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

时间:2023-02-02 11:40:51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15个新词,并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质疑揭题

  (配乐朗诵)“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接受了温迪捐献的角膜。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师:大家都听见了吗?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天日的人的呼声,他要呼唤、感谢的是谁?(学生齐答)对,是金发碧眼的温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温迪一家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故事。(板题:永生的眼睛)

  师: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有哪些疑问呢?

  生:永生是什么意思?

  生:眼睛怎样才能得到永生?

  生:谁的眼睛获得了永生?

  生:课文题目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

  (板书:谁?怎样?为什么?)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导入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第一次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及时归纳学生的问题理出学习的思路。]

  二、探究学习,释疑解惑

  1、小声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谁捐献了角膜?在他们捐献时,“我”的态度如何?

  (板书角膜捐献:母亲父亲女儿

  “我”的态度:不情愿遵从遗愿主动捐献)

  2、你从哭喊中体会到什么?

  3、父亲是怎样教育引导使我从不情愿到遵从遗愿?

  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投影出示:“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1)这里有几句话?谁先来读读第二句话?你怎么样理解这句话。(

  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2)对于一个盲人,一个尿毒症患者,一个白血病人,他们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什么样的礼物最珍贵?(对于因角膜病致盲的人,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可使其复明。通过肾脏移植(换肾)可治愈尿毒症。在配型成功的前提下,移植骨髓可以治愈白血病。所以对上述三种病人来说,“最珍贵的礼物”是角膜、肾、骨髓。)

  (3)怎样帮助别人恢复健康?(这有很多种办法。凡力所能及的帮助都是好的。)

  (4)父亲是怎样一个人?(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重点部分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指导朗读:把你的理解通过读表达出来。(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

  4、请同学们再读5-8自然段,看一看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温迪又怎样使“我”的态度发生由遵从遗愿到主动捐献的改变呢?

  6、请同学们潜心默读9-13自然段,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批注,想想令你感动的原因。

  7、学生画句子做批注后,小组交流并全班交流。

  温迪离我而去了,她去世后的三周,我收到了一封角膜银行的信。

  出示配乐幻灯片:“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

  此时此刻,你对“永生”的含义有何进一步的理解?

  (人虽死,但精神永存)

  共同解答在学课文前提出的问题,答后擦去板书:谁?怎样?为什么?

  [理解文章的主旨。解决学生的疑问。]

  8、关于这一家人的故事讲完了。我们现在来了解一下我国角膜捐献的情况。

  (1)课件出示: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

  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

  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xx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2)看了这两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我国的角膜捐献情况显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让学生结合资料再次体会器官捐献的意义。学生很快联系实际感受到我国角膜捐献的匮乏。]

  三、交流体会,课外延伸

  电脑课件出示:当人体的某一器官出现病变导致功能衰竭,威胁到人的生命时,植入健康的器官代替原有的器官成为现代医学延长生命的重要手段。器官移植被列入20世纪人类医学三大进步之一。每年数以万计的病人在器官移植后得以生存,肾移植的10年生存率已经超过60%,心、肝、肺移植的5年生存率也已经达到50%以上,前景非常可观,然而器移植供体短缺的矛盾也日趋严重,目前大约有五分之四需器官移植的病人在等待供体的过程中死亡,因此急需解决器官移植供体的来源问题。

  引导学生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器官捐献。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充分借助课件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课文。教师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器官捐献。联系课内外知识,体现大语文观。]

  四、总结全文

  放录音《爱的奉献》,集体朗诵父亲的话。

  [学生在音乐中朗诵“父亲的话”,触动心灵,升华感情。]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种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程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思想认识升华的轨迹。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的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多么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也反应了前辈的耳传身授对后辈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在学习《永生的`眼睛》一课时,出现了几处亮点。

  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最受感动的人物,学生首先找到了作者的女儿,从文中找到小女孩的精神境界要更高,和作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我感到学生读书的细致。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同龄人之间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中,学生对父亲、母亲进行了分析,感到他们是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人。同时都能深入地有感情地去读这些人物的对话。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很透彻,好不牵强,回答积极主动。这主要原因是我没有用更多的问题限定他们,使他们自由感悟,有感而发,谈得开心,悟得深刻。而与我讲《自然之道》却是两种效果。

  在理解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回到课文的主题,“永生的眼睛”指什么呢?一个学生说:因为是外公捐献了眼角膜,虽然他死了,但眼角膜还在,就好像他还没离开家人一样,还活着。而在这个学生回答的同时,又有几个同学急着答到:这永生的眼睛指的就是永生的品质。

  在课的结尾我给孩子们读了这篇课文的没有编在课本里的结尾,小女孩在外公死后的第二周也不幸因车祸而死,妈妈把小女孩的角膜也捐了出去。读着读着我的泪水噙满了我的眼窝,几个女孩也留下了眼泪。此时,我与孩子们的心灵又一次的到了碰撞,也又一次的的到了撞击。心灵的撞击之后,一定会有心灵感悟的升华。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2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巩固写作知识,要求学生写出内容具体、通顺的文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教育目标:教育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复习重点:指导学生审清题目要求,把事情的过程写具体。

  复习难点:培养学生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复习过程:

  一、揭示复习内容。

  二、指导写作方法。

  1、审题:

  即把握作文题目的具体要求。

  2、确定作文题目的重点。

  学会确定题目的重点是审题过程的重要一步,因为只有确定了题目的重点,才能更好地选取材料,突出文章的重要部分。

  3、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

  指名说,板书:

