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优秀

时间:2023-02-15 11:11:22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优秀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优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优秀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优秀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教法建议

  1、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生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2、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不能拆分。它和物质的质量虽一字之差,但截然不同。教学中应该注意对比,加以区别。

  3、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但是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讲很陌生也很抽象。再加上对高中化学的畏惧,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师应注意分散难点,多引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发学习兴趣。

  4、应让学生准确把握物质的量、摩尔的定义,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明确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对象的。

  (2)明确粒子的含义。它可以是分子、原子、粒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3)每一个物理量都有它的标准。科学上把0.012kg12C所含的原子数定为1mol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1mol的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因此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6.02×1023mol-1,在叙述和定义时要用“阿伏加德罗常数”,在计算时取数值“6.02×1023mol-1”。

  5、关于摩尔质量。由于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 C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把0.012kg 12 C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就能够把摩尔质量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联系起来。如一个氧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倍,又1mol任何原子具有相同的原子数,所以1mol氧原子质量是1mol碳原子质量的xxx倍,即xxx。在数值上恰好等于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给物质的量的计算带来方便。

  6、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巩固对概念的理解。理清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优秀2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板书: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提问: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

  板书:1、计算

  学生计算,教师加以订正。

  提问:知道了质量如果取固体?如果是液体呢?

  板书:2、称量

  提问: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碳酸钠。

  设问:如果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称量其固体?

  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

  板书:3、溶解

  提问:溶解能够在容量瓶中进行吗?

  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

  板书:4、转移

  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免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提问: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的液体应如何处理?

  板书:5、洗涤

  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选择的量筒与量取液体的体积相匹配。

  板书:6、定容

  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据刻度线2~3cm时停止。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提问:若水加多了,超过了刻度线,如何处理?定容后的溶液各处的浓度一样吗?

  板书:7、摇匀

  演示: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数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匀。

  提问:此时溶液的液面不再与刻度线相切,如何处理?需要再加入蒸馏水吗?

  不能再加入蒸馏水,因为定容时体积一定,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是因为少量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

  讲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因此应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注明溶液名称和浓度。

  板书:8、装瓶贴签

  演示: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小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进行误差分析。

  微机演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课堂练习:

  1、用98%的浓硫酸(

  =1、84g/cm3)配制250mL10mol/L的稀硫酸。用量筒量取_____mL浓硫酸,把_______缓缓注入到__________中,并用__________不断搅拌,待溶液_______后,将溶液沿着玻璃棒移入_________中,用少量蒸馏水洗涤_________和_______2~3次,将洗涤液移入_____中,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至刻度线___________时,改用________小心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于刻度线相切,最后盖好瓶塞_________,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_________中并贴好标签。

  2、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中,下列操作对所配得溶液无影响的是(写序号);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的是;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的是。

  (1)在烧杯中溶解溶质,搅拌时不慎溅出少量溶液;

  (2)未将洗涤烧杯内壁的溶液转移入容量瓶;

  (3)容量瓶中所配的溶液液面未到刻度线便停止加水;

  (4)将配得的溶液从容量瓶转移到干燥、洁净的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5)将烧杯中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之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6)将容量瓶中液面将达到刻度线时,俯视刻度线和液面。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优秀3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量》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在学生学习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后,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其中“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学生必做实验。

  二、学情分析

  对于定量认识物质及化学变化,学生初中学习过基于质量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并且掌握情况较好。所以当学生接触“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概念,是比较难主动使用的。所以教学过程,应该突出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使用过程,在使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的建立,确实为化学研究链接微观和宏观,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概念的内涵,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描述微观粒子的量,学生初步掌握微粒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

  2.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3.认识物质的量在化学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验或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数据,并应用物质的量计算物质的组成和物质转化过程中的质量关系。

  四、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2.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涵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任务1]教师引导:讨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学生活动:

  (1)通过对化学方程式定量意义的讨论,发现化学方程式既能定量地讨论质量关系,也能够定量地讨论个数关系,而且个数关系要更加简洁。

  (2)发现微粒数量太大,直接表述微粒数量不便于计算;

  (3)类比生活中用“堆量”处理较大个数的经验,提出微粒个数的“堆”概念。

  [任务2]教师引导:如何设计“堆”的个数便于化学计算。

  学生活动:利用国际单位制的定义,尝试计算,在计算中发现这样的“堆量”设计,让每一“堆”微粒的质量刚好等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任务3]教师引导:明确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车常数、摩尔质量等概念的定义。

  学生活动:

  (1)延续之前关于“堆量”讨论的思路,尝试理解物质的量概念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相关规定的目的。

  (2)通过实践计算,熟悉相关概念的关系和计算方式。

  (二)环节二气体摩尔体积

  [任务1]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关注到电解水实验中氢气氧气体积比与物质的量比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

  (1)明确电解水实验中氢气氧气体积比与物质的量比刚好相等,提出。

  (2)提出“条件相同时,物质的量相同的氢气与氧气,它们的体积也是相同的”的猜想;

  (3)利用教师所给数据,完成对猜想的`验证。

  [任务2]教师引导:给出1mol不同固体、不同液体体积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单位物质的量体积的影响因素,及气体物质的特点。

  学生活动:

  (1)通过对比和计算,发现不同固体、不同液体单位物质的量体积不相同,而只有气体在相同条件下单位物质的量的体积相同。

  (2)从微观角度分析影响单位物质的量物质体积的因素,找到对于气体,微粒之间的距离是远大于微粒本身大小,是影响体积的主要因素;

  [任务3]教师引导:明确摩尔体积的概念,分析专门讨论气体摩尔体积的价值。

  学生活动:建立摩尔体积的概念,明确相同条件下任何气体的摩尔体积相等,宏观上的气体的体积比可以直接反应微观上气体微粒的个数关系。

  (三)环节三物质的量浓度

  [任务1]教师引导:回顾物质的量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讨论对于溶液,如何建立溶质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的关系。

  学生活动:

  (1)回顾之前所学知识,明确物质的量相关概念的内涵和计算方式。

  (2)根据老师对于溶液问题所提出的计算要求,设计物质的量浓度概念。

  [任务2]教师引导:以精度为切入点,讨论如何配置0.100mol/L的NaCl溶液。

  学生活动:

  (1)明确教师所提精度要求,反思已知实验器材不能满足精度要求;

  (2)在明确教师要求的前提下,设计出“大肚”“细颈”的容量瓶;

  (3)结合容量瓶的精度要求,明确使用容量瓶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任务3]教师引导:引导学生设计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完成操作流程。

  学生活动:

  (1)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设计操作流程,并明确操作的注意事项;

  (2)主动设计“烧杯中溶解在转移至容量瓶中”“多次洗涤转移至容量瓶中”等为实现实验精度的“特殊操作”,并理解每步操作的目标以及不进行该操作的造成的误差;

  (3)两人一组完整完成实验操作。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优秀4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

  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

  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

  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练习]

  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

  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

  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

  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

  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

  [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书]

  [叙述]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相关的。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可以这样记忆: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思考与讨论]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什么?

  怎样判断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呢?

  [板书]

  还原剂氧化剂

  有还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还原

  [思考与讨论]

  1.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行分析。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呢?用图形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几个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找出每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优秀】相关文章: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06-12

物质的量教案11-23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课件07-12

物质的浓度化学教案06-11

《物质的量》教学反思06-14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06-15

教学反思:《物质的量》06-12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10-23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10-26