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案

时间:2023-02-06 17:14:32 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生物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生物教案15篇

初中生物教案1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重点和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前准备

  教师:观察种子的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用具: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常见的-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

  学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

  教学过程

  一、观察种子

  ①菜豆种子的结构;

  ③玉米种子的结构;

  ③菜豆、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法,4人小组合作实验,通过观察和讨论,说出菜豆种子、王米种子的结构。

  方案二:对照老师出示的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看书,同学间讨论交流知道两种.种子结构。

  二、产生种子的主要意义

  方案一:观察课前收集的种子、果实,感受种子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然后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就讨论提纲,实验小组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方案二:观察藻类、苔藓、蕨类三类植物(突出放大孢子)以及种子植物(突出放大果实、种子)的CAI课件,实验小组就讨论提纲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出示讨论提纲如下:

  1.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力更强?为什么?

  2.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三、-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二者异同

  方案一:将苹果、桃等果实切开,观察其种子的着生位置。再观察松的种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观察“桃的果实、种子”、“松的球果和种子”挂图,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1以-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共同点是“-”“被”为启发点,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答案。出示补充的图片。

  2.识别常见的-子植物、被子植物

  一:观察书上的图以及老师补充的图片,认识常见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识别常见的-子植物、被子植物。

  3.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方案一:在看书自学基础上,与实际相联系,结合常见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苍耳、柳、榆等,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观察“当地几种被子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课件,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出示讨论提纲:

  1.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和种子成熟后,果皮各起什么作用?

  2.种子的传播与环境相适应,如借动物、风力、水力传播等,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初中生物教案2

  教案精选:初中生物《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了解生物技术和仿生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培养: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树立投身生物科学的远大志向。

  二、教学设想:

  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兴趣,本节内容与生活关系系密切,趣味性强,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则学生们自觉求知的欲望就会增强。因此,在课前安排进行一次探究活动,调查和记录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了解的动物,则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于调动学生动手参与调查实践活动的能力,了解动物与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关系,学生查阅资料和归纳总结资料。因此,本课应以“课前调查,课上交流”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概述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样,能较好的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教学重点:

  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生物反应器、仿生

  五、教学难点:

  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的调查方法

  2、仿生

  六、教学方法:

  调查、讨论、归纳法

  七、教具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学的资料等,学生收集有关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收集有关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学方面的资料。

  八、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思路:

  提前一周安排学生分组调察日常生活周围常见的动物及动物制品、收集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分组介绍课前调查体会、收集的小资料,调动课堂气氛。

  教师设疑,学生分组研讨,将调查结果、收集的资料归纳回答,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展望生物科技发展的前景,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2、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根据上节课布置同学们完成的分组调查任务,现在由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调查结果,互相交流,体会、总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汇报]

  学生代表会将他们从各个方面了解到的情况资料,如:家养动物、养殖场饲养的动物的用途,商场内的动物制品、饮食、饭店等处调研的情况、动物园内饲养的情况、动物园内饲养的动物、家庭中饲养的宠物、药店中与动物有关的医药制品…………

  (在课前的调研活动之前安排好各组目标)

  [总结活动,得出结论]

  先发动学生根据各组汇报的情况总结、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

  [资料汇报]

  各组代表将他们从图书馆、资料室、报刊上了解到的有关生物科技的资料进行汇报,教师总结,通过图片示例、录像等引出生物学发展的新方向:基因工程、生物反应器、仿生学。

  引导和激发学生树立热爱生物学,将来利用生物科技为人类造福的远大思想。

  [课堂小结]

  展望21世纪,这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科技:如生物反应器、仿生学的应用,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进行生物科技的研究,除了生物学要学好外,其它各学科也都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对各学科都要均衡发展。

  [巩固练习]

  1、潜水艇是模仿哪些动物的结构研制的?

  2、萤光灯是模仿哪种动物研制的现代的社会条件下,它有什么意义?