  时、地、人、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4、习作开头的方法:

  (1)开门见山。

  (2)提问式开头。

  5、习作结尾的方法:

  ⑴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⑵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⑶抒情结尾(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或敬佩之情)

  6、复习本学期要求写作的几作文。

  a、写一个人(赞扬某方面的优秀品质)

  b、记一处景物(抓住特点表现出“美”)

  c、写一件物品(抓住形状、特点、用途来写)

  d、写读后感。

  e、介绍我们的学校。

  f、谈压岁钱的用法。

  三、练习:

  1、我敬佩的人。

  A、要求用一件典型事例赞扬他某方面的优秀品质。

  B、小组内练习说话。指名说话,师生共评。

  四、小结:

  写作文要靠平时积累材料,多练习,多动笔,才能提高作文能力,希望大家多观察,多练习。

  五、作文:

  以《一件自己深受感动的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3

  一、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第八册第二十四课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句,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

  五、教学准备:

  1、准备麦哨实物、茅茅针。

  2、教学挂图、课文录音,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聊天激趣

  1、同学们,你们去过农村吗?喜欢农村吗?为什么?(农村山美、水美、景美、人更美)知道农村小孩除了上学,双休日干什么吗?(让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情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2、每年春末夏初,麦子即将成熟之际,农村的小孩最喜欢玩的就是——这个,认识吗?(出示麦哨实物,板书:麦哨)

  介绍麦哨:用麦秸做的哨子。把麦秸削孔,然后放在口中吹,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二)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陈益,一同走进农村,去聆听麦哨那美妙的声音。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考考你们,这些生字词都会读吗?

  湖畔、肚兜、嫩荚、麦穗儿、麦芒、擎起、包裹、嚼嚼、吮吮、直沁肺腑、撩起、你呼我应、此起彼落、茅茅针、麦秆

  似的、结出、黑白相间、乐谱、剥开、和着

  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结、剥),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三)品读感悟

  1、《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几次写到麦哨的声音,你是怎么知道的?

  2、自由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这两处描写麦哨的作用。A、麦哨的声音是怎样的?“呜卟,呜卟,呜??”指导读,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作用。B、刚才只是说了麦哨的声音,谁能用几个词语来概括的说说麦哨发出的声音的特点吗?教师引导:

  A、首尾呼应。比较首尾两段的相同之处,理解一声呼,一声应[你呼我应]、忽高忽低[此起彼落]两组词语的意思。

  B、体会作者语言的优美。如:呜卟,呜卟,呜??

  C、在朗读中体会两段间的不同之处,念好最后一句“传得很远、很远??”体会那悠扬的麦哨声由近及远的在田野中荡漾开去。

  3、课文中有两个词语特别重要,(提示:这两个词是描写麦哨的)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两个词语呢?、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到文中寻找。

  4、理解“欢快、柔美”的情态

  (1)教师板书“欢快、柔美”,然后问学生:“欢快、柔美”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

  (2)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欢快、柔美”?

  5、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1)播放《牧童短笛》,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反馈交流:

  1“湖畔,到处是割草的孩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A、读一读,谈感受

  B、有感情朗读(读出一群欢快、活泼、可爱的孩子)

  “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蜓,还有摔跤比赛。”

  A、读一读,谈感受

  B、读出孩子们无拘无束与快乐

  “玩累了,喊渴了,不知是谁一声招呼,大家采集起??从舌尖直沁肺腑!”

  A、读一读,谈理解

  B、如果你玩累了,喊渴了,你喝什么?

  C、齐读,读出天然、纯朴、无拘无束的快乐。

  (集中精力从描写孩子们的外表、游戏内容等极具有生活气息的内容入手,通过研究词句,结合自己生活体验,有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感受孩子们生活的欢快。)

  (3)孩子们的欢快与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有关,更离不开环境——田园风光。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田园风光的句子,读一读,哪个地方又给你怎样的感受?

  (4)交流反馈: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A、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田园风光的美)

  B、作者又是如何表达这种的美?(从色彩、种类、样子等角度,采用比喻、排比的方式)

  “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A、有感情地朗读

  B、那麦穗儿又在唱着什么样的歌?

  (5)乡村的生活为什么柔美、欢快呢?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

  提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和人们的“欢快、柔美”有关系吗?

  6、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1)有一位诗人读了《麦哨》这篇课文之后,激动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

  (2)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

  7、拓展延伸。

  (1)课题是“麦哨”,开头与结尾都写麦哨,但是中间部分都是写孩子们的欢乐,这合适吗?

  (2)读写结合:麦哨吹响的是xx。

  (3)师(根据板书)引述:乡村的孩子们生活在田园之中,他们穿的是xx,他们看的是xx,他们玩的是xx,他们口渴了,嚼的是xx。他们是如此地贴近大自然,他们开心地、无拘无束地在田野中玩耍、嬉戏。他们的童年是幸福而又快乐的。

  (4)最后再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那欢快、柔美的麦哨声。(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摘录好词好句。

  板书设计:

  湖畔

  (欢快)田野、幸福的童年

  湖边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拼拼读读,能够正确区分多音字的读音,能正确选择义项;积累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学会不同句式间的相互转换。

  2、阅读短文,理解内容,正确完成练习;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积累二句名言,了解名言的意思。

  3、按要求抄写词语或短句。

  学生准备:

  搜集聪明人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和义项。

  1、交流正确的读音(撒sā当dàng折zhé兴xīng)读词

  2、选择正确的义项(撒①当①折①兴②)

  二、按要求写词语。

  1、自己试试,把四个词语填写完整。

  2、交流(兔死狐悲鹤立鸡群虎背熊腰指鹿为马)读词

  3、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4、你还知道哪些带有动物名的成语?(不一定要有两种动物名。)

  狼狈为奸鸡飞狗跳龙飞凤舞鼠目寸光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1、归纳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换的方法(1、标点符号2、反问词的增删3、句子意思不变)

  2、完成练习,交流

  3、补充练习:不耕耘怎么有收获?不学习怎会有知识?

