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时间:2024-09-26 12:24:58 晓凤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通用21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通用21篇)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校每年都安排学生进行体检,第一关是量体重。只听见淘气说,我的体重是45千克;丁丁说,我的'体重是33.4千克。我们可以提什么问题?

  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二、探究计算方法

  1、根据所提问题,列式计算。

  2、讨论:怎么算?

  3、智慧老人说,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为了计算需要,45可以怎么写?

  4、自主计算,检查反馈。

  三、巩固与应用

  1、独立完成第17页1、4

  2、第17页2、5

  四、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

  第17页3、6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根据平面图运用所学的确定位置的知识和方法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这一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用数学方法描述现实世界中空间关系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方向和实际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运用确定位置的知识和方法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么来学校的?如果老师要从学校去你家,你能告诉老师怎么走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说说从学校到家的路线。

  谈话:通过同学们的.叙述,有些同学的家老师知道怎么走了,因为他表达地很清楚,有些同学的家老师还不知道怎么走,但是没有关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你会让老师根据你的叙述找到你家的。(板书课题: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二、互动新授

  1.出示第52页例3,尝试描述行走路线。

  师:这是李伟家附近部分街道的平面图。请你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这样回答

  (1)李伟家附近有超市、街心花园、医院、敬老院。

  (2)大港小学在敬老院的北面。

  (3)医院在超市北偏东60度240米处。

  教师让学生尽可能的说全图中的位置关系。

  师:同学们从图中找出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那么你能说说李伟从家到大港小学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吗?

  学生交流。

  汇报预设

  生1:先向东走到超市,左拐经过展览馆走到书店,再右拐走到学校。

  生2:先向东走到超市,再向北走到书店,再向东走到大港小学。

  生3:先向东走到超市,再向东北方向走到医院,再向北走到大港小学。

  生4:先向东走到超市,再向北偏东方向走到医院,再向北走到大港小学。

  师:你能看图再说说医院在大港小学的什么位置吗?

  超市在医院的什么位置?

  (1) 自己说一说。

  (2) 在小组中说一说,小组中的成员相互更正。

  (3) 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一人汇报后,全班评议:好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需要修改?

  注意:汇报交流时,允许有不同的叙说方式。

  2.说说李伟放学回家的行走路线。(练一练)

  (1)你想怎么说,各自说说看。

  (2)在小组中说一说,小组中的成员进行评议。

  (3)全班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九第7题。

  学生独立计算。

  2.练习九第8题。

  出示李家桥小学的平面图,让学生尝试描述行走路线。

  3. 练习九第9题。

  (1)出示第9题的平面图。

  指出:这是某地5路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图。

  (2)看图说说,5路公共汽车经过哪几个地方?

  (3)你能说出5路公共汽车的行驶线路吗?

  各自练习后,在小组中说一说,再引导在全班交流。

  四、拓展练习(练习九第10题)

  学校在你家的什么方向?从你家上学,途中要经过哪些有明显标志的地方?你能说出你上学的路线吗?

  五、全课小结

  引导总结:我们在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的时候要说清楚方向,有距离的还要说清距离,途中各点要逐个描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六、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41页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2~3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比较、验证等环节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探求新知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

  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生1:每个人吃个,3个人就是3个相加。

  生2:3个个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为

  提出质疑:3个

  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吗?为什么?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求3个

  相加是多少”。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吃了多少个?”,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并验证、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方法,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加深了对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

  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

  生1:按照加法计算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

  2.归纳算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一种算法是先计算再约分,另一种是先约分再计算。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明确了自主探索的方向,使得对算法的感知上升到理解。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什么分母不变,只用分子与整数相乘”这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多次追问,适度引导转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对于“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的教学,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例1“做一做”第1题

  师: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例1“做一做”第2题

  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强化算法,突出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三、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例2(课件出示情景图)

  (1)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求3桶共有多少升?就是求3个12 L的和是多少。

  预设2:还可以说成求12 L的3倍是多少。

  预设3:单位量×数量=总量,所以12×3=36(L)。

  (2)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思考,自主列式。)

  交流:是根据什么列式的?引导说出思考的过程并板书:“求12 L的一半,就是求12 L的

  是多少。”

  (3)出示第2小题学生自练。引导说出:“12×

  表示求12 L的

  是多少。”在这里都是把12 L看作单位“1”。

  (4)师: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决吗?(学生练习,交流。)

  归纳小结:在这里,我们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关系式可以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四、课堂练习,深化理解

  1.出示例2“做一做”。一袋面粉重3千克。已经吃了它的

  ,吃了多少千克?

  师: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吗?“求3千克的

  是多少。”

  2.比较两种意义

  出示:一袋面包重

  千克,3袋重多少千克?

  师:列出算式,并与前一个式子进行比较。这两个式子有什么不同?

  预设1:一个是分数乘整数,另一个是整数乘分数。

  预设2: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但有所区别。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或者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师:那么,它们有什么是相同的呢?(计算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对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理解,从复习旧知导入,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这一数量关系,分别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在此基础上,重点让学生说出解决后两个问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再通过尝试练习和交流,不断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归纳的素材,最终导出此类分数乘法的意义。比较的环节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通过对两种不同算式的分析比较,抽象出两个算式的共同点,异中求同,进而深化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五、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1.算式

  可以列成 × ,表示 ;或者表示 ;

  也可以列成 × ,表示 。

  师:选择一个算式进行计算,想一想,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比较练习

  (1)一堆煤有5吨,用去了

  ,用去了多少吨?