  [板书设计]

  第二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一、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1、提供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用品

  2、发展畜牧养殖业、渔业

  3、带动经济

  二、动物与生物的反应器

  1、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物质。

  2、优点:

  (1)成本低,效率高。

  (2)设备简单,产品作用的效果显著。

  (3)减少工业污染。

  三、动物与仿生

  1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

  2、例:“电子蛙眼”等

初中生物教案3

  一、说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植物系统进化树,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通过"植物系统进化树","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引导学生初识不同的植物类群。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初步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植物类型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以及对植物类群的各种学习活动,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并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比较,进一步理解植物进化树。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提高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学习,增强分析问题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和讲述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强生物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情感。

  三、说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校地处偏远农村,该校生都是来自大山的孩子,对常见的植物即陌生又熟悉,说熟悉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常见的植物有密切接触,有深刻的感性认识;说陌生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兴趣高,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帮助他们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和掌握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生物学经验基础。

  四、说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为2课时,此节为第一课时,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从内心深处产生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欲望。对此我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提前一周通知学生利用周末采集样本,同时,还利用学生中午休息时间,带领大队长一个班12人上后山采集样本,回到学校后,由大队长随意分配样本到各位小组中。这样,学生课前对学习的.内容就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课中:一、通过以上创设的情景,引入新课,二、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以及对植物类群的各种学习活动,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植物进化树,三、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比较,认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说教学准备:

  1、准备植物系统进化树图片,学生采集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

  2、实物材料及用具:学生采集新鲜的水绵,葫芦藓、墙藓、铁钱蕨、海金沙、石斛,芒萁、带球果的杉枝、带花及果实的白菜植株等大量植物实物、放大镜、镊子。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学生采集活动和生活中对植物的感性认识,结合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好奇,直揭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植物系统进化树和活动: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

  运用课本植物系统进化树的认识,帮助学生对植物的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进行观察比较不同植物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强生物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情感。

  (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采用提问式、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逐一分析藻类植物的

  1、结构:藻类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有单细胞的,有多细胞的;有生活在淡水中的,有生活在海洋中的,还有少数种类生活在陆地上的。

  2、特征:大多数生活在水中,没有根茎叶的分化,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3、分类:据藻类植物呈现的颜色的不同可以将藻类植物分为绿藻、褐藻和红藻等。

  4、对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是有些可食用,可药用,如海带、紫菜等可食用,褐藻胶、琼脂、碘酒在医药上有广泛的用途。

  利用对比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结构、特征、分类。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能力帮助学生分析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四)、本课总结

  及时反馈与总结,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掌握

  (五)、作业设计

  七、说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内容的教学效果可以从课堂回答、反馈练习、巩固练习和课后作业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课堂回答通过不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课中练习巩固反馈是一般的知识性练习题,目的是检验学生当堂课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的深化和应用。

  八、说总结与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直接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着眼于知识获取的过程、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分析和总结,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从中学到知识和方法,发展多种能力。教师要多联系生产实际,让学生边联想、边思考,从中发现新知识,并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

初中生物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概述反射和条件反射。

  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二)能力:

  1、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三) 情感:

  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教学重点: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 概述反射和条件反射。

  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教学难点: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 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 概述反射的类型和特征。

  4、举例说出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来和我一起做拍手的游戏,并提醒这位学生在互相拍手时尽量躲开。

  师:为什么在拍手时能够躲开?

  (二)新课学习:1、脑和脊髓

  小组互助讨论学习P83-P85

  1、神经元

  讨论:神经元的分类

  师生交流:神经元的类型很多,按照生理机能可分为三类:

  (1)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把感受器接受的信息传到中枢(脑和脊髓);

  (2)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把中枢产生的命令传向效应器;

  (3)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把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息,传到另一个神经元,起联络作用。

  师讲解: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叫做兴奋性。组织在受刺激时,由相对的静息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或由较弱的活动状态转入较强的活动状态,叫做兴奋。另一方面,活组织或细胞由显著的活动状态转化为相对的静息状态,或由较强的活动状态转入较弱的活动状态,叫做抑制。刺激要引起组织发生兴奋,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阈。高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当阈上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产生兴奋,并传导到其他部位。这种能够传导的兴奋,就叫神经冲动。

  师:出示一猪脑,让学生观察

  生:对照图12—和实物说出脑的组成,及脑各部分的作用,

  (第二课时 )

  反射和条件反射(P85-P87)