  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自由读短文,思考: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主要写了李斯特为了推荐肖邦,用“换人计”让肖邦替他演奏,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3、再读短文,思考:文中2次写到观众的掌声,分别是什么原因?

  (第一次是因为肖邦精彩的演奏深深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听众。第二次是因为李斯特为了使肖邦成名,巧设“换人计”,观众们被他的所感动。)

  4、交流,完成填空。

  5、选择题(答案都是②)

  五、语言实践活动。

  1、智慧既可化险为夷,智慧又可反败为胜。本单元,我们认识了一些有智慧的人:华佗、富兰克林、哥伦布……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2、交流

  3、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些聪明人,相信你们一定能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课前老师请大家搜集了他们的故事,现在我们就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4、请3~4名学生上台讲述。

  六、熟记名言。

  1、自由读句子。

  2、指名读评议齐读。

  3、指名说说句子的意思(勤学好问,做事有目标有毅力。)

  4、师介绍作者:

  夏衍——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社会活动家。

  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

  七、写字

  1、生照样子抄写,师巡视。

  2、优秀作业展示。

  教学效果反馈:

  对“折断”的“折”的理解有分歧。

  少数学生对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方法还是没有掌握。

  学生对交流聪明人的故事十分感兴趣,但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都较差。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5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尝试收集,调动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课外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用较恰当的语言描叙自己的见闻、表达自己的情感。

  3.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大自然的了解,激发学生关心、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课前播放音乐。

  一、活动导入

  师:同学们,随着美妙的音乐,我们进入了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对同学们提一个要求:请同学们在这节课上认真地听,大胆地说。

  [点评:学生伴随音乐进入课堂学习,心情愉悦,气氛活跃。在课前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既为本堂课的教学作好了准备,长期对学生提出这样的短期目标,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大有帮助。]

  二、整体回顾

  师:上星期我们学完了第六单元,第六单元一共有几篇课文?大家回忆一下。(课件出示五篇课文的题目)《浪花》《大自然的语言》《要下雨了》《红领巾真好》《小狐狸卖空气》。

  1.你最喜欢哪篇课文?把你最喜欢的部分大声地背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部分。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想不想对大自然有更多的了解呢?

  那我们就一起走进大自然吧!(课件出示课题。)

  [点评: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涉及自然、社会、生活等内容,但它的落脚点在语,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课内学到的在课外得到延伸。此环节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过渡到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将学习内容与活动联系起来。]

  三、走进大自然

  (一)说说你所了解的大自然是什么样的

  课件出示两扇大门,一扇大门上写着美丽的大自然,另一扇大门上写着神秘的大自然。

  师:同学们,大自然既神奇,又美丽,你们是想先欣赏大自然的'美丽,还是探索大自然的神奇呢?(学生用鼠标点开大门。)

  [点评:课件设计两扇大门,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选择,完全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欣赏大自然的美丽(课件出示大自然风景图)

  1.看了这些美丽的图片请你说说大自然中什么最美?

  2.面对美丽的大自然你最想说什么?

  3.游览祖国秀丽的自然风景区。(课件出示祖国自然景区图,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点评:教师以教材为依托,拓展教学空间,开阔学生的眼界。运用课件收集的大量图片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丽,口头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长期训练积累,学生的语言材料会越来越丰满。]

  (三)探索大自然的神奇

  播放录音:大自然的语言啊,

  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

  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师:大自然的神奇就在于它有自己的语言,它用独特的语言告诉我们许许多多。上星期老师布置大家回去收集大自然的语言,收集好了吗?

  1.将你们组收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用你们组喜欢的方式告诉大家。(学生分组讨论。有的组画画,有的组编儿歌,有的组写句子。)

  2.分组汇报,组长代表本组展示收集的内容。教师点评。

  [点评:此环节的设计通过小组搜集信息,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创造才华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

  四、保护环境大行动

  面对如此美丽,如此神奇的大自然,我们应该怎么做?

  请你学习《红领巾》一课,为这些地方写警示牌:(课件出示草坪、森林、花园、动物)

  [点评: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在生活实际中马上能用,获得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五、总结

  美丽神奇的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只有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大自然才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才能带给我们更舒适的环境。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搜集信息能力、互相合作能力等。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创造了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状态之中,用口头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查找资料,并用各种形式汇报查找的结果,在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按时间顺序的写法。

  2、欣赏文中描写的观看繁星的情景,领悟作者表达的感受。

  3、根据学生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写作、口述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及学习方式:

  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自主、合作探求课文的内容及其表达感情的方法。

  二、课前准备:

  1、教师: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2)向学生提供有关资料,以便学生正确把握课文内容。

  a.作者简介。

  巴金,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收获》主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火》;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

  b.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上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

  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芳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船抵达马塞。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3)制投影片。

  2、学生:

  (1)阅读课文及教师提供的材料。

  (2)熟读课文第三段。

  (3)普通话诵读课文,查工具书读准字音。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简述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以普通话流利地朗读课文,从而检查学生课前是否阅读了课文。

