃到了腊八粥。作者又是怎样来写吃腊八粥的呢?找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简析。

  (”靠着斜立“,将筷子摆成十字,动作描写。”小鼓“外貌描写。这写出八儿吃饱了腊八粥以后满足的样子。”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八儿的父母也吃得十分满足。)

  (通过对人们吃完腊八粥的状态,表现出腊八粥的美味)

  三、总结。

  文章的标题是《腊八粥》,但读完全文后,我们发现文章详写的部分应该是”等粥“,略写的是”喝粥“。这样写一是为了通过熬制的过程,表现八儿和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二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是要写腊八粥的美味,而是要通过这个生活场景,体现这些普通百姓对生活和家的热爱。

  板书设计

  腊八粥

  盼迫不及待

  等粥想苦苦等待详写

  爱粥猜美妙

  看惊异

  喝粥靠着斜立着略写

  小面鼓

  教后反思

  课文中共有七处描写八儿与母亲的对话,虽然语言并不是很多,但却能充分表达出八儿急于吃到腊八粥的心理。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找出描写八儿语言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从读中你体会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孩子在动笔、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八儿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孝顺的孩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惹人喜爱,逗人发笑!

  腊八粥的优秀教案 10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相关词语的含义,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2.整体感知课文,借助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分清内容主次。

  3.聚焦文中的细节描写,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形象,初步感受作者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借助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

  抓住细节,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揭示课题,走进腊八

  1.说说腊八节(展示思维导图)。

  2.板书课题《腊八粥》

  3.听写词语:腻腻的浓稠深褐搅和熬粥

  4.出示第1自然段

  思考:这段话中哪个地方让你觉得特别有意思?

  学生互动交流。

  想象画面,读一读。

  【设计意图:“这段话中哪个地方让你觉得特别有意思?”以这个问题为抓手,让孩子去发现开篇的精彩之处,体会作家生动而细腻的描写,初步感受其语言风格。】

  板块二:梳理文脉,初识“八儿”

  1.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2.课文围绕八儿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板书:等粥喝粥)

  第2至19自然段是写等粥;第20-21自然段是写喝粥。

  引导学生质疑。

  3.快速默读2-19自然段,想想八儿等粥时想了什么主意?试着补充下面的情节图。

  提问: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八儿?

  【设计意图:“八儿”无疑是个可爱的孩子,心急而等不了“热粥”的他一连着想了好几个主意。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从这些情节中认识“八儿”,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情节的展开来体现人物形象的。】

  板块三:聚焦细节,再识“八儿”

  1.学习提示:自由读2至1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哪个细节读出来的?用笔勾画出来,再到小组里和同伴说说。

  2.交流预设:

  (1)“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但他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2)“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3)“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那我饿了……”

  (4)八儿分粥可是有窍门的,发现了吗?

  (5)找一找2至11小节中描写粥的'句子,划出来。联系上下文读一读,想想这里对粥的描写还有什么用意?

  3.小组里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正如当代著名学者朱光潜所说,“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作者笔下那一个细微的眼神、一段有趣的对话、一个细小的动作,都是那么地富有深意,语言的精妙之处需要反复地品读,才能读出那个味儿来。】

  板块四:补充资料,拓展留疑

  1.出示句子: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没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的印象里。

  2.沈从文的腊八粥里到底还有着什么不一样的味道呢?

  【设计意图:每一个作家的心里都住着故乡,“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更是如此。那挥之不去的乡音,那软糯香甜的腊八粥,那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都是作者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腊八粥里还有着什么不一样的味道呢?”最后提出这个问题,意在指引孩子课后进一步去研读课文。】

  腊八粥的优秀教案 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重点词句、联系提示语、分角色朗读等感悟课文。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内容,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体会八儿一家其乐融融。

  3、学习文中人物对话的描写,通过读文及拓展阅读,感受亲情给人带来的温暖。

  重点: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难点: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认字,说出带有生字的成语

  2、 回顾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 2——19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板书)

  二、精读感悟

  过渡:美味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粥这一部分。

  1、 盼粥

  (1) 默读2——8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汇报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喜悦之情吗?

  ②“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板书迫不及待)

  ③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四五自然段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④怎样理解第八自然段的反问句?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

  2、 想粥

  (1)分角色朗读9——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粥怎么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理解八儿的讨价还价、得寸进尺)

  (2)“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3) 再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过渡: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在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部分

  3、 猜粥

  (1)男生齐读第十四自然段,大家思考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2)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画下来。

  (3)文章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奇妙)

  4、看粥

  (1)师读第十六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十七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

  (3)找出关键词和第十四自然段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4)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三、回读赏评

  1、吃了一枚大枣的八儿,总算暂时堵住了小馋嘴巴,请同学们再通读课文,谈谈自己读了《腊八粥》之后的感受

  2、你喜欢文中的那些句子,给大家读一读,课下可以抄在你的积累本上

  四、拓读升华

  阅读沈从文的《腊八粥》全文,出示阅读提纲,指名读

  五、作业: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关于腊八有哪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查到之后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六、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腊八粥

  盼迫不及待

  想苦苦等待

  猜美妙

  看惊异

  腊八粥的优秀教案 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重点词句、分角色朗读等感悟课文。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内容,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的变化,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3、学习文中人物对话的描写,感受浓浓亲情。

  教学重点:结合文章对人物细致描写,体现人物特点,感受深深情感。

  教学难点: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体会浓浓亲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品味:

  (一)1、快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粥的制作过程和人们吃粥的感觉,感受腊八粥的美味。

  读了作者笔下的'腊八粥,你想到了哪个成语?

  (二)、面对美味的腊八粥,八儿有什么表现呢?读课文2—19自然段,要求:

  1、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什么描写?