  (2)一堆煤有

  吨,5堆这样的煤有多少吨?

  你能编写出类似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吗?

  3.拓展练习

  1只树袋熊一天大约吃

  kg桉树叶。10只树袋熊一星期吃多少千克桉树叶?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密切联系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习题的编排体现由易到难的层次性,选取的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明白了什么?说一说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谁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符号表达能力。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情景中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使等式”,会用等式的这个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念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对等式的性质进一步的理解,解含有乘、除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1)我们已经学会了根据“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解方程的知识。

  (2)出示例5第一组图。

  根据左边的图,你能列出等式吗?(x=20)

  右边的图与左边的图比较,有什么变化?

  你认为天平还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右边图物体的质量相等关系再列出一个等式吗?(2x=20×2)

  这个等式又告诉我们什么呢?在小组中说说你的发现。

  小组中互相说想法,汇报。

  (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想像一下,如果20=20的'左右两边同时乘3,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吗?

  用等式如何表示呢 ?(20×3=20×3)

  如果左右两边同时乘0呢?可以吗?

  (3)出示第二组图。

  左边的图能看懂吗?用等式怎样表示?(3x=20×3),也就是3x=60。左边的图与右边的相比,物体的质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天平还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质量的变化情况列出等式吗?

  这又说明了什么?

  (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你能自己写一个等式,并把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看看结果还是等式吗?

  尝试练习,汇报。

  有什么发现?两边同时除以0呢?为什么?

  指出: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4)归纳。

  通过对两组图的观察,你认为等式又有什么性质呢?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指出: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完成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填写。

  X÷6×6和0.7x÷0.7化简后应是多少?

  2、教学例6。

  (1)出示例6。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你能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40x=960)

  40、x、960各表示什么?

  应该怎样解这个方程呢?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你怎样想到方程两边都除以40的呢?

  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在书上完成,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40x=960

  解:40x÷40=960÷40

  X=24

  检验:40×24=960

  答:试验田的宽是24米。

  如何检验?

  谁能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最关键是什么?

  (2)完成试一试。

  要使左边只剩下x,应该怎么办?

  独立完成解答,集体核对。

  (3)完成练一练第2题。

  说说每题应该怎样解,独立解答。

  汇报解题过程,集体核对。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每题中解方程时分别省略了什么?

  指出:我们在解答时,也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3、完成练习二第3题。

  独立完成,展示作业,集体核对。

  4、完成练习二第4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数量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独立完成。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得到的知识?

  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

  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40x=960

  解:40x÷40=960÷40

  X=24

  检验:40×24=960

  答:试验田的宽是24米。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出发,层层深入地逐步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

  2、培养孩子迁移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建立“数一数”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感悟乘法的意义和必要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小松鼠在松树林里采了一大筐松果,你能帮他们数一数吗?

  二、问题探究

  师:哪位同学能帮小松鼠数一数?

  1.你打算怎样数,才能又对又快呢?

  2.五个五个的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3.提问:指着第一堆松果提问,这堆松果有五个,是1个5,一共是5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4.提问:指着第一堆和第二堆松果提问,这两堆松果有两个五个松果,是2个5,一共是10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5.谈话:3堆、4堆、5堆……一共有多少个松果?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

  三、体验感悟

  1.组织学生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你有好的办法记住这些算式和得数吗?

  3.引导学生整理口诀

  4.组织学生多种形式背诵口诀

  四、实践应用

  第1题:对口令

  1.老师说“四五”,同学说“二十”

  2.老师说“四五二十”同学说“4×5”或“5×4”

  3.同桌对口令,男生女生选代表对口令完成第2、3、4题和数学游戏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7页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6

  教学内容:

  完成练习四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并能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选择用合理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4和6 3和7 5和9 10和6

  二、完成第25页的5~8题。

  1、第5题

  ⑴ ①让学生观察左边4题,说说这几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②找出每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③比较和交流: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

  ⑵独立完成右边4题,再比较交流发现了什么?

  2、第6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

  3、第7题

  先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并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列表的过

  程实际上就是求7和8的最小公倍数。

  4、第8题

  先让学生说说求几月几日小林和小军再次相遇,可以先求哪两个数的

  最小公倍数,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三、小结: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思考题

  提示:先用列举法找3、4和6的最小公倍数。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垂直,会判断垂直现象。

  2、掌握画垂线的方法,能用三角尺画直线的垂线及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掌握画垂线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应用垂直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红、黑彩笔,三角板

  2、教师准备:课件,三角板,长方形纸(准备好的图)

  五、教学过程

  1、直接引入,体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前两天我们开始学习有关线的知识,今天继续来研究。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直线,你有什么发现?