  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抽象的语言、文字等

  充足的睡眠有利人体的健康,青少年的睡眠每天不应少于8小时

  (一)小组讨论性学习:每天的睡眠时间

  (二)自我评价 1、2、3、4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一节神经调节

  一、脊髓和脑 脑 :大脑、小脑、脑干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灰质、白质

  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二、反射和反射类型

  条件反射

  1、反射 非条件反射

  2、人类特有的反射:抽象的语言、文字等

  七年级生物神经调节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初中生物教案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本节教材符合课标的要求,在教材编排上,文字优美,行云流水;安插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许多精美的图片,并就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提出了很多问题,设置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侧重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80%),体现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目标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时准备:

  1.了解初一新生的基本情况。

  2.收集关于生物方面尖端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图片、光盘,如DNA侦破技术,人工智能,基因芯片以及目前受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方面的图片、光盘。

  3.磁带(如《校园的早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放一首优美的钢琴曲(或其它如《校园的早晨》磁带)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阅读全文。

  二、分组:选定小组长(组织教学: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及评价条例)进行小组讨论,再作记录,小组讨论内容。

  1.学校的垃圾问题(特别是食品包装袋、快餐盒等)用哪些方法解

  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2.学校伙食房周围树干与其它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4.今年暑期发生的洪涝灾害说明了什么问题?

  5.关注自我: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列健壮吗?更聪明吗?

  6.你是从什么途径了解克隆和转基因的?你了解哪些。

  三、全班分小组交流、讨论

  四、教师作补充,修正和总结,并对同学们的表现作出积极性的评价。

  因为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和交流,所以无论对和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辨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

  五、师生共同朗诵课文《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提高文学修养,讨论:生活离得开生物吗?

  六、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知识吗?(最后教师补充)

  七、结束语:

  同学们,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作为一个21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新时代的学习方式。生命的世界真精彩,生物的世界真奇妙,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破译生命的'密码吧!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生物

  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3.了解生物特征

  4.通过学习使学生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1.生物和非生物区别

  2.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生物的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节认识生物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单元页和课本第3至第第6页的图片,学生查找与生物的特征相关的资

  料。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什么是生物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

  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单元页的照片和图I-6,I-10。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物体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没有生命。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为什么?

  生:同学1说:“蓝天、白云、房屋、太阳、山石、车辆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同学2补充说:“还有、流水、土地”。

  2.生物的特征

  师:出示图I-6,I-1,I-10图片中的狮在追辅斑马,植物光合作用,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师: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生:人和动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需要营养吗?

  生:植物也需要营养,它们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师:给予掌声鼓励。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成长。生物还有什么共同

  特征,请举例加以说明。

  生: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图I-3)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吗?

  生: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觉的屋子里摆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闷,贮存白菜的地窖里也是这样。

  师:对,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大量的氧气,而夜晚正好相反。人是有生命的,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会排出废物吗?请大家看图I-4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回答说:“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例如,小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师:那么植物呢?也是出汗、排尿吗?请大家看I-5。

  生:回答说:“植物通过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植物也能通过呼吸排出废物。”

  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并举例说明生物还有哪些特征。教师引导学生看图I-7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它会合起来。”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例如,人用苍蝇拍打苍蝇,苍蝇会立即飞走。”

  学生3回答说:“狗看到骨头就会流口水。”

  师:这些都属于应激性。教师补充说明含羞草的叶子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让学生用手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子,亲自感受一下。继续说明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继续让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特性。

  师:出示I-8在在生长的蘑菇和I-9种子的萌发图片,以及I-10图学生讨论。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生物体可以从小长大。”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可以繁殖。”

  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从同学们的叙述中,不仅可以看到生物之间传递信息这一本领,还可以看出生物适应环境这一本领。另外生物也能影响环境。例如,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大气湿度,从而可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改善空气质量。接着鼓励学生多观察生物,从而得出更多更新颖的建议。请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特征?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说:“有。例如,图片中的猎豹,它有情感,也要呼吸,也要营养,也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遇到情况会声音来传递信息,也能从小长大并繁殖后代。”

  二、巩固练习

  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教师打出课本第6页的图片,让学生指出图中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哪个是生物,为什么?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珊瑚虫是生物,因为只有它具备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钟乳石和珊瑚是没有生物特征的。