  2、导入新课:

  巴金热爱大自然,对夜空繁星的情景进行了观察感受,文中是如何写观察到的情景及感受的,让我们来仔细研读课文。

  3、研读课文:

  (1)根据文后“探究练习一”第一句,理清课文结构

  (学生先个人思考,然后讨论发言)

  参考意见:

  第一部分(第一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第二部分(第二段):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三~四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如学生将第3,4段内容分开为“在海上的每一天观看的情景与感受”,“有一夜看到的情景与感受”,也应加以肯定、认可)。

  (2)作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繁星进行了观察,产生了不同的感受,文中哪些地方表达了这些感受?(学生先用铅笔在文中划出有关语句,然后与前后左右同学探讨交流,准备在全班发言)

  参考意见: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

  “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话。”

  “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那四颗明亮的星星是头,下面几颗??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3)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意见:

  运用了比喻、拟人、使文章生动、形象的表达情。

  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是为了突出他看繁星时温馨甜美的感受;把星天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和谐的感受,它们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4)细读课文文第三段:

  a.学生多种形式朗读。

  b.理解本段中心:写“我”每晚在美的环境中看繁星所产生的种种美的感受。

  c.理清思路:

  仰望——>欲睡——>沉睡

  (1—4句)(5—8句)(9—10句)

  d.按以上思路逐层分别背诵,然后合成背诵全段。

  (5)阅读第五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a.“那个天上的巨人”指什么?

  ——指英国人指给“我”看的天上那个像巨人般的星座。

  b.怎样理解“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一、是那个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状

  二、是因为“船在动,星也在动”。

  (此题如学生提出其他理由,只要合理亦可)

  四、作业

  1、诵读全文并背诵第三段

  2、你观察过夜晚的星空吗?请写出你的感受。

  3、搜集有关星空的故事,并以文字记录下来。

  (可参看课本第21,22课的写法)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及方式:

  围绕星空这一话题进行写作与口述实践活动。

  二、课前准备:

  1、教师督促学生切实完成前一课时作业,了解掌握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情况。

  2、为本课时活动取名——“争当星空知识之星”。

  3、制作“星空知识之星”皇冠帽作为奖品。

  三、教学过程:

  1、学生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5分钟)

  2、学生修改并熟悉自己准备的材料,也可互相修改提意见。(5分钟)

  3、分四人组交流发言。

  4、全班交流(自荐,小组推荐均可)(20分钟)

  5、学生评选出参加班级做交流的最佳人选并说说理由。(人选可控制在2~3人,酌情而定)

  6、当选人授予“星空知识之星”皇冠帽。

  (5、6两项5分钟)

  7、教师搜集学生中的优秀作品,并推荐大家阅读。

  四、作业:

  1、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后始知深”,强调的是“心中悟”,写一段话谈谈自己对“悟”的认识。

  2、读巴金的《星》,思考问题:作者由眼前的星空景色联想到了哪些人生的感悟。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7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诗人、画家张志和。词中描绘了一片画意诗情。色彩明丽,画面清新,加上斜风细雨,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生分析:

  学生初次接触词,对词的特点不熟悉,这首词内容浅显,指导学生先自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背诵《渔歌子》。

  2.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词中有画,词中有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资料卡、彩笔。

  教学过程:

  一、班级诗词大会

  1.诗词比赛:老师说前一句,学生答后一句。

  2.图中有诗:根据图片回答诗句。

  二、初步感知

  1.出示《渔歌子》和《江雪》。学生根据课本注音读一读,找找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引出词的特点。

  2.介绍词和作者: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词,又叫长短句,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词可以歌唱,每一首词根据格律,都有一个曲调名,成为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就是词的题目,比如今天我们学习的《渔歌子》。

  张志和:唐代诗人、画家,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3.自学

  (1)根据注音自读两遍,读准字音。

  (2)同桌检查读。

  (3)齐读,欣赏配乐朗读,学生再读。

  (4)学习生字生词。借助图片认识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5)对照诗词后的注释,想一想诗词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小组合作学习,不懂的可以讨论可以问老师。

  (6)全班交流诗词大意。

  (7)词讲究韵律,让我们一起双手击掌,打出节拍,随节拍读。

  三、品味词中画,画中情

  1.思考,词中介绍了几种景物?你能看出是什么季节的吗?

  2.在作者的描述中,不仅有景还有人,不仅有色彩还有声音,不仅有动态描写还有静态描写,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或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一写或画一画。

  3.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展示。体会出词中有画。

  4.作者写的这些景物给你的印象怎么样?这色彩明丽的`“画”在表达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哪位同学能把作者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出来呢?

  5.面对垂钓者,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指名学生回答。

  我们只有了解作者是在怎么样的心境中写下的这首词,才会对诗词所折射出的情感有更深的了解。阅读资料,思考,指名学生说一说“不须归”还有什么含义。

  6.作者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1)师生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2)志和啊,你为何不归?指学生回答。

  (3)让我们一起读出张志和的心声吧。

  四、有感情朗读、吟唱。

  1.郁郁葱葱的西塞山附近,桃花盛开,白鹭飞翔,碧波粼粼,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同学们,让我们伴随优美的音乐,把作者悠闲愉悦的心情读出来吧!

  2.一首优美的词也是一首优美的歌,这首传唱千年的词也改编成了一首歌,我们一起唱起来吧!