  (黑板出示)

  ①②③④⑤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作品中有的折痕是相交的,有的折痕是平行的,有的折痕虽然没有相交,如果想成直线的话,延长之后就可以相交。

  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可能是互相平行的,也可能是相交的。(板书:平行、相交)将黑板上的图调整为两行摆放。

  师:有关平行的知识我们已经研究过了,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相交及有关的知识。板书:相交

  2、探索新知

  (1)认识垂直

  师:只要相交就会形成角,你能在③、④、⑤中找到这些角吗?这些角都是什么角,你能用三角板量一量吗?(请学生到黑板上来找角。边说边借用三角板的直角验证)

  生1:③号中有4个角,这个比直角小,所以是锐角;这个比直角大所以是钝角。另外两个角和这俩一样。

  生2:④号中将折痕延长相交后也有锐角和钝角。

  生3:⑤号相交后形成了4个直角。

  (师在生叙述中将④号折痕延长并相交,⑤号中标出直角符号,顺便问:标出一个直角符号能不能说明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通过大家用三角尺测量,发现两条直线相交有时形成钝角和锐角,有时形成直角。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板书:垂直)将黑板上学生作品调整为三行摆放。(如下)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是互相垂直?为了说着方便我们给直线标上字母ABCD。

  生:互相垂直就是AB垂直于CD,CD也垂直于AB。

  师:说的真完整,当直线AB和直线CD互相垂直时,我们说直线AB垂直于直线CD,可以写成AB⊥CD,也可以说直线CD垂直于直线AB,写成CD⊥AB,称直线AB是直线CD的垂线,直线CD是直线AB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常用字母O表示。(边说边板书:AB⊥CD,CD⊥AB)

  师:(指着③、④、⑤)这些都叫做两条直线相交,但哪个特殊?

  生:④

  师:为什么?

  生:因为④相交成直角了。

  师: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当相交成直角时,才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那么垂直要满足哪两个条件呢?

  引导学生总结:①要相交,②成直角。(补充课题:垂直)

  师:清楚的知道这两点我们就能很快判断两条线是否互相垂直。

  (2)选择判断垂直的工具

  师:那你觉得下面哪些物品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互相垂直的线?

  学生讨论后汇报:书、三角板等可以。

  师:只要带有直角的物品都可以帮助我们很快的判断垂直了。哪个工具更准确呢?

  生:三角板

  (3)判断垂直

  师:你们能用三角板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吗?互相垂直的标出直角符号。请你完成小篇子上第一题。

  教师小黑板出示:

  ①②③④⑤

  学生用三角板自己判断后汇报,①②⑤不是,③④是。

  (汇报时让学生在小黑板用三角板演示)

  师:有时只用眼睛看是不行的,需要用工具测量才是准确的。

  (4)找一找

  师:观察这张长方形纸,有没有互相垂直的边?(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多组互相垂直的边)

  师:即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

  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互相垂直的现象?(学生找一找)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垂直现象。

  3、画一画

  (1)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师:你们都学会判断、找垂直现象了,那你们能不能只用一个三角板就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呢?

  生在课堂练习上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后教师黑板演示。

  师:任意一条直线的垂线可以画多少条?

  生:无数条

  师:你们在画垂线的时候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以把遇到的困难说一说)例如:在画垂线的时候交点处出现圆角的问题。

  师:谁有好方法要和大家分享吗?然后用课件演示垂线的画法,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同时向学生介绍其它画垂线的方法。

  (2)过一点A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师:老师要求大家通过一点A画直线AB的垂线,至于点A你是放在直线的上面,还是放在直线的外面,大家自己决定。

  (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下展示)

  你把点A画在什么地方?你怎样通过点A画直线AB的垂线呢?

  (分别过直线上一点和直线外一点画直线AB的垂线的同学上台演示。)

  师:通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画多少条?

  生:只有一条。

  4、巩固练习

  (1)出示一组平行线

  要求:请从一条直线上任意取3个点向另一条直线做垂线,并量一量这三条垂线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垂线段能做出多少条?(无数条)

  师:这条线段的长就叫作点到直线的距离。

  顺势引导学生说出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师:我们可以用这个发现来验证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解决问题:修路

  ①请你画一条从蘑菇房到小木屋最近的路。

  ②请你画一条从蘑菇房通向小河最近的路。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从蘑菇房到小木屋可以有许多条路,但只有一条是最近的;从蘑菇房到小河也可以由许多条路,但是只有与小河互相垂直的是最近的。从而体会两点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从一点向直线所引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5、课后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平行

  相交

  七、作业

  请你用正方形纸折出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线。

  八、教学反思

  我按照原来的教学过程进行了第一次教学,课后反思发现了两点问题:

  1、时间很紧张。练习刚到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就下课了。个人觉得课一开始的折纸作用并不大,还浪费了点时间。

  2、相交与垂直。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8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

  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先说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12× ×

  2、列式计算。

  (1)20的是多少? (2)6的是多少?