  师:教师小结:学完这节课后,你们该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

  生:学完这节课后,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进行新陈代谢,有生老病死,有传递信息的本领,活动有规律性,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

  师: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

  生:不是,它们都有生命。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

  生:我们应该热爱和保护那些生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教学反思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属教材新增内容,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和训练。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课时准备:

  学生: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可带放大镜,照相机)

初中生物教案6

  教学目标:

  1、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3、关注鱼类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难点: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教材分析:

  有无脊柱是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但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根本没有这种概念,只有首先通过直观图片了解脊椎动物的骨骼,再进一步归纳脊椎动物概念,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再通过实例列举,让学生掌握脊椎动物概念。

  鱼类是学生常见的生物,但从未仔细观察。学生利用探究实验了解鱼类运动和呼吸,其中重要的方法是观察法。首先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的环节,了解鱼类的外形和外部结构。再通过观察,了解鱼类的运动和呼吸,但是单一的观察,无法了解具体的运动过程和呼吸过程,因此需要辅助实验来证明鱼类的运动和呼吸过程。鱼类的运动需要利用模拟鱼鳍的运动来证明鱼尾部摆动的作用,鱼的`呼吸需要墨汁来指示水流的运动。鱼类的呼吸中鳃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知识点至关重要,利用合作讨论来理解其结构适于气体交换,再进一步归纳总结根毛、小肠绒毛、肺泡等结构的相似点。在呼吸过程中,血液和水的成分改变也十分重要,通过探究实验的演示来了解其成分变化。

  鱼类的利用和保护是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直接以情境问题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最直接的了解鱼类的生存环境及保护措施,再通过自主阅读了解多姿多彩的鱼类及其利用保护。

  后反思:

  本次公开课的本意是探讨将实验教学与知识教学相结合的课堂实验教学的基本模式。我们探讨的内容主要是如何确保实验教学的有序有效进行,如何将实验动手与知识学习紧密结合,成为掌握知识重点难点中的有利帮手,并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最终做到寓教于乐。

  一、教学反思

  1、导入环节简单明了,渗透知识与情感态度教育。首先利用鱼类作用的知识导入新课,节约大量时间。学生对鱼刺卡人致死的新闻感兴趣,且紧扣教学知识。

  2、本堂课教学环节流畅,学生活动和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学生通过实验能直观了解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实验前的约定,让课堂实验有序进行,避免了实验过程中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维持课堂秩序。本堂课有三次实验活动与知识讲解的交替,这三次交替都能迅速有效的完成。

  4、鱼的运动观察不能明确各部位的作用,当使用鱼模型的游动时,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尾部摆动能产生前进的动力,因此在这个教学内容方面,鱼的模型必不可少。

  5、实验准备不充足。本实验中,墨汁指示水流方向的实验基本没有成功,原因在于鱼过于活跃,会躲避墨汁甚至向墨汁吐水。如果能够对实验装置进行进一步创新,应该效果更好。

  6、由于学生活动比较多,内容比较紧凑,因此缺乏深层次思维的问题。可以将鱼呼吸后,水分成分的改变和血液成分的改变交与学生讨论回答会更好。

  7、小组合作还需强化训练。真正的小组合作应该是分工合作,人人平等,信息交流有效,但课堂中大多存在的只是表面的交流。

  二、课例研修反思

  (一)个人反思

  1、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是保证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的前提。正是由于本堂课预先进行了实验行为约定,从而确保实验教学有序有效进行。

  2、实验教学应该先从预实验开始进行备课,只有充分了解实验材料、实验处理过程、实验结果预测等环节,才能在课堂上有效调控。本堂课中,正是由于对墨汁指示水流方向的预实验没有取得良好效果,导致在课堂实验教学中,该环节的目标基本没有达成。如果能在预实验的时候就发现问题,并选择合适方法解决,那么就不会出现实验失败的现象。

  3、应该准备充分的实验教学素材,从预实验到官方的演示实验,这些素材虽说没有学生在课堂实验中直接参与,但却能帮助学生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4、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关注学生有没有兴趣,有没有动手,而应该关注学生在动手之余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推断出实验结论,从而从根本上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5、课堂观察量表准备比较仓促,课堂观察量表应该更加细化,能够定性、定量分析实验教学。