  五、把这首词画成一幅画,积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

  板书设计:

  渔 歌 子

  唐 张志和

  景 美丽如画

  不须归

  人 悠闲自在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8

  七色光,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形成按红、橙、黄、绿、蓝、靛、紫次序连续分布的彩色光谱。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书七色光,我们来看看下文。

  教学目标

  通过形近字的学习,使学生区别形近字,不写错别字。

  让学生积累语言,感受古诗文的美。

  使学生增长知识。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形近字的.学习,使学生区别形近字,不写错别字。

  教学难点:让学生积累语言,感受古诗文的美。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 学 流 程

  个性化设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语文七色光一,去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二、探究新知

  练

  1. 辨析形近字组词(教师出示小黑板)

  魄(气魄) 辨(分辨) 染(染红)壮(壮士)

  贤(圣贤)撒(撒落)渐(逐渐)魂(灵魂)

  辩(辩解)柴(柴草)妆(化妆)撤(撤退)

  览(阅览)惭(惭愧)庙(庙门)届(届时)

  园(园地)圆(圆圈)

  这道题的每组字都是形似易混淆的字,通过组词检测学生对形近字的区分能力。从字的结构上看都是合体字,都是形声字,可以介绍一些形声字的特点,以便提高学生对形近字的辨识能力。

  2. 引导学生做第二题,让学生养成用词推敲的好习惯。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日积月累

  1. 学生自己搜集带月和日的词,进行汇报,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只是组织者。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让学生体会、感受诗

  教 学 流 程

  个性化设计

  文的意境,然后找到原诗、原词读。让学生积淀古诗词。

  知识窗

  让学生了解、知道太阳、月亮的别称。能记住的记住,以便今后更好地学习。

  窗外事

  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了解太阳能的知识。然后进行交流。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痴、抑、纯、浸"4个生字,会写"倦、恳、溢、浸、抑、炉、纯"7个字,掌握"厌倦、洋溢、沉浸、抑扬起伏、炉火纯青"等词语。

  2、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3、学习孔子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体会孔子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预习提纲

  二、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孔子照片)

  2、他就是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一生致力于教育。相传他的学生有三千多人,他是伟大的教育学家,思想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板书:孔子)

  3、课前大家都搜集了与孔子相关的资料,你愿意把你眼中的孔子介绍给其他同学吗?

  4、你们了解的可真不少!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孔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他的一个小故事《孔子学琴》(板书:学琴)我想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对他会有更深的了解。

  三、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法解决。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2、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3、利用各种形式理解词语。

  如:"琴、瑟、笙、磬"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件展示

  如带有时代行为习惯的词语"盘坐"、"席地而坐"等,可以具体的形体实际操作帮助理解。

  4、自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你觉得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5、学生读文,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讨论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讲述了孔子不仅是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还是一位音乐行家,尤其弹得一手好琴,但他还不满足,50岁那年还向鲁国著名的音乐家师襄学习弹琴。孔子勤学苦练,最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记叙的。

  四、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看拼音写词语。

  sè bì kěn chī yì

  鼓( )( )恭毕敬 诚( ) 如醉如( ) ( )扬顿挫

  2、联系课文内容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毕恭毕敬:

  炉火纯青:

  第二课时

  一、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1、读课文想一想,根据课文中描写的孔子弹奏的乐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试着用课文中的词来回答。(炉火纯青)

  2、炉火纯青什么意思?(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3、孔子的琴弹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此完美,看到这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弹得这么好?他怎么练的?……)

  4、哪部分写了孔子学琴的内容?(2--6自然段)

  (1)自读2--6自然段,画出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高超水平呢,边读边把课文描写孔子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画出来,认真读一读,仔细体会。试着填表,小组之间交流交流。

  出示表格:

  时间 孔子弹琴的程度 孔子的想法

  一晃十天 会弹 没有真正掌握弹琴的技巧

  过了几天 顺畅自然、悦耳动听 没有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

  又过了几天 令师襄如痴如醉 没有体会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

  不知过了多少天 抑扬的琴声令感情起伏不平 知道作者是谁,心情激动

  三、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抓重点词句逐步体会

  1、引导学生抓住"毕恭毕敬""一遍又一遍""丝毫没有厌倦"体会孔子练琴的认真、严肃。课件:(对比读)

  @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毕恭毕敬地弹着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

  @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弹着那首曲子。

  2、练习朗读。

  3、孔子如此刻苦的练习弹琴,但他并不满足于会弹琴,而是有更高的要求,根据孔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和师襄听琴后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四、教师小结, 拓展延伸

  1、孔子学琴共经历了四个层次,由师襄四看孔子弹琴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是学曲谱;二是练技巧;三是领会内容;四是体会作者,最终达到"炉火纯青"。

  2、孔子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小小的一件学琴的事就让后人们如此赞叹不已。那么,从今天孔子学琴这件事来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做事时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你是如何对待学琴这件事儿的?