  3、学生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二、新知探究

  (一)课件出示自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

  题方法并会分析数量关系。

  2、知道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3、知道如何找单位“1”。

  (二)、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正确理解关键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2)、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找到解题思路。

  (3)、如何来理解单位“1”?(小组讨论,理解这句话是把“我们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相比较,其中“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表示单位“1”的量,知道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

  (4)、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学生根据提示自学

  全班交流汇报:

  2500×=1000(平方米)

  3、结合计算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行国情教育。

  4、巩固练习:“做一做”,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意,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独立解答。

  三、当堂测评

  练习四第2题、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照顾差生。

  小组内订正后

  四、课堂总结

  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找出关键句、确定单位“1”,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最后再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

  本堂课是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紧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并事先复习如“20的是多少?”的文字题,为解决与此相似的应用题做好准备。

  由于本节课是分数应用题学习的初始,因而教学中,我除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题意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教给学生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特别是在如何找单位“1”这个关键点上,更是花了较多的时间,但我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练习课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9

  教材分析

  《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1的。它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它是在学生掌握认识各种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以学生最大程度参与为基本原则,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知识和学会学习的过程,真正的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为周长是一个数学概念,而且在我们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所以本节教学内容结合了大量实物和图形,通过学生的感知、动手操作来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运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创设情境:小朋友们,国庆节快到了,你们开心吗?有哪些事情值得开心?哇,想起来感觉真不错。那这节课我们来做几张卡片,表达表达高兴的'心情,愿意吗?

  ①感知周长:出示做好的贺卡,这是我做的祝你们国庆快乐的贺卡。你们喜欢什么图形来做贺卡?

  出示各种图形:美术老师给了我一个建议,在贺卡周围围一圈彩带会很漂亮,那我需要多长的彩带得先知道什么?

  ②巩固周长概念:你愿意举着自己喜欢的图形,大声告诉别人它的周长在哪里吗?(生演示,指出周长)

  ③抽象周长概念:谁能说说周长到底是什么?

  2、出示一图形,请学生指出它的周长在哪里?

  二、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1、请你独立想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怎么算?告诉我你的办法就可以了。如果你喜欢的图形太简单,也可以选一个难的。

  2、告诉你的同桌你的想法。

  3、反馈,汇报

  (1)生:只要量出各边的长,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了。

  师:同意吗? 生:同意。 (这两个图形方法同上)

  (2)探究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生:只要量出一条边就可以了,然后加4次。

  生:只要乘以4就可以了,比较简单。

  师:有没有意见?

  (3)生1:用尺子量每条边,再加起来就好了。

  生2:用尺子量一个角的两边长度之和,再乘5就好了。

  生3:用尺子量一条边,再乘10就好了。

  (4)师:长方形的周长呢?

  生1:量出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好了。

  生2:只要量两次就可以了,量一个长再乘2,量一个宽再乘2就行。

  生3:行。

  师:什么理由?

  生:有两个(长+宽)。

  师:这几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个方法?

  生1:第一种。

  生2:第二种。

  (5)生1:用尺量

  师:(给一根米尺)你量给大家看。

  生1:不行,不行。

  生2:拿根绳子先围一围,再量绳子的长度。

  师:(给一根绳子)你围给大家看。

  生2:(简要操作)

  师:这个办法行吗?

  生:行。

  生3:我用米尺也能量。

  师:你量量看。

  生3:我在圆上做一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师:(示范)是不是这个意思?行吗?

  生:行。

  (6)生1:在尺子上滚一滚。

  师:(示范)行吗?

  生:不行。

  师:有向里的凹面就不能滚,那怎么办?

  生2:用绳子先围,再量量吧!

  师:(略作示范)行吗?

  生:行。

  (7)生1:用绳子围,再量的方法。(生略作示范)

  生2:弯的地方用绳子围,直的地方用尺子量,再加起来就可以了。

  (8)生1:这个图形很简单嘛,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行了。

  生2:我发现一个问题,只要量两条边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说说看

  生3生4:我们也发现了。

  把有的线段移动一下就可以变成一个长方形,像这样......

  师:我发现大家都很了不起,已经学会把一个比较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进行计算,这样的图形以后我们还会碰到很多,大家要继续加油!

  三、巩固练习:

  算出以下图形的周长

  四、小结:

  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0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3—15页《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 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3. 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 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 彩色卡纸 平行四边形纸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 谈话:看到同学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老师非常开心。

  课件出示不对称“脸图”问:“这张脸可爱吗?”

  生:不可爱!

  课件演示脸图由不对称变为对称,问:现在呢?

  生:可爱!

  师:看来,人人都喜欢美丽的东西。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片,请欣赏。

  2.图片欣赏 (课件出示对称图形图片)

  看完图片后师问:这些图片中的图形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学生可能会说,它们两边完全一样。

  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后说明:它们都是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图形)

  二、 探究新知

  1.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都是对称的'。

  看,这是笑笑自己剪的一棵对称的小松树,你们想不想也动手剪一剪呢?(课件出示小松树的剪纸图形)

  生:想!

  师:老师和你们来一场比赛,看谁剪的又快又好,开始!

  师生同时动手剪,完成后教师把自己剪的贴在黑板上。

  请剪的最快的学生拿剪出的小松树展示,并让他给到大家说说是怎么剪的。(指导学生演示方法)

  问演示学生:你怎么让大家知道你剪的小松树是对称的呢?

  生:我把它对折(生边说边演示)(师板书:对折)

  师:同学们跟他一起把自己剪的小松树对折,对折后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师板书:完全重合)

  师演示左右对折并讲解,像这样把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图形的两边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出示概念,补充课题:轴对称

  图形)

  生齐读概念

  2.认识对称轴

  师:把你们的对称图形打开,观察图形中间有什么?

  生:有一条直直的折痕。

  师:这条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出示感念,生齐读。

  师演示并带领学生画对称轴(强调用虚线)

  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轴对称图形,现在这位新朋友在和我们玩捉迷藏呢!