  2、反复品读这些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运用我们学过的语文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简单做下批注。

  3、学生交流汇报:

  A、盼粥:

  1、抓住八儿心里活动的直接描写,“喜得快要发疯了,指导朗读。

  2、八儿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

  抓住关键词。“松劲“急红了”这样神态的描写,体会八儿的迫不及待。

  B、等粥:从八儿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八儿的天真、贪吃)

  C、猜粥、看粥:

  看了粥后八儿心里会怎样想?

  三、回读感悟:

  1、回读全文,谈谈自己读了《腊八粥》的感受。

  2、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说说喜欢的原因。

  四、拓展阅读:

  阅读全文《腊八粥》

  腊八粥的优秀教案 13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5个字,会写“糊涂、搅和”等9个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3.了解课文的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4.找出文中描写细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在上节课中,我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看了北京的春节,其中提到了一种腊八那天会吃的食物——腊八粥。民间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说明在腊月天气很冷。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在你的心目中腊八粥是什么样的?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跟着沈从文一起去品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

  4.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唾沫(tuò mo) 孥孥(nú nú)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腻、灌、褐、筷”,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2.通读课文,你认为整个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能否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喝粥)

  3.说一说哪一部分写得详细。(等粥)哪一部分写得简略?(吃粥)

  4.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小组内读一读,谈一谈你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八儿天真、可爱、嘴馋,腊八粥香甜诱人、惹人喜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作家沈从文笔下的文章——《腊八粥》(师生齐读)。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一幅细腻独特的腊八风俗画。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品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文章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写腊八粥时,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的笔墨去列举腊八粥的原料?(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丰富。)我们在上节课也曾经提到过关于腊八粥的句子,回忆一下。

  从中你可以感受到腊八粥吃起来一定如何?(美味可口)

  2.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美味的呢?(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腊八粥在锅里煮的状态,还有腊八粥的香气。)

  3.写腊八粥的.材料和煮的状态除了能够衬托腊八粥的香甜可口,还有什么作用?(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二)品读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

  那么多人都喜爱腊八粥,八儿也是其中的一员。那么面对这样的一锅粥,八儿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自读第2~8自然段,画出描写八儿的语句,体会一下八儿的心理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①“喜得快要发疯”:心理描写,略带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八儿的兴奋。“眼睛可急红了”: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语言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

  ②从八儿的心理、神态、语言中能感受到八儿有什么特点?(天真、可爱、颇有童趣)

  (三)品读第三、四部分(第9~19自然段)。

  1.朗读第9~13自然段,从八儿与妈妈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八儿的心理和人物特点是怎样的呢?

  (八儿急切地想要吃到腊八粥,但是只能苦苦等待;看到腊八粥淡淡的烟气后,开始猜想锅内的情景;但是同时也没有只想着自己,也想到了自己的家人。所以八儿不但天真可爱,而且也孝顺体贴。)

  2.从妈妈对八儿的回答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妈妈是非常疼爱八儿的。)

  3.从这段富有生活气息的对话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八儿与妈妈之间浓厚温馨的亲情。

  4.一位同学朗读第14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八儿猜想的腊八粥是怎样的呢?画出相关句子并进行品析。

  ①“饭豆……肿胀了吧”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想象中豆子发胀饱满的状态。

  ②栗子、花生仁煮得软糯稀烂。

  ③哪个词可以形容八儿想象中的腊八粥?(妙极了)

  ④这段猜想有什么作用?(写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猜想,为八儿实际看到腊八粥做铺垫。)

  ⑤写出八儿怎样的心理?(憧憬、渴望的心理)

  5.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以后,他终于看到了腊八粥的庐山真面目了。妈妈煮的粥究竟是怎样的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齐读第15~17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①栗子跌进锅,饭豆煮得肿胀,花生仁儿脱了红外套,锅巴围了锅边成一圈儿,粥的颜色是深褐。

  ②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内各种东西的状态。

  6.你觉得当八儿看到这锅粥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①“他惊异得喊起来了”——感到惊讶。

  ②“怎么,黑的!”——有点嫌弃,觉得腊八粥很脏。

  7.看到八儿有这样的反应时,妈妈是如何表现的?(“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从妈妈的行为中你能感受什么?(妈妈对八儿的疼爱。)

  教师小结:在第三、四部分中,八儿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迫不及待—等待—憧憬—惊讶—嫌弃)

  (四)品读第五部分(第20~21自然段)。

  最后八儿终于喝到了腊八粥。作者又是怎样来写喝腊八粥的呢?画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进行赏析。

  ①“靠着”、“斜立”、筷子“摆”成十字,动作描写。

  ②“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外貌描写,写出了八儿喝饱了以后满足的样子。

  ③“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八儿的父母也喝得十分满足,通过对人们喝完腊八粥后状态的描写,表现出腊八粥的美味。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虽然文章的标题是《腊八粥》,但读完全文后,我们发现文章详写的部分是第二部分,等腊八粥,而喝腊八粥则略写。为什么?

  (通过写熬制腊八粥的过程,表现八儿和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

  2.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是写腊八粥的美味,而是通过描绘这个生活场景体现普通百姓对生活和家庭的热爱。

  3.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仿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腊八粥

  孩子天真可爱

  教学反思

  教学时重在通过对主人公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体会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喝腊八粥的馋样。运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悟,充分唤起学生的认知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腊八粥的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腊八粥》优秀教案10-04

《腊八粥》优秀教案(通用17篇)02-21

腊八粥的优秀教案范文(精选14篇)02-08

腊八粥教案01-09

《腊八粥》教案10-22

腊八粥的作文[优秀]03-21

腊八粥的作文(优秀)03-21

【优秀】腊八粥的作文04-17

腊八粥优秀作文12-22

腊八粥的作文【优秀】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