  五、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他( )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 )地弹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

  2.他看到孔子的手指( ),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 )、悦耳动听……

  3.师襄听得( ),仿佛被带到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境地。

  (二)、选词填空。

  席地而起 激情洋溢 炉火纯青

  1.时隐时现,眼前是一马平川的荒芜石原,几块嶙峋怪石傲然而立,时而有狂风( ),吹过凹凸不平的石质地面,卷起漫天飞沙走石,打在脸上犹如针砭。

  2.师襄再次来到孔子的住处。刚一进门,他就被( )的乐曲声迷住了。

  3.他的棋艺精深,可以说已达到( )的地步。

  (三)、摘抄描写孔子练琴、师襄听琴的精彩语句。

  (四)、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读后感。

  2、摘抄描写孔子练琴、师襄听琴的精彩语句。

  3、积累孔子的名言。

  板书设计:

  29 孔子学琴

  学曲谱 学而不厌

  练技巧 不断进取

  领会内容 精益求精

  体会作者 炉火纯青

  教学反思: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孩子多说,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最后升华主题后还可以适时的让孩子根据板书来概括主要内容这样孩子就会更深的领会文章的主题。谈感受可以结合孩子的生活实际采用对比的方法,提出自己的不足,并和孔子的那些好品质靠近,进一步学习孔子的好品质。从文化知识的学习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学习运用抓住重点词体会课文内容的方法,了解壁虎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3、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壁虎的有关知识,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课时划分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根据挂图简介壁虎,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壁虎的常识性课文,请用一句话把你眼中的`壁虎向大家介绍一下。

  2、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

  3、好,我们今天进一步学习有关壁虎的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抽生读课文,注意准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自悟:课文介绍了壁虎的哪些特点?可分为几个部分?

  2、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3、派代表汇报学习结果。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文,了解特点

  你对课文的哪部分感兴趣?可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展开学习,注意用上以前我们学过的学习方法。

  1、复习学习方法:如“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抓重点词句法”、“反复朗读,读悟结合法”等。

  2、自选学法自由组合合作学习。

  二、汇报交流,深入理解

  1.从壁虎的外形,你体会到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到了壁虎确实是名副其实的虎将?

  (1)捕捉蚊子、苍蝇、飞蛾。抓住描写壁虎动作的词,如“伸长”、“跃起”、“张开”、“吐出”等分析体会。

  (2)捕食蝎子。抓住“面无惧色”、“毫不在乎”、“大发虎威”、“纵身一跃”等词进行体会。

  (3)用同样的方法体会壁虎胃口很大、能飞檐走壁、巧妙避敌、喜欢清静、机警的特点。

  3.可借助多媒体教学,重点理解第六段。

  (1)读读画画: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横线勾出来。

  (2)可借助媒体演示体会壁虎是怎样“丢卒保帅”的。

  (3)多种形式读,体会壁虎的机灵可爱。

  4.借助多媒体教学,体会壁虎冬眠的情景,说说哪些动物也像壁虎一样冬眠。

  5.总结交流、读写结合。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壁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3)读写结合:运用本课所学方法,观察、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板书设计

  吞食虫子

  捕食蝎子 名副其实的虎将

  胃口大

  10 飞檐走壁的虎将 飞檐走壁

  巧妙避敌 大自然的神奇

  静静冬眠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学习《卧薪尝胆》,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

  感受故事揭示的形象,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成语故事呢?

  (学生自由交流)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卧薪尝胆》这则成语故事吧!

  (板书课题:卧薪尝胆)

  3.通过预习,谁能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1)学生齐读课题。

  (2)交流、。

  (卧薪尝胆:卧,躺。薪,柴草。指越王勾践每天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顺。

  (2)把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3)再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4)同桌之间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学生带着目标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纠正读音。

  (2)指名读课文。

  4.让学生看故事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讨论: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起因。(战国时期吴王、越王吴国打败越国,越国勾践做了气年俘虏,受尽屈辱)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讨论:

  ①越王勾践回国以后是怎样做的?

  ②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a.学生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板书:卧薪尝胆)

  b.投影出示文中插图,看一看,想一想,越王这时会对自己怎样说?(学生自由畅谈)

  (3)学生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讨论:

  勾践卧薪尝胆的`结果如何?(一举打败吴国)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将故事按起因、经过、结果、陈述一遍。

  4.指导朗读。

  四、感悟寓言,拓展延伸

  1.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讨论:

  (1)读了这则成语故事,你悟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学生畅谈后教师:这个故事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

  (2)放飞想象的翅膀,想一想:当吴王看到越王勾践将胜利的旗帜插到吴国的国土上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学生自由畅谈)

  五、课堂

  学生自己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的收获和方法。

  作业:写小字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3.感受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感受课文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刘备尊重人才,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

  2.学生理解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写刘备第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2.《三顾茅庐》主要讲了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在深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人物的身份。

  3.在课文中,刘备三顾茅庐,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意到底有多真?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近刘备,听其言,观其行,感其心,这也就是说听听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感受刘备的心意。

  二、悟语言,感受拜访前初印象

  1.谁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

  2.朗读指导张飞的话

  读书应该读出人物的特点,看看提示语,张飞是怎么说这句话的?(理解“嚷”:大声叫)那应该怎么读?(指读)

  就这一句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张飞?(鲁莽、急躁、粗鲁)

  张飞说的这句话里面哪个动作最能表现他的鲁莽、粗鲁?(“捆”),再读一读,读出莽张飞的感觉。(指读)

  一句话,一个字就刻画了一个鲜活的人物,这就是名著的魅力!(齐读)

  3.指导朗读刘备的话

  从刘备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指读)(生气、尊重人才、求贤若渴)

  刘备和关羽、张飞是什么关系?当年桃园三结义,这么多年南征北战,同生共死,手足情深,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怪自己生死兄弟,这足以说明刘备对人才的——

  一句斥责之言,我们听出的.是刘备对人才的渴求与尊重啊!(齐读2小节)

  二、品动作,感受等候时的深印象

  1.过渡:刘备拜访贤才的诚心不仅表现在他对张飞的斥责之言中,还表现在他许多细微的动作中,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刘备对贤才的敬重与诚心?用笔画出来。