  三、 实际应用

  1.看一看,说一说,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出示课本13页图)

  生应用所学知识判断,教师点评。

  师:这位新朋友留给大家的印象非常深刻,我们很容易就发现了它,你们能把这些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吗?

  生动手画对称轴,师巡视指导,完成后订正。

  师:轴对称的图形不单单生活中有,在我们天天接触的数字、汉字、字母中也同样存在,看,这儿还有轴对称图形吗?

  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课件出示课本14页第1题)

  生找出轴对称图形,并说说每个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

  师:聪明的同学们能找轴对称图形,聪明的你们会画轴对称图形吗?

  3.出示课本14页第3题

  师用第一个图演示讲解画轴对称图形的要点:一看对称轴;二找关键点;三定对应点;四画对称图。

  生在剩下的两个图形中选择一个动手画,完成后展示成果,全班点评。

  师:同学们既能找,也能画,那肯定也能判断了。请看(课件出示)

  4.下面哪些图形中的红线是对称轴?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很多轴对称图形,

  (出示导课时的“脸图”可爱的笑脸也是轴对称图形,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的轴对称事物呀?

  生找身边的轴对称事物。

  四、全课小结

  我们身边轴对称的事物还有很多,轴对称的图形是美丽的,漂亮的,请同学们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畅谈收获。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有什么收获吗?(想)

  老师今天收获了一份愉快的心情!

  板书设计:

  完全

  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 重合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1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⒊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圆面积的含义。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同样的三角板两个/每人。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已知r,周长的一半怎样求?

  2、用手中的三角板拼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

  说出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abs=a2s=ahs=ahs=(a+b)h

  二、新知探究

  1、什么是圆的面积?(出示纸片圆让生摸一摸)

  圆所占平面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1)演示:将等分成16份的圆展开,问可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若分的分数越多,这个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1)找:找出拼出的图形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圆的半径=长方形的宽

  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长

  长方形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圆的周长的一半×圆的半径

  S=πr×r

  S圆=πr×r=πr2

  3、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推算出圆的面积公式吗?

  (1)将圆16等份,取其中一份,看作是一个近似的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圆面积的。这个三角形底是圆周长的,三角形的高是圆的`半径。

  因为:三角形面积=×底×高

  圆面积=×

  =πr2

  (2)将圆16等分,取其中两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圆面积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三角形的高即一个半径,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圆面积=×r÷

  =πr2

  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

  1、例1一个圆的直径是20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已知:d=20厘米求:s=?

  r=d÷220÷2=10(m)

  s=Лr2

  3.14×102

  =3.14×100

  =314(平方厘米)

  四、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根据下面所给的条件,求圆的面积。(40分)

  r=5cmd=0.8dm

  2、解答下列各题。(60分)

  (1)一个圆形茶几桌面的直径是1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公园草地上一个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0m。它能喷灌的面积是多少?

  学社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发现疑难。

  小组内订正,评比、得分。

  全班内评比出优胜小组。

  五、谈收获、表决心。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7页练习十九第2-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体验圆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基本练习:

  1.计算下面各圆的面积。r=4分米d=10厘米r=6米d=14米

  2、引入谈话。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圆的面积计算。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九第2题。要求:“铁饼投掷圈的面积比铅球投掷圈的面积大多少平方米?”首先要知道什么?根据直径怎样求出圆的面积?

  2.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根据圆的周长怎样求出圆的`半径呢?

  3、完成练习十九第4题。要求圆桌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根据哪个求圆桌面的半径?

  4、完成练习十九的第5题。师追问:圆的面积和周长是怎样算的?分别指的是什么:

  意义上有什么不同?

  三、课堂总结

  师:生活中有很多东西的形状是圆形的,有时需要计算它的面积或周长,谁能说说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注意什么?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3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

  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先说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12× ×

  2、列式计算。

  (1)20的是多少? (2)6的是多少?

  3、学生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二、新知探究

  (一)课件出示自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

  题方法并会分析数量关系。

  2、知道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3、知道如何找单位“1”。

  (二)、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正确理解关键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2)、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找到解题思路。

  (3)、如何来理解单位“1”?(小组讨论,理解这句话是把“我们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相比较,其中“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表示单位“1”的量,知道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

  (4)、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学生根据提示自学

  全班交流汇报:

  2500×=1000(平方米)

  3、结合计算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行国情教育。

  4、巩固练习:“做一做”,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意,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独立解答。

  三、当堂测评

  练习四第2题、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照顾差生。

  小组内订正后

  四、课堂总结

  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找出关键句、确定单位“1”,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最后再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

  本堂课是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紧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并事先复习如“20的是多少?”的文字题,为解决与此相似的应用题做好准备。

  由于本节课是分数应用题学习的初始,因而教学中,我除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题意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教给学生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特别是在如何找单位“1”这个关键点上,更是花了较多的时间,但我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练习课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9的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的:

  1、理解等量代换数学题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

  2、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形成我要学好数学的风貌;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友好合作,营造和谐共进的氛围。

  教学重点:

  在解决等量代换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数学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口述等量代换时的想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天平、法码及相应的图片。

  学具准备:

  水果、食物、天平、法码及其它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设疑。

  1、故事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喜欢听故事,今天也准备了一个,开心吗?