  (二)专家点评

  胡校长:较好,量表要向“定量”发展。学生的基础与深度均要延伸。

  必须让学生时不时再做笔记。

  要有深度,深入思考,提高难度,培养高科技人才,培养智商素质,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

  邓主任:这是一堂生动,高效的生物实验课,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启迪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实验的作用。

  小组合作问题,每科老师都要对其进行强化。

初中生物教案7

  1、知识方面

  (1)全面理解健康的定义。

  (2)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3)说出保持好身体、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2、能力方面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会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方法

  (3)学会调控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3、思想情感方面

  (1)关注健康问题。

  (2)培养关爱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认识到体育锻炼、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维护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关系对增进健康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难点:学会调节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准备合适的教学多媒体材料。

  (2)、准备学生活动的活动资料卡。

初中生物教案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浓度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2.了解水蚤的分类地位、生活环境、结构特点等;

  3.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到酗酒对人体的危害;

  2.懂得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理念:

  在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强调“STS”教育思想,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尽可能多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遵循探究性学习的一般原则,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前进:

  实验方案指导着实验的`进行并影响实验结果,因此,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实验方案的设计。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意识,将学生分组,选出小组长,分组讨论本组的实验方案,小组之间再互评,在教师的点拨下,最终设计出完善可行的实验方案。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探究目标逐步实现。

  2.重点培养学生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多组实验数据取平均值来减小实验误差,采取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连线等方法来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验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例如设计实验方案时必须遵循的原则,解决水蚤的心率高(200次至300次/每分钟)、难计数、易产生误差等。

  实验结束后,及时引导学生认识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人们常说:酗酒有害健康,这句话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开门见山的引入,体现了关注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环节,教师稍作引导,突出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完善实验方案环节,师生互动,强调设计实验必须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设置对照原则等,体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实施实验方案:

  选取实验材料环节,创建“材料自选超市”,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按需取材,充分体现学生开展实验的自主性。

  实施实验方案阶段:注重实验细节,力求使得实验更加科学、准确:

  ①使用凹玻片,确保酒精能够充分影响水蚤;

  ②针对学生在计数水蚤心率过程中遇到的水蚤心率过快,难以准确计数的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讨论。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了更为准确的“打点计数法”,大大提高了计数水蚤心率的准确度。

  (四)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数据,师生互动,共同分析实验误差。同时,针对数据较多难以直接得出结论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折线图,化繁为简,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得出实验结论: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准确、科学的实验结论。

  四、教学反思:

  本堂课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语言较为平淡,不够柔和;学生的讨论环节中教师的主导意识较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等等。

  总之,我的这堂实验课只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领导、专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初中生物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②了解细菌的形态类型、基本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特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②通过细菌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细菌营养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能力。

  3、情感目标:

  ①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②重视搞好个人卫生。

  二、重点和难点:

  ①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②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细菌的发现

  1、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

  2、学生阅读课本58—59页。

  3、知道了解巴斯的实验。

  (二)细菌的形态结构:

  1、过渡:细菌很小,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呢?

  2、细菌图片展示。

  (三)细菌的'生殖:

  1、过渡:我们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样繁殖的?

  2、课件展示。

  (四)课堂练习:

  (五)作业:

  附板书

  第二节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

  2、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初中生物教案10

  《细菌》这一课题是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生物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部分,第四章的第二节,下面我从五个方面阐述说课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细菌是单细胞的生物,所以必须以前面学过的动植物细胞的知识为基础,细菌的营养方式需要植物体内的叶绿体以及光合作用的知识来引导,细菌的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又必须有显微镜的知识,而学习了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才能为理解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续前辅后的作用。本课安排在学习了动物、植物细胞的基础上来进行,通过与动物植物细胞的比较来进一步学习细菌的结构。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菌类是分解者,菌类虽然多数个体较小但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菌类和动物植物一起构成了整个生物界。

  (二)本节的学习目标及依据:

  依据: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学生实际。

  知识目标:

  1、让学生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现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实验做基础;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思考,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德育目标:

  1、通过点出日本侵略者惨无人寰的行径激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细菌繁殖速度的认识,减少细菌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二、教材处理:

  (一)学情分析:

  由于班内学生成绩相差悬殊,且初二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注意力容易转移,学生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较为陌生,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注意直观性原则,用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不失时机的作出鼓励的肯定,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计:

  本节课安排一课时;课堂教学中,应通过阅读细菌的发现史,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介绍巴斯德的科学研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讨论题“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在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在进行观察与思考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描述出细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同时要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对“细菌营养方式”的推测。

  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是通过分裂完成生殖后,教师可以利用技能训练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细菌个体小但数量很多”这个说法的认识。在学生了解了细菌是如何度过恶劣环境的内容后,可引导学生完成练习第一、二题的讨论和交流,然后,让学生回忆人的呼吸等内容,思考并回答练习第三题,发展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教法: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节课采用观察法,结合比较归纳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二)学法:

  1、通过学生对“细菌的发现”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在上述教法的指导下,利用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归纳知识结构,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掌握学习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的实施:

  (一)新课导入:采用抗战期间日本人以细菌作为生化武器导入新课:日本人用抓来的中国人来做细菌试验,使无数的中国军民惨遭毒害;从来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二)细菌

  的.发现:从学生阅读书本资料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注意小结,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通过对列文虎克发现细菌和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这段的阅读,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成功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实验做基础,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三)细菌的形态结构:

  本部分通过观察挂图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细菌的三型,通过具体的数字形象的比喻理解细菌个体的大小。通过和老师一起绘细菌结构图,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细菌的比较来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四)细菌的生殖:

  通过计算让学生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之快,四个小时后100个细菌将繁殖成25600个通过这一活生生的数字引起学生注意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并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强调芽孢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而是休眠体,是对不良环境的适应,从而认识细菌的适应能力强,分布广泛。

  (五)练习巩固

  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了细菌相关知识,为了反馈课堂掌握情况,让学生对课后P61的技能训练和练习进行知识巩固。最后让学生绘制细菌结构图,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

  1、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2、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二细菌和形态和结构

  1、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

  2、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

  3、营养方式:异养(寄生、腐生、共生)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初中生物教案11

  目的 认识气孔开闭的多种因素,学会用纤维素胶合剂制作标本的方法。

  实验前的思考

  纤维素胶合剂是常用的'文具用品,利用它在叶面上留下的“印痕”,可以了解气孔数的多少,开闭情况。制成的薄片又可以长久保存。

  材料器具

  同种盆栽植物数盆;标签纸,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100毫升的小烧杯;纤维素胶合剂,0.5%甘油,0.1%硝酸钾溶液,0.1%乙酸,蒸馏水。

  步骤

  方法一 观察土壤干燥和潮湿的不同条件下气孔的开闭情况

  1.在实验前一周,取两盆同种盆栽植物,分别标上A和B。给A盆植物浇足水;对B盆植物不浇水,并放在阳光下,使它处于干燥状态。

  2.一周后,把A、B植株一起放在阳光下一整天后,从每株植物上摘下一张叶片,用纤维素胶合剂涂在叶的背面。20分钟后,胶合剂全部干燥。

  3.从叶背面把薄膜剥落下来(见图),

  把接触叶面的凝结层一面放在载玻片的上面,制成一张简易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孔开闭的印迹,填表。

  方法二 观察植株在阳光和黑暗不同条件下气孔的开闭情况

  用上述A、B两盆植物作实验材料,一同放在黑暗处,24小时后,用上述方法涂上纤维素胶合剂,并作镜检,填表。

  方法三 植株茎部经不同液体处理后气孔的开闭情况

  1.取4只小烧杯,编上A、B、C、D,分别注入0.5%甘油、0.1%硝酸钾溶液、0.1%乙酸适量、蒸馏水10毫升。

  2.向每只烧杯内放入同一种植物的叶各一片,一起放在阳光下照射12小时。

  3.取下各编号的叶,在它背面涂上纤维素胶合剂,干涸后,撕下,制成装片观察,并把结果填入下表。

  注意事项

  1.纤维素胶合剂必须涂得薄而均匀,等全部干燥后才能小心剥落。

  2.要选择最清楚的部位制成装片。

  分析和讨论

  湿度大的盆栽植物由于水分供给充足,在阳光下气孔张开。在黑暗下,气孔微张;干燥的盆栽植物水分供给量少,在阳光下气孔微张,直至体内水分大量排出,发生萎蔫而止,气孔关闭。在黑暗下,气孔关闭。不同液体处理植株叶片,观察气孔开闭情况的实验结果同“甘油、硝酸钾、乙酸对植物萎蔫影响的验证”完全一样。