  2.交流

  ▲下马步行

  “一里”是500米,“半里”就是多少米?(250米)“半里多路”就是三百米左右。补充介绍:古代人看到特别有地位或自己特别敬仰的人,文官就会落轿,武官就会下马,以表示极大的尊敬。这么远的路,他为什么不一直骑马到跟前呢?现在,刘备远远地就下马步行,说明什么?(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骑在马上有高高在上之感。)

  这一切,诸葛亮看得见吗?万一诸葛亮不肯出山,这段路不是白走了吗?(越是看不见,越能体现刘备访求贤才的“诚心诚意”)让我们读好这句话。(指读、齐读)

  ▲两个“轻轻地”

  轻轻敲门:使敲门声不要太大,体现了对贤者的礼貌、尊重。

  轻轻地走进去:尽量放轻脚步,防止惊醒先生。

  ▲恭敬等候(这段话还有一个词也能表现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是什么词)

  (出示“恭恭敬敬”)一起读这四个字。“敬”就是(尊敬)“恭”字下面是什么?(“心”)发自内心的尊敬,读好这个词。

  想想刘备是怎样站的?谁来表演一下(身体直立、微微低头,双手抱拳,很有礼貌)这就是恭恭敬敬

  让我们自己在下面读一读这段话,感受一下刘备的诚心诚意以及对人才的尊重。(练读、指读、齐读)

  刘备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了多久? “半晌”就是好长一会,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又等了一个时辰”如果让你站这么长时间,你会觉得怎样?《三国演义》原著中用了四个字“浑身倦困”。

  这是怎样一幕动人的情景啊!

  一个在草堂上躺着,一个在台阶下——

  一个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一个是赫赫有名的——

  一个是27岁的毛头小伙,一个是——

  从这些鲜明的对比中,我们都感受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诚心诚意、求贤若渴。有没有同学能从朗读中让我们感受到刘备十分尊重诸葛亮。

  3.师小结: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专用成语了。刘备下马步行走出了诚心,恭恭敬敬等出了诚意,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心感动了。让我们一起读一下屏幕上的片段,感受一下刘备的诚心诚意和尊重人才。(板书)

  三、想形象,感受相见后的欢愉

  1. 过渡:见面后,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

  2.引读第4自然段,说说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值得刘备这样去请?(板书)

  3.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三顾茅庐前,刘备对天下形势看得清吗?就像浓浓云雾遮住了青天,层层茅草堵塞了心口,而现在,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话,刘备一下子就明白了,就像——堵在心口的茅草立刻(消失了)这就叫——茅塞顿开。难怪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

  4.出示:“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概括成一个成语就是——(如鱼得水)

  鱼和水是什么关系?谁是鱼?谁是水?刘备把自己比作鱼,把诸葛亮比作水,想说明什么?

  这两句话,既是写刘备,又是写谁?其实文中还有一个地方也写了诸葛亮。

  5.出示: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引读)那里的山冈——,几片松林——,潺潺的溪水——、茂密的竹林——,景色——。

  明明写的是隆中的美景,哪里写了诸葛亮?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恰好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

  诸葛亮为人刚毅如山,正直如松,心明如水,谦逊如竹,与山冈、松柏、溪水、翠竹是何等相似;尤其是将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又和“卧龙先生”扣合,暗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略。这在写作上叫:环境烘托。让我们美美地再读这一段文字。(齐读)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你们看,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一个“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刘备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通过对环境描写、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看来,要把握人物形象,大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可适当进行环境描写,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五、背诵环境描写片段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 ),好像( )。冈前几片松林( ),( )的溪流( ),( )竹林( ),景色( )。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2.重温《三国演义》

  板书: 8三顾茅庐

  (语言、动作) 刘备 诚心诚意、尊重人才

  (环境、比喻) 诸葛亮 雄才大略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积累“酬谢、叮嘱、发誓、倾盆大雨”等词语。

  2、读懂海力布为救百姓不惜牺牲自己变成石头的故事。

  3、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领悟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及感染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海力布为救百姓不惜牺牲自己变成石头的故事。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领悟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及感染力。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阅读一些民间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民间故事吗?(交流)

  民间故事是一些长期流传于老百姓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表现了群众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学习的《猎人海力布》就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民间故事,而且具有神话色彩。

  板书课题。齐读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出示词语:报答、酬谢、崩塌、千真万确

  指名读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2、出示图片,这块叫“海力布”的石头,据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山村。海力布是一个猎人,怎么会变成一块石头呢?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读后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出来。

  3、读后交流、板书:

  起因:海力布救龙女

  经过:海力布得宝石

  结果:海力布救乡亲,变石头

  4、根据板书,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己准备

  交流

  三、深入文本,感受、探究人物品质

  1、这个故事流传至今,一定有它的感人之处。再仔细读读课文,把你最感动的地方划出来,然后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2、交流:

  (1)第2节

  他热心帮助别人……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敬爱他。

  指名读齐读

  (2)第3——6节

  海力布和小白蛇的对话,他不求回报,不要珠宝等细节。

  指导朗读对话

  (3)第7——9节

  海力布劝大家搬家的三句话

  (重点指导朗读,抓住海力布的语气和心情:急切——焦急——镇定)

  海力布牺牲后,大家沉痛的心情。(指导朗读)

  ……

  3、从使你感动的地方看出海力布是个怎样的人?