  2、讲故事

  在一个动物王国里,动物大王和他们的动物们都过着开开心心的生活。有一天,动物大王从市场里买了很多东西回来,然后每只动物发了一些东西,但是没想到有一些动物当收到东西时却很不高兴,后来,经过棒小猴出谋献策后又高兴起来,知道棒小猴的妙方在哪里吗?

  3、看录像

  录像内容1:小猫把5个白菜与小猴5个萝卜进行对换。

  录像内容2:小白兔把0克的东西与小羊2千克的东西进行对换。

  4、揭示课题

  根据数量相等或重量相等来进行东西对换这叫做等量代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板书课题。

  二、互动探究,获取新知

  教学例2

  交换一直在热闹地进行着,下面我们再看看唐老鸭和米老鼠的交换情景。

  唐老鸭和米老鼠做事认真,在交换水果时还用了一些称重的工具。(出示天平和法码)问:你知道这叫什么吗?(用实物介绍天平和法码)

  当天平两边平衡时,说明了天平两边的重量怎样?

  (课件出现课本例题上的第一、二幅天平图)假设天平上的每个苹果都一样,你能从天平上知道一些什么信息?

  (课件出现第三幅天平图)下面我们再多看一个天平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几个苹果与一个西瓜同样重?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我知道肯定有很多同学能解决的,不过老师有个要求:要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片把你解决问题的想法边摆边说出来。要发扬团结合作,人人动脑、动手、动口的!表现佳的小组将会得到老师的积分,凭积分可换取老师送出的精美礼物。积分越多,礼物越多,对自己组有信心吗?开始!

  汇报小组合作结果。

  老师在电脑上做课件演示实验。

  在友好的合作下,动物们终于换到了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或食物,非常高兴。接着又来到了跷跷板乐园。请看:

  (课件出现跷跷板图)

  问:两只牛和几只羊同样重?你是怎样想的?

  玩到这里,有些动物激动地说:原来我们在分东西吃和在玩时存在着这么多的数学等量代换题,学好数学可真有用啊!想学好数学吗?

  三、练习题

  1、两个桔子的重量等于一个苹果的重量,8个苹果的重量等于一个菠萝的重量,什么最重,什么最轻?

  2、教科书第111页第4题

  3、2个大萝卜可以换4根大白菜,1个南瓜可以换2根大白菜,4个大萝卜可以换多少个南瓜?

  4、6个冰红茶盖可以换2张闪卡,10张闪卡可以换1个布娃娃。我集齐了28个冰红茶盖,能换到一个布娃娃吗?

  5、积分有礼:

  每积满20分可换取一份小礼物,8份小礼物可换取4份大礼物。算一算你们小组所拿到的总积分能换到什么礼物?

  四、课堂

  哪个同学愿意和一下你今天上这节课的收获?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67页。

  教学目标:

  1、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4、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从不同位置正确观察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玩具汽车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你们喜欢读故事书吗?那你们一定知道很多侦探的故事啰!老师请你们今天也做一回侦探好吗?

  2、出示挂图,请学生找出你认为不合适的地方。(学生汇报后)

  3、导入课题,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侦探,必须要有非常敏锐的观察能力。怎样进行观察呢?老师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观察实物,掌握新知。

  1、让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桌上的小汽车。

  2、引导学生说说(小组内)你看到的小汽车的部位。

  3、操作:请同学们把你看到的部位画出来。

  4、展示一组学生画出的图形,指名学生判断分别是谁画的。

  5、置疑:他们画得都是汽车,可为什么画得各不相同呢?除了我们刚刚从前、后、左、右去观察汽车外,你还想从什么位置去观察呢?(汇报、点评)

  6、拓展延伸:请小组长把水杯拿出来放在车头的前边,小组内互说水杯和汽车的位置关系,请一组学生汇报。

  7、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投影显示67页例1图,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说说理由。

  2、课件演示:“侦探训练营”闯关活动。

  四、全课:

  这结课你有什么收获?哪个学习小组表现的最好?

  五、课后建议:

  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家里的物品,说给爸爸妈妈听,你看到的是哪一部份?老师相信你一定说得非常好!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6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分数及面积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知识,培养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梳理知识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合理的数学思考。

  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1、复习”面积“和”认识分数“两个单元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难点:

  看图想象提问题,能交流、合作、梳理、概括地学数学。

  教具准备:

  课件、彩笔、智慧星(奖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引入复习

  师:今天是笑笑的生日,妈妈给她买了一个大蛋糕,笑笑请好朋友来吃蛋糕。他们又唱歌又跳舞可热闹了,我们一起去看看。(播放课件一)好一个又香又甜的蛋糕呀!

  猜一猜笑笑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块?这分吃蛋糕的情境使你们想到了曾经学过的.哪方面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知识。

  (评析创设”笑笑过生日“的情境,引出复习内容(分数的认识),启发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二、分数知识,探求问题

  1.小组交流(教材第67页1题、2题)

  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闯关

  看谁硕果累累,每闯一关可获得一颗智慧星。

  第一关:独立完成教材67页第3题,互相讲解、互相检查、互相。

  第二关:完成教材67-68页第4题、第6题,讲解计算方法,自我。

  (2)问题接龙

  ①创设情境。

  (继续播放课件1)笑笑把蛋糕平均分成8块,自己吃了一块,冰冰吃了3块,永全吃了2块。

  ②小组内自编问题。要求根据情境编出有关分数的问题。

  ③由小组轮流报题,全班抢答,答对一题可获得一颗智慧星。

  (3)清查获奖个数,同桌互说收获与不足。

  三、面积知识,实际应用

  1.继续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今天笑笑过生日,俊伟怎么没来?他在忙什么呢?我们到他家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二:俊伟铺地砖。)原来他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真是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看到俊伟铺地砖的情境,猜一猜他可能用到哪一方面的知识?

