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教案

时间:2023-01-02 10:49:4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圆柱的体积》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圆柱的体积》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圆柱的体积》教案

《圆柱的体积》教案1

  设计说明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伊始,为学生创设“圆柱形橡皮泥的体积你会求吗?”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找到解决的方法。这样的设计不仅自然渗透了圆柱(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还让学生体会到可以有许多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2.实践操作,促进知识迁移。

  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来源于大量的实践活动。动手操作不但能使学生获得感性的体验,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本设计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充分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合理性,充分认识到图形转化过程中形变而质不变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在把旧知迁移、发展、转化、构建为新知的同时,动手操作、观察及归纳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圆柱的体积公式

  演示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学具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圆柱的体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一块圆柱形橡皮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现在我想知道这块圆柱形橡皮泥的体积是多少,你有好的办法吗?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

  预设

  生1:可以把这块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利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来解决。

  生2:可以把它放到量杯中,计算上升的水的体积。

  3.引入新课。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很多方法,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探究。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去探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

  ⊙新知探究

  1.利用知识的迁移,猜想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1)提出猜想。

  师:在刚才的问题中同学们提出可以将圆柱形橡皮泥捏成长方体,这时会有什么变化?

  (形状变了,体积没变)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大家猜一猜:圆柱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高吗?

  (2)学生讨论、交流。

  2.探究算法。

  (1)提出问题:能不能借鉴把圆转化为长方形的方法,把手中的圆柱形学具转化为长方体?

  (2)动手操作: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

  (3)汇报交流:介绍自己的转化方法。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演示转化过程:先沿圆柱底面的半径把圆柱平均分成16份,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4)引导学生明确:由于我们分得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分得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课件演示将圆柱分成更多等份并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的过程)

  (5)汇报发现。

  ①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的底面积、高分别与圆柱的底面积、高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的体积等于什么?圆柱呢?

  3.总结公式。

  (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圆柱通过分割、拼组,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的底面积相等,高与圆柱的高相等。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2)说一说,怎样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

  (学生反馈:V=Sh)

  (3)如果已知d、r、C和h,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求圆柱体积的直接条件是S、h,间接条件是d、r和C,所以圆柱的体积公式也可以表示为V=πr2h、V=πh、V=πh。

  (4)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一样,都是直柱体,你能总结出求它们的体积的统一计算方法吗?

  (直柱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教案2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准点:

  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圆柱的体积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实物2个(一个为橡皮泥)、水槽、水。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1、课始师首先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说说怎样求它们的体积,接着师往正方体容器中倒入一定量的水,然后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准备投入水中并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由这个发现你想到了些什么?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一)设疑

  1、从刚才的实验中你有办法得到这个圆柱学具的体积吗?

  2、再出示一个用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模型,你又能用什么好办法求出它的体积?

  3、如果要求大厅内圆柱的体积,或压路机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生摇头)

  师:看来,我们刚才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是能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那样,有一个通用的公式

  (二)猜想

  1、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理由是什么?

  2、大家再来大胆猜测一个,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三)验证

  1、为了证实刚才的猜想,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怎样进行这个实验呢?结合我们以往学习几何图形的经验,说说自己的想法。(用转化的方法,根据学生叙述课件演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圆柱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它又是怎么转化成这种图形的?(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3、指名两位学生上台用圆柱体积教具进行操作,把圆柱体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

  4、根据学生操作,师再次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分析当分的份数越多时,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体。

  5、通过上面的观察小组讨论:

  (1) 圆柱体通过切拼后,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 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体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3) 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体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4) 你认为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

  (生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讲述适时板书。)

  小结: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也等于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是V=Sh。

  6、同桌相互说说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7、完成“做一做 ”:一根圆形木料,底面积为75cm2,长是90cm。它的体积是多少?(生练习展示并评价)

  8、求圆柱体积要具备什么条件?

  9、思考:如果只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你有办法求出圆柱的体积吗?如果是底面直径和高,或是底面周长和高呢?(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圆柱的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10、出示课前的圆柱,说一说现在你可以用什么办法求出这个圆柱的体积?(测不同数据计算)

  11、练一练:列式计算求下列各圆柱体的体积。

  (1)底面半径2cm,高5cm。

  (2)底面直径6dm,高1m。

  (3)底面周长6.28m,高4m。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升

  1、判断正误: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长方体体积相等。………………()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10cm2,高是5m,它的体积是10×5=50cm3。

  (3)圆柱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就越大。

  (4)一个圆柱的体积是80cm3,底面积是20cm2,它的高是4cm。

  2、这是我们学校种榕树的一个花坛,测得花坛内直径是4m,花坛内填土高度是0.5m,算一算这个花坛内一共填土多少立方米?

  3、学习很愉快,我们来庆祝一下:在一个棱长为20厘米正方体纸盒中,放一个最大的圆柱体蛋糕,系上180厘米长的丝带(打结部分忽略不计),那么这个蛋糕的体积到底是多少呢?

  四、全课总结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它是在学生了解了圆柱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圆柱是一种含有曲面的几何体,这给体积的认识和计算增加了难度。为了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为后面学习圆锥体积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十分注重从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经历圆柱体积的探究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同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看,较好地体现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境,体现数学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本节课中,我从生活情境入手,创设了一个装水的学具槽放入圆柱学具使水面上升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直观感知圆柱体积的概念,同时意识到过去学的排水法可以用来求圆柱的体积,紧接着当老师再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模型,并追问大厅内圆柱的体积等问题时,学生意识到前面所说求体积计算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思维困惑,进一步激发了探究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欲望。这样的导入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十分宽松的生活化学习环境,还为学生后面构建数学模型,发现圆柱体积公式奠定了基础。在练习的设计上,为避免纯数学的`计算,我以学生熟悉的学校圆柱形花坛为背景,提出求花坛填土体积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学会灵活应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巩固体积计算方法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使用价值。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也使数学的课堂教学充满浓浓的生活味。

  二、引导学生经历知识探究的全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本课教学中,由于学具的欠缺,没能给学生提供小组动手操作的机会,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搭建探究平台,通过观察、设疑、猜想、验证,经历圆柱体积的转化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探究圆柱体积的过程中,我从本班学情出发,大胆放手让学生猜想“圆柱体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可能怎样计算,为什么?”,然后再结合以往学习几何图形的经验,回顾圆的面积推导过程,实现知识迁移,明确“转化”思想在数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的过程,我较好地借助实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二者有机结合,先让两个学生上台操作演示,然后再课件动态模拟,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当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体的高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结论: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整个探究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知识的形成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伴随着问题的圆满解决,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与满足。

  三、注重学法指导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学会学习”是对学生“学”的最高要求,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把“观察、猜想、验证”的学法指导,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学得主动有效。在探究方法的引导上从回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入手,确定转化的方法,体验转化的过程,验证转化的结果,使“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在课中得到良好渗透,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科学、条理的数学思维方式,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圆柱的体积》教案】相关文章:

《圆柱的体积》教案06-17

圆柱的体积精选教案09-10

《圆柱的体积》教案09-01

圆柱的体积教案08-15

《圆柱的体积》教案优秀11-18

圆柱的体积教案及反思06-10

关于圆柱的体积的教案10-11

圆柱的体积10-12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教案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