  领悟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板书)

  齐读最后一节

  3、海力布的故事为什么那么吸引读者,能够流传千年呢?

  有曲折的情节,环节紧密相扣,想像奇特丰富,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

  四、布置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排演课本剧

  2、续写《猎人海力布》后记,想像小白蛇如何想方设法救活海力布,海力布如何生活等情景。

  过了不知多少岁月,有一天,小白蛇来到人间,她要找自己的救命恩人——海力布。……

  板书设计:

  救龙女受感谢热心助人

  25猎人海力布得宝石知灾难

  救乡亲变石头舍己为人

  教学效果反馈:

  本文内容浅显,情节生动,教学时应避免繁杂的讲读分析。这堂课我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同时给予了必要的学习指导:一、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二、指导学生用列小标题的方式,整理故事内容。三、根据记事的三要素,练习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教学收效不错。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会认“虑、职、蹭”等8个生字,会认多音字“屏、折”,会写“忧、虑、贪”等15个生字。理解“屏息、尽职、没完没了、无忧无虑”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猫的特点。

  3、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4、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激发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猫的特点。

  2、学习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激发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课前准备

  课件和相关的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知道著名的作家老舍吗?他是人民的艺术家。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他写的散文。

  作者简介:舒庆春(1899—1966),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2、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老舍先生写的《猫》。

  二、整体感知,掌握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随意地抽出下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无忧无虑贪玩尽职稿纸丰富多腔解闷

  遭殃花盆生气勃勃

  (2)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纠正与指导。重点注意:多音字“屏、折”的读音。

  屏(píng)幕屏(bǐng)气凝神折(zhé)纸折(shé)了

  (3)指名说说生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重点注意“蹭”与“增”、“搞”与“稿”、“虑”与“虚”的区别。

  (4)教师再次出示以上的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读中巩固对生字的掌握。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思考:

  ①老舍先生从哪两方面来写猫的?

  ②给课文分段。

  2、指名说,交流。

  课文从“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两个方面写猫的。(板书)

  第一部分(1—3):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第二部分(4):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5

  【教材分析】

  本综合练习在兼顾单元文化主题“享受童年的快乐”的基础上,安排了“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我的好方法”,以及口语交际“让你我都快乐”和小练笔“童年趣事”等五部分内容。

  【教学建议】

  一、“我的采蜜集”

  这里为学生提供了一组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或词语,有意思的是各种各样的“笑”对应了起来,读来感觉非常有趣。

  教学时,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意思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用一用,因为积累词语的目的为的是运用。

  而后,可以补充一些描写笑的词语,让学生补充前面的词语,或者给出一些词语,搭配相应的“笑”。如:

  面带微笑;

  几声冷笑;

  一脸奸笑;

  哈哈大笑;

  一阵爆笑;

  会心一笑;

  回眸一笑;

  皮笑肉不笑……

  孩子如果感兴趣,还可以用“相声”贯口方式看一口气能说出多少种不同形式的笑。

  二、“读读背背”

  范成大(1126——1193),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宋代著名诗人,与尤袤、杨万里、陆游号称南宋四大家。田园诗独具一格,影响较大。这首诗是诗人退居石湖养病时所作。诗人共创本题诗歌六十首,这是第三十一首。诗歌描写了初夏时节农村人紧张劳作的生活图景,突出了农村男女都热爱劳动的主题,富有浓郁的农村气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学习了这一首,教师可以扩展学习范成大的其他田园诗歌。如

  四时田园杂兴(二首)

  其一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其二

  新主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三、“我的好方法”

  在生活学习中,善于发现、善于动脑的人,常常会有小的发现或创造。教材中介绍了学习方面自己作书签的“好方法”,以免损坏书籍。其实,学习方面还有许多好方法。如用废旧报纸或在水泥地上练毛笔字是节省纸张的好方法;如果是好的白纸,有人先用铅笔练字,再用钢笔,最后用毛笔,这也是节省纸张的好方法;大家合作买不同的书,然后交换阅读是多读书的好方法……

  学习中孩子也会有许多发明创造,让大家互相交流,智慧共享。

  四、“口语交际”

  ——让你我都快乐。

  1、情境谈话,引出话题。

  这次的口语交际,老师和大家一起寻求快乐:你可以把你的快乐故事、快乐秘诀讲给大家听,也可以把自己的不快说出来请大家帮助。

  2、谈话交流,注意引导。

  第一、让大家听清楚快乐的根源或苦恼的根源是什么。

  第二、听清楚表达的同学什么地方说得好。

  第三、听众要积极想办法,并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要善意地、文明地、讲究表达方式地说明自己的意思。

  五、“我的小笔头”

  ——童年趣事

  提起“童年”,每一个人的脑海里都会涌现出一串故事……

  有了“阅读链接”中关于“儿时的游戏”的谈话交流,相信孩子关于“童年趣事”的素材已经储备了许多。这是孩子最为感兴趣的话题,课上可以再给学生提供一段交流的时间,孩子拿着图片、照片、实物,谈起自己童年的趣味经历,那是饶有兴趣的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继续做好这样两方面工作:第一、一些孩子不知道该写哪些事情,教师要帮孩子筛选,选择哪些突出“情趣”的事例。第二、要提示孩子学习教材中《天窗》《芦叶船》以及《快乐的足球赛》把细节描写具体的方法,努力做到别人一读你的就能体验到你的“芦叶船”、你的“冷空射门”到底怎么有趣。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下册教案12-10

语文下册的教案06-03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02-26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03-16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