  2.知识,加深理解(教材68页第5题)

  (1)小组合作出有关面积的知识。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3.应用知识,提高能力

  (1)粗心的俊伟

  俊伟收集了一些面积数据,可是忘了写单位。

  ①请你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填空。

  ②与同桌交流。

  (2)洒水车(教材68页第7题)

  今天天气比较热,看,开过来一辆洒水车,路面变得湿润了。(播放课件)这里面还有许多数学问题呢!

  (3)帮助俊伟解决问题

  ①播放俊伟铺地砖,猜测可能遇到什么问题。

  A.俊伟房间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B.需要铺多少块边长为20厘米的地砖?

  C.如果一块地砖3元钱,需要多少钱?

  ②挑战问题,巧妙解答。

  (4)发散思维、摆火柴棍(教材68页第9题)

  四、回顾自查,自我

  师:这节课复习了有关分数和面积的知识,复习应用中,你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检查,情况如何?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7

  教学目标:

  1、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

  2、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如何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教学难点:

  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出示运动场运动员图片)

  1、小组讨论:田径场400m跑道,为什么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终点相同,但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如果在同一条跑道上,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往前移。)

  2、各条跑道的起跑线应该向差多少米?

  二、收集数据

  1、看课本75页了解400m跑道的结果以及各部分的数据。

  2、出示图片、投影片让学生明确数据是通过测量获取的。

  直跑道的长度是85.96m,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为72.6m,每一条跑道宽1.25m。(半圆形跑道的`直径是如何规定的,以及跑道的宽在这里可以忽略不计)

  三、分析数据

  学生对于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通过讨论明确一下信息:

  1、两个半圆形跑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圆。

  2、各条跑道直道长度相同。

  3、每圈跑道的长度等于两个半圆形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个直道的长度。

  四、得出结论

  1、看书P76页最后一图:

  2、学生分别计算各条跑道的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两个半圆形跑道的周长以及跑道的全长。从而计算出相邻跑道长度之差,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线。(由于每一条跑道宽1.25m,所以相邻两条跑道,外圈跑道的直径等于里圈跑道的直径加2.5m)

  3、怎样不用计算出每条跑道的长度,就知道它们相差多少米?(两条相邻跑道之间的差是2.5π)

  五、课外延伸

  200m跑道如何确定起跑线?

  设计意图

  此节知识虽不是很重要,但我独列出来进行教学,主要原因有;

  1、此节知识的综合性很强。

  2、密切联系生活,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数据的良好习惯,重视科学性。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8

  教学目标

  1.明白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几个简单图形面积的和或差的计算。

  2.能正确的分解图形,一般分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并能正确地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能根据条件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分解图形时简单图形的差较难分解。

  教具、学具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试一试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二、练一练第1题

  1、请学生任意分割,后说说分割的是什么已经学过的图形

  2、老师要求再分割

  3、想一想出了分割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这个图形是在一个长方形的纸板上剪下四个小正方形,所以要用长方形的面积减四个小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自己进行分割,

  再分割为最少的学过的图形,比一比谁分的最少,而且还是我们学过的图形。

  适当地添上相关的条件进行分割,要求分割的合理,能够计算。

  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

  通过三个层次的分割,使学生明白在组合图形的分割中,学要根据所给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割和添补。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三、练一练第3题

  学生看书上的图。教师读题,

  要求学生想一想,并观察教室里的'门,如果学生能发现要油漆门的两侧,教师要加以鼓励,还要注意些什么?

  四、作业

  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理解题意后自己尝试计算,说说想法:要把门上的玻璃部分减掉,通过老师的提醒学生要明白要油漆门的两侧。

  除此以外还要注意第二问给出的平方米单位经过计算得到的单位是米,而图中给出的数据单位是分米,在计算面积时要把单位先统一。

  独立完成练习。

  学生能正确进行组合图形的实际运用。

  再进行组合图形的面积。

  书设计: 图形的面积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9

  教学目标:

  使学生重视估算的现实应用,理解估算的方法,并学会用“≈”表示估算结果。

  教学重、难点:

  加法估算的理解与应用。

  教具:

  教学用光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说说下面的各数各接近几百。

  896、401、609、593、689

  2、揭示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出示家电图,商店里有这么几样商品,请你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各自的价格。

  估计一下,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几百元?指名口答说说自己的想法。

  500元是一个准确的价格吗?(不是,它是一个大约的价格,所以在这里不能用等号,而要用约等号“≈”

  读作:二百零六加二百九十二约等于五百元。

  指导学生写约等号,再齐读。

  2、教学试一试。

  完成第(1)问题。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自已解决,指名说说估算的方法和理由,列出相应的算式。

  完成第(2)、第(3)题。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不同的方法。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7题。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20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4~p5

  教学目标:

  1.结合“儿童乐园”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2节课(第4页至第5页)。继上一节课“数一数”对连加算式有了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提出并解决其中需要列连加算式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乘法的含义,学会用乘法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儿童乐园去玩,你们想去吗?(板书:儿童乐园)

  师: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1.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

  (1)你观察到了什么?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乘小火车的有多少人?