初中生物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明肾单位的各部分组成及作用。

  2.简述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对表格的讨论,提高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

  2.提高自学感知、动手探索、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树立爱护自身身体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肾单位的结构,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

  尿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出示一病人与正常人尿液化验结果单,提出问题:他怎么了?学生比较思考,顺势导入新课:尿的形成。

  (二)新课教学

  1.肾的微观结构——肾单位的组成

  课件展示:肾单位动画、血液循环动画。

  教师启发:当血液由肾动脉流入肾时,肾将体内的一些代谢废物和多余的物质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形成尿液,使血液得到净化。肾静脉将净化后的血液运往身体各处。那么,肾中的什么结构担此重任?尿液在肾中的什么结构形成呢?这需要进一步探究肾的微观结构。组成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每个肾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的结构如何呢?

  (1)自学感知,探索交流

  观察ppt上的肾单位结构图,思考如下问题:

  ①肾单位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特点?

  ②组成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分别位于肾的什么部位?

  ③标出肾单位各部分名称。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2)动手制作,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材料(橡皮泥、白色卡纸、红毛线、蓝毛线等),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肾单位模型,并作简要介绍和评价。

  (3)模拟演示,深化理解

  教师演示自制肾单位的结构模型,并配合讲解在黑板上黏贴。

  2.尿的形成

  课件展示:血液在肾单位流动的动画。

  (1)分析数据,澄清问题。

  ppt展示血液和尿液成分比较表,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思考:为什么血液从入球小动脉流入,从肾小静脉流出后,就会形成尿?血液中的哪些成分形成了尿液?

  师生归纳总结。

  (2)模拟活动:筛粮食

  教师出示一包带杂质的粮食(有花生米、大豆、绿豆、黑米,也有石子、沙粒),启发学生:你怎么有效去除杂质呢?(筛子),请两名同学到讲台参与活动,动手将杂质的粮食筛干净。

  师引导:筛出去的杂质能否直接丢掉呢?(不能,因为杂质中还有一些小粒的粮食),教师由此继续引导:应该把漏掉的小粒的粮食从杂质中重新捡回来。那么我们回顾下,刚才“筛粮食”的情境中,都包含了哪些过程?(筛出去和捡回来)

  课件展示尿的形成动画。

  师引导:“筛出去”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球,即将血液中的某些成分筛出去;“捡回来”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管,即把筛出去的某些小分子物质重新捡回来。

  (三)总结升华,知识拓展

  1.课件展示

  血液透析示意图。

  师强调:人工肾是模拟肾脏滤过作用的原理,依靠体外循环装置净化血液,又称“血液透析”。

  2.学以致用

  上面那位病人怎么了?学生回答。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画概念图总结本节知识点。

  作业:课后大家查阅资料当人体的肾脏功能出现问题时人体机能会出现什么变化?水对人体非常重要,而排尿时会失去大量水,那么为什么人体在缺少的情况下还是要排出尿液呢?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教案13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3、尝 试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及相互联系。

  4、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能力目标

  收集、交流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

  能根据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 观察或分析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加强对生物与环境关 系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 护意识,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

  难点: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播放优美的录象)同学们。再上课之前先让我们来放松一下。

  看了刚才的录象, 假如你现在正置身于这些优美的环境中,这时你会看到什么呢?你会听到什么呢?你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自己的看法。

  通过课题的导入,使学生认 识到我们周围的 环境中存在着很多的生物,生物和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认识到生物和环境是统一的整体。

  2、授课:

  (1)生态系统的概念

  通过导入新课,我们可以知道生物和环境是个统一的整体。像这样,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无机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大家能举一些生态系统的例子吗?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块山地、一个池塘、一个小花园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

  师:那么一堆鱼、一瓶矿泉水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呢?