  坐在椅子上休息的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上面的问题,为抽象乘法算式打基础。

  (1)坐小飞机的`有:2+2+2+2=8(人)。

  (2)乘小火车的有:4+4+4+4+4+4=24(人)。

  (3)划小船的有:3+3+3=9(人)。

  (4)坐在椅子上休息的有:1+2+3=6(人)。

  3.结合上述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

  师:像2+2+2+2这样4个2相加,也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2×4=8(人)或4×2=8(人),(师边说边板书。)

  2×4读作2乘4,4×2读作4乘2。(学生跟老师读)

  4×2=8(人)

  乘乘乘积

  数号数

  让学生向同桌介绍算式2×4=8(人)各部分的名称。

  4.请学生结合上述解决“儿童乐园”中数学问题的过程,每人选择一道连加算式,把它改写为乘法算式,并说一说可以改写的理由。

  生:我数了数有6个4,就是4×6=24(人)或6×4=24(人)。

  师:“其中4是相同加数,6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生:我看到有3个3相加,就列式为3×3=9(人)。

  生:老师,我发现两个乘数不一样时,可以列出另外一个乘法算式,两个乘数一样时,就只有一个乘法算式。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师:(指着算式1+2+3=6)这个算式谁会用乘法表示?

  师: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

  三、巩固应用。

  p4试一试。读图、列式计算。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

  总结:

  知道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比用加法表示更简;学会了乘法算式的读写法。认识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设计:

  儿童乐园

  2+2+2+2=8(人)4×2=8(人)或2×4=8(人)

  :

  乘乘乘积

  数号数

  4+4+4+4+4+4=24(人)4×6=24(人)或6×4=24(人)

  3+3+3=9(人)3×3=9(人)或3×3=9(人)

  1+2+3=6(人)

  教学反思:

  1.突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理念。

  创设学生熟悉的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用连加算式解决这类问题相对烦琐,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进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运算的意义之后,让他们再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表示,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把解决问题与学习乘法运算意义的过程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用连加算式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抽象,建立乘法算式,从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列乘法算式时,“4个2”中的4,“6个4”中的6和“3个3”中的第一个3是教学的关键,而对此学生往往容易疏忽。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列式过程中的想法,特别是从哪儿找到“4”“6”和“3”的,由学生讲给学生听,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另外,引发对“1+2+3=6(人)”为何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的讨论,进一步强化对乘法运算意义的体验。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能自始至终给学生创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大量的生活情境中去体会、感悟和发现,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愿望。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21

  学习目标:

  1、能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

  小黑板、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解决问题(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能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小黑板出示师指一名学生读)师:要达到学习目标离不开同学们认真看书自学同学们有信心达到学习目标吗?(有)

  三、口述自学指导(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

  师:把书翻到4页例1看情境图和下面的计算方法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应怎样列式计算?重点看下面的三种计算方法:

  1、先看小男孩的计算方法22+13=35(人)求出的是什么?35—6=29(人)求出的是什么?

  2、再看小女孩的计算方法22—6=16(人)求出的是什么?16+13=29(人)求出的是什么?

  3、最后再看绿衣服小男孩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四、先学(看一看)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师巡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看书自学

  2、"做一做"(第x页第x题)

  师:下面老师来考考同学们看谁做题最认真

  ①指2名学生到黑板上做其他同学做在书上

  ②师巡视发现其他学生的错误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师:发现错误的来黑板上改正(提示:把错误的或不同的答案用红粉笔圈起来在旁边改正)

  2、讨论(议一议)(1)认为22+21—16=27(人)这个算式列正确的举手?认为22+21=43(人)43—16=27(人)这个算式正确的举手?(2)认为22+21=43(人)求出的`是什么?43—16=27(人)求出的是什么?认为22+21—16=27(人)这个算式正确的举手?与第一种方法有什么不同?(3)认为得数正确的举手?认为单位名称正确的举手?

  3、评议板书、正确率

  4、同桌对改生更正错误

  六、练习

  刚才同学们计算的都很正确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男女生比赛看谁能快速、正确地列式计算比谁小旗得的最多!

  投影出示:

  (1)商店有30台微波炉卖出18台又运来28台现在有多少台?

  (2)二(1)班男生有38人女生有21人其中30人参加歌唱比赛有多少人没有参加歌唱比赛?

  (3)同学们做黄花35朵红花20朵送给二(2)班28朵还剩多少朵?

  1、师出示投影男女生比赛、开火车比赛2、形式分必答、抢答······

  七、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你们!

  2、评比本节课比赛情况获胜的表扬失败的鼓励八、当堂作业(练一练)

  师:下面就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吧!

  比谁字体端正并能做全对作业:

  1、小红家有公鸡25只母鸡17只卖了20只还剩几只鸡?

  2、男生有24人女生有14人其中29人是少先队员有多少人不是少先队员?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1-16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7-19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11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7-05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07-05

【荐】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2-12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热门】02-14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1-12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01-19

【推荐】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