  生:不是

  师:怎样才能被称为一个生态系统呢?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可以知道生态系统必须是生物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师:生态系统与地域大小有关系吗?

  生:没有。

  学生通过举例说明,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有大有小,一个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水滴也可以是一个生态系统。

  那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成分

  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这时教师出示几张图片让同学们分组观察??分析??讨论??交流。

  师:他们包括哪些生物?

  生:植物、动物、微生物

  师:这些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分别具有怎样的作用呢?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生:讨论回答各生物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

  有不全面的地方,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

  师:谁是最关键的组 成成分?消费者根据食性不同可以分为哪几种?

  学生回答。

  师:现在我们再观察这些图片,图中除了生物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成分?

  学生回答。

  师:他们又具有怎样的作用?

  生:为生物的生 存提供能量、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

  生态系统的组成除了有生物外,还有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非生物部分。

  通过上面的学习,请同学们总结以下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来构成 的?

  生物部分: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学生讨论之后,展示成果。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图解,请大家思考: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可能发生什么现象?没有消费者或生产者呢?

  从图上你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最终都要被分解者分解,而分解以后的物质又被生产 者利用,这说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前面的分析讨论,我们已经掌握了生态系统的一些知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后练习。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看哪组完成的最快。

  课本P42:思考与练习

  师:下面我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

  农民朋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收获着丰收的果实,那么他们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吗?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在地球上,只有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它们才是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师:可以这样理解,人是社会意义上的生产者,植物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产者。

  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呢?

  生:我们每个人必须爱护生物,保护环境。

  师:既然同学们都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为了我们的生存,为了地球的生存,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吧!

  3、知识小结

  经过我们的学习,你觉得本节课学到了哪些内容?请同学概述我们本节所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本环节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总结能力和全面掌握教材的能力。

  学生分组交流回答。

初中生物教案14

  步骤:1)将两个相同的水槽编成甲乙两组。两组均放入20xxml河水,并各培养10只同种、同一批的小蝌蚪。

  2)甲组每隔一天加甲状腺激素5mg,持续5次;作为对照,乙组不加甲状腺激素,其他培养条件相同。每两天换1000ml水,每天喂几粒饭或少许熟蛋黄粉和少许切碎的菜叶3)结果如下

  后肢长出的平均时间/d 前肢长出的平均时间/d 尾脱落的平均时间/d 尾脱落时的平均体长/cm

  甲组 4 7 26 0.7

  乙组 5 9 37 1.3

  希望上面对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实验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上面的内容,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很好的吧。

初中生物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2、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3、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弄好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

  二、教学重点:

  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

  2、细胞结构的观察。

  1、阅读书本P47方法步骤,出每个步骤:擦—滴—取—涂—盖—染—吸。(口要漱干净)

  2、这里面滴的与制作植物时不一样,不同在哪?(滴的是生理盐水)。因为动物细胞外面没有细胞壁,要使动物细胞处于活性的必须给它一个适合于它所在的环境,而0.9%的生理盐水就是适合于细胞生活的环境。就是为了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生理盐水的成分就是0.9克盐99.1克水。

  3、注意,取口腔上皮细胞的时候是在口腔两颊取。

  4、因为口腔上皮细胞比较难找,要把已经做好的口腔上皮细胞涂片给学生看,让他们准确找到细胞。

  四、布置作业:生物实验报告册P10、13、16

  教学反思:

  因为有了上一节课的植物细胞的实验,这一实验学生比较容易操作,但有的学生觉得在口腔里面取细胞很恶心,要教育他们科学。对于口腔里面的上皮细胞,压片时并没有植物那样容易,可以老师先做好一片示范的在讲台,让学生先了解这些上皮细胞成什么形态后再自己观察,这样易于学生找到细胞,而且也不用老师逐个指导。很多同学做实验的时候没有找到细胞,虽然有的书上写在实验中可以先染色后盖玻片,但对于这个实验来说,先盖玻片后染色成功率更高。

【初中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生物教案04-24

初中生物教案09-01

初中生物教案模板03-19

初中生物经典教案模板07-12

初中生物的教案模板07-12

初中生物教案及说课稿03-31

初中生物的教案模板08-25

初中生物教案范文09-21

《细菌》初中生物教案09-20

初中生物教案:茎的结构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